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拥有一个明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的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43
颗粒名称: 他们拥有一个明天
分类号: I055
页数: 8
页码: 135-142
摘要: 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独创。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这朵艺术鲜花在祖国的百花苑中依,然放射出它稀有的光。景德镇青花瓷专业厂一一人民瓷厂,从1979年第一次获得国家金奖以来,又连续获得第二枚国家金牌和五届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把青花瓷艺术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青花瓷

内容

在景德镇,在这个闪烁着悠久历史文明之光的瓷都,有一朵经历数百年而盛开不败的艺术鲜花,它就是被人们誉为“国之瑰宝”的青花瓷。
   青花瓷,是我国陶瓷史上的独创。在近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它为我们创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历史。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这朵艺术鲜花在祖国的百花苑中依,然放射出它稀有的光。景德镇青花瓷专业厂一一人民瓷厂,从1979年第一次获得国家金奖以来,又连续获得第二枚国家金牌和五届国际博览会金质奖。把青花瓷艺术推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为此,许许多多的老一辈艺人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把自己精堪的技艺和毕生的心血献给了这个灿烂的历史。历史,永远赞叹他们。
   然而,我却要采写那些尚属拓小”字辈的人们,那些年轻的艺人们。理由很简单摹他们属于未来。
   陶瓷不能没有末采。
   青花更不能没有未来。一、青春的代价
  14-16岁。
   在许多人眼中,这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
   当那些同龄人还在浪漫的校园里玩味着五彩的幻梦,这38名艺徒,便早早地告别校园,揣着种种稚气的遐想,走向了现实。
  这是拯救我国传统的陶瓷技艺的迫切需要。于是,闻名于世的人民瓷厂便在1977年和1980年先后两批招收艺徒38人。他们当时的年龄,最小的14岁,最大的不满16岁。
   青春的开始,也恰恰将是事业的开始。
  今年27岁的万春辉,14岁进厂随父学艺,学手工大件做坯。大件做坯是传统陶瓷中精华之一,是一项十分艰苦而又极为奥妙的技艺。既使是艺成以后,坐在一大堆旋转的原泥前,、凭双手的技巧使之一次性成型,也要调动全身的气力。夏天一身泥,冬天一身汗,纵然是三九严寒,做坯人也不能穿上棉衣?而泥土却象冰块一样刺骨。14岁的他,每天必须早早起来,到原泥车间拉来练习用的泥巴,自己揉泥,搭泥,然后再练习拉坯。14岁,他不知累得哭过多少回。
  三年后,艰苦的磨练使他得到一副壮实的体魄。17岁那年,,他开始制做一些简单的品种。这样,他也开始对陶瓷各种大件器型进行研究,并自学初中文化和从事业余的美术创作大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修养。18岁,他与父亲万顺喜合作完成万件花瓶的制作,紧接着,又独自完成了800件缸的制作。现在,他早已振翼自飞,制作一件14英寸大园盘,只需40秒钟。成为景德镇陶瓷行业中最年轻的大件做坯艺人。胡中华,15岁进厂学大件利坯。起初,他只是跟着师傅们开开窑,看守晒架坯,替师傅们烧烧开水。工作是那样的简单,看着师傅们凭一团瓷泥,神奇地变成一件精制,的瓷坯时,强烈的好学欲望使他不得安份。师傅在利坯,他在一边仔细观看,师傅一下位,他就用废坯练习。他还利用住在坯房的有利条件,日以继夜地练习,终于只用短短的两年时间便顶岗操作。
  15-16岁进厂的程建平,吴燕、龚华,学画坯。用青石由丝在坯土上直接作画,这可不比纸上作画,当然艺徒们耗去的纸也是不知其数的。特艺技术的磨炼,催化了花朵的早放。崔成,牛亚维,付岩春也在画坯的岗位上留下了自己青春的倩影。他们为青花瓷事业画上了青春的蓓蕾,却得到了命运最佳的报偿。先后到陶瓷职工大学或其他学府进修深造,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不断追求。这当中,包含了多少孜孜以求的烦恼和灯下的艰辛!
