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郊垦殖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72
颗粒名称: 西郊垦殖场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69—170
摘要: 国营景德镇市西郊垦殖场,东濒昌江,西邻吕蒙乡,南接竟成乡,北毗洪源乡,以地处西郊得名等内容。
关键词: 昌江区 西郊垦殖场

内容

西郊垦殖场概况
  国营景德镇市西郊垦殖场,东濒昌江,西邻吕蒙乡,南接竟成乡,北毗洪源乡,以地处西郊得名。场驻地十八渡。全场面积约4平方公里。辖3个分场,2个企业,9个自然村,507户,171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39人。均属汉族。
  西郊垦殖场成立于1977年。为满足市区人民对蔬菜的需求,从罗家垦殖场划出饧府滩分场,从枫树山林场划出十八渡、园林分场,组建而成。辖地清代属镇市都,上义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分别属郊区四图乡、小港嘴乡、官庄乡。1956年分属红星、曙光、官庄高级社。1958年十八渡、园林分场划入国营枫树山综合垦殖场,旸府滩为市人委机关农场。1968年分别属国营枫树山林场和国营罗家垦殖场。
  场境地处西郊丘陵地带,沿昌江自北向南呈一曲带状,土地肥沃,因靠近城区,肥源充足,对发展蔬菜生产有利,经过改良土壤,已将1000亩稻田改作菜地。全场有耕地1258亩,绝大多数种植蔬菜。蔬菜生产是由1984年300万斤上升到1985年410万斤,其它经济作物如雪瓜,甘蔗等,以及林、牧,渔业都得到发展。已育植用材林108亩,茶叶250亩,果园140亩。开辟养鱼塘160亩,年放养鱼苗5万尾。水利设施逐步完善,有机电排灌站3座,装机容量为107跹,排灌渠道基本配套。
  西郊垦殖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兴办了红砖厂,西郊瓷厂,将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力,转入场办工业,职工为260人。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176.18万元,其中工业产值105.77万元,一座五层楼房的西郊饭店,正在市长途汽车站(新风路)动工兴建。
  西郊垦殖场办有小学3所,学生288人,有教师11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总场及各分场,均办有文化站,图书室,医务所,有医务人员7人口并有汽车3辆,拖拉机12台,地靠市区交通运输比较方便。
  境内呖府山,宋朝建有肠府寺,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民族英雄岳飞曾在此逗留三日,亲笔写下“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的楹联。原址已毁,后在山麓重建,修葺一新。寺前,有记载旸府寺重修的石碑。呖府滩村樟树成荫,其中二棵已达千年,至今仍枝繁叶茂。
   西郊垦殖场地名
   十八渡分场
  位于垦殖场中部低丘坡上。2个自然村,193户,658人。耕地343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市郊区小港嘴乡。合作化时由十八渡初级社,转曙光高级社。1958年划入枫树山垦殖场园林分场。1969年属竟成公社樊家井大队,1971年划入小港嘴大队,1974年复归枫树山林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十八渡分场。
   十八渡
  在市政府西1.5公里,昌江西岸,西郊垦殖场和十八渡分场驻地。161户”507人。宋代,有浮梁吴姓在此聚居,称吴家村。以后张姓从建昌府迁来。清代,余,曹,王等姓先后从都昌迁此定居。当时吴家村后山有不少槎柴,故在此地建瓷窑,河东瓷坯通过设有坯架的船只运来烧炼。原称市阜渡,后因瓷业发展,有十八只渡船运瓷运坯,亦称十八渡。村民多以生产窑砖为业。现为余、张,王、吴等姓聚居。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渡峰坑
   在十八渡南1.5公里,禅师山北麓。32户,151人。清中期,余姓从浮梁县城(今旧城)迁此,因村庄建在山峰脚下,村前又有一渡,故名。
   蹋府滩分场
  位于垦殖场北部,西邻罗家桥乡02个自然村,109户,420人。耕地561亩,山林268亩。主产蔬菜。以驻地命名。解放前夕,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一保。建国初仍属三龙乡。1952年划入郊区。合作化时,由互助组转红星高级社。1958年市人委在此办机关农场,1968年划归罗家垦殖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呖府滩分场。
   蹋府滩
  在十八渡北4公里,昌江西岸。分场驻她。83户,313人。此地原为谭姓居住。宋末,蔡姓从都昌蔡家岭迁此建村,因村落建在呖府滩边,故名呖府滩。现有方,舒、程,吴,李,欧阳等姓聚居。
   槎山口
  在十八渡北5公里,昌江西岸。26户,107人。清代,胡姓从乐平迁此建村。因附近槎柴甚多,村落又地处昌江口,故称槎山口。现有陈,张、舒,冯等姓聚居。
   园林分场
  位于垦殖场南部,昌江河畔”5个自然村,194户,606人。耕地364亩,果林180亩,茶林20亩。因地处市郊,主产蔬菜,兼营林茶。驻地梓树下。解放前夕及建国初均属官庄乡。合作化时,由官庄初级社转高级社。1958年划归枫树山垦殖场。1977年成立西郊垦殖场园林分场。
   韭菜园,在十八渡南l公里,昌江西岸。北靠哪叱庙(现化肥厂)。85户,298人。明末,刘姓建村,种植韭菜得名。为城乡居民合居区。
   梓树下
  在十八渡南1.5公里,昌江河畔较大的山丘上。园林分场驻地。70户,145人。此地梓树甚多,故名梓树下。1957年市下放干部开发山区,在此建立农场种植果树。现有郑,黄、吴,胡等姓聚居。
   庄厦下
  在十八渡南1.5公里。11户,46人。清代,哪叱庙在孙家垄田畈中建有庄屋,有彭姓从万年县迁来种庄田,住庄屋中,故称庄屋下。现有吴、刘,彭,程等姓聚居。
   李家山
  在十八渡南偏西1.5公里。13户”55人。原是柴草丛生的李家山丘,1975年刘,于,’王等姓先后从韭菜园迁此建村,村袭山名。又因古代此地石鸡(即田鸡)甚多,俗称石鸡螃。
   桑园排
  在十八渡南部偏西1公里。15户,62人。原是荒山坡01958年园林分场生产队(当时称排)在此种植桑、茶林,故名。现有吴,乐,鲍等姓聚居。驻有西郊红砖厂.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地名

十八渡村
相关地名
渡峰坑村
相关地名
蹋府滩村
相关地名
槎山口村
相关地名
韭菜园村
相关地名
梓树下村
相关地名
庄厦下村
相关地名
李家山村
相关地名
桑园排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十八渡分场
相关专题
蹋府滩分场
相关专题
园林分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