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湾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341
颗粒名称: 臧湾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15
页码: 427-437
摘要: 臧湾乡以驻地臧湾村命名。因臧姓于北宋建隆辛酉(公元961年)官迁卜居于此,而东河恰在此形成一个特大“乙”字形湾,故以姓氏和地形合名为“臧湾”,沿用至今。乡境位于鹅湖区西北部,驻地臧湾,距鹅湖5公里,离市区35公里。东与鹅湖滩乡、创业垦殖场交界,南与湘湖乡接壤,西与福港乡毗邻;北与峙滩乡相连。面积12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2个分场,95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共2321户,9756人,其中非农业,391户,723人。均为汉族。
关键词: 江西省 臧湾乡

内容

臧湾乡以驻地臧湾村命名。因臧姓于北宋建隆辛酉(公元961年)官迁卜居于此,而东河恰在此形成一个特大“乙”字形湾,故以姓氏和地形合名为“臧湾”,沿用至今。乡境位于鹅湖区西北部,驻地臧湾,距鹅湖5公里,离市区35公里。东与鹅湖滩乡、创业垦殖场交界,南与湘湖乡接壤,西与福港乡毗邻;北与峙滩乡相连。面积128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1个林场”2个分场,95个村民小组,117个自然村。共2321户,9756人,其中非农业,391户,723人。均为汉族。
  辖区地处丘陵,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北端鸡龙尖主峰最高,海拔680.5米,西部黄子号,打锤叉两山,海拔都在600米以上,其余山峦均在海拔400米以下l东部为低丘谷地。昌江支流东河由东向西流经乡境。
  辖域旧属浮梁县福义都、尚西部都、学口都、新安都。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建国初属浮梁第三区,分成臧湾、马家、府前乡。1954年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6年又分为寿溪、建设、人民、裕民、马家、齐心、富裕、胜利8个高级社,1957年撤区并乡合为臧湾乡。1958年公社化时属红旗人民公社,辖臧湾、马家两个管理区.1959年红旗人民公社易名为鹅湖人民公社时,臧湾、马家从中划出,单独成立臧湾垦殖场,直属于景德镇市。1963年坑口人民公社并入,仍称臧湾垦殖场。1966年改名为胜利垦殖场,1968年更名为臧湾人民公社。1972年将渭水、坑口、王港三个大队划出,仍称臧湾人民公社。1976年复称臧湾垦殖场。1980年属鹅湖区,1984年改名为臧湾乡。
  该乡经济农林并举,耕地面积15257亩,其中水田面积13668亩,主要生产水稻。山林面积14.54万亩,占总面积的85%。盛产木材,毛竹、油茶,茶叶等。油茶面积为1.5万田,产量20万斤。茶叶面积5273亩(采摘面积2415亩),产量1123担。毛竹面积500亩,年出售毛竹2.9万根。造林面积1.4万亩,封山育林面积2万亩,年间伐林390立方米,商品材3600立方米。农林水利建设有较快发展,除修建山塘、塘坝28个以外,还建造了小(一)型(大背坞)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座,总库容量773.5万立方米。机电排灌柴油机8台,150匹马力。为输送大背坞水库的水灌溉东河东岸的田地,建有渡槽l座。有效灌溉总面积9000多亩,高产稳产面积可达8000亩。1984年粮食总产达1392.89万斤,亩产1051斤。全年工农业总产值536.6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2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0%。
   牧业和渔业也有所发展。耕牛736头,生猪存栏3002头。鱼塘面积73亩。养蜂363箱,年产蜂蜜5200斤。
  乡镇企业有较大发展6乡成立了农垦系统建筑公司,有职工163人,年产值116万元。还办有纺织器材厂、化工厂,农垦汽车修配厂等,共有职工392人。全年工业总产值达216.65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0%。
  交通便利,境内公路总长58公里,景(德镇)瑶(里)公路贯穿乡境,全乡90%以上村庄可以通车。通过乡驻地三级公路各班车辆每日对开30班次,每日流量(含货车.)在80辆左右。东河亦能放运木筏竹排。为了便于行人和车辆运输。在辖域东河上修建了钢筋水泥桥2座,毛石桥1座。
  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较快,村委会所在地;都有学校和卫生医疗机构。现有中学1所,学生325人。小学11所,学生1519人。幼儿园l所,入园儿童40多人。教职员工86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9.5%,基本上普及了小学教育,扫除了文盲。乡办有医院1所,医务所1个,医疗站2个,有医务人员7人,此外,还有自营医疗站3个,乡村医生10人。乡政府驻地建有一座规模宏大,内容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中心场所,设有电影院、广播站、文化室、图书馆等,从各个领域丰富和活跃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
