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祈《陶记》论景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501
颗粒名称: 蒋祈《陶记》论景瓷
分类号: K825.8
页数: 6
页码: 154-159
摘要: 20世纪70年代,景德镇市图书馆在整理收藏的古籍时,首次发现了本市的一部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县志》。嗣后于1980年11月20日经江西省古籍善本书目验收小组鉴定,认定是国内的一部珍本的地方志。这部孤本、善本地方志书,内分舆地、天文、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及续志九卷。全志对浮梁(景德镇)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陶瓷生产都有具体记载。这本志书的特别之处,是其中附有一篇蒋祈《陶记》,是景德镇市也可说是全国最早系统地、全面地记述陶瓷的专著,为研究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史乃至我国17世纪手工业发展史和世界陶瓷发展史,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关键词: 景德镇 浮梁县志

内容

20世纪70年代,景德镇市图书馆在整理收藏的古籍时,首次发现了本市的一部康熙二十一年版《浮梁县志》。嗣后于1980年11月20日经江西省古籍善本书目验收小组鉴定,认定是国内的一部珍本的地方志。这部孤本、善本地方志书,内分舆地、天文、建置、赋役、官师、选举、人物、艺文及续志九卷。全志对浮梁(景德镇)的历史沿革、政治、经济、文化艺术、风土人情、陶瓷生产都有具体记载。这本志书的特别之处,是其中附有一篇蒋祈《陶记》,是景德镇市也可说是全国最早系统地、全面地记述陶瓷的专著,为研究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史乃至我国17世纪手工业发展史和世界陶瓷发展史,都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蒋祈《陶记》全文只有1000多字,但其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因而引起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兴趣。据有关资料介绍,此记早传至国外。1910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的巴沙尔(S.M.Bwshell)的《中国的陶瓷》曾作过英文的节译。1937年,日本《陶瓷》杂志第九号发表了尾崎洵盛的日文译注本。在国内也有些专家、学者对此作了研究。《湖南陶瓷》于1979年第一期刊登了傅振伦先生编撰的《蒋祈(陶记)译注》。在景德镇市内,也有人对此作了研究。1981年,《景德镇陶瓷》曾登载白琨的《宋·蒋祈(陶记)校注》。1984年,《景德镇陶瓷》登载了熊寥的《蒋祈,陶记》附校注,嗣后又在其所著《中国陶瓷与中国文化》一书中予以阐述。他们在作了大量考证之后,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由于看法不同,便引起争论。争论的焦点是原著作的写作年代,白琨等认定为南宋;熊寥则认为是按原志书所载,应是元代作品。双方各抒己见,并都作了校注和译文。现将《陶记》原文照录。
   景德镇陶,昔三百余座。埏埴之器,洁白不疵,故鬻于他所,皆有“饶玉”之称。其视真定红瓷、龙泉青秘相竞奇矣。
  窑之长短,率有“甏”数,官籍丈尺,以第其税。而火堂、火栈、火尾、火眼之属,则不入于籍。陶甿食土,不受艺佣,埽赁窑主以相附合谓之“甏”。土坯既匣,垛而别之,审厥窑位,以谨布置,谓之“障窑”。兴烧之际,按籍纳金,窑牌、火愿迭相出入,谓之“报火”。一日二夜,窑火既
  蒋祈塑像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拣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同异差互,官则有考,谓之“店簿”。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算,谓之“非子”o其窑之纲纪大略有如此者。
  若夫浙之东、西,器尚黄黑,出于湖田之窑者也;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碗之类:鱼水、高足,碟之发晕、海眼、雪花,此川、广、荆、湘之所利;盘之马蹄、槟榔;盂之莲花、耍角;碗、碟之绣花、银锈、蒲唇,弄弦之类,此江、浙、福建之所利,必地有择焉者。炉之别:日猊、日鼎、日彝、日鬲、日朝天、日象腿、日香奁、日桶子;瓶之别:日觚、日胆、日壶、曰净、日栀子、日荷叶、日葫芦、日律管、日兽环、日琉璃。与夫空头细名,考之不尸而足,惟贩之所需耳。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黄掉云者,以其色泽不美而在可弃之域也。所谓器之品数,大略有如此者。
  至若冬泥冻脆不可以烧,坯陶既就复不易操,则有“火房”。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照”。进坑“石泥”,制之精巧,湖坑、岭背、界田之所产已为次矣。比壬坑、高砂、马鞍山、磁石堂厥土、赤石,仅可为匣,模工而杂之以成器,则皆败恶不良,无取焉。攸山,山槎灰之制釉者取之,而制之之法,则石垩炼灰,杂以槎叶木柿火而毁之,必剂以岭背“釉泥”而后可用。.或覆、仰烧焉。陶工、匣工、土工之有其局;利坯、车坯、釉坯之有其法;印花、画花、雕花之有其技,秩然规制,名不相紊。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其周防可谓密矣。夫何昔之课赋优裕,而今之事于此者常怀不足之虑也?宪之头子,泉之率分,统制之供给,经总之移用;州之月桩、支使、醋息;镇之吏俸、孤遗、作匠,总费月钱几三千余缗。而春秋军旅、圣节、郊祀赏赉、试闱、结葺犹不与此,通融计之,月需百十五缗,则权官可以逭责,反是则谴至矣。
  予观数十年来官斯土者,无不有州家挂欠之籍,盖尝推求其故,则有由矣。窑家作辍,与时年丰、凶相为表里一也;临川、建阳、南丰他产有所夺二也;上司限期稍不如约,则牙校造门以相蠢蚀三也;狱失其校,权官散分,迩来猾商狡侩,无所惮怖四也;土居之吏,牢植不拔,殆有汉人仓、库氏之风五也。官之懵者,吏掣其肘;一有强明自任,则吏结豪驵之民,诡辞上官,必使惩之更而后已。官不少察,事势轻矣,此重可为太息者也!
