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痴刘清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的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40
颗粒名称: 艺痴刘清云
分类号: I055
页数: 10
页码: 108-117
摘要: 岂止是“迷”,刘清云咬定“瓷艺”不放松。他说尹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该充分弘扬和发挥,为此,他痴情以求,孜孜不倦,他发誓要与囊瓷艺术结下生死之缘,在他无比挚爱的茫茫艺海中畅游一辈子。
关键词: 报告文学 陶瓷

内容

一九八六年夏,在浙江绍兴召开的全国陶瓷创作设计评比会上,传来一条喜讯: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年仅二十六岁的刘清云设计的《乐声台灯》荣膺三等奖。韩美林、张守智我国著名艺术家对其作品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整体效果好,浑厚凝重,民族特色强。
  获此殊荣,刘清云自然欣喜不已,因为这毕竟是从全国数千件陶瓷精品中遴选出来的。然而,这寥寥数语,却教他激情难遏。他所执着追求的不就包含在这“民族”的底蕴上吗?从此,以“民族特色”为基调的陶瓷装饰艺术的创作会他神系魂牵。此后,他一发而不可收拾,在艺海深处撷起了—颗又一预明珠,
  在景德镇市青1陶瓷美术作品“青春杯”大奖赛中,他创作的人物雕塑《醉》获一等奖;《火神》、《乐声》、《谐调》、《远古回声》等作品均获二等奖,
  在景德镇市第三届、陶瓷美术“百花奖”评比中,他设计制作的《瓷雕唐代仕女锦盒》、《惜春作画开窗锦盒》、《唐代仕女开窗锦盒》分别获优秀包装装潢设计奖,
   在第二届全省青工“五小智慧杯”竞赛中,他设计的套装和单装《唐代仕女开窗锦盒》分别获得一等奖。
   ………………
  不必一一枚举。这个现在刚刚步入“而立之年”的“小字辈”,在他献身陶瓷装饰艺术的十五年来,是怎样凭借他那锦心绣手,创作出一件件光彩夺目的陶瓷作品,设计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陶瓷装饰艺术精粹的呢?
   从“痴心妄想”开始,他经历了漫长艰苦岁月的自我喜炼。他遵循一种信念,一个意愿只要不懈努力,就能在艺术之路上走出来。
  也说不清是什么缘故,还是在少年时期,他就对绘画特别喜爱,常常端着小人书看上半天,拿起画笔试着学画’。得到他绘画有一定基础的时候,每每有机会观赏到一幅幅名画杰作,他都感到了无法形容的惊奇和热爱。在临摹或素描那些作品的时候,他似乎更加深刻地感受了它们,仿佛进入了画面中的山川、平原,森林,海洋……
  一九七五年,他初中毕业顶替父亲工作进入景德镇‘市雕塑瓷厂学包装。带着少年色彩绚烂的想象和憧憬,他一步跨进了光怪陆离的艺术世界,从而获得了更多的艺术感受,汲取更多的艺术素养。他得以每天亲手将一件件瓷雕包装好,运送到全国各地乃至东亚,东南亚,欧美大陆……,
  多少年采,人类经过一代代延续,凭借着智慧和勤劳,把美好的事物和寄托留传在了青铜器上,留传在龙门,云冈的巨石和翰海深处的敦煌石窟上,留传在寺院、道观、琼楼玉字上,留传在大理石,竹木、白纸,纸绢之上。对这些,自幼迷恋造形艺术的刘清云曾觉得高不企及,然而,他又似乎不甘心,因为,那些变幻莫测的线条和颜色的神奇作用,对他太有诱惑力!内心汹涌的欲望一再冲击着他。终于,他萌生出“痴心妄想”:发誓要做个能工巧匠,做出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他坚信:只要努力,自己一,定能在艺术之路上获得成功。
  进厂后,他边潜心自学边工作了六年。一九八一年,他开始向更高的层次奋进,考入景德镇陶瓷职工大学陶瓷设计系。大学苦读三年,毕业后,他回厂美研室搞装潢设计。一九八五年,他抓住一、个机会,再度去职大进修“全国出口陶瓷设计”,由中央美术学院、陶瓷学院、湖南醴陵,浙江宜兴等地派教师授课。即便如此,他还不满足自己日益膨胀的求知欲望,又同时参加了“中国包装装潢设计刊授大学”。期间春夏秋冬风风雨雨,说不尽的艰难苦楚,流不完的心血汗水!
