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图书馆
景德镇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景德镇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的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45
颗粒名称: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分类号:
I055
页数:
9
页码:
152-160
摘要:
如果说,“瓷都”这块金字招牌来自于我们的古人的奉献,那么如今和将来它要继续闪烁光芒,就离不开“长江后浪”的奉献。而我相信,当代瓷都人是不会辱没他们的历史使命的!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陶瓷
内容
(开场白)
我这人好遐思。
我常想,“始于汉世”的景德镇制瓷技艺何以能如此辉煌璀灿,历数千年而不衰?
我想到,其间该有多少瓷都人为它奉献出自己的辛勤努力和聪明才智啊!
如果说,“瓷都”这块金字招牌来自于我们的古人的奉献,那么如今和将来它要继续闪烁光芒,就离不开“长江后浪”的奉献。而我相信,当代瓷都人是不会辱没他们的历史使命的!因为一一
我从众多的当代瓷都人摘取的成功花环中感受到了这一点;我从瓷都人对弘扬陶瓷文化,重振景瓷雄风的那份执着和自信中意识到这一点,我更从千千万万瓷都人对举办“首届中国瓷都一一景德镇国际节”那份关注与参与的热情中印证了这一点。
我曾有过一个计划;构筑一篇全面展现当代瓷都人风采的力作,反映他们为瓷都的今天和明天忘我奋斗的精神风貌,驱歌他们为陶瓷文化增光添彩的感人事迹。然而,我未能如愿因为我深感自己的笔力难以穿透如此丰厚的矿脉。那么还是从一个个生动的个体开始吧,积跬步至千里。那天,当我站在艺术瓷厂彩绘大楼大厅那幅气势恢宏的壁画《群仙会》前时,我便想到一个我曾采访过的人物:王淑凝占(补白)
王淑凝,女,1962年2月生,艺术瓷厂美研所创作设计人员,工艺美术师,主要成果一一
80年,瓷板画《荷花女》获全市艺徒优秀作品奖1
83年,尺2挂盘《卖药》获市陶瓷美术百花奖三等奖,
83年,国画《村头》获全市写生作品优秀作品奖;
83年,《飞天》等三幅国画作品参加全省女作者画展,并代表江西省赴贵州等地展出,
85年,东渡日本参加高岛屋“大中,国展”,表演陶瓷绘画技艺;
87年,瓷板屏风画《八仙图》获全市陶瓷美术“青春杯”比赛一等奖,
87年,主持制作艺术瓷厂,彩绘大楼大厅壁画《群仙会》;
89年,300件梅瓶《丽人行》获市陶瓷美术百花奖一等奖《日本恩巴陶瓷精选作品展》入赏作品,应邀赴日本参观。
△主意已定,接下去是付诸行动。可一连数月,我竟寻找不到采访对象的踪迹。后经指点,我才在一间简陋的坯房中找到正在为陶瓷节赶制精品的王淑凝。只见她正对照着范宽的几幅雪景图,一勾一勒地创作一件刀刻“青花雪景”作品。看来,她还是那么“敏于行而讷于言”,交谈断断续续,我不断加以“暗示”乃至“升华”。好在彼此早已熟悉,倒也算配合得体。说话间,她手可没闲着,远山近景,渐渐地出现在坯胎上。自然,我的手也没闲着,于是便有这篇“对白”。
△你出生于一个陶瓷美术之家,可以这么说吧?我想,打小,父辈的言传身教对你一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吗?(我先作此间,顺理成章:搞艺术的大多可以寻找到家庭的影响,或直接,或潜在。“血统”影响不好说,至少可以说是遗传的因素吧)
●家庭影响?说老实话,我自小对陶瓷美术谈不上有什么爱好。我是77年随父进厂后才干上这一行的,当时还不满16岁。哦,你对我的回答感到失望?这没什么,世上的事并不都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模式套出来的,你同意我这个看法吗?,不过要说父亲的影响,那当然是有的,我本来就是随父学艺嘛。
△那好,就说说你父亲的影响吧。
●我父亲这个人,为人朴素,语言不多。他平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用在积累上,积累多了才创作,所谓“功夫在画外”吧。他的这种创作风格对我的影响很大。他常常在饭桌上,通过讲一个故事,说一个笑话,就把深奥的陶瓷技艺浅显地传授给了我。你知道,人物是比较难画的,因为你得画出他的个性呀。有时,我常常为刻划不出人物的个性而苦恼。这时,父亲就教导我说:刻划人物要致力于刻划他们的内,心世界,而要刻划出内心世界,就要着重画他的眼睛。有时候,我基本画完一个人物之后,父亲常常帮我画眼睛,那真叫“画龙点睛”呀。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的艺术功力不断有长进。再有,画人物,这手也是难活儿,所谓“画树难画柳,画人难画手”嘛。仙女的手和曹国舅的手是绝对不相同的。我父亲常在画手势、画手指的姿态上指导我下功夫。
(补白)
其父,王隆夫:1931年生,江西景德镇人,陶瓷美术家,擅长古代人物画,兼及花鸟,山水,用笔苍劲古拙,主题气势磅礴,作品含蓄洗炼,于凌泊中见浓烈,乎易中求新奇。他重视自然,一直强调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坚持反对妖艳媚俗之风。所以,他的作品能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朴素自然的美感。
一一摘自《景德镇陶瓷艺术名人录》
△说完你父亲,现在该说说你自己了,就请介绍一下你的艺术锻炼及成长过程,好吗?
