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湖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55
颗粒名称: 湘湖乡地名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2
页码: 470-481
摘要: 陈家畈村民委员会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景(德镇)白(沙关)公路贯穿东西。辖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10户,1249人。水田1237亩,旱地624.5亩,山林7577亩。以所辖自然村命名,驻地荞麦岭。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五、六、七、八保。建国初属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属兰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时,分属双凤、兰田、湘湖三个大队。1968年又分属湘湖,兰田两大队。1970年分立为蔬菜大队,1972年改名陈家畈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关键词: 江西省 湘湖乡

内容

陈家畈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地区,景(德镇)白(沙关)公路贯穿东西。辖6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310户,1249人。水田1237亩,旱地624.5亩,山林7577亩。以所辖自然村命名,驻地荞麦岭。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五、六、七、八保。建国初属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属兰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时,分属双凤、兰田、湘湖三个大队。1968年又分属湘湖,兰田两大队。1970年分立为蔬菜大队,1972年改名陈家畈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荞麦岭
  在鹅湖区西34公里,距市区15公里,南河北侧丘陵河谷地,景(德镇)白(沙关)公路穿村而过。117户,467人。此地原属湘湖街冯、计、宁、闵四姓公山,因林木茂密,称“长木岭”,后讹称荞麦岭。1958年修建跃进水库,茶塘董、熊、侯等姓迁此建村。系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市属无线电厂设此。
   陈索取
  在荞麦岭东1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小山脚下。31户”131人。元代中,陈氏从浮梁县城迁此,因该地土地开阔平坦,故称。清末,村成废墟。1960年胡氏从洛EEl迁此,在旧址南面建村,村名依旧。
   柏树下
  在荞麦岭北偏东10公里处,距总场部22公里。44户,167人。解放前曾住有一李氏,在院内种了一些柏树,故名。1978年枫树山林场在此设立柏树下分场。
   牛氏岭
  在荞麦岭北偏东11.5公里,距分场部2.5公里。16户,42人(职工18人队)。建于1959年。因岭旁有条乡村小路,牛车忒多,天长日久遍岭都是牛屎,而名“牛屎岭”,后雅称为牛氏岭。现为枫树山林场柏树下分场牛氏岭队。
   杨家墩
   在荞麦岭北3公里山坞中。39户,149人。元末,杨氏(祖籍无考)迁此土墩上建居,称杨家墩。清末,王氏从鄱阳凰岗迁入,村名依旧。
   书院
   在荞麦岭北偏东2公里小山脚下坡地处。15户,70人。清代,此处曾设“南阳书院”,清末,学馆已废,该地习称“书院”。1957年万年县陈,李二姓迁此建居,袭“书院移为村名。
   辽源
  在荞麦岭北偏东1公里小山脚下,公路穿村而过。29户,104入。清道光间,刘氏从都昌县迁此。因村前半里路处有一村称“上辽源”,已废,故取“辽源”为村名。
   罗家嘴
   在荞麦岭东北1公里,距分场部4公里。4户,16人(职工8人)。1967年建村,现为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辽源队驻地。
   夕溪
  在养麦岭北偏东1.5公里,历降水东侧沙丘地。79户,328人。宋末,齐氏从福建迁此,因村建在历降水东岸,河畔绿树成荫,每当夕阳西下,其景致别具情趣,故名。民国时,余氏从婺源县甲路迁入,黄氏从本市四图里迁入,村名未变。
   长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山区,简易公路南北两侧山坞中。辖3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18户”621人。水田966亩,旱地45亩,山林13000亩。以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西安乡。1956年为茶源高级社,1958年属南安人民公社兰田大队。1970年分立长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从1934年至1937年,是市革命根据地之一。
   长源坞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北10公里,简易公路东西两侧山坞中。76户,415人。宋末,徐氏、翁氏从乐平,婺源迁此建村,村因建在山坞既长,水源又好的山坞中而得名。
   老鼠嘴
   在茭麦岭东偏北3.5公里,简易公路北侧山脚下。25户,117人。明洪武年间,李氏从建昌、南丰迁此,村因建在鼠形山山嘴部而名。
   邱家
   在莽麦岭东北8公里处,简易公路南侧小山坳里。17户,89人。明正德年间鄢氏从建昌迁此建村故名。
