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84
颗粒名称: 荷塘乡
分类号: k928.5
页数: 8
页码: 207—212
摘要: 荷塘乡位于景德镇市南部,东北与寿安乡相连,南与乐平县科山和塔前乡接壤,西与鲇鱼山乡毗邻,北与吕蒙乡衔接。四周群山重叠,最高点为刀口山,海拔651米。以自然村荷塘坞而得名等内容。
关键词: 昌江区 荷塘乡

内容

荷塘乡地名图
   比例尺1:70000荷塘乡概况
  荷塘乡位于景德镇市南部,东北与寿安乡相连,南与乐平县科山和塔前乡接壤,西与鲇鱼山乡毗邻,北与吕蒙乡衔接。四周群山重叠,最高点为刀口山,海拔651米。以自然村荷塘坞而得名,驻地童坊。距市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63.03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委员会(分场),23个村民小组,40个自然村0835户,3831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78人。均属汉族。
  辖地清代属鄱阳县花新乡四十都。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属鄱阳县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11月改为第六区荷塘乡。1957年成立国营荷塘油茶林牧综合垦殖场。1958年将荷塘、陈湾、仓下三个高级社转为国营荷塘综合垦殖场。1964年鱼山公社划归荷塘垦殖场管辖。1965年撤销鱼山公社建制,分别成立跃进、胜利、红旗、五星、高峰、鱼山、新柳等七个分场。1968年凰岗区的丽阳、留阳等公社划入荷塘垦殖场(荷塘公社)。实行场,社合一的管理体制。1972年场、社分设,将鱼山、.留阳、丽阳等公社划出,另行成立鲇鱼山人民公社,荷塘垦殖场则改名为国营荷塘林场,辖郑家,仓下、荷塘、童光、杨湾五个分场。1973年又恢复了荷塘垦殖场的原称。1983年10月16日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01984年建立荷塘乡。,解放前,这里是个山高,水冷,路狭,田瘦的穷山沟,农民生活条件很差,住的是茅棚和土墙屋。解放后,群众生活随着生产的发展日益好转。1957年,二百多名干部来到荷塘,带领群众,奋发图强,治山治水,把1.3万亩荒芜的油茶和竹林全部垦复出来,并营造了l万多亩用材林,封育松林,杉林4万亩。同时,把2000多亩只能种一季水稻的冷浆低产田改造成为双季稻丰产田,使单位面积产量由建场前394斤提高到772斤,粮食由依靠国家供应成为自给有余。1964年评为全国农垦系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单位。1965年7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标题为:“发扬南泥湾革命精神——评江西荷塘垦殖场自力更生,综合经营的成就”,王震同志并为此亲笔题词给予勉励。昔日的穷山沟,如今变成山青,水秀、路宽、田肥的社会主义新山区。
  荷塘乡属丘陵山区,为昌江区林业生产基地。全乡山林面积7.84万亩,其中有油茶林,毛竹林、松杂混交林,新造杉木林、稀疏灌木林、棕树林等,森林覆盖率达58%。建场以来,为国家提供木材4.76万立方米、毛竹100万根。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有耕地面积3193亩,其中水田2983亩,建有水库、山塘19座,灌溉面积2000亩01985年粮食总产量324.41万斤,工业从无到有,先后办起了瓷土厂、片石厂、榨油厂、红砖厂、造纸厂、木器厂,日用五金电器厂、运输管理站等,企业职工200余人。1985年全乡工农业总产值204.78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3.6万元。
  境地昔日是“看病难、读书难、行路难,土特产运出难”,如今全乡办有中学1所,完全小学3所,小学9所,学生944人,教职员4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5.3q。,还有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15人。1985年全乡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72‰,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的先进集体。全乡有汽车7辆,境内新修的鲇鱼山至仓下公路与南(昌)张(五庙)公路相通,绝大部分自然村可通汽车.
