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31
颗粒名称: 珠山区
分类号: K928.256
页数: 114
页码: 29—127
摘要: 珠山区位于市中心。东至黄泥头与鹅湖区湘湖乡接壤,西至罗家桥与蛟潭区洪源乡相邻,南至吕蒙桥与昌江区荷塘乡交界,北至青塘电厂与昌江区竟成乡青塘村毗连。面积40.5平方公里。市级党、政,军机关和中央、省、市级许多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区内,系景德镇市工业,商业,文教卫生部门集中的区域。
关键词: 政区 珠山区

内容

珠山区行政区划图
  珠山区概况
  珠山区位于市中心。东至黄泥头与鹅湖区湘湖乡接壤,西至罗家桥与蛟潭区洪源乡相邻,南至吕蒙桥与昌江区荷塘乡交界,北至青塘电厂与昌江区竟成乡青塘村毗连。面积40.5平方公里。市级党、政,军机关和中央、省、市级许多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区内,系景德镇市工业,商业,文教卫生部门集中的区域。
  珠山,原名立马山。秦朝番君(即鄱阳县令)吴芮曾登山立马于此,称立马山。后因山势蜿蜒,有五龙抢珠之说,唐代改称珠山。珠山历来为景德镇之标志。区以此命名。驻地于1983年9月由珠山路59号迁至中山北路277号。现辖珠山、新村、石狮埠、西郊,昌江、周路口,里村、新厂、昌河九个街道办事处。设167个居委会,1266个居民小组,有63854户,220857人。除汉族外还有回、满、壮、傣、朝鲜等民族321人。辖境历为古镇之地,先后属新平,新昌、浮梁县领辖。1949年6月辖地所设街公所(政府)、街道办事处由市直属。区建制始于1970年3月,称景北区。1979年3月改称今名。1980年12月成立区人民政府。1981年初朝阳,先锋2个垦殖场划入。1983年12月2个垦殖场析出,同时昌江区所辖昌江、周路口、里村、新厂,昌江5个街道办事处划入区辖。
  辖区地跨昌江中游两岸,地势北高南低,东部较平坦,西部低丘平地相间,区境中部的马鞍山为最高点,海拔93.3米,十八渡沿河地带最低,海拔20米。一般高度在海拔26-34米间。属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雨量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年平均日照2009.8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47天,年平均气温16.9℃,一月平均气温4.5℃,七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41.8℃,极端最低气温-10℃。≥5℃积温5799.1C,≥100C积温5322.8qC。年平均降水量1686.5毫米,其中4-6月占49q。,8-10月占13%,六月为霉雨期,降水量为全年的17.5%。
  辖区古时是生产陶瓷的小手工业集中地,它的兴衰、发展与陶瓷生产密切相关。在元代以前,区境主要是瓷器出口贩运地。明代,随着瓷业发展,制瓷工序和技艺需要互相配合,加之当时御窑厂在珠山建立,郊区民窑渐向城区集中,使辖区成为以瓷业为主的五方杂处、工商业集中之地。
  明代,辖区繁华地带是正街(今中华北路),即从御窑厂东门向北经龙缸弄,邓家岭,三角井,徐家街与五龙山以西各民窑相联。沿正街至斗富弄,监生弄,青石街,沟沿上、罗家坦一带人烟密集。半边街附近的里市渡,是明清时祁门瓷土卸货和景德镇瓷器出口码头,对岸三阊庙为粮食集市。清代,城区有新的发展,逐渐向南伸展,陈家街、十八桥代替了正街的繁荣。苦株山、青峰岭,花园里、周路口制瓷工场日增。中渡口、南门渡成了新兴的装卸码头。前街也日趋繁荣。当浮梁县治迁来城区后,结束了景德镇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分离的状况,促进了城区建设。自观音阁之江南雄镇坊至小港嘴有六公里半长,故有“陶阳十三里”之称。1935年拆建马路,除拓宽前后街,又从麻石弄至马鞍山、斗富弄至莲花塘,南门头至莲花塘,修成三条较长的纵形马路。建国前,街道虽经拓修,但仍很狭窄,只能通独轮土车或三轮车,为沙石路面。 鸦片战争后,外国瓷器打入中国市场。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日机轰炸,许多窑场坯房被毁,加上统治者高压盘剥和抽捉壮丁,内忧外患,民不聊生,景德镇陶瓷生产景况日下,各业凋蔽,经济萧条,街巷冷落。至建国前夕,瓷工只剩八千余人,瓷业濒绝境。 建国以来,随着瓷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百业俱兴,城区旧貌变新颜。区境内48条街道,298条弄巷全部进行了整修。珠山路、新厂路、曙光路、朝阳路、通站路,兴华路、广场路,莲社路、沿江东路等均铺设了水泥或沥青路面。沿江西路、环城路正在开拓中。座落在珠山路中段的有市人民政府、市政协、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等机关单位和百货商场、瓷器友谊商店、工艺美术服务部、物资贸易中心等大型商场及景德镇饭店等。路东段设有体育馆,光明电影院、市机械工业公司等单位。市人民广场位于路南侧。路西段经珠山大桥有市人大常委会、邮电大楼,供电局、服装一厂等单位。中山路是老市区繁华的商业区。新辟的工人新村始建于五十年代,规模较大,布局合理,实施配套,整洁优美。占地面积达1.5平方公里,约有高层楼房300余栋。区内辟有12个农贸市场。市属文化,教育,卫生,体育及其他公共设施分布在辖区各个地段。
  区属经济是在原街道工业,服务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陶瓷、食品、建筑、商业,二轻,运输等50多个企业。1985年社会总产值3216.03万元。主要产品有各种日用陶瓷、雕塑瓷、陈设瓷,各种食品,橡胶制品等。红卫瓷厂的粉彩十五头咖啡具和青花文具厂的青花六头文具,1984年分别获省优质产品奖。跃进瓷厂的双黄龙咖啡具,1985年获省花面装饰第一名。随着第三产业蓬勃兴起,新办家务劳动服务公司6个,服务所1个,从业人员数百人,1985年‘总收入146.78万元,服务网点遍及区内大街小巷。
  建国前城镇仅有陶瓷专科学校1所,私立中学3所,公办完全小学7所、私立小学8所,规模不大。大都是利用祠堂、庙宇、会馆作校舍。文化体育卫生等更为落后。建国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区内驻有陶瓷学院,市委党校、陶瓷职工大学、电大分校、教育学院等高等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有4所,普通中学有11所。许多厂矿也办了电大班和职工子弟学校,有的还办了工学院。区属小学有13所,学生13263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普及了初等教育。区,街道办幼儿园有32所,入托幼儿1598人。近年来,石狮埠业余学校根据学员需要开设课程,为社会青年升学、就业,为在职干部职工提高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
  区建立了三级文化网。有区文化馆1个,街道文化站8个,居委会文化室68个。体育场1个。除市属医疗卫生机构和7所中西医院设在区境内,区办妇幼保健所1所,各街道均有保健站、防治所,负责本区防疫灭病及妇幼保健工作。
  城区交通便利,区境南面呈东西走向分别设有火车站和汽车站。景德镇民航售票处设在莲社北路南端。人民广场东侧设有公共汽车中心站。珠山路、沿江东路、新厂路、朝阳路、新风路、兴华路、黎明路及市内至各区乡均有公共汽车通行。至上海、杭州、黄山,庐山等旅游胜地有专车直达。区境内有珠山大桥、浮桥横跨昌江河上,沟通东西城区的往来。
  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全区在创“三优”活动中涌现出一批文明路、文明弄、文明单位、文明居委会、文明楼院、文明之家、五好家庭。里弄花台、庭院绿化、窗台美化遍及全区。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好成绩01985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77%,低于全市,全省计划指标。1979年以来,一直被评为省计划生育先进单位01985年被评为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集体.辖地名胜古迹,会馆庙宇和革命纪念地甚多。有松涛浪逐的森林公园和陶瓷历史博览区,有古木葱郁、花径通幽的人民公园,有风景优美的莲花塘和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塔。还有分布在祥集上弄,花园里、抚州弄、低头弄、新当铺弄等处的世俗建筑。其中祥集上弄明代住宅已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整一新,开放供游客参观。
  区辖境地,在大革命时期,是景德镇革命活动的中心,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指挥部、中共赣北特委、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均设在区境内,当年莲花塘大观茶园是新四军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联络据点。 珠山街道
   ZHU SHAN JIE DAO珠山街道办事处地名图珠山街道概况 珠山街道,位于市中心。以自然实体“珠山”命名。街道办事处驻中华北路19号,距区政府0.5公里。东至莲社北路与新村街道相邻,南至珠山中路与周路口、昌江街道相连,西临昌江河与西郊街道相望,北至风景路、斗富弄与石狮埠街道相接。面积约1.5平方公里。弄巷67条。20个居委会,137个居民小组,7511户,23979人,除回、满、蒙族6人外,余均为汉族。
  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五图。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三镇公所。建国初分属北、中市区。1952年分属第四、五、六街政府。1953年属第三区。1956年属市人委苏家弄办事处。1958年属先锋公社。1960年与石狮埠办事处合并称珠山公社。1963年分开复称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改称珠山办事处。1966年改称新华北路办事处。1969年改称珠山公社。1976年改称景北区珠山街道革委会。1979年改称珠山区珠山街道办事处。
  辖区历为官府驻地。明清时期监造皇宫用瓷的官员驻珠山上的朝天阁(后建龙珠阁)。御窑厂东的九江道、厂西的公馆岭都是省和地方官员驻地。解放前,国民党江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莲花塘(今市委机关宿舍),浮梁县政府驻厂前(今市府大院)。建国后,中共浮梁地委、县委、浮梁县政府驻此。现在,中共景德镇市委,市人民政府,市军分区亦驻辖区。
  明清时期曾在珠山南麓设规模宏大的御窑厂,专造皇宫用瓷,是我国延续烧造时间长,产品佳的官办瓷厂,其产品至今仍珍藏在国内外博物馆,成为考察景德镇陶瓷史的珍贵文物。解放前,东门头、迎祥弄一带有不少红店(彩绘作坊)、坯房(制瓷作坊)和窑场。龙缸弄是以烧造御窑厂龙缸(鱼缸)而得名。今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景德镇陶瓷馆、陶瓷友谊商店和以青花瓷闻名,曾获国家、国际金牌奖的人民瓷厂以及以颜色釉著名,曾获国家银牌奖的建国瓷厂均在境内。
  建国前,境区街道狭窄,弄巷污水漫流,沿河垃圾成堆,郑家洼是有名的垃圾堆。现珠山中路东段原为苏家弄和猪婆山岭,仅有一条山间小道通马鞍山。建国后,辟山开道,拓宽了街道,新辟了珠山路。街巷里弄铺设了水泥路面,沿河修筑了护坡,新建了绿化带。珠山中路是新兴的繁华街市,街面宽阔,许多大型企业,如百货商场、瓷器商店、医药公司,粮油食品店、物资贸易中心、旅社、剧院等座落于此。中山路是繁荣的老街,交通拥挤,商店密集,这里还有百年老店“种德堂”药店和“公和第一圃”餐厅。
  珠山街办企业有珠山彩绘瓷厂、纺织瓷厂,综合皮件厂、运输站,建工队、水电安装施工所等十余个街办企业,年总产值达210多万元。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1985年被评为区经济工作先进单位。
  市工人文化官、人民电影院,大众剧院和第八小学座落于辖境。街道办有中心幼儿园1所、文化站1所,居委会均办有幼儿园、托儿所。
  在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中,里弄居民执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工作做得较好。路边墙角建起了花台,种上了花木,环境面貌有了改观。辖区共评出文明单位33个,其中市级文明单位22个,区级文明单位11个。
  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01984年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全地区计划生育率为97.35%,人口自然增长率5.85‰,节育率98.04%,名列全区第二。安全防火工作,卫生工作,1985年均评为市先进单位。
  名胜古迹,有风景如画的莲花塘,塘侧山巅建有庄严雄伟的革命烈士纪念碑,’有祥集弄3号、9号明代住宅有龙珠阁御窑厂遗址,历史上还有很多古寺观和纪念瓷业工人反封建专制斗争的祠庙。现祠庙虽已拆毁,但人们的记忆犹新,当年瓷业工人的斗争精神却永载史册。
   珠山街道地名小苏家弄居民委员会
  街道办事处所在地。驻胜利路70号。以辖地命名。东自胜利路68号经葡萄架3号至许家弄43号,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至91号,南与大苏家弄交界,北至胜利路62至86号。9个居民组,429户,1336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九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小苏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50米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1号,折向北转西至中华北路东侧41号。长1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传说东汉时期有苏氏秀才生了两个儿子,小儿分居于此,人们习称此地为“小苏家弄”.
   葡萄架
  位于居委会南2米。东邻许家弄西侧,西至小苏家弄15号。长1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传说宋朝此地有一秀才,上京殿试后返家专待佳音。发榜得中后,报喜人至此询问,有人指葡萄架下其家,弄因此得名.莲花塘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80米处,驻市委机关宿舍。以辖地命名。东至莲花塘东侧劳动人事局宿舍,西至莲社北路东侧,南至艺术瓷厂办公大楼至税务局宿舍,北至莲花塘前塘北侧07个居民组,492户,1571人,其中回族1人。原属木鱼墩居委会01981年析出,成立莲花塘居委会。
   莲花塘居民区*
  居委会所在地。因塘而名。此地昔日四周古木参天,中有两塘相接,名“莲花塘”,又名“佛印湖”,古今均是风景区。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前塘西侧的“大观茶园”进行抗日宣传工作。1940年陈毅同志也到此进行过革命活动。现市委宿舍区,解放前曾为江西省第五行政区浮梁专员公署和国民党浮梁县党部驻地。建国后,中共景德镇市委、共青团市委驻此弄建宿舍,形成居民区。今为市委、团市委、市妇联、市广播电视局、陶瓷馆、工人文化宫、艺术瓷厂等单位驻地。有宿舍楼房40余栋。
   莲花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250米处,驻新罗汉肚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花塘西侧,西至新罗汉肚17号,南至胜利路北侧1至53号,北至风景路南侧2号。5个居民组,318户,1027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一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莲花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北起莲花塘西北沿莲花岭l号折向西与老罗汉肚相接。长25米,宽3米。水泥路面。老居民区。宋朝初期有饶姓在此居住,固处高丘,故名“饶家山岭”。后随住户增多形成弄巷。1951年因靠近莲花塘,故易名“莲花岭”。老罗汉肚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南至莲花岭西北侧,折向西至弄底。长100米,宽l米。泥砂路面。由老罗汉肚派生得名。
   木鱼墩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650米处,驻蔡家岭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社北路西侧1至3号,西靠筷子弄东侧1号,南至九黄岭,北至胜利路南侧2至40号。6个居民组9345户,1044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八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木鱼墩居委会。1973年改称睦谊墩居委会。1983年复称木鱼墩居委会。
   木鱼墩
  位于居委会北200米处。北起胜利路南调2号折向西南至木鱼墩25号。长145米,宽1.5米。水泥路面。唐代中期,此地建有仙姑庙,有一住庙和尚天天敲木鱼念经,人们印象很深,又因此地形似木鱼,故名“木鱼墩”。1973年改称睦谊墩01979年恢复原名。
   木鱼墩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120米处。南起木鱼墩横弄13号至木鱼墩弄东侧。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木鱼墩派生得名。
   蔡家街
  位于居委会南45米处。西连犁头嘴东侧,东至蔡家街弄底。长17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末此地是山坞,有浮梁蔡姓在此居住。后形成弄巷街市,人称“蔡家街”。此弄1至9、2至16号属五龙桥居委会管辖。
   蔡家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侧50米处。南至蔡家街北侧,北至胜利路南侧30号,长7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蔡家街派生得名。蔡家岭
  居委会驻地。北起蔡家街南侧,向西南延伸至蔡家岭18号。长4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此弄位于蔡家街东侧,为丘坡地。故名“蔡家岭”。
   九黄蛉
  位于居委会北侧5米处。东至九黄岭27号,西起蔡家岭东侧。长3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北宋时,此地是一座山岭,名日“洪家山”。相传宋末元初,有一黄姓道人懂医术,曾治好一病人。此人为报答道人,带头凑钱在岭上建一庙宇,名“九皇宫 。地以庙名。后九皇宫更名“九皇岭” ”1973年易名“九黄岭”。
   迎祥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400米处,驻风景路2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老罗汉肚6至24号,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31至139号。南至义思井,北至风景路南侧6至30号。6个居民组,276户,910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称第十三坊。1954年改称第十三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迎祥弄 位于居委会南80米处。东与莲花岭(弄)相连,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31至139号。长220米,宽2米。水泥路面。相传五代时期此地人烟稀少,一到傍晚更是人迹罕至,人称此地为“阴阳弄”。明朝中期,住户逐渐增多,人们希望兴旺发达,遂改名“迎祥弄”。此弄9至15号(横弄)原名杨华弄,弄口南侧旧时有宁波会馆(宁绍书院),民国时内设私人医院,现为市公安局址。
   义思井
  位于居委会南150米处。西与迎祥弄相接,转向北至义思井3号。长1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相传五代时期此地有少数住户,无正式地名。有一年天旱,一位叫义思的老人在此挖了一口水井,供人饮用。后人为纪念他,给井取名“义思井”。弄袭井名。
   药王弄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南与迎祥弄相接,北至风景路南侧6号。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洪武年间,此地建一庙宇,供奉药王菩萨,故称“药王庙”。后庙毁,弄袭庙名。1973年改称“药王弄”。弄口北侧风景路6号旧时为“都昌会馆”(古南书院),曾设“静山中学”。民国时会馆部分被烧,现为人民瓷厂仓库。弄西旧称金家坟头。都昌会馆后旧称金家坞。为金家山西麓之坞。
   老罗汉肚
  位于居委会东200米处。东与莲花岭(弄)交界,西接迎祥弄。长9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地势呈坡状,形似罗汉肚,故名。唐朝形成弄巷。后为避免与“新罗汉肚”淆混,改名“老罗汉肚”。1968年改名“下乐欢里”。1973年恢复原名。老罗汉肚4至10号(横弄)原名杨华弄。此弄1至5号,4至10号属莲花岭居委会管辖。
   莲社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400米处,驻枯树弄2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社北路西侧5至31号,西至观音岭西弄口12号,南至双栅门,北至枯树弄北弄口。8个居民组,592户,1900人。老居民区。原属木鱼墩居委会管辖。1970年析出,成立莲社路居委会。市液化石油公司驻此。
   枯树弄
  居委会驻地。西南至双栅门北侧,东北至枯树弄弄底。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代此弄有棵大树被雷电击断,后有人将树根挖出,不久此地瘟疫流行,人们迷信是树根下有妖魔作怪,便在挖树根处建造一庙,取名“枯树庙”。弄以庙名。建国后庙被拆,1973年易今名。
   枯树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80米处。南至枯树弄北侧,北至九黄岭。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枯树弄派生得名。
   农旺弄
  位于居委会东5米处。西起枯树弄东侧,折向北至农旺弄83号。长16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有一小庙,名“龙王庙”,后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巷以庙名.1973年易今名。
   观音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120米处。东至枯树横弄西侧,西连犁头嘴东侧。长95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有一观音庙。明末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因庙处丘坡,故名搿观音岭”。
   双栅门位于居委会南侧130米处。西靠单栅门,折向南转北至弄底。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末期,居民为防盗窃,用石木结成两道栅门,故名“双栅门”。
   龙珠阁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150米处,驻市政府宿舍大院文化室。以辖地命名。辖区东至中华北路西侧,西至毕家上弄、东司岭东侧,南至市政府大院门前,北至珠山北麓宿舍楼.为龙珠阁居民区。3个居民组,209户,705人。为建国后新建的居民区。原属祥集上弄居委会管辖。1981年析出,成立龙珠阁居委会。
   龙珠阁居民区
  居委会驻地。道路为水泥路面。境区含市政府西南侧宿舍区、珠山南麓宿舍区和珠山北麓宿舍区。有宿舍楼房10余栋、平房数栋。以珠山上之龙珠阁命名。明清时期,御窑厂建于珠山南麓。厂东有东辕门(称东门头),附近建有关帝庙、师主庙、风火仙祠。厂西有西辕门通毕家上弄.西辕门南侧有白虎墩,还有条短街称丝线街通东司岭。厂南有头门和仪门(习称南门头)。厂西南有浮梁知县及督陶官官邸(习称公馆岭)。厂正南称厂前。厂前,民国时有二丈高标准钟塔,塔下铁铸汪精卫跪像。解放后,因街道调整和城市建设需要,原街道消失,今为市政府大院。院前花坛繁花似锦。
   龙缸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50米处,驻湖口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新罗汉肚4号,西至中华北路东侧93至127号,南至胜利路北侧建国瓷厂办公大楼,北至湖口弄32号。8个居民组,410户,1439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来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称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龙缸弄居委会。
   龙缸弄
  位于居委会驻地西1米处。西起中华北路东侧109号,东接湖口弄,东南接新罗汉肚,南至胜利路北侧(77号弄口)成厂形。长100米,宽2.8米。水泥路面。明万历年间,御窑厂的龙缸除官窑若干座外,余者均搭厂东龙缸弄民窑烧制,弄内共有6座窑,开始烧制品种单一,后来技艺高、式样多,驰名中外,弄也因此得名。弄东端有湖口会馆。弄口北侧现消防大队驻地,昔日是“师主庙”旧址。(师主指为改善瓷工生活而斗争的赵慨)。
   湖口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起龙缸弄北侧,北与义思井相交。长90米,宽3米。水泥路面。明末清初,江西湖口县人在此建湖口会馆(湖口书院)。以后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沿用湖口会馆为弄名01973年改名湖口弄。
   新罗汉肚
  位于居委会东100米处。东至新罗汉肚4号,西至新罗汉肚横弄东侧。长1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老罗汉肚派生得名。此弄1-23号属莲花岭居委会管辖。
   新罗汉肚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20米处。南至胜利路北69号,北至新罗汉肚横弄弄底24号。长200米,宽3米。水泥路面。弄呈F形。由新罗汉肚派生得名。
   方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70米处,驻中山北路11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僦112号至134号,西至沿江东路41号,南至彭家下弄,北至斗富弄南侧42号至72号。8个居民组,379户,1195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为第六街政府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56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方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16号,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方家上弄派生得名。此弄西口北侧72号原是“湖南会馆”,现为“大众剧场”。
   彭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6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12号,西至沿江东路。长18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彭家上弄派生得名。
   水府弄
  位于居委会北30米处。北自方家下弄南侧转向西至沿江东路东侧1号。长1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宋末元初,昌江涨水危及居民安全,当时有人在水中捞起一木头菩萨,供为水神,并在弄内建一庙,名“水府庙”,弄以此得名。1973年易名“水府弄” 。1976年在庙内办方家弄幼儿园。1981年庙被拆除,改建为街道中心幼儿园。
   湖北书院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南至水府弄北侧41号,北至方家下弄。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弄清朝属湖北书院后一部分。建国前内设“湖北小学”。建国后曾在此设窑柴经理部、陶瓷工业公司原料管理处和水利局。现临街为乡镇企业管理局,后为宿舍。沿用湖北书院名。
   彭家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面380米处,驻彭家上弄2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4至18号,西至中山北路东侧87至137号,南至龙珠阁北侧,北至斗富弄南侧2至28号.8个居民组,347户,1113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境内驻有市生产资料公司。老居民区。请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四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彭家上弄居委会。1973年改称新华弄居委会。1983年复称今名。
   彭家上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中山北路东侧99号。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唐末住有数户彭姓制瓷者。宋中期瓷业生产发展,坯房随之增多,渐成弄巷,因彭姓得名。又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彭家上弄。
   彭家上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2米处。南起彭家上弄北侧5号,北至斗富弄南侧20号。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彭家上弄派生得名.
