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瓷窑遗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96
颗粒名称: 一、古瓷窑遗址
分类号: K928.756
页数: 7
页码: 208-212
摘要: 景德镇现存有30余处古陶瓷文化遗址,包括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古瓷窑址、瓷片堆积层和古窑作坊,窑址可分为东河、南河、市区及近郊区域。
关键词: 名胜古迹 古瓷窑遗址

内容

景德镇现存有30余处古陶瓷文化遗址,包括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古瓷窑址、瓷片堆积层和古窑作坊,窑址可分为东河、南河、市区及近郊区域。
  东河区域的古瓷窑址主要分布在瑶里乡境内,其次在鹅湖的南泊。这里具备了古代制瓷的自然条件,因而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先后在这里设置窑场,进行了颇具规模的瓷业生产,留有大量窑业遗物。从普查情况看,已知该区域有30处窑业遗 、物堆积,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以瑶里乡所在地为中心,大体可分绕南、瑶里、南泊、长明四个地段,其中范围较大,窑业遗存较丰富的有粟树滩、方家山、窑岭、王家坞、江家下数处。该区各个窑址的烧造年代相距不远,即从元末至明中晚期,其装烧工艺采用支圈复烧,匣装涩圈叠烧两种。纹饰有蕉叶纹、蝴蝶纹、游鱼纹、海马纹、云气纹等多种。产品造型有青花碗、盘、盏;白瓷折腰盘、盏;白瓷瓦、酱釉瓷瓦等。该’区域古瓷窑址分散,堆积范围不大。
  南河区域古瓷窑址主要分布在寿安乡的柳家湾、南市街、乌龟山、朱溪、寺前、枧田;竟成乡的杨梅亭、湖田,堆积面积100万平方米,除湖田窑烧瓷时间延续到明中期外,大部分是晚唐、五代或宋元窑址。
  湖田古瓷窑遗址在城区东南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它兴烧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叶结束。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在村南;元.明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作场遗迹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的钉叠烧灰釉青瓷与白胎青瓷,多为壶、碗、盘品种。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北宋仰烧影青瓷,晶莹碧透,色泽光亮。尤其是斗笠碗,器壁甚薄,内壁纹饰精细,牡丹、篦纹菊、莲花、水波等均采用“半刀泥”刻花法,形象生动,线条流利。另外,捏制瓷雕,题材多样,手法洗练。南宋复烧芒口碗、盘、刻花、划花、印花等并存,刻花多为减笔牡丹、莲花、水波、孩儿攀花等,印花纹样丰富:有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缛,层次较多,并有各式水注、香炉、瓶、罐和兔毫盏。元代多粗瓷与细瓷,粗瓷采用涩圈叠烧;细瓷采用垫井仰烧,以卵白釉产量最大,亦有少量青花瓷。品种有高足杯、折腰碗、花口大盘和青花小罐等。折腰碗内壁常印有“枢府”二字,高足杯内壁印有五爪龙纹,为当时官用瓷。明代多青花与纯白釉瓷,除小量极粗碗、盘采用叠烧外,均为单件仰烧。装饰风格豪放,题材多为云气、楼阁、荷花与兰竹。这个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7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及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文化史、技术史、工艺史、美术史和城市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窑址位于“野猪岭”的西面,公路之北,因其形状如葫芦而得名,亦称“束腰”窑。窑长8.4米,除火膛保存较好外,东窑壁已被破坏。从这座残缺窑来看,腰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宽后窄,长3.7米至1.8米不等,前短后长,坡度4至10度,与元后期窑炉相似,但形体较小,其复原图与《天工开物》的瓷窑插图相同。该窑叠压在元代地层之上,窑顶塌砖下为明早中期青花瓷器,故为元以后至明早中期(约景泰、天顺之间)窑炉,是研究古代烧制瓷器热工学的珍贵实例。
  刘家坞窑址位于湖田窑的南面,表层袒露着元代堆积物。南面底层冲刷的沟渠可见到宋代中期的青白瓷。整个堆积表层为黑釉(亦称“天目”)瓷覆盖,窑址北有元代的枢密院向浮梁瓷局定制的卵白釉的“枢府”瓷出土,是景德镇最早的官窑瓷,又是在景德镇诸多的窑址中,最早出现的款铭。
  琵琶山窑址在湖田窑址的西北面,因其山丘形如琵琶状而得名。整个堆积丘保存完好。表层是明代早期民间青花瓷,下层叠压宋元时期的窑业废弃物,从窑址南面出土的文化生活制品看,这里是南宋时期小型制瓷作坊所在地。
