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安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56
颗粒名称: 寿安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1
页码: 486-493
摘要: 寿安乡境内名胜古迹,有位于朱溪村背后的“诸仙洞”,洞内有几十个洞相互贯通,钟乳石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景致奇异。有座落在寺前龙王山麓的“龙池”,潭深莫测,水色如墨,冬暖夏凉,龙池花四季盛开。有柳家湾,南市街的古瓷窑遗址,五代至元初的南市街古瓷窑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键词: 江西省 寿安乡

内容

境内名胜古迹,有位于朱溪村背后的“诸仙洞”,洞内有几十个洞相互贯通,钟乳石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景致奇异。有座落在寺前龙王山麓的“龙池”,潭深莫测,水色如墨,冬暖夏凉,龙池花四季盛开。有柳家湾,南市街的古瓷窑遗址,五代至元初的南市街古瓷窑遗址,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寿安乡地名
   柳家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黄(泥头)乐(平)公路西南侧丘陵地。辖11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0261户,1240人。有水田1641亩,旱地74亩,山林1620亩,主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1956年为柳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柳溪大队。1966年改称东升大队,1967年复名柳溪大队。1968年并入南安人民公社,仍为柳溪大队。1972年改称柳家湾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柳家湾
  在鹅湖南偏西45公里处,黄(泥头)乐(平)公路与界首小公路起点处。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255户,1206人。唐中,柳氏从河北迁此,村建小南河转湾处,称柳家湾。唐末,乐平张、何、刘、胡等姓迁入,袭用原名。建国初改称柳溪,1972年因重名仍改称原名。
   董家屋场
  在柳家湾北1公里处,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地。2户,16人。明末,董氏从婺源迁此建村,房前屋后场地平坦宽阔,习称董家屋场。清道光间,董氏迁出,建昌县宁氏迁入,村名依旧。
   瓦厂
   在柳家湾东0.5公里,虎山西麓峡谷中4户,18人。建国初,此地曾建砖瓦窑,取名瓦厂。1978年柳家湾村民迁此居住,袭甩原名。
   曼珠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丘陵地区。以驻地灵珠得名。辖8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230户,1017人。水田1803亩,旱地73亩,山林12460亩,主产稻谷。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灵安乡。1956年为灵珠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灵珠大队。1966年改为东风大队,1969年划归南安人民公社月山大队。1972年恢复灵珠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曼珠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北3.5公里,乌龟山西北麓峡谷中。21户,123人。元中期,宁氏从福建迁此,村建在形似乌龟的山前,取名乌龟山。清光绪间,认为乌龟山村名过俗,根据乌龟成仙为“灵珠”的传说,而雅化成今名。
   内马龙塘
  在柳家湾北7公里,马龙塘山东腰间。元中叶,朱氏从福建迁此搭棚居住,称朱家棚。明初,相传山里有一匹白马经常到附近一个塘里洗澡,见人就象龙一样腾空跑走,人们称之神马,龙驹马,故称马龙塘山,村建山坞内,习称内马龙塘。村委会林场建此.现已无常住户。
   冯家岗在柳家湾北偏西7公里山腰平坦地。4户,19人。民国时,冯氏从近坑(今属湘湖乡)迁此建居,称冯家岗。1972年因修水库,内马龙塘4户朱姓迁此,沿用原名。
   井坞
  在柳家湾北4.5公里,马龙塘山南麓峡谷中。10户,57人。民国时,义民村汪氏迁此建居,挖口井,人们把靠水井之山坞,称井坞。建国后,内马龙塘修水库,朱氏迁此居住,村名未变。
   义民
  在柳家湾北偏西4公里,乌龟山西北麓峡谷中。32户,169人。此地原有一塔,名湖田塔。宋末,汪氏从乐平县迁此塔前,改称塔前坞。相传元末朱洪武率兵经此村,汪氏以茶点接待。朱洪武说。“这村人义气”,并题写楹联相赠:“万古纲常地,千秋礼义民”,还赠有御赐义民匾额,封此村为“义民村”,村名因之。