   方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150米处。西起中山北路北侧121号,转向北至斗富弄南侧。长1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朝住有数户人家。明末,住户增多,形成弄巷,以方姓命名,因地势较高,称方家上弄。
   毕家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95米处,驻毕家上弄14号。以辖地命名。东邻龙珠阁居委会西侧,西至中山北路东侧61号至85号,南至詹家上弄,北至毕家上弄。4个居民组,341户,1101人。1985年被评为省、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四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毕家上弄 居委会驻地。西至中山北路东侧85号,东至中华北路西侧。长1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朝仅有两户人家,以制作毛笔为业。宋末明初,住户增多,形成弄巷。因毛笔质量好,颇有名气,人们称此弄为“笔家弄”。后谐音为“毕家弄”.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毕家上弄。
   詹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6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73号处,东至弄底20号。长9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唐朝此地有詹姓人居住,以砌柴窑为生。宋末元初,形成弄巷,名詹家弄。因处东段地势较高,称詹家上弄。此弄西弄口北侧(中山北路75、77号)原为“南昌会馆”《洪都书院),现为邮电所。
   毕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70米处,驻福寿弄8号。以辖地命名。东自中山北路西侧74号至110号,西自沿江东路43号至59号,南至福寿弄,北自彭家下弄南侧26号至32号。10个居民组,358户,1072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毕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8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74号,西至沿江东路南侧。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毕家上弄派生得名。清朝末年,弄内有数户人家以做钉鞋(雨鞋)为业,又名“钉鞋弄”。本弄70至92号地段属程家下弄居委会。弄内北侧旧时有奉新会馆(新吴书院)。内供令公菩萨,又称“令公庙”。民国时,曾先后改建成电影院、杂剧院。建国初采茶剧团驻此。后改为“文艺工厂”).现为游艺场。
   福寿弄 居委会驻地。东接毕家下弄横弄,西至沿江东路东侧65号。长120米,宽1.3米。水泥路面。此弄旧时因形似棺材,又住有几户做棺材的人,故名“棺材弄”。后人们图吉利,反其意更名为“福寿巷”。后又改为福寿弄。此弄东面菜市场,原为丰城会馆(后毁于火)。1936年建有“景德大舞台”)。建国后改为菜场,现为农贸中心站。
   彭家下弄一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80米处。南起毕家下弄北侧64号,北至彭家下弄南侧。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彭家下弄派生得名。
   彭家下弄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90米处。南起毕家下弄北43号,北至彭家下弄南侧。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老居民区。由彭家下弄派生得名。
   程家上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90米处,驻程家上巷36号。以辖地命名。东自程家上巷弄口和东司岭28号相连,西自中山北路东侧19号至57号,南至迎瑞上弄,北至程家上巷。6个居民组,366户”112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称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程家上巷居委会01973年改称向阳巷居委会。1983年易今名。
   程家上巷 居委会驻地。东至东司岭28号,西至中山北路东侧57号。长160米,宽1.7米。水泥路面。早在秦时,此地为程氏村庄,名“程家村”。宋代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易名“程家巷”。因地势较高,称程家上巷。此巷北侧1-13、2-16号属祥集上弄居委会管辖。巷内32号原名“程家祠堂”。民国初至建国后一度为越剧院(原称“绍兴戏院”),现为新华瓷厂仓库和文艺工厂宿舍。
   程家上巷一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12米处。西通程家上巷北侧,东至弄底1号。长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上巷派生得名。
   程家上巷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12米处。西起程家上巷北侧,东至弄底1号。长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上巷派生得名。
   迎瑞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侧106米处。东起弄底1号,西通中山北路东侧31号。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元朝末期形成弄巷。由于行人稀少,非常僻静,故名“冷水弄”。明朝中期住户增多,取吉祥之意,更名“迎瑞弄”。因地势较高,称迎瑞上弄。
   程家下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50米处,驻詹家下弄2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52号至72号,西至沿江东路60号至74号,南至程家下巷,北至詹家下弄。8个居民组,300户,102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称第九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程家下巷居委会。1973年改称民勤弄居委会。1983年复称今名。
   程家下巷 位于居委会南90米处。东起中山北路西侧52号,西至沿江东路。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上巷派生得名。巷口南侧2_24号属迎瑞下弄居委会管辖。巷口北侧清代建有“临江会馆”(章山书院、民国时办过章山小学),又名“仁寿宫”。现为第八小学校址。此弄解放前有画瓷店数家。
   詹家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北路西侧72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詹家上弄派生得名。
   迎瑞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面380米处,驻程家下巷1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0号至50号,西至沿江东路75号至84号,南至迎瑞下弄,北至程家下巷南侧2号至24号。8个居民组,371户,1195人。老居民区。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称第八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郑家洼居委会。1973年改称新安弄居委会。1983年易今名。
   迎瑞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8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30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9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迎瑞上弄派生得名。
   郑家洼
   位于居委会西南80米处。东至程家下巷一横弄西侧,转向南至迎瑞下弄北侧。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明朝有一郑姓大户住此,此地地势低洼,故名“郑家洼”。民国时多住穷苦贫民,弄内既湿又脏。建国后面貌更新。
   程家下巷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20米处。南至迎瑞下弄北侧,北至程家下巷南侧24号。长8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下巷派生得名。
   程家下巷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70米处。南至迎瑞下弄北侧,北起程家下巷南侧50号。长85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程家下巷上横弄派生得名(此弄旧名马快弄)。
   许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0米处,驻许家弄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许家弄横弄19号,西至许家弄3至67号,南至酱油弄,北至五龙桥12至22号,13至27号。5个居民组,288户,956人。老居民区。1981年从五龙桥居委会析出,成立许家弄居委会。
   许家弄 居委会驻地。南起酱油弄,北至胜利路南侧68号。长5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康熙年间,许氏家族聚居于此,形成弄巷,称许家弄。弄内9号是“青莲庵”遗址。
   酱油弄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南靠大苏家弄北侧,向西北延伸与许家弄相接。长110米,宽1.3米。水泥路面。呈波浪形。清初此地有一酱油行,习称“酱油弄”。
   五龙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500米处,驻蔡家街1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筷子弄西侧,西至广益弄,南至蔡家街1至9号,北至胜利路南侧42至48号。5个居民组,460户,1493人,其中满,回,蒙族5人,余均汉族。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六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六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改称为五龙桥居委会。1973年改称务农桥居委会。1983年复称今名。
   五龙桥 位于居委会西24米处。东接牮头嘴,西至许家弄东侧。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相传宋末此地是山涧,水自五龙山流经此地入昌江。五龙庵和尚为方便行人,在此建一小石桥,名“五龙桥”。后此地住户渐多,形成弄巷,沿用桥名。1973年易名“务龙桥”。1983年复称原名。
   犁头嘴 位于居委会南10米。西接五龙桥,向东转南紧邻江家坞,东连蔡家街。长141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末形成弄巷。因地形似犁头嘴,故名。
   筷子弄 位于居委会北12米。北至胜利路南42号,向南延伸40米,折向西至弄底6号。长1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为一无名小弄,住户无几,至中朝住户增多,因弄巷窄长似筷子,故名“筷子弄”.
   风车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接广益弄,北至胜利路南侧48号。长1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景德年间奉帝命烧制龙床,瓷工日夜不停终于烧成。但上交期限迫近,龙床难以迅速冷却,故聚集风车鼓风冷却。此弄因此名“风车弄”.
   广益弄
   位于居委会南22米处。南靠苏家畈(弄》北侧,北与风车弄、犁头嘴,五龙桥成十字形相交。长12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初此地有一瓷器店,招牌为“广益店”。弄以店命名。
   苏家畈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460米处,驻江家坞横弄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单栅门l号,西至大苏家弄口31号,南至珠山中路11至35号,北至江家坞。8个居民组,470户,1452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二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苏家畈 位于居委会南35米处。西至珠山中路轻化局围墙西北侧(苏家畈1号),向东转南至珠山中路17号。长14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末此地为苏氏村落,地势较平坦,故称“苏家畈”。旧时境内有石棣会馆(广阳公所),现为红卫瓷厂.
   江家坞 位于居委会北15米。东与单栅门相接,西连犁头嘴。长1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末此地是山坞,江氏居此。后形成弄巷,得名“江家坞”。
   江家坞横弄 居委会驻地。北至江家坞南侧,南至苏家畈北侧。长3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江家坞派生得名。
   大苏家弄 位于居委会西150米处。东接苏家畈,西与小苏家弄相连。长1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时,苏氏长子居此,后形成弄巷。故名“大苏家弄”。
   单门 位于居委会南180米处。南起珠山中路北侧2号,折向西与江家坞连接。长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末年,此处是一片荒地,后有居民住此,因僻静,为防盗以保安全,居民用石块树桩垒成一道栅门。形成弄巷后,名单栅门。
   祥集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32米处,驻珠山中路39号。以辖地命名。东邻龙珠阁居委会西侧,西至中山北路1至17号,南至珠山中路北侧39至67号,北至程家上巷北侧1至13号,2至16号06个居民组,370广,1215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五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为第五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01954年改称第十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祥集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78米处。东起东司岭,西至中山北路东侧25号。长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取吉祥聚集之意称祥集弄。弄内3号、9号明代住宅,系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现已修缮开放、供人参观。
   东司岭 位于居委会东北约1米处。南起珠山中路北侧39号,北连毕家上弄。长130米,宽1.7米。成曲线形,水泥路面。秦中期,此地已有人居住。据《浮梁县志》载:布政分司,设守备、把总。乾隆年间改为都司。署设马鞍山以西,曾迁设厂西隅。因都司署设御窑厂西侧此岭上,故称都司岭。后人谐音说成东司岭。《陶录》载:此处曾设巡司署,景德司署。
   新当铺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侧90米处。西起中山北路东侧,东与东司岭相定。长120米,宽1.3米,水泥路面。元中期,此弄因设有当铺,时在老当铺弄之后,称新当铺弄。清至民国时,弄内有红店(绘瓷)数家。
   老当铺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169米处,西起中山北路,东至弄底23号。长80米,宽1.6米。元中期,已成弄巷,弄内开设一家当铺。生意兴隆,人称此弄为“当铺弄”后隔壁弄内亦开一当铺,弄名为“新当铺弄”,故此弄易名“老当铺弄”。又因地势较高,称“老当铺上弄”。
   祥集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300米处,驻祥集下弄一横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2至28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珠山中路北侧71号至97号,北至老当铺弄下弄。9个居民组,398户”1226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称第七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5年属珠山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祥集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侧5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2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祥集上弄派生得名。
   祥集下弄一横弄 居委会驻地。南至珠山中路北侧24号,北通老当铺弄上弄南侧。长5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祥集下弄派生得名。
   祥集下弄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处。南至珠山中路北侧89号,北至祥集下弄南侧50号。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祥集上弄派生得名。
   老当铺弄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3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28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老当铺弄上弄派生得名。
   小南门 位于居委会西南80米处。南至珠山中路北侧85号,北至祥集下弄南侧21号。长80米,宽1.7米。水泥路面。由南门头派生得名。明朝中期是从御窑厂到南门渡的必经之地。靠昌江边是装御货物的码头。此地清朝有“山西会馆”,建国后改建为市京剧院,后改赣剧院。现因加宽街面修建新房,剧院被拆除, 石狮埠街道
   SHI SHI BU JIE DAO石狮埠街道办事处地名图石狮埠街道概况 石狮埠街道,位于市区北部,区政府所在地。以辖地弄巷“石狮埠”命名。街道办事处驻地青石街44号。东至烈士纪念塔与新村街道相邻,南至风景路、斗富弄与珠山街道相连,西至沿江东路与西郊街道隔河相望,北至景德镇发电厂与竟成乡青塘村相接。面积约4平方公里。弄巷77条。18个居委会,150个居民小组,8007户,25616人,回、满、傣族61人,余为汉族。 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三、四图。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解放初属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七街政府。1953年属第三区。1956年直属市人民委员会,称石狮埠街道办事处。1958年称先锋公社。1960年与苏家弄办事处合并称珠山公社。1963年恢复石狮埠办事处。1966年改称红旗北路办事处。1969年改称石狮埠公社。1976年析出西郊街道,改称景北区石狮埠街道革委会。1979年改称珠山区石狮埠街道办事处。 辖区是历史悠久的工商业区。早在唐宋时期,雷公山、董家坞、茶叶塘一带就有陶瓷生产作坊和窑场。半边街,徐家街初为小街。明末徐家街,邓家岭、青石街已成商业中心。现中华北路,当年称正街,民国时称后街。历史上景德镇的四大码头,就有许家码头(今半边街),曹家码头(今中渡口)、湖南码头(今通津桥)座落辖区,是当年交通运输要地。 建国以来,工商企业发展迅速。景德镇市火力发电厂、观音阁、洋湖自来水厂、人民瓷厂、市宾馆,木材公司、建筑预制厂,跃进瓷厂、区劳动服务公司等一批市、区企业相继在辖区建立。中山北路商业网点遍布,有大小商店200余家。斗富弄农贸市场的农副产品品种繁多,是景德镇市最大的贸易集市。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街办工业和服务行业发展很快,街办纺织瓷件厂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彩绘瓷厂、运输站,建工队等单位年产值达100多万元。随着城市改革的进行,第三产业得到发展t家务服务公司、煤饼代销店,废品收购站、缝纫修补、电器维修、饮食小吃、便民旅社等有20多个服务项目和网点。 境内交通便利,中华北路、中山北路、沿江东路横穿境区,车辆南来北往,行人熙熙攘攘。里市渡有渡船通古街一三闾庙。中渡口有浮桥连接两岸。班车和公共汽车经过辖区通往波阳县和竟成乡,新平乡、蛟潭区各乡。招手上车、就近下车的小公共汽车自境内第一医院发车,直达火车站。 市第一人民医院、卫生防疫站,卫生学校、第三中学、第十二中学、市委机关保育院、区人民政府,区妇幼保健所、第一、五,十六,十九小学驻于境内。街道办有育新中心幼儿园、居委会办有幼儿班、街道还办有活动中心——街道文化站,各居委会办有文化室。街道与市民建联合创办的“石狮埠业余学校”,根据青少年的不同需求,开设了初、高中文、理科和社会服务等学习班。五年来共收学员16138人,通过文化学习和专业培训,先后有51人考上大学、中专,129人考上电大,65人考上技校,210人考进国营工厂。 街道办事处连年来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全地区有市级文明单位15个,文明居委会6个,、文明大院20个、文明弄11条、文明楼14栋,五好家庭不断涌现。街道民政优抚工作历年被评为省、市先进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成绩突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16‰左右,为全市最低数。 辖地昔日古寺观甚多,有著名的“江南雄镇”关口的观音阁,有名僧佛印游览过的祝禧寺后建东山寺(今市委机关保育院址),有古木苍翠的五龙庵(今市宾馆址),还有分布在街巷里弄的五王庙、东岳庙、纯阳观、水星阁、白云寺、白马古迹等。这里历史上还是教会驻地,太平巷附近有天主堂、圣母堂。
   石狮埠街道地名
   新安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50米处。驻百花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西至中山北路东侧,南至上新安巷,北至板坊上弄南侧。8个居民组,434户,1457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二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沟沿上 位于居委会东42米处。南至斗富弄,中段转东至中华北路,北接青石街。长26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中原有一条青石板盖的大阴沟,经通津桥流入昌江。元朝城市发展,沟旁建房形成弄巷,称沟沿上。巷内留有古窑一座,现为人民窑厂仓库。1986年评为文明弄。
   上新安巷 位于居委会南48米处。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明朝,徽州人在此建一徽州会馆(新安书院),故名。原来会馆南北两侧弄巷均称新安弄。1973年换门牌时改称上新安巷、后又统称新安巷,北为单号南为双号。为避免重名。1985年再将北侧巷易称今名。
   百花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明代,因巷内居民生男孩的多,称百子弄。1973年换门牌时易今名。
   百花图 位于居委会北2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15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代形成弄巷,弄口建有牌坊,上画文王八卦,传说为压南山邪气。习称八卦图01973年换门牌时,易今名。昔日弄口有一大陆旅社。现为向秀丽幼儿园。
   朱氏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北通板坊上横弄,呈曲线形,有两弯道。长1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相传元末有朱姓妇女年轻丧夫,道德高尚,后人颂扬朱氏,称此弄为朱氏弄。弄内清末至民国曾设有瓷土行。
   板坊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55米处。南至朱氏上弄,北至板坊上弄。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板坊上弄派生得名。
   朱氏上侧弄 位于居委会北55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25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朱氏上弄派生得名。
   青石街 位于居委会东30米处。南至上新安巷,北至罗家坦。横穿板坊上弄,东连沟沿上。长3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044号为石狮埠街道办事处驻地059号为五层楼房的教师公寓。此巷昔日有坯房、商店,唐宋时为闹市区。后来商业中心南移,成为弄巷。因当年为青石地面的街道,故名青石街。
   发电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5公里处。驻青塘电厂商店东侧宿舍。东邻塘下村,西连青塘村,南至中山北路,北倚昌江河016个居民组,269户01056人,回族6人,余均汉族。辖地原为竟成乡青塘村黄家生产队果园01972年建发电厂后逐年修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半边街居委会管辖01981年析出,成立发电厂居委会。境区内有排列整齐的职工宿舍楼房、6栋,有商店、菜场、中小学、幼儿园、礼堂、职工医院等。实施配套,生活方便。境内水泥马路宽阔平坦,道旁绿树成荫。亭榭、荷塘、鱼池错落其间,环境优美。
   半边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1.1公里处。驻中山北路746号。以辖地街道命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东至大镜头,西至昌江河边,南至半边街横弄北侧,北至观音阁06个居民组,515户,1744人,回族6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四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为第七街政府第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一居委会。1970年改称半边街居委会。宋末,董家坞至茶园塘一带已有制瓷作坊和窑场。明朝,制瓷业渐集中市区并向南转移。建国后董家坞建农民新村。市第三中学、制酱厂、建筑材料厂,半导体厂座落境内。
   半边街 居委会驻地。南至半边街横弄北侧,北至观音阁。长1500米,宽6米。水泥路面。唐宋时期是热闹街市。明嘉靖年间南段靠河半边街道的房屋被洪水冲毁,只剩东面半边街,故名。此地清属里仁都四图,北段又名四图里01953年开拓前街马路时,四图里并入半边街。建国后街道两边均建房设店。1984年换门牌时,统称中山北路,此处为北段。座落此地的许家码头,明清时期,瓷土,窑柴由此进口。
   大镜头 位于居委会东500米处。东邻昌江村菜园,西接八字门,南至中山北路建材厂,北至市第三中学。长70米,宽2米。沙土路面。此地有口大井,原名大井头。1973年换门牌时,因与解放路之大井头同名,故改名大镜头。
   油行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80米,宽1.5米。沙土路面。明末弋阳人邵志明兄弟二人在此开设油坊,形成弄巷,称油坊弄。后来油坊生意兴隆,又在弄口开设了油料商行,故改称油行弄。
   油行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昌江河边。长30米,宽1.5米。沙土路面。由油行上弄派生得名。
   八字门 位于居委会北250米处。东至大镜头,西至中山北路东侧。中段有两个直角弯。长150米,宽2米。沙土路面。清代补窑工人余某,在此建一房屋,用窑碴砌一八字形院门,称八字门。
   沈家祠 位于居委会北500米处。东至昌江村委会菜地,西至中山北路。长150米,宽2.3米。沙土路面。明初,有沈、兰、李、朱四姓居住。明末,沈氏建祠于此,名沈家祠。后来住宅增多,形成弄巷,弄以祠名。
   枥木岭位于居委会北750米处。东至昌江村菜地,西至中山北路。长140米,宽1.6米。沙土路面口明代,因此山势似马,名大马岭。清代,太平天国军曾驻此,留下很多马槽(即枥木),故又名枥木岭。
   蓝家祠 位于居委会北l公里处。东至袁家山麓市制酱厂,西至中山北路,南至新平路,北至观音阁自来水厂。长60米,宽2米。沙土路面。宋武将蓝魁在此建蓝家祠,当时文武官员过此,都要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后住宅增多,形成弄巷,以祠命名。附近建有箭楼,据传蓝魁常以对河斗姆宫照壁为靶,在此练箭。楼口有“天光云影”四字石刻。因城市建设,此处面貌全已改观。
   晏公庙 位于居委会北1.3公里处。东至石埭山南麓半导体厂,西至中山北路。长40米,宽1.3米。沙土路面。元朝,浮梁晏姓住此。生前无子。死后,女儿为纪念其父,在樟树下建一庙,名晏公庙。弄以庙名。
   韦陀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700米处,驻上陈家下弄2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袁家祠,西至上陈家弄,南至韦陀桥,北至半边街南侧。含中山北路东侧549---617号,西侧658-736号地段。5个居民组,250户”1100人。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为第七街政府第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一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01970年改称半边街居委会。1973年析出,成立韦陀桥居民委员会。
   韦陀桥 位于居委会东2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50米,宽1.7米。以桥命名。桥建于宋,原为石板拱桥,名弥陀桥。明末,桥南建韦陀庙,改名韦陀桥。现修成马路桥,巷在桥头,故名。
   上陈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30米处。东至昌江村菜地,西至中山北路。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朝,都昌陈氏家族迁此,故名陈家弄。1973年换门牌时,为与太白园地区之陈家弄区别,故改今名。
   上陈家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边。长3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上陈家弄派生得名。
