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居易咏浮梁茶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84
颗粒名称: 自居易咏浮梁茶
分类号: K825
页数: 6
页码: 59-64
摘要: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诗。《琵琶行》脍炙人口,传播到海内外,自然也把浮梁之名与浮梁产茶、卖茶之事流传开来。
关键词: 景德镇 自居易

内容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在他的名作《琵琶行》中有这样两句诗。《琵琶行》脍炙人口,传播到海内外,自然也把浮梁之名与浮梁产茶、卖茶之事流传开来。
   为什么浮梁茶在白居易笔下表露出来?这不是偶然的。事情还得先把茶和浮梁茶说清楚。
  饮茶,是我国悠久的传统。据《神农本草经》所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乃解”。这说明原始社会末期人们已在饮茶,不
  白居易石刻像过那时是用以解毒。春秋战国之后,茶已成为饮料。到了唐朝,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唐玄宗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开始正式征收茶税。“每十税一”,自此每岁得钱40万贯(《旧唐书》卷五九《食贸志下》)。而浮梁茶税,据《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八“饶州浮梁”条下,记有“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万贯”。按唐代什一税计算,每年卖茶总价达到150万贯,数额很大。当时全国税钱40万贯,浮梁纳税15万贯,占全国总数的37.5%,即1/3强,比例很大,可见浮梁茶在全国的分量。
  浮梁茶的产量每年为700万驮。驮是什么单位?据资料介绍,古代“驮”也写作“他”、“佗”,是唐代饼茶的计量单位,即饼茶一片。唐代茶叶计量单位不统一,有的称片,即一个饼茶,如陆羽《寄杨祭酒书》“渚紫笋茶两片”,卢同《茶歌》“手阅月团三进片”等。有的叫“串”,是若干饼茶穿扎包封在一起的名称,如陆贽“领新茶一串”;陆羽《茶经》则用“穿”字代表串,在《二之具》中说: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有的叫“枚”,毛文锡《茶谱》:渠工薄片,一斤八十枚,则每枚为二钱(16两秤)。有的以斤、两为单位,如《南部新书》载,唐宣宗赐东都僧人茶50斤;《茶谱》载临邛有燔饼,每饼重40两(合2斤半)。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原因是茶在唐中期才成为大宗贸易的商品,可以说是一种新兴商业,因此计量单位的名称、标准在全国各地极不一致。但由于执行“什一税”是按销售价格计征,不影响国家征税,官府就没有做出统一规定。
  浮梁茶按《元和郡县志》的数字算,700万驮,税15万贯,则价值150万贯,每驮税为21.4文,其销售价应为每驮214文。每驮重多少呢?按价格不可能太多,但也不会少至l两,据以上几种重量分析,约在2两至1斤之间。现在我们假设为每驮3两,则700万驮应有2100万两,折合老秤为131.25斤;又按100斤为一担,则共有茶13125担,以当时浮梁为茶叶产销的集散地,加上邻县所售,这个数字似乎接近。虽然这只是假设,但可看出唐代浮梁茶的产量是比较多的。
  浮梁茶不仅产量高,而且销地广,据唐朝人杨华《膳夫经手录》中说:“饶州浮梁茶,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其于济人,百倍于蜀茶,然味不长于蜀茶。”这里说的关西是指函谷关,潼关以西;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浮梁茶销至陕西、甘肃、山东、河南等城乡,而且到了可以一日不食,不可一日无茶的地步,可见其影响之深了。更有趣的是在《敦煌变文集》中有一卷《茶酒论》,用茶与酒论功相毁、争谁大小的对话,摆出当时茶酒的现状,其中第四段有“茶为酒曰:阿尔不闻道: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流顶,其山蓦岭,舒城太胡(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舍帛为囊。素紫天子,人间亦少,据此踪由,阿谁合小?”《茶酒论》是王重民等人编著,于195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收集敦煌石窟中的写本,多半是公元4世纪末到10世纪末的作品。这里用文字写明了浮梁茶的兴盛,到了万国来求的境地。