   北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山区。辖8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451户,1754人。水田1301亩,早地25.7亩,山林12343亩。以地片名命名,驻地大溪田。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成立溪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北安大队,1966年改称灭资大队,1968年复称北安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大溪田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北15公里,台子山北麓峡谷中。167户,636人。南宋初,李氏从鹅湖滩乡界田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河(称大溪)故名。
   曹村
  在荞麦岭东北12公里小山脚下。31户,108人。宋末,曹氏聚居此地,因田广地多,称曹家畈。后村废。1962年大溪田李氏迁入建居,村名曹村。
   董家
   在荞麦岭东北14公里,历降水北岸丘陵地。37户,174人。宋末,董氏由婺源县大游山迁此建村,称靠山董门。随着村庄扩大,改称今名。
   枫树下
   在荞麦岭东北12.6公里,历降水北岸丘陵地。59户,230人。南宋,李氏从鹅湖滩乡界田村迁此建村,因此地枫树甚多而名。
   案山坞在荞麦岭东北15.5公里处,高案山西麓峡谷中。73户,255人。明天启年间,王氏从石岭迁此建村,因村处高案山脚下而名。
   朱家
   在荞麦岭东北14公里,台子山主峰北麓坡地上。20户,65人。朱氏从婺源县长碑村迁此建村。
   西湾
   在荞麦岭东北14公里,历降水西北侧河湾处。36户,168人。明正德间,吕氏从旧城(原浮梁县城)迁此建村,因村处河流西面拐湾处而名。
   吴家棚
   在荞麦岭东偏北11公里,台子山西麓坡地上。28户,118人。此地原属吴姓所有,民国19年吴家在此搭棚守地,故名。
   兰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南河北岸平坦地。辖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302户,l.446人。水田2726亩,旱地181亩,山林10649亩。以地片名命名,驻地李家埠。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六保,建国初属浮梁县南安乡。1956年为兰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兰田大队。1966年改称跃进大队,1968年复称兰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景光电工厂设在境内。
   李家埠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北3公里,历降水北侧平坦处。45户,248人。明初,李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建村,称李家。明末,李家村繁荣昌盛,往来商船,常停泊于此,成为货物集散的商埠,故称今名。
   六家坞
   在荞麦岭东北7.5公里,小山脚北面坡地。11户,60人。清初,李氏从建昌迁此,生有六子,分为六家,定居此坞,故名。
   金墨
   在荞麦岭东北6.5公里山洼地。28户,141人。此地原属黄金桥金氏山地,金氏在此建庄屋一栋,称金村,1953年改称今名。
   江墩
  在荞麦岭东北5公里,孤独小山丘陵地。52户,227人。元末,戴氏从浮梁县城(今旧城)迁此,因此地四面低洼,村建高墩上,故村名称高墩。后因方言讹误称江墩。
   黄金桥
  在荞麦岭东北4公里,简易公路北侧平坦处。24户,97人。唐末,金氏(原籍无考)迁此居住,招黄氏为婿生二子,长子姓黄,次子姓金,繁衍成村,为来往方便,合资建一石桥,取名“黄金桥”,村以桥名。
   赵家畈
  在荞麦岭东北3.5公里田畈中。56户,264人。唐末,赵氏(原籍无考)迁此田畈中建村,称赵家畈。南宋,赵氏衰落,陈氏从四川迁入,村名依旧。
   小溪
   在荞麦岭东偏北4公里,历降水南侧小溪边坡地。39户,204人。元末,袁氏从南丰迁此小溪边建村而名。
   黄寺林
  在荞麦岭东北3公里土墩上。9户,31人。因四面低洼,林木茂盛,原名铜锣墩。此地原属黄氏山地,后因建一香火寺庙在茂林之中,故名黄寺林。1983年汪,钱氏等从李家埠迁此,村名未变。
   章家垭
   在荞麦岭东偏北4.5公里,历降水西侧山垭里.8户,57人:南宋,章氏从浮梁县城(今旧城)迁此山垭里建村,故名。
   前程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偏北19公里处山区。辖9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321户,1538人。水田160亩,旱地54亩,山林19600亩。以所辖钱《前)家,程家两村首字雅化命名,驻地新钱。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为前程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属北安大队。1960年分立前程大队,1966年改称前程林场。1972年复称前程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土地革命时期,是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之一。
   新钱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偏北22公里,高鹤尖西麓峡谷中。31户,131人。宋末,汪氏居此名汪村,后衰落。清初,钱氏从本地内钱迁入,后又有尤、陈二氏迁此,村名依旧。1983年因本乡有重名,故改称今名。
   黄沙坑
  在荞麦岭东北23公里,寺坞山尖南面山麓峡谷中。61户,264人。明初,吴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中溪流有黄沙堆积而名。是景德镇市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内钱
  在荞麦岭东偏北21公里,历降水东侧峡谷中。47户,241人。始称内饶,明末,钱氏从婺源县齐村迁此建村称今名。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浮乐务中心县委”和“浮梁县委”曾驻过此地。