   宁家村
  在柳家湾西偏北4公里,乌龟山西麓小山脚下。31户,138人。元末,林氏从福建迁此建村,始名林家。后林氏衰落,本地何家何氏迁入,谐音误称为宁家,因重名,改称今名。
   江家坞
  在柳家湾北偏东4.5公里,牛屎岭南麓峡谷中。35户,190人。元末,江氏从福建迁此建村,取名江家坞。明初,江氏衰败,胡氏从乐平迁入,村名依旧。
   娘娘坞
   在柳家湾北3公里,乌龟山南麓峡谷中。14户,65人。清末,蒋氏,李氏二姓从建昌县迁此建村,同时建一寺庙,以供奉观音娘娘而得名。
   王家
   在柳家湾北2.5公里,乌龟山南麓峡谷中。8户,35人。清末,王氏从鹅湖滩迁此建村,故名。
   黎家
   在柳家湾北2.4公里,乌龟山南麓峡谷中。1户,7人。清初,黎氏从建昌县迁此居住,故名。
   何家村
   在柳家湾北2.2公里,乌龟山南麓山坡下。21户,138人。清初,何氏从福建迁此,搭草棚居住,始称何家棚,因重名,改称今名。
   宁家
   在柳家湾北2.4公里,市瓷石矿旁边。8户,33人。元末,宁氏从福建迁此,称宁家。
   临头坞
   在柳家湾北偏西2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山坞里。9户,43人。元末,宁氏从福建迁此,村建于山坞的顶端,故名。
   月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4公里山区丘陵地带。以驻地月山得名。辖11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311户,1483人。水田2685亩,旱地165亩,山林5200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常安乡。1956年为月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月山大队。1968年划入南安人民公社,1972年仍属寿安人民公社。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月山下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西北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地。37户,118人。元中叶,叶氏从建昌县迁此,村建在半月形的小山脚下而得名。另有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月山大队设此。
   林家坞
   在柳家湾西北3.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山坞里。5户,22人。清道光年间,林氏从福建迁此建村,称林家坞。1968年建知识青年点,1978年本地王姓迁入,村名依旧。
   半路港
  在柳家湾西北8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丘陵地054户,295人。明初,王氏从福建迁此居住,村建于小南河边,当地习称小河为港,该村恰在这条河的中段岸边,故名半路港,另有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半路港队设此。
   下冲坞
  在柳家湾西北6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山坞口上。42户,223人。明初,叶氏从月山迁此,村建坞口上,后又搬迁离原村不远处,与原村划开,习称“划村坞”,因谐音讹称“下冲坞”。后宁氏从建昌县迁此定居,村名末变。
   龙眼睛
  在柳家湾西北4.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河谷地023户,116人。清道光年间,汪氏从婺源县迁此定居,因建村的山上有二块凸出的大石头,形似龙眼故名。
   张家难
  在柳家湾西北4.5公里金鸡坝桥旁051户,24人。元末,张氏从福建迁此居住,称张家,后以水碓专舂瓷石粉为业,改称张家碓。民国时,张氏衰落01958年汪,邓二姓从余千县迁入,村名依旧。
   富坑
   在柳家湾西北6.5公里,巴草坞尖东麓峡谷中。17户,90人。明代,富氏从福建迁此,称富坑。清初,胡氏从婺源县迁入,村名依旧。
   竹山下
  在柳家湾西北4.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丘陵河谷地。11户,55人。元末,汪氏、黄氏分别从福建、余干迁此,村建山脚下一片翠竹前而得名。
   何家棚
   在柳家湾西北4.8公里,凤凰岭北麓峡谷中。12户,53人。元末,何氏兄弟从福建迁此 ,搭棚居住,故名。
   凉伞树下
  在柳家湾北偏西2.5公里小山包脚下036户,144人。元中期,乐氏从福建迁此建村,村旁有棵古槠树,枝叶繁茂,笼罩成荫,形似雨伞,故名。
   小里
  在柳家湾西偏北5.5公里,巴草坞尖东南麓峡谷中。30户,140人。宋初,查氏从婺源县迁此小坞里建村,村名小坞里,简称小里。另有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小里队设此.