   半边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50米处。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西通中山北路,东至弄底。由半边街派生得名。
   徐家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600米处。驻上姚家弄13号。以所辖弄巷命名。老居民区。东至日马古迹,西至里市渡口,南至徐家街11号,北至茶园塘。含中山北路西侧491-541号,东侧586-656号地段。10个居民组,492户,1174人0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二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家具厂、豆制品厂座落境内。
   徐家街 位于居委会东30米处。南至求知弄11号,北至茶园塘。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东晋时,徐姓商人住此经商,后发展为商业区,故名徐家街。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变化,商业中心转移,成为弄巷,沿称原名。
  上江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徐家街西侧,西至中山北路491号,南通大弄口。长8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宋末,江氏家族居此。明形成弄巷,明清两代此处均为闹市区。名江家弄。因与昌江街道之江家弄同名,故改称为上江家弄。
   里市渡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493号,西至昌江东岸渡口。长30米,宽8米。街为水泥路面,河坡为石板路面。宋朝,李氏寡妇施资建此渡口,故名李施渡。当年是通往鄱阳、都昌、浮西的河运咽喉。因渡口离市中心一华里,又谐音,改今名。现渡口仍保存当年风貌,有渡船一只通对岸三闾庙。
   上姚家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徐家街,西至中山北路517号。长8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宋末,商人姚氏在弄口开设米店,称姚家弄。因与石狮埠对面之姚家弄同名,故改称上姚家弄。
   上姚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3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61号,西至昌江河边。长2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上姚家弄派生得名。
   上黄家弄 位于居委会北约50米。西通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9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末,安徽人黄三毛居此,建一黄家祠堂,故名黄家弄。为与昌江街道之黄家弄区别,遂改称上黄家弄。
   茶园塘 位于居委会东北200米处。东靠油茶山,西至中山北路东侧,南接徐家街,北靠昌江村菜地。长100米,宽1.8米。沙土路面。为城乡居民混居区。宋代,此处设窑场。附近有一口塘,塘边堆放烧窑的槎柴。故名槎园塘。后来窑场迁移,成为居民区。因槎谐音为茶,习称茶园塘。
   大弄口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400米处。驻求知弄30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徐家街西侧,西至昌江河边,南至求知弄,北至棋杆弄。含中山北路东侧445-489号,西侧522----584号地段。8个居民组,413户,1566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三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制鞋厂座落境内。
   大弄口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西至中山北路,向东延伸又向北转接上江家弄,南通大弄口横弄。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宋形成弄巷。因弄口较宽,名大弄口。
   求知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童关栅门,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1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东端原有一小庙人称观音庙,还有一石板桥是通观音阁的必经之道。称观音桥。旧社会人们在此烧香求子,故名求子巷。后改求子弄。1973年换门牌时,观音庙2-26号并入求子弄。因谐音改名求知弄。昔日弄中1号建有青阳会馆(蓉城书院)。开设过猪行、米店和饭店。现为居民住房。
   求知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28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昌江河边。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求知弄派生得名。
   大弄口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20米处。南邻求知弄,北接大弄口。中转两直角弯。长6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大弄口派生得名。
   棋杆弄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西通中山北路,东至弄底。长85米,宽1.8米。碎石路面。弄形成于宋。因靠近里市渡口,弄口竖一棋杆标示渡口,故名。
   玉字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50米处。驻中华北路250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232-262号,西至昌江河边,南至玉字巷,北至童关栅门。含中山北路东侧419—443号,西侧486----520号。8个居民组,407户,137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四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四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第十六小学座落境内。
   玉宇巷 位于居委会西25米处。西至中山北路,东环绕市第十六小学围墙向北与篾丝上弄相连,南至上当铺弄。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弄巷形成于宋,因三条横弄与直弄相交,形如玉字,故名。街道中心幼儿园座落弄拐弯处。
   玉宇巷河边 位于居委会西14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边,含沿河地段。长13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玉字巷派生得名。
   篾丝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5米处。西至中山北路,向东延伸,中段有两个直角弯,至第十六小学大门口分成两条弄,南至中华北路,北至童关栅门。长20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宋末,霍姓在此开篾丝店,故名篾丝弄,又名霍家弄。
   篾丝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18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边。长2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篾丝上弄派生得名。
   童关栅门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至中华北路,北至求知弄。中段有一直角弯。长90米,宽2米。水泥路面。因弄西端有一小桥靠近求子弄的观音庙,又称观音桥。元朝,童姓居此,弄口建有栅门,后称童关栅门01935年拓宽马路时,栅门毁。弄拐弯处昔日设天宝公所。
   太平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约250米处。驻中华北路224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雷峰山第一医院宿舍,西至石狮埠下弄河边,南至太平巷北侧,北至上当铺弄。含中华北路东侧361-417号,西侧418-484号地段。11个居民组,722户,2319人。少数民族10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五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五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称今名。 太平巷现为城区主要道路之一。原名圣节巷。系以教会圣诞节命名。1935年病疫流行,人们企求太平而改名太平巷。巷口1号附近称三角坦。此路东至中华北路,西至昌江河边。长160米,宽6米,水泥路面。解放前此巷开有几家寿枋店,现有缝纫店、饮食店,菜市场。农贸市场。
   十八拐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至太平巷,北至下姚家弄,中段有三个直角弯。长1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明末形成弄巷。因弄拐弯较多而命名。
   下姚家弄 位于居委会北2米处。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中山北路,中段向北有一段弄只通弄底,成T形。长19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代,有姚姓商人,在街口开设米店,故名姚家弄。为与里市渡附近的姚家弄区别,称此为姚家弄下弄。
   石狮埠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约190米。西至中山北路407-409号,东至弄底。长22米,宽1.2米。水泥路面。此巷元初形成,当时为瓷器商埠。以销售瓷狮为主。巷口有石门楼,上刻石狮埠三字。门楼前置石狮一对,故称石狮埠。
   石狮埠下弄 位于居委会西约215米。此弄为两条起自中山北路弄西至河边相接,成U形。北面弄自中山北路486号进。南面弄自中山北路444号出。长190米,宽1.7米,水泥路面。由石狮埠上弄派生得名。
   上当铺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约100米。西至中山北路417号,东端向北拐通玉字巷。长12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明初,此处开一当铺,故称当铺弄。为与珠山街道之当铺弄区别,改称上当铺弄。
   朝阳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160米。驻中山北路378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182-216号,西至昌江河边,南至龙船弄,北至太平巷南侧。含中山北路东侧333—359号,西侧372-416号地段。10个居民组,492户,1728人,少数民族9人,余均汉族。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六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六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龙畦弄 位于居委会东13米处。东至中华北路200号,西至中山北路333号。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初形成弄巷。昔日弄东端有五王庙,供华光菩萨,传说神佑烧瓷即成器。对面有一小庙名神龙庙,内供一龙头。旧时每逢元宵,居民抬龙头出灯,常经此弄。又因弄狭长似龙船,故名。
   龙船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35米处。南至龙船弄,北连朝阳巷。长7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龙船弄派生得名。
   龙船弄河边 位于居委会南约10米。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河岸。沿河岸南北延伸成T形。长100米,宽1.2米。砖石路面。由龙船弄派生得名。
   朝阳巷 位于居委会北约40米。东至朝阳巷横弄,西经中山北路至昌江河岸。中段有两直角弯。长16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民国九年浮梁豪绅张佩贤在此巷建一大片房屋,门向东南开,阳光充足,门坊上书“朝阳门”三字,故名朝阳巷。
   朝阳巷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约130。南至龙船弄,北至朝阳巷。长10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原称太平巷横弄。1973年改今名。
   侯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160米。驻中山北路312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昌江东岸,南至侯家弄北侧,北至低头弄、龙船弄河边。含中山北路东侧255_755号西侧300--368号地段,罗家坦3-13号,青石街36—44号地段和中渡口区片大部分弄巷。旧名侯家下弄、天灯弄、低头下弄(现均为中渡口门牌)。9个居民组,499户,1635人,回族1人,余均汉族。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七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珠山区政府、石狮埠街道办事处驻境内。
   侯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约13米。东接青石街36号,西至中山北路。长140米,宽1.3米。中段有两直角弯。水泥路面。相传元代有几户较有权势的侯姓人家居住,故名侯家弄。此弄北侧属侯家弄居委会管辖,南侧由樟树弄居委会管辖。
   低头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10米处。东至罗家坦,西至中山北路东侧。长1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弄形成于宋。相传明末有陈氏抚台住此,在弄口建一青石门坊,较低矮。当时骑马来拜访抚台的,进弄时都要低头,故名低头弄。该弄11号为明代住宅建筑,为市文物保护单位。传说此房即陈抚台之宅。弄南侧现为珠山区政府驻地。民国时为浮梁公所。
   罗家坦 位于居委会东北160米处。东至中华北路,西至低头弄,南接青石街,北连龙船弄。长1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早在南北朝时,此地就是罗姓村庄。宋、元时期,包括三角井在内,已发展为集市区。明、清时期,有罗姓人在此建房数栋开办柴炭行,因此地有块大坦,都为罗家堆柴炭用,故名罗家坦。直到民国时这里仍为柴炭闹市。
   看蜂寺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50米处。驻吴家祠堂25号,以寺庙命名。东至跃进岭,西至中山北路,南至大安全弄北侧,北至跃进瓷厂。7个居民组,138户,1200人,其中回族3人,余均汉族.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十六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六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01970年改今名。辖境宋明时期坯房、窑场较多。市卫生防疫站、区跃进瓷厂座落境内。
   大安全弄 位于居委会南120米处。南至人民瓷厂新厂房,向北伸延30米,转西通中华北路,现被厂房隔成两段。青石路面。元朝中期弄内房屋被火烧毁,曾名火烧弄。明清时期此地段是热闹街市,清至民国时、临街有瓷行数家。1973年市区换门牌时,按人们的意愿,改名安全弄。该弄北边原有小安全弄,1973年换门牌时并入中华北路。
   吴家祠堂 居委会驻地。东至跃进岭山腰,西至中山北路。此处有两条弄巷均称吴家祠堂,北是单号,南是双号,中间有一瓷土仓库。两条巷都只有西向一方通马路。单号巷呈厂形,长50米,宽2米。双号巷呈梯形,长50米。宽1.6米。均水泥路面。元朝浮梁吴氏家族建祠于此,称吴家祠堂。弄以祠名。
   扫帚弄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雷峰山麓,西至中华北路。长40米,宽1.3米。石板路面。宋朝此处居民以扎扫帚为生者较多,故名,
   蕾峰寺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雷峰山麓,西至中华北路。长40米,宽2米。石板路面。东汉时,山下是几十户人家的山村。宋代,山腰建雷公寺,内供雷公闪母神象。宋中期,在山麓建有窑场、坯房,住房逐渐增多,形成弄巷。以寺命名。建国后,寺毁,建民房。沿用原名。1973年换门牌时,改名雷峰寺。 雷峰山原名雷公山,文革中改名跃进岭,西北为雷峰寺居委会辖地,东南为薛家坞居委会辖地。
   薛家坞居民委员会位于办事处东400米处。驻人民瓷厂宿舍2栋8号。以驻地命名。东至薛家坞岭上,西至风景路东侧,南至薛家坞横弄,北至跃进岭南侧山腰。7个居民组,432户,1616人。办幼儿园1所。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七街政府第十五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五居委会。1972年易今名。
   薛家坞 居委会驻地。南至薛家坞横弄,北至雷峰山腰。长14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现为人民瓷厂宿舍区。此处原为山坞,隋唐时期是薛氏小村。唐太和年间,尚书薛展居此。后形成弄巷,称薛家坞。明代此坞有窑场数座。
   薛家坞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风景路,西至薛家坞。东、西端各有半圆形弯道。长180米,宽1.4米。砂石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
   薛家坞岭上 位于居委会南30米处。南至薛家坞,北至跃进岭。长120米,宽2米。砂石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
   中渡口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50米处。驻中山北路148号5楼1号。东至中山北路西侧178号,西至沿江东路1-23号,南至哲士巷北侧,北至中渡口45号。5个居民组,413户,132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该会以辖地中渡口命名。中渡口原为昌江河中段渡口之称。现为城区主要道路之一.昔日的中渡口是现称中渡口以北第三条弄。弄口有石门坊,上刻“中渡通衢”四字。中渡过河西多有坯房、匣厂,又为槎柴码头,当年争渡者日夜不息,1935年建浮桥后,渡口南移,中渡口已非渡口,而为习称之弄名。现中渡口范围扩大到含5条下弄的区片。南至原樟树下弄(现称中渡口),北至原低头下弄一带。中渡口居委会只辖原樟树下弄至原侯家下弄南侧一段,以北属侯家下弄居委会管辖。文革后,中渡口(原樟树下弄段)店面增多,已成街市。
   哲四巷 位于居委会南41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中段有一小巷名为通津桥横弄。长1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宋朝,此弄住有算命,测字卜卦、道士和处士。四种搞迷信职业的人。原名测字巷。民国初年改为哲四巷。
   瑞州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沿江东路,中段有两直角弯。长9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明代,巷口建有瑞州会馆(筠阳书院),民国年间在此办有筠阳小学。弄原名瑞州会馆,1973年易今名。
   板坊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4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中段有段8米长横弄。由板坊上弄派生得名。
   朱氏下弄 位于居委会北20米处。东至中山北路,西至沿江东路。长5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由朱氏上弄派生得名。
   樟树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160米处。驻中华北路68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华北路西侧86-164号,西至中山北路东侧213-249号,南至板坊上弄北侧,北至侯家弄南侧。含青石街13-83号。10个居民组.,411户,1371人。回族1人,余均汉族。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八坊。1954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八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市第十二中学座落境内。
   板坊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16米处。东至中华北路,横穿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长16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相传明初南昌人徐术水在此弄开设一家“青山行,收购木材,加工出售木板。故名板坊弄。此弄南侧属新安巷居委会管辖。
   樟树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00米处。东至青石街,西至中山北路。长90米,宽1.6米。水泥路面。相传明清时期弄东端有棵大樟树,树下有一小庙,供樟树神,故名。此弄9号解放前为浮梁豪绅姚以南开设的“中国饭店”。1947年国民党在此关押过爱国民主人士。1949年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在此设过军事物资供应处。
   风景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350米处。驻风景路19号。原名跃进岭居委会,现以路命名。东至莲花塘后塘,西至薛家坞西侧1-11号,南至风景路北侧,北至薛家坞横弄1-9号。8个居民组,361户,1400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五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五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属薛家坞居委会。1973年从薛家坞居委会析出成立跃进岭居委会。1986年改称今名。市宾馆、景德镇日报社、市委机关保育院、市人防办公室、市档案馆驻境内。
   薛家坞侧弄 位于居委会东2米处。南至风景路向北延伸转西与薛家坞中侧弄相连。长7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
   薛家坞中侧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50米处。南至薛家坞,北至薛家坞横弄。东连薛家坞侧弄。中有一段巷向西延伸至弄底。长13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薛家坞派生得名。市人民瓷厂新厂房建于此。
   草鞋弄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长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东至沟沿上侧弄,西至中山北路。此弄形成于元朝。弄内居民多以制草鞋为生,故名。
   下新安巷 位于居委会北30米处。东至沟沿上,西至中山北路。原来徽州会馆南北两侧于东侧相通的小巷、均名新安巷。该会所辖为南侧巷,门牌为双号。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为避免重名,便于区别,1986年南侧双号巷改称下新安巷。
   老门头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50米处。驻中华北路205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薛家坞西侧,西至中华北路东侧。南至风景路北侧,北至安全弄南侧。8个居民组”241户,951人。办文化室1所。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四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四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改称今名。第五小学座落境内。铁匠弄 位于居委会南280米处。东至风景路,西至中华北路东侧195号。长1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传说宋代有个安徽人张世民在此制作铁器,工巧艺精,远近闻名。故名铁匠弄。弄东北昔日有瓷窑和坯房数处。
   老门头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处。西至中华北路,中段和东段各有一北向约20米的短弄,长80米,宽1.7米。水泥路面。宋代形成弄巷。当时弄口建有防盗老栅门,故名。弄内及弄东北原有瓷窑数座。中华北路老门头至铁匠弄一段,昔日称邓家岭。明代是热闹街市。弄口北面临街为宁国会馆(宛陵书院)旧址。现为第五小学。弄东北现为人民瓷厂新厂房。
   通津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400米处。驻通津桥中横弄15号。以所辖弄巷命名。东至中山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南至斗富弄北侧,北至哲四巷南侧。8个居民组,342户,1980人,回族9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一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一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通津桥 位于居委会南15米处。南至斗富弄农贸市场北侧,往北拐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2米。水泥路面。巷形成于元朝。通津溪自莲花塘流经此入昌江。溪出口处建一石桥名通津桥。巷以桥名。此处河边原为湖南码头。明清和民国时期为水运装卸码头。五十年代修建沿江东路,石桥毁,建成马路。
   通津桥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南至通津桥,北至新安下巷。长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通津桥派生得名。
   通津桥中横弄 居委会驻地。南至通津桥,转西北至哲四巷,再转南与通津桥通。呈半圆形口长7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通津桥派生得名。
   通津桥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30米处。东至通津桥西端向南延伸转西至沿江东路。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通津桥派生得名。
   新安下巷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东至中山北路,中段与通津桥相接,西至弄底。长6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新安巷派生得名。
   更生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300米处。驻中山北路147号。东至中华北路20号,西至中山北路139号,南至斗富弄南侧,北至新安下巷。含沟沿上南段。6个居民组,302户,1011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三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六街政府,称第十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为第十三居委会。1956年属石狮埠办事处。1970年改称风景路居委会。1986年易今名。市第一小学座落境内。
   更生弄 位于居委会东110米处。东自中华北路,西至沟沿上。长80米,宽1.4米,水泥路面。元朝形成弄巷。因弄内住一较有名望的监生,故名监生弄。明清两代为商业区。1973年换门牌时以谐音改更生弄。
   沟沿上侧弄
   位于居委会东70米处。南至沟沿上,呈半园形,中接草鞋弄,北仍通沟沿上。长80米,宽1.2米,水泥路面。元朝形成弄巷,由沟沿上派生得名。 西郊街道
   XI JIAO JIE DAO西郊街道办事处地名图西郊街道概况 西郊街道,位于昌江西岸,原为郊区,故名。街道办事处驻胜利岭52号。距区政府0.3公里。东临昌江,西至二亭村,南至历尧火车站,北至飞机场(罗家桥)。地势北高南低,丘陵与平地相间,呈狭长形。长约14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28平方公里。弄巷8条。24个居民委员会,147个居民小组,8866户,30586人,其中壮、回族17人,余均汉族。(1987年新成立华风、红旗两个居民委员会)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西北属三龙乡,南属官庄乡,东北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分属景德镇市北市区一街和郊区。1952年分属第八街和郊区。1953年分属三、四区。1956年分属石狮埠和郊区办事处。1966年分属红旗北路、新华南路和东郊办事处。1969年分属石狮埠、昌江、竟成公社。1973年成立景北区西郊公社。1976年改称西郊街道革命委员会。1979年改称珠山区西郊街道办事处。
  解放前,辖区地广人稀,村庄冷落,道路狭窄,只有河西、三闾庙两个小集镇和石岭、十八渡、官庄等几个自然村,大都是荒山僻野、河滩坡地。建国后变化巨大,在荒山野坡上陆续建起了许多工厂、学校和机关单位。居民区不断扩大,与之相应的配套实施逐步建立。
  随着市区范围的扩展,昌江,珠山大桥的通车,西郊地区的建设日新月异。新开辟的珠山西路宽敞平坦。两旁新建了市邮电大楼、市人大常委会大楼、供电局、服装一厂、市陶瓷出口公司、华赣种子联营公司等单位的大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兴华路建有高压紧固件厂、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景德镇分行、国营胜利器材厂、制冷设备厂、华风瓷厂、建筑瓷厂。沿江西路建有市少年宫、市水利局,农牧渔业局。昔日荒僻的西郊,今已逐步建设成繁荣兴旺的西市区。
  交通方便,南(昌)张(王庙)公路直穿境区,景德镇民航机场、景德镇汽车站均设境内。珠山西路,沿江西路、兴华路、公园路,新风路纵横交错,公共汽车日夜通行。
