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26
颗粒名称: 综述
分类号: G252.8
页数: 32
摘要: 综述一文主要讲述景德镇市行政区划图、景德镇市概况、景德镇市城区主要道路、景德镇市历史沿革表、 清道光年间浮梁县境图等相关情况的介绍。
关键词: 综述 景德镇市

内容

景德镇市行政区划图
   比例尺1:400000景德镇市概况
  景德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雄踞于长江之南,素有“江南雄镇”之称。在历史上与广东的佛山、湖北的汉口、河南的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昌江河畔。西北与安徽东至交界,南与万年、弋阳为邻,西同波阳接壤,东北倚安徽祁门,东南和婺源、德兴毗连。市区距省会南昌市252公里。原辖珠山、昌江、鹅湖、蛟潭四个区及乐平县,1988年11月恢复浮梁县建制后,则辖二区(珠山、昌江)二县(乐平、浮梁)。总面积为5247.9平方公里,其中乐平县为1973.46平方公里,四个区的总面积为3274.4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21.4457万人,其中乐平县为64.4785万人,四个区的总人口为56.967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28.9万人。除回、满、壮、蒙古、苗、朝鲜、傣、藏、瑶、畲、布依族809人,外国籍1人外,均为汉族。四个区共辖27个乡、10个街道办事处、2个国营垦殖场,1个国营林场。
  景德镇古为“扬州之域,地属古番”。春秋为楚国东南境。秦为九江郡番县领辖,汉属豫章郡鄱阳县。东晋时设新平镇,隋因之。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鄱阳东界置新平县。县治在新定、化鹏两乡之间(今江村乡沽演一带)。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并新平入鄱阳。唐开元四年复置县而易名新昌,移治于新昌江口之左(今新平乡南城里)。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浮梁(溪水时常泛滥,居民伐木为梁,故名)。到元和间徙治于西北高埠地(今旧城乡政府驻地)。直到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迁入现市区(今市人民政府驻地)。
  “瓷都自昔号昌南”。新平镇又名昌南镇,景德镇之称始于北宋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宋真宗遣官制瓷贡于京师,应官府之需,刻“景德”年号于器。其昌南镇“奉御董造瓷器”,“光致茂美”),于是“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真宗赵恒诏谕将昌南镇易名为景德镇。景德镇自始名之日起,一直为浮梁县辖镇,其中在1927年间,曾从浮梁县析出置市,1929年仍并入浮梁。1949年4月29日浮梁县解放,从浮梁县析出置市。曾先后为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所辖.1953年6月晋为省辖市,1960年浮梁县并入,1983年7月乐平县划归市辖,并将原波阳县辖的鲇鱼山乡及荷塘垦殖场划属景德镇市昌江区。
  景德镇市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她位于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层层叠叠的大小山峰密布全境,地势四周高中间低,形似盆状,以低山、丘陵为主,也夹有面积不大的平原。海拔一般为250--400米,最高峰五股尖海拔1618米。境内河流以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大洪山的昌江为主,自北向南,纵贯全境,支流有南河、东河、西河、杨村河、建溪河,梅湖河,犹如蛛网密布,山环水绕,景色秀丽,瓷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
  景德镇自然资源丰富。土壤:山地为红壤和黄壤为主,农田为潴育性水稻土。地下矿藏品种有瓷石、高。岭土、煤、钨、砂金、铜、萤石、硫磺、石灰石、大理石等。特别是瓷石、高岭土蕴藏量更为丰富,经千余年开采,储量仍然颇丰,就以目前探明的储量,则可开采三百多年。
  景德镇系中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一月平均气温4.6℃,七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低气温-10.9℃,极端最高气温41.8℃,≥5℃的积温5836.2℃,≥10℃的积温5354℃,无霜期平均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六月为多雨期,占全年降水量17.5%。解放后,降水量最多的1954年是2673.6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79年,仅1126.4毫米01963年4月29日至5月11日,连续降水,雨量达262.8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009.8小时。中亚热带湿润的气候条件,适宜于农作物的生长。
