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云门诗咏素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82
颗粒名称: 游云门诗咏素瓷
分类号: K825.8
页数: 7
页码: 46-52
摘要: 景德镇四面环山,东有马鞍山,南有禅师山,西有场府山,北有石埭山。唐时,均是森林茂密、禽鸣兽叫之处。这四山耸立,成了镇的天然屏障。当中一湾碧流,自北而南贯中而下,水上交通,颇算便利。而山光水色更显得此地风景秀丽,加之本镇居民以产瓷为业,因而也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商贾行旅到此游览或驻足。
关键词: 景德镇 马鞍山

内容

景德镇四面环山,东有马鞍山,南有禅师山,西有场府山,北有石埭山。唐时,均是森林茂密、禽鸣兽叫之处。这四山耸立,成了镇的天然屏障。当中一湾碧流,自北而南贯中而下,水上交通,颇算便利。而山光水色更显得此地风景秀丽,加之本镇居民以产瓷为业,因而也引来不少文人墨客、商贾行旅到此游览或驻足。
  就说那马鞍山,本来是一道山峦,自北至南蜿蜒而下。延至马鞍山头,突然一变,一头是今松涛公园,为一低峰;一头则是马鞍山,一峰突起,两高一低形似马鞍,可能其名称自此而来。唐时,这里山上山下皆是一片郁郁苍苍的森林。早上,晨雾尚未退尽时,旭日冉冉从山头升起,挂在山巅,霞光四射;傍晚,太阳从西面照来,给山的东面镀上了一片金光。在那山的西麓,曲径相通。修竹幽篁之内,有一所简易而宽敞的建筑,青砖绿瓦,木壁粉墙,乃是一所寺院,名曰“云门教院”。由于此处风景秀丽,幽雅恬静,住院僧人又制有佳茶待客,因之常有士子来此借住读书、吟诗、作画。
  中唐时期,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曾到过浮梁县,并在新平镇的云门教院居留数日。康熙版《浮梁县志》对此有记载。其文曰:
  陆士修官太子宾客,颜鲁公建中时守郡,行部新平。修与公友善,游新平同止云门教院数日。中宵茗饮联咏,有“素瓷传静夜,芳气满庭轩”之句,载云门断碑。云门今马鞍山西麓。
   (《昌南历记》)
   “建中时”应为乾元年建中时、颜真卿已71岁,官拜一品太子太师,史书中亦有记载。颜鲁公为何来新平镇?“茗饮联咏”有何意义?
   颜真卿(公元709-785年),字清臣,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任殿中侍御史,因得罪了杨国忠,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被谪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在平原他联合常山太守、堂兄颜呆卿等起兵讨伐安禄山叛乱,诏加户部侍郎。肃宗即位时,拜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为河北招讨采访处置使。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他因兵力单薄被迫弃城渡河,绕道至凤翔觐见肃宗,授刑部尚书。因他秉公办事,军国大事,知无不言,开罪了宰相,出为冯翊太守,后改为蒲州刺史。这一时期正是颜真卿行书书法的全盛期,他的行书《祭侄文稿》、《祭伯父文稿》、《争坐位帖》就是这时间世的,被世人称为“颜三稿”,是继王羲之之后的“天下行书第二”。王文治在《论文绝句》云:“曾闻碧海掣
  《陶录》书影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闻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把颜真卿的书法看做是当时艺术的顶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十月,颜真卿为御史唐曼诬劾,从蒲州左迁为饶州刺史,时年49岁。上任后他巡行所辖部域,考核政绩,这就是所说的行部。此后,他又为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召入朝廷为刑部尚书,后又为李辅国所谮,贬为蓬州长史。代宗时,授利州刺史、户部侍郎、尚书右丞,并封为鲁郡开国公,世称“颜鲁公”。在朝廷又因与宰相元载不合,贬为硖州别驾、吉州司马,以后又迁抚州、湖州为刺史。颜真卿,在外十多年,直到元载被诛杀后,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才返回朝廷任刑部尚书。德宗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卢杞为相专权,颜真卿被改为太子太师虚职。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正月,李希烈叛乱,攻陷汝州,颜真卿遭卢杞陷害,派往汝州去劝谕李希烈,被困李营中后,执义不屈,贞元元年(公元785年)八月十三日,在蔡州龙兴寺,被李希烈令阉奴缢死,时年76岁。颜真卿一生忠义清廉,正气冲天,不畏权奸,几落几起,最后以身殉国,为历代忠义之士所敬仰。他的书法碑迹约有200余种,一直影响后世。