   仅此而已?
   岂会仅此而已1那早已躁动不安的创作欲望十二分有力地扇动起刘清云的心火。
  他把目光盯住了包装装潢。他从传统的封闭式包装装潢中看到了陶瓷产品销售不畅的症结之一:包装陈旧,落后,巳不能适应顾客逐渐变化的购物心理。
  他开始设计制作,然而,一开始就搁浅了。什么条件都没有。当时厂里资金吃紧,材料紧缺,没有工作场所……他咬咬牙,干!他省吃俭用,平时积蓄倾囊而出,四处托人买材料,好不容易才联系到市内一个厂家,搞来了包装纸和锦纹布,白天黑夜连轴干。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设计制作的《瓷雕唐代仕女锦盒》在景德镇市陶瓷美术“百花奖”评比中-撵荣获优秀包装装潢设计奖。包装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且投合人们传统的审美意趣。该作品整个形状象一只练功的石锁,打开可活动的一面,只只唐代仕女亭亭玉立,一览无余,方便顾客挑选。,此后,他设计的《正德斗彩碗系列盒》,《青花九寸盘包装盒》分别获得了市包装装潢设计一等奖,《惜春试笔锦盒》在全省第三届包装装潢设计评比中获得优秀奖……
   成功了?
   他摇摇头。躺在床上手枕着头痴痴地望着天花板。
   走在路上,他间或停下来出神地望着地。
   上班时,在工作室,他手撑下巴半天不说话。
  家人担心他被什么心事憋坏,同事们笑他“心血来潮”。到底怎么回事?他自己明白。在与厂领导几次闲聊中,一位主管业务的领导慧眼识珠,觉得这小伙子大有潜力,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光还放远一点,抓住机会多搞点创作,多出成果。”
  多出成果,他梦寐以求。但把目光放远点,放到那里?似乎不可捉摸。远到澳洲林中的原始岩洞,还是南美洲玛耶民族的文化遗存?或者是雅典的灵山,庞贝的废墟?或者是拉斐尔,达芬奇、密开朗琪罗、蒂襄等人令人心醉的作品?不!我们有我们民族的艺术精粹。对于中国的古代文化艺术,他太熟悉了。自唐宋以来的艺术作品造诣之深,技巧之高,所表达的灵性之纯粹,他是叹服不已的。那些古代艺术家们以其不朽之作走向了世界,在巴黎、伦敦、柏林、罗马和布鲁塞尔至今都存有中国古代名作。如果这也“远”的话,自己不也同样可以发挥民族艺术的优势,让东方古老的陶瓷艺术走向世界吗?从这种意义上看,他反倒觉得“近”了。顿时,心里不觉玲珑剔透起来,眼前光亮了许多。
   他相信万物皆有被发现的价值,从中地索幽探微,痴迷于其形神妙处,创作出一件件令人惊讶的珍品。
   世界著名雕塑家罗丹曾断言:美在发现。
  刘清云坚信不渝。长时期艰苦的艺术实践,使他觉得事物皆有被发现的价值。他常常从对事物的广泛而独特的观察中,获得奇光异彩,获得诗情画意,获得某种思绪,某种顿悟。当然,这需要生活的深刻感受、艺术的厚实敏锐,更需要对事业火一样炽烈的热爱。
   他开始了艰难的由“远”而“近”的跋涉。
   他常常逛街,喜欢观察人群,烫发、时装、硬链、耳坠等统统收入眼底,
   他喜欢观赏建筑,即使前往北京,山东、福建,广东等地考察,他都要观赏各种建筑,甚至对剥落或腐蚀的墙壁看上半天;
  他喜欢看泥巴堆,从一些自然形成的怪异形状中常能获得一种感受。有时他看了就做,随手捏几个泥塑,煞是夸张传神。他喜欢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剪纸\根雕、音乐、收藏,骑自行车、游泳……
   无怪人们说他是多面手:他随手剪纸,一幅 “鱼乐图”会叫你爱不释手,他拾来树根修饰一番,“哪叱擒龙”令你妙趣横生。他说,事物皆有相通之处,艺术亦有相通之处。
  刘清云的创作,大都在对事物索幽探微、觅其神妙之后,触发某种灵感,即马上把捕捉到的新意表现出来。作品《醉》或许就是这样创作出来的。