  “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景德镇的瓷器历来享有盛名。据史书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南北朝陈时,制陶础贡京都。唐初昌南瓷在京城被誉为“假玉器”。南宋之后,逐步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时,在镇设立“浮梁瓷局”,瓷器远销中亚和欧洲。明代,‘御瓷有“素肌玉骨”之称。景瓷生产,到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形成历史上的高峰。产品精美饮誉全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成为景德镇瓷器独具的四大特点。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内受反动统治者的剥削与压榨,景德镇的瓷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到解放前夕,已奄奄一息,濒临绝境。
  建国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景德镇的陶瓷工业生产迅速恢复、发展。1949年的瓷器产量只有6350万件,瓷工不到8000人。现在共有陶瓷生产企业149个,职工近6万人。从总体看,生产规模之大,工艺水平之精,花色品种之多,产品质量之高,都是过去任何一个历史朝代无法比拟的。同时,还形成了一个包括地质勘探、瓷土矿山、机械制造、耐火材料、石膏模具、瓷用化工、窑炉安装、内销外贸、陶瓷设计和科研教育等在内的较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出口瓷、内销瓷、旅游瓷和礼品瓷的重点生产基地。1985年日用瓷产量达29995万件,其中出口瓷达9958.4万件。尤其是近几年来,陶瓷产品由单件向配套,由低中档向高中档发展,工业陶瓷和建筑卫生陶瓷生产发展很快。现已有釉面砖、高低压电瓷、多孔瓷、耐酸瓷、压电陶瓷、纺织瓷等产品。在全国工业产品质量评比中,36项获轻工业部和省优质产品奖,有六个企业的瓷器产品获得国家金质和银质奖。常青牌青花梧桐餐具,1984年连续获民主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和波兰波兹南国际博览会三块金牌。现在,景德镇瓷器已远销到五大洲一百零四个国家和地区。
  景德镇市的其他工业发展也很迅速。六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电子工业,产值占到全省三分之一。机械工业有飞机、汽车、电瓷电器、印刷机械、电机、家用冰箱等制造企业,形成了一个以陶瓷工业为主体,电子、煤炭、轻化、机械、电力、医药、建材、食品、包装等多种工业协调发展的工业城市。1985年市区共有工业企业482个,其中:中央企业13个,省属企业7个,市属企业452个0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达120118万元,其中工业社会总产值达87610万元。
  景德镇市的农业经济,主要分布在乐平县及鹅湖、蛟潭、昌江三个区,共有耕地面积96.76万亩,其中乐平县有耕地面积57.97万亩,市内三个区有耕地面积38.79万亩,其中水田33.8万亩,旱地4.98万亩。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小麦、红薯、大豆、杂粮次之。解放前由于水利条件差,耕作粗放,粮食产量很低。建国后,大兴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1985年底,全市已建成各种类型的水利工程2907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7座,小(二)型水库183座,塘坝1302座,引水陂堰8075座。固定电力抽水机站23·9座,固定机械抽水机站218座,水轮泵站3台,此外还建立了堤防工程4座,圩堤总长14.5公里,设有3座电力排涝站,建有小水电站67座。在农业生产技术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建立。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因而粮食产量逐年提高0198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85686.9万斤,其中市区粮食总产量为33115.6万斤。在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林、牧、渔各业都有较大发展。全市有林地面积385.15万亩,森林覆盖率56.98070,成林面积达181.94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为708万立方米。农林产品还有油茶、芝麻、黄麻、药材、香菇等。茶叶是景德镇的名产品,历史悠久,远在唐朝就享有盛名。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说明当时景德镇地区茶叶贸易兴旺,“浮红”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仅次于陶瓷的大宗出口商品,现为江西省主要的红茶出口基地。