  且说颜真卿在饶州刺史任上,次年行部到浮梁县和新平镇,正是八月金秋季节。当时同行的有陆士修、张荐、李峙、崔万、谢清昼等人。这几个都是同朝名士。陆士修是太子宾客;张荐字考举,敏锐有文辞,颜真卿很赏识他,后来被皇朝封为礼部尚书;李峙,字伯高,官庐州刺史;谢清昼即诗僧皎然,文章隽丽,颜真卿很器重他。他们几人落榻在云门教院,此处十分幽静,僧人又很殷勤,于是白日巡行,晚上饮茶叙话,一连盘桓数日。
  一日入夜,几人在院中静坐,一面品着寺僧自制的浮梁茶,一面唠着白天所见的有趣之事。微风吹来,送入阵阵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味;及到月挂中天,月盘中散出的银光,洒遍大地,几人都觉得此时此刻心静神宁,舒畅无比。陆士修诗兴大发,乃提议道:我们数人难得在此相聚,对此清茶、香花、皎月,不可无诗以志。
   颜真卿算是地主,又是长者,见众人如此兴致,便说:“好呵!那就请士修先起句吧。”说话间,早有人取来笔砚纸张,准备记录。
   士修想了想,便口吟道:“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下面请张荐兄接下吧。”
   张荐也不推辞,稍加吟哦,便说:“醒酒宜华席,留僧想独园。”边说边望着李烤6
   李崂会意,接着便说:“不须攀月桂,何假树庭萱。”
   崔万对颜真卿的人品素来尊崇,见他遭御史唐曼诬劾,
   云门教院旧址由尚书而遭贬为刺史,深感不平,便随口应道:“御史秋风劲,尚书北斗尊”,颂扬了颜真卿的伟岸高洁。
   他的意思在座诸人心领神会,都微笑点头。
  颜真卿见大家对自己如此推崇,心感不安,乃谦逊地表示自己对于奸佞的诬陷无所介意,遭贬至此不过是对自己意志的磨炼而已,乃道:“流华净肌骨,疏瀹涤心原。”
   谢清昼认为真卿离开朝廷,不与奸佞接触,而到基层与黎民打交道,乃是一种乐趣,因而在联句中劝慰道:“不似春醪醉,何辞绿菽繁。”
  陆士修是起句人,见众人都兴致勃勃,而且语句之间都赞扬了颜真卿,便寻思如何结尾,却见众人都手托茶杯,灵机一动,便语意深长地道:“素瓷传静夜,芳气满庭轩。”并笑问以此结尾如何?
  众人都击掌说好,大家哈哈大笑,清静的马鞍山麓充满了笑声,甚至月亮也笑得更圆了。《五言月夜啜茶联句》就此结束,后来被收入《全唐诗》七百八十八卷,此乃是后话。云门教院僧人遇此韵事,如何肯错过?便请人将此事连诗句撰文刻立石碑以志。同时还特请颜真卿题写“云门教院”四字,制成匾额挂在门前,从而成了新平镇(景德镇)的千古佳话。
  诗中结语赞扬了本地的瓷与茶。就瓷来说,可见唐时新平镇的素瓷已得人们的赏识。素瓷即白瓷也,说明当时镇上有生产白瓷的能力。据现代考古专家们的考察,景德镇胜梅亭、白虎湾等处出土的五代瓷片,其洁白度已达70%。按事物渐进发展的规律,亦可知唐代景德镇生产的素瓷已达相当的水平。可以说颜真卿行部新平与陆士修等人月夜饮茶联句,乃是证明新平镇生产素瓷的文献。可惜的是这块石碑未能保存下来。清初,约在康熙甲寅(公元1674年)前,吴极写《昌南历记》时,发现的只是残碑,上有诗句可见。后来《景德镇陶录》补辑者郑廷桂曾提出过异议,他在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刻本《浮梁县志·陶阳竹枝词》中说:“静夜王修咏素瓷,鲁公唱和至今传。残阳古木荒凉甚,待向云门访断碑。”他以为诗中士修是王修,故而怀疑,但不能肯定,故说:“未知孰是?”可是到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他在《景德镇陶录》中却断言:“本王修诗,昌南记以为颜陆二公联句,殊误。”相隔32年,态度的变化却很大,他始终未谈见到石碑事,可见他连残碑也未见过,仅凭全唐诗集的考核,而由
  颜真卿书法于刊刻的诸多原因,所说王修也是无据的。据当今学者核查,唐诗人中无王修其人,而《五言啜茶联句》中却确有陆士修其人,惟不冠姓而书曰“士修”,“士修”与“王修”仅一横之差,可见“殊误”者并非《昌南历记》的作者吴极。
  此事到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又为龚铽所证。他在《陶歌》中写道:“云门教院读残碑,静夜闲庭品素瓷。”说明诗作者曾经看到过残碑。遗憾的是残碑也未能保留下来,今日我们只能在文字上打转转互相印证罢了。
  尽管如此,云门咏诗,新平素瓷,浮茶芳气,却都是确定不疑的历史事实。今日我们重游云门教院,再读颜陆诸公的联句,目睹矗立在山巅的电视高塔,喜看丰富多姿的瓷器市场,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可不乐煞人吗。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