吴仲迂志兴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03
颗粒名称: 吴仲迂志兴教育
分类号: K825
页数: 5
页码: 165-169
摘要: 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二。虽说是在这统一过程中,人民遭受了深刻的苦难,但这个统一,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第一,它结束了长期以采国内分裂和几个政权并重的政治局面,为以后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花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第三,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四,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了中西交通。第五,在学术思想方面,元皇朝为了加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承袭了宋以来程朱(程颢、程颐和朱熹)理学,培养了一批理学家,还规定科举考试及州县学校的教学,一律以程朱的儒学注释为标准。这样,便使得程朱理学在全国畅行。
关键词: 景德镇 吴仲迂

内容

元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大统二。虽说是在这统一过程中,人民遭受了深刻的苦难,但这个统一,却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因为第一,它结束了长期以采国内分裂和几个政权并重的政治局面,为以后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第二,它促进了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花交流和边疆地区的开发。第三,为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第四,加强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了中西交通。第五,在学术思想方面,元皇朝为了加强对汉族人民的统治,承袭了宋以来程朱(程颢、程颐和朱熹)理学,培养了一批理学家,还规定科举考试及州县学校的教学,一律以程朱的儒学注释为标准。这样,便使得程朱理学在全国畅行。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各州、县以及学宫、学院都极力推行理学,一些士子也努力学习和大力提倡。浮梁县所受影响颇深。宋时,作为理学代表人物之一的朱熹是婺源人,而婺源与浮梁相邻,朱熹也曾到过浮梁,据《浮梁县志》所载:浮梁新正都(今瑶里镇的白石塔、三银碗、汪胡等地)与婺源交界的地方,“有洞四:曰庆云,莲花,含虚,张公,朱子尝寓其地”。又载:浮梁长安都(今江村乡的沽演、沧溪、石斛、浩峰等地)沧溪的朱宏(字元礼)就曾与朱熹“迭相往还,讲磨辩难,以归于一”,因之朱熹对他也很尊重,称朱宏是“高识笃行,鲜与伦比”,并为他的住宅大堂,上题写匾额,叫做“克己堂”。当时的士人也尊称朱宏为克己先生。因之理学在浮梁传播深远。《饶州府志》上说:“浮梁好儒而驯雅。”《浮梁县志》则载明代知县周起元的话:“士趋诗书,矜名节”,“政本教化,而崇礼让;黜浮华而尚忠厚”。这些都说明理学在浮梁的流行,已形成一种好的民风。
  元代,浮梁出了一位教育家吴迂,是理学的崇尚者,吴迂字仲迂,浮梁县城(今旧城)西隅人。他自幼聪敏异于常人,又能刻苦读书,虚心好学,所以他的学识与日俱增。曾参加科举应试,因为与时尚不合,得不到主考人的赏识,于是他便不再刻意功名,而专心致力于词章训诂。他听到饶州双峰的理学家饶鲁在石洞书院讲学,便前往跟随他学习。饶鲁见吴迂“立志坚确,用功精密”,非常喜欢,便将自己一生积累的心得,全
  明正德年建朱宏故居沧溪蜚英坊部传授给他。从此,吴迂的认识更深刻,学问更广博了,同时由于受到老师的启迪,对教育事业更加向往和热心。后来元兵攻下饶州,他便隐居在横塘山中。当时,敬佩他的为人而随他一同迁居山中的有十几家。他曾尽自己所有的积蓄去周济一些贫困人家。即使是处于兵荒马乱,人心惶惶不安之中,他仍是讲学不辍,诲人不倦。
  元仁宗皇庆二年(公元1313年),全国已经平定,浮梁县也升为中州。知州郭郁为了振兴地方人文,仰慕吴迂的道德文章及他在地方上的声望,特延请他为浮梁州的庠师,担任长芗书院和双溪书院的山长。长芗书院在景德镇,是南宋庆元三年(公元1197年)由景德镇监镇李齐愈仿照白鹿书院制度创建的6古代的学宫只限于本籍人才能参与,而书院不同于学宫,即“乡塾之髦士,皆得进而问业焉;邻州远道之学者,皆得聚而考道焉,”b所以一度学者、生徒四方云集,都来此就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浮梁、景德镇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双溪书院的地址则在浮梁县城内的莲荷塘边。它的前身是南宋淳枯间(公元1241-f252年)本籍人赵源置的进士庄,。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赵源的孙子赵镇远因科举未行,所谓进士庄不知将来会归谁掌管,于是报请按察副使同意将进士庄改为书院,并建堂在双溪i题匾额为“双溪书院”。这所书院有礼殿、敬简堂、十二斋,聘请宋时进士赵介如为书院山长。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因兵乱被焚毁。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廉访使姚敦例行巡察至浮梁州,又在原址改建起书院,并委王学古、黄士俊为山长。赵镇远又把自己的一些土地赠给书院建房子,仍叫“双溪书院”。在书院周围还建起了燕居祠、人文堂等。另外还立了个祠祀奉朱熹、饶鲁等人。当时的吴迂作为一个处士,既有才能而隐居不仕,竟然得到当局的信任,委他以两个书院的山长,请他负责讲学和总领书院的院务,可见人们对他是何等尊崇了。
  吴迂办教育很有作为和影响。首先他在教学上注重循序渐进,讲究有条理、有秩序。其次在讲学课程上有一定安排,使学习者知所遵循。再次他对生员要求很严,制定了守则,要求生员遵照实行。因此,凡来书院学习.的生员,学识增长很快,成材的也很多、i -二些名公巨卿都慕名前来访问,当时人们尊称他为“可堂先生”。后来他又到浮梁北乡的“瑞莲精舍”讲学,去学习的人更多。经他培养教育的生员中,有四人中了进士。吴迂在著作上也很勤奋,曾著有《易学启蒙》、《左传义例》、《春秋纪闻》、《孔子世系考异》、《孟子集注附录》等多种,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些为他的门人查览和刻板印行。他的一些论述,在明代永乐年间诏集经书《性理大全》时被多处引用。吴迂的故宅在浮梁县城(今旧城)的西隅五显巷
  元红釉俑内,后被官府命名为逸民巷。后来他迁到樵溪都(今王港乡的高沙渡一带)。由于他淡漠仕途,因而是个无官无职的士人。但是他死后却被祀奉在乡贤祠内,并赞之为“理学寡俦,天资莫抗”,“德邵年高,伏伸之上”,可见其造诣之深、对浮梁教育的贡献之大和人们对他景仰之切了。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