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编 名胜古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95
颗粒名称: 第十四编 名胜古迹
分类号: K928.756
页数: 15
页码: 208-220
摘要: 景德镇市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它是以产名瓷著称于世的瓷都,也是风景幽美的旅游胜地。市区地处三山(庐山、黄山、三清山)、两湖(鄱阳湖、千岛湖)的中心。境内有古瓷窑址、古建筑、古迹名胜多处,风景资源很丰富,吸引着国内外宾客,被视为神奇之乡。
关键词: 名胜古迹 景德镇市

内容

景德镇市历史悠久,山川秀丽。它是以产名瓷著称于世的瓷都,也是风景幽美的旅游胜地。市区地处三山(庐山、黄山、三清山)、两湖(鄱阳湖、千岛湖)的中心。境内有古瓷窑址、古建筑、古迹名胜多处,风景资源很丰富,吸引着国内外宾客,被视为神奇之乡。
   一、古瓷窑遗址
  景德镇现存有30余处古陶瓷文化遗址,包括五代、宋、元、明、清各时期的古瓷窑址、瓷片堆积层和古窑作坊,窑址可分为东河、南河、市区及近郊区域。
  东河区域的古瓷窑址主要分布在瑶里乡境内,其次在鹅湖的南泊。这里具备了古代制瓷的自然条件,因而在几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内,先后在这里设置窑场,进行了颇具规模的瓷业生产,留有大量窑业遗物。从普查情况看,已知该区域有30处窑业遗 、物堆积,总面积约为4万平方米。以瑶里乡所在地为中心,大体可分绕南、瑶里、南泊、长明四个地段,其中范围较大,窑业遗存较丰富的有粟树滩、方家山、窑岭、王家坞、江家下数处。该区各个窑址的烧造年代相距不远,即从元末至明中晚期,其装烧工艺采用支圈复烧,匣装涩圈叠烧两种。纹饰有蕉叶纹、蝴蝶纹、游鱼纹、海马纹、云气纹等多种。产品造型有青花碗、盘、盏;白瓷折腰盘、盏;白瓷瓦、酱釉瓷瓦等。该’区域古瓷窑址分散,堆积范围不大。
  南河区域古瓷窑址主要分布在寿安乡的柳家湾、南市街、乌龟山、朱溪、寺前、枧田;竟成乡的杨梅亭、湖田,堆积面积100万平方米,除湖田窑烧瓷时间延续到明中期外,大部分是晚唐、五代或宋元窑址。
  湖田古瓷窑遗址在城区东南4公里的竟成乡湖田村,面积约40万平方米,它兴烧于五代,经宋元至明中叶结束。五代遗物堆积在村东;宋、元遗物在村南;元.明遗物以琵琶山为中心;窑具与碎片堆积以刘家坞、琵琶山最丰富,中心处厚达数十米,保存较好。大窑炉与作场遗迹则多聚集在天门沟两岸。五代的钉叠烧灰釉青瓷与白胎青瓷,多为壶、碗、盘品种。白瓷胎质细密、透光度较好。北宋仰烧影青瓷,晶莹碧透,色泽光亮。尤其是斗笠碗,器壁甚薄,内壁纹饰精细,牡丹、篦纹菊、莲花、水波等均采用“半刀泥”刻花法,形象生动,线条流利。另外,捏制瓷雕,题材多样,手法洗练。南宋复烧芒口碗、盘、刻花、划花、印花等并存,刻花多为减笔牡丹、莲花、水波、孩儿攀花等,印花纹样丰富:有人物故事题材,构图繁缛,层次较多,并有各式水注、香炉、瓶、罐和兔毫盏。元代多粗瓷与细瓷,粗瓷采用涩圈叠烧;细瓷采用垫井仰烧,以卵白釉产量最大,亦有少量青花瓷。品种有高足杯、折腰碗、花口大盘和青花小罐等。折腰碗内壁常印有“枢府”二字,高足杯内壁印有五爪龙纹,为当时官用瓷。