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技艺庙祀师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76
颗粒名称: 献技艺庙祀师主
分类号: K878.3
页数: 5
页码: 19-23
摘要: 从前在珠山前面御窑厂的东侧,也就是现在中华路东的路边,曾经有一座师主庙。庙址坐东朝西,供奉着陶瓷业师主及瓷业诸神的神像,在历史上一直受着瓷业工人的敬仰。
关键词: 景德镇 师主庙

内容

从前在珠山前面御窑厂的东侧,也就是现在中华路东的路边,曾经有一座师主庙。庙址坐东朝西,供奉着陶瓷业师主及瓷业诸神的神像,在历史上一直受着瓷业工人的敬仰。
  师主庙是怎样来的呢?其实祀奉的乃是一批被神化了的人物。师主真实姓名叫赵慨,字叔朋,又名万硕。生卒的具体年月不详,相传他生于西晋,东晋时曾官至五品,先后在浙江、福建、江西等地做过官。
  赵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东晋时,江南手工业有显著进步,冶铁、纺织、造纸、制瓷、造船诸业,无论在技术上或生产规模上都有提高和发展。不少地方都能生产瓷器,浙江、江苏、江西、四川、湖南、湖北、广东、福建都有陶瓷产地,青瓷生产出现了普及的趋势。也就在这段时期,古文字中的“瓷”字,第一次出现在晋吕忱的字书《字林》中,而晋潘岳的文学作品《笙赋》中有“倾缥瓷以酌”之句。但是在政治上,东晋政权是以流亡的北方大族为基础,并有江南大地主参与的政权。他们千方百计优抚世家大族,多方给予照顾,有所谓“举贤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权贵”之说。而对出身寒族的士人则事排斥。赵慨出身并非大族,加之生性刚直不阿,所以佑陶师主赵慨塑像官也仅及五品,而且一再变换。他眼见世族之间的明争暗斗,黎民不堪其苦,乃愤而辞去官职,遁迹民间。
  赵慨因曾在产瓷地区为官,对陶瓷器情有独钟,平常注意采风学技,故对陶瓷器生产技术懂得很多,且能操作,以他才能,似不难悟出其中奥秘,加以总结提高。后人赞他“道通仙秘”,并非无据,这是指他懂得制造陶瓷的奥秘。赵慨来到昌江之南,见当地零零散散有制陶之窑,便一家家访问,并与制作之人交谈,同他们一起操作,总结经验。又将从浙江、福建等产陶瓷地区的技术传述给他们,当地陶匠得益不少。但他也从当地土人中学到一些本地陶瓷制作方法。大家混熟了,土人见他有学问,又懂技术,又能谦和待人,传授本领,都对他非常尊敬,称他为师傅。在他的帮助下,当地的陶瓷制作技术有了新的进步,并在昌江之滨传播开来。纯朴勤劳的当地陶工,学技不忘传技人,时时传颂着赵师傅的美德,有人则干脆写上灵位,用香烛供奉在家中。传到后代,都把他当做师祖看待,时常顶礼膜拜。
  到了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有个叫张善的太监到景德镇督造瓷器,见许多瓷工都祀奉赵慨师祖,便想出一个笼络人心的办法,在御器厂内修建了一座庙,把赵慨神位奉在里面,称为师主庙,让御厂瓷工都去参拜。这样一来,既得到瓷工们的赞誉,又起到了“以神治人”的作用。过了几十年,明宪宗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有个太监邓康到景德镇督造瓷器。这个太监更是聪明伶俐,他“贤而知书”,见镇上的居民都信奉师祖赵慨,而官修的师主庙却在御器厂内,让他们来膜拜,会影响厂内秩序;不让他们来,又会引起一些人的不满。于是,他干脆把师主庙迁到御器厂东门外街上东北约百余步的地方,让全镇多数从事瓷器生产的人都来祭祷。后来师主庙又经过多次修葺,到明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又重修,至十二年(公元1499年)完成,由詹珊写了一篇记,刻于石碑,叫《师主桔陶庙碑记》。自此以后,历年香火旺盛,镇上的工人和市民朝庙者络绎不绝。而且后来每次陶瓷行业举行迎神赛会以及工人行帮的重要节日的活动,都要祭祀师主和在庙中聚会。
  师主庙内,以前塑着师主赵慨的坐像。后来逐渐增加了神位,其中有打杂师、做坯师、印坯师、剃坯师、剐坯师、刹合坯师等,基本上包括了制瓷行业的主要工种。人们之所以这样做,足以说明景德镇的瓷业工人对陶瓷技艺的尊崇和敬仰。后来到了清代,还增加了知四师的神位。知四是人名,姓熊(一说姓蒋),生长于嘉庆年间(公元1796-1820年)。关于他,在瓷工中广泛流传着他的英勇事迹。
   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在嘉庆时期基本上沿袭乾隆时的旧
  《师主枯陶庙碑记》书影制,但在质量和数量上均较过去相差很多。瓷业老板为了取得更多利润,对瓷业工人也更加刻薄。瓷工们干着繁重的体力活,但吃的却是两稀一千,霉豆腐、臭腌菜是下饭的常用菜。营养不良、劳动报酬又低,许多瓷工被折磨得皮包骨头。知四是一个坯房里的工人,看到愈来愈不像样的伙食,便带头与几个工人向老板提出抗议说:“我们有几个月没尝过肉味了,再不改善,只好歇工。”老板爱理不理地说:“料你们也不敢。”当工人真正罢工时,他便勾结官府,把领头的知四抓到衙门里去,严刑拷打,逼迫他带头上工。知四就是不屈服,老板不给工人肉吃,工人就是不复工。这时各个坯房的工人都来响应,全镇的坯房都停了下来。官府则穷凶极恶地镇压,把知四砍头示众,以为可以吓唬工人上工,谁知这一来,更激起了瓷工的愤怒,各项工种都停了下来。官府见强压不行,只好改变主张,要各大窑户每月另给坯厂工人12两(合今天的七两五钱)肉。瓷工斗争取得了胜利。他们便用大蒜、豆豉爆炒肉,并加炸豆腐煮,然后在坯架上用三块坯板搭成香案,放爆烧香,祭奠知四,完后才能用膳。因为这12两肉是知四用自己生命为大家换来的,工人们便把它称为“知四肉”,一直流传下来。后来为纪念知四一心为大众、英勇不屈的行为,又把他的灵位供奉在师主庙内,作为神位而供奉着,受到后人的礼拜。
  师主庙里的师主们,都是对景德镇陶瓷技艺有贡献、对广大瓷工有恩泽的人。人们把他们神化,加以膜拜,反映出瓷工对先师们的尊崇,对陶瓷业生产的热爱,对陶瓷技艺的钻研和珍惜。当年的师主庙虽不存在了,但这种精神却会永存并发扬光大。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