  在历史上,景德镇是一个五方杂处工商业集中之地。但老城区破烂不堪,房屋低矮,街道狭窄,交通拥挤。城区东起马鞍山,西至昌江河畔,南起小港咀,北至观音阁。总面积不到10平方公里,市区只有前后两条狭窄的街道,(今中山路、中华路)。沿河一带垃圾遍地,渣饼成堆,道路泥泞,污水漫流。建国后,市政建设日新月异。市区已由建国初的10平方公里扩展到40.5平方公里,除整修了中山、中华两条城市主干街道路面外,还新辟了珠山路、莲社路、曙光路、新厂路、朝阳路、黎明路、新风路、沿江路等30多条重要街道,在市中心开辟了宽敞的人民广场,建造了宏大的人民体育馆,陆续兴建了群英堂、工人文化官、老干部活动中心、少年官、游泳池等许多文化体育设施。闹市区珠山路街道宽阔,绿树成荫,昌江两岸砌起了长达十余里的护坡,沿江东路兴建了江边绿化带。昌江河上架设了两座大桥,风光绮丽,气势雄伟。城市园林绿地面积达429.7公顷,市区绿化覆盖率为23.28%,人平绿地2.62平方米,1984年曾获全国绿化先进城市称号。 景德镇市交通便利,现已形成一个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兼备,内外联系比较方便的运输网络。沟通江苏、安徽、江西、浙江运输的皖赣铁路从景德镇穿城而过,北通芜湖、南京,与津浦、沪宁铁路相接,南抵贵溪、鹰潭,与浙赣,鹰厦铁路相连。民航班机飞往南昌,与全国航线相通。公路运输,每天有班车直发省内四邻各地和皖、浙、沪等省市。还有旅游专车直达黄山、杭州、庐山等风景区。水运以昌江为主,过去由于河床狭窄,枯水期仅通小木船。建国后,对河道进行了全面疏浚,昌江列为全省第一条综合开发河流,1983年开始进行渠化工程建设,第一期工程已于1984年6月完成,第二期工程正在全面施工,竣工后,可常年通航三百吨位级的客货船、驳船队,可经鄱阳湖直抵长江。
  景德镇市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事业发展也较快,1985年市区有各类学校674所,其中高等院校有陶瓷学院、教育学院、电视大学各1所,职工大学3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技工学校1所,普通中学72所,小学588所。在校学生总数115231人,教职员I7783人。市区有独立的科研机构9个,各类科技人员5648人。1979-1985年全市共有189项科技成果,获得了省、市奖励。市区有电影放映单位181个,其中专业影剧院3个,专业剧团4个,还有市图书馆、陶瓷馆、陶瓷历史博物馆、群众艺术馆、工人文化官、新华书店、文物商店等。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景德镇电视台是全省第一个地市自办节目的电视台。可转播5个频道的节目。全市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92个,病床2385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374人。全市有体育场地520个,其中体委系统有田径、射击、游泳、旱冰等体育场地20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省各项体育竞赛中获得了137块金牌,其中在全国性体育竞赛中,我市残疾人李镇一举夺得了A3级100米蛙泳、50米仰泳2块金牌。 景德镇市是江西革命老根据地之一,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方志敏、陈毅,邵平式等先后在景德镇城市和乡村进行革命活动。早在1930年,景德镇城市和乡村便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30年红军攻克景德镇时,指挥部就设在今麻石上弄6号。中共赣北特委机关和新四军驻景德镇办事处曾设于城区,并在城乡开展了革命活动。1934年,中共赣北特委在小源(今鹅湖区金竹山乡)举行了波及皖、赣边区十多个县的革命暴动,在清溪(今蛟潭区峙滩乡)召开了八县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1938年红军在瑶里改编,并在瑶里(今鹅湖区瑶里乡驻地)设立了新四军留守处。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景德镇市乡村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动,蛟潭区兴田乡的程家山是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鹅湖区曾是浮(梁)乐(平)婺(源)中心县委驻地。在各个革命时期,景德镇人民为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载入烈士英名录者达1655人。为了纪念和缅怀革命先烈,程家山、鹅湖滩、莲花塘、沙陀山、童坊等地均建有革命烈士纪念塔、碑、墓。在各个革命时期,景德镇有许多工人、农民、学生投身革命,马步英(原南京公安总队司令员),黄永辉(原江西省委监委书记),张云樵(原南昌市市长),潘启琦(济南军区副政委),李国亮(国家经委副主任),陈铭珍(北京市委农工部副部长)等都是在景德镇参加革命的。 