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设瓷局奠定中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02
颗粒名称: 元设瓷局奠定中心
分类号: K825.8
页数: 5
页码: 160-164
摘要: 元初,元朝廷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充实国家赋税,采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措施,以迅速改变因战争而招致生产衰退的局面。统治者强调“以农桑为急务”,采取各项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向之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其间”的乡村,改变为“今则烟火相望,鸡犬之声达乎四忽必烈像境,桑麻被野,桴鼓不鸣”的局面(见陆文圭《故武侯将军吴侯墓志铭》)。
关键词: 景德镇 陶瓷业

内容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称元世祖,都城仍在燕京,国号大元。忽必烈派伯颜率领20万大军南下,于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灭宋,从而统一了全国,结束了南北分裂的政治局面。
  元初,元朝廷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安定社会秩序,充实国家赋税,采取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具体措施,以迅速改变因战争而招致生产衰退的局面。统治者强调“以农桑为急务”,采取各项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使“向之荒城残堡,蔓草颓垣,狐狸啸聚其间”的乡村,改变为“今则烟火相望,鸡犬之声达乎四忽必烈像境,桑麻被野,桴鼓不鸣”的局面(见陆文圭《故武侯将军吴侯墓志铭》)。与此同时,对手工业也注意促其发展。官营手工业方面,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官营手工业作坊。元政府设立了许多机关管理手工业,如大都人匠总管府、诸色人匠总府、诸司百人匠总管府、织染局、各业提举司及各种局院。官营手工业经营的范围广泛,分工也很细,而且拥有众多的工匠。官营手工业实行匠户制度,手工业生产者的人身隶属关系极强。工匠的户口编入另册,称为匠户,匠户按生产部门分属各官匠局、院管理。匠人一旦被括人匠籍,就完全丧失自由,长期聚集在官营手工作坊,昼夜劳作不息,这就是所谓“匠不离局”。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江南民人匠籍为工匠的达30万户。十六年(公元1279年)又籍北方匠40万户。可见当时官营手工业之盛。这些官营手工业主要为满足统治阶级的消费而生产,产品只有少部分进行交换。由于这种交换和地区之间的交流,也促进了民间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当时棉麻、丝织手工业及木工等等,都有了较快发展。其中以棉织业为突出。纺织布是江南农村普遍的家庭副业。有位在推广棉织技术上起了重要作用的妇女叫黄道婆。她曾在海南岛黎族地区生活了30多年,在那里学会了棉纺织技术,又在原有技术基础上予以改进。后来她返回家乡松江地区,对周围乡亲“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和“错纺配色,综线絮花?的方法。这种工具和技术上的改进,改变了原来纺织的面貌,“织被褥带悦,其上折技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6;人们得到她教给的技术;便争相学习制作,将产品卖给别处,家道也因此富裕起来,所以黄道婆死后,人们非常悲痛怀念,“又立为祠,岁享之”。这一事例说明民间手工业也在迅速地发展。手工业中包括制瓷业。而在瓷器发展史上,元代是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影响,宋、金时代的南北各地主要瓷窑,发生了重大变化。如汝窑、定窑、钧窑,就因在战乱中遭到破坏而凋落;北宋官窑因宋室南迁而停烧;龙泉窑则因主客观原因,与其他窑竞争而渐被冷落,还有些窑或因原料、燃料耗尽,或因规模太小缺乏竞争力而一蹶不振。可是景德镇却得天独厚,原、燃料充足,未受到战争的严重破坏;还能不断创新,确立优势。宋室南迁时,南北的一些能工巧匠都来谋求出路,云集于景德镇,形成“工匠来八方”的趋势。元初,在战争中有许多人逃迁入位处丘陵山区的景德镇避祸;其后元朝在景德镇设局,入籍工匠增多。可以说制瓷技艺人才都汇集于此,有利于景德镇瓷器的发展。就以人口激增数量采说,据康熙版《浮梁县志》所载:南宋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有38835户.130753人;而在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有户50786户、192148人。两者比较,元代增加11951户、61395人。尤其是元代外贸发展,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在泉州置市舶司,在庆元、上海、澉浦也各立市舶司,“每岁招集舶商,于蕃邦博易珠翠香货等物。及次年回帆,依例抽解,然后听其货卖?。对外贸易的市场开发也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这许多方方面面的原因,是景德镇的良好机遇,因之能够异军突起,成为全国具有时代特点的重要瓷器产地。
  据《元史。百官志》载:“浮梁瓷局,秩正九品,至元十五年立。掌烧造瓷器,并漆造马尾棕、藤笠帽等事。大使、副使各一员。”“浮梁瓷局,”隶属将作院,除掌烧造宫廷所需的瓷器外,还要管马尾棕、藤笠帽等生产事宜。但是从它的名称看,一是以浮梁地方命名,二是名为瓷局,可见它是以瓷为主的,。.这是自古代至元全国惟一的瓷局,对景德镇的瓷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传世及出土的瓷器看,元代景德镇除继续生产青白瓷、白瓷和黑釉瓷以外,新品种有卵白釉瓷、青花瓷、釉里红瓷和红釉、蓝釉等高温颜色釉,以及孔雀绿等低温颜色釉瓷。其中卵白釉瓷因上有“枢府”字样,人们便称它为“枢府瓷”。枢府是枢密院的简称,元代沿袭宋制,但以军事为重,因而其权位更高i他们在景德镇定制枢府瓷,说明元代官府对景德镇的重视程度。枢府瓷制作精细,釉色纯正,造型工整。其胎体较青白瓷厚重,釉呈失透乳浊状,釉色白中微发青,似鹅蛋壳色,故有卵白之称。这种卵白瓷除有“枢府,字样,还发现有“太禧”字样。太禧的来源,据《元史·百官志》记载:天历元年,罢会福、殊祥两院,改置太禧院以总制之。二年改为太禧宗梗院。天历只有三年,其元年是公元1328年,则这种瓷当是1328年至1330年间的制品。由此可知卵白釉瓷是景德镇瓷的一个重要发明,也为青花瓷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青花瓷是在白釉下用钻蓝彩装饰的瓷器。元代景德镇白地蓝花的青花瓷烧制成熟,使中国瓷器的发展发生了急剧的
  《元史》书影变化。从14世纪二三十年代到15世纪前期,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占据了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各地的特色产品无法与之相抗衡。这种产品瓷质细腻而色白,造型博大而多样,釉色青翠可爱,图案装饰雅俗共赏,色彩在釉下不易脱落。整个产品给人以大气磅礴、雄武刚健的感觉,成为陶瓷艺术中最引人人胜的品种之一,是世界各国珍藏的瑰宝。
  还有釉里红与青花釉里红,即在白釉下以铜红料作着色剂,在高温下烧成的釉下彩瓷器。釉里红瓷器造型和纹饰与青花瓷相同,因烧成工艺不易掌握,传世珍品不多,故更为可贵。
   至于各种色釉瓷,如高温铜红釉、高温蓝釉和低温孔雀绿釉,都是元代的成功产品,为后来明、清同类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知,元代景德镇生产了一些瓷器精品,而这些精品均作为珍品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景德镇陶瓷馆乃至其他一些国家的博览机构。这一切绝非偶然,而是因为景德镇制瓷技术遥遥领先,对中国瓷器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元代景德镇陶瓷外传也是突出的。仅青花瓷器就外销到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伊朗、土耳其、日本、意大利、黎巴嫩、埃及和肯尼亚以及坦桑尼亚等国家,对于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这一切,都为景德镇成为全国瓷器烧造中心,为明代瓷都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元印白釉印花枢府碗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