明代多青花与纯白釉瓷,除小量极粗碗、盘采用叠烧外,均为单件仰烧。装饰风格豪放,题材多为云气、楼阁、荷花与兰竹。这个窑址反映了景德镇近7个世纪的制瓷技术与艺术及生产规模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我国文化史、技术史、工艺史、美术史和城市历史都有重要价值,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葫芦窑址位于“野猪岭”的西面,公路之北,因其形状如葫芦而得名,亦称“束腰”窑。窑长8.4米,除火膛保存较好外,东窑壁已被破坏。从这座残缺窑来看,腰部内折,分前后两室,前宽后窄,长3.7米至1.8米不等,前短后长,坡度4至10度,与元后期窑炉相似,但形体较小,其复原图与《天工开物》的瓷窑插图相同。该窑叠压在元代地层之上,窑顶塌砖下为明早中期青花瓷器,故为元以后至明早中期(约景泰、天顺之间)窑炉,是研究古代烧制瓷器热工学的珍贵实例。
  刘家坞窑址位于湖田窑的南面,表层袒露着元代堆积物。南面底层冲刷的沟渠可见到宋代中期的青白瓷。整个堆积表层为黑釉(亦称“天目”)瓷覆盖,窑址北有元代的枢密院向浮梁瓷局定制的卵白釉的“枢府”瓷出土,是景德镇最早的官窑瓷,又是在景德镇诸多的窑址中,最早出现的款铭。
  琵琶山窑址在湖田窑址的西北面,因其山丘形如琵琶状而得名。整个堆积丘保存完好。表层是明代早期民间青花瓷,下层叠压宋元时期的窑业废弃物,从窑址南面出土的文化生活制品看,这里是南宋时期小型制瓷作坊所在地。
  乌鱼岭窑址处于湖田窑的中心,表层是明代早中期的堆积,下层叠压着宋元时期的文化遗存。遗址南面有元代手工作坊遗迹,有水井一口,以宋代窑具垫井圈围井壁,附近有多处砖砌涵沟,作坊柱基和红石条砌成的长方形洗泥池及粉碎原料的石臼等。作坊遗址东面叠压着元代青花瓷。窑址上袒露的窑炉有三座,除整理开放的“马蹄窑”外,还有两座龙窑,一座在遗址的东北角,另一座紧叠在“马蹄窑”的右侧01979年修围墙时,发现在“马蹄窑”垂直5米以下,还叠压着北宋早期的堆积。
  马蹄窑址在湖田村乌鱼岭的西北面,保存较为完好,因形呈“马蹄”状,故称“马蹄”窑。该窑为半倒焰式窑,与北方馒头窑相似。长2.95米,宽2.5至2.7米,坡度为12.5度,东壁与后壁残高2.3米,有烟道六个,后烟室一个。此窑叠压在明初窑的地层之上,底基上出土器物90%为素面白釉高足杯,少量为青花松竹梅弧壁碗残器,当为明成化、弘治间窑炉。由于窑壁保存较好,窑底基上尚有安放匣柱“脚码”和少数略破匣钵,据推算可烧瓷碗2,000件左右。其形制可印证明嘉靖年间《江西大志·陶书》中关于“青窑”的记述,为民间小型窑炉。
  龙窑址在湖田村乌鱼岭东坡,是宋末至元初生产粗瓷的窑炉。残长13米,宽2.9米,坡度14.5度,窑壁残高0.6米。窑尾有一烟道,宽45厘米、长40厘米、高30厘米,窑内堆积可分三层,上层有黑釉与白釉粗瓷残片;第二层为窑顶塌落之楔形窑砖层;第三层为复烧支圈和黄褐釉芒口碗、盘,碗盘造型与南宋后期影青芒口碗、盘一致,但质地较粗。有一类外壁无釉弧壁浅碗,与四川重庆北碚大德元年(1297年)墓出土器物相同。