   方杨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21.5公里,历降水西北侧山地。19户”84人。元末,方氏从婺源县盘坑迁此建村,杨氏从旧城(原浮梁县城)迁历降水东侧建村,村名以其两个姓氏称方杨。后杨氏衰落,又有王氏从乐平迁此居住,村名未变。
   港边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21.5公里,历降水东南侧山地。4户,17人。1980年王氏从方杨分居于此,习称“港边”。
   外钱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23公里,高鹤尖西麓山坡地。42户,241人。1971年为方便生产,就田建村,外钱全迁高螃下聚居,仍称外钱。
   大坞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21公里,历降水西侧高坡地。24户”124人。清道光年间,钱氏从婺源县齐村迁入,村因建于山坞而名。
   程家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17公里,台子山东南麓峡谷中。44户,214人。元初程氏从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
   新事下
   位于荞麦岭偏北犁壁尖山东南半山坡地。24户131人。清末,程氏曾在此建一新亭,故名。1970年程氏从本地程家迁几户到此。
   保村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15公里,简易公路东西两侧坡地上。25户,122人。清中期,王氏从建昌迁此,因靠保安山、上冲山而称宝冲。后谐音“保村”。1930年被毁。1960年本地程家几户迁入建居,袭用原名。
   西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偏北山区。辖6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70户,835人。水田1191亩,早地100亩,山林10125亩。以地片名命名,驻地宁家牌。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属兰田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属兰田大队。1962年分立西安大队,1966年改称前进大队。1968年仍属兰田大队,1972年复立西安大队。1984年改称今名。黎明制药厂设于境内。从1934年起,中共浮梁县委机关设于桃红、源头山一带的山沟里,是三年游击战的根据地。
   宁家牌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偏北6.5公里,黎明制药厂的南北侧。10户,51人。原名汝溪。曾出过一豪富名叫宁百秤,用一百杆秤收租,故此得名宁百秤。因方言讹误称“宁家牌”。
   营房
  在养麦岭北偏东7公里山脚下。4户,25人。相传,附近山坞内,曾出过一名武将,名叫王打鬼。常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兵马,故此得名。1984年吴,张二姓由桃红坑、中畈迁居于此,村名依旧。
   坑口
   在荞麦岭东偏北5.5公里小溪旁。45户,249人。元末,袁氏从南丰县迁此小溪口旁建村(当地称溪为坑)故名。
   桃红坑
  在荞麦岭东北7.5公里,台子山西麓峡谷中。25户,188人。元末,张氏从安徽太湖迁居此地以种植油茶为生,每逢秋收季节,红色茶桃满山岗,故名.
   中曩
  在荞麦岭东偏北7公里,黎明制药厂西北丘陵地。35户,156人。相传原有村座落田畈中取名中畈,后成废墟。清中,朱氏从本地朱家迁入,村名未变。
   牌接坞
  在荞麦岭东北5公里,上天山北麓峡谷中。9户,46人。相传南宋有一皇帝寿辰将临,国外遣人送来一对寿烛,意向皇上祝寿。吉日,皇帝命人拿出寿烛将要点燃,天官戴时雍以此烛忌燃,劝阻皇帝,奸相反对。二人以生命相赌。三刻刚过,戴死于刀下.顷刻间一声巨响,证实戴所言是实。为纪念戴天官,在此建一牌楼。清中期,叶氏从安徽太湖迁此牌楼下方建居而名。
   菖蒲源
  在荞麦岭东偏北8.5公里,上天山主峰北麓峡谷中。32户,154人。元末,张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小溪旁,村口有一小堰长满菖蒲,故取此名。
   源头山
  在荞麦岭东偏北10公里群山之中。10户,44人。明中期,杨氏(原籍无考)迁此,因山下溪水由此发源故名。1966年吴氏从浙江景宁、龙泉迁此定居,村名未变。
   湘湖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河谷地。辖7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390户,、1811人。水田2155亩,早地376亩,山林5677亩。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南安乡。1956年为湘湖高级社,1958年属南安人民公社双凤大队,1962年分立湘湖大队,1966年改称东风大队,1972年复称湘湖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湘湖街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西0.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与南河丘陵河谷地。236户,1070人。唐中期,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居。因此地开阔,四面环山,山水四溢,荡为一壑,汇集两河(历降水、小南河)水,古木参天,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素有湘山湖水之美。北宋,由于陶瓷业生产发展,逐渐繁衍成为商业集市,而改称为今名。是浮梁县四大名街之一。以后,冯、计,宁、闵等姓分别由安徽青阳、休宁,浮梁北乡、浮梁县城、婺源等地迁入。历史上是陶瓷生产基地之一,现存有古瓷窑遗址。
   白虎湾