  1930年,方志敏同志领导的红军曾在这里闹革命,成立了农民协会。红军走后,大部分村民遭敌人烧杀,现保存下来的白果树,曾是敌人悬挂革命者头颅的历史见证。为了缅怀革命先烈,在童坊村前,建立了一座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江西省省长邵式平同志亲笔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荷塘乡地名
   童坊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丘陵地带。西与鲇鱼山乡鱼山村委会毗邻。6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1个林点,342户,1406人。耕地面积908亩,山林面积39388亩。生产杂木,毛竹、水稻,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属鄱阳县第十区鱼山乡01952年改属第六区荷塘乡。合作化时,由童坊,金龙山,殊源坞、荷塘坞等初级社转荷塘高级社。1958年并入荷塘垦殖场称红旗分场。1968年属荷塘垦殖场(公社)为荷塘大队。1972年划属荷塘垦殖场童光分场。1979年撤销分场,划分为新村,金龙山,殊源坞、荷塘坞等生产队。1983年10月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同年恢复分场称童坊分场。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童坊
  在市区西南21公里,鱼(山镇)仓(下)公路中段,冷水尖西南麓两小溪汇合处。乡政府、村委会驻地。213户,786人。北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童姓由大田(在今德兴县境)迁此建村。后胡氏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由清华街(今婺源县境)迁此居住。因村建在阮家湾、徐湾、杨田湾上游,曾称三湾里洪湾村,后胡姓迁出,仅存童姓,故将洪湾改称童坊。
   金龙山
  位于童坊西北3.5公里的山垄内。24户,115人。明末,姜姓由婺源县迁此建村。因村南有一突出山包,似一鸡立于群山之中,始称鸡笼山.1959年粮食丰收,说是鸡笼山飞出金凤凰,故改称金笼山.
   南源坞
   在童坊东北5公里,冷水尖东偏南山坞。15户,84人。清末,危氏由南城县池源村迁居此地,因此地处坞南故称南源坞。
   东源坞
   在童坊东北4.5公里,凤凰山南偏西麓山坞内。3户,11人。清末,有刘姓由南城县迁此建村。因村落建于正东的垄口山坞得名。
   葛茅坞
  在童坊东北3.5公里,冷水尖南麓山垄内。无常住户,由护林人员轮换居住。清末,葛姓由江北(今安徽省)迁此营林,当时搭茅篷居住,故得名。民国初,葛姓迁至殊源坞,1958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队营林,今属童坊村委会的林点。
   殊源坞
   在童坊东南3公里,冷水尖南偏西麓山坞内。35户,158人。清末,危氏兄弟由南城县池源村迁此,称殊源坞。
   庄前
   在童坊东南1公里,冷水尖南偏西麓山坡上。23户,89人。清中期,有吴姓由南城县迁此建村。因村处一古树遗桩前,以谐音名庄前。
   锅炉下
  在童坊东南半公里,冷水尖西南麓,鱼(山)仓(下)公路旁。2户”8人,以铸锅为主。此地原无住户,只有一幢粉碎瓷土的水碓房91959年荷塘垦殖场利用此水碓房建起铸锅厂,故名。1962年有陈姓从浙江省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汪头棚
  在童坊东南1公里,冷水尖南偏西麓山坡上,鱼(山)仓(下)公路旁。4户,13人。唐代,汪姓在此搭棚居住,称汪头棚,后废。1964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养猪场,袭用原名。现有胡、万、刘等姓居住。
   荷塘坞
  在童坊西南3公里,余家尖西南麓山坞内。23户,142人。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胡氏由婺源县清华街迁此居住,因村前有一口塘,曾种植荷花得名。
   扬湾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北缘丘陵山区,东连寿安乡,西邻鲇鱼山乡。辖6个村民小组,15个自然村,1个农点,172户,744人。以林为主,兼搞农业。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属鄱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属第十区礼城乡。1951年11月为第六区礼城乡。合作化时,由陈湾、杨湾初级社转陈湾高级社。1958年并入荷塘垦殖场杨湾分场。1968年属荷塘垦殖场(公社)。1979年撤销分场改属陈湾、杨湾生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恢复杨湾分场。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扬湾
