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城乡地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68
颗粒名称: 旧城乡地名
分类号: K928.5
页数: 4
页码: 148—151
摘要: 旧城乡地名主要描写了旧城乡的地名例如: 旧城、 毛家岭 、 朝天门 等地名内容。
关键词: 昌江区 旧城乡 地名

内容

旧城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昌江西岸低丘平原。14个村民小组,5个自然村。192户,1188人,其中农业户159户,653人。耕地1297亩,其中水田649亩,山林775亩,其中油茶111亩。主产水稻。并产柑桔、梨、桃等。
  解放前夕,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第一,二、三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合作化时,组成莲花、双井、桂花、红塔等初级社,不久,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改为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1年拆迁,新建村改称新建大队。1973年成立朝阳垦殖场,先后为一、五分场。1978年五分场以专业性质改为果林分场。1984年建乡时,分为旧城、莲花2个村委会。1985年旧城与莲花2个村委会合并,成立旧城村委会。
   旧城
  在区政府驻地北18公里,昌江西岸低谷平原,花里尖山脚下。现为乡政府和村委会驻地。87户,703人。唐初,此地就有人居住,后李、黄、徐、戴等姓先后迁此聚居d唐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至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此地均为浮梁县县治,是一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古城。县治迁往景德镇后,此地称旧城。
   毛家岭
  在旧城北1.5公里,孔家山脚下,昌江西岸丘陵山坡上。22户,103人。是1971年从旧城拆迁来的农户建立的新村。唐代,此地为梅姓居住,故称梅家岭。宋朝,名僧佛印修戒的宝积寺即建于此。村与寺清代中期已废。后因“梅”与“毛”方言相近,故逐渐叫成毛家岭。现有程、郑、李,侯、金,吴等姓聚居。
   朝天门
  在旧城北2公里,昌江西岸。40户,174人。唐代,有李姓在此居住。唐末宋初,从朝天门到城里,曾号称“十里杏花村”,亦称“十里锦绣街”。是浮梁去北方的一道门户,故称为朝天门。到清代,人丁衰落,只剩闵、李,方、戴、赖等姓。清末,白姓从安仁(今余江县)迁此,后有程、徐、杨、夏、张、许、吴等姓相继迁来。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朝天门队驻此。
   北郭头
  在旧城北1.5公里的昌江西岸09户,46人。宋初,就有人居住,因在城北外缘,故名。1963年,万姓从南城里(今新平乡境内)迁此烧窑。1972年,万、胡、汪、程,吴等姓从旧城拆迁来此。袭用原名。
   菜棚里
  在旧城北部0.5公里,昌江西岸,旧城至朝天门公路穿村而过。34户,162人。唐末宋初称“杏花村”时,这里是莲荷塘。清代吴、叶、龚、仲等姓在此地搭棚种地01903年,有傅姓三兄弟从抚州迁此种菜为生,故名菜棚里。1971年后,傅、侯、祝、蔡,方,陈等姓从旧城迁此居住。袭用原名。
   教场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南部平原。10个村民小组,9个自然村。210户,940人,其中农业户206户,921人。(不含枫树山林场林点的人口)耕地1690亩,山林503亩。主产稻谷。以驻地教场上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第一、二、三保。建国后,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合作化时,分别成立莲花、双井、红塔等初级社,后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66年改属东风公社,称红卫大队,1968年又划回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71年旧城大队分为新平,j新建2个大队。1975年划归朝阳垦殖场,1978年以专业序数改称三分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委会。
