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70
颗粒名称: 交通
分类号: F512.756
页数: 20
页码: 579-594
摘要: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丘陵山区。历史上交通不便,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解放以后,随着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也得到飞跃的发展。
关键词: 景德镇 交通建设 交通概况

内容

交通[=此处为空白页=]景德镇市交通图
   比例尺1:400000[=此处为空白页=]
  景德镇市交通建设概况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丘陵山区。历史上交通不便,制约了城市的发展。解放以后,随着各项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交通建设也得到飞跃的发展。 昌江是市境内一条重要的水上运输线。历史上景德镇的制瓷原料的内运和瓷器的外销以及其它生产,生活资料的集散,主要靠昌江水运。故素有“水土宜陶”之称、“昌江通衢”之誉。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昌江,年货运量近达30万吨。进入八十年代,昌江列为全省第一条综合开发河流,1983年开始进行渠化工程建设,全部工程竣工后,三百吨位级的客货轮可经鄱阳湖直抵长江。
  公路运输历史较短。古代靠肩挑、马、轿和土车运输,从1933年至1938年先后修建南张、景湖、景婺公路以后,才开始有公路运输。1946年始有私营汽车,但路况很差,运量很少。建国初期,特别是1958年以后大规模的群众性筑路热潮兴起,对原有的公路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并新建了几十条公路。至1985年底,共有公路78条,公路总长868.22公里,比建国前增加了5.3倍,拥有各类汽车4491辆,平均每公里有汽车5辆。农村区乡均有汽车往返,95%的乡村与公路相通。现每天有班车直发省内各地和皖,浙、沪等省市,还有旅游专车直达黄山、杭州、庐山等风景区。 铁路运输发展较快。1933年开始修筑宁赣铁路(后称皖赣铁路),因抗战爆发,尚未建成通车便被破坏。1958年开始重修这条沟通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的运输大动脉,1976年修通景德镇至南昌段,1984年皖赣铁路全线通车,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线相接,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线相连,为华东地区一条重要干线。此间,1962年至1976年陆续修成55公里的景涌地方铁路,将涌山、沿沟、仙槎等煤矿与市内各瓷厂及发电厂联接起来,是全市生产及生活用煤的主要运输线。 桥梁建设,随着公路、铁路的发展,速度很快。建国前只有近百座古桥和8座小型公路桥梁。’建国后除将原有的临时性公路木桥全部改建为永久式的桥梁外,还新建各种公路桥梁206座,共长4721.27米,其中大型桥梁6座、中型桥梁42座,市境内皖赣铁路有桥梁39座,其中大型桥梁4座、中型桥梁16座。全市共有古桥、公路桥、铁路桥342座。在国道、省道干线公路上消除了渡运,实现了桥梁永久化。 民用航空填补了交通运输事业的空白。景德镇至南昌民用航空线于1960年正式开航,全长192公里。大大缩短了连接省会南昌的运输时间和里程。 现在,全市交通网络已初步形成,有铁路、公路、水运和航空四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1985年全市货运量为272万吨,其中铁路为192万吨(含皖赣铁路110万吨,景涌地方铁路82万’吨),占70%,公路为67万吨,占24.5%,水运为15万吨,占5.5%。1985年全市客运量为781万人次,其中铁路为119万人次,占15.2%,公路为662万人次,占84.8%。公路、铁路、水运和航空连成网络,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铁路
   皖赣铁路 从安徽芜湖至江西贵溪。纵贯景德镇市境内。全长539公里。市境内里程(自倒湖至慈义)78公里。桥梁39座,并设有营里、峙滩、福港、浮梁、景德镇、景德镇南、鲇鱼山、慈义8个站。景德镇为二等区段站。1985年,景德镇市客、货年运输量分别为119万人次、110万吨。1933年始建,始称宁赣铁路,中途停建。1958年重建这条铁路,改名为皖赣铁路。1976年修通景德镇市至南昌一段临时营运。1984年6月1日皖赣铁路全线交付国家临时营运。1985年6月1日正式营运。这条铁路北与安徽省境的芜(湖)铜(陵)铁路接轨,南端于贵溪与浙赣铁路接轨。途经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休宁、祁门、景德镇、乐平、万年等地,纵贯皖南、赣东北,沟通苏、浙、皖、赣、闽诸省的交通。是华东地区的一条重要干线。
   景涌铁路 全称“景德镇至乐平涌山铁路力。在景德镇市(含乐平县)境内,是景德镇市唯一的地方铁路,途经竟成、寿安、涌山等乡,全长55公里(包括站线长度)。设有太白园(终点站)、樟树下、黄泥头、洋湖、李家坳、下冲坞、柳家湾、仙槎、沿沟、涌山11个车站。1962年9月始建黄泥头至仙槎段,1963年12月通车,全长19.1公里。1964年2月修建黄泥头至太白园段,1964年12月通车,全长7.8公里。1965年修建仙槎至沿沟煤矿段,1966年通车,全长3.4公里。1969年修建沿沟至涌山段,1970年通车,全长4.1公里。1975年修建黄泥头至洋湖段,1976年12月通车,全长9.3公里。1977年3月正式营运,担负着全市陶瓷和其它工业的部分煤炭以及全市生活用煤的运输任务。