  在意坊东北10公里,杨湾水库西端山坞中。村委会驻地。驻有供销社和林业管理站。因地当溪流洄湾处曾有杨姓所建粉碎瓷土的工棚,故名。无常住户。1958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生产队队部,1965年建杨湾水库时迁至此,袭用原名。
   陈湾
   在童坊东北9公里,灰路岭北麓山谷中.94户,336人。明中期,陈姓由陈村(在今安徽省休宁县)迁此建村。因村处一溪流转湾处得名。
   鹅公包
   在童坊偏北11.5公里,杨湾水库东端山洼里。5户,25人。清末,陈姓由陈湾迁此建村。因村前有一山形象鹅冠得名。
   李家山
   在童坊北13公里,牛角岭西北麓山谷里。13户,68人。清中期,王姓由官庄坞(在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因耕种李家的山地得名。
   老晨场
   在童坊东北11公里,杨湾水库南端山坞中。2户,5人。民国初期,平姓从万年县迁此建村,以粉碎瓷土为生,因村址为古村老屋遗址得名。
   马嘴坞
   在童坊东偏北11公里处,以马嘴形山坞得名。3户”17人。清末,陈湾村民陈姓迁居此地建村。
   外百叶坞
   在童坊东北9公里,杨湾水库南畔百叶坞中部,故名。6户”34人。清中期,潘姓由婺源县迁此,村以坞名。
   椿树尖
   在童坊东北11.5公里,牛角岭西麓峡谷中。4户,10人。清末,陈姓从陈湾迁此建村。因村位于长满楮树的山尖得名。
   陈家岭
  在童坊东北15公里,牛角岭西南半公里的开阔地上。3户,12人。清中期,陈姓由安徽怀宁县迁此山岭搭棚定居,曾有陈家棚之称。后因村址建在高岭上,故名。
   豪猪垄
  在童坊东北13公里,牛角岭西偏南1.3公里的山洼内。2户,9人。清末,陈姓由本地陈家岭分居此地经营山林,因过去此地豪猪多,故名.内百叶坞
   在童坊东偏北6.5公里,凤凰山北偏西麓的百叶坞底部,故名04户,17人。清末,潘姓由外百叶坞迁此建村。
   刘家
  在童坊东北9公里,凤凰山麓峡谷中。20户,139人。清末,刘姓从严家(今鲇鱼山乡)迁此建村,称刘家。1929年刘姓迁回严家,以后其它姓氏继续迁此定居,沿用原名。
   大西坞
   在童坊东北8公里,凤凰山东南麓山洼内。6户,29人。清末,危姓由南城县迁此定居,因村建在山坞西大洼内,故名。
   黄家
   在童坊东北9公里的低丘峡谷中。3户,15人。清末,黄氏由仓坞(今乐平县)迁此建村,故名。
   弃水岭
  在童坊北6.5公里丘陵坡地上,南(昌)张(王庙)公路北侧.属鲇鱼山乡地带。7户,28人。此地原称齐水岭。1969年荷塘垦殖场林业中学在此开荒种植茶叶,1972年改称茶场,袭用原名。现有张、王、徐等姓居住。
   山门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部,在童坊村委会所辖范围内。辖2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2个护林点。26户,93人。以营林为主,产杉木。以驻地山门命名。1958年为荷塘垦殖场高峰分场。1968年划归荷塘公社荷塘大队0。1972年改称山门分场。1979年撤销分场改立烂泥坞、六斗坞等生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管辖,恢复山门林业分场0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山门
  在童坊西北2.5公里的山坡上。。村委会驻地。11户,43入,清中朝陈姓从义城(在今鲇鱼山乡)迁此建村,因村前山坡上曾有石牌门坊,故名。
   烂泥坞
   在童坊西1.5公里的山坞内。9户,18人。1969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房,营造山林,。因此洼内烂泥浆较多,故名。现有刘,徐等姓居住。
   外荷塘
  在童坊西南2.5公里的山脚下。5户,24人。清末,荷塘坞村民在此建一谅亭,散称亭子里。1959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队育林,以地处荷塘坞外部得名。现有汪、王、熊等姓居住。
   六斗坞
   在童坊东南3公里的丘陵谷地。1户,8人。此地原无住户,始称六斗坞。1970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队育林,沿用原名。现有刘姓住此。
   彭家岭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驻地西部丘陵地带。辖3个村民小组,2个自然村,48户,210人。耕一地面积41.8亩。以造纸制砖为主,驻地彭家岭01976年为荷塘垦殖场运输站。1985年改称工业公司,管辖红砖厂、造纸厂等企业单位的农业户,并在驻地成立彭家村委员会。
   彭家岭
   在童坊西北50米处。20户,117人。此地原为荒山,称彭家岭。1976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运输站。现有童、胡,程等姓聚居。
   槠树林