  《陶记》书影尝记《容斋随笔》载,昔之守令不市陶器,父老所传仅二人焉。呜呼!何辽绝耶?容斋所记可以尽信否耶?何今未有继也!又闻镇之巨商今不如意者十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亏。时耶?山川脉络不能静于焚毁之余,而土风日以荡耶,“一里窑,五里焦”之谚语其龟鉴矣!或者谓:“博易之务废矣,窑巡之职罢矣,今之不可复古矣。”然河滨之陶,昔人为盛德所感,故器不苦窳。庸讵知今日董陶之器不可以复古耶?是又非予所得而知也。
   以上是康熙二十一年《浮梁县志》所载《陶记》。
  志书中所载蒋祈《陶记》,已如前所述。其中康熙二十一年本未注明时代,而乾隆七年本则注明为元代,多年来学术界一直沿袭这一说法。自1981年刘新园发表《蒋祈{陶记)著作时代考辨》,论证《陶记》是宋嘉定七年至端平元年(公元1214-1234年)伺的著作之后,白琨又对《陶记》作了校译,曾在陶瓷学术界引起强烈的反响。1984年,熊寥针对刘文的论点进行论辩,发表《蒋祈(陶记)著于元代辨》的论文,推断其写作年代是元至治壬戌到泰定乙丑年(公元1322-1325年)之间,他们的论辩,引起全国学术界的关注。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傅振伦、冯先铭、陈万里、夏鼐、邓白等先生也都对此表态,他们有的同意刘文的观点,有的则赞成熊文的说法。这场关于《陶记》的著作年代并由此而及其他的争鸣,至今仍在争辩中。目前仍只能是两说并存。
   这次学术上的争鸣,效果是良好的。
  其一,对蒋祈《陶记》的重要性取得了共识。全国学术界都认为《陶记》是中国历史上一篇记述瓷都景德镇陶瓷生产的原料产地、生产关系、制造过程、窑场建筑、窑器品种、瓷器贸易等情况的重要文献,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瓷器专论,它全面系统、言短意赅,启人蒙喷,发人深省,至今仍值得深入研究。
  其二,宣扬了《陶记》的作用和意义。过去很少有人知道《陶记》,而且由于专业技术术语较多,一般人不容易看懂。通过这次争鸣,对原文作了校注、翻译,并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释,从而使大家能看得懂,了解有关知识,起到了宣传、普及的作用。特别是这是一次将景德镇古代陶瓷专著公布于国人、公布于世界陶瓷学术界的做法,对弘扬陶瓷文化,其效果是很明显的。同时《陶记》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景德镇古代瓷器史,对于研究中国陶瓷发展史、科技史、经济史,进而为研究世界陶瓷史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史料。
  第三,开启景德镇市学术讨论的良好风气。“史料中历史研究的依据”,“真理愈辩愈明”,刘、熊二位都道出了自己的心得。他们深入钻研,引经据典,写成文章,用史料来说明白己的观点,平心静气,以理服人。这种对待学术讨论的态度,不仅开启了本市学术争鸣的新风,也为后来者起到了示范作用。相信在他们的带动下,在全市乃至全国陶瓷学术界的努力下,必将得出一个统一的认识来。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