   在荞麦岭西偏北2.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平坦地。88户,441人。明末,符氏从南丰迁此建村,因村建于白虎形之地段小溪湾部得名。系景德镇市五代至宋古瓷窑遗址之一。另有,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白虎湾队设此。
   槐树下 在荞麦岭西偏北1.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丘陵地。8户,47人。清道光年间,吴氏从本地黄沙坑迁此,村建在槐树下,故名。
   下街
  在荞麦岭西1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与南河间丘陵河谷地。34户,140人。宋代,夏氏从乐平、冯氏从安徽休宁迁此建村,因地处湘湖街之下而名。
   流坑坞
  在荞麦岭南1公里,青龙尖山西北麓峡谷中。24户,113人。清道光年间,赵氏从安徽太湖迁此建村,称水竹陂。清末,因赵氏迁出而村废。后又有附近村民迁此定居,村建山坞中,溪水长流,故名。素有“打破铜锣鼓,干不死流坑坞”之称。
   下塘坞
   在荞麦岭北5公里处,距分场9公里。3户,9人(职工6人)。1979年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湘湖队设此。
   古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偏南沙丘平坦地。辖5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205户,912人。水田1437亩,旱地92亩,山林395亩。以所辖自然村命名,驻地塘下。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为灯塔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古田大队。1966年改称跃进人民公社红星大队,1979年复称古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墙下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西偏南3公里处,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与南河之间丘陵地。131户,618人。北宋,此地分布很多瓷窑,已发掘的古瓷窑有金家塘、程家塘、余家塘等处。明末,余氏从建昌迁此建村,村因建于原塘下方而名。后因窑户搬迁成为废墟。是景德镇市宋代古瓷窑遗址之一。
   瓜棚里
  别称“新安”。在荞麦岭西偏南3.3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稻田中间。18户,78人。清末,本地塘下村人在此种瓜,搭棚看守得名。1968年浙江淳安县项氏等迁此建村,袭用村名。
   古田
  在荞麦岭西偏南3.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平坦地。56户,216人。清初,程氏从乐平鸬鹚埠迁此建村,因地呈园形似鼓而称之为“鼓田”,后为书写方便改称为“古田”。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设此。
   盈田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沙洲地。辖3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52户,750人。水田947亩,旱地48亩,山林2218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南安乡。1956年为古田高级社,1958年属南安人民公社古田大队,1979年分立盈田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盈田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西偏南2公里,南河南侧河洲上。77户,367人。明初,徐氏从乐平迁此建村,因地势平坦开阔,相传属回龙望祖之地形,人丁兴旺,其意“赢”,称赢田,因谐音称“盈田”。
   洲上
   在荞麦岭西偏南3公里,南河南侧沙洲地。34户,167人。清末,王氏,谢氏从建昌迁此沙洲上建村而名。陈家
  在荞麦岭西偏南2.8公里,南河东侧田畈上。5户,24人。清道光年间,清军与太平军鏖战,于此清军溃败,陈家畈被焚,幸存户迁此建村,故名。
   山脚下
   在荞麦岭西偏南3公里,凤凰山北脚下。33户,180人。明初,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建村山脚下得名。
   花儿滩
  在荞麦岭西偏南3.5公里,凤凰山西南麓沙洲上。8户,36人。清道光间,胡氏从南丰迁此,村前是沙滩,鱼虾甚多,称“虾鱼滩”,误为“花儿滩”。
   双凤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丘陵河谷地。辖10个村民小组,13个自然村。274户,1293人。水田1784亩,旱地158亩,山林9694亩。以所辖自然村得名,驻地洛田。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南安乡七、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成立双凤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双凤大队。1969年并入湘湖大队,1972年复立双凤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洛田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偏南2.5公里处,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谷地上。34户,174人。明正德间,吴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相传,附近金鸡岭有一金鸡飞到此处田中落脚而称“落田”,后误为“洛田”。民国时,胡,张、徐氏等由乐平县众埠街迁入,村名未变。
   内仓坞
  在荞麦岭北偏东3.5公里,市区通黎明制药厂公路东侧小山坞口。16户,68人。明末,婺源县李氏迁此坞口建村,因山坞内大、外小,犹如仓口,故名。民国时,刘氏从安徽迁入,1976年雷氏从都昌县迁入。
