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215
颗粒名称: 乐平县
分类号: D035.5
页数: 6
页码: 334-339
摘要: 乐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乐安江中游。,东邻婺源、德兴,西靠波阳,南接弋阳、万年,北依景德镇市昌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各项事业都有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提高。
关键词: 自治县 乐平县

内容

乐平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乐安江中游。,东邻婺源、德兴,西靠波阳,南接弋阳、万年,北依景德镇市昌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的地方。建国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各项事业都有巨大发展,人民生活大有提高。1985年底,全县行政区划辖1个镇、14个乡、9个垦殖场和1个水库工程管理局。即:乐平镇、接渡、浯口、高家、临港、涌山、双田、塔前、后港、镇桥、港口、蔬菜、礼林、众埠、沼口乡以及文山、红岩、山历崛山、凤凰山、梅岩、科山、十里岗垦殖场与白土峰林木良种场、马家良种场和共产主义水库工程管理局,共有1,676个自然村,总面积1,9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30,027亩,其中:水田468,237亩,旱地111,790亩。人口632,062人,县机关驻乐平镇,历代为乐平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近年考古发现,境内有岩前、山下、项家庄等十余处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印纹硬陶”为主),证明县境内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繁衍生息。西周为楚之番邑地。春秋战国,先后为吴、越、楚据有。秦汉为余汗(读干)县乐安乡地。东汉末灵帝中(公元178年前后)始置乐平县于银城堡(今德兴县城坂)。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县治西迁乐安乡口(今戴村),易名乐安县。陈改名银城县。隋废。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复用乐平县名。开元四年(公元716年)于长乐水口(今铜山港口)建乐平新县治。唐中和三年(公元883年),西迁县治于花靥镇(今乐平镇)。元升为州。明复为县。清属江西省饶州府。民国期间,先后隶浔阳道第四、第五行政区。建国后先后属乐平专区、浮梁专区、上饶专区。1983年10月后隶属景德镇市。
  乐平县地处黄山和怀玉山余脉向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大致呈三个梯级:北、东、南三个边缘为低山丘陵级,高程在海拔200—500米之间;中部是平原与丘陵交错梯级,高程在海拔100~200米之间;西部乐安江及大支流沿岸为平原梯级(亦称“乐平盆地”),高程在海拔20~60米之间。县境内地质构造复杂,低山丘陵地带多石灰岩,有不少岩溶山洞,地下多断裂层。县境内水系发育,乐安江于县东汇婺江和洎水,横串县境,蜿蜒83公里。西流出县,经万年、波阳县境,注入鄱阳湖。境内有长乐水(南港河)、建节水(众埠河)、安殷水(礼林河)、名溪(红岩水)、车溪(涌山河)、鄱溪(鸣山河)、三溪水等大小支流。各大小支流的上游,解放后建了数以百计的水库,其中以车溪河上游的共产主义水库最大,聚水面积达155平方公里,库容为1.63亿立方米,干渠总长33公里,灌溉面积近14万亩。全县水面约占全县总面积的十分之—。
  乐平县处亚热带东南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7.7度,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水量1,702.99毫米,蒸发量为1,581.3毫米。春夏之交为梅雨季。6月多暴雨,洪灾频繁。夏秋之交闷热少雨,常有旱情;夏秋两季受台风影响,一般不造成严重灾害;初冬常有寒露风,影响晚稻抽穗扬花;晚春常有寒潮袭境,对早稻育秧和油菜生长影响很大。