   公路
  干线公路
  南张公路 全称“南昌至张王庙公路'。纵贯市境南北,途经鲇鱼山、吕蒙、竟成、罗家桥、三龙、蛟潭、储田、经公桥、勒功等乡。由鲇鱼山乡的墩头至经公桥亦是206国道的一段。境内里程(自慈义至其山下)103.5公里,路基宽8.5米,沥青路面。有平曲线131处,其中最小半径27米,纵坡5处,其中最大纵坡9%。桥梁31座。由昌江公路段和景西公路段管养。于1932年至1935年间建成,初名赣皖公路,建国后易今名。1972年开始分段逐年铺筑沥青路面。1982年5月全部铺筑完成。
   景湖公路 全称“景德镇至湖口公路”。在市境西南隅,从吕蒙乡陶金岭起点,途经洪源乡罗家滩、方家、洪源、善仁桥、石家岭、肖公庙等地。境内里程(自陶金岭至分水岭)13公里,路基宽7.5米。有平曲线7处,其中最小半径26米,沥青路面。桥梁2座,日度客车29班。由昌江公路段管养。于1932年至1935年间建成。抗日战争中遭到破坏,1951年至1957年间逐段修复。
   景白公路 全称“景德镇至白沙关公路”。在市境东南部的竟成、湘湖乡境内。途经黄泥头、古田、白虎湾、湘湖街、荞麦岭、双凤桥、榔树、东流、鲤鱼桥、小花桥、冷角亭至界首。境内里程(自景德镇汽车站至界首)长28公里,路基宽6.5至8.5米。有平曲线28处,其中最小半径30米,纵坡3处,其中最大纵坡13%。汽车站至黄泥头是水泥路面,黄泥头至双凤桥于1980年铺成沥青路面,双凤桥至界首是沙石路面。有桥梁6座(不包括市区昌江大桥),日度客车2班。由市政工程处和景东公路段保养。1934年始建,1935年建成,解放前夕被破坏,1950年重修,1951年修通,始称景婺公路,1955年全线通车。
  市、县公路
   西西公路 全称“西湖至西溪公路”。在市境北隅西湖乡境内。自西湖经小湖畈、石岭、潘溪至西溪。全长10.15公里,路基宽6米。有纵坡2处,最大纵坡13.5%。沙石路面。桥梁4座。由景西公路段管养,1966年修通。
   经桃公路 全称“经公桥至桃墅公路”。是206国道的一段。在市境北部西湖、经公桥乡境内。自经公桥经大港,老屋里,港口,高滩、项家坪、冯家堰,柘坪,西湖,古楼、中亭至桃墅店。全长28.89公里,路宽6.5米。有平曲线37处,其中最小半径17米。有纵坡12处,最大纵坡15%。沙石路面,桥梁7座。日度客车1班。由景西公路段管养。1959年始建,1960年修通经公桥至西湖,初名经(公桥)西(湖)公路,1966年全线通车,称今名。
   经刘公路 全称“经公桥至刘家公路”。在市境北部经公桥乡境内。自经公桥经梅家坳,宋家、鸦桥、汪家、竹林下至刘家。全长13.1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处,其中最小半径22米。沙石路面。桥梁l座。由景西公路段管养。1959年修建通车。
   储严公路 全称“储田至严台公路”。在市境北隅江村、储田乡境内。自储田桥经柳溪,花庙、柏林、沽演、杨家庄、六里亭、江村,诰峰至严台。全长28.8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83处,其中最小半径18米。纵坡8处,最大纵坡15.4%。沙石路面。桥梁9座。日度客车1班。由景西公路段管养,1966年通车。
   曲陈公路 全称“曲阿里至陈村公路”。在市境东北部储田、峙滩、兴田乡境内。自曲阿里经引山、姚家、梅湖、许村、峙滩、杨村,江峰、清溪、曲中、双田、程家山、左家,锦里、宋家至陈村。全长38.56公里,路基宽6.5米。沙石路面。有平曲线76处,其中最小半径10.5米。纵坡19处,最大纵坡14%。有桥梁9座。日度客车2班。由景西公路段保养,1958年修通曲阿里至峙滩段,1960年全线通车。
   龙港公路 全称“三龙至东港公路”。在市境西隅三龙、黄坛乡境内。自三龙经石溪渡、芦田、历山、南溪桥、福风、黄坛、大洲、港口至东港。全长35.3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9处,最小半径20米。纵坡15处,最大纵坡14%。沙石路面。桥梁12座。日度客车4班。由昌江公路段保养。1958年始建,1959年2月修通三龙至大洲,初名龙洲公路。1960年全线通车,称今名。洪枧公路
  全称“洪源至枧田公路”。在市境西隅洪源乡境内。自洪源经倒碧桥、洗马桥、何家至波阳县枧田街。境内里程8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6处,其中最小半径25米。沙石路面。有桥梁2座。日度客车4班。由昌江公路段管养。1953年修建。
   鹅锦公路 全称“鹅湖至锦里公路”。在市境东北部兴田、金竹山、鹅湖滩乡境内。自鹅湖经螺蛳墩、桥溪、小源、桃岭、潘村、双河至锦里。全长25.0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7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纵坡21处,最大纵坡11.5%。沙石路面。桥梁8座。日度客车3班。由景东公路段管养。1961年从鹅湖修通到小源,1967年又从小源、桃岭修通至锦里与曲(阿里)陈(村)公路相交。
   御旧公路 全称“御史亭(今玉字亭)至旧城公路”。在市境中部洪源,旧城乡境内。自御史亭经徐家桥,宝石、桂坑、教场上至旧城。全长12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0处,其中最小半径12.5米。纵坡14处,最大纵坡11q。。沙石路面。桥梁1座。由市公路建设公司管养01969年修建通车。