  一天清晨,醒来,他翻身跃起,拔腿就往厂工作室跑,也许是趁着尚未消褪的梦境中的朦胧,他要创作一件近似朦胧的作品。创作中,他觉得情绪和意念处于最佳的自控状态,气运双手,功发十指,得心应手,意到神来。作品器型制成后,他又随心所欲,每每抓住瞬间的感觉,NN来自平时对事物观察和体验的熔炼、折射、综合。在画面处理上,他运用含蓄的线条,勾勒出各阶层的不同遭遇,当然这只能抽象地反映。运用单色无光棕色釉,追求一种自然、浑沌的效果,浑染.“醉”之朦胧,“醉”之不可名状。作品一经完成,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最后他自己也“醉”了。当他拖着极度疲倦的身子回家的时候,已是万家灯火,他这才知道整整一天未吃饭。
   不久,这幅作品夺得了一九八七年景德镇市陶瓷美术作品“青春杯”大奖赛的桂冠。
   登上山头的人会发现,远方有更高、更翠的·山峰。何况,他是一个勤奋而勇敢的攀登者。
  他又接二连三地创作,题材极为丰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无不在他手下活络起来。而其中他所特别偏爱的是古朴,童贞和自然。
  他的一个近似冬瓜瓶的作品《遥远的记忆》,叙述了一个童年的故事,表现了童稚时期天真烂漫的生活,瓶体的画面上,一群孩童尽情地玩耍,或捉迷藏,或奔跑雀跃,或攀枝荡秋千\嬉戏于密茂的树林之间。整个器型装饰线条流畅,色彩斑斓。背景采用淡淡的模糊的冷色调,表现遥远的时空,孩童人体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极富有动态感。这个作品在厂里被人高价卖去后,有人觉得可惜,可刘清云摸摸后脑匀,憨然一笑:买就买去吧,艺术本来就是一种奉献。
  这何乐而不为?只要生活的万花筒在旋转,他眼中不乏发现的价值,他就能化腐朽为神奇,源源不断地生产出一件件、一批批令人爱不释手的艺术作品。
  有人评价,他的陶瓷装饰艺术带有一股不曾规范过的野味,古朴自然,轻松柔和,决不雕琢,神秘,也不那般玄奥,晦涩令人难以索解,可谓做到了既不失传统,又不囿于传统,无形中取神,蕴蓄隽永。他那在全国获奖的《乐声台灯》就撇开了青龙白虎朱雀等二般装饰,他起先施用影青釉,后来发现与材质装饰不吻合,达不到柔和自然的效果,几经推敲,改用无光黑釉,灯座纹样及图案尝试用浮雕式技法表现,灯体质地看上去象数千年前的青铜器,古朴,浑厚而凝重,创作效果出来了!他欣喜若狂,激动地竟对作品观赏了好半天。
  刘清云也不乏妙手偶得的作品。偶有一天,他忽发奇想,决定捏几个玩杂耍的“小菩萨头”。于是,他搬来几堆泥土,凭感觉随手揉揉捏捏。当时人们只见他不经意地玩弄泥,巴,而不见他“跟着感觉走”,从那泥土幻化的生命之中,感受到了真正的艺术的灵魂。他一口气做出了九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小泥巴坯子人。其中有一个独具妙趣的“竹竿甩桶”,由于难度较大,他制作时感到很困难,按理,他应该改用他法,可他却硬要闯过这个难关。经用多道工艺轮番制作,这根细如筷子的“竹竿”还是甩起了桶。虽为静物,但觉甩出了呼呼风声。你说怪也不怪?一一后来,他又煞费苦心地为童子们“穿衣打扮”,复制了几套,由厂方作特价卖给了日本客商,收入一万多元。
   渐渐的,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其貌不扬,而内藏锦绣的年轻人……
   他不计名利,也不相信“做死也有限”,他“艺”迷心窍,这鼍子算是与艺术结下生死之缘了。
   厂宿舍小屋,一间简陋,破旧,卧室兼客厅的房间住着他三口之家,但里面燃烧着一团火,立着一个执着的人。
