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士子巧掘高岭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97
颗粒名称: 贤士子巧掘高岭土
分类号: K825.8
页数: 7
页码: 133-139
摘要: 在距离景德镇45公里的东面,有一个自唐代即存在的古老小村落,以山为名叫高岭村。这可是世界闻名的地方,因为这里产高岭土。这种土,具有可塑性、黏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有这么多优点,就成为一种有可贵实用价值的原材料。而自从引入瓷器配料后,瓷器的质量就有了显著的改进。因之外国的专家学者也很欣赏,自18世纪传到国外后,“高岭石”成为矿物学上的通用名词,“高岭”也就成为国际通用陶瓷黏土命名地。
关键词: 景德镇 高岭村

内容

在距离景德镇45公里的东面,有一个自唐代即存在的古老小村落,以山为名叫高岭村。这可是世界闻名的地方,因为这里产高岭土。这种土,具有可塑性、黏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有这么多优点,就成为一种有可贵实用价值的原材料。而自从引入瓷器配料后,瓷器的质量就有了显著的改进。因之外国的专家学者也很欣赏,自18世纪传到国外后,“高岭石”成为矿物学上的通用名词,“高岭”也就成为国际通用陶瓷黏土命名地。
   关于高岭土,有个传说故事,很有点神话色彩。很久以前,高岭山下的小村庄里,住着一户姓
  高岭村高的老头儿和老婆子宁氏。夫妇二人带着三个小孩,租种老财主的几亩山区特有的“冷浆田”,除了交租,所剩不多,还得以山薯、南瓜、野菜充饥。日子过得很苦。但夫妇俩心地善良,邻居有困难,只要自己有一点,都要匀给人家,因此也得到邻居的爱戴。
  有一年冬天,北风怒吼,滴水成冰。一天早上,高老头刚打开屋门,就见屋檐下躺着一个白发白须的老人,已经冻僵在那里。老高大吃一惊,摸一摸心脏还在跳动,忙叫老伴出来把老人抬至屋里床上,盖上破棉被,又把身上棉衣脱下来盖在老人身上。老伴便去灶下升火烧了一碗姜汤,拿来喂老人喝下。不一会,老人终于睁开了眼睛,并指一指口中又指指肚子。
  高老头夫妇知道他要吃东西,打开米桶,见只有一把米了。为了救人,便把仅有的一把米扫起来,熬成稀饭汤送到老人面前。老人也不客气,连喝了两碗。但见他脸色渐渐转为正常,四肢也恢复活动了。他下得床来,连说:“好,好!”连谢也不谢拔腿便往外走。高老头夫妇被弄得目瞪口呆,一时说不出话来。只见老人走到门外,忽然转过身来说:“你们夫妇真是名不虚传的好人,好心应得好报。”他从怀中掏出一颗白色透亮的小石块递给老高,“你们把它种在后面山上,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再去那个地方用锄头挖它九九八十一锄,就会有你们需要的东西。但是只能救济穷乡亲们,不可让地主老财知道。”说完只一晃就不见了。
  高老头夫妻二人惊奇万分,知是神仙指点,便照他的话把石块种在高岭山上。过了四十九天,二人扛着锄头和畚箕上山去挖土。一锄、二锄……当挖到八十一锄时,怪事发生了。只见刚才还是黑黝黝的泥土,一下子全变成雪白雪白的糯米粉,带回家中一煮,那味道才叫美哪。夫妻二人乐得心里开了花,忙给邻近的穷乡亲打招呼。大家开始是半信半疑,及至到山上一看,果然如此。于是又是做汤圆,又是打糍粑,简直比过年过节还热闹,大伙开开心心过了一阵子。可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事情给当地的豪绅知道了。他们便派出狗腿家丁把住村口,并贴出通告说,高岭山是他的祖业,任何人不得进入,如有违抗,扭送官府治罪。把众人挡住以后,他便让家人挖了一担“糯米粉”,挑到家中也做成汤圆,老豪绅迫不及待地先端一碗喝,果然味道鲜美,但吃到肚内后,就双手捂着肚子连喊“痛、痛”,原来那些“糯米粉”已凝成石块,连喊医生都来不及,豪绅就一命呜呼了。从此他家的人不敢再到山上半步。
  后来高老头又梦见那白发老人,告诉他“糯米粉”已加了山水,起了变化,今后不能再吃,但可以挖出来做瓷器的原料。用这原料做成的瓷器会同玉器一样晶莹。这种土卖到镇上可以增加收入。高老夫妻忙将消息告诉穷乡亲们,大家一同去挖
   高岭瓷矿遗址——水口亭土,经过加工,果然做成的瓷器,件件莹缜如玉、光彩照人。于是景德镇瓷器更加出名,高岭土也就成为珍贵原料了。