  对于茶与浮梁茶的情况大抵如上,现在我们再来看自居易与浮梁茶的故事。
  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即公元799年的夏天,鄱阳湖水滔滔,一艘木帆船正乘风向鄱江上游驶去。船头坐着一名青年文士,面带病容,神志飘逸,这就是年方二十八岁的自居易,他是到浮梁县去看望他的大哥白幼文的。薄暮时分,船家把船停泊在江岸,就地做饭休息。月色昏昏,江风习习,一阵阵浪击船舷的声音,其余人均已熟睡,惟有自居易心潮起伏,辗转难眠,乃起身至舱外,静坐沉思,诗兴又起,遂口吟《将之饶州江浦夜泊》一首。诗云:
   明月满深浦,愁人卧孤舟。
   烦冤寝不得,夏夜长于秋。
   苦乏衣食资,远为江海游。
   光阴坐迟暮,乡国行阻修。
   身病向鄱阳,家贫寄徐州。
   前事与后事,岂堪心并忧。
   忧来起长望,但见江水流。
   云树霭苍苍,烟波澹悠悠。
   故园迷处所,一念堪白头。
  吟罢,心情稍觉安静,因为他已把贫病交加的苦况,用“愁人”、“烦冤”、“苦乏”、“家贫”、“心并忧”、“堪白头”等都吐露出来,乃人舱睡憩。次日船转入昌江,直到浮梁县治所在(今旧城),见到大哥白幼文。兄弟会面,相抱而泣。
   白幼文说:“弟来此,且先把身体养好。功名之事容后再图。”
  白居易诺诺,乃在兄长住所安定下来。他每日除读书之外,便到茶肆饮茶,与茶客闲聊,从中了解了不少的浮梁民情风俗,就这样在浮梁度过了一个暑季。待到秋凉,他告别兄长,去到宣州,以自己所作《射中正鹄赋》、《窗中列远岫》诗进见宣州刺史崔衍,为崔所赏识,被荐往长安应进士试。
  在进长安途中,自居易眼见耳闻河南有战乱和关内闹饥荒,自己长兄弟妹分散各地,不能团聚,感而赋诗。题为“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邦弟妹”。诗云:时难年荒世业空,兄弟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碎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茶山
  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月,自居易在长安以第四名中进士第,东归省亲。十九年(公元803年)春,授校书郎,租居长安常乐里,从此在朝为官。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自居易年44岁,因上疏请急捕行刺武元衡的凶手,被当时宰相所忌,以他不是谏官却越职言事罪,又加以其他诬陷,遂贬为江州刺史。不久又被迫诏改贬为江州司马。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他在江州送友人到浔阳湓浦中,遇商人妇夜弹琵琶,遂作长歌《琵琶行》。诗中借一个被抛弃的歌女形象,倾诉了社会的不平,揭露了封建社会对才人志士的打击和迫害。同时也把他在十六年前寓居浮梁对浮梁茶的了解,以简练的笔触反映在他的长诗里。这时的自居易已非从前的一介儒生,而是一员地方官,而且是声名赫赫的诗人,其所写的诗句乃是感情的流露,而且影响也深远。
  对于他浔阳江头夜送客,后人为了纪念其事,曾就地建了一座琵琶亭。千年来历经兴废,几次迁移。1988年3月,九江市人民政府重建琵琶亭于九江大桥东侧。亭六角双层,碧瓦红柱,翘角重檐,周围用白石栏杆围护。亭上有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写的“琵琶亭”三个大字。楹柱有清代文人董云岩联句:“一弹流水一弹月;半人江天半入吴。”亭前大石碑有雕刻的毛泽东手书《琵琶行》长诗。台院正中有用汉白玉雕刻的自居易塑像。两侧碑廊有五六十块历代名家诗人的书法题咏碑刻。这些说明现代人对自居易的敬仰。
   据《自居易年谱}所载,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夏,自居易的大哥白幼文曾从宿州携弟妹六,七人到自居易的任所——江州。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闰五月,白幼文卒于下邦。自居易得知非常悲痛,写有《祭浮梁大兄文》,这说明白幼文虽卒于下邦,仍与浮梁有关系。
  以上情况可见,白居易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寓居浮梁;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写诗有浮梁买茶句;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写《祭浮梁大兄文》。从公元799年至817年,前后凡18年,都间歇地与浮梁有关。因之,其在《琵琶行》中写出“前月浮梁买茶去”,说明当时浮梁茶销售之广,也说明白居易对浮梁知之很深,诗咏浮梁茶就不是偶然的了。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