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波印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瓷的传人》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36
颗粒名称: 徐波印象
分类号: I055
页数: 8
页码: 73-80
摘要: 就瓷雕而言,传统题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仅雕塑瓷厂,就有几十个专业创作人员,传统题材中的人物形象纵有千万也有复制殆尽之日。徐波的思索在困惑中闪光,他本来就不愿跟在别人后面简单模仿,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但决不狂妄,决不意气用事,弯道悠悠,探索最终便绪出硕硕成果。
关键词: 报告文学 瓷雕

内容

瞩目的雕塑瓷厂厂门瓷雕一一一团巨大的火焰,造型简略流畅,在宽敞的厂门之颠凝固,衬着蓝天召唤般气派,颇具振臂一呼的力度?
   作者是该厂年轻的艺人徐波。
   厂门瓷雕并非徐波的代表作,然而那是一种荣耀,是一种认可,是一种成熟的标志。
  35岁的徐波现为工艺美术设计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景德镇市美协和雕塑协会会员,社会兼职近年来也接踵而至,市政协委员,区人大代表……幸运之神朝徐波不断微笑,但徐波沉默,所有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憨厚,谈论徐波时运用率最高的词汇是“内向”,其次为 “埋头苦干”。
   初识徐波就见“埋头苦干”的具体现象。
  他的工作室很小,多进去两个人就显得无立锥之地了。他埋着头正在制作一件瓷雕,他略略侧首望我们,神情淡然,分明没有从创作的情境中摆脱出来。他仅仅只望了我们一眼便又将目光收回到瓷雕上,他给瓷雕的衣饰刻一道皱折,直到我们说明来意才放下手头的创作,“哦” 了一声,却又沉默。一般的客套该让座倒茶,但他没有。
   工作室内没有为客人准备的椅子,工作室大小是一个原因,我们猜想另一个原因是怕打扰而特意不安置。
  我们就这么患难与共般站着。看徐波那副耐性,一时还没有安排个地方坐下来聊聊的意向,我们彼此都感到气氛僵硬。好在他的妻子来了,手端烧裂的瓷雕,这等于端来了一个话题。
  瓷雕为一斗笠,其大如盆,逼真到可以乱真的程度,形状逼真是不待言的,那色泽,篾的色泽和粽叶的色泽,还有刻意追求的一角残缺,绝好,更有一种浓郁的雨季江南的情境。可惜烧裂了,沿中间裂为两半。这是第二个,第一个命运相同,我们听徐波的妻子叹息一声:“我都要哭了。”
  徐波倒很镇静,他抚摸着破裂的斗笠就象一个人在沉思中抚摸自己的下巴一般,他肯定在沉思,在寻找烧裂的原因。他说他还准备制作第三个。
   我们问;“制作一个需多少时间?”
   徐波答:“半个月。”
   我们推算,徐波已经有两个半个月的心血被炉火烧掉了,他还将付出第三个半个月,或许更长。
  瓷雕斗笠上也有徐波妻子的心血,他妻子搞捏雕,缀在斗笠上的菊花和蝴蝶便出自他妻子之手。我们看那菊花与蝴蝶太精细秀乞,与斗笠的凝重粗犷不甚谐调,不如换上草或树叶更为随意自然。徐波以为工艺品与纯艺术品有区别,前者比后者更具商品性。菊花与蝴蝶精细且透出一般喜气的情调,故将斗笠命题为“江南情”。
   话题从斗笠上延伸开去。
  徐波继续说道:“在工厂搞雕塑,既要注重艺术价值,又要注重商品价值,限制与难度并存,从艺术院校的氛围到工厂的氛围还真有个适应过程。”
  陶瓷学院是为陶瓷行业培养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文革期间陷于瘫痪,1977年恢复招生,徐波作为恢复高考的首届大学生进入这所高等学府深造。总体地说,徐波是幸运的,但孕育这种幸运之花的并不是温室。
  徐波原籍浙江省保安县,1967年全家举迁景德镇市江村乡。其父原是一名公安人员,迁农村后在乡里干一般行政工作。其母务农。兄弟姐妹6人,徐波老大。家中世代与陶瓷艺术无半点瓜葛,只是父亲喜欢拉拉京胡,在一味的自我欣赏中也无意于让自己的儿女在京胡上有什么腾达。
  那年月是“文革”高潮,城市狼烟四起,而江村乡离城市一百余里,大山环境,交通不便,虽安宁,却实在贫困得可以。徐波高中尚差半个学划毕业便退学,在村小:学当教师,教复学班。一个班有三个年级,教完一年级让一年缀做作业再教二年级,然后才可以顾及三年级,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统统包揽,流水作业线般循环往复,忙得马不停蹄,徐波竟还有闲暇弄点文艺什么的千千。这当然是受他父亲拉京胡的影响。徐波开始玩乐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会拉京胡二胡,后来还能玩小提琴电子琴,又爱在纸上涂涂画画,涉足美术的历史由此可上溯到徐波的初中时代。
  那时有伙伴,几个下放知青常常面对朝阳将乡村的风光景致临摹到纸上,这调起了徐波的兴趣,于是同他们打成一片。后来,徐波入迷般画得如痴如醉,而那几个知青告别了乡村也就告别了美术。
   徐波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这里,一但沉入追求中便不可自拔,通常的褒义词称之为专心致志.