  白虎湾古瓷窑址在距城区东面9公里的景婺公路边。窑址堆积物面积约为10,000多平方米。白虎湾村后红土山渠道附近,是五代至宋初时的古窑址区。村西油榨山背后,为北宋时期遗物堆积区。村南公路边的蒲鸡墩,以南宋堆积物为主,遗物中有胎土呈灰色、,胎骨较厚的瓷器;有施釉极薄,布满纹片、极似越窑的“蟹壳青”产品;有平底不挂釉,外面有凹纹青釉瓷;有底足较高、胎土纯白碎片。装烧形式为支掌重叠入窑和渣饼垫烧。往南过溪青釉碎片还有很多,可见该地区在五代至宋代烧制瓷器曾盛极一时,是考察古窑业的重要遗址。
  南市街古瓷窑址在城区东面南市街,距市区21公里,遗物分四片堆积,一处在南市街尽头;一处在村南约200米山涧中;一处在村后600米的狮子山黄土岭西北斜面上;一处在公路与南山麓之间,总面积达数万平方米。遗物上溯五代,下至元初,瓷器品种繁多,有青白瓷、影青瓷、青花瓷等。装烧形式有支钉叠烧、匣钵仰烧和支圈复烧等多种。产品器型精巧、釉面光滑,纹饰丰富。尤其是黄土岭堆积的影青瓷,胎底薄,且极为精巧,釉面晶莹,白里透绿,雕刻生动别致。该窑的生产规模较大,时间较长,产品较精,是境内仅次于湖田窑的古瓷窑遗址,近年有不少中外考古学者和游客来此考察和观览。
  柳家湾古瓷窑遗址在距城区22公里处的柳家湾公路附近,主要堆积山有三座(土名匣钵墩,八角井等),高约十几米,总面积约万余平方米。遗物为北宋中后期的影青碗盏,有刻花、划花装饰,保存较好。
  黄泥头古瓷窑遗址在市东郊7.5公里的黄泥头小学北侧,是五代至北宋时期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遗物堆积分东、西两堆,高十几米,面积约5,000平方米。东堆以北宋遗物为主,产品为影青瓷,取一器一匣的仰烧法;西堆以五代遗物为主,产品有灰胎青釉器和白胎釉器两种。碗盏以支钉重合叠烧,壶为瓜棱式。此遗址堆积集中、丰富,保存完好。
  杨梅亭古瓷窑址在距城区6公里的杨梅亭村(又称胜梅亭),遗物堆积在一小山坡断面上,面积约2,OOO平方米。地表散存青瓷、白瓷、影青瓷和窑具等,是景德镇唐景德镇市古瓷窑址分布图
   比例尺1:300000[=此处为空白页=]末至北宋时期较有代表性的古瓷窑址,1959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湘湖街古瓷窑址在市东12公里的湘湖村。该遗址包括南临南河的牛栏头、桥头堆积和景婺公路以北的内傍坞、下塘坞渡槽堆积,面积约10,000平方米。产品有灰胎青釉器、白胎白釉与影青器,装烧采用支钉叠烧、匣钵仰烧,是本市境内五代至宋窑业堆积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塘下古瓷窑遗址在市东郊8.5公里的塘下村。原有古穿堆积丘9处,现保存较好的有钟家坪“天灯下”遗址,余家“玉床窑”遗址和下彭家“上窑墩”遗址,面积约为5万平方米。烧造年代为宋至元初,其堆积层断面残存遗物为烧装器具和碎瓷片,瓷器器型主要有三种:即坦口外撇浅腹卷唇平足碗,胎质疏松,釉色灰青,有小冰裂纹,无装饰纹;坦口浅腹矮圈平足碗,器内腹下有道凸弦纹,釉面有极细冰裂纹,釉色灰黄,制作粗糙;敝口浅腹矮平圈足碗,胎质洁白,内外施釉,唇口釉呈褐色,平足底无釉,器内刻有简笔卷草纹,器外鼓腹处刻有不规则莲纹。产品多是碗类民间用瓷,宋中期青白刻花瓷、划花瓷,装烧形式匣钵仰烧,支圈覆烧。