  乡驻地臧湾,自古以来,就以商业的繁荣而取得了“一臧、二瑶、三墩口”的称号,并获得了“十里金街”的美誉。臧湾有一条里许的古街,开设有各种商店,形成了“浮东”的一个闹市,曾称之为“臧湾古市”,并以石刻匾额镶嵌在街口的门楼上。当时还流传着这么一句话:“瑶三千、洞八百,顶不到臧湾一个角”。如今,臧湾面貌更加焕然一新。已在旧街后面(原大梨园)依公路修建了一条长一华里,宽六米的新街道,两边楼房鳞次栉比,除各类商店以外,还有中、小学、医院、车站、邮电所、粮管所以及各种类型的企业,已成为全区范围内一个较大而繁荣的新集镇。
   府前村是宋代京官兵部尚书程璃的故里,据《浮梁县志》载:程踽墓地在鹅公滩(今鹅湖滩)后,但至今未被发现。
   臧湾乡地名
   臧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中部,东河北岸丘陵河谷地带。景(德镇)瑶(里)公路穿境。辖1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326户,1350人。耕地2202亩,山林8000亩,产稻谷,木材。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五、六保,建国初属第三区臧湾乡。1956年为建设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臧湾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臧湾大队。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藏湾
  在鹅湖西5公里东河北岸谷地,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乡政府,村委会驻地0323户,1333人。相传很早张氏在此建村,因东河在此形成一个较大的“乙”湾,故称张湾。《臧氏宗谱》:臧氏原籍安徽歙县篁墩,先迁江西鄱阳县,于北宋建隆辛酉年(公元961年)徙居此地。因张氏衰而改称臧湾。其时亦有鲍、程、俞、李等姓,至明末繁衍兴盛,人口密集。清代已有“臧湾古市,西部世居”之称。东西长一华里的臧湾街均为经商店面,分为上街、中街,下街。西北有老儿仓,李家塘,鲍家井、大梨园等处,中夹贤母巷、鲍家弄,形成一个繁华的小集镇,跃居浮梁东乡三大村落(一臧、二瑶,三墩口)之首。
   梁家坞
   在臧湾西1公里老虎岗南麓山坞口一小水库旁。1户,9人。此地旧名梁家坞,1983年,黄氏由附近万年庵分支迁此,村以地名。
   万年庵
  在臧湾西偏北2公里老虎岗南麓山坞内。2户,8人。相传旧时此地有一庵堂,名“万年庵”。1946年,黄氏由双河口(今属福港乡)迁此建村,袭用庵名。大舟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部丘陵地带,辖9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101户,497人。耕地220亩,茶地206亩,山林18000亩。产竹木,油茶、茶叶。驻地大舟山,以驻地简称命名a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6年为裕民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60年属臧湾垦殖场府前分场。1974年分立大舟林场。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大舟山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偏东8公里山坞中,17户,85人,清中期,彭、谢两姓由广东迁此,因村前山形似舟而名。
   牛马形
   在咸湾北12.5公里山坳中。15户”72人,清中期,秦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分别在两个形似牛和马的山包旁建村得名。
   汪家
   在臧湾北偏东11.5公里山坞中,13户,57人。清中期,汪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
   金家
   在臧湾北偏东11.5公里山坳中1户,4人。清末,金氏在此建村,故称金家。至民国衰,秦氏由牛马形迁入,村名依旧。
   张家
  在臧湾北10.5公里山坳中。1户,4人。民国初,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村名因之,不久迁回原籍。后秦氏由本地牛马形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李家
   在臧湾北偏东10公里低丘西坡下。13户,75人。清中期,李氏建村而名。衰后杂姓聚此建居,村名未变。
   赖家
   在臧湾北10公里山坳中。11户,58人.清乾隆间,赖氏由福建上杭县迁此建村。
   老屋下
   在臧湾北偏东10.5公里山坳中。1户92人.清中期,黄氏由广东迁此建村。至清末已成旧居,俗称老屋下。
   老虎坞
   在臧湾北偏东9公里处。5户,22人。因坞旁山形似虎,故名老虎坞。清中期,邬氏由广东迁此,村袭坞名.