●说起来,我和我同时代的人都挺相似的,履历表上写不了几行字,喽,包括你,不否定吧?我们走的是直线式的生活道路,没有多少波折。我从事这一行,锝从77年算起,说起来干这一行资历也不浅了,到现在已经13年了。那年我初中毕业,16岁不到,随父亲当艺徒,进了厂。当时是从最基本的造型能力学起,象工笔线条呀,静物临摹啦什么的,这算是第一阶段吧,仅是学步,说不上有什么特点;
78年到80年,这个阶段就不同了,可说是飞跃性的,我有幸考入了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就读陶瓷美术设计专业,我有机会系统学习绘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通过写生、参观画展,我的见识长进了,眼界打开了,思维开阔了,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观念,打下了比较扎实的艺术功底。这算是我的艺术成长的第二阶段;
再接下来,我毕业回到厂里,在美研所从事美术设计工作直到现在,这算是第三个阶段吧,也算是我从事陶瓷美术创作取得初步成功的阶段吧。
△能说说你的艺术风格和追求吗?
●艺术风格?我的?你开玩笑了,我现在还处在初步的阶段,:目前还称不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客观地说,我的创作还处在探索之中,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我在创作设计一件作品的时候,是根据它的具体情况,-象器型,画面,题裁,釉上还是釉下等等,来寻找不同的表现手法,以求达到最佳效果。我觉得,自己的创作远没有达到顶峰,所以还不能育称什么艺术风格.
△那么艺术追求呢?如果实际创作中还没有获得,那么总应该有所憧憬,有所追求吧?
●这个……我想我可以表述一下。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很欣赏新奇的,抽象性很强,带有超现实意味的东西,不过现在,我更喜欢古朴的风格,尤其是传统的东西。你比如唐代的人物画,尤其是仕女,显得那么雍容华贵,很有艺术魅力。△古朴与传统,这二者恐怕不是同一概念吧?因为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令矫柔造作的作品,是吗?
●那是,不过我说了,我喜欢的是古朴的风格,传统中的娇艳媚世之作不在此列。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你追求的风格的基调就是古朴了?
●……我还没有概括过,不过经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是这么回事。
△看来,家庭的影响还是潜移默化的。隆夫先生崇尚自然,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为美,而你向往古朴之风,这说明,两代之间是不是存在某种契合呢?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一脉相承”吧。这正合你的意了,你不是刻意寻求我与父亲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看来,我是如愿了。
●我想是的。
△隆夫先生言称:师古人不如师造化,你对此有何见解?
●记得在读职大的时候,我们到瑶里,金竹山等乡村去写生,置身子青山绿水、乌语花香的大自然之中,那美景,那心情,真让人难以忘怀。自然,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想,这就是“师造化”的含义所在吧。哦,当然,这里所说的造化,不仅是指自然景观,还应包括社会生活现象。不过,自然再美,人们去表现它时,不应机械地模仿.也就是说,我们要表现的不仅仅是自然本身,而应当有所取舍,以便画出最美的东西来。这个过程是一个由室外到室内,由实践到理论的反反复复锻炼的过程。哎,别再折腾我了,你知道,我不善于阐述理论问题的。△那好,我就不让你感到委屈了。下面是不是该说说你在艺术探索中的艰辛呢?