   王家洲
   在柳家湾西北2.5公里,凤凰岭东南麓峡谷中。4户,16人。元中期,王氏从福建迁此河洲地建村得名。
   安田洲
  在柳家湾西北3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河谷地。16户,90人。元中期,乐氏从福建迁此建村,并在洲上垦荒种田,安居乐业,故称安田洲。
   新村
   在柳家湾西北5公里,距分场2.5公里.3户,8人(职工4人)。1974年在此建立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新村队。
   画眉笼
   在柳家湾西北2.2公里,凤凰岭东北麓山脚下。19户,97入。元中期,何氏、王氏从福建迁此,村建竹林中,形如画眉鸟笼,故名.
   西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丘陵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169户,759人。水田1230亩,旱地65亩,山林215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八区宁厂乡。1956年为西溪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西溪大队。1966年易名向阳大队,1967年恢复原名。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西溪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西北面2公里,小南河两侧丘陵河谷地。132户,563人。宋代,查村(今湘湖乡)有个宁氏财主,在此建了一个大庄园,因地处查村之西,取名“西庄”。建国初改称今名。
   南市街
  在柳家湾西偏南1公里田畈中.37户,196人。北宋初,宁氏、余氏从安徽青阳县迁此,村建在小南河湾里,称余家湾。后因窑商多,瓷业集市贸易旺盛,以地处浮梁县南端,改称南市。以后随陶瓷业生产的发展,逐渐成为集镇,而称南市街,沿用至今。有景德镇市五代至元初的古瓷窑遗址,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朱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偏南丘陵地。辖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319户,1443人。水田2374亩,旱地48亩,山林26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七保,建国初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1956年为寿安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朱溪大队,1984年改称今名。
   朱溪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西偏南2公里,汪岩洞北麓小南河侧坡上。251户,1121人。始名石山嘴。明正德年间,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居住,袭用原名。相传从前有一地仙从此经过,宁氏以客礼相待。地仙认为此地居住不利,劝其搬到山脚下陡坡处(九猪下槽)建村。宁氏从之,搬迁后取名“猪陂头”,后雅称朱陂头。建国后改称“朱溪”)。
   大屋下
  在柳家湾西偏北5.5公里,柏树岗山麓峡谷中。25户,127人。宋末,瓷商在此建窑,并建有大厂屋。清初,宁氏从朱溪迁入,在大厂屋旁建居,而名大屋下。
   牛棚
  在柳家湾西5.3公里丘陵地。6户,24人。清末,张氏从南昌迁此,建草棚居住,因该地势似牛形,故名。1974年大尾下宁氏迁入,村名依旧。
   汤家湾
   在柳家湾西5公里小溪湾里。12户,51人。宋末,汤氏从余干县迁此,村建在小溪湾里,称汤家湾。清道光年间,宁氏迁入,村名末变。
   唐家墩
  在柳家湾西5公里丘陵地。6户”32人。宋代,唐氏在此居住,村建土墩上,称唐家墩。宋末,唐氏衰败,村废。1965年宁氏从朱溪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望天畈
  在柳家湾西北4.5公里,柏树岗山东南麓田畈中西边。12户,52人。此地系一田畈,缺水,收成好坏全靠天时,称望天畈。1974年建知识青年点,1978年朱溪12户宁氏迁入,袭用原名。