   东董公路 全称“东流至董家山公路”。在市境东南隅湘湖乡境内。自东流经江村,内横塘至董家山(在今乐平县)。全长8.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26处,其中最小半径20米。纵坡6处,其中最大纵坡9%。沙石路面,桥梁1座。由景东公路段管养。1956年修建。
   景福公路 全称“景德镇至福港公路”。在市境中部福港、新平,竟成乡境内。途经洋湖街、畈上,印墩下,东江桥、周家港、韩坑、磨石港,石鼓至福港。全长27.94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25处,最小半径24米。纵坡8处,最大纵坡10.5%。沙石路面。桥梁3座。日度客车1班(仅通樟树坑)。由景东公路段管养。1958年修建通车。
   景瑶公路 全称“景德镇至瑶里三矿区公路刀。在市境东部瑶里、鹅湖、臧湾、王港、竟成乡境内。全长58.0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88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纵坡6处,最大纵坡9q。。沙石路面。桥梁14座。日度客车5班(仅通瑶里)。由景东公路段管养。1955年修通景德镇至鹅湖,1966年又从鹅湖修到瑶里三矿区。始称景(德镇)三(矿区)公路,后称今名。
   吕湖公路 全称“吕蒙至湖田公路”。在市区南缘吕蒙、竟成乡境内。自吕蒙经历尧、波峰坑、天宝桥至湖田。全长11.76公里。路基宽8.5米。由昌江公路段管养。1969年9月始建。始称“战备”公路,1970年5月通车。
   黄乐公路 全称“黄泥头至乐平公路”。在市境东南部湘湖,竟成、寿安乡境内。自黄泥头途经灵家段、半路港、下冲坞、临头坞、柳家湾至仙槎等地。境内里程(自黄泥头至仙槎煤矿)20.25公里,路基6.5米。有平曲线33处,其中最小半径是24.5米。纵坡5处。日度客车3班,由景东公路段管养。1957年始建”1958年12月通车。
   官昌公路 全称“官庄至昌江大桥”。在市区西南部吕蒙乡,西郊街道境内。自官庄经刘家峰场至昌江大桥西端。全长3.6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7处,其中最小半径12米。纵坡1处,最大纵坡7%。简易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60年修建。
   河龙公路 全称“河西至龙塘山公路”。在吕蒙乡境内。自河西经二亭下、南山、建国至龙塘山。全长5.62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23处,其中最小半径13米。纵坡2处,最大纵坡11%。简易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58年修建。
  蛟坑公路
  全称“蛟潭至坑头公路”。在市境西部蛟潭乡境内。自蛟潭经铁炉里、周家畈、南村、彭家、梅源、胡宅至坑头。全长17.6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8处,其中最小半径32米,桥梁6座。简易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59年始建。从蛟潭修通到胡宅。始称蛟(潭)胡(宅)公路。1971年又修通到坑头,称今名。
   蛟福公路 全称“蛟潭至福港公路”。在市境中部蛟潭、福港乡境内。自蛟潭经黄岭、樟村坞,建溪至广明堂。全长7.9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处,其中最小半径60米,纵坡8处,最大纵坡8%。简易公路。桥梁2座。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59年修建,1971年修通。
   新外公路 全称“新居口至外金坞公路”。在市境西北部储田乡境内。自新居口经新家源、陈家、杨平湾、枫林坑、箬坞、布袋丘、油榨下、新屋里、砖门里至外金家坞。全长15.7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01处,其中最小半径14米,纵坡13处,最大纵坡11.8%。为简易公路。桥梁1座。由市交通局所管养。1958年修通。
   经白公路 全称“经公桥至白泥公路”。在市境西北部经公桥乡境内。自经公桥经小港、长垄田、源港至白泥(在今安徽省)等地。全长11.45公里,路基宽5.5米。有平曲线87处。其中最小半径10.6米,纵坡8处,最大纵坡12.25%。桥梁1座。已划为206国道线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68年修建。
   柳界公路 全称“柳家湾至界首公路”。在市境南部寿安乡境内。自柳家湾经朱溪、宁村、丰旺、府口、鸿兴至界首。全长14.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50处,最小半径25米,纵坡l处,最大纵坡9%。桥梁3座。为简易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63年始建,1967年修通。