   教场上
  在旧城西偏南1.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南侧。村委会驻地。23户、100人。明初,就有人居住,后衰。明末,浮梁县衙在此设练兵教场,故习称教场上。清代,易姓从安仁(今余江县)迁此建村,沿用原名。后有宋、张,胡、程等姓人迁此聚居。
   茅山坞
   在旧城西北4公里。原为茅草丛生的山坞,故名。1964年枫树山林场在此设林业队。1户,1人。现为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的一个护林点。
   双板桥
  在旧城西北3公里,花里尖东南麓低丘谷地。22户,100人。宋初,就有人居住。清代,龙、黄姓从旧城迁此建村,因村旁有一座石桥称双板桥,村以桥名。后衰。1971年,李、黄、余、汪、左、刘、段等姓从旧城迁来定居,袭用原名。枫树山林场浮西分场驻此。
   杨梅山
   在旧城西3.5公里的杨梅山麓,3户,19人。因后山上杨梅树多,故名。1978年管、方、徐等姓从浙江省淳安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枣树岭
  在旧城西3.5公里的低丘下。原为浮梁县通西乡各地的要道。30户,150人。清初,段,黄姓从乐平县迁此居住,继而芦姓从余干县迁来,后均迁出。建国前夕,是一片荒岭,岭上有不少枣树,故名。1968年李、黄,汪、张、王,范、周等姓从旧城拆迁来此定居。袭用原名。
  莲花岭在旧城西1.5公里,莲花岭南麓026户,109人。因近村有一山岭,远看象朵莲花,故名。1971年黄、程,余,傅等姓,从旧城迁此建村,沿用原名。
   丰乐亭
  在旧城西1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北侧。37户,162人。原是荒山,1971年方、洪、叶,李,陈等姓从旧城迁此建村。因村上有一凉亭名“丰乐亭刀,村以亭名,又称公字亭。
   上杨树坑
  在1日城西2公里,黄土岭脚下。22户,74人。原无住户。1971年后,彭、陈、张,龚,金,方,周等姓,由旧城西,北门拆迁来此建村。因附近有一大水坑,坑边有棵大杨树,且村落位于坑的上方而名。
   曹素
  在旧城西1.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北侧。23户”113人。唐,宋时,就有人居住。明代,曹姓从鄱阳县(今波阳县)迁来,取名曹家,后废。1971年,程、汪、张、李,姚、吴、侯等姓从旧城迁此建村。袭用原名。
   下杨树坑
  在旧城西南2公里。24户,113人。原无住户,1971年后,黄、曹、程、金、彭、汪、刘,石等姓由旧城西、北门拆迁来此建村。因上杨树坑派生而名。
   渡口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东部,昌江西岸,琵琶山麓的平原上。1个自然村,9个村民小组。132户,437人,其中农业户132户,408人。耕地470亩,其中水田337亩;山林面积551亩,其中油茶山250亩。主产稻谷。以驻地渡口里得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第二保。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1日城乡。合作化时,由南门初级社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属新平公社旧城大队。1962年改建为新平公社新平大队。1975年划归朝阳垦殖场,称畜牧分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委会。
   渡口里
  在旧城南1.5公里,昌江西北岸.84户,224人。唐代,此地为一渡口,为浮梁县通景德镇的要道,同时也是窑柴堆放的码头分后住户逐渐增多,俗称渡口里。清末,人户减少,到解放前只剩马,方、林3户,后拆迁城内。1972年,又有几户从1日城迁来重建新村,并有下放知识青年前来插队落户。1975年扩建为大型养猪场,袭用原名。现有叶、侯、万、汪、蔡、李,周等姓人聚居。