   丰村
   在荞麦岭东偏南1.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山脚下。26户,128人。唐末,丰氏从福建迁此,祈望丰收故名。
   双凤桥
  在荞麦岭东南2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两侧双凤桥头。49户,207人。此地两端有一小山,具有双凤朝阳之势,桥建在两山之间而称双凤桥。清道光年间,余氏从天宝(今鹅湖区属)迁此建村,村以桥名。民国时,胡氏由乐平县迁此。
   彭家棚
   在荞麦岭北偏东3.5公里,鲤鱼桥水北岸小山坞中。21户,89人。清初,彭氏从乐平县迁此搭棚看守山林,故名。
   谢家坞
  在荞麦岭东偏南3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东侧鲤鱼桥水北岸谷地。12户,50人。谢氏(年代无考)迁此建村以姓氏名。清末,张氏从婺源县迁入定居,仍袭原名。
   老虎爬墙
   在荞麦岭东偏南4.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龙须桥西端。10户,45人。余氏1972年从榔树迁入,以地势形象而得名。
   榔树
   在荞麦岭东偏南4公里处,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东西两侧。35户,185人。清末,胡氏从乐平县迁此,因村建榔树边故名。
   锅炉下
  在荞麦岭东偏南4.2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山脚下。36户,196人。清代,胡氏从榔树迁入建村,大路穿村而过,故名过路下,后讹误为“锅炉下”。
   江家坞
   在荞麦岭东南4.5公里山坞口上。清初,江氏在此山坞中开垦荒山种树,故名。清末,潘氏从安徽太湖迁入,村名未变。现在村委会在此设立林场,无常住户。
   门楼下
  在荞麦岭东偏南5.5公里小山坞中。21户,90人。清末,徐氏家有积存,在居室周围筑围墙,建门楼,故名。后徐氏搬迁,潘氏由江家坞迁入建居,村名依旧。
   中坑
   在荞麦岭东偏南4.5公里小山脚下024户,106人。明末,余干县和安徽的江氏,詹氏等杂姓迁此居住,因村建在长形水塘边中部而名。
   双河口
  在荞麦岭西偏南4公里凤凰山西南麓,南河与支流分叉处。20户,100人。乡畜牧场、敬老院,综合加工厂均设此。1964年侯、曹等姓迁入建居,以其在两河之间,故名。
   曹家滩
   在荞麦岭东2公里处,距分场9公里。2户,8人(职工4人)。1979年在此设立林业点,现为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曹家滩队。
   进坑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山区,小南河北侧山坞中。辖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4户,526人。水田709亩,早地70亩,山林5100亩。以地片名命名,驻地门楼。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南安乡。1956年为灯塔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属古田大队。1962年改属黄泥头大队,1966年属红旗大队。1968年复属古田大队,1979年分立进坑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门楼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南偏西8.5公里,甑盖顶山西麓峡谷中。20户,123人。清末,李氏从瑶里梅岭迁居于此,因人丁兴旺,在屋前大路旁修筑一座简易门楼故名。
   营盘里
   在荞麦岭南2公里,距分场1.5公里。9户,29人(职工13人)。清代,太平军曾在此驻扎而名。现有枫树山林场浮南分场营盘里队驻此。
   石擅
  在荞麦岭南偏西7公里,南河北岸坡地。7户,37人。1982年胡、李、方等姓由本地进坑迁此定居,因两边山石峻陡,中间夹一小路,形如槽状,故名。
   灵家塅
  在荞麦岭西偏南7.5公里,黄(泥头)乐(平)公路西侧。18户,86人。明中期,灵氏从建昌迁居于此,故名。清代,李,张二氏从瑶里梅岭迁此建居,袭用原名。
   铁锁桥
  在荞麦岭南偏西8公里小南河南岸。31户,152人。唐代以来这里小南河上有一木板桥,是通往塘坑,寿安等地交道要道,为避免大水冲掉,用铁锁链将桥锁住。宋末,李、饶二氏由建昌迁此建居,以此为村名。
   汪家村
  在养麦岭南偏西10公里山坞中。31户,158人。宋代,汪氏在此建居,故名。元初,曾氏由建昌迁入,李、曹、刘等姓从万年迁入,袭用原名。
   东安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偏北7.8公里丘陵地,景:德镇)白(沙关)公路贯穿东西。辖13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556户,2730人。水田5297亩,旱地431.5亩,山林22835亩。以东流安乐之意命名,驻地东流。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一、二保,建国初成立东安乡,仍属浮梁县第一区辖。1956年成立三联(东安,灵安,洞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东安大队,1966年改称跃进人民公社东风大队。1968年复称南安人民公社东安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省属浮南瓷土矿设在境内。
   东渡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南8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丘陵地。106户,488人。明景泰年间,白氏从婺源县迁此,因溪水环绕村庄向东流去,故名。清末,徐氏,胡氏等姓从乐平县迁此定居,袭用原名。
   冷角亭
  在养麦岭东偏南12.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北两侧丘陵地。32户,178人。此地始称菱角塘。清末,潘氏由婺源县坑头迁此建村,因方言音误称“冷角亭”.