   胡家
   在臧湾北10.5公里山坳中。1户,4人。清中期,胡氏由安徽桐城县迁此建村。
   何家
   在臧湾北偏东8.5公里山坳内。5户,19人,清中期,何氏由本地程家山迁此建村。
   关门石
  在威湾北10公里。3户,12人。清末,邬氏由本地邹家迁此,因村边有两块石壁象门,故名关门石。邬氏衰后,耿氏由附近耿家迁入,沿用原名。
   小舟李家
   在臧湾北9公里山坳中。1户”2人。清初李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建国后因属小舟生产队而名小舟李家。
   中屋里
   在臧湾北偏东8.5公里处。1户,8人。1965年,金氏等由本地大舟山、砖桥相继迁此,因处山坞中段得名中坞里,后讹为中屋里。
   彭家
   在臧湾北9.5公里山坳中。1户,2人。清中期,彭氏由广东迁此建村。
   小舟
   在臧湾北8公里山坞中。12户,71人。清中期,彭氏由广东迁此,因村邻大舟山村而名小舟。
   施家村民委员会位于乡境西北部丘陵山区。辖9个村民小组,22个自然村。122户,509人。耕地175亩,山林20000亩。产木材、油茶、茶叶,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七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2年属马家乡。1956年为富裕,齐心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马家分场。1973年分立施家村林场。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施家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5.5公里简易公路旁。20户,68人。明末,施氏迁此建村,后衰落。清末,汪氏从本地猫儿颈迁入,村名未变。
   刘家
   在臧湾北9公里。2户,7人。清末,刘氏由本地上马村迁此建村。1964年,刘氏衰落,秦氏由此山坞上端迁入,仍袭原名。
   大坪里
  在臧湾北8.5公里。13户,53人。清末,王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因此地茶山称大坪里,袭为村名。后王氏迁出,秦氏由峙滩(今属峙滩乡)继迁此村,郝、程,冯等姓亦迁此在周围散居,保留原名。
   秦家
   在臧湾北7.5公里两小溪交汇口。2户,9人。1969年,秦氏由附近王家迁此建村。
   王家
  在臧湾北8公里山坡上。2户”4人。民国时期,王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而名,后衰。1958年秦氏由附近大坪里迁入,至1969年迁至山下小溪旁。1985年又因兄弟分居在此重新建居,村名未变。
   金家源
  在臧湾北偏西9公里小山沟边。1户,7人。清中期,金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名金家源,希冀此地为兴旺之源。清末,金氏,迁回原籍,黄氏由安徽太湖迁入,村名依:旧。
   猫儿颈
  在臧湾北7公里简易公路交叉处。12户,53人。此村原为赵氏所建,取名赵家坦。明初汪氏由江家山(今属兴田乡)迁此建村。此地有座山形似猫状,村处猫颈处,故名。
   石岩湾
   在臧湾北偏西8公里山洼中。15户,61人。清中期,谢氏由广东迁此,因村建在山湾中石岩边得名。
   钟家
   在臧湾北偏西8公里山坳中。4户”17人。民国时期,钟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得名。衰后,金氏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耿家
   在臧湾北偏西7.5公里山坞中。2户,6人。清末,耿氏在此建村而名。
   殷家
   在臧湾北6.5公里丘坡下。1户,4人。清末,殷、张二姓由安徽太湖县迁此,民国时期,张氏迁回原籍,仅剩殷家。
   背田坞
   在臧湾北偏西7公里处。11户,56人。清中期,叶氏由安徽怀宁县迁此山坞中,背靠水田建村,故名。
   十里
   在臧湾北偏西6.5公里处。9户,43人。清中期,张氏由广东迁此建村,因靠十里岗得名。建国前后,又有村民散居于村子周围。
   包上
   在臧湾北偏西7公里处。2户,13人。清末,章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于山包上,故名。
   大块
   在臧湾北偏西8.5公里处。7户,32人。1947年,章氏由附近石岩湾迁此建村。此地有大块油茶山,村名因之。
   亭子下
   在臧湾北偏西6.5公里小路旁。2户,2人。1931年,张氏由附近十里村分居迁此,将路边亭子扩建居往,俗称亭子下。
   龙井下
   在臧湾北偏西6公里山坞中。2户”5人.清中期,张氏由广东迁此建村,因靠井泉边,俗称龙井下。
   竹岭