   江柳公路 全称“江村至柳家湾公路”。在市境东南部湘湖、寿安乡境内。自江村经塘坑、船仓坞、王家坞至柳家湾。全长7.9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36处,其中最小半径14米;纵坡7处,其中最大纵坡8%。简易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66年修建。
   荞腴公路
   全称“荞麦岭至腴田埠公路”。在市境东南部湘湖乡境内。自荞麦岭经辽源、龙船洲、李家埠、徐家棚、横陂岗至腴田埠。全长6.5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5处。最小半径3.5米。属市区煤运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58年修建,始称荞(麦岭)跃(进水库)公路1959年竣工。1986年称今名。
   鹅潘公路 全称“鹅湖至潘村公路”。在市境东部鹅湖滩,天保乡境内。自鹅湖经杨柳坞、柳溪、盛家墩、彭家庄至潘村。全长10.9公里。路基宽6.5米。有平曲线19处,其中最小半径15米,纵坡7处,其中最大纵坡17%。桥梁2座。属市境大理石运输公路。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60年修建。
   三内公路 全称“三矿区至内屋基公路”。在市境东隅瑶里乡境内。长8.65公里,路基宽6米。有平曲线11处,最小半径13米,纵坡2处,最大纵坡8.5%。沙石路面。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养。1970年修建通车。景德镇市乡、场公路路线简表续表续表
   景德镇市专用公路简表 桥梁
  公路桥梁
   西河桥 在市区西北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上,跨越西河,系钢筋混泥土双曲拱公路桥。全长93.34米,宽7米,承重量汽一13”拖一一60吨。1953年前设一船渡,1954年建造一临时木桥,1970年改建钢筋双曲拱水泥桥。
   中渡口浮桥
   它是景德镇市昌江河上一座重要桥梁。因此桥建于中渡口地段,故名。 此桥历史悠久,初建于民国年间,因浮桥属木质结构,易损坏,遇上洪水常被冲毁,民国期间曾几经拆建。建国后于1953年10月重建,重建时系以24艘木船组成,全长165米,宽6米,桥面木质结构,载重量10吨,排水量20吨左右。1958年2月桥宽由6米加至8米,载重量由10吨提高到12吨,为开关放船时便利往来行人,设置了一座天桥。1978年又重修建,将24艘木质桥船改为钢丝网水泥船,1980年再将桥面木质板轨道改为钢板轨道。为了确保枯水季节正常航行,东西两岸还各设置了一艘钢质桥船。现在桥长156米,宽8米,载重量12吨,车速限制为每小时5公里,通航宽度为8米,通航高度为1.25米,单艘桥船排水量达40吨。由市城建局管理。
   珠山大桥
   在市区西部珠山中路与珠山西路之间的昌江河上,横跨着一座大桥——珠山大桥。 这座桥于1980年12月动工修建,至1983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桥长316.2米,宽18米(其中车行道12米,两边人行道各3米),全桥共有5个桥孔,每孔跨度为50米,计算荷载为汽一一20”验算荷载为载挂一100,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350公斤。按百年遇水位设计,通航等级为六级航道。由市城建局管理。 该桥的结构为预应力混泥土桁架拱桥。每个桥孔由平行的五片桁架片及搁置在其上的空心板桥面组成。拱架的拱片矢跨度为九分之一,片间距离3.7米。桥墩为重力式墩,墩顶宽2.5米。明挖基础,设置在岩石面上。 东岸桥台采用建筑在岩石面上的组合结构,西岸采用挖孔桩基础组合式桥台。两岸桥台顶部各具净跨径12米的小孔,以助排泄洪水。 在全国同类型的桥梁中,珠山大桥是第二十六座,在江西省还是第一座。在当时与同类型的桥相比,它的宽度居全国之首。它具有结构新颖、自重轻、整体性好,预制装配程度高,受力明确等特点,造价也经济合理,设计上达到了当时国内的先进水平。
   天宝桥
   在市区南缘吕(蒙)湖(田)公路上。乱石单孔跨桥。长12米,宽5米,承重量汽——13”拖-60吨。清朝由浮梁县景德镇刘承乾建造。
   桂花桥 在罗家滩西4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上。长60米,宽7米。水泥乱石拱桥。明朝,此地建一桥,称桂湖桥。建国后改称今名。
   里村大桥 在市区东南缘南河上,因靠里村得名。全长108米,宽9米,承重量12吨,系钢筋水泥三孔桥。建国前此地设有竹排渡,建国初修建一木板桥,1972年改建水泥桥。由市城建局管理。黄泥头桥
  在里村后街东6公里,黄(泥头)涌(山)公路上,跨越南河。全长104米,宽8.5米,高7.7米,承重量汽一一20,拖一一100,钢筋混泥土3孔板桥,1966年始建后冲毁,1982年重建,1983年竣工。由市公路分局管理。
   湖田桥 在里村后街东6公里,新(厂)三(宝棚)公路上,跨越南河,全长83米,宽6米,高6.3米,钢筋混泥土5孔板桥,承重量汽——13、拖-60,1966年8月建成。由市城建局管理。
   昌江大桥 昌江大桥位于市区西南曙光路与新风路之间的昌江河上。该桥于1960年10月11日动工修建,至1962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桥长为884米,宽为13.5米,面积为11934平方米;全桥共有8个桥孔,孔径为30米,荷载能力为汽一一18”拖一一80级,人群荷载为每平方米300公斤,按百年一遇水位设计,通航等级为五级航道。由市城建局管理。 这座桥为变截面悬链线空腹式乱石拱桥,也是景德镇市横跨昌江的第一座现代结构的永久性大桥。它的诞生,对勾通昌江东西两岸,疏通对内对外的交通和开发西市区,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加固这座桥梁,1976年增筑了8个桥墩。