   小花桥
  在荞麦岭东偏南11.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丘陵地。70户,361人。清初,李氏由婺源县迁此,以此地有座小桥,一个小花坛,而定村名。
   黄家门
  在荞麦岭东偏西12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丘陵地。21户,106人。清末,黄氏从婺源县迁此定居,把房屋周围划为已有,取此村名。民国时,董氏从游山,吴氏从界首迁入定居,仍袭原名。
   界首
  在荞麦岭东偏南13公里,小溪南侧山丘地。14户,62人。明正德年间,吴氏从婺源县迁此,因此地是浮梁县与婺源县分界线,故名。清代,江氏、宋氏从婺源县迁入定居,袭用原名。
   羊角山
  在荞麦岭东偏南11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天山东南麓丘陵地。24户,118人。清末,杨、叶二姓从乐平迁此,杨氏建村北山脚下,称杨家山,叶氏建村南山脚下,称叶家堡。后叶氏衰落搬迁,村废.杨家山因谐音为羊角山。
   大路程
  在荞麦岭东南9.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丘陵地。59户,283人。明代,程氏从本地山下程迁入,村建大路边,故名。清道光年间,朱氏(原籍无考)迁此。民国时胡氏从乐平县,方氏从婺源县迁此,村名未变。
   鲤鱼桥
  在荞麦岭东偏北10.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北两侧丘陵地。68户”363人。相传,此地村庄密集,但有一河阻隔,交通不便。为此村民凑钱造桥。一寡妇家穷,只拿一个铜钱,为首者大怒,将钱投入水中。翌日,有一鲤鱼,口衔铜钱跃出水面,钱吐出,桥架成,取名“寡妇桥”。后婚姻嫁娶,认为过此桥不吉利,绕道而行又不方便。故改名“鲤鱼桥”。明初,凌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村以桥名。
   余村
  在荞麦岭东偏南10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北两侧丘陵地。47户,218人。清道光年间,余氏在此经营山林、田地,后繁衍成村而名。民国时,江,程,吴氏分别从万年,乐平,建昌迁入定居。
   火烧庄
  在荞麦岭东南8.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北侧,上天山南麓丘陵地。1户,3人。清中期,此地有余氏庄屋,因多次被火焚烧,取名火烧庄。民国时,何氏从万年县迁入定居,村名未变。
   大花桥
  在荞麦岭东偏南12公里处,白竹山西北麓峡谷中。29户,142人口相传此地为美女献花地形,是通婺源县要道,但有一水之隔,为方便交通造一石桥,称大花桥。清中期,王氏从福建迁此建树,村以桥名.民国时-潘氏,方氏从婺源县迁入定居,村名依旧。
   章家岭
  在荞麦岭东偏北7.8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旁,南河河谷坡地上。56户,250人。明成化年间,李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于小山坡上,故名。民国时,张氏从乐平,余干等地迁此,村名依旧。浮南瓷土矿设此。
   山下程
   在荞麦岭东南9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南侧丘陵地。9户,49人。元末,程氏从乐平县迁此建居,村建山脚下故名。
   白羊冲
  在荞麦岭东南13公里,乌龟山东北麓峡谷中。8户,35人。相传曾有一白羊经常出没于此山坞,故名。1971年邱,舒、韩、汪等七姓,分别从本地大花桥,小花桥迁此建村,村以坞名。
   蛟岭
  在荞麦岭东南14.5公里,白竹山西麓峡谷中。13户,77人。相传,曾有2只蛟龙作祟,冲毁良田,伤害人畜。一天一令公经过,便把蛟龙锁于山岭之上,故称蛟岭。明洪武年间,王氏从本地大港埠迁此定居。
   曼安村民委员会