历代名人辈出。陶玉、霍仲初,皆浮梁县人,唐初瓷匠。他们在唐武德年间所制瓷器,光润如玉,被称“假玉器”而进贡宫廷。唐朝遂于此置“务”,作为管理烧制瓷器的专门机关。陶玉所制瓷器称为陶窑,霍仲初所制瓷器称为霍窑。宋代金君卿(浮梁人),淹贯百家,文声甚著,下笔顷刻千言,景佑中范仲淹守饶.州时延为师,有文集十五卷。宋政和八年进士李椿年(鹅湖滩乡界田人)官至户部侍郎,权吏、兵两部,封普宁县开国侯。程瑀(臧湾乡府前人)宋代龙图阁学士,官至校书郎、兵部员外郎。戴珊(旧城乡人)明天顺八年进士,官至按察御史。金达(峙滩乡英溪人)明嘉靖三十五年丙辰探花,官至翰林院编修。吴昊十九(浮梁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陶瓷工匠。技艺精强,兼能诗书,他的书法与大书法家赵孟頫近似,制品“卵膜杯”、“流霞盏”驰名天下,更善仿制永乐、宣德两朝官窑名瓷,御史樊玉衡在赠诗中说:“宣窑薄甚永窑厚,天下驰名昊十九,更有小诗清动人,匡庐山下重回首”。计礼(湘湖乡人)明解元,工书、善画菊,时人称:“林良翎毛夏昶竹,岳正葡萄计礼菊”。清代以来,景德镇的陶瓷画家辈出,近代的“珠山八友”在陶瓷绘画发展史上起了较大的作用。此外,还有青花大王王步、雕塑家曾龙异等,都是著名的陶瓷艺术家。新中国诞生后,新一辈的陶瓷画家不断涌现,被评为陶瓷美术家的有21人。 景德镇的四围,环境优美,名胜古迹甚多,市中心的“珠山”,相传是秦时番君吴芮立马之处。座落在此山的“龙珠阁”正在重建。市区东北面有风景如画的莲花塘,相传宋朝大诗人苏轼、黄庭坚和名僧佛印和尚相友善,曾在此谈经讲学,因名“佛印湖”)。市区昌江河畔有旸府山、旸府寺,据记载宋岳飞曾驻此,并题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镜无瑕月在天”。市区昌江河西岸还有为纪念屈原而得名的“三闾庙”。这里尚有一条保存较完整长达34.7米的明街。毗连西河的人民公园内有古典建筑风格的“五风阁”和新建的“烟波楼”。市区北侧有太平军遗垒观音阁遗址。往北延伸几公里,便是浮梁县治旧城。这里古迹颇多.有保持完整的清“县衙门”,有修复一新的宋“红塔”,还有“孔庙”和千年古刹“宝积寺”遗址等。新开辟和正在开辟的游览景点,市区东郊鹅湖滩乡有世界通称的高岭土命名地——高岭。东部瑶里乡有山泉,瀑布、溶洞天然风景区——梅岭。东南面寿安乡有天然的“诸仙洞”和神话传说的“龙池”。南面湘湖乡有人工湖——“玉田水库”)。北面洪源乡有传奇色彩很浓的“宝石”。还有分布在瑶里、黄泥头、杨梅亭、南市街、白虎湾、湖田等地的五代以来遗存的许多古窑址,其中东郊湖田古窑址,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在市区西岸四公里的蟠龙岗,建起了一座规模宏大的陶瓷历史博物馆,分设明园、清园,陈列着历代陶瓷史料供人游览观光。此外还建有明代手工制瓷作坊——古窑瓷厂,再现了古代景德镇的陶瓷。1981年在城乡还发现了一百余处明清古代世俗建筑,有住宅、村镇、商店、祠堂、牌坊、间门、街道等。其中祥集上弄三号、九号明代民宅已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古朴典雅的世俗建筑和名胜古迹连在一起,象征着景德镇的古代文明。景德镇市城区主要道路
  珠山路位于市中心,以自然地理实体“珠山”命名。它是贯穿城区东西的主要干道。东起夜叉坞,西至兴华路。全长2466米,宽18米,大部分路段是水泥路面,东西有两小段沥青路面。除中段(中华路道口至珠山大桥)是在原有狭窄街道的基础上拓宽改建外,东西段是建国后新开辟的街道。
  珠山路1966年拓宽。按照城市规划,路处市中轴心,始称主轴路,1968年改称东方红大道,1978年易名珠山路,1983年按东西走向,分成珠山东路、珠山中路、珠山西路。
   珠山东路
  东起夜叉坞新桥,西至新华书店门口。长950米,宽18米。新桥至市保险公司门口为水泥路面,保险公司至新华书店门口为沥青路面。
  此路原为山间小道,1966年劈山开坡修成马路与东郊相连。1968年为东方红大道东段,1978年为珠山路东段01983年珠山路分段取名珠山东路。路南属周路口街道辖地,北属新村街道辖地。
  路南侧有市工业机械公司、市人民广场,北侧有市政工程处,保险公司,加油站,光明电影院及体育馆等单位。
   珠山中路
  东起景德镇饭店,西至珠山大桥东端沿江路道口,全长1666米。景德镇饭店至瓷城饭店段,宽18米,为水泥路面,瓷城饭店至珠山大桥段,宽11米,为沥青路面。路东段(莲社路——中华路)原为苏家弄,仅2米宽,1953年折弄拓宽,形成街道,始名主轴路,1958年铺设沥青路面,1968年易名东方红大道;1978年改名为珠山路,1983年分段改称今名。1984年重铺水泥路面。中段(中华路一中山路)明清时称厂前和公馆岭,是官府驻地和热闹的街市。路宽也只5米。(中山路——沿江东路)称小南门头,民国时期为1米多宽的狭窄弄巷,建国后拆除弄巷修成街道。1983年珠山大桥建成通车后,路侧商店激增,形成繁华街道。
  市政府、市政协、省陶瓷工业公司,粮食局、物资局、轻化工业局、总工会、群英堂等机关部门均座落于此,市医药公司、五金公司,百货大楼、瓷器友谊商店、景德镇饭店,瓷城饭店等也分设在路旁。
  路北属珠山街道辖地,东段南面属周路口街道辖地,中、西段南面属昌江街道辖地。
   珠山西路
  东起珠山大桥西端,西至兴华北路。长450米,宽15米,水泥路面。此路1982年与珠山大桥同时动工修建。名珠山西路。1984年铺设水泥路面。随着道路的修造,路旁新型建筑拔地而起。市人大常委会、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供电局、邮电大楼、瓷都商场、第一服装厂等单位建于此。