   空余的时间被画画填满了,父母为他提供有利条件,家务农活不用徐波插手。
  徐波在乡里渐渐有了名气,他搞的黑板报在偏僻的乡村里洋气十足,广告般为自己作了宣扬。机遇向他走来。那时候,全国兴了一阵农民画热,市文化宫的徐老师到江村乡组织人马搞农民画,第一个站到徐老师面前的就是徐波。徐老师望望这个外貌憨厚的青年,看看他的画,满意了,说:“小徐,你必须有人指点。”
   徐波说:“在农村找不到人。”
   徐老师指点迷津:“到市里去,还可以参加学习班。”
  认识徐老师对徐波来说很重要,徐老师对徐波的指点和关心更可贵。徐波便经常往市区跑,路途偏远交通不便,一天一趟车,又常常误点,百里之遥的路途坑坑洼洼无数,车颠超来就象狂涛中的船,灰尘在车尾拖一条长长的黄龙,两车交汇时黄龙汇合,遮天蔽日,下得车来,身上脏兮兮,眉毛头发均改变颜色。徐波依然快活,总算有了明确的航程,希望的帆已在海洋面上升起。徐波直奔徐老师家,徐老师以少有的热情接待这位痴心的美术迷。
  从此,市文化宫凡举办美术方面的学习班、培训班,必能见到徐波。等于说,有学习班就有徐波,徐波成了市美术学习班不可惑缺的学员。还有上高县举办的农民画学习班,徐波也去。与其说徐波参加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增长了技艺,不如说徐波借助这样那样的学习班增长了的心理能量.不能不说这为徐波考入陶瓷学院美术系奠定了基础.
  徐波从偏僻的乡村来到高等学府,心情的激动可想面知,求知的欲望可想而知,对未来的信心可想而知。他在美术系学雕塑专业,其时为1978年年首,一个充满活力的年头。雕塑艺术同绘画一样,在巨变的年代不断引进消化,从变形夸张到抽象,再到意识的流动,徐波意识的流动。徐波博取众长,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如饥似渴地扎入艺术的海洋中。
  那时,徐波家境并未好转,弟妹尚幼,加上徐波少了当乡村教师的收入,多了求学的费用,家中经济更见拮据.再贫困父母也全力资助徐波。徐波不会乱花钱,这是父母信得过,儿子好学,做父母的不能传授技艺,但有可怜天下父母心。徐波至今谈到这点仍很动情。三年的大学生涯,徐波从未参与同学的聚餐旅游,他知道自己口袋里那点钱的份量,但他感觉良好,精神充实,他沉默,他一向沉默,他默默地在艺术园地中播种,耕耘,收获。
  三年学业结束,徐波分配到景德镇市塑雕瓷厂.他期望在工厂一展风采,将他已所学的技艺奉献出来,然而他首先碰到的是困惑,他面临一次自我的变革修正。徐波刚开始时很不适应,搞出来的满意作品烧不成功,动作大了不行,造型高了不行,即使搞出来也不能成批生产,产生不了价值。工厂里成年累月生产的那些千人一面的菩萨又实在引不起他的兴趣.徐波陷于苦闷,同时也陷于思索。
   沉默和思索是一体的,沉默是形式,思索是内涵。
  就瓷雕而言,传统题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仅雕塑瓷厂,就有几十个专业创作人员,传统题材中的人物形象纵有千万也有复制殆尽之日。徐波的思索在困惑中闪光,他本来就不愿跟在别人后面简单模仿,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创新意识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但决不狂妄,决不意气用事,弯道悠悠,探索最终便绪出硕硕成果。徐波将学校所学的知识与老艺人的经验传授结合起来,刻意创新,注意刻画眼神,刻画肌肉,刻画动感,求“神、力”二字,又考虑到生产程序,考虑到市场需求,代表作是38寸乌金釉站钟馗,别开蹊径,手法泼辣,自成一格,1987年获景德镇市首届“青春杯”大奖赛特等奖。
  可以想象几十个专业创作人员齐聚一室的场面,好不热闹,唯独徐波一角闹中取静,工休时也不例外。他埋着头,只露一蓬浓密的卷发,那卷发天然趣成,只要见过徐波一面的人,就不会忘记那头卷发的。那卷发也如他的作品一样见“神,力”二字。