  在臧湾北4.5公里。2户”9人。此地原属刘姓,清宣统年间(1909年)卖给本地耿氏做宗祠。耿氏在此建居。因村后山岭长有竹林,故名。建国后,汪,郝两姓居此,村名未变。
   疆坞里
   在臧湾北偏西5公里处。4户,18人。此地山坞中有数口小塘,俗名塘坞里。民国初,余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兰田坞
   在臧湾北4公里处。1户,1人。民国时期,徐氏由本地东家源迁此建村,因山坞内水田边生长野兰花而名。
   扬湾里
  在臧湾北偏西4.5公里山坞内”2户,8人。民国时期,因安徽太湖人曾到此建窑烧炭,人称窑湾里。后秦氏由本地牛马形迁此建居,讹称杨湾里。
   岭脚下
   在臧湾北偏西4公里处。6户,33人。1948年,叶氏由本地背田坞迁此山岭脚下建村”故名。
   仓下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低丘谷地。辖15个村民小组,14个自然村。250户,1220人。耕地2397亩,山林8000亩,产稻谷,以原驻地命名,现驻地张公山。解放前夕属浮粱县第三区墩口乡八保。建国初期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6年为人民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60年属臧湾垦殖场府前分场。1972年分立仓下大队。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张公山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偏东5公里低丘上。25人,131人。清初,张氏迁此建村,取名张家山。至清末,仅剩一老人。后宋氏由小源(今属金竹山乡)继迁此村,尊老人为张公,村名遂改。
   砖桥
   在臧湾北偏东7公里低丘南坡下。12户,48人。清末,邹氏由本地老虎坞分家迁此,当地有座小石拱桥,人称砖桥,袭为村名。
   狐狸窟
   在臧湾北偏东6.5公里田畈上。3户,16人。清末,奚氏由奚家(今属金竹山乡)迁此,因村旁有座供奉狐狸精神位之庙得名。
   新安
  在臧湾北偏东5.5公里谷地。26户,137人。1966年,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因家乡兴建新安江水电站)迁此建村,为纪念原籍,并希望在此安居乐业,故名新安。
   汪家坞
  在臧湾北偏东5.5公里处。10户,44人。清代,汪氏在此山坞建居得名。至清末迁出,村废。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重建,村名未变。
   新建
   在臧湾北偏东5.5公里低丘上。17户,122人。1966年王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以新建村庄而名。
   仓下
   在臧湾北偏东4公里低丘东坡下,37户,154人。明末,曹村(今属金竹山乡)曹氏在此建仓囤谷,曹家佃户遂于仓屋周围建房定居,故名仓下。
   徐村
   在臧湾北偏东4.5公里平畈上。27户,136人,清初,村以姓名,至清末衰。1966年,王,徐两姓移民由浙江淳安县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徐家庄
   在威湾北3.5公里南坡下。15户,87人。原以徐氏建村而名,至清末衰,周氏由建昌迁入,村名未变。
   施村
   在臧湾北3公里低丘南坡下,简易公路旁。29户,119人。唐初,因施氏建村得名,至北宋初衰。南宋末,臧氏由臧湾继迁此村,保留原名。
   新家坞
   在臧湾北偏东4公里低丘下。21户,85人。清末,孙氏在此建村,取名孙家坞,至建国前夕衰。1966年,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定居,改名新家坞。
   高桥
   在臧湾北2.5公里西小溪交汇处平畈上。2户,8人。清中期,舒氏从安徽泾县迁此建村,因溪流上有座木桥略高于邻桥而名高桥,袭为村名。
   马家坞
   在臧湾北偏东3公里。16户,87人。解放前,因此山坞中田地归马氏所有而名马家坞1966年方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移此,村因坞名。
   洪家山
   在臧湾北偏东3公里低丘上。10户,56人。清初,此处山地归洪氏所有而名洪家山。清中期,黄氏由安徽歙县篁墩迁此建村,袭用山名。