  在童坊西北6公里,鱼(山镇)仓(下)公路旁。16户,56人。原无住户。1959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园艺队,栽种花果。因建村前此地有一片槠树,称槠树林。现有陈、胡、程、李、吴-白、。赵等姓聚居。
   仓下村民委员会
  位子乡境南缘丘陵区;东南与乐平县毗邻。辖7个村民小组,12个自然村,2个农林点0349户,1662人。耕地1640亩,山林1.7661万亩。以粮为主,兼营林业,以驻地仓下命名。解放前属阳县第五区鱼山乡。建国初改属第十区鱼山乡。1951年底改为第六区荷塘乡。合作化时,由荷塘、仓下、郑家、锡家坞等初级社转仓荷高级社。1958年并入荷塘垦殖场胜利分场。1968年属荷塘垦殖场(公社)荷塘大队。1972年为仓下、郑家2个分场.1979年撤销分场,分为仓下、田坑、上村、郑家、太阳、锡坑等生产队。1983年划归景德镇市昌江区,改称仓下分场。1984年改乡建制,建立村委会。
   仓下
  在童坊东南3公里,通天烛西南麓开阔谷地上。村委会驻地055户,224人。清中期,刘姓由义城(今鲇鱼山乡)迁本地老仓下定居。清末,刘姓又从老仓下迁此建村。始称新田仓下,后简称仓下。
   黄泥坞
  在童坊东北13公里,凤凰山东北麓山坞里。无常住户,是杨湾分场的护林点01963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房子一幢,因此坞土壤为黄泥土质,故名。
   雷坞
   在童坊东北7公里,灰路岭南麓山谷里。1户,2人。因此山原有很多古树木,经常遭雷击,故名。1962年荷塘垦殖场在此建护林点。
   牌楼下
   在童坊东南7.5公里,通天烛北麓山坞里。无常住户,属仓下村委会农点。宋中期,田坑坞胡姓为占风水,在此建一牌坊而名。
   东坑坞
   在童坊东偏南4公里的山坞中。22户,123人,清中期,危姓从南城县迁此定居,因村建在面向正东的山坞内而定名。
   田坑坞
  在童坊东南6公里,通天烛西麓丘陵谷地上。31户,166人。宋初,胡姓从黄泥湾(今乐平县)迁此定居,始称桃源村。明朝,因山土崩泻,将村边一小溪填满,改称填坑坞,后因谐音易为今名。
   老仓下
  在童坊东偏南5公里的山坳坡上。8户,52人。清初,谢姓由黎川县迁此建村。因村山坡上有本地横柏山的财主存放粮食的仓库一幢,村庄建在山洼内,故名仓下。清末,因人口繁衍,扩大为两村,迁出部分居民’另建新村,故将此地定名为老仓下。
   塘尾
   在童坊东南5公里,通天烛西南麓。10户51人,明中期,张姓由乐平县塘头迁此定居,因纪念祖居塘头而取名。
   横柏山
  在童坊东南3.5公里,余家尖东南麓山坡1044户,225人。清初,徐姓从徐坊(在今鲇鱼山乡)迁居此地,始称徐家。后因村前有一排横向栽的柏树,俗称横柏山,又称黄柏山。
   贯前
  在童坊东南5.5公里02户,8人。驻有仓下小学。明末,陈姓由陈家(今乐平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两小溪汇合处,形似锨中出水,故名损前。后因方言谐音改成贯前。
   郑家
  在童坊东南4公里,余家尖东南麓山谷中。8户,33人。明末,郑姓在此建村,故名.后废。清末,徐姓从本地横柏山分居来此落户,沿用原名。
   锡坑坞
   在童坊东南5公里,余家尖南麓。46户,225人。清初,丁姓由建昌府迁此建村。因附近岩石内有一种发光物质似锡,人称锡坑坞.
   何家地
   在童坊东南6公里,韩存岭东北麓山坳中。 6户,26人。清中期,因此处山林田地皆属何姓所有,由吴姓管山种田,人称何家地。
   大济岭
   在童坊东南4公里的山坡上。 75户,319人。清中期,谭姓由建昌府迁此建村。因谭姓以济为代号,且村建在大岭上,故名大济蛉。
   上村
   在童坊东南5.5公里,韩存岭北麓山坡10 41户,208人。唐末,胡氏由浮梁县迁此建村,因村建在山坡上得名。
   百叶坞。 [片村]
   在童坊东北部,包括内、外百叶坞两个自然村。清中期,潘姓由婺源县迁此山坞建村,称百叶坞.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童坊村
相关地名
金龙山村
相关地名
南源坞村
相关地名
东源坞村
相关地名
葛茅坞村
相关地名
殊源坞村
相关地名
庄前村
相关地名
锅炉下村
相关地名
汪头棚村
相关地名
荷塘坞村
相关地名
扬湾村
相关地名
陈湾村
相关地名
鹅公包村
相关地名
李家山村
相关地名
老晨场村
相关地名
马嘴坞村
相关地名
外百叶坞村
相关地名
椿树尖村
相关地名
陈家岭村
相关地名
豪猪垄村
相关地名
内百叶坞村
相关地名
刘家村
相关地名
大西坞村
相关地名
黄家村
相关地名
弃水岭村
相关地名
山门村
相关地名
烂泥坞村
相关地名
外荷塘村
相关地名
六斗坞村
相关地名
彭家岭村
相关地名
槠树林村
相关地名
仓下村
相关地名
黄泥坞村
相关地名
雷坞村
相关地名
牌楼下村
相关地名
东坑坞村
相关地名
田坑坞村
相关地名
老仓下村
相关地名
塘尾村
相关地名
横柏山村
相关地名
贯前村
相关地名
郑家村
相关地名
锡坑坞村
相关地名
何家地村
相关地名
大济岭村
相关地名
上村
相关地名
百叶坞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