  文教卫生事业发展很快。解放前辖区仅有公办小学2所,村小几所。现境内设有市教育学院、建筑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第七、第八中学,第十一小学。此外还有石岭小学、官庄小学和厂(场)办中,小学多所。街道办有中心幼儿园、文化站,居委会设有文化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全地区涌现出市文明单位11个,文明街l条,文明楼76栋。五好家庭不断涌现。卫生机构,境区设有中医院住院部、精神病院、结核病医院和各厂(场)医院。 街道企业不断发展,现有陶瓷工艺,瓷器包装、橡胶、塑料、建工、运输等20多个行业,并有饮食、旅社、土杂产品代销、煤饼代销、废品代收,修理等几十个服务项目01985年街办企业年总产值达314.47万元。
   市陶瓷历史博览区和人民公园处于境内.西郊街道地名
   胜利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00米处。驻河西韭菜园22号。东至沿江西路,西至兴华路东侧,南至沿江西路水利局北侧,北至浮桥西路南侧。含浮桥西路及兴华北路一部分。6个居民组,288户,93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政府。1954年属石狮埠办事处第九居委会。1964年改称第十七居委会。1970年成立胜利岭居民委员会。市竹编工艺厂、第一塑料厂、第三塑料厂,西郊街道办事处座落境内。
   胜利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处。东至河西韭菜园,西至兴华路东侧,南邻胜利器材厂生活区,北至浮桥西路南侧。泥石路面。解放前此地为荒丘野地,称黄泥岭。建国后城市居民迁入,后又建花篾厂、五金厂及宿舍,形成居民区。1958年定名为胜利岭。
   河西韭莱园 居委会驻地。东至沿江西路,西至胜利岭西侧,南至市水电局北侧,北至浮桥西路南侧。泥沙路面。昔日此地农民种韭菜闻名,故名韭菜园。为避免重名易今名。建国后城市居民迁入,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三闾庙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600米处。驻三闾庙正街36号。以辖区三闾庙命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东至昌江西岸,西至陶金岭田畈东侧,南至西河北岸,北至呖府山南侧。5个居民组,309户,87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浮梁县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三、四坊。1953年属第四区四图乡。1954年属郊区竟成乡。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称三闾庙居委会。1966年属东郊办事处。1968年属石狮埠公社兴华路居委会。1973年属西郊公社,恢复三闾庙居民委员会。三河村委会座落境内。
   三阊庙正街 居委会驻地。东至昌江西岸,西至三河村委会东侧,长200米,宽2米。青石路面。明清时期,此街商业繁荣,有粮行,米店,药店,饭店,杂货店、豆腐店,竹木行等,是当年景德镇主要的粮食集市,故名正街。清中期,河东街市发展较快。贸易中心转移。但这条明清古街一直较完整的保留至今。街北9号是三闾大夫庙,为纪念屈原而建。
   刘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昌江西岸,西至进村路东侧。长150米,宽2.5米。青石路面。相传唐时浮梁知县刘仲昭家族由陶金岭迁此居住。后居民逐渐增多,形成弄巷,故名刘家弄。
   窑墩上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东至进村路西侧,西至三河村委会址东侧,南至养鱼塘北侧,北至正街南侧。沙石路面。明末清初,此处曾建过窑场,后来居民在此建房,发现很多窑碴,故名窑墩上。
   杨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处。东至昌江西岸,西至进村路,长210米,宽3米。泥土路面。此地唐宋时期就有人居住,始为杨姓,故名杨家弄。弄内明清建筑较多。
   凤凰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300米处。东至进村路南端,西至凤凰桥,南至西河北侧,北至养鱼塘南侧,水泥路面。宋代此处有一石桥名凤凰桥。因地近凤凰桥,地势又较高,故名。
   进村路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处。北至三闾庙村中心,南至凤凰岭东端.长300米,宽4米。水泥路面。解放前是一条羊肠小道,杂草丛生。解放后路面拓宽,两旁多新建楼房,因此路通村中心,1979年定名为进村路。
   石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1.5公里处。驻陶金岭6号。以辖地命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东至三闾庙田畈西侧,西至罗家桥东侧,南至西河北侧,北至玉字亭南侧。含石岭、陶金岭、玉字岭三个居民点。3个居民小组,264户,904人。 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市郊区石岭乡。1952年属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3年属第三区第三坊,1954年属石狮埠第九居委会。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1966年属东郊办事处。1968年属石狮埠公社。1970年析出,成立陶金岭居委会。1973年改称西郊公社石岭居民委员会。电子工业部闽赣物资供应处(八OO库)、市第四中学(建筑职业学校),精神病院驻境内。
   公园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80米处。驻公园路33号。以所辖道路命名。老居民区。东至昌江西岸,西至新华路东侧,南至浮桥西路北侧,北至西河桥南端。6个居民组,522户,153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政府。1954年属石狮埠办事处第九居委会。1970年改称兴华路居民委员会。1973年属西郊公社。1986年易称今名。市公路分局驻境内。
   墩头上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起浮桥西端坡上(公园路2号)西至老街上2-74号,南至老街上1--40号以北、北至公园路南侧(25-78号)。长50米,宽40米。沙土路面。因此处居民爱种桃树,原名桃树园。明清时期设过匣窑,又名窑弄里。民国时期,因该处地势较高,改名墩头上。
   公园路
   居委会驻地。东至浮桥西端,向北转西至兴华路东侧。长400米,宽8米。水泥路面。因处人民公园南侧,故名。唐宋时期此地已有制瓷作坊和匣厂,并形成小集镇。当时这条路较狭,称河西路。1935年加宽路面,解放后建人民公园,1954年,路面再拓宽,道旁增设商店,形成街市,名兴华路。1958年铺沥青路面,1983年铺水泥路面,改称今名。市园林管理处、人民公园、西郊派出所均在此路。路西端原为景德镇老汽车站,现为停车站。
   老街上
   位于居委会南180米处。东至浮桥西端,西至兴华路东侧。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元末汪姓在此建村。清代形成街市,称河西街。清道光年间,山洪暴发,房屋留存无几,街毁。习称老街上。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油榨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500米处。驻麻园岭2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兴华路西侧,西至九皇宫东侧,南至胜利器材厂北侧,北至西河桥南端。含油榨套、麻园岭、西河路三个居民点。为城乡居民混居区。6个居民组,438户,135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政府01954年属石狮埠办事处第九居委会。1970年称兴华路居委会。1973年属西郊公社。1981年从兴华路居委会析出,成立油榨套居民委员会。油榨套原为河西村委会驻地,有农户78户。1966年公路分局,农机厂、磁性材料厂等单位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麻园岭于1958年由于城市拆迁户迁居,形成居民区。有农户31户。
   西河路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东至兴华北路西侧,西至九皇宫东侧。长1500米,宽8米。泥土路面。此路原是一条通波阳的小道,1973年拓宽,1975年通车,名新马路。1983年称西河路。九皇宫现为市福利院。
   胜利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86米处。驻厂生活区前门内左侧房。以厂命名。东至兴华路西侧,西邻河西韭菜园,南邻第十一小学,北邻西郊街道办事处。5个居民组,416户,1398人。现有宿舍楼房31栋。1965年在此建电校。1970年改为胜利器材厂,后逐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胜利岭居委会管辖。1983年析出,成立胜利器材厂居民委员会。
   汪王庙居民委员会 位于筏道办事处南0.5公里处。驻珠山西路s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沿江西路,西至兴华路东侧,南至珠山西路北侧,北至第七中学南侧。4个居民组,232户,738人。有供电局,人民银行、税务四分局、蔬菜公司等单位宿舍楼房13栋,平房5栋。为城乡居民混居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属石狮埠办事处第九居委会。1964年属第十七居委会。1970年属胜利岭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汪王庙居民委员会。市供电局、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分行、税务四分局座落境内。
   汪王庙 位于居委会西北0.3公里。东至兴华路西侧,西至市园林苗圃,南至蛇山北侧,北至凤凰山小路南侧。泥土路面。明代有汪,王、李,张居此,其中汪姓较多,并在此建有一庙,供汪王大帝,故名。建国后城市居民迁入,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月山脚下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东至第七中学西侧,西至兴华路东侧,南至税务四分局北侧,北至第十一小学南侧。泥石路面。解放前此处是荒山野地,因地处大月山脚下,故名。解放前仅住几户农民,1958年涮西大队在此建砖瓦厂,曾称窑场。1973年编为东风坦山脚下,1986年改为汪王庙月山脚下。
   凤凰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1公里处。驻茶山上。以辖地命名。东至汪王庙西侧,西至凤凰山,南至园林苗圃,北至市硝皮厂。5个居民组,232户,738人。原为荒山,城市居民搬迁于此,形成居民区。有宿舍楼房6栋,平房26栋。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属石狮埠办事处第九居委会。1964年属第十七居委会。1970年属胜利岭居委会。1981年属汪王庙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凤凰山居民委员会。
   凤凰山 位于居委会西120米处。东至茶山西麓,西至杨家坞口,南至市殡仪馆门前小公路北侧,北至后山。长1200米,宽300米。泥沙路面。属丘陵地。传说此山风水好,有凤凰在此生蛋。又因山形似凤凰,故名。1972年始,市硝皮厂等单位在此建厂房和宿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茶山上 居委会驻地。东至市殡仪馆西侧,西至凤凰山东侧,南至殡仪馆门前小路北侧,北至后山。长1000米,宽500米,泥土路面。属丘陵地。解放前此山东称吉安佬山,西称螃蟹夹。1962年河西大队在此种茶,故名。1980年城市居民迁此,形成城乡居民混居区。
   东风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300米处。驻东风坦4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沿江西路,西至兴华路东侧,南邻珠山西路市林业局,北邻胜利器材厂生活区。5个居民组,380户,1168人。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境内有市水利局、林业局、航运局、第七中学等单位及宿舍楼房17栋,平房数十栋。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竟成乡。1956年属郊区竟成乡。1964年属竟成公社,成立东风坦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公社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6年属西郊街道办事处。市水利局、林业局、邮电大楼、航运公司、第七中学、第十一小学座落境内。
   东风坦 居委会驻地。境内多坡地。有部分水泥路面。相传300年前,西河拐南流经此地直入昌江,多年泥沙沉积,河床升高,堆成旱坦,习称坦上。1957年始陆续迁来船民,后又有很多单位在此基建,形成居民区。以“东风压倒西风”之意取名东风坦。
   蟠龙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公里处。以辖地命名。驻河西加油站宿舍1栋4楼。东至兴华路西侧,西至古窑后山,南至市教育学院,北至河西加油站。含教育学院、第二建筑公司、古窑等单位宿舍区。5个居民组”231户,73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官庄乡。1959年属枫树山垦殖场。1970年市二建司建宿舍迁入居民,属胜利岭居委会管辖。1981年属汪王庙居委会管辖。1985年析出,成立蟠龙岗居民委员会。市教育学院、陶瓷历史博物馆、市环卫处等单位座落境内。
   蟠龙岗
   位于居委会南500米处。东至兴华路西侧,西至古窑后山,南至市教育学院,北至市看守所。因此山延伸形似蟠龙,故名。岗上原是一片松林。七十年代始,市教育学院、看守所、武警支队、陶瓷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建办公楼和宿舍,形成居民区。
   蛇山 位于居委会南300米处。东至兴华路西侧,西至蛇山西麓,南至市看守所北侧,北至兴华路河西加油站。传说此地原名陈家村。一次有条蛇吃了陈家的燕窝,后又有两蛇抢龟之说,故名蛇山。近年来市纸箱厂、环卫处、加油站在此建房,形成居民区。
   一心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3公里处。驻木制品厂宿舍1幢10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昌江西岸,西至兴华路东侧,南至少年宫北侧,北至珠山西路南侧。4个居民组,380户,1167人。有宿舍楼房26栋,平房18栋。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四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北市区第一街政府。1952年属第八街政府第三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属石狮埠第九居委会。1970年属胜利岭居委会。1981年属汪王庙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一心桥居民委员会。市城市开发公司、市服装一厂、金属结构厂、中医院住院部、技工学校、仪表厂等单位座落境内。
   一心桥 居委会驻地。东至昌江西岸,西至麻布袋东侧,南至少年宫北侧,北至珠山西路西侧。泥土路面。解放前此处有条深沟,沟上搭了一座木板桥,又高又窄又险,行人过桥时都互相告诫:要一心一意小心行走,故名一心桥。1980年市中医院、仪表厂建此,并建宿舍,形成居民区。
   麻布袋 位于居委会西南100米处。东至一心桥西侧,西至兴华路东侧,南至十八渡北侧,北至珠山西路南侧。泥土路面。传说清代此处为乱葬岗,地形似麻布袋状,故名01980年市建国瓷厂、技工学校在此建校建宿舍,形成居民区。
   十八渡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5公里处。驻十八渡53号。老居民区。东至十八渡口,西至市气象台东侧,南至汽车站北侧,北至一心桥南侧。以渡口名命名。6个居民组,366户,128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第四区官庄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竟成乡。1958年属枫树山垦殖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成立十八渡居委会。1966年属东郊办事处。1968年属昌江公社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6年属西郊街道办事处。解放前只有几十户农民,吴家村有槎窑数座,就地利用后山槎柴烧瓷,瓷坯由河东运来,烧好再运回河东,来往运瓷共有十八只渡船,故名十八渡。1977年红旗、光明瓷厂等单位在此建宿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市少年宫,西郊垦殖场场部座落境内。
   十八渡侧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100米处。东至沿江西路,西至西郊垦殖场东侧。长40米,宽2米,石桥路面。由十八渡派生得名。
   汽车站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8公里处。驻景德镇汽车站宿舍2栋1楼10号。东至十八渡西侧,西至车辆监理所东侧,南至新风路北侧,北邻市气象台。12个居民组,352户,1204人。有楼房11栋。平房12栋。办有便民旅店两个。废品收购站1所。辖地原属郊区小港嘴乡十八渡村。1957年省汽车运输公司景德镇公司及汽车站、保养场建厂和宿舍,形成居民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公社。1973年属西郊公社。从十八渡居委会析出、成立汽车站居民委员会。
   新风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6公里处。驻新风路3号。东至市车辆监理所,西至兴华路东侧,南至新风路北侧,北至养路段南侧。6个居民组,351户,1203人。境内有楼房5栋,平房16栋。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第四区官庄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政府。1953年属郊区竟成乡十八渡村。1958年属枫树山垦殖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公社麻石弄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73年属西郊公社汽车站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新风路居民委员会。市车辆监理所,气象台、第八中学座落境内。
   森林公园居民委居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5公里处。驻森林公园房管所。东邻光红居委会,西至结核病医院东侧,南至土产仓库北侧,北至新风路南侧。以辖地命名。10个居民组,927户,3089人。境内有宿舍楼房8栋,平房9栋。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拯官庄乡。1953年属浮梁县南山林场。1958年属景德镇市枫树山垦殖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公社。1976年从十八渡居委会析出成立森林公园居民委员会。中国农业银行景德镇分行、市结核病防治所、金属加工厂座落境内。
   森林公园 居委会驻地。东邻光红居委会,西至兴华南路西侧,南邻官庄,北至新风路南侧。此地原是一片茂密的松林,枫树山林场驻此。解放后开辟成游览区。1955年在此兴建了职工疗养院(现为市结核病防治所)。并建有花圃、石凳等。故名森林公园。
   光红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3公里处。驻红光瓷厂宿舍4栋106号。东至新风旅社西侧,西至森林公园东侧,南至市土产公司仓库,北至新风路南侧。1963年光明、红光两瓷厂先后在此建宿舍楼房12栋、平房14栋,形成居民区。6个居民组。382户,1345人。辖地原属郊区小港嘴乡十八渡村。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办事处。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6年属西郊街道办事处森林公园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光红居民委员会。取光明、红光两瓷厂首字命名。
   谭家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1公里处。驻市第二建筑公司加工厂宿舍1排4号。东至昌江大桥西端,西至新风旅社东侧,南至土产公司宿舍。北至二建公司宿舍。7个居民组,448户,1438人。境内有第二建筑公司等单位宿舍楼房10栋,平房27栋。辖地原属市郊区竟成乡十八渡村。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公社。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4年从十八渡居委会折出,成立桥西路居民委员会。1986年易今名。市良种公司、水泥预制厂、水电安装公司座落境内。
   红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1公里处。驻厂宿舍平房1栋4号。东邻谭家山,西至光红居委会东侧、南至黎明路,北邻谭家山居委会。1972年红旗瓷厂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境内有楼房宿舍5栋,平房宿舍12栋0208户,852人。原属谭家山居委会。1987年2月成立红旗瓷厂居委会。
   刘家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公里黎明路东侧处。驻市电瓷厂幼儿园。以辖地刘家岗命名。东至黎明路化肥厂西侧,西至景光瓷厂中学东侧,南至园林鱼塘北侧,北至市土产公司仓库南侧。11个居民组,363户,1305人。境内有市电瓷厂等单位宿舍楼房4栋,平房14栋。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第四区官庄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竟成乡。1958年属枫树山垦殖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8年属昌江公社。1973年属西郊公社哪吒庙居委会。1976年析出,成立刘家岗居委会。1981年易今名。市电瓷厂中学,陶瓷物资供应处,石油,土产公司仓库座落境内。
   舅吒庙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5公里。驻凤凰山东宿舍。以辖地命名。东至昌江西岸,西至枫树山,南至韭菜园。北至市第一化工厂南侧。含韭菜园一部分。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长芗都。民国时属第四区三龙乡官庄村。建国初属郊区竟成乡。1958年属枫树山垦殖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66年属东郊办事处。1968年属昌江公社。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6年属西郊街道办事处。从十八渡居委会析出。成立哪吒庙居民委员会。市汽车修配厂、第一化工厂、石油公司加工厂,青花文具厂,牛羊加工厂座落境内。
   哪吒庙 居委会驻地。清朝此地是荒山,山上建一哪吒庙,地以庙名。文革时拆。01970年景兴瓷厂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
   韭菜园 位于居委会东南250米处。东起物资局仓库,西至元件厂东侧,南至南山北麓,北至化肥厂宿舍。明末刘姓从浮梁县城迁此建村,因山形似猫头,曾名猫头村。清代此地农民善种韭菜,遂改名韭菜园。1977年市汽车修配厂、青花文具厂等单位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
   官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4公里处。驻市造纸厂宿舍。以辖地官庄命名。东临昌江河,西至兴华南路,南邻造纸厂,北邻红卫化工厂。3个居民组,197户,750人。含宿舍楼房8栋,平房8栋。辖地民国时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建国初属郊区官庄乡。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6年属西郊街道办事处,成立官庄居委会。市造纸厂、颜料厂,黎明制药厂一工区、木材厂、沙发厂,元件五厂座落境内。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华风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公里处。驻丁家洲厂生活区。东至六分厂,西至兴华南路,南至厂办公大楼,北至华昌瓷厂南侧。1978年建厂宿舍,形成居民区。现有宿舍楼房16一栋。321户,851人。原属官庄居委会。1987年6月析出,成立华风瓷厂居民委员会。
   亭子下居民委员会 位于居民委员会南5.4公里处。驻亭子下原铁四局五处宿舍,以辖地命名。东至黎明路,西至古城田畈,南至村小马路,北邻制冷设备厂。4个居民组,292户,1055人。含宿舍楼房10栋,平房14栋。为城乡居民混居区。辖地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四区三龙乡。1952年属郊区官庄乡。1958年属枫树山垦殖场。1960年属竟成公社。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73年属西郊公社,1976年析出,成立亭子下居民委员会。市农科所座落境内。
   吕蒙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8公里处。驻吕蒙砖瓦厂宿舍7栋9号。以辖地命名。1960年吕蒙砖瓦厂在此建厂和宿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东至黎明路东侧,西邻古城田畈,南至吕蒙河岸,北邻亭子下村。9个居民组,197户、750人。含楼房7栋,平房17栋。辖地解放前属鄱阳县丽阳乡。建国初属古城乡。1956年属景德镇郊区官庄乡。1958年属枫树山林场。1964年属郊区办事处十八渡居委会。1976年属西郊街道办事处,成立吕蒙居民委员会。市吕蒙砖瓦厂座落境内。
   昌明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8公里处。驻厂职工宿舍。东至昌江河丁家洲段西岸。西至兴华南路东侧,南至市农科所,北至华风瓷厂(丁家洲中部)。含丁家洲一部分。6个居民组,293户,1056人.境内有宿舍楼房15栋,平房35栋。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先后属郊区官庄乡和枫树山林场。1966年昌明无线电厂迁此兴建厂房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1973年属西郊公社丁家洲居委会。1985年改称昌明无线电厂居民委员会。
   历尧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9公里处。驻景南火车站1栋3号。以辖地历尧命名。东至焦化煤气厂,西至河岸,南至古通山北麓,北至市石油公司仓库。5个居民组,196户,750人。含宿舍楼房15栋。为城乡居民混居区.辖地解放前属鄱阳县丽阳乡。建国初属古城乡。1956年属景德镇市郊区官庄乡。1966年属郊区办事处。1973年属西郊公社。1981年成立历尧居民委员会。市焦化煤气厂、石油公司仓库,燃料公司仓库座落境内。
   河西 位于昌江中游西岸,为西郊街道办事处驻地。东至沿江西路,西至麻园岭,南至一心桥,北至西河南岸。面积约2平方公里。南(昌)张(王庙)公路直穿境区。大部分地段为水泥路。宋元时期名莲花洲。明代,因位于昌江西岸,改称河西。又名中渡河西。清代称长芗都潘家疃。民国时复称河西。解放前这里人口不多,但已有制瓷,烧匣、造船行业并形成小集镇。农民户多以种菜为生。建国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河西建立了不少机关单位和工厂,宿舍楼房毗连、迁居河西的人口越来越多,在此地片共建8个居委会。兴华北路、浮桥西路、公园路、沿江西路纵横交错,商业网点不断增多,市场日益繁荣。市人民公园座落境北,游人络绎不绝。 新村街道
   XIN CUN JIEDAO新村街道办事处地名图新村街道概况 新村街道,位于珠山区东南面,为五十年代始建的职工新住宅区,故名。街道办事处驻新村东路43栋附1号。距区政府1.5公里。东至夜叉坞皖赣铁路与里村街道相邻,西至新华书店与珠山街道相连,南至人民广场北侧与周路口街道相接,北至市体育学校与竟成乡交界。面积约2.5平方公里。弄巷5条,大部分为地片。辖27个居民委员会,166个居民小组,8199户,28006人,其中满、回等民族19人,余均汉族。 辖地昔日先后称“黄蛇巷”、“社公庙垄”,四周皆是荒山野岭坞地田垄。人烟稀少。只有一条穿垄过坞翻山越岭的羊肠小道通往旧城。1955年修建第一批工人宿舍,名工人新村。辖地清代属里仁都五图。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中,北市区。1952年属第四、五街政府。1953年属第三区。1955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6年属新华北路办事处。1969年属珠山公社。1976年析出,成立新村街道革委会。1979年改称新村街道办事处。 建国后,经过30多年的改造和建设,地区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昔日的荒山田垄,今已建成规划整齐、设施配套的新型住宅区。境内高层宿舍楼群栉比鳞次,林荫道纵横交错,道旁商业网点合理摆布,环境优美,一派欣欣向荣景象。新村东、西路、广场北路、珠山东路,商店日增,形成了新的街市。路旁开阔处设有农贸市场,个体摊贩密集,市场经济活跃。 新村三条平行主道与珠山东路垂直连接。广场北路经洋湖通往旧城,南接马鞍山路,东接朝阳路,西接珠山中路。珠山路公共汽车日夜通行,交通方便。 辖地文教、卫生,体育单位比较集中,市陶瓷职工大学、师范学校、体育学校,群星学校、商业保育院、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病防治所、妇幼保健院、市体育馆,游泳场,光明电影院、新华书店等均设在境内。街道有业余学校l所、幼儿园6所、文化站8所,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街办企业发展很快。先后开办了工业公司,青花文具厂、彩绘瓷厂、雕塑瓷厂、新村瓷厂,新红瓷厂、颜料花纸厂、新陶瓷厂,建工队、运输队、建材供应站、副食品代销店、饮食店、旅社等企业和服务行业。全年总产值达180多万元。 在“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中,全地区1985年共评出26个文明单位。文明居委会,文明楼院,文明路不断涌现。
   新村街道地名
   百眼并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约100米处。驻农委宿舍71栋207号。东至广场北路西侧,西至新村东路东侧,南至新村街道办事处,北至农民新村。含市农委、农机公司、文化局、等单位宿舍楼房8栋。农民新村在境内,为城乡居民混居区。8个居民组,489户,1233人。1958年后逐步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二居委会。1970年改称红星居委会。1981年改称东路第四居委会.1982年根据该会水井多的特点,改名百眼井居民委员会。解放前此地是一片田垄,称社公庙后垄。新村街道办事处驻境内。