   马家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丘陵平畈地带,西北丘陵起伏,东南形成盆地。辖17个村民小组,16个自然村。274户,1,343人。耕地2110亩,山林17000亩,产稻谷。驻地下马村,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七、九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2年属马家乡。1956年为马家,齐心,富裕3个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马家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马家分场。1972年成立马家大队。1984年成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下马村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北2公里简易公路东侧田畈中。14户,91人。清中期,程氏由附近府前分支迁此建村。相传明代前此地出了个马尚书,还乡时常在此处下马,故名。
   小背坞
  在臧湾北偏西6公里处。16户,82人。清中期,胡氏由婺源县迁至离现址一华里处,因村建在大背坞的山坞中而名小背坞。1977年,因大背坞水库加高,水位提升,村庄移迁现址,名称未变。
   黄梅墩
  在臧湾北4公里简易公路旁。27户,134人。清末,方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在黄土坡上建村,旁边有颗梅树,故取名黄梅墩。1966年王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继迁此村,沿用原名。
   牛栏坑
   在臧湾西北7公里山坡上。1户,7人。清代,胡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因在屋旁低洼处建有牛栏而名。
   上湾头
   在臧湾北3.5公里低丘东坡下。17户,73人。唐代,叶氏由南丰县迁此建村,因村后山丘呈螃蟹形,房屋建在蟹头上拐弯处,故名上湾头。
   上屋
   在臧湾西北7公里山岭上。1户,4人。清顺治间,陈氏由广东兴亭县迁此建村,因处邻村横屋里上端而名。
   横屋里
   在减湾西北6.5公里山岭上。10户,56人。清初,曾氏由万载县迁此建村,因房屋呈条形横在坞中而称横屋里。
   下湾头
   在臧湾北3公里平畈上。13户”69人。明末,詹氏由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后山丘呈螃蟹形房屋建在蟹脚下右边拐弯处,故名。
   良种场
  在臧湾北3.5公里大背坞水库旁田畈上。12户,62人。1959年,垦殖场培育水稻良种,在此建立良种场。1976年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袭用场名。
   汪家墩
   在臧湾西北6公里山坞内。5户,28人。原为汪氏在土坡上建村而名,后衰。清末,刘氏由都昌县迁入,沿用原名。
   中坞
   在臧湾西北6.5公里处。15户,77人。清道光间周氏由兴田迁此建村,后又有曾氏由横屋里迁入,因村处大背坞中段得名。
   上马村
  在臧湾北2.5公里简易公路旁田畈中”22户,96人。清中期,刘、方二姓由南安(今属湘湖乡)和安徽太湖县相继迁此建村。相传明代前本地出了个马尚书,出去时常在此处上马,并留有上马石一块,故名。
   西山下
  在臧湾北偏西2.5公里老虎岗东坡下038户,195人。清代,刘氏由南丰县迁此,因村建于马村西面山脚下,得名。1966年,刘氏迁出,王氏由浙江淳安县继迁此村,袭用原名。
   陈家坞
  在威湾西北7.5公里山坞底。3户”17人。原为朱氏搭棚建村,称朱家棚,清末,陈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建居,因屋前有棵梅树,取名梅树坞。1984年因重名更为现名。
   茶山
  在减湾北偏西2公里老虎岗山脚。5户,18人。1977年,市第二建筑公司在此建立青年点,开荒种茶,故名茶山。同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村名未变。
   府前
  在臧湾北1.5公里简易公路东侧平畈上。75户,334人。唐开元、天宝年间程仲繁由安徽歙县迁至浮梁北乡夏田。北宋时后世子孙程松移迁此地山垄上建村,取名程村垄。程氏幼弟程璃得中状元,官居兵部尚书,在程村垄建造尚书府,兴旺发达,又在尚书府前建村,故名。
   午家巷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北侧低丘陵地带。辖10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87户,892人。耕地1673亩,山林40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3年属鹅湖乡。1950年属红旗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午家巷大队。1976年成立鹅湖区农科所。1984年建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午家巷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东偏北3公里东河北岸,景(德镇)瑶(里)公路线上。100户,482人。宋中期,詹氏迁此建村。据传,明初,胡、陈,宋等姓陆继迁入,人丁兴旺,具有五街六巷之称,得名五街巷。清代衰落,街巷俱废,故谐音为午家巷。