  董家坞古瓷窑址在市郊四图里,其堆积范围由董家坞起至朱家坞止,遗物为明代民窑青花碎瓷片。产品多为碗、盘、碟类。器底款铭有“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年制”、“万福攸同”、“玉器佳器”等字样;碗心文字则有“福”、“寿”、“万”、“贵”、“善”、“博古斋”、“白玉斋”、“清风明月”、“状元及第”等。画面丰富多采,有花鸟、人物、山水,均随意而成,自然洒脱,富有民间艺术特色。青花颜色素雅清新,活泼明朗,于朴实中见秀丽,展示出明代民窑青花极为兴盛之情景。
  高岭古矿遗址在距城区50公里的高岭村,是我国古代著名瓷用原料产区,亦为世界制瓷粘土(高岭土)命名地。明人宋应星《天工开物》有:“一名高梁山,出粳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咒方成”的记载,其中的高梁山即是本市的高岭01712年,法国传教士昂特雷柯莱曾向国外介绍过高岭土;1869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来此考察,在他的名著《中国》第三卷中,对高岭土作了详细介绍,从此高岭闻名世界。其遗址分布于高岭山、水口亭、东埠村三处。高岭有大量古矿铜、淘洗设施的遗迹以及尾沙堆积物。水口亭上书“云岭玉峰”四字,亭内保存有明万历、清雍正时石碑数块;亭外为深山古道,林壑幽美。东埠村仍存高岭土水运码头和清代官方碑碣,村内清代市街依旧。高岭土自元代开发并应用于制瓷工艺,是制瓷业史上的重大变革。现存遗迹遗物,是考察研究粘土学、高岭土采掘史和瓷业发展史的珍贵资料。
  御窑厂址在市城区珠山之麓,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毁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其间朝廷常派驻督陶官,监制瓷器解京,专供皇室之用。厂区垣周约5里,中有大堂,堂后有轩、有寝,寝后高埠上有亭。堂之两旁为东、西序;东、南各有门,左有官署,前有仪门、鼓楼、照壁,东、西有大库房。陶务作有23个,有大器作、小器作、仿古作、雕镶作、印作、画作、创新作、锥龙作、写字作、色彩作、漆作、匣作、染作、泥水作、大木作、小木作、船作、镇作、竹作、索作、桶作、东碓作、西碓作,还有六式窑,即清窑、龙缸窑、风火窑、色窑、燧蟥窑、匣窑。生产品种有缸、瓮、砖、盘、碟、碗、罐、瓶、坛、盏、钟、炉盒等,饰以鸟兽花草,或描花、或堆花,有暗花、锥花、玲珑,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和工艺最精的官办瓷厂。其产品藏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为传世珍宝。现各项建筑已不存,周围尚有少数作坊,是研究古瓷生产的珍贵史料。
   二、古代建筑
  景德镇的古建筑,具有独特的风采与地位。它有标志着悠久历史的宋塔,有与瓷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古代民间建筑,其中以明清民间建筑居多。据80年代初的普查,市区至今仍保留着古建筑136处,其中较优者89处,包括住宅、村镇商店、祠堂、牌坊、闾门、街面等,一些建筑物上还有绝对纪年,个别类型是国内首次发现。三闾庙地区保存着一条比较完整的明代街面,以及一组(九栋)明中期建筑群。