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潭乡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90
颗粒名称: 蛟潭乡概况
分类号: K928.5
页数: 2
页码: 221-222
摘要: 蛟潭乡位于景德镇市区北部、东邻峙滩、福港乡,南与三龙乡和鹅湖区新平乡交界,西同黄坛乡接壤,北与储田乡毗连。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蛟潭,距市区34公里。
关键词: 江西省 蛟潭乡

内容

蛟潭乡位于景德镇市区北部、东邻峙滩、福港乡,南与三龙乡和鹅湖区新平乡交界,西同黄坛乡接壤,北与储田乡毗连。总面积192平方公里。乡政府驻地蛟潭,距市区34公里。
  全乡辖9个村民委员会,2个分场,1个林场0114个村民小组,132个自然村。共2883户,11893人(其中非农业1822人)。除回族4人外,均为汉族。
  辖区清朝时属安东乡。建国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一保、八保。建国初乡建制未变,1952年分别成立琅溪、南溪、蛟潭,外蒋、庙前5个乡。1954年先后组成12个初级社,1956年转为蛟潭、胡宅、梅源3个高级社01957年浮梁县在此组建万寿山农场,1958年改为万寿山综合垦殖场(驻地兴溪桥,1963年迁蛟潭),1966年改称工农兵垦殖场。1968年撤场与福港(勤奋)公社合并称蛟潭公社01976年恢复万寿山垦殖场,属景西区。1983年属蛟潭区。1984年9月建立蛟潭乡。
  传说古代一次山洪暴发,在小河中间冲出一个深潭,说是“发蛟”,故名蛟潭。辖区耕地面积1.6万亩,其中水田面积15138亩,旱地少。山林面积26万亩,森林覆盖率66%。1984年工农业总产值554.31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167.87万元,(工业114.16万元,农业53.71万元),集体所有制836.44万元(工业130.46万元,农业255.98万元)。
  辖域东南丘陵环绕,西北群山重叠,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蜿蜒曲折。最高峰八字脑海拔870米。建溪河流经福港境入昌江。春泛时,此河可放木排。昔日之羊肠小道,荆棘截途。如今,不但有南(昌)张(王庙)公路穿越乡境东南部,而且有蛟(潭)坑(头)公路,芹(坑)王(家店)公路,石(桥)黄(家源)公路通往境西北085叻的山区村庄已通汽车。自然优势和便利的交通,给发展蛟潭乡村经济带来了有利条件。
  1957年浮梁县组建万寿山农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垦荒造林,建立了林业基地01978年以来以杉、松为主,造林1.1万亩,还栽种有珍贵的樟、柏、檫树等,先后建立了国营万寿山林场和集体菜花园林场以及礼芳、梅源、方坑采育林场,有活立木蓄积量47万立方米,每年提供木材约4000立方米。新开垦茶园6600亩,建立了金家、湖里两个以生产茶叶为主的分场,茶叶年产量1800担,并设有茶叶初制厂3个,红茶,绿茶精制厂各1个。建国前,境内土地贫瘠,山坞垄田易旱易涝。建国后,充分利用山泉涧水,选择有利地形兴修水利,先后修建了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3座,山塘51口,还建有排灌站12个,有效灌溉面积扩大到7019亩,占水田总面积46c700同时大力改造冷浆田,推广杂交良种,改革耕作制度,从而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84年粮食总产量1403.1万斤,平均亩产927斤。综合利用山区自然资源,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农村副业,乡场办有以生产木箱为瓷业服务的木制品厂,有松脂加工厂以及家具厂,建筑公司,纤维厂、工艺鞋厂,印刷厂等。村办企业已发展到30个,从事工、副业人员有500多人,办有饮料厂,酱油粉丝厂、翻砂厂,木制品加工厂,建筑材料厂、家具厂。尤其是特产香菇产量多,质量好,远销国内外.1984年工副业总产值244.62万元。
  文教卫生事业也有所发展,乡、场有电影院2座,中学1所,小学39所,中小学生2128人,教工61人。有医院1所,医务人员12人。
  辖区风景优美,高山,密林,瀑布、拱桥,尤以寺观壮丽雅致,红瓦褐墙的万寿寺建于宋嘉祜四年,主庙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内有24个天井,分四个大殿,鼎盛时有僧侣80余人,佛像雕刻工艺精良,庙毁,但1059年仁宗皇帝所赐碑文至今尚在。
   蛟潭乡地名
   蛟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丘陵地带,南(昌)张(王庙)公路纵贯南北。以驻地蛟潭而得名。辖10个村民小组,10个自然村,291户,1240人。耕地1711亩,山林37120亩。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福西乡第一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四区外蒋乡,南村乡。合作化时,由杨家、吴家等初级社转蛟潭高级社。1958年为万寿山垦殖场江萍山分场。1960年撤销分场,称蛟潭大队,1966年称群英大队,1968年撤销万寿山垦殖场成立蛟潭公社时,洪林、金家门并入,1972年洪林,金家门划出,称蛟潭大队,1976年恢复万寿山垦殖场仍称蛟潭大队,1984年建乡时建立村委会.
   蛟潭
  区政府、乡政府、村委会驻地。位于市区北33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与建溪河交汇处。26户,39人。唐末,山洪暴发把村中小溪冲出一个大潭,传说潭中有蛟而名。明朝李氏由本地桂树、元芳树分别迁此。清朝末期,此处成一商阜,设有南货店、油坊、铁、木匠店等。当时人数超三百。地段包括高洲上、下坞、九尾坞,楮树窟,爆竹坦等。建国后形成一条蛟潭街。村中驻有区、乡行政机关、汽车站、商店、医院,学校等单位。
   詹家
   在蛟潭西北2.5公里的低丘坡下小溪旁,14户、47人。宋朝初期,詹氏由本地林家坑迁此建村。
   烟坑坞
  在蛟潭西北2.5公里的建溪河西侧山谷口。23户,103人。清朝,蒋氏由本地内蒋迁此,以种植烟草为生,地处小溪旁(俗称溪为“坑”),故名。
   铁炉里
  在蛟潭西北2公里蛟坑公路北侧的低丘坡下。38户,196人。明嘉靖年间,计氏由本地胡宅计家坞迁此,原名柏林滩、柏林里.后因地形似铁炉,故改称现名。
   操家
   在蛟潭西南1.5公里山坞口,南(昌)张(王庙)公路西侧。14户、66人。清朝中期,操氏由本地彭车畈迁此建村而得名。
   吴家
   在蛟潭西偏南3.5公里的佛岭东北谷地处。61户,218人。宋朝末期,吴氏由吴花村(今属经公桥乡)迁此而名.
   花桥
  在蛟潭南1公里的南(昌)张(王庙)公路东侧山脚下。57户,271人。清朝中期,俞氏由本地外蒋迁此,村建在菜花园出口处的小桥边,故名.后有王,吴、杨氏迁此聚居。
   毛巾
  在蛟潭西南2公里的山谷中。10户,23人。明朝初期,陈,汪氏在此居住,村庄建在象长条毛巾的田畈上,故名。清朝末期,陈,汪氏陆续迁走。1974年大队在此设知识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