  当然,这只是民间的传说故事,说明人们的一种向往。事实上高岭土的开挖也是很早的。高岭村的《何氏宗谱》就有关于这方面的记载。高岭最早有何、冯、汪、胡四姓,另有周、吴两姓已经绝传。因为高岭土是何氏始掘的,所以还得从何氏说起。何氏始祖为何镇,字子良,系汉文帝时人,传至三十四世何茂,为唐武宗会宗年间(公元841-846年)人。他任节度使时,巡行宣、徽、池、饶州,,道经浮梁新正都(今瑶里乡)俨坑,见风景秀丽,遂定居于此。至其孙叔信,始迁居于高岭,因此何叔信(按谱系为何氏三十六代)是高岭何氏的始祖。按“人生三十年为一世,谱谍三十年而一修”的习惯说法推算,因知叔信是50岁左右始迁高岭,故其定居高岭时间约在公元900-940年,即唐末至五代后晋中期。何叔信定居之后,又传至四十四世(按高岭算为第九代),这时出了个何召一。按上说推算约在1130年左右,此时恰好在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前后。算这笔账有什么意义呢?因为这和高岭土的始掘时间有关。
  高岭《何氏宗谱》中“高岭何氏世系”盈字支四十四世“召一公”条中有一条记载:“初开高岭瓷土。”寥寥六个字,却记述了一个重大问题,即高岭土的始掘时间始于何召一,也即是南宋绍兴十年左右。仅有这一条,还不足以说明全部事实。再看高岭《何氏支谱卷之首》第九代“召一公”条下另一条记述:“公开创高岭故业瓷土者庙祀之。”这句话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其一,讲了什么人,公即何召一。其二,讲了干什么,是开创高岭,也即是上条所说“初开”的意思,创、初都是开始亦即第一次。其三,讲了操此业者后来已增加到多人,成了“业瓷土者”。其四,说明人们尊重他的首创,像神一样敬奉他,为他筑庙祀奉之。因此这两条记载,19个字,解决了一个历史疑案,这就是高岭土的始掘时间在何年?是在南宋绍兴年间,约在绍兴十年亦即公元1140年,距今已有870多年的历史了。而从何召一的“初开”、“开创”到人们“庙祀之”,可知何召一是个很有见识而且为人正直的人。他能大公无私,与同村人、同行人共业瓷土,故能得到业瓷土的人们的尊敬与信仰。
  高岭土原先并没有名称,但作为一种原料引入瓷器制造业之后,瓷器的质量得到更新的提高,人们能按照自己的要求烧造出各种形状瓷器。高岭也更因此而著名。在高岭村,有个水口亭,因为处在入山之口,又有碧泉流经其下,凝聚了山川之秀,所以又叫聚秀亭。这座亭子始建于唐末,历数朝而几修。亭子规模宏敞,上嵌有四块一尺见方的石块,.刻有“玉岭云峰”四字,笔锋遒劲。传说是南宋理宗手书赐给高岭勒石的,从此,这四个字就嵌在水口亭上流传至今。这是个传说,
  水口亭石刘匾额高岭矿坑洞没有史料记载,但反映了人们对高岭的崇敬心理,说明高岭早在宋时就为人们所关注,就被人们所爱护和采掘利用。
  时至今日高岭土虽基本穷竭,但却遗存大量尾砂,还有古矿迹、古器物,都是人们研究、欣赏的对象。“高岭”之成为国际同类矿石通用名词,这得力于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公元1869年(清同治八年),李希霍芬曾到景德镇考察,著文介绍瓷石和高岭,并根据汉语读音,译成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词,为西方地质学者所采用,把同类矿石称为高岭。从此,“高岭土”成为国际通用名词,高岭也成为国际通用陶瓷黏土命名地。在此之前,著文或在著作中宣传高岭的知名学者大有人在,如明宋应星、清康熙年间法·恩脱雷科利斯、嘉庆时蓝浦、郑廷桂以及民国的刘锦藻等都在著述中提到高岭土。所以高岭土驰名国内外,影响深远。不仅如此,高岭还是个旅游胜地,至少有四大景观:一是古矿遗址有9个地段都有坑道,及其他遗物可供鉴赏。二是古建筑景观,东埠村是颇具江南山水特色的古老村落,内有码头、石碑等,电影《闪闪的红星》曾在此摄取镜头。三是自然景观。除了山崇岭峻、林木茂密外,尚有可享受山水幽美、听泉流琴鸣的水口亭;有可以登高远眺的玉峰亭(碑亭);有传说中的下马石与状元帽石;有气势磅礴、凉意爽人的龙口瀑布;有天然形成母鸡哺雏的金鸡石;有十几人合抱的数株千年古樟;有云雾缭绕的黄梅寨;有形状酷似的狮子滚球。四是人文景观。古往今来,名人学者来高岭观察的甚多,加之高岭本地人物,倘能一一收集,编成图像文字,当是一种很好的乡土教育资料。
   鉴古知今,古为今用。重视旅游资源,爱护旅游资源,充分利用旅游资源,是今日开发高岭,使之继续在国内外扩大影响的一项重要任务。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