   黎家盆
   在柳家湾西偏南4.5公里山坞中。22户,95人。元代,黎氏从福建迁此居住,村建盆地中而得名。尔后宁氏从朱溪迁入,村名末变。
   土家崛
  在柳家湾西偏南4公里,凤凰山岭西南山脚下。7户,36人。村建山旁隆起处,因此山净土无石,方言为土家。1969年朱溪宁氏迁居此地,取名土家崛。
   东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山区,大游山脚下。辖5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107户,529人。水田836亩,旱地63亩,山林7296亩,产稻谷。以原东明高级社“东明”二字命名,驻地西山下。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洞口乡。1953年成立东山扬明两个初级社,1956年为东明高级社。1958年为寿安人民公社东明大队。1968年划归南安人民公社属仙槎大队。1972年恢复原名,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西山下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东6公里小山脚下。19户,95入。明末,马氏从安徽迁此建村,名马家村。清末,祝氏从安徽太湖迁入。1950年王氏从本地樟树下迁入,因座落在小山西边脚下,改称今名。
   杨家
   在柳家湾东偏北8公里,大游山西麓丘陵地。15户,79人。明初,杨氏从福建迁此建村而名。
   江家
   在柳家湾东偏北7.5公里,大游山西麓丘陵地。16户,75人。明末,江氏从安徽怀宁县迁此建居而得名。
   樟树下
  在柳家湾东7公里,大游山西麓丘陵地。17户,94人。明中期,王氏从安徽太湖县迁入建居,因村边有棵100多年大樟树而得名。清初,江氏从本地江家迁入定居,村名依旧。
   东山下
  在柳家湾东5公里,大游山西麓峡谷中。39户,179人。明朝中叶,刘氏、陈氏分别从福建,安徽迁此居住,村因建于路东山脚下而名。民国时,汪氏由婺源王沙,孔氏从山东迁入,村名未变。
   对面蓬
   在柳家湾东偏北7.5公里,大游山西麓山坞地。1户,7人。因从对面看地形似蓬而名。民国时,胡氏从柳家湾迁入建居。
   宁厂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小河西侧丘陵河谷地。辖4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280户,1372人。水田1951亩,旱地171亩,山林2300亩。主产稻谷。以宁村和油麻厂两个自然村的首尾二字组合命名,驻地油麻厂。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八区宁厂乡。1956年为鸿兴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宁厂大队,1966年改为东方红人民公社宁厂大队,1967年复称寿安人民公社宁厂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油麻厂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西南4.5公里处,小南河西侧丘陵河谷地。107户,539人。元末,称鲁圆村。明初,史,朱、许等姓从福建迁此居住,开垦荒地,种芝麻,苎麻,据此改称现名,沿用至今。
   盘龙岗
  在柳家湾西南3.2公里,凤凰山岭南麓峡谷中。51户,209人。相传唐末,有一元帅带兵出战,被敌方所杀。朝廷为了隆重礼葬,便造一金头,连接尸体送回家乡安葬,当尸体抬到此地,用作抬杠的盘龙杠突然断裂,后以盘龙杠为村名,复因谐音而称今名。
   宁村
   在柳家湾西南5公里,小南河西侧河谷地。90户,468人。始称青溪村。唐代,宁氏、杨氏分别从安徽青阳和乐平迁此定居,改称宁村。
   范家窟
  在柳家湾南偏西4公里,鹰山东北麓峡谷中。1户,4人。元末,范氏迁此居住,因地势低洼似窟而得名。民国时,范氏迁徙,叶氏迁入定居,村名依旧。
   宁家崛
   在柳家湾西南5.5公里鹰山西此麓。9户,45人。1917年宁村宁氏迁此建居,因村建于山脚下隆起处而得名。
   平旺
   在柳家湾西南6公里,鹰山南麓峡谷中。21户,105人。清末,彭,王二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取名彭王村。民国时,彭王二姓衰败。查、张、余等姓从本地石家岭和乐平,余干等县迁此。建国后天下太平,六畜兴旺,于1953年改称平旺村。