  位子乡境南偏东丘陵地。辖8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01户,1037人。水田2187亩,旱地114亩,山林9614亩。解放前后曾分别为灵珠和南安所辖,建国初又曾为灵安乡,因而得名“灵安”,驻地中湾。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南安乡。1956年属三联(东安,灵安、洞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属东安大队。1962年成立灵安大队,1966年改称反修大队。1968年复属东安大队。1972年恢复灵安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中湾
  村委会驻地。在养麦岭东偏南7.8公里,上坞山东南峡谷中。22户,106人。南宋,查氏从本地老屋下分居此地,因村建于老屋下湾中部而名。清代,符,王,宁等姓分别从白虎湾,蛟岭、西溪迁入,村名依旧。
   汪村
  在荞麦岭东南6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与鲤鱼桥水南侧丘陵河谷地。58户,282人。元中期,汪氏从婺源县迁此,村以姓名。清代,吴氏从建昌,范氏从乐平迁入定居,村名依旧。
   甑破
  在荞麦岭东南6.5公里,景(德镇)白(沙关)公路与鲤鱼桥水湾道间山坡地。17户,95人。清初,吴,俞二姓从婺源县迁此山坡上建村,因地形象甑陂故名。
   大港埠
  在荞麦岭东南7公里,鲤鱼桥水西侧河谷地。11户,60人。唐末,王氏(原籍无考)迁此建村,因此地位于鲤鱼桥水西侧,装运陶瓷,货物船只经常停泊于此,逐渐形成商埠,故名。是历史上浮南陶瓷运销一大集散地。清代,胡氏从乐平迁入,仍袭原名。
   下湾
  在荞麦岭东偏南7.5公里,上坞山东南峡谷口。30户,164人。明正德间,查氏从本地老屋下分迁此地,因村建在老屋下湾里而名。清代,李氏从建昌,张氏从乐平迁入,村名依旧。
   老屋下
  在荞麦岭东偏南8公里,上坞山东南峡谷中。16户,80人。唐末,查氏从福建迁此,称查村。随着人口增多,查氏兄弟分居中湾、下湾,称原地为老屋下。清代,宁,谢、肖等姓分别从西溪(今属寿安乡),乐平,建昌迁入定居,村名依旧。
   松树桥在荞麦岭东南8.5公里,小溪南侧丘陵地。5户,27人。明正德间,罗氏从福建迁此小溪南岸,为行走方便,在小溪上以松树搭一木桥,故名。
   常田
   在荞麦岭东南10公里,大湖岭东北麓峡谷中。17户,93人。唐末,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此,因此地水旱无忧,田地肥沃,常年丰收,故名。
   凤凰嘴
  在荞麦岭南偏东9公里,大湖岭西麓峡谷中。18户,94人。此地形似凤凰,明末,余氏从乐甲迁此,村建凤凰嘴部位,故名。清代,徐氏从乐平迁入定居,袭用旧名。
   洞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丘陵地区。辖4个村民小组,8个自然村。192户,902人。水田1322亩,旱地128亩,山林6263亩。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寿安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洞口乡。1956年属三联(东安、灵安、洞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东安大队。1962年分立洞口大队,1966年改称反帝大队。1968年扩社并队又为东安大队所辖。1972年恢复洞口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民委员会。
   洞口
  村委会驻地。在荞麦岭东南11.5公里,虎尾尖西北麓峡谷中。71户”347人。唐末,潘、吴二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村建于石灰岩构成的天然洞口旁而名。
   里村靖下
  在荞麦岭东南10公里,乌龟山西麓丘陵地。28户,135人。此地山林土地原属里村人所有,佃户在此搭棚居住,故称为里村绣下。1968年龚、程,吴等姓从外横塘村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江村