   新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620米处。驻西路西侧医药公司仓库205号。东邻凉山树下,西至医药公司仓库西侧,南邻八面山,北至仓库北围墙。4个居民组,116户,650人01982年形成居民区,属邱家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新峰居民委员会。因此地是山岭,又以新成立之意命名新峰。
   凉山树下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570米处。驻西路70栋405号。东至向阳岭西侧,西至西路东侧,南至西路62栋,北至78栋。以辖地命名。8个居民组,336户,1122人01972年市政府等单位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先后属反修和白蛇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凉山树下居民委员会。解放前此处是山坡,山上有不少短松,树木葱郁象伞,夏季树下荫凉,当地农民称此处为凉山树下,地名沿用至今。
   八面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600米处。驻西路附55号。东至西路西侧,西至师范学校,南至西二路北侧,北至西路33栋市政协宿舍。4个居民组,90户,354人01983年形成居民区,属邱家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八面山居民委员会。因此地原为起伏的山岗,山峦紧连,解放前称八仙山。后因此山有八条山岗,又称八面山。市标准计量局、景德镇师范学校座落境内。
   新村西二路 位于居委会西5米。东至西路市交通局宿舍,西至师范学校。长约200米,宽4米。水泥路面。此路地势由低到高,北傍山坡。南侧有市交通局、人防办宿舍。旧称火石坞。1973年师范学校建房时形成通道,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属西路第二条横道,故称新村西二路。
   火石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550米处。驻西路西铡25栋10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西路西侧,西至莲花塘烈士纪念碑东侧,南至西路21栋交通局宿舍,北至西二路北侧师范学校。5个居民组,157户,722人。其中满族3人,余均汉族。原属反修居委会。1984年成立火石坞居民委员会。相传很久以前,曾从天上落下陨石一块,俗称火石。故名。居委会沿用坞名。
   腊梅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300米处。驻腊梅山7栋5号。东邻尖嘴塘,西邻向阳岭,南至东路商业保育院,北邻农民新村。8个居民组,263户,1018人。含癞痢山一部分和建国、东风、新光等瓷厂宿舍1-20栋。六十年代初形成居民区,原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二居委会。1970年属反帝居委会。1981年称中路第二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
   腊梅山 居委会驻地。长1500米,宽400米。建国前是荒山野岭,与向阳岭统称瘌痢山。1956年形成居民区,名反帝岭。因该地居民爱种腊梅,1982年雅名为腊梅山。此山一部分属向阳岭居委会辖。
   白蛇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500米处。驻西路45栋1单元2楼9号。以辖地命名。南至西路东侧48栋,北至西路东侧60栋。7个居民组,313户,1124人。1970年形成居民区。1970年属反修居委会。1981年改称西路三会。1982年易今名。
   白蛇坞
  居委会驻地。南至西路东侧36栋,北至西路70栋。解放前此处是山间田垄。因道路弯曲迂回似蛇行,又因两边山上石头呈白色,故名白石坞。后改名白蛇坞。此坞南段属西路居委会,东面山坡有28户农民户。为城乡居民混居区。
   西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520米处。驻西路东侧46栋2楼1号。以辖地命名。南至西路东侧36栋,北至46栋。3个居民组,334户,1314人。有工商行政管理局、瓷业公司、商业局、粮食局等单位在此建宿舍,1979年形成居民区。原名白蛇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西路居委会。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座落境内。
   新村西一路
  位于居委会西50米处,洪家山与邱家坞之间的道路。原是通莲花塘的一条小道。1981年加宽。长约300米,宽5米。水泥路面。道路两旁均是机关、企事业单位宿舍。
   洪家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550米处。驻西一路14栋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西路西侧,西至莲花塘边市委宿舍东侧。南至西一路北侧,北至洪家山一建司宿舍。4个居民组,243户,1120人,其中回族10人,余均汉族。1956年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四居委会。1970年属反修居委会。1982年属邱家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洪家山居民委员会。
   洪家山
  居委会驻地。解放前此山为洪氏祖坟山,故名。1956年在此逐年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现有市退休老干部宿舍和师范学校、副食品公司、标准计量局等单位宿舍分布于岭上岭下。曾名反修岭,1982年改称今名。
   尖嘴塘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220米处。驻尖嘴塘3栋4号。东邻百眼井,西邻腊梅”南邻中路,北邻体育中学。以辖地命名09个居民组,448户,1378人。解放前此地属樊家井村辖,1964年始,路桥公司、外贸公司、百货公司等单位先后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01970年改称反帝居委会。1981年改称中路第三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市体育学校座落境内。
   尖嘴塘 居委会驻地。解放前此地是坟山,山下有一水塘,形似鸡嘴,故名尖嘴塘01958年当地农民将塘边田称跃进田01967年岭上名反帝岭,此称反帝岭下,1981年复称尖嘴塘。
   茶叶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350米处。驻茶叶坞附3栋1号。东至铁路西侧,西至广场北路东侧,南邻昌虹居委会,北邻新华居委会。7个居民组,413户,1268人。1958年始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一居委会。1970年属红星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茶叶坞居民委员会。
   茶叶坞
  居委会驻地。东至樊家井村茶山,西至广场北路北端,南邻新兴居委会,北至市民政局福利瓷厂。境内有东风瓷厂,陶瓷加工厂、群星中学等单位宿舍30余栋。解放前为猪婆山农民的茶山,故名茶叶坞。群星学校座落境内。
   向阳岭居民委员会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300米处。驻向阳岭32号。东邻腊梅山,西邻白蛇坞,南至前进巷新村派出所,北至珠山彩绘瓷厂。6个居民组,328户,1022人。1957年后逐步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六居委会。1970年改称向阳岭居委会。1981年改称西路第二居委会。1982年复称向阳岭居民委员会。
   向阳岭
  居委会驻地。长约650米,宽5米,水泥路面。旧称瘌痢山,此为山上小道,1957年市拆迁户陆续迁此建房,形成此路。因路朝南斜下,1982年命名为向阳岭。
   莲花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550米处。驻陶机二厂宿舍202号。东至莲花山铁路两侧,西至莲花山艺术瓷厂宿舍,南至土产公司宿舍,北至窑炉公司宿舍06个居民组,413户,1268人。此地原是坟山”1972年始,市艺术瓷厂、土产果品公司、陶机二厂、东风瓷厂、窑炉公司等单位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茶叶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莲花山居民委员会。市陶瓷职工大学,窑炉建筑公司座落境内。
   邱家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570米处。驻西一路5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西路西侧,西至莲花塘边市委宿舍东侧,南邻百花饭店,北至西一路南侧。9个居民组,186户,728人01959年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四居委会。1970年改称反修居委会。1981年改称西路四会。1982年易今名。
   邱家坞
  居委会驻地。解放前此地是山坞,邱姓在此耕种,故名邱家坞。1959年以来,许多单位在此建宿舍。现有市妇联、商业局、轻化工业局、财政局等单位宿舍分布在坞前坞后。曾名反修岭。1981年复称邱家坞。
   中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100米处。驻中路16栋2号。东至新村东路,西邻向阳岭,南至第十二小学,北至尖嘴塘。5个居民组,436户,1205人。原是荒山,旧称瘌痢山。1958年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三居委会。1970年改称反帝居委会。1975年改称红卫居委会。1981年改称中路第一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第十二小学、商业保育院座落境内。
   昌虹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150米处。驻昌虹路3栋6号。东邻新兴居委会,西至广场北路,南邻二院居委会,北连茶叶坞。6个居民组,294户,942人。其中回族6人。有昌虹瓷厂、粮食局、卫生局等单位宿舍楼房17栋。1958年太白园办事处在此办农场,后又建昌虹瓷厂。1966年形成居民区,属新华北路办事处第二居委会。1970年改称新民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昌虹居民委员会。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市环境保护局、昌虹瓷厂座落境内。
   昌虹路
  居委会驻地。东至新兴居委会辖地,西至广场北路东侧。长400米,宽4米,东段水泥路面。两旁为市粮食局、第二医院等单位宿舍。解放前为江氏坟山、名江家山。后因昌虹瓷厂建此,故名昌虹路。
   百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约500米处。驻西路西侧9栋2号。东至百花饭店,西至西路西侧,南至市城建局,北至13栋医药公司宿舍。6个居民组,198户,734人。1960年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四居委会。1976年属反修居委会。1982年属邱家坞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百花居民委员会。以百花饭店之名命名。市城建局、百花饭店座落境内。
   前进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约450米处。驻西路16栋6号。南至西路东侧12栋,北至西路东侧20栋。以辖地命名。9个居民组,282户,1283人,其中回族5人,余均汉族0。1957年始逐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四居委会。1970年析出,成立前进居委会。1981年改称新村街道办事处西路第一居委会。1982年复称前进居民委员会。
   前进巷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南至市体育馆,北至向阳岭。长600米,宽8米,后段宽4米。泥沙路面。1957年因建房形成巷道01973年命今名。道旁为市交通局、路灯管理所等单位宿舍楼。新村派出所驻巷中段。
   新民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100米处。驻新民巷文化室。以驻地命名。东至广场北路,西至新村东路,南邻社公庙,北至新村街道办事处09个居民组,386户,1182人。1956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二居委会。1970年改称新民居委会。1981年改称东路第三居委会。1982年复称新民居民委员会。市企业房管所座落境内。
   新民巷
  居委会驻地。南至新村肉店,北至新村东路67栋。长400米,宽2米,沙土路面。此处原是社公庙一条水沟,1955年兴建工人新村后逐渐形成巷道。1982年出于美好愿望命今名。
   棉花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约600米处。驻棉花坞区人防宿舍201号。东至前进巷南端市体育馆,西至艺术瓷厂东侧,南至新华书店,北至师范附小。6个居民组,374户,1079人。1957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四居委会。1970属反修居委会。1972年属前进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棉花坞居民委员会。解放前此坞种过棉花,习称棉花坞。岭下种过麻,又称麻园里。市新华书店、体育馆、师范附小、自来水公司、市革命老干部休养所等单位座落境内。
   新村西路山脚下 位于居委会东50米处。东至西路西侧,西至艺术瓷厂东侧、南至新华书店,北至自来水公司。含西路1-20栋住宅。解放前此地是荒山。1956年以来,建珠山路时的拆迁户,陆续在此建房定居,形成居民区。1971年由珠山公社定名为西路山脚下。
   二院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200米处。驻第二医院宿舍1栋102号。东邻新兴居委会,西至广场北路,南邻东路居委会,北至昌虹路。104户,326人。此处原是荒山,1973年二院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珠山公社新民居委会。1976年属新村街道昌虹居委会。1986年2月析出,成立二院居民委员会。
   工人新村* 街道办事处驻地。东至广场北路,西至莲社北路口新华书店,南至珠山东路,北至农民新村。解放前是一片荒山田垄,清代建一社公庙,原名社公庙垄。1955年建第一批工人宿舍,始成居民区。称工人新村。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住宅不断兴建,新村范围不断扩大,现已是含17个居民委员会的区片。区内宿舍楼群排列整齐,道路宽阔平坦,绿树成荫,商业网点和各项设施配套,已成为市区人口最密集的新型住宅区。境内设有各类学校、新华书店、电影院、体育馆、医院。
   珠山新村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650米处。东至新桥,西邻东路居委会,南至珠山东路东侧,北至茶叶坞。地势西北较高成坡状。境内有新桥、新兴、夜叉坞三个居民委员会。旧称野茶坞,又名夜叉坞。1966年在此劈山修路,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从此荆棘丛生,荒冢遍野的夜叉坞,变成了人烟密集的新居民区。1981年改称珠山新村。
   社公庙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200米处。驻东路2号。东至广场北路,西至新村东路,南至珠山东路北侧,北邻新民居委会。6个居民组,412户,1322人。1955年始建第一批工人宿舍,逐渐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一居委会。1970年改称红旗居委会。1972年析出,成立跃进居委会。1981年改称东路第二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市妇幼保健院、光明电影院、房管局座落境内。解放前此处是一片稻田,相传清初,原匣钵行会在此建一社公庙,地以庙名。
   光明巷 位于居委会东90米处。南至光职电影院背后,北至新村东路小桥。长300米,宽前段4米,后段2米,此处原称社公庙垄01982年因位处光明电影院后而命名。
   东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300米处。驻建设银行宿舍附6栋103号。东至珠山东路市政工程处,西至广场加油站,南至马鞍山路自来水营业所,北至第二医院住院部南侧。含新村东路2至16栋宿舍。14个居民组,381户,1327人,其中回族1人,余均汉族。六十年代始逐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一居委会。1970年改称红旗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东路第一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解放前此地为荒山坟地。因山形似一头母猪,故称猪婆山。因地处新村东部,1982年改称新村东路。市皮肤病防治所、广场加油站等单位座落境内。
   新华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400米。驻新华瓷厂宿舍13栋201号。东至茶叶坞,西至广场北路,南至群星学校,北至民政工业公司。7个居民组,163户,720人。此处原是荒山坟地。1970年新华瓷厂等单位建房于此,形成居民区。原属茶叶坞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新华居民委员会。以新华瓷厂宿舍命名。
   夜叉坞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650米处。驻珠山新村附16栋12号。以辖地命名。东邻新兴居委会,西至第二医院住院部东侧,南邻新桥居委会,北至昌虹瓷厂。含珠山东路13-39栋宿舍。6个居民组,501户,1512人01966年始逐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新华北路办事处第一居委会。1970年属红旗居委会。1972年属跃进居委会。1976年为新村街道向东居委会。1981年改称珠山新村第二居委会。1982年易今名。相传明朝这里有几户人家,漫山遍野种有茶树。自然村迁移后,茶树无人管,故成野茶坞。后来成为坟山,又称夜叉坞。
   新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600米处。驻珠山东路3栋11号。以桥命名。东至新桥西端,西至市政工程处,南至马鞍山北岭物资局宿舍,北邻东路居委会。6个居民组,375户,1308人。此地原是荒山,旧称夜叉坞。1965年辟山修路,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珠山办事处第一居委会。1970年改属红旗居委会。1972年析出,成立跃进居委会。1981年易今名。市政工程处座落境内。
   新兴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700米处。驻珠山新村8栋l号。东至铁路西侧,西邻夜叉坞居委会,南至珠山新村3栋,北邻莲花山居委会。含珠山新村3-22栋宿舍。7个居民组,246户,844人。解放前此地是一片坟山,旧称夜叉坞01966年始逐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新华北路办事处第一居委会。1970年改称红旗居委会。1972年改称跃进居委会。1976年成立新村街道新兴居委会。1981年改称新村第一居委会。1982年复称新兴居民委员会。 江 街 道
   CHANG JIANGJIE DAO昌江街道办事处地名图昌江街道概况 昌江街道,位于珠山区南部,昌江河畔,故名。街道办事处驻中山南路159号,距区政府约1.5公里。东至中华南路与周路口街道相邻,西濒昌江与西郊街道隔河相望,南至戴家弄与昌江区太白园街道相接,北至珠山中路与珠山街道相连。面积约1.5平方公里。弄巷77条。23个居委会,149个居民小组,9230户,29457人,回族24人,余均汉族。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二,三镇公所。解放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和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五街政府。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6年称麻石弄街道办事处。1958年称曙光公社。1960年与太白园办事处合并成立昌江公社。1963年分开复称麻石弄办事处。1966年改称红旗南路办事处。1969年改称昌江公社革委会。1976年改称景南区昌江街道革委会。1979年称昌江区昌江街道办事处。1983年划归珠山区管辖。 辖区历史上是景德镇工商业区和金融中心。辖地瓷器街在明清时期是日用瓷另售交易场所,黄家洲是次品瓷器集市。许多里弄有瓷器商行,坯厂和彩绘作坊。清末和民国时期小黄家弄、花园里一带有多家大瓷行,富商上弄有公和裕瓷庄和上海大瓷商吴少樵开设的景德镇瓷器公司。民国时期是商业繁荣地段,有源源长银行、中国银行,大有钱庄、查裕顺商行,有中英、中西大药房和益济堂药店,有景春馆,共和楼、中央大旅社等饭店、旅馆。建国后,地区更加繁荣,商业网点星罗棋布,市场十分活跃。一批省、市、区行政企事业单位相继在辖区设立。省陶瓷销售公司、省航运分局、市外经局、人民银行,工商银行、市民政局、交通局、航运分局、住宅公司、华赣厦门开发公司,上海服装店、上海糖果店、华丰商场,新光瓷厂、立新瓷厂,东方美术瓷厂均设于此。昔日沿河低矮破烂民房,坑坑洼洼路面,如今被宽阔整洁的沿江东路所代替。沿河建起了高楼,开设了瓷器、百货、建材、饮食等各种商店和旅社。河边修筑了水泥护坡,岸旁建造了曲折迂回的瓷砌花径,围成形状各异的花圃,花圃内亭台矗立。 街道办了许多工商企业和服务行业:有昌江瓷厂,永红瓷厂,建群瓷厂,建工队,运输站、“三八刀服务部,共有职工473人。1985年工业产值374.27万元,服务行业收入69.79万元。 辖地驻有市电大1所、小学3所、幼儿园4所。昌江街道中心幼儿园被列为省重点民办园,历年来被评为先进单位。街道还办有文化站,各居委会均办有文化室。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有3个居委会被评为文明单位。 辖地麻石上弄6号是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指挥部,红十军军委办事处旧址。小黄家上弄有婺源会馆(紫阳书院)和徽国文公祠(朱熹庙),现为市文物仓库。花园里2号的明代住宅,缕空雕刻精美,列为市文物保护单位。董家岭上横弄12号有清代所建的回教“清真寺”,大十字弄44号是清代所建“祭师祠”遗址,它是当时瓷业工人为纪念瓷业先师集会的场所。昌江街道地名
   再胜上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0米处,驻再胜上弄2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董家上岭横弄东侧弄口24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23-235号,南至董家上岭横弄南端5号,北至太平上弄。6个居民组,501户,1548人,其中回族8人,余均汉族。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九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九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对外经济贸易局,昌江街道办事处,红卫电影院座落境内。
   再胜上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起董家上岭横弄北端18号,转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57号。长21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清初,弄内有一财神庙,故弄取名财神弄。因地势较高,后改名财神上弄。1973年更名再胜上弄。
   太平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45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131号东侧,东至太平上弄弄底(9号)。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弄现2号是停柩所,人们为图吉利,取名太平巷,因地势较高,又改为太平上弄。
   铁丝弄 位于居委会北30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35号,东至铁丝弄弄底(5号)。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以前弄内住一打铁丝络子的人,产品放在弄口卖,因制作精美,人们习称铁丝弄。
   五间头上弄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73号,东至弄底(5号)。长30米,宽2.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一片荒坦。清初有五户居民首先在坦上平基建房,后市民陆续在此建房定居,形成弄巷,取名“五间头”。因地势较高,后易名五间头上弄。弄口现红卫电影院址原为广肇会馆(岭南书院)。
   太和上弄 位于居委会北250米处。西起中山南路东侧147号,东至弄底(12号)。长8G米,宽1.3米。水泥路面。传说清朝此地有一天灯杆,晚.E要点七星灯,以保太平。住在此弄居民人财两旺,和睦相处,故取名太和弄。因地势较高,称太和上弄。
   董家上岭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200米处。南起董家上岭中段,北通再胜上弄。长1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此弄12号为回族“清真寺”。
   桂花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20米处,驻江家上弄10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桂花弄西侧2至24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l至35号,南至江家上弄,北至珠山中路34至64号07个居民组,428户,129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六坊。1954年属第六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老弄口巴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20米处。东至江家上弄北端1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5号。长140米,宽1米。水泥路面。此地明朝形成弄巷。每逢元宵之夜,各路龙灯在此集结,故名“老龙口”,谐音“老弄口”。因地势较高,名老弄口上弄。
   桂花弄位于居委会东北160米处。南起陈家上岭北侧,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代,御器厂大门阜安门对面,有一花园种有桂树,每到秋季,桂花飘香,弄近此花园故名桂花弄。
   江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约30米处。东起老弄口上弄西侧l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35号。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朝此地为浮梁江氏聚居地,取名江家弄。后改称江家上弄。
   老弄口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40米处,驻老弄口下弄2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2-_24号,西至四旺里弄口,南至老弄口下弄南侧2_24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68—128号。8个居民组,449户”140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五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五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01973年易今名。市航运公司、水上派出所、华赣厦门开发公司景德镇公司座落境内。
   老弄口下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起中山南路2号南侧,西至与四旺里相交处。长200米,宽3米。水泥路面。由老弄口上弄派生得名023-37,26-64号属沿江东路居委会辖。
   四旺里 位于居委会西100米处。南至江家下弄北侧,北至大南门头(弄)27号。长125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代此地有一庙,内供杨四将军塑像,因庙紧靠河边,四旁加三点水,故名“泗王庙”。后形成弄巷,袭用庙名01973年泗王庙和泗王庙横弄合并,改名“四旺里”。解放前此地多住贫苦工人,生活极端困难,商人卖不掉的东西,都到此销售,故有“卖不掉的泗王庙”之说。庙内原设有南州小学,解放后小学迁走,搬运公司三站在此办公,后改为市搬运公司宿舍。
   小南门头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120米处。南起大南门头中段,北至珠山中路南侧126号。长50米,宽1.54米。水泥路面。由小南门头派生得名。
   小南门头 位于居委会北100米处。东起珠山中路南侧82号,往南转西与小南门头横弄相交。长50米,宽1.55米。水泥路面。由大南门头派生得名。
   大南门头 位于居委会北4米处。东起小南门头南侧,西与大南门头横弄相交。长185米,宽1.65米。水泥路面。《浮梁县志》载:明朝中期此地是御窑厂的头门,靠珠山中路南侧瓷城饭店处,原有一石门,门楼上有“大南门”三个字,故名大南门头。此处是通往南门渡的要道,御窑厂瓷多从此水运外出。
   沿江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50米处,驻打船厂17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老弄口下弄九小宿舍西侧,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江家下弄66至116号,北至老弄口下弄23-37、26-64号。8个居民组,399户,130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四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四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名沿河路居委会。1983年属昌江街道办事处。1988年随路名易今名。
   江家下弄下横弄位于居委会南130米处。南至陈家下岭北侧,北至江家下弄南侧111号。长4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小江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50米处。北至江家下弄南侧70号,转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30米,宽1.95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建昌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0米处。南至打船厂北侧8号,北至老弄口。长4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清朝中期建昌人在此建造建昌会馆(现第九小学),后形成弄巷,袭用会馆名.1973年改名建昌弄。