  乐平县自然资源丰富,矿藏有煤、石灰石、锰铁、铜、铅、锌、金、银、瓷土、陶土、石膏、耐火泥和海泡石等,煤、锰在省内外颇负盛名。煤储藏量达1.52亿吨,分布在涌山、港口、接渡、浯口、礼林、后港、双田、塔前等乡和科山垦殖场等地,其中以涌山藏量最丰,产量最多。煤质以鸣山最优。江西省在乐平设立矿务局、辖鸣山、钟家山、涌山、沿沟、万山、桥头士丘、仙槎等煤矿。同时还有两个县办煤矿、24个乡、村办煤矿。1983年产煤174万吨(含矿务局131万吨),居赣东北首位,是省内煤炭工业基地之一,石灰石储量大、品位高,适于生产石灰和水泥。石灰质量优良,是乐平大宗出口的传统产品之一,以涌山、双田生产最多。乐平水泥厂年产3.63万吨。锰矿主要分布在众埠附近的大小铁山和众埠以南的鸡公山以及南港附近的天子堂一带;众埠以南的省办乐华锰矿曾是江西省唯一产锰地,并以锰矿石品位高、质地优良闻名全国。南港和礼林等地盛产瓷土,小陂等地出产优质耐火泥。乐平历来出产沙金,远在晋代就有史籍记载,产地主要在乐安江中上游。除在本县淘金外,1982年外出淘金的农民有2,800多人,收入近200万元。乐平陶土多产于煤矿附近,含镁量高,能耐高温,每年都有大宗出口。最近勘探查明的县西牯牛岭海泡石矿,为全国首次发现,藏量之丰、品质之优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乐安江及其大支流蕴藏丰富的水力资源,适宜建中、小型低水头水力发电站(总蕴藏量约4.97万千瓦),现有小水电站20座。装机容量3,427千瓦,年发电量340.5万度。向全县的乡、场,90%以上的行政村,60%以上的自然村供电。乐平山地面积为149万亩,约占总面积的60%,大部份是宜林山地,适合薪炭林、杉树和毛竹栽培。地下水源甚富,迳流量46,769万吨/日,水质亦好,能满足县内工业发展的需要。塔前龙潭温泉、科山月湖温泉,水温达35.3度,流量为13.54升/秒(目前尚未开发),当地农民用来养鱼和为早稻育秧,冬季浇灌蔬菜,养殖水浮莲,水白菜等饲料藻类过冬。沼口等地有花岗石、长石、沙页岩等岩石可作建筑材料和碾磨器具材料。县境乐安江中还盛产大量优质鹅卵石和细砂(含泥土极微),可作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山区出产猕猴桃、油茶、乌柏和蕨其、葛、板栗、苦槠等野生植物,经济价值很高。野生中药材有青黛、半夏、南星、枸杞、香附、麦冬、白术、黄枝子、金银花、木香、益母草、苦楝子、五倍子、乌梅、菖蒲、石蒲、山苍子、七叶一枝花、夏枯草、夏天无等数十种,具有产量多、品质优的特点。
  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占总耕地面积的8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农业实行了承包责任制,水稻生产大有发展。1983年虽然遭受两次特大洪、涝灾害,全年稻谷总产仍然接近历史最高年水平,达到5.1亿斤,平均亩产仍超过千斤;棉花、油料、蔬菜也是大宗农产。乐平青皮蔗(果蔗)向以质地松脆、味道甘美闻名。明清两代列为贡品之一。近代多运销南昌、九江、安庆、芜湖、南京、武汉、上海等长江中下游口岸。乐平长生果(中型甜橙)、灯笼辣椒、萝卜丝、红花籽等均为特产,在省内久负盛名。茶叶过去产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明清两代是御用贡品。建国后山历堀山、梅岩、凤凰山、红岩、文山、涌山、众埠、松树岭等乡场兴建了茶场,产量大增,现在每年都有一定数量出口。建国前,乐平所产植物染料~一兰靛非常著名,年产数万桶(每桶100市斤),曾畅销国内外。乐平南港、沼口所产红糖品质优良,从前也大宗出口。乐平芋头在清宣统年间,曾获“江西省博览会”奖牌。此外,礼林蓖头、李家白薯(俗称脚板薯)均为乐平名产。乐平传统的耕作制度向来以精耕细作、合理套种、勤于管理闻名全省。建国后,大力兴建了农田水利,全县共有新建蓄水工程2,135座,总库容达38,713.3万立方米,机电提灌工程1,003座,防洪堤35条,共长155公里,排涝工程23座,装机8,290瓦,有效灌溉面积达493,459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旱涝保收面积375,432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4%。农作物全面推广了新引进的优良品种或杂交品种,并多次更新。在施用肥料上注意了化肥、绿肥、农家肥料的合理施用,兼顾了农业增产和土壤改良。新开垦的红壤耕地和旱地改水田数万亩,均已变成了土质良好的耕地。全县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现有农机总动力94,903匹马力,平均万亩耕地有1,500匹马力。其中中型拖拉机266台,手扶拖拉机438台,手扶拖拉机大部份是农民在农业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购置的。插秧机、打谷机使用面也不断扩大,广泛实行了科学种田,县、乡农业科研机构不断发展,基层农技队伍也在不断扩大;良种培育、农机使用、作物保护等农科项目的研究推广均获得新成果,仅粮食产量就较1949年增长1.5倍。