   石家岭
  在柳家湾南西6.5公里,鹰山南麓峡谷中。元中期,石氏在此岭烧石灰,称石家岭。后查氏迁此居住,建国初迁出。1958年余氏从本地平旺迁此守山,村名依旧。现已无常住户。
   仙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丘陵地区。辖3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25户,1087人。水田1125亩,旱地56.1亩,山林10080亩,主产稻谷。以地片命名,驻地上村。解放前上村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四保,下村属乐平县涌山八保。建国初上村属浮梁县第一区仙槎乡,1955年下村划归浮梁县第一区仙槎乡辖。1956年成立仙槎高级社,1958年为寿安人民公社仙槎大队。1966年易名为工农大队。1968年划归南安人民公社01972年恢复寿安人民公社仙槎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上村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东南4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丘陵地。109户,537人。唐末,戴氏兄弟从乐平迁此,老大建房在地势较高处而名上村。清中期,程氏从建昌县迁此建居,袭用原名。
   麓花形
  在柳家湾东偏北4.5公里小游山脚下,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丘陵地。因地势酷似莲花而名。2户,7人。原是仙槎大队畜牧场,1972年为仙槎大队知识青年点,现为临时工居住地。
   汪村
   在柳家湾东南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南侧河谷地。17户,98人。唐末,汪氏从婺源迁此建村而名。
   下村
  在柳家湾东南4.3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地。97户,445人。唐末,戴氏兄弟从乐平迁此,分居建房在地势较低处而名。宋初,潘氏从婺源孔村迁入定居,村名依旧。
   丰旺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丘陵地区。辖4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295户,1495人。水田1842亩,旱地132亩,山林9742亩,主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八区寺前乡。1956年属洪申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属枧田大队。1960年改为丰湾大队,1966年易名红旗大队,1967年复名为丰湾大队。l968年划归南安人民公社仍称丰湾大队,1972年复改为寿安人民公社丰旺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丰旺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西南8.5公里处小公路北侧丘陵公地。49户,246人。宋末,李氏从界田(今属鹅湖滩乡)迁此凤凰山麓转湾处建村,故名凤凰湾村。明末,陈氏从崇陵县迁此村定居。后来因农作物一年比一年丰收,改称丰湾。建国后仍称丰湾,1972年改称今名。
   大坞里
  在柳家湾西偏南9公里,牛角岭东南麓峡谷中。40户,218人。1959年大队在此坞中建造林场,当时有徐、黎等姓迁入此坞建居,此坞长约2公里,村名故称大坞里。1969年邱、程、宁、林等姓又从本地邱家,寺前,山田坞等地迁此定居。
   寺前
   在柳家湾南偏西8公里,石山脚下小南河南侧丘陵河谷地。92户,467人。宋代,此地建有寺庙,名石门寺。宋中期,程氏从婺源县迁此,村因建于“石门寺”前面而名。村后有“龙池”),是景得镇市旅游点之一 。
   枧田
  在柳家湾南偏西9.5公里,石山脚下小南河南侧丘陵河谷地。114户,567人。清光绪年间,李氏从界田(今属鹅湖滩乡),吕氏从婺源县分水岭吕家村迁此建居。因地似虎形,称虎形村。清末,为解决农田水利问题,用水槽从西至东接水灌溉,而改称枧田。