   大洲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西南部低丘平畈上。11个村民小组”6个自然村。240户,1117人。耕地1590亩,其中水田1438亩,山林1850亩,油茶山374亩。主产稻谷。驻地桂坑。以所辖2个自然村大石口和郭家洲的首尾2字合并命名。解放前为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第十保。建国初属浮梁县三区查大乡。合作化时,由大洲初级社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为新平公社大洲大队。1960年查大、洋湖2个大队并入大洲大队。1973年划归朝阳垦殖场为二分场。1984年建乡时,成立村委会。
   桂坑
  在旧城西南5公里的平畈上。44户,386人。唐、宋代,是外地人砍运窑柴的船舶码头。以后有桂姓迁此定居,因住房临近大坑旁,取名“桂坑”。明初,石姓从都昌县迁来,后有曹、李姓先后迁此定居。1923年又有黄、陈姓分别从余干、都昌迁此。沿用原名。现有周,刘、陈、芦、余、张,江,潘、方等姓聚居。
   乌珠极
  在旧城西3.5公里,九个包南麓坡下。51户,195人。此处原为芦姓聚居,名芦家畈。清末,祝、曹姓从万年县迁此建村,因村对面山形象猪,雅化取名乌珠(猪)嘏。
   茶叶塝
  在旧城西南4公里的低丘坡下026户”98人。1973年成立朝阳垦殖场时在此新建房屋,称新建队。1978年属朝阳垦殖场农科所,1980年划归新建队。1982年,复称农科所。因盛产茶叶,且多丘坡,故名。
   大石口
  在旧城西南3.5公里,昌江西北岸的丘陵地062户”267人。清中期,傅姓由都昌迁此建村。村口南河边有一块出水的大岩石,故名。后有周、许,张,吴、余等姓迁此聚居。
   朱家港
  在旧城西南5.5公里,昌江东北岸丘陵山地。32户,68人。明代,朱姓从余干迁此河岸建村,称朱家港。清中期,张、包姓分别从余干,乐平迁来重建新村,袭用原名。1981年下放知识青年包,芦,白,邓等姓来此落户,称茶叶队。
   郭家溯
  在旧城西南5公里,昌江西岸025户,103人。清代,张、余等姓分别从乐平、余干迁此建村。因村东南为沙滩,秋冬水浅,船常搁浅,曾称“搁舟港”,亦称“搁沙洲”。后谐音改称郭家洲。
   茶叶塝村民委员会
  位于乡境南部,昌江河北岸。11个村民小组,4个自然村。111户,164人。耕地110亩,山林2412亩,其中油茶山60亩。以种茶、桑为主。驻地茶叶螃。解放前属浮梁县第二区新平乡。建国初属浮梁县第三区旧城乡。合作化时,由白塔下初级社转旧城高级社。1958年成立新平公社属旧城大队。1968年市陶销公司,建国,东风,景兴、红旗等瓷厂在此建“五七”茶场。1973年划归朝阳垦殖场,分为知识青年队和三分场。1975年为畜牧分场。1978年为茶叶分场。1982年畜牧分场一队改称白塔下茶叶分场。1984年成立白塔下和茶叶螃2个村委会。1985年白塔下村委会并入茶叶螃村委会。
   程家畈
  在旧城西南2公里,昌江北岸田畈上。3户,15人。因山地和田畈原属旧城程氏所有,故名。1968年景陶瓷厂在此建“五七”茶场,1973年为茶叶分场六队。1981年魏,汪等姓从安徽迁此建窑烧砖瓦,沿用原名。
   杉树岗
  在旧城西偏南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北侧。18户,23人。因当地杉木成林而得名。1968年景兴瓷厂在此建“五七”农场,1973年划归朝阳垦殖场为第四队。1981年由黄坛、渭水公社(今王港乡)知识青年在此落户。后有严、余,洪,彭等姓从浙江迁此定居。
   白塔下
  在旧城西南2公里,昌江西岸。15户,31人。宋代此地建有一座高40余米的白色石塔,名文昌塔,俗称白塔。因村落居于塔下,故名。因风雨侵蚀、塔身倾塌,而被折毁。1973年为茶叶分场青年一队,1975年为畜牧分场青年三队。1981年为茶叶分场知青点,后陆续迁出,仅有农民住户。袭用原名。
   禾秆岭
  在旧城西偏南4.5公里,御(字亭)旧(城)公路南侧。14户,14人。此地原为荒山,因农民在此堆放稻草,被称为禾秆岭。俗名黄土坑。1968年建国瓷厂在此建“五七”茶场。1981年陈、郭,李,江等姓由西湖,黄坛,三龙等地来此落户,袭用原名。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旧城村
相关地名
毛家岭村
相关地名
朝天门村
相关地名
北郭头村
相关地名
菜棚里村
相关地名
教场上村
相关地名
茅山坞村
相关地名
双板桥村
相关地名
杨梅山村
相关地名
枣树岭村
相关地名
莲花岭村
相关地名
丰乐亭村
相关地名
上杨树坑村
相关地名
曹素村
相关地名
下杨树坑村
相关地名
渡口里村
相关地名
桂坑村
相关地名
乌珠极村
相关地名
茶叶塝村
相关地名
大石口村
相关地名
朱家港村
相关地名
郭家溯村
相关地名
程家畈村
相关地名
杉树岗村
相关地名
白塔下村
相关地名
禾秆岭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