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都史话》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71
颗粒名称:
分类号: K295.63
页数: 5
页码: 1-5
摘要:
关键词:

内容

面对这部《瓷都史话》,心情十分激动。这位比我年轻的作者为它呕心沥血却未能亲眼看到它的出版发行,所幸的是,欣逢景德镇千年华诞,献上此书,了却了作者心愿。作者家属要我为书作序,激动之余,一口气读了下去,愿将一些想法写下来,聊作本书之序。
  1953年至1963年间,我在景德镇市工作。我所要努力的就是:认识瓷都,建设瓷都。从那时起,我一直想有一本瓷都人写的介绍瓷都历史风貌,探究千年窑火不断、制造巧夺天,,工奥秘,充满陶瓷历史文化气息的通俗读物。今天,可算是如愿以偿。
  这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书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景德镇、浮梁的方方面面,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而又交代清楚,力求雅俗共赏。谈到景德镇的陶瓷历史,从水土宜陶的远古到浮梁瓷业的兴盛,从景德镇声誉鹊起到瓷都地位的确立,从官窑民窑的状况到中外经济技术交流,都作了清晰全面的介绍,有经济数据引证,有器物佐证支持。写明资料来源,为专业工作者深究指路;形成通俗文字,使普通读者一目了然。
  在探究景瓷精品的奥秘、、叙述千年窑火连绵中,本书突出地介绍了一些制瓷工匠的高超绝技。如壶公窑的昊十九、崔公窑的崔国懋、仿古能乱真的周丹泉等等,都是聪明过人、技艺超群的精英人物。作者热情洋溢地为他们树碑立传。由陶瓷而及纺织,顺便介绍了黄道婆的事迹,说明手工艺人在古代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的历史贡献,令人感动,不觉得累赘。
  在宣扬景德镇瓷业工人的代表人物之外,本书也不忽略对发展陶瓷经济和弘扬陶瓷文化有贡献的官府人士,对他们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具体而微的介绍;在宣扬瓷都和浮梁杰出人物的同时,又介绍了向往瓷都的外国商人、实业家、传教士乃至王公贵族中对景德镇瓷器的学习传播和敬仰之情;在广泛搜集有关陶瓷生产制造、经营流通、兴衰曲折的同时,还饶有兴趣地介绍了一些对景瓷情有独钟的美好感情。其中贵州学人李独清的题马蹄樽的诗,把对壶隐老人昊十九制作的马蹄樽描绘得有声有色,推崇备至,把购买此樽的欣喜若狂、诗兴大发的心情表露得淋漓尽致。如此痴情地热爱景德镇瓷器,不能不使身在瓷都的人为之感动。
  本书介绍历史文化名人在景德镇的活动和浮梁籍名人在外地的贡献,营造了浓浓的乡情民意和清醇的文化风味。如柳宗元写《代人进瓷器状》、自居易咏浮梁茶、王荆公咏听讼轩、岳鹏举题联场府寺、脍炙人口的苏轼佛印交往故事等等,不仅介绍了他们鲜为人知的行踪事迹,而且简介了他们的身世文章,记下了与他们有关的诗文佳句,直接把陶瓷文化融人高雅的中华文明之中,显现了陶瓷文化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还有一篇《廉县令不买浮梁瓷》的故事,从志书文集中辑录了古代廉吏与酷吏的史实,令人耳目一新。还有一些已在民间广泛流传的抗击强暴、以身殉瓷的故事,又从史书典籍中找到记载,加以评价歌颂。
  在介绍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方面,本书作者热情洋溢,文笔流畅,如数家珍。无论是立马山、龙珠阁、佛印湖、诸仙洞以及万寿山的宋代摩崖石刻等等,都从历史变迁、文人墨迹、史料记载等方面作了详细辑录,毫不掩饰地流露出作者的满腔热情、一往情深,以及作者自己对历史变迁的感悟。在《题石壁名士创宋摩崖》一章的结尾,作者深情地写道:“观青山之黛色,听流水之琤鸣,吸空气之甜鲜,闻花木之香气,享自然景色以怡情,考宋代摩崖以究古,如此佳境,怎可不亲身一试呢?”作者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又热爱诗词歌赋,凡与景德镇、浮梁有关的诗词、对联、短文,他都尽量收入书中,这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更是一大方便。