   鸿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丘陵地区。辖8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420户,1985人。水田面积1993亩,旱地235亩,山林8510亩,主产稻谷。驻地邱家。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十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八区寺前乡。1956年因以吕洪申为社长的社办得好,闻名全县,故以他的名字命名为洪申高级社,1958年成立寿安人民公社时,将“洪申”二字改为“鸿兴”,名之为“鸿兴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邱家
  村委会驻地。在柳家湾西南12公里旗山脚下。137户,568人。始名旗山柏树村,原住有饶郑二姓。清末,饶、郑二姓衰败,邱氏从河南、李氏从界田(今属鹅湖滩乡)、宁氏从查村(从属湘湖乡)迁此重建村落,因邱氏人多,故名邱家。
   丘冲坞
   在柳家湾西南10公里牛角岭南麓峡谷中。39户,196人。1917年邱氏从河南迁此定居,建村山坞脚下,村名邱冲坞。建国后改称今名。
   项冲坞
   在柳家湾西偏南12公里,牛角岭主峰南麓峡谷中.49户,224人。明中叶,项氏兄弟从婺源项家庄迁此,老大建房在山坞里,称项冲坞。
   陈冲坞
  在柳家湾西偏南11.5公里,牛角岭主峰南麓峡谷中。18户,67人。始名长山村。元中期郑氏从乐平迁此居住,并建一幢大府堂,改称郑冲坞。后因府堂倒塌,时间一长由于谐音而演变为“陈冲坞”
   府口
  在柳家湾西南10.5公里山坞口丘陵地。57户,319人。始称虎口。南宋初,李氏在朝为官,受诬获罪,从界田(今属鹅湖滩乡》迁此避难而建居。事平后,李氏在村中重建府堂而遂改村名为“府口”)。
   南山下
   在柳家湾西偏南13公里南山脚下079户,412人。明中叶,项氏兄弟从婺源县项家庄迁此,分居建房在南山脚下故名。
   塘坞
   在柳家湾西偏南14.5公里,南山北麓峡谷水塘边。25户,122人。明末,刘氏从乐平县迁此山坞水塘边建村而名。
   江上
  在柳家湾西南14.5公里,小南河南侧丘陵河谷地。16户,77人。明末,江氏从乐平县迁此建村。此地原是块较大旱地,俗名干旱地上。遇到干旱,则颗粒无收,为盼望雨水,雅称“江上”。
   王家坞林场
  在柳家湾东北3.3公里丘陵峡谷中。辖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30户,366人。水田623亩,旱地813亩,山林8200亩。该地因山林面积大,寿安人民公社于1960年起在此建立林场。以所辖自然村王家坞村名命。名,驻地筲箕窠。
   筲箕窠
   在柳家湾东北3.3公里,柳溪至江村简易公路东侧。23户,74人。清中,苏氏从建昌迁此居住,因该地形似筲箕窠故名。
   八角井
  在柳家湾东北1.5公里,柳溪至江村简易公路北侧。34户”167人。明中叶,建昌县蒋氏、叶氏,乐平县程氏迁此居住,为了饮水方便,挖了一口井,并定村名为水井下。1917年此村属寿安乡第八甲,易称八甲井。因方言“甲”与“角”)近音;习称“八角井”。
   王家坞
  在柳家湾东北3.3公里丘陵峡谷中。23户,125人。明中期,王氏从乐平迁此,村建山坞口得名。后王氏衰败。清末,胡氏从建昌县迁此定居”1961年苏氏从八角井迁入,原名末变。
   山田坞 (水库)
  在柳家湾西偏南7.5公里,太阳坞东麓峡谷中。17户,83人。明末,本地宁家宁氏,林氏迁此建村,因此山坞中有田,取名山田坞。今为乡水库所在地。
   洪冲坞
   戴氏迁此建村,以坞名为村名.1978年划归乐平矿务局。
   小游山*(片村)
  在乡境东部大游山西南麓丘陵地。包括杨家、樟树下、西山下、东山下、小游山5个自然村。明初,杨、王二氏从安徽、福建迁此,建村于大游山西偏南侧,故称此小游山。
   仙槎*(片村)
  在乡境东南部笑天狮西北麓,黄(泥头)乐(平)公路东侧丘陵地。包括上村,下村2个自然村。唐末,戴氏从乐平迁此,建村于乐平、婺源,浮梁三县交界线上,称三叉村。北宋间,此村建仙姑庙,改称仙叉,因谐音又将“叉”改为“槎”,而名“槎”。
   内小里*(片村)
  在乡境西部柏树岗山峡谷中。包括土家崛,黎家盆,大屋下、望天畈、汤家湾5个自然村。宋初,朱溪、婺源、安徽等地人民迁此山坞居住,称小村庄里,简称“小里”。因村建山坞内面,称内小里。
   外小里 (片村)
  在乡境西北部巴草坞尖主峰东麓峡谷中,包括小里、何家棚2个自然村。宋初,查氏、何氏先后从婺源、福建迁此山坞建村,称小坞里,因村处山坞外,改称外小里.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