   打船厂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江家下弄北侧62号处转弯进弄,西至四旺里东侧。长120米,宽1.3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地西临昌江河,有造船厂在此修造船只,后形成弄巷,取名“打船厂”。
   江家弄居民委员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50米处,驻江家下弄3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26至64号,西至江家下弄中段61至64号,南至陈家下岭l至75号,2至28号,北至建昌后弄北端。8个居民组,498户,1478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为第五街政府第二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二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8年改称民强弄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江素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南路26号北侧,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300米,宽1.7米。水泥路面。明朝此地为浮梁江氏家族聚居地,得名江家弄01973年改为民强下弄01983年复称江家下弄。此弄63-111号,66-116号属沿江路居委会管辖。
   建昌后弄 位于居委会北2米处。南至江家下弄北35号,北至老弄口下弄南侧22号。长52米,宽1.6米。水泥路面。老居民区。由建昌弄派生得名。
   江家下弄上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10米处。南至陈家下岭北侧,北至江家下弄南侧20号。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江家下弄中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40米处。南至陈家下岭北侧,北至江家下弄南侧。长37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江家下弄派生得名。
   陈家上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250米处,驻麻石上弄17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至54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41至69号,南至麻石上弄北侧1至23号,北至陈家上岭南侧2至56号。7个居民组,532户,164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六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六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陶瓷销售公司,第二医院门诊部座落在境内。
   陈家上岭 位于居委会东北20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西侧,西至中山南路。长25米,宽2.3米。水泥路面。宋时此地是陈氏聚居地。明朝中期形成弄巷,取名陈家岭。1973年改名勤俭岭。1980年恢复原名。后因地势较高,改称陈家上岭。
   太志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150米处。东至太志弄弄底,西至中山南路65号。长15米,宽1.6米。水泥路面。清朝此弄有一庙称“太子庙”,弄取庙名。民国时改名太子弄01973年改为太志弄。
   麻石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350米处,驻陈家下岭3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陈家下岭28号至花子岭东侧1-11号,西至陈家下岭西端弄口,南至麻石下弄北侧27-121号,北至陈家下岭30-114号08个居民组,386户”118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中市区。1952年属第五街政府第一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一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市航运公司座落境内。
   小花篾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5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进弄,转西至陈家下岭横弄6号。长110米,宽1.55米。水泥路面。据传,清初此地修造了一座小宫殿,里面楼台亭阁,雕刻精美,故名“小万寿宫”。后宫殿拆毁,有做花篾的手工业者迁居于此,以做花篾产品为生。后住房增多,形成弄巷,袭用“宫”)名。1973年改名小花篾弄。
   麻石下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10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北至陈家下岭。长40米,宽1.45米。水泥路面。由麻石弄派生得名。
   陈家下岭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南18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北至陈家下岭南侧。长4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陈家岭派生得名。
   花子岭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南至麻石下弄北侧27号,北至陈家下岭南侧。长45米,宽1.6米。水泥路面。民国时,在岭口(陈家下岭28号)设有一家花生行,专售花生,故名花生岭,后讹称“花子岭”,解放后沿用此名。
   陈家下岭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中山南路西侧46号,西至沿江东路。长26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陈家上岭派生得名。此弄2-28,1-75号属江家弄居委会管辖。
   小桥上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400米处,驻小黄家上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56至92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71至95号,南至小黄家上弄南侧2至32号,北至麻石上弄南侧2至40号。6个居民组,476户,1383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住宅建筑公司座落在境内。现麻石上弄6号是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指挥部旧址。小黄家上弄南侧横弄22号为解放前瓷行公会。
   小桥上
  位于居委会西北10米处。南至小黄家上弄北侧,北至中华南路与麻石上弄相交处。长40米,宽2.3米。水泥路面。宋代此处有一小桥连通十八桥之间的交通,形成弄巷后,袭用桥名。
   汪家坦
  位于居委会西北100米处。北起麻石上弄16号西侧,转西至中山南路相交处。长81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荒坦,有一汪姓瓷商在此开设瓷器店,后形成弄巷,得名汪家坦。
   驰马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200米处,驻桃花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66号,西至沿江东路(市职防所宿舍区),南至驰马弄,北至麻石下弄南侧2-116号05个居民组,411户.124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属第十八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市职防所座落在境内。
   桃花弄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南至驰马弄,北至麻石弄下弄。长4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清朝现弄15号处有两棵大桃树,后形成弄巷,取名桃花弄。
   大桃花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驰马弄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中段向西转北仍至麻石下弄。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桃花弄派生得名。
   驰马弄
  位于居委会南5米处。东至瓷器街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据传,清初此弄有数家卖纸糊迷信品店,群众称此弄为纸马弄01973年改为驰马弄。
   驰马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东至驰马弄14号,向北通十字横弄转西通桃花弄。长2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驰马弄派生得名。
   棋盘街
  位于居委会东100米处。北起麻石下弄48号东进弄,转西至瓷器街东侧,南通大十字弄。长6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据传,清初此弄有数家经销瓷制棋子店铺,并常有棋迷在此摆残局赛棋,又因弄曲折似棋盘,故称此弄为棋盘街。
   瓷器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00米处,驻大十字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大十字弄底,小黄家下弄东弄口(中山南路西侧),西至瓷器街,南至小黄家下弄东段(1-37号),北至大十字弄。5个居民组,362户,1173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称第十八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大十字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棋盘街,西至沿江东路。长300米,宽1.2米。水泥路面。此弄东西走向,与南北走向的瓷器街成十字形垂直交叉,故名大十字弄。
   瓷器街 位于居委会西50米处。南至何家洼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长100米,宽4.5米。水泥路面。据《景德镇陶录》记:瓷器街颇宽广,约长二、三百武,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清朝此街是瓷器零售街市,两侧设有瓷器店,因品种齐全,花色各异,享有盛名,故得名瓷器街。配合瓷器交易还设饮食等各种店铺。当年日夜经营,十分热闹,直到建国后瓷店进入合作社、公私合营大厂、大店。此街成为纯居民区。
   十字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0米处。南至小黄家下弄,北通驰马弄。长30米,宽1.4米。水泥路面。与大十字弄相交,故名。花园里居民委员会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250米处,驻小黄家上弄90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花园里,西至中山南路东侧97至111号,南至涂家坦弄口,北至小黄家弄南侧34至102号。6个居民组,378户,1149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七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七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小黄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北侧102号,西至中山南路。长3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朝,浮梁有一黄姓人在朝为官,他有两个儿子,其小子后成巨商,分居在此,造一黄家祠堂,全家聚居于此,故名小黄家弄。后因地势较高,改称小黄家上弄。解放前小黄家上弄9-13号是婺源会馆(紫阳书院),隔壁11号是徽国文公祠,即朱熹庙01944年秋曾在此会馆内办过“紫阳中学”(解放后紫阳中学并入第二中学)。现改为居民住房,11号改为市文物仓库。弄南侧74号为桐城会馆02-32号属小桥上居委会管辖。
   花园里 位于居委会东南80米处。南至涂家坦北侧,北至小黄家上弄。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浮梁程氏家园。清道光年间,程氏衰落,抚州黄姓,都昌曾姓买下此地建房居住,并在其中建花园一座。后形成弄巷,得名“花园里”。该弄有陈、孙、冯、杨、黄、吴等瓷行数家。1号是明代建筑,梁柱雕刻精美,最大柱径60公分。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太平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150米处,驻小十字弄1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太平弄弄口,西至沿江东路,含房管局宿舍,南至小黄家下弄南侧,北至小十字弄弄口。8个居民组,333户,1067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十九坊01954年称第十九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小十字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弄底(18号)转北通大十字弄,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8米,宽1米。水泥路面。由大十字弄派生得名。
   小黄家下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6米处。南至小黄家弄西端弄口北侧,北至大十字弄南侧。长16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小黄家上弄派生得名。
   小黄家下侧弄 位于居委会南6.5米处。东至小黄家下弄西端,西至小黄家下横弄东侧。长15米,宽1米。水泥路面。由小黄家下弄派生得名。
   太平弄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太平弄6号,转北至小黄家弄南侧,西至沿江东路。长150米,宽1.65米。水泥路面。由太平上弄派生得名。
   富强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60米处,驻黄家洲4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68-122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富强下弄,北至何家洼。8个居民组,398户,1326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六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十六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市胶木制品厂、第六小学,第二幼儿园座落在境内。
   黄家洲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何家洼西端,西至沿江东路。长120米,宽1.9米。水泥路面。从前此地是一片沙洲,洲东面的苏湖会馆与江西黄姓人发生地盘诉讼,黄胜,故名黄家洲。清至民国时期,此地是专收次品瓷器加工出售的地方,叫洲店。还有贫民提洲篮卖零瓷的。
   富强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东至中山南路122号南侧,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8米,宽1.7米。水泥、泥土路面。由富强上弄派生得名。
   何家洼 位于居委会东40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02号(弄口),西至黄家洲东端。长125米,宽1.85米。水泥路面。此地唐朝时有浮梁何氏家族在此居住,后形成弄巷。因地势较低,得名何家洼。
   涂家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100米处,驻富强上弄1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96-240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南至叶家弄南侧,北至安弄南端弄口。8个居民组”499户,1549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八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八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涂家坦 位于居委会东20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北侧174号.西与富强上弄相接。长180米,宽2米。4水泥路面。清朝此弄3号住一涂姓窑户,又因地势平坦,取名“涂家坦”。
   富强上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涂家坦,西至中山南路东侧139号。长15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此弄进口处呈V形,形似裤裆,清时称裤裆弄。后有瓷商在此建房定居,又名富商弄01973年更名富强弄。因弄地势较高,又名为富强上弄。
   安弄 位于居委会南30米处。南至富强上弄北侧,北至小黄家上弄南侧。长3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清代,弄内6-13号处有一吊楼,遮住了通道阳光,群众称之为“暗弄”。又因吊楼被鸦片贩子及抽鸦片者所占,不得安宁。禁烟后,才得安宁,安与暗二字同韵,因称安弄。
   叶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40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北侧196号,西至弄底。长25米,宽1.8米。泥石路面。清朝中期,此地住有一叶姓富户,后形成弄巷,取名叶家弄。
   里仁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211米处,驻土地弄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太和下弄东端,西至土地弄西北弄口,南至太和下弄、土地弄东段,北至小里仁弄。8个居民组,321户,1095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十五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称第十五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土地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太和下弄西端弄口,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135米,宽1.3米。水泥路面。据传,此弄原有一座小土地庙,后有居民在此建房安居,形成弄巷,得名土地弄。此弄西端12-44,15-47号属再胜下弄居委会管辖。里仁弄 位于居委会北34米处。北起富强下弄南侧,折向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57米,宽1.3米。水泥路面。据传,明朝此弄有几家鱼行,生意兴隆,远近闻名,得名鲤鱼弄。清朝时改为里仁弄。
   太和下弄 位于居委会东68米。东至中山南路130号北侧,西至土地弄东端1号。长114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太和上弄派生得名。
   土地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51米处。南至太和下弄北侧,北至富强下弄南侧。长41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土地弄派生得名。此弄2-10号属再胜下弄居委会。
   里仁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北100米处。南至太平弄北侧,北至富强弄南侧。长43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里仁弄派生得名。
   小里仁弄 位于居委会北128米处。南至里仁弄北侧,北至富强下弄南侧。长4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里仁弄派生得名。
   塘靖螟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400米处,驻塘螃螟26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塘螃要,西至董家上岭横弄中段3号。6个居民组,443户91438人,其中回族16人。1985年评为市文明单位,同年董家上岭被评为市级清洁弄。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十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塘榜埂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大黄家上弄北侧,北至花园里南端1号。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清时期此处有一口塘,后来人们在塘边建房居住,形成弄巷,取名塘靖螟。
   董家上岭 位于居委会西南20米处。东至塘靖壤西侧,西至中山南路东侧263号。长200米,宽1.8米。水泥路面。唐宋时此地是山岭,集居浮梁董姓家族。后形成弄巷,取名董家岭,后因地势较高,易名董家上岭。
   再胜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180米处,驻土地横弄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24-152号,西至沿江东路,南至再胜下弄,北至土地弄西端15-47号,12-44号。8个居民组,343户,1103人。1985年被评为市文明居委会。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四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称第十四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再胜下弄 位于居委会南12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38号,西至沿江东路。长500米,宽2米。水泥路面。由再胜上弄派生得名。
   再胜下弄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82米处。南至五间头下弄,北至再胜下弄11号南侧。长35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再胜下弄派生得名。
   五间头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00米处,驻五间头33号。东至五间头下弄东弄口1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菜园弄19-25,24-38号,北至窑弄。5个居民组,319户,1144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三坊。1954年称第十三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市服装二厂座落在境内。
   五间头下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南路西侧,西至沿江东路。长2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由五间头上弄派生得名。
   窑弄 位于居委会西17米处。东至弄底1号,西至沿江东路,中段南至五间头,北至再胜下弄。长112米,宽2米。窑砖、土石路面。清初都昌人在此建窑烧瓷,后窑废,住房增多,形成弄巷,习称窑弄。
   董家下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15米处,驻董家下岭1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54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南至小董家岭南端,北至菜园弄中段19号。含环卫处宿舍。6个居民组,384户,1281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三坊。1954年称第十三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董家下岭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56号,西至沿江东路。长315米,宽2米。泥土窑砖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
   董家下岭横弄 位于居委会东42米处。南至大黄家下弄北侧,北至五间头下弄南侧。长45米,宽1.7米。泥土窑砖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
   小董家岭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东至弄底l号,西至沿江东路(环卫处宿舍)。长80米,宽1.3米。水泥砖石路面。由董家上岭派生得名。
   三间头 位于居委会东北28米处。东至弄底l号,西至董家下岭横弄6号。长20米,宽2米。泥土窑砖路面。清初有三户人在此建三间房屋定居,后形成弄巷,得名三间头。
   菜园弄 位于居委会北32米处。西至弄底38号,东至董家下岭横弄西侧,西段有横向短弄(南至董家下岭,北至五间头)。长102米,宽1.4米。泥土砖石路面。此地原有菜园,清初形成弄巷,以菜园取名。此弄19-25,24-38号属五间头居委会管辖。
   菜园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北35米处。南起董家下岭北侧,北至五间头南侧。长29米,宽1.5米。泥土路面。由菜园弄派生得名。
   大黄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40米处,驻大黄家下弄7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60-184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86-89号,南至小钟家弄南端27号,北至大黄家下弄。5个居民组,365户,1205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二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从十二居委会析出,成立大黄家下弄居民委员会。
   大黄家下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中山南路160号,西至沿江东路东侧。长26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由大黄家上弄派生得名。
   戴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300米处,驻戴家上弄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06一270号,西至小钟家上弄弄口,南至戴家上弄(街)北侧1-83号,北至戴家上弄二横弄北侧弄口。4个居民组,340户,104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一坊。1954年改称第十一居委会。1973年改称青云巷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戴家弄居委会。
   蠢家上弄 居委会所在地。东南起戴家弄上弄(街)北侧1号,进弄向西转南至戴家弄上弄(街)北侧19号。长4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代为戴姓聚居地,故名。此巷原名桥得上。1973年整顿门牌时将戴家弄上弄(街)更名昌江路,该巷改名戴家上弄。弄内昔日有吉安会馆(鹭洲书院)。
   藏家上弄二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150米处。南至戴家弄上弄北侧53号,北至大黄家上弄南侧。长5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戴家上弄派生得名。
   钟家上弄 位于居委会西170米处。东至戴家上弄二横弄西侧,向西转南至戴家弄上弄(街)北侧第二十小学。长60米,宽1.7米。水泥路面。传说清初此弄住一钟姓绅士,故名大钟家弄。后因位于大钟家弄东段,地势较高,更名钟家上弄。
   青云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200米处,驻久黄家上弄6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大黄家上弄东弄口1-2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201-203号,南至青云巷南端l,2号,北至大黄家上弄北侧1-89号。4个居民组,381户,1233人。老居民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一坊。1953年属第二区。1954年改称第十一居委会。1963年属麻石弄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青云巷 位于居委会南50米处。北起大黄家上弄南侧,向南转东至青云巷弄底1号。长50米,宽1.3米。水泥路面。光绪年间,此地有一姓刘的在朝为官,欲飞黄腾达,平步青云,故取弄名为青云巷。
   大黄家上弄
   居委会驻地。东至中华南路西侧248号,西至中山南路东侧201-203号。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代浮梁黄姓居此,形成弄巷,名大黄家弄。因地势较高,易名大黄家上弄。
   小钟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南230米处,驻小钟家弄1号。以辖地命名。东至中山南路186号,西至沿江东路84号,南自戴家下弄(街)北侧1-159号,北至小钟家弄北侧。5个居民组,310户,100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三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为第二街政府第十二坊。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1973年析出,成立小钟家弄居民委员会。
