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港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47
颗粒名称: 王港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9
页码: 449-455
摘要: 王港乡位于鹅湖区西部。驻地童家畈。距鹅湖20公里,离市区20公里。东邻臧湾乡;南连湘湖乡,西毗新平乡,北接福港乡。面积9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茶场,1个林场,55个村民小组,54个自然村。共1461户,6643人,其中非农业110户,213人。均为汉族。
关键词: 江西省 王港乡

内容

王港乡位于鹅湖区西部。驻地童家畈。距鹅湖20公里,离市区20公里。东邻臧湾乡;南连湘湖乡,西毗新平乡,北接福港乡。面积9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茶场,1个林场,55个村民小组,54个自然村。共1461户,6643人,其中非农业110户,213人。均为汉族。
  辖区旧属浮梁县福东乡福义都、咙口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南安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墩口、龙源、坑口、王港乡。1056年合并为坑口乡,同年成立港口、王港、金山3个高级社01958年成立丰收人民公社,1963年并入臧湾垦殖场,1964年分立坑口人民公社。1968年并入臧湾人民公社,辖渭水,坑口、王港3个大队01972年仍分立渭水人民公社。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为“王港乡”,以所辖自然村命名。
  辖域地处丘陵,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九龙岗、西湖田、大脉尖均在海拔340米以上,南部地势较平缓。东河由东北向西南流过,两岸溪水细流,布满乡境。
  全乡经济以农业为主,工业也占一定比重。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00.8万元,其中农业产值208.4万元,占总产值的69.3%,工业产值92.4万元,占总产值的30.70700
  农业主产水稻。全乡耕地面积12437亩,其中水田面积11211亩,占耕地面积的90%。年产粮食1158.29万斤,花生18500斤,油菜籽85400斤,芝麻44930斤,还有甘蔗、水果等作物。全乡有山林面积86280亩,其中造林面积10326亩,毛竹面积2785亩,茶叶面积2401亩,年产茶叶365担。畜牧业有耕牛531头,生猪2624头,养蜂192箱,鱼塘面积137亩。
  建国以来,陆续修建了小(一)型水库l座,小(二)型水库7座,山塘57个,总库容量448.18万立方米,灌溉面积7017亩。电灌站和水轮泵提灌站的装机容量为415瓩,总灌溉面积9300余亩,全乡80%的水田旱涝保收。
  境内东河两岸储藏有大量砂石,是景德镇市砂石重要产地。乡镇工业以建材生产为主,办有红砖厂,砂石厂,水泥预制厂等。红砖厂年产1200万块,产值达60万元,砂石厂年产330多万立方,产值达11.94多万元。还有农机厂、酒厂、排粉厂、饲料加工厂等,职工430人。
  水陆交通都很方便,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斜穿乡境。公路纵横交错,与邻近乡场相连,村委会之间都有简易公路连接。辖域东河上建有石拱桥2座,其中王港大桥1983年完工,全长近百米。东河除枯水期外,常年可放木筏、竹排。全乡拥有汽车16辆,拖拉机66台,四轮机动板车7台,为货运和客运提供了方便。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较快。现有中学1所,学生342人,小学10所,学生944人,教职员工64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4%。乡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7人,村医疗站8个,乡村医生8人。还有电影院1个,电影放映队3个,广播站1个,文化站1个,文化室8个,活跃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王港乡地名
   王港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低丘陵河谷地区。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223户,1043人。水田1707亩,旱地246亩,山林128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为王港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王港大队。1960年为坑口公社王港大队。1972年为渭水公社王港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童家畈
   在鹅湖西南20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43户,206人。清初,童氏由乐平县迁此平畈上建村而名。乡政府驻地。
   王港
  在童家畈西南1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村委会驻地。78户,324人。清初,有由乐平和婺源等县迁来居民在此定居建村,因建居东河“L”形岸边,当地称河为港,故名横港。后王姓居多,改称王港。村分上、下王港。
   大桥头
  在童家畈西北2.5公里,简易公路旁平畈上。20户,98人。清代中期,王氏、方氏分别由王港和浮梁县城迁此,在村前小溪上建一石拱桥,村处桥头得名。
   金盆里(新村)
  在童家畈西南1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28户,143人。明代,金氏在此居住,因建村在盆形谷地之中而名,后金氏逐渐衰落。1966年方、吕等姓从浙江淳安县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六村畈
  在童家畈西南1.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河南侧谷地054户,272人。清末,王氏六户人家由万年县迁此田畈上建村,定名六村畈。