   学艺苦,自学更苦。
  一想到那些自学成材者的名字,我就禁不住一阵激动。李志华,1952年生。初中毕业后下放,20岁那年进人民瓷厂当施釉工。从此,这个普普通通的施釉工人,便中魔似的迷上了釉,开始了他自学陶瓷原料工艺的漫长历程。10多年来,他克服了许许多多难以想象的困难,一边学文化,啃外语,一边大量阅读中外陶瓷原料工艺书籍。从一个施釉工到助理工程师,从一些小改小革到配制各种青花瓷泥釉配方,这漫长的历程卷走了他十多年的青春。在那些同辈人中,又有多少有志者敢于预支这笔沉重的代价?
  一个人所走的道路,并不是由自己选择,而是由社会决定的。这话是何等的.准确。人民瓷厂的助理工艺美术师刘升辉,34岁。他从小酷爱无线电,而生活却偏偏给他,一个陶瓷美术的舞台。从18岁开始,无师学画,临、模,抄,整整5年,居然挤进了第一届陶瓷职工大学的课堂。用他自己的话讲,那可是索然无味又回味无穷的日年,是异常辛苦而又不乏快乐的5年。从这自信乐观的表白中,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这些青年艺人的内心世界?不是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的辉煌?
  许多的名人大家,都泼墨高歌过青春的美好。然而,抽象地赞颂无疑最为轻松,真正的奉献才是难得可贵。用辛勤汗水培育的青花无疑是最馨香的青春之花。
   二、沉重的负荷
   岁月,以它固有节奏流逝。
   随着岁月的流逝,老一辈陶瓷艺人们陆续离开了他们留恋了一生的陶瓷。时代,便把这副光荣而又沉重的担子,交给了年轻的人们。
   年轻人,便毫无选择地承袭着这光辉历史,同时又肩负起这沉重的负荷。
  景德镇人民瓷厂,以他特有的青花瓷享誉世界。这个厂的梧桐54头餐具,曾连续两次获得国家金奖,四次参加国际博览会而摘取5枚金奖。这是辉煌的过去。
   然而,过去的东西愈是辉煌,今天担子就愈加沉重。
   当老艺人们全部退休以后,这些青年人能不能挑起这副重担?
  当然,事实将会抹去你心中的忧虑。泥釉一一当年,曾获多枚国家和国际金牌的54头青花梧桐餐具所使用的泥釉配方,是由老艺人和青年技艺人员共同配制的。几年前,这位老艺人退休以后,这个厂所使用的所有泥釉配方,都由李志华和邵润民两人研究和配制。而他们的年龄今年分别是38岁和30岁。
   三十而立,这正是担重担的最佳年龄。
   成型一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从大件做坯、粉碇做坯,雕镶做坯,脱胎做坯、到大件利坯,这些小辈们无所不能作、无所不能为。—一大批优秀的青年艺人活跃在这一传统的技术领域。雕镶艺人吴长林,从雕镶做坯,到利坯,独立操作。他曾一人完成了10只500件花瓶的设计,制作、装饰,‘作品一问世,即被日本客商以高价买走。他设计,制作的作品,每每在市百花奖评比中获奖。他们为企业创造价值,为陶瓷事业承担重担的能力,经过漫长岁月的磨炼,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连最保守的人也刮目相看。
  装饰一一就更是人材辈出。研究所副所长,助理工艺美术师刘升辉,34岁就担起了全厂新产品开发的组织工作;重任。他自己于89年设计的6头盒式保温茶具,荣获省优秀产品奖和轻工业部优秀产品奖。年轻的女设计员吴燕,设计的作品屡屡获市级奖,45Cm几何纹饰台灯瓶获轻工业部优秀奖二龚华设计的150件石榴瓶造型和20头影青餐具的《凤尾花》装饰获得市级奖。程建平,作品《乌林》获市级奖。,艺术世家的后代付岩春,作品多次在省外展出,也多次获得市级奖。还有一批在生产岗位上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创作的年轻人,也一个个成绩斐然。高常青、牛亚维、范喜兰,刘雷、刘先富等,作品也纷纷获得市级奖。他(她)们在老艺人的指导下,技艺日趋成熟,能量惊人。这个厂青花研究所专业设计组,除一名老师以外,其他四个年轻人仅去年一年就设计出14个新器型,108个新花面。
   光凭数字,也许说明不了什么,但数字背后,却能说明许多。