   吕蒙大桥 位于市区西南6.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上,它是景德镇市昌江河上的一座永久性的公路桥梁。因桥处在吕蒙村境,故名。 此桥建于1973年,1974年10月建成通车,为净跨36米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桥,钢筋混泥土结构。桥长243.82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各加建有1米宽的人行道。桥高15.82米,中墩5座,桥台2座,全桥共有6个桥孔。荷载能力。汽一13,拖一60吨,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50公斤,河道通航等级为6级。由市公路分局管理。 解放前,此处曾设有轮渡,人们习称此处为吕蒙渡。建国后,1959年在此始建多孔浮桥,用20艘木船组成,桥两岸各设岗亭1个,并备有轮船、木质渡船各l艘,因此桥属木质结构,常被洪水冲毁,故1973年改建。
   喝盈桥 在蛟潭北偏东2.5公里建溪河上。长40米,宽6米,承重量10吨,石拱桥。宋初建一木桥,称喝盈桥。后误为孩儿桥。1958年改建石拱桥,1980年接长加3孔。
   蛟潭桥
   在蛟潭中部南(昌)张(王庙)公路上,跨越建溪河。全长40米,宽7米。承重量汽-13、拖-600钢筋水泥3孔桥。解放前设有人渡。1958年建简易木板钢轨平面桥,1966年改建钢筋水泥桥。
   九龙桥 在杨家畈北0.5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上,跨越杨村河。全长100米,宽7米。承重量15吨,水泥3孔石拱桥。1962年修建,1963年建成,因座落在九龙山西北麓得名.
   南溪新桥 在黄坛南偏东7公里(三)龙(东)港公路上,跨越西河。全长33.4米,宽5米,承重量12吨,钢筋混泥土4孔板桥。1958年建造木桥,1970年12月改建钢筋水泥桥。
   洗马桥
   在罗家滩西北9公里洪(源)枧(田)公路上。全长17.7米,宽5.5米,高6米,承重量汽-10吨,乱石拱结构,宋朝张氏修造,清嘉庆年间重修。
   倒碧桥 在罗家滩西北7.5公里洪(源)枧(田)公路上。全长6米,宽4.6米,高2.8米。明中期修建,1959年改成涵洞。善人桥
   在罗家滩西北6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上。长60米,宽7米,乱石拱桥。明朝修建。
   罗家桥 在罗家滩东1公里处。全长42.5米,宽6.65米,载重量汽一13”拖一60吨,红石3孔拱桥。清中期,由湖北省黎州罗氏捐款修建。
   罗家大桥 在罗家滩东南0.5公里景(德镇)湖(口)公路上。长114.23米,宽7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载重汽一20”拖一100吨。1977年9月始建,1979年10月通车。
   先锋大桥
   在康乐山(村)西北2.5公里处,跨越西河。全长106米,宽7米,系乱石水泥拱桥,载重汽-1501980年建成,因当时属先锋垦殖场建造,故名。
   鹅湖桥 在鹅湖东南面东河上。长85米,宽7米,高12米,承重量汽一13”拖一60吨,水泥乱石3孔拱桥。1973年始建,1974年5月竣工。
   大转桥
   在瑶里东偏北2.5公里处。砖石结构,长11.5米,宽4.6米,只供行人来往。宋朝建成。
   东江桥 在东江桥(村)西北侧半公里景(德镇)福(港)公路上,跨越东河。长78米,宽6米。钢筋混凝土结构,5孔。承重量汽一13”拖一60吨。1958年始建,1959年竣工通车,1977年加固为钢板梁石圩桥。
   高沙大桥 在童家畈(村)西南4.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上,跨越东河。长100米,宽8米,乱石3孔桥,载重汽一13,拖一60吨。1971年10月建成,因此地原设渡口得名。
   铁锁桥 在乔麦岭西南6公里南河上。长12米,宽5米,高6米,承重量15吨,简易公路桥,乱石结构。清初始建。
   安碑桥
   在乔麦岭东偏南9公里南河上。长20米,宽6米,高5米,承重量15吨。清初始建。
   仙姑桥 在柳家湾南5公里处。长2米,宽1.5米,高2米,承重量2吨。相传此桥唐中期建,因桥头有一座仙姑庙,故称“仙姑桥”。
   铁路桥梁
   城门下昌江大桥 位于兴田北偏西6公里皖赣铁路线上,跨越昌江河。全长181.87米,宽5.9米,高24.3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5孔,跨径31.7米。扩大基础,载重中一22吨双侧人行道,单宽0.75米。1971年始建,1979年竣工。
   杨村河大桥 位于峙滩东北3公里皖赣铁路线上,跨越杨村河。全长176.67米,宽5.9米,高24.3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5孔,跨径31.7米,扩大基础,载重中一22吨,双侧人行道,单宽0.75米。1971年始建,1978年竣工。
   峙滩昌江大桥