   河源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北部简易公路沿线丘陵地带。辖7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58户,711人。水田1362亩,旱地135亩,山林124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港口高级社。1958成立坑口公社河源大队。1966年为永红公社红光大队。1968年为臧湾公社渭水大队。1972年称渭水公社河源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河源
  在童家畈北偏东5.5公里,简易公路旁低丘坡上。村委会驻地。24户,104人。明代中期,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地处两条小溪源头,取名河源。清光绪年间,陈氏,李氏从安徽太湖县迁入定居,村名未变。
   隔壁坞
  在童家畈北偏东9公里处。4户,13人。清初,朱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中建村,因位于石鼓(一集镇,今福港乡)隔壁而名。1961年,林业队工人张氏等姓居此。袭用原名。
   张家
   在童家畈北偏东3.5公里的低丘坡上。2户,8人。明末,张氏由安徽桐城县迁此建村而名。
   陈家
   在童家畈北偏东8公里处的丘陵地。1户,4人。清光绪年间,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而名。
   东坞
   在童家畈北偏东7公里,简易公路北端。20户,97人。清初,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处井坞里东边坞内得名。并坞里
   在童家畈北偏东6.5公里的山坞口。13户,58人。清末,李氏,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在坞里挖了口水井,村名因之。
   建新
   在童家畈北偏东6.5公里的低丘坡上。16户,65人。1966年陈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立新居故名。
   西保坞
  在童家畈北偏东6公里,简易公路东侧。11户,48人。清末,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处东坞西边,取名西坞,后随村民愿望改称现名。
   炉家坞
   在童家畈北6公里处。12户,68人。清中期,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中建村,因搭一炉灶而名炉家坞。
   金坦
  在童家畈北偏东4.5公里,简易公路西侧低丘坡上。55户,246人。南宋,葛金坦迁此建村,以人名为村名01966年,原住户迁出,李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村,沿用原名。被市评为“文明村”。
   金山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北部丘陵地区。辖8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196户,918人。水田1192亩,旱地78亩,山林16549亩。以辖地片命名,驻地马家桥。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龙源乡,1956年为金山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金山管理处,1960年改称坑口公社金山大队。1966年为永红公社金山大队,1968年为臧湾公社王港大队。1972年属渭水公社金山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马家桥
  在童家畈北偏西45公里处,大脉尖东坡下。村委会驻地。35户,181人。马氏由安徽祁门县迁此,在村前小溪上修一座石桥,名马家桥,后成为村名。民国18年,江氏、陈氏分别由万年县、湖北省迁入,村名依1日。
   九龙岗
  在童家畈北偏西8公里处。1户,4人。睨初,吴氏在此山岭建庵堂。以九龙抢珠山势:取名九龙庵。岭名九龙岗。建国初庵堂倒塌。1958年胡氏由本地茅山迁此,1970年胡氏从浙江淳安迁入,村袭岗名。
   茅山
  在童家畈北偏西7.5公里,九龙岗南坡上。21户,72人。清中期,胡氏由安徽太溃县迁此建村,因四周山上茅草丛生而名。1972年胡、李、张等姓从安徽太湖迁入。沿用原名。
   新棚里
  在童家畈北偏西7公里山坞丘坡上,简易公路旁。2户,9人。1963年本地大坞坑(村废)何氏、胡氏迁此建村。因以前此地曾搭茅棚,新建村舍亦系茅棚,位于老棚对面故称新棚里。
   大脉尖
   在童家畈西北6公里。5户,13人。清初,胡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在山岭上建村。此岭为本地较大山脉,名大脉尖,遂以为村名。
   内汪
   在童家畈北偏西6公里山坞中,简易公路旁。11户,67人。唐代,汪氏由安徽黄旗镇迁此建居。村处山坞里,故称内汪。
   枫树庄
   在童家畈北偏西5公里,简易公里北端。31户,135人。1958年本地内汪、白茅嘏的汪氏、吴氏迁此建村,因村边有棵大枫树而名。
   下坞
   在童家畈西北4.5公里处,大脉尖南岭下。22户,138人。清末,汪氏由婺源县迁此山坞下端建村,故名。
   铜锣形在童家畈北偏西3.5公里,简易公路西侧山坞口。32户,144人。因此地形似铜锣而得名。1966年程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村以地名。
   潘村
  在童家畈北偏西3.5公里处。35户,155人。明初,潘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故名。明末潘氏衰败。1953年本地大夫弟王氏迁入,沿用原名。
   墩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东河河岸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78户,806人。因驻地得名。水田1615亩,旱地198亩,山林11100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墩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墩口大队。1960年改称坑口公社墩口大队。1968年属臧湾公社渭水大队。1972年称渭水公社墩口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墩口