   小钟家弄
   居委会所在地。南至钟家下弄北侧1-27号,北至大黄家下弄南侧中段转西至沿江东路。长100米,宽1.85米。水泥路面。由钟家下弄派生得名。此弄17-27号属大黄家下弄居委会管辖。
   钟家下弄 位于居委会东25米处。东至中山南路西侧184号,西至沿江东路中段转南至戴家下弄。长240米,宽1.7米。水泥路面。由钟家上弄派生得名。
   武举弄位于居委会东南80米处。南至钟家下弄北侧5号,进弄向西转南至钟家下弄25号。长8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浮梁县志》载:明朝该处设立步武坊。后形成弄巷,取名武举弄。 里 村 街 道
   LI CUN JIE DAO
  
  
  里村街道办事处地名图里村街道概况
  里村街道,位于市和区的东南部,以驻地“里村”命名。街道办事处驻马鞍山127号,距区政府约2.3公里。东与宇宙瓷厂、新厂街道相邻,西同火车站与周路口街道相接,南濒南河,北靠皖赣铁路机务段与竞成乡相连,西北至夜叉坞新桥与新村街道相望。面积约4平方公里,弄巷11条。是城乡居民混居区。辖14个居委会,96个居民小组,5264户,19298人,其中回族3人,余均汉族。
  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民国时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竟成乡。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3年属郊区办事处。1966年属东郊办事处。1969年属东郊公社。1976年属景南区,与新厂地区分开,成立里村街道革委会。1979年改称里村街道办事处。1983年划归珠山区管辖。
  解放前,里村是个小集镇,周围人烟稀少,只有一些石灰窑,别无其它工业。马鞍山、凤凰山、八卦山,荆棘丛生、荒冢遍野。里村村前仅有一条景(德镇)婺(源)公路通过。建国后发生了天翻地复的变化。从1954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市宇宙瓷厂、市汽车公司、市陶瓷机械厂、市水泥厂、市制冷设备厂、市建筑材料厂、市煤球厂和区属,乡办,街道办的80多个企事业单位,一幢幢职工宿舍拔地而起,居民区不断扩大。
  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人口增加,街市日趋繁荣,前街、后街、童街,商业网点遍布,座落在新厂西路、曙光路、马鞍山路、竟成路四条公路交叉点的街心花坛,繁花似锦。
   马鞍山,昔日为荒郊僻野。元代在此取土作匣,后以此山为景德镇的来龙山脉而被禁止。现在,这里建起了马鞍山公园,站在山顶,俯瞰全市风貌,烟囱林立,高楼大厦,举目皆是。景德镇火车站就建在山脚下。1980年市里在山麓建起了一座彩色电视转播台,后又架设了电台铁塔和由庐山至景德镇的微波电路。
  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较快。解放前辖地只有1所里仁小学,现在除市第六中学外,火车站、宇宙瓷厂、陶瓷机械厂等单位均办有子弟学校。街道还办有中心幼儿园。
  交通成网,皖赣铁路、景(德镇)涌(山)铁路穿境而过。在辖境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里村后街还有一条衔接昌江的南河,水陆交通都很方便。
  里村街道办事处,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涌现了许多五好家庭、文明大院、卫生之家。1985年全地区创市级文明单位9个,目前正着手组建花园式的居委会2个,及翠云路、通站路两条文明路。
  积极发展街道企业,成立了裕华公司,兴办了昌明,八卦山,老鸦滩3个瓷厂及五金模具、玻璃、建材、旅社等14个企业,1985年工业产值105万元,服务行业收入73.28万元。
  里村地区在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革命据点,邵式平、方维华、马步英等同志均在这里进行过革命活动。 在历史上这里的人民有反抗压迫的传统,童宾就是里村童街人,明万历27年为烧龙缸跳火身亡,激起义愤,全市陶工掀起了反封建专制斗争。
   里村街道地名
   新峰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145米处,驻马鞍山北岭129号。以辖地命名。东至皖赣铁路机务段,西至煤炭公司宿舍,南至马鞍山路里村街道办事处,北至马鞍山北岭31号。3个居民组,269户,1224人。辖地解放前属里仁乡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0年属郊区政府。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1953年属第一区第二十二坊。1954年属太白园办事处二十二居委会。1972年属东郊公社马鞍山居委会。1979年析出,成立新峰巷居民委员会。
   新蜂巷 位于居委会东南160米处。南起马鞍山路,北至马鞍山北岭31号。长145米,宽1.5米。水泥路面。建国前居民在此建房,形成弄巷。因泥土堆积如山峰,故名。
   马鞍山北岭 居委会驻地。东至皖赣铁路机务段,西至马鞍山路,南至马鞍山路里村街道办事处,北至艺术瓷厂车间。此地原是荒山,1960年市匣钵厂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由马鞍山派生命名。
   八卦山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2700米处,驻朝阳路北侧公房2楼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公共汽车公司,西至陶机厂后山区宿舍,南至朝阳路,北至皖赣铁路机务段。含宿舍楼10栋,平房11栋。2个居民组,157户,845人。辖地原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郊区公所.1952年属郊区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竟成乡。1956年属郊区办事处。1958年形成居民区,属竟成公社。1968年属东郊办事处里村童街居委会。1979年析出,成立八卦山居民委员会。
   八卦山 居委会驻地。因山形似“八卦”得名。东至食品厂,西至宇宙瓷厂宿舍,南至朝阳路南侧,北至铁路机务段后山坡。1958年是浮梁县枫树山畜牧场。后城市居民迁此,形成居民区。
   朝阳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约2000米处,驻朝阳路一建公司宿舍二栋208号。以辖地命名。为新居民区。东至朝阳路南侧第六中学,西至新桥,东临翠云路,南邻第三粮库宿舍,北至皖赣铁路机务段。.6个居民组,338户,1109人。辖地原是荒山水塘,1959年建造楼房7栋,平房14栋,形成居民区。辖地原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公所。1952年属郊区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竟成乡。1956年属郊区办事处。1960年属郊区里村居委会。1979年属里村街道办事处八卦山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东二路居委会。1987年随路名更改为朝阳路居民委员会。
   宇宙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2000米处,驻朝阳路宇宙瓷厂后门左侧。以厂名命名。东至为民瓷厂围墙,西至陶机厂,南至新厂西路北侧,北至朝阳路北侧铁路线。含宇宙瓷厂宿舍楼房30栋,平房11栋。46个居民组,857户,3630人。1958年兴建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属竟成公社里村居委会。1968年属里村童街居委会。1978年析出,成立宇宙瓷厂居委会。1980年划分为宇宙东、西两个居委会。1986年东西两会合并为宇宙瓷厂居民委员会。
   陶机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1500米处,驻陶机厂生活区大院路西侧。以厂名命名。分前后两个生活区。前区东至新厂西路与宇宙瓷厂相交,西至新厂西路北侧与水泥厂相邻,南至新厂西路陶机厂大门,北至朝阳路皖赣铁路机务段。后区东至八卦山陶瓷公司宿舍,西至食品厂围墙,南至朝阳路北侧,北至铁路机务段。有厂职工宿舍2l栋。水泥路面。4个居民组,420户,1500人,其中回族1人,余均汉族。1984年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原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政府。1957年兴建厂房,后逐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竟成公社里村童街居委会。1970年析出,成立陶机厂居民委员会。
   水泥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2000米处,驻水泥厂宿舍大院6栋189号。以厂名命名。东至陶机厂,西至竞成锯木厂,南至新厂西路,北邻一建公司中学。含水泥厂生活区楼房5栋,平房9栋。4个居民组,150户,586人。此地原为里仁乡里村境地。1954年为石灰厂厂部。1969年兴建水泥厂与宿舍,形成居民区,属东郊公社里村后街居委会。1979年析出,成立水泥厂居民委员会。现居委会驻地昔日为荒山,建有翠云寺,竟成小学曾设于此。1930年邵式平,方维华,方志敏等革命前辈曾到此开展革命活动。六十年代初,省政府拨款扩建竟成小学,校址迁建现竟成乡方家山村居委会东侧程家岭。
   童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1500米处,驻童街37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新厂西路樟树下煤场,西至新厂西路陶机厂,南至南河童街大桥北端,北至水泥厂。宋代童氏来此建村。明代曾为热闹街市,故名童街。民国末年为城乡居民混居区。现有3个居民组,222户,741人。辖地解放前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公所。1952年属郊区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1956年属郊区办事处。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1年属郊区办事处里村居委会。1968年撤销里村居委会,成立童街居民委员会。
   站东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1000米处,驻新厂西路北侧粮食局汽车队宿舍三楼。以地处火车站东面而定名。东至新厂西路北侧,西至粮食局汽车队,南至新厂西路北侧,北邻建材厂。含三粮库,石油公司,煤炭公司等单位宿舍区楼房12栋,平房7栋。4个居民组,196户.617人。1955年后单位建宿舍和居民建私房形成居民区,属郊区办事处管辖。1968年属东郊办事处里村童街居委会。1979年属八卦山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站东居民委员会。
   后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约1000米处,驻里村后街电厂留守处宿舍10栋24号。以驻地命名。东至新厂西路陶机厂,西至新厂西路煤制品厂,南与前街交界,北至里村后街59号。长300米,宽2米。水泥路面。5个居民组,459户,1738人。辖地解放前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公所。1952年属郊区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1956年属郊区办事处。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1年为郊区办事处里村居委会。1968年撤销里村居委会,成立后街居民委员会。里村派出所,电厂留守处,煤制品厂,竟成乡政府座落境内。
   里村程家岭
  位于居委会南约300米处。东至里村石码头,西至里村前街。长135米,宽1.7米。泥土路面。清光绪年间,有程姓从安徽祁门迁此,后形成弄巷,以姓氏命名。
   前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约500米处,驻前街133号。以驻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里村电厂,西至老鸦滩路,南至新安庙,北至里村农贸市场。现有农民225户,1038人。3个居民组,665户,1618人,其中回族1人,余均汉族。辖地解放前属浮梁县里仁乡。建国初属景德镇市郊区公所。1952年属郊区政府。1953年属第四区。1956年属郊区办事处。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1年属郊区办事处里村居委会。1968年撤销里村居委会,成立前街居民委员会。
   里村前街城外
  位于居委会东约400米处。东临南河,西至景涌铁路,南至前街菜地,北至前街。清同治年间,里村曾筑一里许城墙,此地位于城外,故名。
   里村前街刘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约300米处。东至石码头,西至前街。长135米,宽1.3米。泥土路面。清道光年间,有几户刘姓人从婺源迁此定居,以后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故名刘家弄。
   里村庆安上巷
  位于居委会南约450米处。东至里村南河北岸1号,西至14号,南至庆安中巷,北至程家岭。长117米,宽1.4米。泥土路面。明洪武年间形成弄巷,项氏在此定居,为图吉庆平安,取名庆安巷。1973年以方位得名里村庆安上巷。
   里村庆安中巷
   位于居委会东约500米处。东至石码头,西至前街1-25号。长115米,宽1.3米。泥土路面。由庆安上巷派生得名。
   里村庆安下巷
   位于居委会东约550米处。东至石码头,西至前街4-12号。长115米,宽1.3米。由庆安上巷派生得名。
   里村石码头
  位于居委会南约500米处。南至前街,北至庆安上巷。长140米,宽2米。泥土路面。相传明代此地河边有块大石头,人们以此作码头用,故称石码头。清代住户增多,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曙光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1000米处,驻食品公司宿舍1栋202号。以路名命名。新居民区。以曙光路为界,分路南、路北两个居民区。北区:西至曙光路市政府招待所,东至皮革厂,南至曙光路北侧,北至铁路中学。南区:东至里村农贸市场,西至竟成瓷厂门市部,南至老鸦滩路前段至皮革厂西侧,北至曙光路南侧。含居民住房楼房4栋,平房14栋。4个居民组,332户,860人。辖区原为里仁乡里村境地。1961年始,城市居民迁此。1963年制冷设备厂在此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郊区办事处里村居委会。1968年属前街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曙光路居民委员会。
   马鞍山居民委员会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约200米处,驻马鞍山北岭42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电机厂,西至解放路100号,南至解放路南岭78号,北至解放路北岭147号。含马鞍山路、解放路一段。5个居民组.475户,1636人。辖地解放前属景德镇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一街政府。1953年属一区第二十二坊。1954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二居委会。1972年属东郊公社,成立马鞍山居民委员会。
   解放路南岭
  位于居委会南约90米处。东至马鞍山副食品店,西邻匣钵厂,南至马鞍山南麓,北至解放路西侧。此地原是山岭,1956年,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户居民先后迁此定居,形成居民区。因地处解放路南侧而名。
   解放路北岭
  位于居委会北约120米处。东至马鞍山路,西至矿贸公司仓库,南至解放路北侧,北至电机厂宿舍。此地原为山岭,1956年后居氏先后迁此,形成居民区。因位于解放路北侧,故名。
   老鸦滩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1000米处,驻瓷土原料总厂北大门左侧平房。以驻地命名。东临南河,西隔大片草地与铁路新村相望,南至卫华瓷厂,北至里村前街。含老鸦滩路、银坑坞一部分居民。6个居民组,135户,650人。辖地原属里仁乡里村境地。1957年城市居民迁此,形成居民区,属郊区办事处里村前街居委会。1972年析出,成立里村居委会二会。1976年改称老鸦滩居民委员会。
   老鸦滩路
  位于居委会北约100米处。北至里村农贸市场,南至老鸦滩居民区。长450米,宽6米。沙土路面。原是一条小路,近老鸦滩村,故名老鸦滩路。1972年扩建路面,沿用原名。沿路两侧多是瓷石矿职工住房。市皮革厂、胜利瓷厂、变压器厂座落境内。
   铁路新村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1000米处,辖铁路新村宿舍12栋4楼。新居民区。东至铁路幼儿园西侧,西至铁路医院,南邻铁路医院锅炉房,北至曙光路南侧。含铁路职工宿舍楼16栋。1983年铁路办事处在此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490户,2961人,其中回族1人。原属里村前街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铁路新村居民委员会。 新 厂 街 道
   XIN CHANG JIE DAO新厂街道办事处地名图
  新厂街道概况
  新厂街道,位于市,区的东部,以辖地新厂命名。街道办事处驻新厂西路126号。距区政府4.5公里。东至黄泥头与湘湖乡相邻,西至为民瓷厂与里村街道相接,南至三宝与竟成乡相交,北至李家坳与新厂后村相连。面积约7平方公里。22个居委会(含厂矿居委会15个),279个居民小组,8588户,35354人,其中少数民族88人,余均为汉族。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解放前和建国初属浮梁县里仁乡。1953年属浮梁县四区新厂乡。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3年属郊区办事处。1966年属东郊办事处。1969年属东郊公社。1976年成立新厂街道革委会,属景南区辖。1979年改称昌江区新厂街道办事处。1983年划归珠山区管辖。
  解放前,新厂地区地广人稀,大部分是荒山野岭,村庄零落。仅新厂,老厂有少数职工居住,有几家制匣钵和瓷器的小作坊,还有一所私立天翼中学。新厂有条小路通婺源,建有一亭,称七里亭。曹家岭有座茶棚,称八里岗。建国后,随着瓷业生产的发展,在新厂地区开辟了景三、景瑶、南山、化工等12条马路,建起了许多工矿企业,形成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教学、科研、生产齐全的新兴工业区。辖地驻有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省陶瓷工业科学研究所,航空部六O=研究所,邮电部五二三厂、为民瓷厂,景德镇陶瓷厂,雕塑瓷厂、瓷用化工厂、瓷土厂、耐火器材厂,三六无线电厂、景华瓷件厂、印刷机械厂等42个企事业单位,与其配套的宿舍、商店、学校、医院、银行、邮局、粮站、电影院、服务行业相继建立。新厂西路街面宽阔平坦,为水泥路面。街道两旁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商店遍境优美。这里设有市第三人民医院,东郊电影院,第二百货商场。朝阳路已建设成与路平行的宽阔马路,铺设了水泥路面,两旁层层高楼拔地而起,与住宅配套的商店和业正在逐步布点开设。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新厂地区新建的居民区不断增多,每年都有大批人口迁入新居。
  辖区教育部门集中。景德镇陶瓷学院、市委党校、市陶瓷学校,市商校,景德镇第一中座落于此。还有厂办中小学校多所,各大型工厂均办有电大班、保育院和托儿所。通方便。新厂路、朝阳路为东郊两条主干道路,有公共汽车日夜通行,景(德镇)三景(德镇)瑶(里)、景(德镇)婺(源)、南山公路,景(德镇)涌(山)铁路穿境而过。小公由中山北路北端发车直达六O=所。
  街道1966年开始创办工商企业。办有新兴瓷厂、建筑修理服务站,成立了街道工业公司劳动服务公司,设有汽车修理、缝纫、饮食等服务网点。1985年工业年产值42.54万业服务业年收入54.6万元。 地区绿化工作独具风格。各企、事业单位均建有工厂,院校花园,不少单位宿舍区建有绿化带,花台、草坪。精神文明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地区有省文明单位8个,市文明单位17绿化先进单位7个,市绿化先进单位7个,文明路2条、文明楼27栋,文明楼院42个。新厂街道地名
   新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部。驻新厂公房504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曹家岭西侧,西至新厂街道办事处,南至新厂前村,北至老厂南侧。16个居民组,344户,1107人。此地原为新厂乡菜农居住地。解放前,城镇居民很少。建国后,因建工厂和职工宿舍,形成城市居民区。1958年成立新厂居民委员会。新厂村委会。东郊电影院座落境内。
   为民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250米处,驻为民瓷厂宿舍西3栋附1号。以厂名命名。东邻市第一中学,西邻宇宙瓷厂,南至新厂西路北侧宿舍。北至朝阳路南侧。含为民瓷厂宿舍楼房6栋,平房24栋。22个居民组,830户,3240人。1958年市高级美术瓷厂在此建厂。1966年更名为民瓷厂,并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新厂居委会。1980年析出,成立为民居民委员会。
   樟树下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300米处。驻樟树下公房2栋204号,以辖地命名。新居民区。东邻陶瓷学校宿舍,西邻地方铁路宿舍,南邻景涌铁路,北至新厂西路南侧。8个居民组,139户,436人。1973年形成居民区,属新厂居委会。1981年从新厂居委会析出,成立樟树下居民委员会。市木制构件厂、商品检验局,乐平矿务局驻市办事处驻此。
   樟树下
  位于新厂西路为民瓷厂南侧。为居委会驻地。水泥路西。此地原是荒山野地,明末建有匣钵作坊,门前有棵大樟树,故名。1950年修路时樟树被砍。1955年市区居民迁入,形成居民区,沿用原名。
   老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300米处,驻老厂公房2栋1楼4号。以辖地命名。东邻童街新村,西邻为民瓷厂学校,南起市第一中学,北至市盐业公司。4个居民组,490户,1,888人。此地原为新厂乡菜农居住地。1957年形成居民区。1961年属新厂居委会。1980年析出,成立老厂居委会。市第三医院、第一中学、第十七小学座落境内。
   老厂
  居委会驻地。睨朝,该地(现为民瓷厂桂花树下)就有匣钵作坊,故名“老厂”。1957年建高级美术瓷厂,老厂居民迁此,沿用原名。为城乡居民混居区。有农民57户,255人。朝阳路东西向穿境而过。
   陶研所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00米处。以单位名称命名。驻陶研所行政办公室。东至景三公路西侧,西至金花桥小河边,南至景涌铁路北侧。含宿舍楼房4栋、平房14栋。18个居民组,196户,746人。此处建国前只有几栋小平房,为“天翼中学”教工宿舍。建国后兴建陶研所宿舍,形成居民区。区内水泥路面,平整宽阔,绿树成荫,环境优美。1959年属新厂居委会。1980年成立陶研所居民委员会。
   六O二所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约4公里。驻厂宿舍59栋。以所名命名。东至湖田小桥,西邻良种场,南至南山麓,北至南河岸。含所宿舍73栋083个居民组,772户,2817人,其中回族10人,客家族4人。宿舍区林木葱茏、山清水秀,景色秀丽。1964年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原属新厂居委会。1969年析出,成立六O二所居民委员会。
   三六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东1.2公里处,驻三六厂子弟学校。以厂名命名。东邻雕塑瓷厂,西邻新厂粮站,南至新厂东路北侧,北至朝阳路南侧。有厂宿舍楼房10栋,平房14栋。水泥路面。10个居民组,276户,1019人。此地原是荒山”1959年,市耐火器材厂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1969年耐火器材厂改省新光耐火器材厂。1972年改名三六无线电厂,属新厂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三六厂居民委员会。
   曹家岭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800米处,驻市一建公司二工区10栋。以辖地命名。东邻景陶瓷厂,西邻原料总厂宿舍,南至陶院宿舍,北接李家坳。5个居民组,242户,1197人。解放前此地为曹姓村庄。1955年雕塑瓷厂等单位在此建厂及宿舍,形成居民区。1961年属新厂居委会。1969年析出,成立曹家岭居民委员会。
   曹家蛉
  居委会驻地。分新厂东路南、北侧两个居民点。水泥路面。清代因太平军曾在此操练,称“操场岭”。1921年曹氏庄主在此建房、造林,改称“曹家岭”。后又因此地距市八华里,亦称“八里岗”。建国后,城市居民迁此,形成居民区,沿用原名。
   原料总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东1公里处,驻原料总厂宿舍10栋9号。以厂名命名。东邻市一建公司二工区,西邻市第二百货商场,南起景涌铁路北侧,北至新厂西路南侧。含原料总厂宿舍21栋。水泥路面。12个居民组,305户,1116人。1951年瓷石矿建宿舍,形成居民区,1963年属曹家岭居委会。1980年析出,成立瓷石矿居委会。1986年随厂名易名改称原料总厂居民委员会。
   陶院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500米处。驻陶院院长办公室。以单位名称命名。东邻瓷用化工厂,西至景三公路,南邻印机厂,北邻原料总厂。含宿舍楼21栋。27个居民组,267户,1260人,其中回族2人。1958年陶院建宿舍,形成居民区。1959年属新厂居委会。1980年析出,成立陶瓷学院居民委员会。
   印机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1000米处。驻厂大门左侧办公室。东、西至新厂村田畈,南邻湖田桥,北邻陶瓷学院。含厂宿舍44栋。19个居民组,441户,1390人。此处原为荒地田畈,1958年在此建厂及宿舍,形成居民区。原属新厂乡辖。1959年属新厂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印机总厂居民委员会。
   三宝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5公里。驻三宝蓬37号。以辖地命名。东至南山麓,西邻西山麓,南至三宝矿,北邻湖田。属昌江区竟成乡三宝蓬村境地。城乡居民混居区。4个居民组,102户,525人。1961年建三宝蓬矿区和宿舍,形成居民区,原属新厂乡。1962年成立三宝居民委员会。枫树山林场三宝分场、三宝矿区座落境内。
   雕塑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l公里处,驻雕塑瓷厂宿舍20栋78号。以厂名命名。东起昌河飞机制造厂西侧,西邻三六厂,南起新厂东路北侧,北邻李家坳。有雕塑瓷厂宿舍楼房24栋,平房84栋。水泥路面。19个居民组,380户,1303人,其中回族1人。1956年雕塑瓷厂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1963年属曹家岭居委会。1984年析出,成立雕塑瓷厂居民委员会。
   景陶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东1.5公里处,驻景陶瓷厂宿舍区。东邻茅家畈,西邻化工厂,南至下窑,北至新厂东路南侧。有景陶瓷厂宿舍33栋。水泥路面。17个居民组,689户,2800人。此处原是荒山和菜地,1952年景陶瓷厂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1963年属茅家畈居委会。1980年析出,成立景陶居民委员会。
   瓷用化工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处,驻化工厂宿舍区。以厂名命名。东起下窑,西邻陶院,南起南河北岸,北邻景陶瓷厂宿舍区。含化工厂宿舍区、水碓、下窑。22个居民组”481户,1322人,其中回族10人。1963年属曹家岭居委会。1979年析出,成立化工厂居民委员会。
   化工厂宿舍区
  居委会驻地。有化工厂宿舍楼房、平房共22栋。水泥路面。此地建国前是荒山野地,1957年在此建化工厂,形成居民区。境内皆化工厂宿舍,故名。
   水碓 位于居委会西南175米处。东起下窑,西邻陶院,南起南河北岸,北至化工厂宿舍区。泥土路面。1960年化工厂等单位建职工住房,形成城乡居民混居区。建国前此地建有舂制瓷石粉的水碓,故名。
   下窑 位于居委会东250米处。东起中窑,西邻化工厂宿舍,南至南河北岸,北邻景陶瓷厂。原为农民居住地,属丘陵地带。清代建有瓷窑和砖瓦窑,因位于南河下游,故名下窑。建国后城市居民陆续迁此,形成城乡居民混居区。
   茅家畈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2公里处,驻酒厂宿舍1栋205号。以辖地命名。东起何家桥,西邻景陶瓷厂,南起大鸡头,北至石膏模具厂。3个居民组,208户,714人。建国前为农民居住地。六十年代初市酒厂、砖瓦厂在此建厂及宿舍,形成居民区。1963年成立茅家畈居民委员会。市酒厂、市石膏模具厂座落境内。
   茅家畈 居委会驻地。东起何家桥,西邻景陶瓷厂,南起新厂东路北侧,北至景瑶公路。泥土路面。明代此地茅草丛生,豺狗成群,曾名“茅狗畈”,又称“茅家畈” 。1958年随着工厂的建立,城市居民迁入,形成居民区,沿用原名。
   中窑 位于居委会南l公里处。东起何家桥,西至下窑,南起新厂东路北侧,北至景瑶公路。泥土路面。清代此地是荒山。后建有砖瓦窑,因位于南河中游,故名中窑。1958年城市居民陆续迁此定居,形成居民区,沿用原名。
   何家桥 位于居委会东500米处。东邻李家坳,西邻石膏模具厂,南起新厂东路北侧,北至景瑶公路。泥土路面。清代此地仅有一桥,四周无住户,后有何氏家族迁此定居,称何家桥。1958年形成居民区,沿用原名。
   大鸡头 位于居委会南750米处。东邻砖瓦厂坯场,南邻中窑,西、北均为新厂农田。泥土路面。因山形似鸡头,故名01958年形成居民区,沿用原名。
   量华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2.5公里处,驻景华无线电器材厂宿舍。,以厂名命名。东起何家桥,西邻昌河飞机制造厂宿舍,南起新厂东路北侧,北至小铁路南侧。有景华厂宿舍楼房44栋,平房23栋。4个居民组,798户,2931人,其中回族42人,蒙族3人,满族2人,彝族2人,余均汉族。1958年高压电瓷厂在此建厂和宿舍,形成居民区。1964年九九九厂迁入,与高压电瓷厂合并,改厂名为景华无线电器材厂。宿舍区随之易名。1958年属茅家畈居委会。1979年析出,成立景华居民委员会。
   五二三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3公里处,驻五二三厂宿舍区内。以厂名命名。东起农村田畈,西邻何家桥,南起朝阳路北侧,北至宿舍区北大门。有厂宿舍楼房4栋,平房14栋。水泥路面。17个居民组,352户,1183人,除4名回族,余为汉族。此地原是荒山秃岭和田畈,称“和尚畈”。属竟成乡管辖。1960年电讯瓷厂迁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属黄泥头居委会。1968年厂名改为五二三厂。1979年析出,成立新厂街道五二三厂居民委员会。
   黄泥头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东3.5公里处,驻新厂东路291号。以辖地命名。东邻地铁居委会,西邻何家桥,南起南河北岸,北至市委党校。含黄泥头,新厂东路东段。水泥路面。1958年地方铁路管理处设此,城市居民迁来,形成城乡居民混居区。4个居民组,249户,1272人。原属竟成公社。1963年属郊区办事处茅家畈居委会。1968年析出,成立黄泥头居民委员会。