   在峙滩西南0.5公里皖赣铁路线上,跨越昌江河。全长438.4米,宽5.9米,高28.4米,载重中——22吨。13孔,跨径31.7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桥梁。钻孔和扩大基础,双侧人行道,单宽0.75米。 1971年始建,1977年竣工。南河大桥 位于市区南缘皖赣铁路线上,跨越南河。全长191米,宽5.24米,高21.4米,载重中一22吨,5孔,跨径31.7米。双侧人行道,单宽0.75米。1974年7月始建,1980年竣工。
   渡口
   十八渡 在市区西缘昌江河上,是戴家弄至十八渡机动船轮渡。机动轮船2艘,各40马力,载客160人,由市浮桥管理所管理。用于接送两岸工人上,下班,船员4人。(道光版浮梁县志)此渡原名市埠渡,始建于元朝,清代此渡往返极忙,两岸窑厂增多,制瓷原料和陶瓷产品大部分由此渡运转,渡送行人多达十八艘渡船,故名。
   南门渡 在旧城乡东偏南0.5公里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旧城乡管理,因此渡靠近浮梁县治“旧城”的南门,故名。是旧城至东江桥的人渡。1958年设渡。
   大石口渡 在旧城西南3公里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旧城乡管理,清中期设渡。因渡口靠近大石口村,故名。
   郭家洲渡 在旧城南偏西5公里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旧城乡管理。是郭家洲,大石口等村至青塘的人渡。清朝设渡。
   刘家渡 在里村后街北偏西7公里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竟成乡青塘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刘家至桂坑的人渡,亦称“桂坑”渡。
   宝石渡 在里村北偏西7公里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竟成乡青塘村委会包家管理。明末设渡,是包家至宝石的人渡,亦称“包家渡”)。
   观音阁渡 在十八渡(村)北偏东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西郊垦殖场呖府滩分场管理。清朝设渡,是观音阁至旸府滩(村)的人渡,别名旸府滩渡。
   里市渡 在里村后街西偏北4.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竟成乡三河村委会管理。宋朝设渡,是四图里至三闾庙的人渡。原名李施渡。
   渡蜂坑渡 在十八渡(村)东偏南2.5公里的南河上。渡船1艘,由西郊垦殖场十八渡分场管理。清末设渡,别名南山下渡。
   官庄渡
   在许家岭东南1公里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吕蒙乡官庄村委会管理。明初设渡。
   鱼山渡 在鲇鱼山昌江河上。渡船2艘,由鲇鱼山乡鱼山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徐坊,金塘等村至鱼山镇的人渡。
   兰田渡 在鲇鱼山北偏西4.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鲇鱼山乡凤岗村委会管理。南宋设渡,是金桥,姚家岭至兰田后岗的人渡。
   吴家渡 在鲇鱼山西偏南2.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鲇鱼山乡良港村委会管理。南宋设渡,是吴家至鱼山镇的人渡。
   良港渡 在鲇鱼山西偏南2.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鲇鱼山乡良港村委会管理朝设渡,是良港至义城,鱼山镇的人渡。
  沙嘴头渡 在鲇鱼山西偏南4公里的昌江河上在经公桥北1.5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经公桥乡经公桥村委会管理。唐初设渡渡,是青山源,老屋里等村至杭口,经公桥船1艘,由鲇鱼山乡良港村委会管理。元朝设渡,是沙嘴头至篾匠棚,钟潭等村的人渡。
   港南渡 在鲇鱼山西偏北5.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鲇鱼山乡港南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石口至港南的人渡。
   洪家渡 在鲇鱼山西7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鲇鱼山乡洪家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洪家村至丽阳镇的人渡。
   关山渡 在鲇鱼山西偏南7.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鲇鱼山乡关山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柴埠村至关山村的人渡。
   楠木田渡 在杨家畈西偏南2.5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l艘,由勒功乡查村村委会管理。唐末设渡,是楠木田至勒村坞的人渡。
   港东渡 在江村北3公里的江村河上。渡船1艘,由江村乡诰峰村委会管理。明末设渡,是港东、曹家等村至诰峰的人渡。
   中洲渡 在江村南偏东3.5公里的江村河上。渡船1艘,由江村乡中洲村委会管理。宋初设渡,是六里亭(村)、杨家庄至中洲的人渡。
   沽潭渡 在江村南偏西6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l艘,由江村乡沽潭村委会管理。明末设渡,是下村至中潭的人渡。