这对研究中国工业城市史、建筑史,尤其是明代古建筑史,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西塔(又称红塔)位于浮梁县城故址之西隅,距市区20华里,1959年列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浮梁县志》记载:“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二年县民黎文表倡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1970年实测此塔时,发现塔顶复盆铸有铭文:“浮梁县太平坊清信弟子黎文聪自舍钱壹百晋文足铸造大圣宝塔上复盆一所永彰不朽者康定元年岁次庚辰四月二十八日”。由此可见,西塔约建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至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距今已近千年。1984年重修,历时两年,已全面修复对外开放。西塔共七层,平面为正六边形,底层边长5.2公尺,各层均向内收进,至顶层边长为3.7公尺。塔高从室外地坪至复盆顶为37.8公尺,塔身全用大型青砖实砌,底层厚度竞达3公尺。塔的每层均用青砖叠涩出檐和外挑平台形,不设钩栏,整个塔身形象简洁壮观。以前因砌筑时采用红壤灰浆,长年累月,红壤外溢,把全塔染成红色,故群众称为“红塔”。西塔夕照为古代昌江八景之一。
  双峰寺塔位于距城区约80公里的勒功街,有双峰寺遗址,左侧山坡有北宋早期建造的砖塔,即双峰寺塔。从现存的一块嘉定己巳年和一块天顺庚辰年的碑记推断,该塔约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塔为六角七层,底层每边只有3.5公尺,总不及西塔的一半。塔身无平座层,是典型的弧身塔,平面每边约为拱率1/20的弧线,塔身收分亦呈弧形。这种型式的砖塔,在国内尚属罕见,是研究中国弧身建筑的一个很好佐证。祥集上弄3号与11号住宅在城市珠山区祥集上弄内,为民间住宅,两栋建于明代成化年间,是一较典型的建筑。3号正堂宽5.43米,深4.48米,檐高6.05米;11号正堂宽6.36米,深4.7米,檐高5.09米。两栋建筑内观开阔轩昂,构架粗硕为穿逗与抬梁式混合结构,两栋正堂前面均有轩廊。檐柱选用质硬、耐燃和防虫蚀的楮树木料,梁柱交接处多有雕刻精丽的雀替过渡,纹样皆为花卉翎毛。正堂的石刻柱础造型凝重,花饰华丽,地角用雕刻精细的青石板。这二栋明宅原为富商私邸,由于构架选料精良,做工巧致,保存较为完好。1983年全面修复后已正式对外开放。
  汪柏旧居汪柏,本地人,明代曾任浙江布政使,其住宅在距市城区90公里的兴田乡夏田村,建于明代嘉靖末年(公元1566年)。有一大一小,大宅为两进两层结构,小宅一进两层。大宅正堂宽深为4.2×3.6米,地坪抬高两级;中堂却比较简朴,构架比例匀称,格扇、栏板和梁面木雕洗练、刀法严谨。小宅虽为一进面积很小,但做工和雕饰却比大堂更为精工华丽,是本市一大批明宅中少见的实例。正堂关口梁上装有百鸟朝凤枋,宅内窗栏图案采用雀、鹿、蜂、猴(意为爵禄封侯)和福禄万字、富贵万字纹饰。