  烧成一一有人讲,陶瓷是火的艺术。陶瓷最难把握的便是烧成。在人民瓷厂的两条隧道窑,窑炉长都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凭着多年当工人积累下采的丰富经验,驾驭着这团变化莫测的火。这个厂烧炼车间负责热工技术的副主任邵光明,今年34岁(在人民瓷厂,许多技术难度大的岗位上都是由34岁。的年轻人抗着大梁,真不知道象征着什么)他没有进过大学,却啃过大学生的书本,他没有赖以自豪的学历,却有令人信服的能力。他走过的路,便是实践和积累。
  写到这里,我丝毫无意抹刹老一辈艺人们的功绩。在这些年轻一代艺人的成长过程中,许许多多的老辈人倾注了满腔的心血。那些不,朽的功绩,早就刻上了时代的里程碑。
   然而,时代在前进,新的里程碑就在眼前。
   三、起飞的翅膀
   继承传统的陶瓷工艺,就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使之具有连续性,必须具有发展性。
   要永不满足现状。
   根据有关陶瓷资料记载,2.88米高的大花瓶是世界上最高的陶瓷制品。
  然而,资料归资料。人民瓷厂这些年轻的艺人,决定在老艺人的帮助下,冲击这个世界级的纪录。要凭着一股冲劲和两只手把这个世界之最的绝对值重新改写。他们的目标是制作3米高的青花大花瓶。
   这就叫气势,叫魄力。成功与否对他们来讲并不十分重要,重要的在于敢不敢想,敢不敢干。价值,不在成功本身,而在于为之奋斗。
   (当我采写他们的时候,这四只大花瓶正在制作之中)。
  近年来,青花瓷由于原料的原因,热稳定性一直不甚理想。这可是许多行家望而却步的大难题。而人民瓷厂的助理工程师李志华却紧紧咬住了这个目标,大胆地提出了用’碳灰石代替石灰石和石英的设想,并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经过几年的反复试验,这一新配方显示了明显的效果。它不仅保持了传统青花瓷白中泛青,青中泛亮的艺术特色,而且使青花瓷的热稳定性和釉面的光泽度明显提高。
   这个大胆的假想和它的初步成功,竞走在许多人之前,我们难道没有一点感慨么?
  又据陶瓷资料,陶瓷雕镶工艺成型的各类品种,最大的直径不过50公分左右。而今年,27岁的吴长林,花费一个月的时间,历经两次失败,终于用传统的刁镶工艺制作出三块直径为96公分的12方大盘。这三口大盘造型新颖,气势不凡,远看是园,近观则方,使入耳目一新。盘上装饰也恰到好处,不愧为一件艺术精品。它不仅打破了国内盘类的最大口径之纪录,而且突破了“园”口这一俗套。可谓独具匠心。
   大,要大得绝。小,也要小得奇。
  研究所副所长,助理工艺美术师刘升辉设计的小型咖啡具(日用),按行业常规已经小到了极限。壶子的容量仅60OCC,杯子的容量仅为80CC,集小巧,新颖,奇特为一体,使人观后爱不释手,恨非已有。这套咖啡具一问世,即往葡萄牙落户去了。
  有人比喻;人民瓷厂连获金牌的梧桐餐具好比一棵大树,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这棵高大的“梧桐”树,曾给人民瓷厂和瓷都人带来了许多骄傲。然而,独木岂然成林?在今天,在人民瓷厂,在这棵大树的周围,人们已经栽下了许许多多的新树,一片生机勃勃。在这茂密的枝头-上,飞出一批更一批的金凤凰。
  人民瓷厂的年轻二代,正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积蓄着自己的力量。他们继续以百倍的信心,展开强有力的翅膀,冲向,新的境界,冲向闪光的明天。
   明天总是那么美好,
   希望总在明天。

知识出处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本书主要收集了23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黄海赓
责任者
万春辉
相关人物
胡中华
相关人物
程建平
相关人物
吴燕
相关人物
龚华
相关人物
李志华
相关人物
刘升辉
相关人物
吴长林
相关人物
高常青
相关人物
牛亚维
相关人物
范喜兰
相关人物
刘雷
相关人物
刘先富
相关人物
邵光明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