  中山路北起观音阁,南至太白园花坛。全长5103米,宽8米,水泥路面。(韦陀桥至樟树弄,戴家弄以南为沥青路面)。
  元代形成街道,明代随着瓷业发展,城区范围扩大。因靠近昌江,习称河街,又称正街。清代城区渐向南扩展,街道南北延伸长达十三华里,上自观音阁,下至小港嘴,曾有“陶阳十三里刀之称。1936年拓宽路面,为纪念孙中山而取名中山路。1955年整修和铺设水泥,沥青路面。1983年分段取名。观音阁至珠山中路段,称中山北路;太白园花坛至珠山中路段称中山南路。
  这条历史繁华热闹的老街道,今日建设得更为繁荣整洁。许多店面整修一新,商店摊贩密集,机关、企事业单位多设于此。
   中山北路
  北起观音阁,南至珠山中路。长3621米,宽8米,水泥路面(韦陀桥至樟树弄为沥青路面)。
  明清以来,此路是热闹的街市,商店密集,人口集中。南段(斗富弄至南门头)驻有百年老店种德堂,公和第一圃,北段粮店,木材行、小商小贩、及居民住宅较多。
  此路原为中山路北段,1983年分段取今名。途经观音阁、四图里、半边街、里市渡、石狮埠、中渡口(曹家码头)、通津桥(湖南码头)、斗富弄、南门头与珠山中路相交。南段为珠山区珠山街道辖地,北段(斗富弄以北)属珠山区石狮埠街道辖地。
  自北往南驻有第三中学、第十二中学,第一小学、人民电影院、珠山区人民政府等单位。
   中山南路
  南起太白园花坛,北至珠山中路。长1482米,宽8米。水泥路面(戴家弄以南为沥青路面)。
  清至民国间,此路北段是商业、银行、钱庄、大瓷行密集地段,市场繁荣。南段制瓷作坊、窑场和居民住宅。 此路原为中山路南段,1983年分段取今名。途经太白园、刘家弄(刘家码头)、戴家弄、麻石弄、陈家岭至南门头与珠山中路相交。南段(太白园至戴家弄)属昌江区太白园街道辖地,北段(戴家弄至南门头)为珠山区昌江街道辖地。
  自南至北驻有第二中学,第二小学、昌江区人民政府、市人民银行、市外经局、红卫电影院,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昌江街道办事处等单位。
  中华路北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至曙光路。全长2982米,宽8米。一院至太平巷段为沥青路面,太平巷至曙光路段为水泥路面。’
  此路唐代为小街,明代为热闹街市,曾称正街。北端窑场、坯房较集中。明末清初,街市向南发展,有十二里长街之称,习称后街。清代,中段的陈家街,十八桥一带为热闹的街市。1936年路面拓宽,以国民党总裁蒋中正之名取名中正路。1949年11月易名中华路。1971年铺设水泥路面。1983年以珠山中路为界,北为中华北路,南为中华南路。
   中华北路
  北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至珠山中路。(省陶瓷工业公司)长1367米,宽8米。一院至太平巷段为沥青路面,太平巷至珠山中路段为水泥路面。
  此路原为中华路,1983年分段取今名。路北端与太平巷相交,中段与风景路、东门头相交,北端曾称童关栅门,中段曾称邓家岭。以风景路、斗富弄为界,以北属石狮埠街道辖地,以南属珠山街道辖地。
  沿路有市第一人民医院,市卫生防疫站、第五小学、市公安局、消防队等单位。珠山街道办事处驻于此路。
   中华南路
  南起曙光路,北至珠山中路(市商业局).长1615米,宽8米。水泥路面。此路始称后街,后称中正路,解放后称中华路。1983年以珠山中路为界,以南称今名。
  途经陈家街、十八桥、汪家街、落马桥。市商业局、第二医院门诊部,市电大,新光瓷厂等企事业单位驻此。珠山区周路口街道办事处和昌江区太白园街道办事处设于此路。路西属昌江街道辖地。路东属周路口街道辖地,戴家弄以南为太白园街道辖地。
   莲社南路
   北起珠山中路(市第一建筑公司),南至解放路(东风瓷厂)。长276米,宽10米,沥青路面。
  解放初,是一条通往工人新村(社公庙垄)的小道,1957年拓宽为马路。因该路与解放路相交,曾取名为解放横路。1960年铺设沥青路面。1983年以珠山中路为界,以莲社北路派生,对应更名为莲社南路。属珠山区周路口街道辖地。
  此路两侧瓷器商店和摊贩甚多,人称“新瓷器街”。市第一建筑公司、建设银行、路灯管理所、陶瓷工业设计院驻此。
   建社北路
  南起珠山路(市新华书店),北至莲花塘(市委门前)。西与胜利路相交。长760米,宽8米。沥青路面。
  建国前,此地是荒山野岭,中有一条无名小径穿过。1950年至1952年逐段开辟马路。1955年铺设沥青路面。因此路南起社公庙,北到莲花塘,故取名莲社路口1983年以珠山中路为界,改名为莲社北路。属珠山区珠山街道辖地。
  路段自南向北有市艺术瓷厂、陶瓷馆、工人文化宫、市广播电视局、市妇联、团市委、中共景德镇市委驻于此。
   新村西路
  南起新华书店左侧,北至医药公司仓库。长1154米,宽8米。新华书店至城建局段为沥青路面。城建局至医药公司仓库段为水泥路面。
  解放初,是一条山坞田垄,有一条坎坷不平的小道,称“白蛇坞”。1958年开辟成沙土马路,建立工人新村。1973年拓宽路面,随着路两侧住宅增多,形成街道。1980年分段铺设水泥、沥青路面。1983年以新村方位命今名,属珠山区新村街道辖地。
  市新华书店、城建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自来水公司,师范附小,百花饭店驻于此路。沿途多为机关宿舍区.
