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功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96
颗粒名称: 勒功乡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51-252
摘要: 勒功乡位于蛟潭区北部,地处皖赣交界处,东、南紧靠江村乡,西与西湖、经公桥乡毗连,北和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接壤。乡政府驻地杨家畈,距蛟潭33公里,距市区67公里。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村。共1676户,6904人(其中非农业746人)。除回族9人、黎族1人外,均属汉族。
关键词: 江西省 勒功乡

内容

勒功乡位于蛟潭区北部,地处皖赣交界处,东、南紧靠江村乡,西与西湖、经公桥乡毗连,北和安徽省祁门县新安乡接壤。乡政府驻地杨家畈,距蛟潭33公里,距市区67公里。总面积144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委员会,48个村民小组,55个自然村。共1676户,6904人(其中非农业746人)。除回族9人、黎族1人外,均属汉族。
  辖地清朝时属浮梁县新定乡大惟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五区全民乡和第六区新政乡。建国后,为浮梁县第五区勒功乡。1952年分为第五区查村乡和第六区石溪乡、勒功乡。1956年勒功乡、查村乡、石溪乡合并为勒功乡,并建立国营浮梁县茶场。1958年成立曙光人民公社,1959年改称勒功公社。1960年勒功公社和国营浮梁县茶场合并改为国营九龙山垦殖场。1966年改为红峰垦殖场,1968年恢复原名,1971年4月集体所有制的石溪、勒功、查村大队划归红卫公社,同年下半年又归属九龙山垦殖场。1984年九龙山垦殖场建乡更名为勒功乡。
  乡以勒功街(为原浮梁县四大街之一)而名。境内四周皆山,地势由西北向东南渐低,西北部叶坪尖海拔542米,中部杨村河两岸为丘陵谷地,海拔多在70-80米之间。小北港流入昌江。公路有南(昌)张(王庙)公路斜穿乡境,还有勒(功)石(溪)公路、九(龙桥)前(峰)公路与之交会,全乡80%的自然村通汽车。
  九龙山垦殖场是景德镇市茶叶生产的重要基地,是全国茶叶的“祁红”中心产区之一,历史悠久,蜚声中外。现有茶园面积5465亩(其中全民所有制的4747亩),为了发展茶叶生产,建立了专业生产机构和专业队伍,在杨家畈、长滩、白茅三地建立了茶叶分场,积极发展新式茶园,实行科学种茶,密植条播,水平梯田,选用良种和抓住“改土、改树、改园”的改造低产茶园等综合措施,1984年每亩产干茶164斤,为全省最高水平。加强茶叶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学试验,茶叶产量质量不断提高,长滩茶叶分场100亩高产试验茶园,平均亩产高达450斤(等于鲜叶1800斤)。茶叶加工从初制到精制实现了机械化一条龙。现有各种加工茶叶机器60台,大型发电机4台,发电量400碰。1984年精制红茶5579担,为全市红茶产量的三分之一,获江西省颁发的二级工夫红茶优质产品证书。
  勒功乡积极改善生产条件,大力发展农、林、工副业。兴修水利,有小(二)型水库2座,水塘38个,有效灌溉面积5800亩,旱涝保收面积3700亩,占水田总面积7838亩的47.2%。全乡有汽车4辆,为农业生产服务机械450台,机耕面积2000亩。由于生产条件不断改善,1984年全乡有7000多亩水田,实现了平衡增产。在林业方面,建有9个林场,营造杉木林3600亩,实行采育并举,搞好幼林抚育与封山育林。每年按计划供应国家用材4000立方米(包括杉,松、杂木)。在工副业方面,乡场办有:茶叶精制厂1个,初制厂3个。还办有农机厂、服装厂、木材加工厂、玻璃拉丝厂,塑料厂,榨油厂、农工商购销经营部。村委会则有砖瓦厂,木炭和香菇、黄花等经营项目。农民积极发展副业,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382.1万元,其中农业产值192.1万元,工业产值152万元,林业产值38万元,其他收入22万元。文教卫生事业。乡有能容纳935人的电影院1座,文化站1个,电影放映队3个。中学1所,小学23所,中小学生1500人,教职员70人。医院l所,医疗站8个。
  1934年秋,查村建立了农民革命团。以程家山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和工农革命团一部,曾在查村集中去攻打祁门高塘.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