   余家垄
   在臧湾东北4公路程山东麓低丘上。15户,58人。清初,张氏见此山地山青水秀,田腴土肥,遂由本地饶家岭(已废)迁此建村,取名余家垄,意为旱涝保收,吃用有余。
   柏树下
  在臧湾东北3公里程山东南坡下。18户,84人。明初,詹氏由本地午家巷迁此建村,至清初衰,因村头有棵古柏而得名。1966年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牌樱下
  在臧湾东北2.5公里低丘坡下。22户,107人。清中期,此地田地属婺源县戴氏所有,欲在此建一牌楼,因被午家巷詹氏所阻而未能完成。但却得名牌楼下。1966年,朱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居,村袭地名。
   张公井
   在臧湾东北2公里低丘坡下032户,161人。明末,张氏由本地蓬口(已废)迁居此地,因挖有三口水井而名。
   古铜桥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陵地带。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37户,604人。另有市印刷机械厂农场所属25户,116人。耕地1377亩,山林143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五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臧湾乡。1956年属建设高级社。1958年成立红旗公社属减湾管理区。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1977年成立古铜桥大队。1984年建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古铜桥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南偏西2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丘坡下05户,12人。另有市印刷机械厂农场19户,93人。1960年市新生机械厂在此建立劳改就业农场。因村前公路上有座石拱桥,桥碑上刻有古铜桥三字,遂为村名。
   二渡桥
  在臧湾西3公里山坞内。18户,70人。1960年市新生机械厂在古铜桥建立劳改就业农场,此处为农场一生产点,因村前小溪上有两座桥,村靠第二座桥头,故名。
   里池坞
   在臧湾西2公里处。15户,84人。清初,李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建村,因山坞中有条小溪,取名李溪坞。后讹为里池坞。
   杨家庄
  在臧湾南偏西2.5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两侧丘坦下。47户,200人。宋代,杨氏由安徽迁此建村得名。后衰。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黄泥坞
  在臧湾南2.5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东侧,石牛山北麓西坡下。6户,23人。因坞内地表多为黄泥而名。1960年,市新生机械厂在古铜桥建立劳改就业农场,此处为农场一生产点,村袭坞名。
   深渡
  在臧湾南偏西3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山脚。37户,167人。清中期,万氏由乐平县迁此建村,因东河流经村前一段河床较深。且有渡口,故名。
   水坑坞
  在臧湾南偏西4公里处。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山脚。15户,71人。因此山坞中有条小溪(当地称溪为坑)而名水坑坞。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袭用坞名。
   寿溪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端,石牛山南麓丘陵地带。辖8个村民小组,7个自然村。147户,726人。耕地1282亩,山林28100亩。产稻谷。1930年·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中共浮梁县委和浮乐婺中心县委机关6以片村名简称命名。驻地徐家。解放前夕属浮粱县第主区墩口乡四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1956年为寿溪高级社,1958年属坑口公社.1972年届臧湾公社为寿溪大队。1976年属臧湾垦殖场。1984年建立臧湾乡时建立村委会。