   新村东路 南起新村商场,北至新村水库(体育学校北面),长600米,宽7米。沥青路面。
  解放初,仅有一条羊肠小道通浮梁县城厶传说,此地常有黄蛇出现,故称“黄蛇巷力口1963年修筑马路。1974年铺设沥青路面。以新村方位取名新村中路。1983年改名为新村’东路。属珠山区新村街道辖地。
   市新村百货商场、粮油供应公司、市体育中学、第十二小学、珠山区新村街道办事处驻此。
   广场南路
  北起公共汽车中心站,向南穿过解放路,至曙光路。长1400米,宽10米。公共汽车中心站至解放路段为水泥路面,解放路至曙光路为泥沙路面。
  解放初,仅有一条小道通太白园。1965年动工修筑马路。1983年以广场方位命名为广场南路。属珠山区周路口街道辖地。
   此路驻有市科委、第五中学、市电机厂,窑具厂等单位。
   广场北路
  南起光明电影院,北至洋湖水厂。长2570米,宽15米。光明电影院至市第二医院住院部为沥青路面,市第二医院住院部至洋湖水厂为水泥路面。
  解放初为崎岖小道。1956年开辟马路至市第二医院住院部。1973年修至第十八小学,1982年改名为广场北路。属珠山区新村街道辖地。
   市光明电影院、市第二医院住院部、群星学校驻此。
   马鞍山路
  北起公共汽车广场中心站,向东南延伸至市政府招待所。长1128米,宽15米。水泥路面。
  解放前,是座小山岭。1956年辟山筑路,后逐年加宽。是市区通往东郊的要道。1975年铺设水泥路面。1983年命名马鞍山路。属珠山区里村街道辖地。
  市饲料公司、烟草专卖局、汽车配件公司、市群众艺术馆、图书馆、市政府招待所、里村街道办事处驻于此路。松涛公园座落于此。
   通站路
   东起马鞍山东南山脚,西至火车站。长486米,宽18米。水泥路面。
  原有一沙石小路,通樊家井、匣钵厂。1976年随火车站筹建,开出马路。1980年铺设水泥路面。因路通火车站,1983年命名通站路。属珠山区里村街道辖地。
  上海铁路局鹰潭分局驻景德镇市办事处、铁四局五处、华光饭店座落于此。
   新厂东路
  西起陶阳路北端,东至地方铁路管理处(黄泥头)。全长2800米。解放前此路是山丘小路,自西向东通湘湖乡。建国后为景(德镇)白(沙关)公路路段。1969年拓宽铺水泥路面,1983年名东一路,因不符合地名标准化要求,1987年9月分段改今名。途经新厂、曹家岭、茅家坂、黄泥头,是东郊交通主道。此路为民瓷厂至黄泥头为新厂街道辖地。沿途驻有市原料总厂、雕塑瓷厂,陶瓷厂、昌河飞机制造厂、九九九厂。
   新厂西路
  西起里村街心花坛,东至陶阳路北端,全长2579米。原为里村至新厂的大路,1941年拓宽至天翼中学(现一中)门前,泥沙路面。1969年再次拓宽铺水泥路面,1983年名东一路,因不符地名标准化要求,1987年9月分段改今名。途经里村、樟树下、新厂。沿途驻有市陶瓷机械厂、水泥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学校、新厂街道办事处、轻工部陶瓷研究所、景德镇第一中学等企、事业单位。
   朝阳路
  西起夜叉坞新桥东端(珠山运输公司),东与何家桥路相交,长3590米,宽18米。水泥路面。
  解放初,此地为田地山坡01955年以后,雕塑瓷厂、宇宙瓷厂、为民瓷厂、陶机厂,昌河飞机制造厂等单位先后沿规划红线建造宿舍,1975年始修马路,1983年延伸至何家桥。该路位于市区东面,1983年取名东二路,为使地名符合标准化要求,1987年9月改今名。珠山运输公司至宇宙瓷厂为里村街道辖地,为民瓷厂至昌河飞机制造厂为新厂街道辖地。
  沿途驻有市公共汽车公司、食品厂,盐业公司、建材厂,第六中学、珠山运输公司等单位。
   翠云路
  北起夜叉坞新桥东端,南至里村街心花坛。长612米,宽15米,沥青路面。
  解放初,仅有一条依山傍田小路,通向里村前街。1964年挖山筑路,接通夜叉坞与原东一路相交,因此路通竟成乡,1983年遂名为竟成路。1987年9月因原名“竟成”已调整作花坛以东之路名、故以古地名翠云寺命今名。属珠山区里村街道辖地。
   市煤炭公司、石油公司、翠云饭店驻于此路。
   竟成路
  西起里村街心花坛(物资局仓库处),东至里村南河大桥。全长790米,宽5米,水泥路面。
  此路原为乡间小道,后修成能通汽车的马路。沿途多为农民居住区,有部分城市居民居住。
   曙光路
   西起太白园街心花坛,往东转北至里村街心花坛,呈”S-形,长2613米,宽18米,水泥路面。
   此地原为一条通向里村的便道。1975年拓宽路面,形成马路,以美好愿望命名为曙光大道。1983年铺水泥路面,取今名。路段的小铁路以南,为珠山区里村街道辖地,小铁路以北为昌江区太白园街道辖地。 此路驻有市制冷设备厂、市食品公司、昌江区法院、市汽车运输公司、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分公司、红星瓷厂。
