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番地置新平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79
颗粒名称: 析番地置新平县
分类号: K825.8
页数: 5
页码: 33-37
摘要: 瓷都美名天下扬,追根溯源在浮梁。浮梁在秦为番地。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后,就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全面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郡,后来又扩增4郡共40郡。郡下面设县,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县下设乡,乡下置亭,亭下有里。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命。当时浮梁这一带地区都称番县,县令是吴芮。番县秦时属九江郡;汉时番县称鄱阳县,属豫章郡;三国孙吴时分置鄱阳郡,属扬州,晋改属江州,宋齐又属扬州;梁于郡置吴州,陈时始罢,后又置;隋改饶州,大业初仍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名饶州。
关键词: 景德镇 新平县

内容

瓷都美名天下扬,追根溯源在浮梁。浮梁在秦为番地。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后,就彻底废除“封诸侯,建藩卫”制度,全面实行郡县制,把天下分为36郡,后来又扩增4郡共40郡。郡下面设县,万户以上的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县下设乡,乡下置亭,亭下有里。郡守、县令都由朝廷任命。当时浮梁这一带地区都称番县,县令是吴芮。番县秦时属九江郡;汉时番县称鄱阳县,属豫章郡;三国孙吴时分置鄱阳郡,属扬州,晋改属江州,宋齐又属扬州;梁于郡置吴州,陈时始罢,后又置;隋改饶州,大业初仍为鄱阳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名饶州。
  浮梁县的名称,经过了几番变迁。先说新平镇,它称名于东晋,在昌江之南,不过那时仍属于鄱阳县。因为浮梁地境从秦汉到唐初都属番县(后名鄱阳县)的东北境,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经划为新平乡。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唐已统一天下。那时经过战争,又有自然灾害(水、旱灾),朝廷为了安抚民心,便派了李大亮为安抚使,巡视江南各地,勘察灾情。李大亮到了鄱阳县视察之后,认为这个县幅员太大,不便管理。鄱阳湖滨的水患以及沿昌江的山区山洪为灾,地方官员人少无法顾及。于是便上奏章给皇朝,请求将东北部地区划出为新平县,其地域包括现今的江西浮梁县和安徽祁门县的南半部。治所就设在新定、化鹏二乡之间。新定、化鹏二乡之间在哪里?县治设在那里是什么原因?据《浮梁县志》所载,新定、化鹏二乡,与地图上对照,应是当今江村乡沽演村一带。至于设在这里的原因,照理推算,大致有两个,第一是因祁门南大半部属新平,就地理位置看,沽演相对处于中心;第二个是今浮梁北部到祁门南部是茶叶产区;县治在这里比较便于管理,也许当时是富饶的地区。至于是否有人勘察过,尚未见有实地考察的记录,大都是文字的片段记载和口头传说。
   成立新平县本来是件好事,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到武德
  清康熙浮梁县境全图八年(公元625年),被一个叫常季武的官儿奏请朝廷给撤掉了,重新与鄱阳合并。直到唐玄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饶州刺史韦玢认为原新平县幅员广阔,山多林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为便于管理,又奏请朝廷重新划定地域,恢复原来县的建制。
  当时,县治改设在东河口与昌江汇合处的东河南岸,更名为新昌县。到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才改名为浮梁县,这是浮梁县的起源。为什么叫浮梁县?说来也是很有趣的。据史书所载,一是“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还有一个说法是“洪水泛梁木横断昌江口,人因以济,故曰浮梁”。不管哪个说法,都是与“梁”有关,梁是桥的意思,是否因此而得名?既然史书有载,也就以之为事实吧。从此浮梁县的名称一直流传到现在。不过在唐朝代宗永泰二年(公元766年),把北部一大部分地区划出,与当时的歙州黟县一部分地区合并成立祁门县,剩下来的就是现在的浮梁县境。以后虽略有出入,但都是一村或数村的割划,大体未变。至于县治,在元和中曾连遭大水。据记载:元和七年(公元812年)五月大水,九月又大水;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六月暴雨大水,九月又大水,共漂没数千余户i县治也多次被淹。因此,便把县治迁到昌江西岸的西北高阜上,就是今日的1日城,现尚保留有清代县衙旧址和建筑。
  从历史记载反映,新平县、新昌县、浮梁县都是一体,只是名称地域有所变动而已。而且它们最早的根源都是番县。后来又有了变化。浮梁县治到民国5年(公元1916年)迁到了景德镇。为什么会迁县治呢?因为浮梁县有两大产业,一是茶叶,自浮梁北面直到今祁门的南面(原曾属新平、新昌县)都盛产茶叶,并以桃墅镇为生产重地和集散地。二是瓷器,景德镇及周围是主要生产基地。而且景德镇历来是个无城墙的开放码头,虽属于浮梁县,商品经济却较县治为繁荣,收入也远超过全县,的其他收入,县内的税收要仰仗它。镇内在封建时代有监镇、督陶官,饶州府也在此设同知。县内的县官常常要在浮梁县治和景德镇两头跑,来来往往,疲于奔命。民国成立后,政体变革,废除同知机构,但军警、邮电样样设备齐全,景德镇的交通也比县治更方便,从经济、政治上考虑,都是迁移到镇有利。所以民国3年(即1914年)陈安任浮梁县知事后,便极力主张把县治设在景德镇。后得到江西巡按戚扬的支持,乃于民国5年(即1916年)将县治改设在景德镇,从此原浮梁县治便称做旧城了。旧城原来筑有很完整的城墙。旧城的城墙,在《浮梁县志》上有清楚的记载,一些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出生的人也都亲眼看到过。浮梁县的城墙筑于元至正十九
   浮梁旧城楼(重建)年(公元1359年),到第二年完成,共设了东、西、南、北四门和小南门。明初城墙几乎全部坍塌。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用砖石重砌城墙,只有东、西、南三门,到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和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1年),都进行了重修。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修葺已倒坏之城墙,增高4尺。十年(公元1671年)又修,以后陆续有修葺。后来,这座城墙周围长777丈5尺,高16尺,厚7至8尺不等。共有垛口667个,有8座城门:东面是大东门、时雍门,南面有大南门、文明门,西面为大西门、兴贤门,北面乃大北门、康阜门。
  1949年解放前夕,城墙虽有破坏,但大部分还是完好的。以后因缺乏管理,陆续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中,除零星破坏外,特别是搞所谓“移民就土”,城墙全部被拆除,居民中的老式房屋建筑也被拆迁至河东另起村庄。这样一来,历史古城、古建筑被拆除殆尽,完全失去了原来的面貌。现在有些人惋惜,也无济于事了。好在浮梁恢复县制,已另选新址重建县城。古旧城已成了旅游地。如今在旧城的原地,修复了浮梁县古城门楼,与古县衙、古塔、古街形成了这座千年古城的旅游亮点,吸引着中外游客观光游览。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