   地铁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3.5公里处,驻地铁宿舍居委会办公室。以单位简称命名。东邻色勘居委会,西邻黄泥头,南起南河北岸,北至地方铁路。水泥路面。4个居民组,402户,1106人,除4名回族外,余为汉族。1958年设地方铁路机关,建宿舍后,形成居民区。1963年属竞成公社茅家畈居委会。1974年属新厂街道黄泥头居委会。1985年析出,成立地铁居民委员会。
   色勘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3.5公里处,驻“色勘”秘书科办公室。以有色金属勘探队简称命名。东至黄泥头田畈,西邻地铁宿舍区东侧,南起色勘队大门,北至队办永丰瓷厂南侧。有色勘宿舍21栋。水泥路面。153户,1100人。此处原是田地和荒山,曾名“红毛坞” 。1978年后建色勘宿舍,形成居民区。1984年属黄泥头居委会。1986年析出,成立色勘居民委员会。
   耐火厂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东4公里处,驻耐火厂宿舍第八栋。以厂名命名。东邻古田村,西邻地方铁路东侧,南起湘湖公路北侧,北邻古田村田畈。8个居民组,215户,852人。1957年前此地是田畈,曾名童家畈。1958年耐火器材厂在此建宿舍,形成居民区。1968年属黄泥头居委会。1981年析出,成立耐火器材厂居民委员会。
   新厂 位于新厂西路东段。东邻曹家岭,西邻樟树下,南至新厂乡前村,北邻老厂。水泥路面。约0.5平方公里。含新厂、陶研所,陶院,原料总厂等4个居委会。明末,因从老厂运匣钵往湖田古窑路途较远,容易破损,故在离湖田较近的老厂东南方(今原料总厂)一带建起了规模较大的新匣厂,就近在曹家岭取土作匣,专供湖田古窑烧瓷装坯所需,故名新厂。解放前,新厂地广人稀,除几家匣厂和茶棚、饮食杂品小店外,还有一些村庄。这里是城区通往湘湖街和湖田古窑的必经之道。1957年始,先后在境内兴建工厂和职工宿舍,形成居民区。1969年开辟东郊街道,建设各项配套设施和商业网点,形成新兴工业区。现在新厂街面宽阔,楼房林立,商店毗连,新厂西路直穿境区,车辆川流不息,是市东闹市区。
  昌 河 街 道
   CHANG HE JIE DAO昌河街道办事处地名图昌河街道概况
  昌河街道,位于市、区的东部。以昌河飞机制造厂厂名命名。东邻何家桥九九九厂,西靠新厂街道曹家岭居委会,南至新厂东路,北连李家坳、芦家山麓。面积约1.2平方公里。7个居委会,72个居民小组02640户,10124人,其中回、满、朝鲜族115人,余均为汉族。
  境地昔日是荒山野地,1965年兴建景德镇瓷厂,同时建有宿舍17栋,初步形成居民区。1969年昌河机械厂(1985年改称昌河飞机制造厂)由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平房区迁此,职工宿舍楼成批建起,居民区相应扩大,旧时的黄泥小道,如今已建成宽阔平整的水泥路面。有昌河东路、中路、西路、体育路、友谊路、林园路、芙蓉路、花园路、昌河北路,杨梅路等。在生活区设有各种商业网点与服务行业,如粮店、邮局,银行,餐厅、理发,缝纫,浴室、百货,食品、冷饮、蜂窝煤厂等,还修建了一个有石棉瓦顶棚、面积为1197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教育事业形成体系。昌河自办了保育院1所,小学2所,中学2所,技校1所,工学院1所。从新生婴儿入托到升大学,均可由厂方培养。教育质量较高,1985年昌河中学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学生64名,录取37名,占考生总数的57.8%。
  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厂区架设了电视接收插播台,建有一座装置了空调设备、能容1800人的职工俱乐部,开辟了一个能容纳5000余人活动的体育场。这些没施为职工进行文体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医疗卫生设施不断发展。昌河医院下设有二个医疗门诊部,在李家坳,芦家山边建起了一座医疗设备齐全,拥有200个床位的三层楼住院部。
  昌河街道在开展两个文明建设中,取得了明显效果,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有文明居委会3个、文明楼院2个。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连续八年被评为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1985年被授予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辖地在解放前、建国初属浮梁县里仁乡01953年属郊区新厂乡。1958年属竟成公社。1966年属东郊公社01970年成立黄洋界居委会,属东郊办事处。1972年改称昌河居委会。1976年成立昌河街道革委会,属景南区辖01979年改称昌河街道办事处。1983年划归珠山区管辖。
   昌河街道地名
   昌河第一区
  位于厂部北侧。东邻九九九厂,西郊雕塑瓷厂,南至朝阳路,北至芦家山、李家坳。面积约l平方公里。6个居委会,有各式楼房139栋,居民2295户,、8810人,回、满、朝鲜族102人,余均汉族。区域内有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宽阔平整的水泥路9条,还有食堂、医院、学校、浴室、体育场、俱乐部、商店、粮站、银行、邮局、农贸市场等。解放前此地是一片荒山,茅草丛生,豺狗成群,人们称此地为茅狗畈,后改称茅家畈。1969年建厂以来,成批建造楼房宿舍,现已形成了昌河第一生活区。
   昌河第二区
   位于厂部西南方5500米处”画眉楼北侧。东至润田南山坡,西邻602研究所山坡,南起景三公路杨梅亭路口,北至湖田牛山。面积约0.4平方公里。有一条水泥马路贯穿南北与景三矿区公路相通。区内设有学校、俱乐部、商店、粮站、浴室等。建国前至1969年是山岭田地,百年前此地有几户无名小山庄,其中有一大户门楣上边画有花鸟山水画,得名画门楼,因“门”,“眉刀音相近,后来叫成画眉楼。1969年昌河机械厂迁此,在杨梅亭兴建宿舍,形成第二生活区。
   昌河东路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昌河东路命名。驻昌河街道办事处内。东自昌河东路210栋至220栋,西自昌河中路保育院至劳动服务公司,南自朝阳路215栋至218栋,北自昌河东路210栋至昌河中路五七服务部。另在新厂东路南侧大鸡头处有1至11栋平房。有楼房、平房30栋,11个居民组,422户,1623人,其中回、满、朝鲜族22人,余均汉族01984年由花园路居委会分出成立。该会198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有文明大院1个。
   昌河东路
  因位于一区东面而得名。南自朝阳路,北至芙蓉路口。长420米,宽8米,水泥路面。1973年修建。此地原是山沟,田垄,旧名窑圩里。
   昌河西路 因位于一区西侧而得名。南起朝阳路,北至友谊路。长540米,宽11米,水泥路面。1972年修建。驻有昌河综合商店,农贸市场、厂房产科。此地原是山沟田垄,旧名邓家垄。
   昌河中路 因位于居民区中心而得名。南起朝阳路,北至厂医院。长885米,宽8.9米,水泥路面。1973年修建。驻有厂保育院、基建处,劳动服务公司,机械加工厂,银行分理处,街道办事处、厂医院。此地原是荒山农田,北段是窑家圩、芦家山,南段是窑坞里。
   昌河北路 因位于一区北侧而得名。南起新厂东路,北至朝阳路。长530米,宽19米,水泥路面。1972年修建。原名文化路,1983年改今名。驻有厂招待所、厂运输科、厂中学。昌河飞机制造厂厂部亦设于此。此地旧时是一片山地农田。
   芙蓉路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芙蓉路命名。驻昌河街道办事处内。东起昌河东路211栋至314栋,西自昌河中路301栋至304栋,南自昌河中路银行分理处至211栋,北自304栋至314栋,辖昌河中路420栋至421栋。有楼房、平房20栋,10个居民组,367户,1361人,满族13人,余均汉族。1970年成立。原名黄洋界居民委员会,1972年易名昌河居民委员会。1976年改称第三居民委员会。1979年改称第二居民委员会。1982年易今名。
   芙蓉路 因路两侧种有芙蓉花而命名。东至昌河东路,西至昌河中路,长250米,宽7米,水泥路面。1974年修建。原是松林山岭,旧名张家山。
   友谊路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友谊路命名。驻昌河街道办事处内。东自昌河中路419栋至903栋,西自昌河西路417栋至907栋,南自419栋至昌河西路412栋,北自903栋至907栋,另有昌河中路北端医院宿舍楼和东侧抚州山801栋至807栋平房。有楼房、平房21栋。10个居民组”360户,1502人,其中满族15人,余均汉族。1970年成立,原名黄洋界居民委员会,1972年易名昌河居委会。1976年改称第三居委会。1979年改称第四居委会。1982年改称今名。198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友谊路 以美好愿望命名。东起昌河中路,西至体育路。长270米,宽9.5米,水泥路面01982年修建。此地原是土山,农田,旧名黄土山。
   林园路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林园命名。驻昌河街道办事处。东自昌河西路412栋至413栋,西自503栋至504栋,南自林园路街心花园至厂办小学,北自昌河西路412栋至515栋,含林园路508栋至509栋。有楼房、平房32栋。11个居民组,383户,1463人,回、满、朝鲜族29人,余均汉族。1970年成立。原名黄洋界居委会,1972年易名昌河居委会。1976年改称第四居委会。1979年又改称第三居委会。1982年改称公园路居委会。1986年易今名。
   林园路 因路东段有一街心花园,原命名为公园路,后因与西郊街道公园路重名而易今名。东起昌河中路,西至厂办小学。长860米,宽5.4米,水泥路面。1973年修建。解放前此地是松林山坡,旧名六茅窠。路段有厂浴室、冷饮店。
   体育路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体育路命名。驻昌河街道办事处7内。东自体育路913栋至昌河西路606栋,西自516栋至520栋,南自913栋至516栋,北自520栋至606栋。另有体育路北端701栋至708栋。含911栋至912栋,601栋至603栋,有楼房、平房23栋。9个居民组,407户,1718人,其中回,满族13人,余均汉族。1970年成立,原名黄洋界居委会。1972年易名昌河居委会,1976年称第七居委会。1979年又改称第五居委会。1982年改称今名。1985年被评为市级文明单位。
   体育路 因位于体育场西侧得名.南起朝阳路,北至体育路北端708栋。长810米,宽10米,水泥.路面。修建于1973年。有厂工会、邮局。此地原是山坡、农田,旧名王家仓。
   花园路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花园路命名。驻昌河街道办事处内。东起昌河中路101栋至106栋,西自体育路111栋至116栋。南起朝阳路邮局至101栋,北自116栋至106栋。辖花园路107栋至109栋。有楼房13栋,10个居民组,356户,1143人,其中满族10人。1970年成立,原名黄洋界居委会,1972年易名昌河居委会,1976年改称第一居委会,1982年改称今名。
   花园路 因位于厂花园而得名。南起朝阳路,北至林园路。长210米,宽11米,水泥路面,修建于1973年。此路段驻有厂医院门诊部、厂生活服务公司。这里原是山沟田垄,旧名邓家垄。
   杨梅亭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杨梅亭命名。驻杨梅路201栋109号。位于厂部西南方,离厂部约5000米。东自杨梅路101栋至109栋,西自202栋至214栋,南自101栋至202栋,北自109栋至214栋,另外在离驻地900米处的湖田牛山,有301至305栋楼房。共有楼房、平房29栋。11个居民组,345户,1314人,其中回、朝鲜族13人,余均汉族。1970年成立。原名黄洋界居委会。1972年易名昌河居委会。1976年改称第八,九居委会。1979年又改称第六居委会。1982年改称今名。
   杨梅路 南北与景三矿区公路相通。长529米,宽7.5米,水泥路面。1972年修建。驻有生活服务公司、食堂、保育院、厂办中学、厂门诊部。此地过去是荒山野岭,原名杨梅亭,现袭用原名。周路口街道周路口街道办事处地名图周路口街道概况
  周路口街道,位于区东南部。以古巷“周路口”命名。街道办事处驻中华南路307号r距区政府2公里。东自解放路与里村街道相邻,西至中华南路东侧与昌江街道相连,南至周路口、万年街北侧与太白园街道毗连,北以珠山中路、东路为界与珠山、新村街道相接。面积.约1.35平方公里。弄巷55条。12个居委会,70个居民小组。5382户,17579人,均为汉族。
  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时属景德镇第一、二镇公所。建国初属南市区寸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6年属市人委太白园办事处。1958年属曙光公社。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66年属新华南路办事处。1969年属太白园公社。1976年从太白园公社析出,成立周路口街道革委会。1979年属昌江区,改称周路口街道办事处。1983”年划归珠山区管辖。 境区在宋末明初已开始有制瓷业,苦珠山烧造的瓷器可与湖田窑瓷器媲美。陈家街自宋以来就是京官驻地,曾设博易务,监务,司务厅。十八桥明代就形成闹市,商贾云集,有“十八小桥赛洛阳”之说。青峰岭、小塘街一带为商旅之家。建国以来,十八桥一带仍为闹市区,商店密集、面貌更新,市场繁荣。辖地驻有东风瓷厂、电机厂、窑具厂、新华印刷厂等企业。市人民广场在辖地北缘。市科技大楼,陶瓷工业设计院、第一建筑工程公司、群众艺术馆、图书馆、老干部活动中心,都建在境内。广场西侧的莲社南路,开辟了一个新的贸易市场,设有大小瓷器商店50多家,瓷器花色品种齐全,人们称之为“新瓷器街”。 街道办有周路口瓷厂、横丰瓷厂、利新瓷厂,服务工厂、花纸厂、食品厂,砂石厂、劳动服务站,运输站,建工队,土杂商店、水电安装施工所等13个工商企业,年收入178万多元。 辖地驻有市第五中学、第十一中学、第七小学,第十四小学。街道办有文化站1个,中心幼儿园1所。大多数居委会办有文化室、图书咨询站。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涌现出不少文呱居委会,文明里弄、文明大院、五好家庭。 市公共汽车中心站设在辖地人民广场北面。有通往新厂西路、朝阳路,珠山西路的公共汽车和通往波阳、鹅湖,蛟潭的班车。直达上海、南京、苏州、庐山、黄山、三清山等地的旅游车都从这里发车。这里到火车站仅有一站之距。 境内中华南路171号原为福建会馆一天后宫遗址(今周路口派出所)。中华南路101号为市基督教协会、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址。
   周路口街道地名
   十八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650米处,驻陈家街+8号。以辖地命名。东至抚州弄西侧2至52号,西至中华南路301至381号,南至解放路25T至279号,北至珠山中路。6个居民组,519户,1613人。1985年由毕家坦和解放路居委会各划出一部分,成立十八桥居民委员会。
   十八桥 位于居委会南250米处。东至抚州弄西侧,南至解放路北侧275号,北通陈家街横弄。长11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据《浮梁县志》载,古时此地有小溪,至宋代溪上有石板桥,名登瀛桥。桥上建楼阁,画有十八学士像,后讹称十八桥。当年是里村一带往镇通道。后溪流淤塞而桥毁。北侧清末有口井,因居民从中提水发豆芽,名“豆芽井”l973年统称十八桥。该地段从宋朝至今一直是热闹街市,昔有“十八小桥赛洛阳”之说。
   胨家街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抚州弄西侧,西至中华南路东侧9号。长126米,宽1.7米。水泥路面。该地原为陈家弄,1973年整顿门牌,鉴于戴家弄下首有一陈家弄,为避免重名,故把此弄改名为陈家街。 原陈家街(街道)北起中华南路,与珠山冲路交接处,南至麻石弄上弄。《浮梁县志》截s此处历史悠久,市面繁荣,宋明就是京官驻地。宋置博易务,明清置监务、司务厅。因浮梁陈氏家族聚居而得名。1937年陈家街扩建改名为中正路的一段。解放后又名中华璐的一段0。1983年命名中华南路。陈家街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300米处。南通十八桥,北至陈家街南侧2至50号。长120米,宽1.2米。水泥路面。由陈家街派生得名。
   抚州弄 位于居委会东160米处。南至解放路北侧255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6号。长20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此弄始于宋朝。至清朝中期抚州人在此建抚州会馆(昭武书院,原在此办昭武小学,现为第七小学校址)。后弄袭会馆名。1973年改今名。
   毕家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北700米处,驻小椿树弄8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大椿树弄2至31号,西至抚州弄东侧2至52号,南至毕家坦1至15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6号05个居民组,432户,1445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改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五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大椿树弄 位于居委会东200处。东至童家弄西侧,西至抚州弄东侧,南通毕家坦。长20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地原是坟山野地,长有数株椿树。清朝中期有瓷商在此设窑场和坯房形成弄巷,以椿树为弄名。
   小椿树弄 居委会所在地。西至抚州弄东侧,东至弄底。长60米,宽1.4米。水泥路面。由大椿树弄派生得名。
   毕家坦 位于居委会南220米处。西起抚州弄东侧,折向北通大椿树弄。长80米,宽1.5米。水泥路面。宋时有毕姓在此荒坦上建房定居,故名。
   毕家坦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250米处。西至抚州弄东侧,南至解放路北侧225号。长95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弄系横向,紧靠毕家坦,故名。
   赛跑坦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偏东1500米处,驻邓家弄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莲社南路2至24号,西至童家弄与毕家坦居委会相邻,南至解放路北侧151-159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2-8号。6个居民组,373户,1121人。曾评为市文明单位。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改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五居委会。1970年易今名。
   赛跑坦 位于居委会东100米处。东至莲社南路南侧10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300米,宽1.7米。水泥路面。清末巷内住一邓姓瓷行老板,用瓷器与香港商人换了不少珍珠、玛瑙,于农历六月初六把珍宝晒在坦上以显豪富,意与另,一老板赛富。由此名“晒宝坦”01973年易今名。
   圆栅门 位于居委会南300米处。仅东向有一出口通莲社南路。长300米,宽25米。呈S形。水泥路面。此巷形成于明朝。当时巷内有各类商店,是通观音堂的必经之路。巷口建有石栅门,呈圆形,故名圆栅门01962年新华印刷厂扩建,栅门拆毁。
   邓家弄 位于居委会西200米处。东至赛跑坦4号,折向北至珠山中路南侧。长20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朝有邓氏家族聚居于此,故名。
   童家弄 位于居委会西400米处。南至弄底8号,北至珠山中路南侧8号,西通大椿树弄。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末清初,童姓家族在巷口设一茶店(现交通队址),叫童家店,弄以店名01973年易今名。
   马家井 位于居委会以北15米处。南起小塘街北侧,北至金家弄西侧。长65米,宽1.6米。泥石路面。原为浮梁县马姓小村庄,并有一口井,故名。清光绪年间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青峰岭 位于居委会以东100米处。西起小塘街南侧,北至解放路南侧206号。长150米,宽1.7米。水泥路面。唐初,此处是山岭,峰峦青翠,故名“青峰岭”。至明末清初,形成弄巷,沿用原名。
   解放路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760米处,驻大井头2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解放路新华印刷厂,西至抚州弄口,南至解放路北侧163至255号,北至大井头15号。5个居民组,399户,1261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01952年属第四街政府第五坊。1953年属第—.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五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第五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第二十五居委会。1973年易今名。
   昨叭弄 位于居委会西80米处。南至解放路北侧199号。长55米,宽1.7米。水泥路面。传说清时弄内有一吹喇叭的,以精于演奏闻名,弄因以得名。
   大并头 居委会驻地。西至解放路北侧229号,东至解放路北侧199号。长230米,宽约2米。水泥路面。清时此地有数家坯房,地势高,取水难,居民就地掘井,井口面大,故名“大井头”。
   解放路横弄 位于居委会北60米处。南至解放路11号,北至弄底。长9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此巷形成于明初。原来弄内9号是一观音庙(现为民房),故此弄曾名观音堂01973年易今名。金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约1500米处,驻金家弄37号。以辖地命名。东北至解放路206号,西至中华南路77号,东南至生益岭13号。8个居民组,656户,2062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01952年为第三街政府第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改称第十二居委会0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01970年易今名。
   金家弄 居委会驻地。南至马家井,西至中华南路东侧。中段与金家横弄、生益岭相通。长320米,宽1.8米。水泥路面。明初有金氏家族在此聚居,故名。
   金家横弄 位于居委会偏北80米处。南接金家弄,北至解放路。长80米,宽1.9米。水泥路面。由金家弄派生得名。
   生益岭 位于居委会偏南100米处。南至金家弄,西至金家横弄东侧。长120米,宽1.6米。水泥路面。明正德年间,此地有一大山丘,因瓷业兴起,有人在此修建房屋,形成弄巷,开设有瓷行、烟店、豆腐坊等。因生意兴隆,称“生意岭”。1973年改今名。
   解放桥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1500米处,驻解放路105号。以辖地命名。东至解放路79号,西至广场南路东侧,南至樊家井,北至珠山东路南侧05个居民组,398户,1313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二十二坊。1953年属第三区。1954年属第二十二居委会。1956年为苏家弄办事处二十二居委会。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解放桥 位于居委会西40米处。东至解放路79号。西至广场南路南端,北至珠山东路,此地原为一片荒地和菜园,曾名菜园里。附近有座桥,1964年命名解放桥。
   解放岭 位于居委会东50米处。在马鞍山西南麓。西至广场南路,南至解放路,北靠人民广场。为新建居民区。清初有项姓人买此山为坟山,名项家山。建国后居民陆续迁此建房。1973年定今名。
   牌楼里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西北400米处,驻牌楼里43号。以辖地命名。东至牌楼里25号,西至中华南路155号,南至牌楼里1号与东风弄相接,北至金家弄南侧。4个居民组,424户,1340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里仁都二图。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十九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称第十九居委会。1956年属苏家弄办事处。1960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0年易今名。
   牌楼里 居委会驻地。东至牌楼里弄底25号,东南与东风弄相接,西至中华南路155号。长400米,宽2米。水泥路面。宋时,有浮梁汪氏家族在此聚居。元朝在弄口建一牌楼,故名。原2-46号旧名倒水弄。
   小魏家弄 位于居委会北30米处。东至中华南路,西至弄底6号。长75米,宽1.4米。水泥路面。清末魏氏家族从魏家弄分居于此,因弄巷小,故名。
   云谷巷
  位于居委会北50米处。东至弄底(原有小路通金家弄,后被东风瓷厂车间阻塞)。西至中华南路115号。长140米,宽1.4米。水泥路面。明末清初有一庵堂名“云谷庵”,对面有都昌刘、冯、余氏宗祠。民国初此地形成居民区,而名云谷巷。
   小塘街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北500米处,驻小塘街20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解放路172号至222号,西至东风弄东侧,南至苦珠山20号,北至马家井22号。6个居民组”395户,1317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小塘街 居委会所在地。东接青峰岭,南至苦珠山,西至东风弄东侧,北至马家井。长100米,宽1.9米,水泥路面。唐宋时期此处有口小塘,人们围塘建房,后成商旅之家。至光绪年间更为繁华,有瓷器作坊,饮食店,米店,菜馆等,形成小街市,故名小塘街。
   牛氏弄 位于居委会以东120米处。东起菠萝巷西侧,西至小塘街南侧。南侧有三条支巷同称。长95米,宽2米。水泥路面。清朝,靠苦珠山边原为一片草地,农民在此放牛,遍地牛屎,习称牛屎弄。又有牛姓小村庄,故改名牛氏弄。1916年村庄因建瓷器作坊而迁。
   苦珠山 位于居委会南8米处。南起万年街北侧,北连小塘街南侧,西侧通东风弄。南段l号-25号属万年街居委会。长230米,宽3米,水泥路面。清朝,弄巷建在较平的山坡上,有棵苦槠树,得名。后因谐音,名苦珠山。1916年大树被砍。建国后,山已平,建东风瓷厂及民房,沿用旧名.
   强家弄居民委员会 位于办事处西北600米处,驻中华南路187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东风弄.西至中华南路159-270号,南至周路口北侧,北至大强家弄08个居民组,577户,1798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二街政府第十八坊。1953年属第一区。1954年改称第十八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大强家弄 位于居委会东南150米处。东至东风弄西侧,西至中华南路213号,长120米,宽2米。水泥路面。宋代有浮梁强氏兄弟在此定居,后兄弟分居,兄居此,故名大强家弄。
   大强家横弄 位于居委会南170米处。南至大强家弄北侧,北至弄底。长125米,宽2米。土石路面。由大强家弄派生得名。
   小强家弄 位于居委会南180米处。东至东风弄西侧,西至中华南路219号。长110米,宽1.3米。水泥路面。由大强家弄派生得名。
   窑弄里 位于居委会南200米处。东至弄底,西至中华南路。长35米,宽1.7米。水泥路面。因巷内14号为天后窑,故名窑弄里。巷口南侧有福建会馆(天后宫),前段改建周路口派出所。昔日天后宫祀航海女神天后。
   东风弄 位于居委会东130米处。南至周路口北侧,北至牌楼里南侧75号。中段一侧可通大、小强家弄。长180米,宽2米。泥土路面。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5年),有里仁都刘佑忠在此建庙,名“祗陀林”。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重建。故弄亦名“祗陀林”。1973年换门牌时,将小塘街28-49号并入,易今名。
   万年街居民委员会 以辖地命名。位于办事处以东750米处,驻樊家井9号。老居民区。东至菠萝巷25号,西至周路口35号,南自万年街北侧,北至苦珠山25号。8个居民组,393户,1311人。辖地清属浮梁县兴西乡镇市都。民国末年属景德镇第一镇公所。建国初属景德镇市南市区。1952年属第三街政府第十六坊。1953年属第一区政府。1954年改称第十六居委会。1956年属太白园办事处。1973年易今名。
   万年街 居委会所在地。西起周路口东侧弄口,东至景涌铁路与樊家井隔路相邻,中段北侧可通苦珠山。长8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此处原为荒山野地,有万年县人来此开荒种菜。光绪年间逐渐形成街市,故名。
   周路口 位于居委会以西200米。东起万年街弄口,西至中华南路东侧169号。长100米,宽2.5米。水泥路面。宋朝是浮梁周氏聚居地。清把总衙设附近,衙兵操练,由此进出,后来又是瓷土、窑柴运输必经之地,也是万年街、里村进入市区通道,为交通隘口,故名。
   菠萝巷 位于居委会以西200米处。南起万年街北侧,北至牛氏弄,西连东风瓷厂窑场。长250米,宽2.5米,水泥路面。明朝建菠若庵,清朝建巷,并在弄口立石门,上书“菠若庵”三字。庙侧有江浙染衣业的“公会”。建国后沿用波若庵为巷名,1973年改换门牌时易名“菠萝巷”。
   苦珠山横弄
   位于居委会以西300米处。南自苦珠山东
   侧,东通菠萝巷。长60米,宽1.5米,泥土路面。由苦珠山派生得名。
   周路口横弄 位于居委会西210米处。南至周路口1号,北至弄底(5号)。长20米,宽2米。沙石路面。由周路口派生得名。
   八角井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东南1300米处,驻解放路139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广场南路,西至莲社南路1至41号,南至方井头,北至人民广场。6个居民组,444户,1411人。原为解放桥居委会管辖。1985年由解放桥居委会析出,成立八角井居委会。
   方井头 位于居委会南10米处。东至广场南路西侧,西至东风瓷厂,南邻万年街,北至解放路南侧。水泥路面。此弄靠近东风瓷厂厂区一角,在清朝中期建有一井,井口呈方形,故名。
   八角井 位于居委会北10米处。东至广场南路西侧,西至莲社南路东侧,南至解放路北侧,北至人民广场南侧。据传,元朝末期有民妇李三娘家境贫寒,在井挑水做豆腐为生。但她却含辛茹苦支持丈夫出征打仗,后丈夫战胜归来,将井重修成八角形以示纪念。地因井名。1958年建人民广场时,该井被填。仍沿用原名。
   云锦巷居民委员会 位于街道办事处南500米处,驻云锦巷23号。以辖地命名。老居民区。东至通站路,西至樊家井83号,南至燃料公司宿舍,北至樊家井l号。5个居民组,342户,1002人。原为万年街居委会管辖,1985年析出,成立云锦巷居委会。
   云锦巷 居委会所在地。东至火车站,西至杨家坞,南至樊家井,北至马鞍山。建国前是平坦荒丘,有民房一幢和一座清朝建庵堂,名“云锦庵”。巷因此得名。1951年开荒种菜,此庵被拆除。1969年易今名。
   樊家井 位于居委会西250米处。东至马鞍山麓,西至景涌铁路与周路口东弄口相对,南与竞成乡樊家并村委会相连,北靠窑具厂。长500米,宽2米。1964年始居民增多,为城乡居民混居区。建国前只有几家造匣钵的小作坊和几户农民居住,有一樊姓人家在家门口打了一口井,故称樊家井。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