   太白园路 北起太白园街心花坛,经市肉联厂,转北至曙光路。长324米,宽16米,水泥路面。“U”形。 此路系1954年修筑,原名曙光路。1983曙光大道改线也称曙光路。因重名遂以地名命今名。属昌江区太白园街道辖地。
   此路驻有市商业局储运公司,市肉类联合工厂,曙光瓷厂等单位。
   沿江东路 北起浮桥东端,南至南河口。路长2477米,宽:樟树弄口至戴家弄下弄口为13米,浮桥东端至樟树弄口为8米,水泥路面。 解放前,昌江河岸是坎坷不平的窑渣片墩头,垃圾成堆。1956年开辟马路。1958年铺设沥青路面,1978年至1981年分段铺设水泥路面。1973年命名为沿河路。1983年以地理位置改名为沿江东路。浮桥东端至斗富弄,属石狮埠街道辖地,斗富弄口至珠山中路北侧属珠山街道辖地,珠山中路南侧至戴家弄北侧为昌江街道办事处辖地,戴家弄以南为昌江区太白园街道辖地。 此路是市区交通要道之一。与中渡口、斗富弄、南门头、四旺里(泗王庙)、麻石弄、戴家弄、太白园、西瓜洲等道路相交。自北向南驻有市第八小学、市第二建筑公司、市交通局、省航运局景德镇分局、市住宅公司、市环卫处、红旗瓷厂、光明瓷厂、陶瓷公司原燃料供应处等单位。
   沿江西路
   北起浮桥西端,南至昌江大桥西头。长2400米,宽15米,泥沙路面。 此地原为洼地、丘山,中有一蜿蜒起伏的小路,通往森林公园。1982年动工修筑,因濒l临昌江,1983年因地理位置取名沿江西路,属珠山区西郊街道辖地。 路经胜利岭(河西)、东风坦(洋油栈)、少年宫(斗姥宫)、十八渡(哪叱庙)等地。自北向南驻有市五金厂、市花蔑厂、市第三塑料厂、市水利电力局、林业局、农牧渔业局、少年宫、西郊垦殖场等单位。
   兴华北路 北起西河桥南端,南至新风路西端三角花坛(昌江电瓷厂处)。长2700米,宽9米,沥青路面。(现正在拓宽为30-4C米) 该路是过市境的南(昌)张(王庙)公路,始建于1931年。1983年取名兴华路,1987年9月缘于西一路改为兴华南路,现兴华路改为兴华北路,属珠山区西郊街道辖地。 路段自北往南驻有高压紧固件厂、市胜利器材厂、第七中学、第十一小学、河西加油站、中国人民银行与中国银行景德镇分行、环境卫生管理处、市钢窗厂等单位。
   兴华南路 北起新风路西段(昌江电瓷厂),南至吕蒙桥。长5300米,宽40米,沥青路面。 该路是过市境的南(昌)张(王庙)公路,始建于1931年,1983年以方位次序取名西一路。为使地名符合标准化要求,1987年9月改为今名。属珠山区西郊街道辖地。 路段自北向南驻有,吕蒙乡政府、市造纸厂、华昌瓷厂,华风瓷厂,八五九厂、农科所、吕蒙砖瓦厂等单位。
   黎明路 东起昌江大桥西端,往南经枫树山林场、黎明制药厂分厂直至沿江西路南端相交,略呈东北——西南走向,长3150米,宽7米,泥石路面。
  1960年前为山间小道,通官庄。1960年修成马路,1983年以方位次序取名西二路。为使地名符合标准化要求,1987年9月改今名。
  自东南往西北驻有市土产公司仓库,市拖拉机站、枫树山林场,市木材厂,无线电元件五厂。
   新风路
  东起昌江大桥西端,西至兴华路三角花坛(昌江电瓷厂)长1390米,宽9.5米,沥青路面。
  此地原为一条无名小路,1960年开拓成马路。1962年建昌江大桥时扩建此路,取名为桥西路。1980年铺设沥青路面。1983年改称新风路。属珠山区西郊街道辖地。
  自东往西驻有市建二公司加工厂、省汽车运输景德镇分局,景德镇市汽车站、市车辆监理所、昌江电瓷厂。
   新平路
  南起中山北路(木材公司仓库西围墙),北至洋湖水厂,长1430米,宽8米,泥沙路面。
  解放前是山坡小道,1951年开辟为景(德镇)福(港)公路,因此路途经新平乡”1983年命名为新平路。属珠山区石狮埠街道辖地。
   市木材公司、制酱厂驻此。
   中渡口
  东起中山北路(群力副食品店),西至沿江东路。长40米,宽12米。水泥路面。
  宋初此地初成集市,西临昌江。为过江渡口。因上(北面)有里市渡,下(南面)有十八渡,此渡口居中,故名中渡口。(原中渡口在珠山区政府斜对面弄河边,此处原为樟树下弄)1951年开出马路,以中渡口命名。1955年铺设水泥路面。属珠山区石狮埠街道辖地。
   风景路
  西起中华北路(斗富弄),向东至市档案馆门口,绕莲花塘一周,长471米,宽7.2米,水泥路面。
  原为山坡,1936年修筑马路,因莲花塘风景优美而命名01979年铺设沥青路面。路北属石狮埠街道辖地,路南为珠山街道辖弛。 自西向东驻有市保育院、景德镇军分区、市档案馆、市外事办公室、景德镇宾馆.
