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402
颗粒名称: 古寺庙
分类号: K928.75
页数: 1
页码: 655
摘要: 寺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景德镇最早寺庙是唐朝大中年间僧幽公在县治北端(今旧城北门外)创建的“宝积寺”,其次便是旸府山的“旸府寺”),市区南端小港嘴的“景德寺”,以及蛟潭乡的“万寿寺”,都是宋代创建的庙宇。还有其他一些寺庙,大都是明、清时代所创建,绝大部分分布在太白园、石狮埠和竟成、枫树山等地。解放前,市区有寺庙173座,因年代久远,又未及时修缮,许多古寺庙先后毁废,有的庙址建国后改作它用,历代创建的有名的古寺庙有10余座,目前市区仅存旸府寺和斗姥阁2座。
关键词: 古寺庙 景德镇市

内容

寺庙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景德镇最早寺庙是唐朝大中年间僧幽公在县治北端(今旧城北门外)创建的“宝积寺”,其次便是旸府山的“旸府寺”),市区南端小港嘴的“景德寺”,以及蛟潭乡的“万寿寺”,都是宋代创建的庙宇。还有其他一些寺庙,大都是明、清时代所创建,绝大部分分布在太白园、石狮埠和竟成、枫树山等地。解放前,市区有寺庙173座,因年代久远,又未及时修缮,许多古寺庙先后毁废,有的庙址建国后改作它用,历代创建的有名的古寺庙有10余座,目前市区仅存旸府寺和斗姥阁2座。
   旸府寺 旸府寺座落在砀府山东麓,是景德镇市古老的寺庙之一。北宋庆历壬午年(公元1042年),进士金君卿写道:“山势萦纡一径斜,水烟深处梵王家。”“吟客披云题玉壁,药僧和露采松花。”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率兵过此,曾给寺庙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可见旸府山在唐末宋初就建有寺庙了。 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旸府寺已毁,只剩下“佛古封尘留偈语,僧贫趁日补袈裟”的情景。这时有僧人绍溪以募化在旧址南侧建起一座小寺,仍名“旸府寺”。寺庙新址,风景幽雅,松竹相间,树影婆娑,寺内香火不断,寺后清泉一泓,求神拜佛者络绎不绝,汲圣水者成群结队鱼贯而行。
   清末,小寺又毁,后又有人在南面山麓建起一座更小的寺庙,即今日仍存的“旸府寺”。
  1982年8月5日(农历6月16日)是旸府寺庆典(俗称庙会)。这一天善男信女云集,全国佛教协会会员,九华山禅师还前来传经。从此,旸府寺又诵起了梵王经,佛门又迎来了远近香客。系省重点寺庙之一,对外开放,并拟在近年内加以修缮扩建。
   斗姥阁 斗姥阁座落在景德镇市西郊河西路西端茅墩桥南侧。重建于1980年下半年,建筑面积247.49平方米。原址在十八渡上首虎头山,始建于民国初年,以供奉斗姥、观音、华陀为主。系属龙门派,邱大真人长春祖师,至今已传27代。庙主俗名张旺太,道号张高明。1980年5月12日曾出席在北京召开的道教协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旺太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

旸府寺
相关作品
斗姥阁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