   大港渡 在经公桥北偏东1.5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经公桥乡村委会管理。唐末设渡,是老屋里至大港的人渡。的人渡。
   城门渡 在兴田北偏西6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兴田乡城门村委会管理。唐朝设渡,是外式溪、金村段等村至城门的人渡。
   潭下渡 在兴田北偏西6.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兴田乡方家坞村委会管理。唐末设渡,是童家埠至潭下村的人渡。
   港口渡 在兴田西北9.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兴田乡方家坞村委会管理。宋朝设渡,是港口至招宾的人渡。
   传芳里渡
   在兴田北偏西4公里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兴田乡天晓山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
   镇埠渡
   在兴田北偏西3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兴田乡天晓山村委会管理。唐朝设渡。
   招宾渡
   在兴田西北11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兴田乡黄金山茶场管理。唐朝设渡。
   营里渡 在兴田西北13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兴田乡潭口村委会管理。唐朝设渡,是营里至营新,潭口的人渡。
   潭口渡 在兴田西北12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兴田乡潭口村委会管理。是冰潭至潭口村的人渡。
   张培山车渡 在兴田西北10.5公里铁帽尖东南麓的昌江河上。木制人工渡船,承重量30吨,职工4人,属景德镇市交通局公路所管理。 1978年初建,当时新建车田(村)至孙家公路,在此设车渡,因靠张培山(村)得名。峙滩渡
  在峙滩北0.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峙滩村委会管理。是汪家、寨山下等村至峙滩的人渡,宋朝设渡。
   龙潭渡 在峙滩北偏东10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龙潭村委会管理。宋朝设渡,始称深潭渡,后改称龙潭渡,是洪家至龙潭的人渡。
   洪家渡 在峙滩北偏东9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龙潭村委会管理。是洪家至樟坑的人渡。宋朝设渡,建国后曾称红旗渡。
   法京渡 在峙滩北偏东7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流口村委会管理。元朝设渡,是新江、朱家至法京的人渡。
   曲滩渡 在峙滩东北6.5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清溪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曲滩至清溪、方飘的人渡。
   流口渡
   在峙滩北偏东6.5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流口村委会管理。元朝设渡。
   上屋渡 在峙滩西南4公里梅湖水上。渡船l艘,由峙滩乡长征村委会管理。清朝设渡,是上屋、下屋至西源、程家的人渡。
   清溪汽车渡 在峙滩东偏北5.5公里的昌江河上。钢质牵引导航式轮渡,承重量20吨,职工8人,由市公路分局清溪渡口管理所管理。1960年新建曲阿里至陈村公路时,设此渡。
   杨村渡 在峙滩东北35公里的杨村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峙滩村委会管理。宋朝设渡,是杨村至江峰的人渡。
   胡家渡 在峙滩东偏北4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英溪村委会管理。明朝设渡,是胡家至英溪的人渡,亦称英溪渡。
   上明溪渡 在峙滩南偏西4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峙滩乡明溪村委会管理,宋末设渡,是东源、下屋村至明溪的人渡。
   西庄渡 在峙滩南偏西4.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峙滩乡长征村委会管理。清末设渡,是西庄至明溪的人渡。
   毛武渡 在峙滩南偏西5.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峙滩乡长征村委会管理。元末设渡,是毛武(今毛坞)至小沂港的人渡。
   陈家棚渡 在广明堂北偏东6.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福港乡舍埠村委会管理。清朝设渡,是陈家棚至舍埠,中门的人渡。
   鲍家渡 在广明堂北偏东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福港乡舍埠村委会管理。明初设置,是绕岭村,黄家垠至鲍家屋里的人渡。
   金家渡
   在广明堂北3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福港乡胜湖村委会管理。唐末设渡。