  畜牧业、渔业也很发达。乐平花猪(又名“乌云盖白雪”猪),具生长快、产仔多、抗病力强、瘦肉率高、肉味鲜嫩等特点,是江西良种猪之一,在全国素享盛名。1983年全县年收购量达3万余头。渔业,境内水体中有各种鱼类品种30多种,虎山鱼、蛟潭鲫鱼是乐平名种鱼。此外乐平糕点以年糖最有名;菜肴以狗肉最具特色。
  建国前,乐平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有两个设备十分简陋的煤矿和一个装机容量60千瓦的小电厂。建国后,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中央、省、地、市充分利用乐平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等优势,先后在这里开办了24个厂、矿、县里也办起了162个县、乡厂矿。现在乐平已发展成为有煤炭、医药、机器制造、电力、化工、建材、纺织、制革、陶瓷、印刷等多种工业的县。其中发电、制药、机械、化纤等企业在省内屈指可数。主要工业产品有煤(烟煤和无烟煤)、锰、青霉素、化纤、内燃机、砂轮、电扇、气门、采矿机械、化肥、电石、氧气、水泥、石灰、皮鞋、灯泡、灯头、棉布、油桶、纸箱、陶瓷器、橡皮塞、铝盖、谷酒、香醋、包装纸等,其中青霉素质量优良,畅销全国:灯泡、气门还远销国外。1983年,全县工业产值(不包括在乐平的中央省、地、市厂矿)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8.5%.并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
  乐平在建国前只有“南张线”(南昌至皖赣张王庙)一条公路通过县境。当时,客货运输主要靠木船。建国后,人民政府兴建了乐上(饶)、乐弋(阳)、乐田(坂街)、乐黄(泥头)等4条干线,县境内公路里程达149.9公里;县内通向各乡场的县社公路共有20多条,基本上实现了社场都有客运班车相通;1970年4月皖赣铁路建成后,又修了乐德支线和县内厂矿5条专用线。县内外客货畅通,水路交通有乐安江、上达德兴、婺源,下通鄱阳湖、长江,常年可通中小轮船和机帆船;境内7条小河雨季可通小木口船。由于水陆交通方便,乐平已成为赣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交通工具发展更快。解放前,乐平除1辆木炭燃料的汽车外,陆上运输靠手推肩挑。1983年全县已有各种汽车1,100多辆,基本实现了运输机械化,乐安江中行驶的也大部份是中小轮船和机帆船。
  随着生产建设的蓬勃发展,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事业也日益繁荣。解放前,全县只有1所中学和1所简易师范,在校学生400人。现在,有中学50所,其中完全中学5所,在校学生共2万余人。小学也由过去109所,增加到638所,在校学生已由1,500余名发展到10万余人。全县还有幼儿园41所,城乡群众子女入学方便。此外,各类业余文化、技术教育也有很大发展。在卫生方面,建国前全县只有1所设备简陋的卫生院,8名医务人员,5张病床。现在,城乡群众就医方便,仅县城就有中西医院3所,病床368张,各乡场都有卫生院。工厂矿山也都有职工医院或医务所。县人民医院医疗设备比较齐全,是全县的医疗中心。县城有电影院2个,剧院1个。还有文化馆、图书馆、文物陈列馆、工人俱乐部、曲艺场、体育运动场、灯光球场、射击场、广播站、电视差转台等文化设施;乡场、厂矿以及一些行政村都有电影队(或电影院)、文化站。全县农村有26个业余赣剧团,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采。此外,还有登高山烈士纪念塔、陈列馆和乐平花园可供群众瞻仰、游览。乐平花园以繁殖茶花为主,现有茶花60余种,年产茶花苗8万多株,最为名贵的有“西施面”、“抓破脸”、“湘妃泪”、“十八学士”、“赤丹”、“梅茶”等品种,皆为国内稀有的茶花品种,远销北京、上海、南京、杭州、贵阳、福州及新疆等地。全县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3年度,出生率为1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08‰。
