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陶斋之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的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46
颗粒名称: 品陶斋之子
分类号: I055
页数: 7
页码: 161-167
摘要: 无疑声名赫赫的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以及他的学生们赋予古瓷片以新的生命。然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二年来不显山,不露水,悄悄修复了3百余件古瓷珍品,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古瓷修复工,品陶斋的小字辈一一江和平。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陶瓷

内容

品陶斋几年来声誉鹊起,全在于它化腐朽为神奇的传闻。在这座明式古宅里,堆放着几千万块古瓷片,陈列着近百件复原成型的绝世孤品……我们陶醉于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长廊,惊叹它们风靡海外经久不息的魅力,更崇敬化腐朽为神奇的品陶斋人。
  无疑声名赫赫的陶瓷考古专家刘新园,以及他的学生们赋予古瓷片以新的生命。然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人物,二年来不显山,不露水,悄悄修复了3百余件古瓷珍品,他就是本文的主人翁,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的古瓷修复工,品陶斋的小字辈一一江和平。
  初见江和平,感觉很平常,一般的相貌,朴素的穿着,不多的言谈。随着频繁的接触,我真切地感到:他是那样朴实,那样真诚,那样勤奋,对生活充满信心,对事业充满热情,对理想充满追求。
  很少有人知道,年仅22岁的江和平,生在农村,长在城市,困窘的家境,致使他初中毕业后,未能如愿升读高中,过早的离开学校,江和平上大学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没有靠山,没有门路,父亲是个老实巴脚的工人,四处找工作而处处碰壁的江和平,咀嚼着人生的苦果。无奈,江和平回到家乡,跟着母亲哥哥种田、砍柴、放牛……闲时,便拿起笔学着画画,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家乡的山山水水让他暂时忘却了烦恼。
  命运之神似乎无情又有情,给人以机遇又给人以磨难。有一次,机遇来了,这“机遇”是卖劳动力的苦活儿,可就是这样让人不屑一顾的工作,便被江和平紧紧地抓住了。
   那是1986年6月,江和平经人推荐来到品陶斋做临时工,参加龙珠阁工地明成化官窑遗存的发掘。
   一片片神奇的瓷片就象是一页页辉煌的历史,静静地沉睡在珠山御窑厂的遗址中。
  江和平被这眼花缭乱的古瓷片所吸引。在品陶斋考古专家们的带领下,他全神贯注,象农民热爱土地一样,匍伏在遗址上,小心的抠扒一块块瓷片,然后,用肩扛,把一篓篓瓷片扛回品陶斋。那是夏天,他几乎忘了40度的高温和被晒脱了几层皮针扎一般的疼痛……
  一次成功的抢救性发掘,作为“建国以来我国陶瓷考古的最大发现”而上了《光明日报》的头版头条。虽为临时工的江和平激动不已,把这篇报道端端正正的抄在笔记本上,因为其中也有他的汗水。
   一天工钱2块5,干一天算一天,几个伙伴都因又苦又累不实惠而离去,只有江和平留下了,继续做他的临时工,继续抠他的古瓷片。
  1987年冬,一个风雨交加的下午,江和平走在街上,或许是路太滑,或许是太疲倦了,他脚一滑,鼻梁碰歪了。住院开Jg的日子,刘新园,王敏等所领导都前往医院探望,白昆老师送去鸡蛋,肉片汤等,使江和平感到品陶斋的温暖。