   他似乎与外界绝缘了,只埋头研制作品。而出了多少作品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的同事们至今却还记得这么一件事。-九八七年夏,有一对来自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夫妇来厂里参观展品,偶尔发现在墙旮旮的他创作的“笔韵瓶”,随手拿在手上掠了一眼,不想竟被吸引住了。细看一番后,他连声“Ok”,俯身钻进橱子里连忙翻寻,接着又搜出了三只,其中有两只已残破。合起来分别是鱼草文字,民间剪纸、舞蹈、青花人物等四只图案装饰瓶子。结果,这对美国夫妇花了一千五百余元买回去珍藏了。
  对此刘清云当然高兴,一方面厂里增加了点收入,另一方面,作品的价值得到了人们与社会的认可,他毫不去计较作品摆在什么显眼位置。他有名气了,作品能挣大钱。这常引起人们的议论,
   “好傻,枯在这里做死也有限,有本事还不到外面弄去?”
   还有人这样想:“刘清云赚钱赚发了,不赚钱,会这样傻干?”
  确实,前几年,物价飞涨,有些有技术的人,闹调走的,捞外块的真有人在,有的在外面也赚了不少钱。原本依靠智慧和勤奋冷静而热情地探索艺术世界奥蕴的人,却不得不睁大眼睛去窥寻生财之道,以期较好地养家糊口……
   但刘清云没有为之心动。整日里,他还是一声不吭地与泥坯、颜色釉打交道。
  记得在厂美研所时,夏天里由于天气热,工作室里常人很难呆下去,屋里不通风,又无风扇,加之靠近锅炉,蚊子又特别多。不要说创作思路难以展开,就是硬坐下去也难呆久。一一对此,他不曾在乎过,因为他对工作太痴迷了。
  他常常废寝忘食。有这么一件轶事;一天中午,他从食堂打好饭,准备端回去吃。走在路上忽生灵感,于是,他把饭随手一放,急匆匆跑回去就干起来。几小时后,工作完毕,才觉得饥肠辘辘,想起打好的饭菜被他“遗失”了。一一对此,他也不在乎,因为这是“家常便饭”。
  有时夜深了,万籁俱寂。可他屋里的灯光分外明亮。他进入最佳创作状态,钟表"滴嗒”声声,妻子几次梦醒,见他盯着坯胎出神的模样,喃喃念叨“入魔了!”一一他回过头歉意地笑笑。唉!只能何此。
  他什么都干,什么事都能干。厂里有任务找到他,他二话不说,干。宣传科写标语,搞宣传栏,布置会场,请他帮忙,干。销售部门急需做幅广告,画广告牌,找到他帮忙,干。一一这些,都没有报酬,他说他都不计较。
  做得太苦了,图什么?刘清云说,不能说什么也不图,他就图个人能在艺术上有所成就,为国家多做点贡献。由于他努力肯干,他先后被评为厂劳模,“最佳青工”。此外,年年获先进。
  最近,他那狭小而简陋的房间里被他搬进了许多瓶瓶罐罐。他怎么说?一一家里方便,偶有灵感,可随时捕捉表现,说不定在床上会想出什么好东西来。再说,“首届中国瓷都一一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刀就要来了,他要赶在陶瓷节前做点东西献给掏,瓷节。他也想借此机会,多搞点有民族特色的东西。
   好个“艺”迷心窍!
  岂止是“迷”,刘清云咬定“瓷艺”不放松。他说尹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应该充分弘扬和发挥,为此,他痴情以求,孜孜不倦,他发誓要与囊瓷艺术结下生死之缘,在他无比挚爱的茫茫艺海中畅游一辈子。
   一九九O年八月十一日

知识出处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本书主要收集了23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文华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