  乐平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县。唐代,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曾在县民的支持下,攻破县城,镇压县官柳户;明代,汪登二领导的姚源军,在赣东北一带重创官兵,震撼明王朝;清末,夏庭宜(亦名夏庭义,外号夏混天)领导的乐平人民抗捐反教大起义,毁洋教堂、砸厘金卡、夺枪枝、烧县衙、释囚犯、杀官兵、占县城,威震皖赣两省,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1924年以后,乐平县建立了中共党的组织,开展了革命活动。1930年方志敏领导的红军三次解放乐平,并在县城成立了赣东北革命委员会和县苏维埃政府。五次“围剿”以后;乐平仍有中共县委组织,红军在县境内坚持了长期的武装斗争和地下活动。王冲坞、蜥崛山、文山等处是他们经常活动的据点,全县有3,138名先烈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献出了生命。
  乐平历史上名人辈出。宋代洪皓出使金国十五载,全节以归。他的儿子洪适、洪遵、洪迈是南宋名臣,有文名;洪迈的《容斋随笔》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马端临是著名史学家,所著《文献通考》是中国历史名著之一。元代赵善庆是有名的杂剧家和音韵家,他的著作很多,其中《太和正音谱》在当时文坛上被誉为“蓝田美玉”。明代徐旭曾协编规模空前的大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董子仁曾代表明王朝出使琉球。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汪道诚中武状元,后经略云南多年;光绪年间,袁闻析出任台湾知府,统领台湾军政,多次斥退日本侵略者的挑衅,在开发台湾、改良农政上作出了贡献。这些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有一定影响。
  乐平境内,山川钟秀,有多处名胜古迹。红岩垦殖场的洪岩洞,怪石嶙峋,曲径幽深,洪皓曾写诗赞为“仙境”。洪岩山下有口明代万历年间铸造的铁圈古井,泉水涌出水面2寸多高,蔚为奇观。乐安江上游的洎水滩水中,中秋夜半,可见双月穿梭,是世间少见的奇幻景致。相传洎水滩是唐代孝女饶娥的家乡,唐代散文家柳宗元曾写有《饶娥记》(现留有碑文)赞扬饶娥的孝行,江边至今还有饶娥祠旧址。
   位于乐平弋阳交界的秧坂,有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农田水利工程——古石坝,可浇灌万亩良田。县境内还有马端临墓、观音泉、观音阁、凤游书院等古遗址多处。位于县东北蛎崛山上的坜崛寺和扬山岗,海拔780多米。晴朗天气,在这里可远眺几百里外的鄱阳湖,山中冬暖夏凉,且无蚊蝇,泉水清凉甘甜。扬山岗分场附近山中有五老松、红军坪、老虎岩、仙人洞等胜迹。五老松是5棵并列的古松,树高10余丈,直径过2米。红军坪是山中一处广阔平坦的草地,因当年红军常在这里出操练兵得名。建国后,这里建立了垦殖场、气象观察站、护林站、水力发电站……等机构,建造了宽敞舒适、拥有上百张床位的招待所,并且建有登山公路,是乐平避暑、疗养和游览的胜地。1985年兴建的共产主义水库也是乐平的风景区之一。县北的源山镇,山青水秀、风景如画。高耸的鸡公山,屹立于镇北,山下有一大石柱拔地而起。随着生产的发展,就业人数的增加,人民的生活大有提高,人均收入成倍增长。近年,兴建了自来水厂和大批居民住宅。蜿蜒如带的涌山河把镇区划成东西两部份,长达530米的涌山大渡桥,宛如一条飞腾的长龙横跨河上。涌山解放前是个普通的乡镇,现在新楼林立,交通发达,是乐、婺、景交通孔道,除有四通八达的公路外,还有轻便铁道直通景德镇市。县东北的鹄山,海拔470多米,山峰陡峭,骤然拔起于群山之中,山顶上有一方平台,面积有100多亩,堪称奇迹。每当朝霞夕阳照射时,景色尤为壮丽。古人赞之为“鹄岫晴岚”,为乐平古十景之一。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乐平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