  乌鱼岭窑址处于湖田窑的中心,表层是明代早中期的堆积,下层叠压着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南面有元代手工作坊遗迹,有水井一口,以宋代窑具垫井圈围井壁,附近有多处砖砌涵沟,作坊柱基和红石条砌成的长方形洗泥池及粉碎原料的石臼等。作坊遗址东面叠压着元代青花瓷。窑址上袒露的窑炉有三座,除整理开放的“马蹄窑”外,还有两座龙窑,一座在遗址的东北角,另一座紧叠在“马蹄窑”的右侧01979年修围墙时,发现在“马蹄窑”垂直5米以下,还叠压着北宋早期的堆积。
  马蹄窑址在湖田村乌鱼岭的西北面,保存较为完好,因形呈“马蹄”状,故称“马蹄”窑。该窑为半倒焰式窑,与北方馒头窑相似。长2.95米,宽2.5至2.7米,坡度为12.5度,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六个,后烟室一个。此窑叠压在明初窑的地层之上,底基上出土器物90%为素面白釉高足杯,少量为青花松竹梅弧壁碗残器,当为明成化、弘治间窑炉。由于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脚码”和少数略破匣钵,据推算可烧瓷碗2,000件左右。其形制可印证明嘉靖年间《江西大志·陶书》中关于“青窑”的记述,为民间小型窑炉。
  龙窑址在湖田村乌鱼岭东坡,是宋末至元初生产粗瓷的窑炉。残长13米,宽2.9米,坡度14.5度,窑壁残高0.6米。窑尾有一烟道,宽45厘米、长40厘米、高30厘米,窑内堆积可分三层,上层有黑釉与白釉粗瓷残片;第二层为窑顶塌落之楔形窑砖层;第三层为复烧支圈和黄褐釉芒口碗、盘,碗盘造型与南宋后期影青芒口碗、盘一致,但质地较粗。有一类外壁无釉弧壁浅碗,与四川重庆北碚大德元年(1297年)墓出土器物相同。
  白虎湾古瓷窑址在距城区东面9公里的景婺公路边。窑址堆积物面积约为10,000多平方米。白虎湾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是五代至宋初时的古窑址区。村西油榨山背后,为北宋时期遗物堆积区。村南公路边的蒲鸡墩,以南宋堆积物为主,遗物中有胎土呈灰色、,胎骨较厚的瓷器;有施釉极薄,布满纹片、极似越窑的“蟹壳青”产品;有平底不挂釉,外面有凹纹青釉瓷;有底足较高、胎土纯白碎片。装烧形式为支掌重叠入窑和渣饼垫烧。往南过溪青釉碎片还有很多,可见该地区在五代至宋代烧制瓷器曾盛极一时,是考察古窑业的重要遗址。
  南市街古瓷窑址在城区东面南市街,距市区21公里,遗物分四片堆积,一处在南市街尽头;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600米的狮子山黄土岭西北斜面上;一处在公路与南山麓之间,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瓷器品种繁多,有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等。装烧形式有支钉叠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产品器型精巧、釉面光滑,纹饰丰富。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胎底薄,且极为精巧,釉面晶莹,白里透绿,雕刻生动别致。该窑的生产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产品较精,是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古瓷窑遗址,近年有不少中外考古学者和游客来此考察和观览。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在距城区22公里处的柳家湾公路附近,主要堆积山有三座(土名匣钵墩,八角井等),高约十几米,总面积约万余平方米。遗物为北宋中后期的影青碗盏,有刻花、划花装饰,保存较好。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在市东郊7.5公里的黄泥头小学北侧,是五代至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遗物堆积分东、西两堆,高十几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产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釉器两种。碗盏以支钉重合叠烧,壶为瓜棱式。此遗址堆积集中、丰富,保存完好。
  杨梅亭古瓷窑址在距城区6公里的杨梅亭村(又称胜梅亭),遗物堆积在一小山坡断面上,面积约2,OOO平方米。地表散存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窑具等,是景德镇唐景德镇市古瓷窑址分布图
   比例尺1:300000[=此处为空白页=]末至北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1959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湖街古瓷窑址在市东12公里的湘湖村。该遗址包括南临南河的牛栏头、桥头堆积和景婺公路以北的内傍坞、下塘坞渡槽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产品有灰胎青釉器、白胎白釉与影青器,装烧采用支钉叠烧、匣钵仰烧,是本市境内五代至宋窑业堆积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塘下古瓷窑遗址在市东郊8.5公里的塘下村。原有古穿堆积丘9处,现保存较好的有钟家坪“天灯下”遗址,余家“玉床窑”遗址和下彭家“上窑墩”遗址,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烧造年代为宋至元初,其堆积层断面残存遗物为烧装器具和碎瓷片,瓷器器型主要有三种:即坦口外撇浅腹卷唇平足碗,胎质疏松,釉色灰青,有小冰裂纹,无装饰纹;坦口浅腹矮圈平足碗,器内腹下有道凸弦纹,釉面有极细冰裂纹,釉色灰黄,制作粗糙;敝口浅腹矮平圈足碗,胎质洁白,内外施釉,唇口釉呈褐色,平足底无釉,器内刻有简笔卷草纹,器外鼓腹处刻有不规则莲纹。产品多是碗类民间用瓷,宋中期青白刻花瓷、划花瓷,装烧形式匣钵仰烧,支圈覆烧。