●你知道,搞我们的陶瓷美术设计的并不轻松,为画好一件作品,得花很多时间反复构思。有时为了达到满意的效果,我是画了擦,擦了又画。就说那件《,丽人行》吧,开始构思,觉得非常好,我就按设计一步步地画,到快画完的时候,却又感到不是那么回事,画不下去了,心里没了主见。得,先扔一边吧。这一扔,就是2,3个月。这期间,我又反复构思,等待“灵感”。想好了,接着干,终于画成了,艺术效果还不错,算得上是一件成功之作吧。△你看,我们已经扯得不少了,我想,你现在一定希望我问起85年你那次日本之行吧?
●为什么呢?
△一则我认为那是你迄今为止,最值得记忆的一段生活经历,二则因为有了那次机缘,我们才能“一回生,二回熟”哇。
●算你说对了。
△不过,今天我想偷懒,也让你轻松一下,我还是摘录几段85年3月我采写的那篇专访吧,你知道的。这篇专访由《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青年之友》节目专题播出了,我想这样也许还能保持当年的真实气氛呢。
●嗯,有些道理,那么就听你的吧。
(补白)。
(《海峡之声》广搔电台,《青年之友》节目!)
亲爱的台湾青年胁友,您好1我是王薇,很高兴能为您服务。
朋友,您知道,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产瓷之国,我国的瓷器早已名扬四海。今年二月,由日本高岛屋公司举办的“大中国展”在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尤其是展出的景德镇瓷器又引起了日本人民的极大兴趣。更使当地民众一饱眼福的是,这次展出会上许多名人高手的即兴表演。在这些高手中,有一位小姐非常引入注目。只见她怀抱瓷瓶,右手执笔,轻挑细描,只一会儿功夫,一个古典美人就活灵活现地出现在瓷瓶上。这位小姐叫王淑凝,今年二十二岁。这次东渡,向日本人民表演景德镇的绘瓷艺术,在日本各地都受到热烈欢迎……
△当您知道自己将作为瓷都人民的代表去向日本人民表演绘瓷技艺的时候,您的心情怎么样?
●嗯,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紧张,能有这么一个机会去向日本人民和陶瓷界同仁学习,自然是很高兴的事。同时,想到自己是代表景德镇,代表瓷都心里又有些紧张,感到有压力。但是,一到了日本,我又是另外一种心情。当时的心情呢,就是一定要把瓷器画好,拿出好戏来给大家看。当我以很快的速度画完一个花瓶的时候,在场的日本朋友看了都喝采,叫好……。
△王小姐,这次“大中国展”展出有多长时间,都到了哪些地方?有何感受?
●一共展出了一个多月。我到了东京,横滨、大阪、京都,还有几个小城市。当时,我在日本进行流动表演的时候,有许多的日本朋友都给我说出了许多赞扬,鼓励的话语,我当时很激动。有的还抢着来给我拍照,还送了一些礼品给我,一定要我收下。在日本期间,很多日本人得知我是从景德镇:来的,都非常惊喜地说:“您是从中国景德镇来的吗?那可是个出瓷器的地方呀。”还有些人很高兴地对我说:‘我家里有一件景德镇的瓷器’。还有的日本朋友说:‘我就喜欢收藏景德镇瓷器……’。
亲爱的朋友,王淑凝小姐的谈话录音您听得清楚吗?王小姐欢迎您来瓷都景德镇观光,学习,还愿意为您作绘瓷技艺表演。好,今天我们就谈到这里,王薇与各位说声‘再会”。
——摘自《江西省对台广播稿选·瓷坛新秀王淑凝谈日本之行》
△你看,我们要谈的问题似乎都谈到了。
●很遗憾,我这人不善归纳,你得不少功夫帮我整理.
△那倒没什么,不过,我希望下次再来采访的时候,我的笔记会装得满满的。
●我也希望如此。
△那么,就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吧。
●好。
知识出处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本书主要收集了23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魏望采
责任者
王淑凝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