  在童家畈东北7公里处,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村委会驻地068户,305人。北宋,鲍氏由安徽青阳县迁此建村,因地处龙溪两侧,故名龙溪。后因村中小溪与东河交汇处有三个土墩而改名墩口。
   龚村坞
  在童家畈北偏西9.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6户,16人。唐代,龚氏从南昌迁此坞建村而名。1958年因做水库村民迁徙墩口。1966年徐氏,包氏等从浙江淳安迁入在坝外建居。袭用原名。
   李家村
  在童家畈东偏北7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53户,254人。清初,李氏从库源坞(今福港乡)迁入,以姓得名。后李家衰败。1966年徐氏从浙江淳安迁入建居。袭用原名。
   桥下
  在童家畈东北6.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38户,165人。清代郑氏由浮北江村迁入定居,因村建在大路桥西侧,故名桥西。后因村位于桥的下方,又名桥下。
   水家车
  在童家畈东北6.5公里,东河东岸山坞口。13户,66人。清末。附近墩口村入在此建有以水车为动力的水碓春瓷土,俗称水家车。1966年徐氏等由浙江淳安县迁此,沿用原名。
   渭水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丘陵地带。辖6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112户,592人。水田770亩,早地79亩,山林456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属坑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渭水大队。1960年改为坑口公社渭水大队。1972年称渭水公社渭水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渭水
  在童家畈东北5公里,东河S湾旁,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村委会驻地063户,318人。清末,戴氏从戴家村(早废)迁入定居。清初,李氏分别由安徽太湖和郡阳迁此建村,因东河水流至S湾中部回转,形成一个回水湾,故初名汇水湾,后以谐音简称为渭水.
   岭上
   在童家畈东北4.5公里处,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41户,235人。1966年徐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丘坡上建树,俗称岭上。
   藏家畈
  在童家畈东北5.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8户,39人。因此地原为渭水村戴氏田畈得名。1967年渭水大队在此设立良种试验基地,1970年王氏从瑶里,胡氏从旧城迁入定居,仍用原名。
   港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东河S湾两岸丘陵地带。辖5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02户,474人。水田1035亩,旱地126亩,山地5189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港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永红公社港口大队。1960年为坑口公社港口大队01972年为渭水公社港口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港口
  在童家畈东偏北4.5公里,东河东岸S湾旁低丘谷地。村委会驻地。49户,198人。明初,程氏、潘氏从婺源县迁此建村,因处小溪与东河交汇口而名。清末,黄、江、马等姓分别由婺源县、乐平县迁入。村名依旧。
   洪家坳
   在童家畈东偏北6公里处,东河南岸。5户,21人。唐初,洪氏由婺源县迁此山坳口建村而名。唐中期,闵氏从山东迁入。袭用原名。
   蔡村
  在童家畈东偏北5公里,东河东岸S湾旁。19户,97人。明初,蔡氏由婺源迁此洲地上建村,初名蔡家滩,后简称蔡村。民国初,彭氏由婺源县迁入,村名未变。
   马家滩
  在童家畈东北2.5公里,东河北岸S湾尾部洲地上。11户,65人。清中期,此地只有几架水碓舂瓷土。清末,马氏从港口迁此建村,故名马家滩。民国初,婺源县张氏迁入,仍袭原名。
   杨家
   在童家畈东北3.5公里,东河北岸S湾内洲地上。19户,93人。清初,杨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故名。民国时,江氏从婺源迁入,村名未变。
   坑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辖6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41户,692人。水田1400亩,旱地142亩,山林6200亩。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属坑口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坑口大队。1966年属坑口公社,1972年属渭水公社坑口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在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坑口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东河东岸河谷地,隔河有景(德镇)瑶(里)公路。村委会驻地。46户,226人。明中期,安徽黟县吴氏、邱氏等一些游动商贩在此建村,因地处一小溪与东河交汇口旁,当地称溪为坑,故名。
   大坞口
   在童家畈北偏东3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西北侧。30户,157人。1966年徐氏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建村,因村处大山坞口得名。