  原创作蜜后来改为陈列室,徐波的创作室搬到一个当西晒的房内,现在搬至令人产生无立锥之地的小室里。这些都对他不是重要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他都给人留下埋头苦干的印象。
   上班便来了,来了便专门致志地埋下头去,下班了便回家,忘了下班时间的事也有过。
   他回到家,他有个理解他的妻子,他与妻子一起做家务,一起谈构思,一起讨论,也争执。徐波说,“家务还是妻子做得多。”
  徐波偏爱看电视。他喜看的是厉史题材的电视前,如近来播放的《封神榜》之类。他不太看情节,他注意观看的是人物造型,他在捕捉灵感。他的妻子看电视的方式与他同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他的妻子注意观看的是窗户的图案和各种花饰。
   强烈的事业欲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每一角度。
  看完电视,徐波睁开眼躺着,夜深人静,万籁俱寂,这恰恰是他思维最活跃之际。他在思绪的原野里策马驰骋,在想象的天地里挥鞭纵横,不少构思就产生于这种时刻,确定于这种时刻,完善于这种时刻。也会倦意袭来,昏然睡去,但构思的潜流仍在涌动,于是便幻化出梦境,一如钟馗那睁睁双眼闪电般划过他的脑际。他振作,翻身跃起,取出准备好的纸笔兴奋地勾勒出轮廓,直至满意才踏踏实实睡去。“这种例子太多。”徐波说,“你要我举例子还真不知怎么举。”他太不善于举例子了。
  与徐波交谈,发觉他的语言组合太概括,他不琐碎,就如他的创作手法不琐碎纤细一样。我们问他那斗笠瓷雕的具体构思经过。他答:“就想到了斗笠可以表现出雨季江南的情境。”我们又问:“怎样想到的?”他答:“突然想到的情况也有。”后来,我们才从他的同事嘴里得知构思的具体经过。
  雕塑瓷厂地处市郊,雨后一天,厂区马路边不知谁丢弃了一只破斗笠,这几年对斗笠是久违了,但一般看看也就作罢,偏偏徐波的灵感被触动,这自然也与他多年的乡村生活不无联系。
  徐波的性格也与他的谈吐合拍,决不琐碎,好象还有点儿马虎。88年评职称,评职称是多么琐碎的事,徐波不琐碎,故此才临时抱佛脚,叫细心的人看了发笑。细心人不同,平时早将一点一滴的材料收集好,到时排列有序地呈上去,有备无患。徐波呢,成绩是公认的,不少报刊也作了宣传,但这些材料他都没有注意收集,以致要时拿不出来,很添了一些麻烦。
  去他家我们索要一些有关材料,他取出剪报本撕下一页,他说:誓这本剪报是评职称时好不容易凑齐的。”我们担心破坏了那本剪报的完整性,他说:“无妨,评职称已经评过了。”谁能料是这剪报对他今后就没有作用呢?我们说:“用完了一定送还。”徐波不置可否,那种神气是绝对无所谓。
  徐波稍胖,但结实,男子汉味浓,给人一种坚强稳定的印象,又有纯朴的内在魅力,尽管沉默,也使人感到有股吸引力。徐波原来偏瘦且烟瘾大,一天抽二包烟,现已戒,有二年与烟绝缘的历史。他要戒就戒下来了,就同他干事业一样,坚定顽强,毅力可佳。他的心思全部放在事业上,凡是影响事业的东西就排除。那时一天抽二包烟,抽得整天昏昏沉沉,影响了他的构思,影响了他的工作,他就坚决戒掉,一举成功。由此不难看出,徐波要办到的事终归能办到的。
   瓷雕斗笠的制作已失败了两次,请徐波在第三次制作之前接受我们由衷的祝愿。
   成功没有很平坦之路,只有坚持不懈的执着的跋涉者才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凝固在厂门之颠的那团火炬不仅仅是一种荣耀,一种认可,一种标志,更是一种召唤,一种激励,一种追求不息的象征。
   徐波一一人们正以新的目光注视你!

知识出处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

《瓷的传人》本书主要收集了23篇报告文学向我们展示了江西省景德镇市的陶瓷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文白
责任者
徐波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景德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