  金达故宅金达为本市引京都人,明嘉靖丙辰会试第一,官至广西布政使。其故宅在距市城区74公里的峙滩乡英溪村,现迁建于古陶瓷博览区。该宅约建于明嘉靖至万历年间,面积狭小,只有一进的规模,为两层结构。正堂宽只有3.75米,深3.45米,但做工十分讲究,特别是堂屋带阁楼形式,围绕天井挑出飞来椅(亦称美人靠),向外弯曲成弧面,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分别划为若干框格。格内重工雕饰,十分华丽。尤其是百兽图案,造型简洁生动,雕刻的艺术价值很高。
  汪明宠住宅汪明宠,晚明时本市人,称苦菜公,其住宅在距市城区80余公里的西湖乡桃墅村,原来曾修建一栋有13个天井的房屋,当代人称“大屋里”,可惜70年代时拆毁。现存旧宅为两进,风格古朴,布局十分紧凑合理。该毛是国内仅存的三层明代
  汪明宠住宅住宅,极为珍贵。以两天井为中心组成两进,有中堂、正堂。中堂有正、厢房各两间,正堂亦有正、厢房各两间;二层楼面两厢为狭楼,中堂无楼面;三层中堂上空有阁楼,围绕天井各层均有格扇窗、门和窗棂,并饰以万字格式。中间形成一条长巷,显得既高大,又美观,加之中堂二层不设楼面,前有拱形廊轩衬托,更觉气势轩昂。
  庄松元宅在距市城区40公里的臧湾乡臧湾村。庄松元为本地人,其住宅是本市现代明代住宅中唯一的一栋风格别异的农舍。平面恭层有3个正堂、3个后堂、16间房。后有陪屋;楼层有阁楼、谷仓。小院属户外空间,而四周却砌有简易明沟,沟上铺一石块通向正堂和厢堂,具有北方三合院和南方以天井为中心的建筑特点。院前设有一道简朴门楼,用木架穿斗而成,装饰简洁朴实,具有农舍风味。
  刘家弄3号、13号住宅刘家弄,里弄名,在市城区三闾庙明街区域内。两栋均是明代中期建筑,3号保存较好,其平面布置,门设侧向,前天井倚墙,后天井置堂中,正堂不设楼层,前后各有正房两间;入口一侧天井内壁置有砖雕照壁,下设须弥座,圭脚图案之雕刻极工,为他宅所未有。13号保存较差,门置中轴线上,入内有廊轩,但拱顶已有塌落,中有大天井,两侧为走廊。正堂空间较大,两厢各置正房一间,构架无甚雕饰,亦颇为陈旧。其特殊之处,是在石制柱础上面加一段圆形木础,并取横纹制作,用意在于防止潮气沿木柱上升。虽经数百年,木柱础仍保存完好。
  抚州弄2号住宅抚州弄,城区里弄名,该住宅约建于明代中晚期,保存完好。平面呈工字型,设前后天井,分前堂、后堂,两厢有正房两间,后房两间和厢房一间。大门置侧向,后堂有门通厨房。堂屋结构为加二檩五架形式,前端搭在内额上,后端由两根石金柱支承,使人感觉堂屋有三间面阔,其插拱较之明前期已有变化,拱眼由扁圆形趋于正圆形。装饰由云纹、如意纹之类图案变为多种复杂花卉并用,雕刻细腻,线条流畅。
  王仲舒祠堂王仲舒,本地人,宋太子中允,其祠堂在距市城区18公里的三龙乡。盘溪村。大门入口处,有三间四柱三楼式砖雕牌楼门,上书“宋太子中允王仲舒公祠”,并刻有嘉靖四年(1525年)纪年。进大门是方形宽敞廊院,往前是戏台、大天井,由两廊过轩进享堂,轩前左右各置旁门,享堂后略高几步为寝,设二阶、以小天井相隔。享堂为五间,两侧分隔二夹室,檐柱开面为三开间,呈开敞式,明间二贴梁架不用中柱,形成宽敞空间,为每年举行祭祀大礼之处。后寝三间,供设祖先神位,两夹室为违犯族规禁闭之所。梁、额用料粗大,皆用直料削成,式样规整,加工精细。柱呈棱形,石制雕花柱础。几乎所有三架梁、单步梁之梁头全向外伸,雕成各种图案,有卷草形、云纹形、象鼻形等。该祠堂保存比较完整,但戏台和回廊明显为清代所添建或重建,形成明清两代建筑风格的鲜明对比。