   徐家
   村委会驻地。在臧湾南偏东8.5公里石牛山南麓山坞中,50户,234人。清中期,徐氏由徐家坞(今属湘湖乡)迁此建村。
   渡口
   在臧湾南偏西5公里东河东岸。6户,28人。1966年,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因处渡口而名。
   罗坞
   在臧湾南6.5公里石牛山南麓。16户,80人。元代,罗氏迁此山坞建村得名,后衰。清中期,徐氏由徐家坞(今属湘湖乡)迁入,村名未变。
   严家
   在臧湾南8公里,石牛山南麓山坞内。20户,92人。明代,严氏在此建村得名。
   大坑坞
  在臧湾东南11公里石牛山东麓山坞内。24户,125人。清初,潘氏由桥头(今属创业垦殖场)迁此建村,取名潘家坳,后迁出。清中期,潘、李两姓由婺源迁入,因此坞由于开采瓷土形成坑状而名大坑坞,村袭坞名。
   苗竹林
   在臧湾东南1-1.5公里石牛山东麓山坞底。9户,54人:因此地有一片毛竹,当地称苗竹,故名苗竹林。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居,村名因之。
   方家
   在臧湾南偏东10公里山坞中。22户,113人。清中期,方氏由浮梁南乡迁此建村得名。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继迁此树;沿用原名。
   胜利林场
  位于乡境西北丘陵山区地带。辖17个自然村。62户,255人。山林16000亩。产杉,松,杂木,油茶、茶叶。以美好愿望命名。驻地老屋场。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墩口乡八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府前乡。1952年属马家乡。1956年为胜利高级社,同年改属臧湾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马家管理区。1960年属臧湾垦殖场为胜利林场。1976年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1984年复归臧湾乡。
   老屋场
  在臧湾北偏西11公里简易公路终点。12户,48人。清中期,李氏由浮梁县城(今、属旧城乡)迁此建村,不久又迁出。清末,孙氏由本地大江村迁入,在原李氏老屋基上建房,故名。
   吕家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小溪旁。4户,14人。1934年,吕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
   田下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山坳中。5户,19人。1966年,耿氏由里仓附近(已废)迁此建居,因处水田边得名。
   梅树坞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处。6户,18人。清末,耿氏由安徽潜山县迁入附近老屋里,后转迁此山坞内,因屋旁有棵梅树得名。
   里仓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小溪边。5户”16人。清中期,耿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因处通往里仓的山坞口上,故袭里仓旧名。
   冷素棚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小溪旁。.3户,19人。清中期,冷氏由安徽迁此,故名冷家棚;后衰:1972年,耿氏由梅树坞迁此重.建,村袭原名。
   中仓
   在臧湾北偏西1l.5公里山坞中。3户,17人.1931年,耿氏由下里仓(早废)迁此建村,因处山坞中段而名中仓。
   老屋里
   在臧湾北偏西10.5公里山坳中。2户,8人。清中期,耿氏由安徽潜山县迁此建村。后分居,在附近建有新居,故把旧居称老屋里。
   何家坞
   在臧湾北偏西12公里处。3户,11人。清中期,何氏由安徽太湖县迁此山坞建村。
   水碓坞
   在臧湾北偏西10.5公里简易公路旁。1户,4人。此地山形酷似水碓,俗称水碓坞。1982年,孙氏由老屋场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张屋里
   在臧湾北偏西11.5公里山坞内。3户,8人。清未,张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取名张屋里,后迁出。刘,王二姓迁入,沿用原名。
   双河口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西侧。2户,7人。1985年,孙氏由老屋场迁此建村,因处两小溪交汇处,故名。
   新屋里