   百湖渡 在广明堂东北1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浯溪村委会管理。唐末设渡,是百湖滩村至浯溪的人渡。
   福港车渡
   在广明堂西0.5公里的昌江河上。人力木质汽车渡船1艘,由市交通局公路管理所管理。范家埠渡
  在广明堂南偏西6.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福港乡管中村委会管理。是毛滩、磨刀港村至范家埠,大山坞的人渡。
   建溪渡
  在广明堂西北1公里的建溪河上。渡船1艘,由福港乡建溪村委会管理。唐末设渡,称建师港渡,后改称建溪渡。
   涧潭渡
   在广明堂南偏西2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福港乡村委会管理。清末设渡。
   石鼓渡 在广明堂东南3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福港乡石鼓村委会管理。是石鼓至莲花村的人渡。
   樟树坑车渡
   在东江桥西北6公里昌江河上。人力木质汽车渡船1艘。由市交通局公路所管理。
   东门渡
   在东江桥(村)北2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1艘,由新平乡政府管理。是东江桥至旧城的人渡。
   杨家港渡 在东江桥(村)北偏西8.5公里的昌江河上。渡船l艘,由新平乡金竹村委会管理。是杨家港至操家坞(村)的人渡。
   墩口渡 在童家畈东北7公里的东河上。渡船l艘,由王港乡墩口村委会管理。清初设渡,是水家车(村)至墩口的人渡。
   坑口渡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的东河上。渡船1艘,由王港乡坑口村委会管理。明中期设渡,是坑东(村)至坑西(村)的人渡。
   榔树渡 在乔麦岭东偏南4公里的南河上。渡船l艘,由湘湖乡双凤村委会管理。清初设渡,是榔树至门楼下,江家坞等村的人渡。
   路亭
   丝毛亭 在西湖西南5公里处,桃墅店(村)至中亭(村)公路的中段。木质结构,为八柱四面通风的一路亭。1950年由中亭(村)在此建亭,并以附近的丝毛山命名,供过路人客歇息。
   七里亭 在西湖西南12公里处,府前至源港大路旁。石块结构,属一路亭。1919年由府前所建,因亭地处府前七里处,得名七里亭。
  茶亭 在经公桥西南6公里,经(公桥)刘(家)公路旁的田畈上。宋初,此亭是鸦桥(村)施姓所建,供群众劳动之余喝茶吃饭所用,故名。后废,清末修理重建。
   浮竹培亭 在经公桥西偏北10公里五大包(山)西南麓。砖木结构,为方形六柱的一路亭。1935年建,因建在山路上,亭子下面是浮空的,故称浮竹培亭。
   鸠岭亭
   在鹅湖东北9公里鸠岭尖南坡下。砖石结构,占地21平方米,供过路人客歇息。
   愿见亭 在鹅湖北偏东6公里处。砖石结构,两头通门,占地35平方米,供过路人客歇息。1890年朱氏所建,以群众的愿望命名。
   仙水庙亭
  在鹅湖东偏北8公里南河东侧。砖石结构,占地20平方米。1935年由勺溪坞(村)李氏募款所建,因当时附近有座水仙庙得名。石亭
   在鹅湖东偏北10公里处。青石垒柱,砖木结构。清朝所建,供行人休息。
   冷水亭 在鹅湖东7.5公里处,是河东(村)通往高岭(村)的路亭。六根石柱,砖木结构。元朝所建,因亭旁泉水清冽,凉冷,故取名冷水亭。建国后修理两次。
   新亭 在鹅湖东8公里处。系青石红石砌柱,砖木结构。元末所建,后倒塌。建国后重新建亭,取名新亭。
   新坑亭
   在鹅湖东11公里处,是高岭(村)通往杨桃山(村)的路亭。六根石柱,砖木结构。
   蛤螟石亭 在瑶里东北12公里与安徽休宁县交界处。乱石砌成,过道式路亭。清末建,因亭旁有一巨石,形似蛤蟆,故名。
   中风亭
   在瑶里东偏北7.5公里山路上。砖石结构,供过路行人休息。清末建,1968年重新修复。
   土岭亭 在瑶里东偏北4.5公里绕南(村)至白石塔老路的土岭上。砖石结构。清中期,詹姓所建,1969年由白石塔林场修复。
   查家岭亭 在瑶里西北2公里瑶里往长明的老路上。砖石结构,供过路人客歇息。清中期蜡烛山(村)查氏建,故称查家岭亭。
   春风蛔亭
   在瑶里西5公里春风坦内。砖石结构,清初建造,供行人休息用。
   洞岭亭 在瑶里东4.5公里处,罗源与洞里交界的山顶上。砖石结构,供过路人客歇息。清末,梅岭(村)张氏建。
   半岭亭 在瑶里东9公里梅岭往三银源山岭的半山腰中。砖石结构,供行人歇息用。唐末,梅(岭)村张氏建。
   社公亭
   在瑶里东偏南11公里香油尖西麓。砖石结构,供过路人客歇息。清中期,由汪家社公会所建。
   冷水亭
   在瑶里东南9公里处。砖石结构。元末内井(村)吴氏所建,供过路人客歇息。
   磨儿岭亭
   在瑶里南偏东7.5公里磨儿岭山岗上。砖瓦石块结构,清末所建,供行人歇息。
   白石岗亭
   在瑶里南偏东12公里白石岗的山坳里。砖石结构,供过路人歇息。清末,婺源程氏所建。
   董家亭 在乔麦岭东偏北18.5公里南河北岸,内钱至黄沙坑路旁。瓦木结构,供过路人歇息,清初由董氏所建。
   我田塝亭 在乔麦岭东偏北14公里,大溪田(村)至方杨等地路过此亭。木瓦结构。宋末,大溪田(村)和龙田(村)李氏所建。以我(指李)宗出界田,亭基由乱石所叠(作塝),故称“我田塝亭”。
   窑坞亭 在乔麦岭东偏北13公里程家(村)至东流由此亭内通过。木瓦结构,供行人停歇之用。清代程家程氏所建,因座落在窑坞口上,故称窑坞亭。1933年和1981年曾两次修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