   戴家弄上弄 东起中华南路(周路口),西至中山南路。长334米,宽10米,水泥路面。
  明代,与戴家弄下弄同是浮梁戴姓聚居地,形成弄巷后,习称戴家弄。因此路位于中山路东侧(上边),故名戴家弄上弄。1951年拓宽路面,形成马路01965年取名昌江路。1980年铺设水泥路面。1983年复称戴家弄上弄。路北属珠山区昌江街道辖地,路南属昌江区太白园街道辖地。
  自西向东驻有第二十小学、市中医院药库。道路两侧摊贩云集,是市区重要农贸市场。
   戴家弄下弄
  东起中山南路(戴家弄副食品店),西至沿江东路。长281米,宽7米,沥青路面。
  此弄位于中山路西侧(下边),故名戴家弄下弄,1951年拓宽路面,形成马路。1965年取名昌江路,1980年铺设水泥路面。1983年复称戴家弄下弄。路北属珠山区昌江街道辖地,路南属昌江区太白园街道辖地。路两侧多为居民住户,间有一些个体小店铺。
   麻石弄上弄
  东起中华南路(市民政局),西至中山南路。长178米,宽5.5米,沥青路面。
  清朝中期,与麻石弄下弄同是一条弄巷。路面铺有麻石,称麻石弄.1932年拓宽形成马路,以当时浮梁专署专员酆景福之名命名景福路。建国后易名人民路。1983年以中山南路为界,分上下两段,此段位于东侧(上边),为麻石弄上弄。属珠山区昌江街道辖地。
   路侧驻有市蔬菜水产公司、市民政局。红十军军委会办事处旧址在此路6号。
   摩石弄下弄 东起中山南路(昌江房管所),西至沿江东路。长330米,宽5.5米。沥青路面。 清朝中期,与麻石弄上弄是同一条弄。由上弄派生命名。1932年拓宽路面,形成马路,取名景福路。建国后易为人民路。1983年以中山南路为界,分上下两段。此段位于中山南路以西(下侧),故名麻石弄下弄。属殊山区昌江街道辖地。 路两侧大部分为住家户,昌江公安派出所设此。明代汪家坦瓷行设于此。
   斗膏弄
   东起中华北路,西至沿江东路。长340米,宽10-12米,沥青路面。 此地原名豆腐弄。民国时有一钱庄和两家瓷行,在元宵节各显豪富,比赛放鞭炮“斗富”,又得名“斗富弄” 。1935年拆屋拓宽,修筑马路。因莲花塘为风景区,故名“风景路”。解放初拓宽斗富下弄,与风景路接通,名称依旧。1972年铺设沥青路面。1983年中华北路至沿江东路段恢复斗富弄名。(莲花塘至中华北路段,仍称风景路)。路北属石狮埠街道辖地,路南属珠山街道辖地。 自东向西驻有市人民瓷厂、大众剧场。市区最大的顶蓬市场“斗富弄农贸市场”设在该路西段。
   解放路
   西起十八桥,东至马鞍山路。长1213米,宽9米,沥青路面。 此路原有一条运输木排的小河道,名为杉树巷。后来河道淤塞填平。1931年在此修筑马路,以交通建筑特征而名新运路。1949年为纪念民族解放更名为解放路。1958年铺设沥青路面。属珠山区周路口街道辖地。
   此路自西向东驻有市新华印刷厂、东风瓷厂、电机厂等单位。
   太平巷
   东起中华北路,西至中山北路。长155米,宽7米,沥青路面。 清代,此地有天主堂和圣母堂,故名圣节巷。1933年扩建马路。因路侧棺材店较多,为图吉利,取名太平巷。解放初复称圣节巷。1954年恢复太平巷。属珠山区石狮埠街道辖地。路侧皆民房。
   胜利路 西起中华北路(东门头副食品店),东至市委机关门口。长491米,宽7.5米,沥青路面。 明清时代,因此处为御窑厂东门外,称东门头。1934年修筑马路,称复兴路。解放后改名胜利路.1956年加宽路面,1971年铺设沥青路面。属珠山区珠山街道辖地。
   此路驻有珠山区房产公司、市法律顾问处、建国瓷厂等单位。景德镇市历史沿革表
  境线之圖
  清同治年间浮梁县境圖
  一九八六年五月复制清同治年间景德镇圖
   一九八六年五月复制清同治年间御窑厂示意图
   一九八六年五月复制

知识出处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江西省景德镇市地名志》

出版者:安徽新华印刷厂

《景德镇市地名志》它是景德镇市有史以来的第一部地名专著,也是景德镇市人民的一件大事,我们祝贺它的诞生。 这部专著是根据国务院、中国地名委员会的有关文件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江西省市、县《地名志》编辑大纲”的要求编纂而成的。《景德镇市地名志》是一部具有法定性的地名典籍。这部志书,同时又是一部从地名角度介绍景德镇市的资料书,全书共收入了各类地4403条计100多万字,分为综述、政区与居民地、行政企事业单位、重要人工、建筑、自然地理实体、纪念地与名胜古迹、附录等七大部份。并配有各类地名图48幅,彩色和单色照片120余帧,内容丰富,翔实。对古今重要地名的由来含义、历史现状及其演变,作了较详尽的介绍。为了反映景德镇市的特点,对陶瓷考古、经济研究、游览观光等三个方面,作了较多的叙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市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化教育、风俗、民情概况。它的出版,有助于社会各方面人士准确地了解景德镇市的地理特征,历史状况,自然风貌,为我国军事、公安、民政、邮电、城建、交通、新闻出版、科研教育、旅游外事等部门和人民群众日常交往提供准确的地名资料,从而更好地为四化建设服务。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