   在臧湾北偏西11公里山坞内。2户,11人。清未,本地老屋里耿氏兄弟分家,在此建造新屋,故名。
   杞树坞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处。2户,11人。相传村为林氏所建,后衰。因坞内长杞树而名。清光绪34年(1908年),李氏由本地老屋场徙居此地,村名未变。
   和尚岗
   在臧湾北偏西9.5公里山坳中03户,10人。因此地山岗光秃无林,得名和尚岗。1935年,耿氏由老屋里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土塘坞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两侧小溪旁。5户,23人。清未,方氏由安徽太湖迁此建村,后迁出。何氏由附近何家坞继入,不久耿氏亦徙此建居。因此地山坞形似水塘,得名土塘坞,袭为村名。
   猪母下檀
  在臧湾北偏西10公里简易公路东侧02户”11人。因此地山岭似猪母,溪流如食槽,俗称猪母下槽。1972年,李氏由里仓(已废)迁此建居,袭用地名。
   茶叶分场
  位于乡境中部低丘地带。辖1个自然村,82户,327人。其中47户,211人散居在寒溪等村。以专业命名。属国营企业。驻地狗形岭。1976年市砖瓦厂等单位在此建立青年点,成立臧湾垦殖场茶叶分场。1984年归臧湾乡辖。
   狗形岭
  在臧湾北偏西1公里简易公路西侧低丘上。35户,116人。因此地山岭状似狗形,俗称狗形岭。1976年市砖瓦厂等单位在此建立青年点,种植茶叶,1980年撤点后,垦殖场即抽调部分职工迁此定居,村因岭名。
   寒溪分场
  位于乡境东南部,景(德镇)瑶(里)公路与东河南侧低丘谷地,以及西南缘丘陵地带。辖9个自然村。261户,1099人。耕地3283亩,山林12000亩,产稻谷。因驻地得名。建国前夕属浮梁县第三区天宝乡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二区洋港乡。1956年属建设高级社。1958年属红旗公社。1959年属臧湾垦殖场为寒溪分场。1984年归咸湾乡。
   寒溪
  在臧湾东南2公里东河南岸。39户,187人。另有茶叶分场职工40分户,近200人。明未,朱氏由小源(今属金竹山乡)迁此建村,因地处河谷,每年洪水泛滥成灾,取名寒溪。洋港
  在臧湾东4公里,东河支流交叉处低丘上。60户,243人。元末,潘氏由茶山(今属创业垦殖场)迁此建村,取名阳港,意居为溪流之北。清初,又以东河支流呈丫形,状形羊角。又名羊港。后人谐音雅称洋港。
   狮子园
  在臧湾东偏南3公里东河南侧低丘上025户,110人。据传明代为史氏建村,取名史村园,后衰。民国初,王氏迁此,沿用原名,继迁寒溪。1966年,徐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徙居此地,以山丘状似雄狮,改称狮子园。
   铺席
  在臧湾南0.5公里东河弯处河谷。40户,166人。明末,张氏由安徽迁此建村。相传其全家遇害,仅剩一人被铺席遮蔽而幸免,为纪念此物便以铺席为村名。1959年,市航运公司下放人员迁此约半公里处(旧名张家滩)建房,称付业队。1966年后,旧村与新村分别称铺席一、二队,沿用至今。
   汪家山
  在臧湾东南2.5公里石牛山北麓东坡下,18户,81人。建国前,此地原为汪氏所有,俗称汪家山。1966年,王氏等浙江淳安县移民迁此建村,袭用地名。
   左村
  在臧湾东南3公里石牛山北麓东坡下。8户,27人。1970年,谢,虞二姓分别由安徽怀宁和本省余干迁此建村。因与右村相邻,且处其左边得名。
   右村
   在臧湾东南4公里石牛山东麓丘坡下034户,151人。明末,黄氏在此建村,因处山岗右面而名。
   马墩口
  在臧湾南偏西4.5公里,东河与景(德镇)瑶(里)公路西侧。28户,104人。清中期,始名马村口。后刘氏在此建村,因村口有一土墩形似马状而名马墩口。
   东家源*(片村)
  在乡境北部鸡笼尖南麓山坞中,。包括大坪里、刘家,王家、秦家4个自然村。清代,王、郝、秦三姓分别由安徽太湖、怀宁,潜山相继迁此。因最初建村在小溪东边,且为溪水源头,故称东家源。
   湾头*(片村)
   在乡境中部丘陵谷地,包括上,下湾头2个自然村,唐代,叶氏由南丰县迁此建村,因此地山丘呈螃蟹形,村处蟹头弯部,故名湾头。
   大背坞*(片村)
  在乡境西部打锤叉中麓深山坞内。包括牛栏坑,横屋里,上屋、汪家墩、中坞、陈家坞6个自然村。清初,陈、曾二姓分别由广东兴亭县和本省万载县迁此建村,因此山坞既大又深,且为僻静,取名大背坞。
   马村*(片村)
   在乡境中部谷地中,包括上,下马村2个自然村。相传明代前,此地出了个马尚书,因之得名。清中期,程氏由附近府前迁此建村。
   寿溪坞*(片村)
  在乡境南部石牛山南麓山坞内。包括渡口、罗坞、严家、徐家,大坑坞,苗竹林,方家7个自然村。相传元代罗氏在此建村,因地少人穷,饱受欺凌,取名受欺坞,后人丁兴旺,生活富裕,再不受人款侮,故谐音改称寿溪坞.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