  董家坞古瓷窑址在市郊四图里,其堆积范围由董家坞起至朱家坞止,遗物为明代民窑青花碎瓷片。产品多为碗、盘、碟类。器底款铭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年制”、“万福攸同”、“玉器佳器”等字样;碗心文字则有“福”、“寿”、“万”、“贵”、“善”、“博古斋”、“白玉斋”、“清风明月”、“状元及第”等。画面丰富多采,有花鸟、人物、山水,均随意而成,自然洒脱,富有民间艺术特色。青花颜色素雅清新,活泼明朗,于朴实中见秀丽,展示出明代民窑青花极为兴盛之情景。
  高岭古矿遗址在距城区50公里的高岭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用原料产区,亦为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有:“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咒方成”的记载,其中的高梁山即是本市的高岭0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土;1869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此考察,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对高岭土作了详细介绍,从此高岭闻名世界。其遗址分布于高岭山、水口亭、东埠村三处。高岭有大量古矿铜、淘洗设施的遗迹以及尾沙堆积物。水口亭上书“云岭玉峰”四字,亭内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时石碑数块;亭外为深山古道,林壑幽美。东埠村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高岭土自元代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是制瓷业史上的重大变革。现存遗迹遗物,是考察研究粘土学、高岭土采掘史和瓷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御窑厂址在市城区珠山之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毁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其间朝廷常派驻督陶官,监制瓷器解京,专供皇室之用。厂区垣周约5里,中有大堂,堂后有轩、有寝,寝后高埠上有亭。堂之两旁为东、西序;东、南各有门,左有官署,前有仪门、鼓楼、照壁,东、西有大库房。陶务作有23个,有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镶作、印作、画作、创新作、锥龙作、写字作、色彩作、漆作、匣作、染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作、镇作、竹作、索作、桶作、东碓作、西碓作,还有六式窑,即清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燧蟥窑、匣窑。生产品种有缸、瓮、砖、盘、碟、碗、罐、瓶、坛、盏、钟、炉盒等,饰以鸟兽花草,或描花、或堆花,有暗花、锥花、玲珑,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和工艺最精的官办瓷厂。其产品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为传世珍宝。现各项建筑已不存,周围尚有少数作坊,是研究古瓷生产的珍贵史料。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湖田古瓷窑遗址
相关专题
葫芦窑址
相关专题
刘家坞窑址
相关专题
琵琶山窑址
相关专题
乌鱼岭窑址
相关专题
马蹄窑址
相关专题
龙窑址
相关专题
白虎湾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南市街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杨梅亭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湘湖街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塘下古瓷窑遗址
相关专题
董家坞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高岭古矿遗址
相关专题
御窑厂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