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市交通建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71
颗粒名称: 景德镇市交通建设概况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1
页码: 579
摘要: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丘陵山区。历史上交通不便,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解放以后,随着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也得到飞跃的发展。
关键词: 景德镇市 交通建设概况

内容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丘陵山区。历史上交通不便,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解放以后,随着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也得到飞跃的发展。 昌江是市境内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历史上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的内运和瓷器的外销以及其它生产,生活资料的集散,主要靠昌江水运。故素有“水土宜陶”之称、“昌江通衢”之誉。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昌江,年货运量近达30万吨。进入八十年代,昌江列为全省第一条综合开发河流,1983年开始进行渠化工程建设,全部工程竣工后,三百吨位级的客货轮可经鄱阳湖直抵长江。
  公路运输历史较短。古代靠肩挑、马、轿和土车运输,从1933年至1938年先后修建南张、景湖、景婺公路以后,才开始有公路运输。1946年始有私营汽车,但路况很差,运量很少。建国初期,特别是1958年以后大规模的群众性筑路热潮兴起,对原有的公路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并新建了几十条公路。至1985年底,共有公路78条,公路总长868.22公里,比建国前增加了5.3倍,拥有各类汽车4491辆,平均每公里有汽车5辆。农村区乡均有汽车往返,95%的乡村与公路相通。现每天有班车直发省内各地和皖,浙、沪等省市,还有旅游专车直达黄山、杭州、庐山等风景区。 铁路运输发展较快。1933年开始修筑宁赣铁路(后称皖赣铁路),因抗战爆发,尚未建成通车便被破坏。1958年开始重修这条沟通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的运输大动脉,1976年修通景德镇至南昌段,1984年皖赣铁路全线通车,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线相接,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线相连,为华东地区一条重要干线。此间,1962年至1976年陆续修成55公里的景涌地方铁路,将涌山、沿沟、仙槎等煤矿与市内各瓷厂及发电厂联接起来,是全市生产及生活用煤的主要运输线。 桥梁建设,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速度很快。建国前只有近百座古桥和8座小型公路桥梁。’建国后除将原有的临时性公路木桥全部改建为永久式的桥梁外,还新建各种公路桥梁206座,共长4721.27米,其中大型桥梁6座、中型桥梁42座,市境内皖赣铁路有桥梁39座,其中大型桥梁4座、中型桥梁16座。全市共有古桥、公路桥、铁路桥342座。在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上消除了渡运,实现了桥梁永久化。 民用航空填补了交通运输事业的空白。景德镇至南昌民用航空线于1960年正式开航,全长192公里。大大缩短了连接省会南昌的运输时间和里程。 现在,全市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有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985年全市货运量为272万吨,其中铁路为192万吨(含皖赣铁路110万吨,景涌地方铁路82万’吨),占70%,公路为67万吨,占24.5%,水运为15万吨,占5.5%。1985年全市客运量为781万人次,其中铁路为119万人次,占15.2%,公路为662万人次,占84.8%。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连成网络,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