  大量的古瓷片出土后,是漫长而艰苦的清理和复原工作,可以说,品陶斋复原的古瓷是前所未有的,他们复原器物之多,价值之大,也是无与维比的。复原一小件,往往要十几片,几十片甚至百余片碎片,其细者如米如粟。问题还在于这些碎片并不是聚在一块,而是要在几十篓上万片中找出采,至于粘合复原,其难度可想而知,通过多次排列组合,有时数十次乃至数百次,不知要经过多少反复,才能复原一件。一天下来,两眼什么都看不清,模模糊糊地全是闪烁的瓷片。
  站在旁边,看老师们复原一件件古瓷,江和平心里痒痒的,他想,什么时候,自己才能亲手复原一件呢?他潜心观察,把老师们的一招一式尽收眼底,记在心上。
  机会终于来了,那是1988年春夏之交,为了赶复一批明成化青花瓷,江和平先是帮着找瓷片,可瓷片还未找全,负责复原的老师因临时任务出差,于是,江和平自己干上了,搬来一篓篓瓷片,摊开,象是弄翻了百宝箱,满地的千姿百态,一片遥远的记忆,一袭透明的温暖,一缕高贵的情怀,江和平的心,被这生命的蓝色浸润了,他呼吸着流转在瓷片上那柔和亲切的蓝色,忘情地在那瓷片的海洋里游呀,划呀,拼呀……一个星期过去,当他羞涩地拿出第一件复原的古瓷时,老师们报以热烈的掌声,给他以鼓励、信心和希望。
  从此,江和平破例扇了古瓷修复工。勤奋与谦虚,给江和平插上了腾飞的双翅。每天每天,人家下班,他仍在工作台上,人家上班,他主动上前请教,认真记录,细心琢磨。在不到一年的时间,江和平学会了古瓷片分类,断代,掌握了“一次筛选,多级分类,系列粘合”的操作方法,使工效提高了二三倍,修复技术也日臻提高。
  时间一天天过去,古瓷一件件复原。大半年过去,江和平竟修复了70余件成化官窑古瓷,其中的“斗彩团龙碗”,“斗彩开光瑞果大碗”……都是稀世珍品。成化官窑一直被视为历代官窑之冠,而成化斗彩则是嵌在冠顶的宝石,早在明末清初就已经是“成杯一双,值钱十万”,今日之价值则可想而知。据行家介绍,成化斗彩的传世品全世界不过七八十件,而此次品陶斋复原就达百余件,从这个意义上看,江和平功莫大焉!
   所长刘新园兴奋得破例给这位临时工一一江和平,发奖100元,江和平感到惭愧,他把功劳归于品陶斋。
  使江和平更为感动的是,1988年秋天,景德镇面向社会招工.江和平心里忐忑不安,因为品陶斋没有招工指标,而报考其他行业,江和平心里极不愿意,他已深深地爱上了品陶斋,爱上了古瓷修复一一这个艰苦而又迷人的工作。但他没有想到,所领导跑上跑下,特意找到市长要来编制,使他有机会考入品陶斋,成为国营正式工。整个过程,江和平没有请客送礼,没有花一分钱。不可思议吗?可它却真真实实地发生了,发生在不可思议的品陶斋。
  江和平激动得一晚都没睡,第二天一早,卷起铺盖,告别年迈的父亲,搬进品陶斋,成了名符其实的品陶斋小子。与其说品陶斋用母亲般的慈爱温暖了江和平,倒不如说江和平以赤子般忠诚孝敬着品陶斋。已是傍晚时分,在珠山元朝官窑遗址,同事都陆续下了班,可江和平心里总感到不踏实,神经兮兮地伫立于工地上,那双眼睛象雷达一样扫瞄着,也许是受到某种感召,在挖掘的过程余土中,有一块东西闪着蓝光,闪着诱惑,他连忙过去一扒,这不是久久等待、苦苦思念的元青花吗?一直干到晚上九点多,他挖地三尺,挖出了一大篓元青花瓷片。这些瓷片,不久被江和平复原成两件器物。据考古权威论证,这两件器物,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御用的皇帝帽盒和围棋盒。在洁白素地的景德镇瓷器上,用鲜艳的钴蓝描绘出花—纹,鸟兽或风景、人物的青花瓷,被认为是元代蒙古人的风格。这皇帝帽盒上笔触有力,洒脱流畅的青花龙纹,不正表现了蒙古人的强悍和豪迈吗?!哦帽盒,棋盒,唤起人们几多思古幽情……
  与江和平交谈,话题总离不开古瓷片。也许是品陶斋尚古的氛围,也许是他触摸过的上百万块瓷片,给了他太多的美感和想象。他说,古瓷片的美是一种残缺的美,也是在完整的瓷器中绝对看不到的十分广阔的有待于探索的世界。正象我们欣赏断臂维纳斯,面部残缺的唐招提寺木雕像一样,江和平欣赏着古瓷片。他说,最重要的还是考古学资料o随着多学科研究的展开,蕴藏在瓷片中的历史、文化和科技的信息,其价值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近年来,英美日法和港台的著名学者,纷纷拜访品陶斋,朝圣古瓷,进行学术交流。去年十月,香港东方陶瓷学会会长刘唯迈,在品陶斋挥毫“梦寐难求、不可思议”。陶瓷考古专家耿宝昌则题字“瑰宝集粹。”……今年3月,美国底特律市博物馆东方艺术部主任潘筱莉,在观赏古瓷后,主动提出资助江和平去英国牛津大学深造,学习古瓷修复高级技术。