  即使是走马观花地浏览一遍,也可以看出这本书有许多特点:首先是资料可靠,考证严谨,不主观臆测,不妄下论断。这是一本严肃意义上的史话著作。其次是内容广泛,凡与景德镇、浮梁有关的人物、历史、地理等资料都广泛搜寻。同时又有拾遗补阙的特点,对有专著的内容不多转引,只取与本书专题有关的资料;对散见于野史、笔记,湮没于其他文字中的点点滴滴,则细心摘取,爬梳整理,论证介绍;对各种资料的异同和相互关系,作了认真的说明。第三,本书还收入了“考诸史书志书却没有记载”的民间传说,这就是“李三保行侠民间”。也许有人会认为这不能算历史,其实恰是本书的又一特点。贴近民众的史话著作,常常吸取民间故事,从而在民间广为流传。李三保的故事在老一辈景德镇人中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以弘扬陶瓷文化为初衷的本书作者,记录李三保的故事自然是顺理成章。第四,本书作者在考察介绍历史知识的同时,立足现代,放眼未来,也对建设新瓷都、开发旅游资源等方面,说了点建议和希望。作者态度谦虚,不事张扬,只在字里行间稍有流露,这也是值得一提的。
  以上是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和特点的粗浅感受。我觉得这是一本了解中国瓷都景德镇、宣扬陶瓷文化的好书。因此,我愿意向广大读者郑重推荐。它必将受到向往瓷都的中外游人的欢迎。至于它还有什么写作上的欠缺,那只有留给读者朋友来评判了,我相信作者及其亲属是会欢迎批评指正的。
  现在我要简单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林景梧同志。我在景德镇工作期间,知道他很早就在党政部门工作,从1956年起他就是市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直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他一直从事政府办公室领导工作,经历了解放以后的各项改革、整顿和建设,参与了景德镇市政府机关的日常活动,掌管和积累了景德镇市党政活动的丰富资料。他勤奋好学,埋头笔耕,撰写过难以计数的文字材料。他是江西浮梁县人,与著名的佛印高僧是同宗同乡,生性聪慧而又热爱家乡,关注浮梁、景德镇的兴衰变化。由于他的文名和写作,“文革”期间受到冲击,但他并未因此而气馁。1982年景德镇市盛世修志,林景梧同志担任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从此更加全心全意投入修志工作,先后主编完成并出版了《景德镇市志略》、《景德镇市志·第一卷》、《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丛书,景德镇》以及《佛印》、《高岭》、《陶瓷习俗》等书籍;主持编辑《景德镇市地方志通讯》等。1991年退休直至年逾古稀,仍然笔耕不辍、伏案不息。他极其热爱修志编纂事业,也深知其中艰辛,本书第六十五章《写春秋历代有志人》,专门汇集了历代浮梁县修志的仁人志士事迹,说:“这些志书修纂者,付出了自己的智慧与辛勤,为各地方志留下了宝贵的史料。”这是他的夫子自道,也是他谦逊的表现。我们相信,这样的作者编写出来的作品,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2003年1月10日,林景梧同志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四岁。他是一名为志书事业鞠躬尽瘁的方志专家。
   二OO三年十月
   (注:赵渊同志1953年至1963年曾任中共景德镇市委书记。)

知识出处

瓷都史话

《瓷都史话》

出版者: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瓷都史话是一本历史著作,但不是什么编年史、断代史;它像散文随笔,却不是主观构想的文艺作品;它有严格的考证辑录,也有家喻户晓的民俗记述。因此,它是一本以历史为脉络,以陶瓷为中心,以自然风光、历史足迹、人文景观、神话传说、民俗风貌等为明珠点缀而成的,丰富多彩的陶瓷历史文化著作。全书约三十万字,由八十个独立成章而又互相联系的典故组成,图文并茂,可读性强,融知识性、趣味性、严肃性于一体,有历史厚重感而无史书的简奥枯燥,有通俗流畅的文笔而非信马由缰的闲谈。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