  在荞麦岭东南10.5公里处,简易公路两侧。80户,370人。明正德年间,江氏由婺源县迁此,村以姓名。清代,汪,李二氏分别从婺源县,南丰县迁入定居,仍用原名。
   外横塘
  在荞麦岭东南11公里,乌龟山东南麓峡谷中。3户,12人。此地成凹形似塘,中间有一横道而称横塘。汉鸿嘉间(公元前20一17年),龚氏从抚州迁此,村建在横塘北面口部而名。
   内横塘
   在荞麦岭东南11公里处,虎尾尖东北麓峡谷中。10户,38人。此地成凹形似塘,中同有一横道而称横塘,汉鸿嘉间(公元前20-17年),龚氏从抚州迁此,村建在横塘内而得名。
   塘坑
  在荞麦岭东南12公里,九英山北麓峡谷中。94户,440人。唐末,宁氏从安徽青阳,周、汪二姓从安徽太湖迁此,因此地自然条件好,取名“内常田”。清初,村庄扩大,但常闹火灾,故在村前挖塘,改称塘坑。
   鱼塘坞
   在荞麦岭东南11公里,大游山余脉北麓峡谷中。7户,42人。1967年董,汪等姓从本地洞口迁此,因村前有数丘可作鱼塘的低洼田,故名。
   瓦厂
  在荞麦岭南偏东12公里,大坞水库口西面。清初,李、黄二氏从福建迁大坞建村。1957年因兴修大坞水库,大坞居民迁至原砖瓦厂基地,村以厂名。
   玉田水库灌区渠道管理处
  位于荞麦岭东偏北6公里,腴田埠村旁,兴建于1958年,曾以跃进命名,1960年成立工程管理处,1969年划归南安人民公社管理,1973年8月重新划归市水利局。1982年灌区渠道划归南安人民公社(今湘湖乡)管理。1985年改称今名。辖5个自然村,93户,349人。耕地面积657.75亩,其中水田618亩。
   腴田埠
  在荞麦岭东偏北6公里,玉(腴)田水库(原称跃进水库)溢洪道与历降水交汇处029户,102人。唐末,谭氏从福建迁此,因土质肥沃,取名腴田。明代运煤船只经常停泊于此而改称今名。
   窑场
   在荞麦岭东偏北6公里,玉田水库大坝下。8户,30人。民国时,此地系烧砖瓦处,称窑场。1962年何氏由旧城迁此。
   横陂岗
   在荞麦岭东偏北5.5公里小山脚下021户,84人。明正德年间,张氏从婺源县甲路迁此,村建于小横山南陂而名。
   上码头
  在荞麦岭东偏北小山脚下历降水南岸。20户,85人。明中期,此地东项家山出产原煤,装运原煤船只常停靠此码头。明末,熊氏从奉新县迁此码头上方建村而名。
   徐家棚
  在荞麦岭东偏北5.2公里,简易公路北侧丘陵地。15户,48人。徐氏在此搭棚种田,称徐家棚,后成废墟。1960年本地熊,方二姓由腴田埠迁入,袭用原名。
   九英山林场
  位于乡境东偏南小山垭里,简易公路在场部前经过。辖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18户,86人。水田61亩,旱地74亩,山林5271.8亩。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一区寿安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一区洞口乡。1956年属三联高级社,1958年属东安大队。1962年改属洞口大队,1968年成立南安人民公社农科所、畜牧场,1978年改称林场,1984年改称今名。
   九英山
  在荞麦岭东偏南12.5公里小山里(芭蕉坞),简易公路在村前经过。16户,71人。唐贞观年间宁氏从安徽青阳迁湘湖建村,宁豪公,殷公葬此山,为表彰殷公所生九子俱英畏,将富春山更名为九英山。1969年本地瓦厂董氏、塘坑陈氏等迁此定居,以山名为村名。
   船仓坞
  在养麦岭南偏东13公里茶山脚下。2户,15人。清末,刘氏从湖北迁此建居,1950年迁出,次年张氏从乐平、王氏从湖北迁入定居,因两山之水流过此村,远看似船仓而名。
   横塘*(片村)
  在荞麦岭东南11公里,虎尾尖北偏东麓凸形地。包括内,外横塘2个自然村。13户,50人。汉代龚氏从抚州迁此建村,因此地成凹形似塘,中间有一横道,故名。
   查村*(片村)
   在荞麦岭东南8公里,上坞山东南麓峡谷中。包括老屋下,中湾、下湾3个自然村。唐末,查氏从福建迁此建村而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