  江和平何尝不想,他知道,自己现在掌握的只是初级的考古修复,而国际先进的商业性修复、已能使复原器物完美无缺。江和平开始发奋读书,买了考古,陶瓷、英语等书籍,艰难地吸取着知识营养。
  有一次,江和平在修复永乐红釉杯,这金子一样光泽迷人的瓷片,使他联想起刘新园论文中的断言:中国在明代永乐、宣德二帝统治下,国泰民安,盛世氏达三十多年,景德镇陶瓷业亦于此时达到全盛期。有趣的是,当年许多辉煌的成就,如七下西洋的巨大舰队,被称为“中古时代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南京大报恩寺塔,都已消逝得无影无踪,那长达二万多卷的《永乐大典》,除了残存的几本之外,也都已化为灰烬。唯有景德镇出土的古瓷片,依然闪烁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光辉。
   江和平感到做一个景德镇人的骄傲,更为自己能肩负复原古瓷一一这个神圣的工作,而感到责任重大。
  去年7月,香港报刊纷纷报道,香港市政局与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联合主办,景德镇珠山出土永乐宣德宫窑器展览的消息,《华侨日报》以,“中国或世界各地均未曾展出”为题,《文汇报》则称“珠山官窑出土珍品,港人今有缘开眼界。”江和平虽然未能亲睹盛况,但他精心修复的“永乐甜白梅瓶”,“宣德青花应龙纹大缸”、“釉里红云龙纹莲子碗”等珍品,都给中外学者以深刻地印象。
   古瓷片与品陶斋人,将梦想与现实融汇,将历史与奇迹再现。
  作为北京第十一届亚运会期间一项重要的文化活动,由中国历史博物馆筹展的“中国文物珍品展览”在紧锣密鼓中。7月13日,江和平和4位同事,带着瓷都先辈们的智慧,带着300多斤重的古瓷片,匆匆赶到北京。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瓷缸一一明代正统青花大龙缸。这次修复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开始几次都未能成功,作为主要修复人员的江和平绞尽脑汁,想出了先粘合中间,后两头合拼的方法,5个人整整用了5天的时间,终于复原成型,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称赞,是个奇迹I这高80cm,口径75cm,腹径85cm的大龙缸,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将永存中国历史博物馆。
   为了嘉奖江和平5人卓越的工作,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博物馆破例发给他们每人100元奖金,并赠送了飞往南京的机票。
  在波音737客机上,江和平心潮激荡,他第一次远离家乡,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坐飞机,……此刻,灿烂的阳光,穿过玻璃,拥入机舱,给他清瘦的脸上,镀上了思想的光辉。江和平是想起家乡,母亲,田野、稻子,老黄牛?还是想起品陶斋焦急等侯的领导和老师们?抑或是想起那如嗷嗷待哺婴儿似的古瓷片呢?
   一下火车,江和平没有径直回家,没有下乡看望母亲,而是一头扎进了品陶斋……
   品陶斋一一江和平的世界,江和平一一品陶斋的骄子。

知识出处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本书主要收集了23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邱建新
责任者
江和平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