   坑西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24户,142人。清中期,徐、李二姓由河对面坑口迁此建村,因地处坑口西面而名。
   中村里
   在童家畈东偏北2.5公里处。13户”63人。明末,黄氏由建昌县迁此山坞中间建村,故名中村里。
   新上
  在童家畈东北1.5公里,东河东岸河谷地。23户,105人。明代,饶、冯二姓分别从万年县,建昌县迁此建村,因碓臼多至九支,故名新碓上,简称新上。
   高沙村民委员会位于乡境西南角东河西岸,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丘陵河谷地带。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16户,1008人。水田1470亩,旱地156亩,山林9000亩。因驻地得名。驻地下高沙。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三区洋高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洋高乡。1956年属王港高级社。1958年成立丰收公社高沙大队。1960年属坑口公社。1972年称渭水公社高沙大队。1984年归王港乡,建乡时建立村委会。为现名。
   下高沙
  在童家畈西南3.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平畈上。村委会驻地052户,258人。唐末,朱、方、范等姓分别从浮梁北乡、浮梁县城、乐平县等地迁此建村。因村靠较高山丘而名高山。后因此地河床有大量沙石可取,故谐音讹成高沙。村处下方,习称下高沙。
   外百思礼
  在童家畈西4公里处的山坞内。8户,49人。相传宋中期,此处建有大小寺庙数座,号称百寺里。清代,汪,杨二姓由浮梁县迁此,建村于百寺里之外。故名。今据大宋菀臧府君墓志铭载:“天禧元年十月十七日葬于新平乡樵溪社,地日百思礼”。另据《浮梁县志》乾隆版:“此地名百思礼。”故“百寺里”实为“百思礼”)谐音之误。
   窑上
  在童家畈西南2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上。4户,19人。1966年此地建有一座瓦窑。胡氏(余干人)等数户迁此定居,因村处砖瓦窑上方得名。
   肖家
  在童家畈西偏南6公里,东河U形湾内低丘上。23户,97人。清初,肖氏由广东迁此建村,村名肖家。民国时,程氏由乐平县迁此村,沿用原名。
   油榨擅
  在童家畈西偏南6公里,东河旁谷地上。26户.133人。明初,汪氏在此建油坊,俗称油榨槽。民国时,万氏从都昌,王,程二氏从乐平迁此定居,村名未变。
   小塘坞
  在童家畈西南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上。24户,115人。明末,章氏、刘氏由峙滩迁此建居,因村旁有口小塘,村后是田坞,故名。
   上高沙
  在童家畈西南2.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平畈上。15户,72人。明初,朱,郑、张、周四姓分别从下高沙、浮北密屯,婺源、建昌等地迁此,因位居下高沙上方而名。
   牌楼下(新建)
  在童家畈西南3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旁。29户,130人。1966年吕、郑、方等姓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定居,因村建,牌楼下方得名。
   大屋里
  在童家畈西偏南3公里,东河北岸平畈上。3户,12人。宋末,郑氏由北乡(今福港乡)迁此建村,因房屋较大故名。现有郑、周~吴三姓在此居住。
   窑棚里
  在童家畈西南4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交汇处东北河谷地。32户,123人。清末,向氏、储氏分别从都昌、安徽太湖迁此建村,从事烧砖业,住宿茅棚,故名。
   马源坞 (茶场)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地带.童家畈北1.5公里,马源坞水库南侧。明末,马氏迁此,建村于坞内水源边,故名。1966年和1973年王氏与管氏从浙江淳安迁入,村名未变。此地有11户,52人。除水田、早地外,山林3162亩。1972年公社在此建立马源坞茶场。
   岐源坞 (林场)位于乡境东南角丘陵地带,距童家畈7公里。42户,176人。清初,闵、李二姓由浮梁县城迁此山坞居住,因此地山林资源丰富,最初取名资源坞,后讹作岐源坞。除水田,旱地外,有山林5380亩,1978年公社于此地成立岐源坞林场。
   金山*(片村)
  在乡境北偏西丘陵地,包括整个村民委员会所辖10个自然村。明初,汪氏从安徽省迁此定居,绝大部分山林都属汪家所有,故村名为汪家山。1956年,汪家山和马家桥两初级社合并,因当地生活比较富裕,故名金山高级社,后改称金山大队。也就成为地片名称。
   高沙*(片村)
  在乡境西南角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低丘平畈上。包括上高沙、小塘坞、新建、下高沙4个自然村。唐末,朱氏在此建村,因靠较高山丘而取名高山。后因此地河床有大量沙石可取,故谐音讹成高沙。
   天福冲
   在童家畈西南6公里,东河南侧低丘上,28户,125人。明末,李、邓两姓由浮梁县城迁此山坞口建村,为希冀天赐幸福而取名天福冲。
   高沙渡
  在童家畈西偏南4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高沙大桥东端。4户,24人。清光绪三年,婺源关氏在此建利川亭,1961年张,林二姓由浙江建德县迁入,因村建在高沙渡口处而得名。
   坳上
  在童家畈西南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旁。22户”135人。清代,黄氏由万年县迁此低丘上建村,俗称坳上。清末,彭氏从万年迁入。现景德镇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和国营大岭垦殖场均设于此。
   大岭
  在童家畈西南6.5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线旁。70户,260人。清初,程氏由万年县、潭氏从浮梁北乡迁此建村,因处大山岭脚下得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