  汪氏五股祠堂属汪姓宗祠,在距市区88公里的西湖乡桃墅村。其享堂后侧门匾额上有“直隶提督学士监察御史陈导在嘉靖甲申年”的题字。平面布置为两进,有前后大小天井,除无廊院、戏台外,余皆与王仲舒祠堂格局相似,但构架更为粗犷。享堂为五架加前轩草架式,是穿斗式与抬梁式混合结构,其轩昂高大,为他祠堂所不及。梁柱用料硕大,走檐梁和关口梁是断面异常粗大之月梁,梁端下面用丫头拱承托,是明代建筑的一个显著标志;单步梁用经过雕饰之下山虎收束;镂雕平盘斗大而显目,颇似大花钵;沿梁架山界,在屋顶下面装饰精工,雕刻叉手,宛如一条花边,给人以轻盈潇洒之感;祠堂外檐均有斗拱式檐掌,铺作疏朗,制作较粗犷。该祠堂后寝已废,门楼比较简单,但仍不失其享堂之壮观,在祠堂建筑中具有一定典型意义。
  明代闾门明代闾门本市现存有两处,一为兴田乡夏田村闾门,离城区90公里,一为蛟潭乡礼芳六甲(李氏)闾门,距城区40公里。两处闾门以夏田闾门较精美,单开间硬山顶构架工整,比例匀称。前檐排架保持月梁做法,柱子、月梁断面细腻,月梁起拱平缓。月梁两端仍有新月凹线和丁头棋。两侧边贴下边装有条板歇凳,供村民纳凉歇脚。大门上楣额缀有四颗海门簪,边贴童柱制成鹰嘴,既有建筑艺术,又具有实用价值。
  明代瓷行本市发现两处,即汪家坦2号,花园里1号。瓷行面积阔宽,并有宽敞前廊。汪家坦2号,间大、进深长,前有较大天井,傍石墙开三个小天井,均以满足瓷行功能而变化,梁架装修则较简单,其石刻门罩却很精细,上面是障日板,以心柱分三格,两侧是格扇式样,下部加圭脚。障日板及格扇格眼、腰华板、障水板上都有花草雕刻。障日板下为一月梁式门梁,刻有包袱彩画,包袱内为龟纹图案,尖角转到梁底,刻一莲花。花园里1号仅存柱、梁架,残存檐柱围径竟达180厘米,超过明钦安殿柱围,山墙边贴穿斗式梁架的单步梁作起拱持高的月梁,与宋画《文姬归汉图》中所见相似。梁作拱曲形,曲率基本相等,两端以丁头棋承托,避免梁与屋面形成直线三角形,从而更为协调。
  明清吉建筑群在市城区古陶瓷博览区内,有明代建筑2栋,清代建筑4栋。清代祠堂,平面宽阔开朗,空间高大雄伟,地面一色青石板,构架粗犷壮观,雕刻艺术高超、纹饰繁缛华丽。清代住宅,院内造型别具一格。旁屋以书厅为主体,小院设石栏水池,两旁配置廊屋,前有小花园,后有大宅和小宅,互为衬托。还有两栋明代住宅,其简朴古雅的风格,与清代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古建筑群前面尚有水塘山石,古树名花,青翠丛竹,整座建筑群,在清幽峡谷中参差起伏,显得格外壮美。
  清县衙署在距市城区15公里的旧城,为清道光年间建筑,保存比较完好。前有中门,一条长石砌路面直通门内,门内有大院,极为宽敞。中以石板铺路,旁植古柏数株,有古井一口。大堂为五开间,檐柱开面,三开间,两厢以板壁装修成房,堂呈开敝式,面向大院。大堂空间大,前有拱形廊轩。除月梁、斗棋施以雕刻外,余皆无甚装饰,高大、轩昂、庄重,略显官衙的威严。大堂后壁,左右各置园门。内衙以三天井为中心组成两进,与大堂相比,显得极为低矮简陋,构架无任何雕花装饰。二天井中均设雨篷走廊,两侧各置厢房,正面俱是三开间,头进中开间为过道,后进中开间为厅堂。大抵前进为公署,后进为内宅,衙内衙外,占地广,范围大,显得空旷肃静。
  三闾庙明代古街三闾庙在市区昌江西岸,是古代皖、赣诸地通往景德镇的必由之路。明清间是商业繁荣的集镇,现存一条明代街面,长84.7米,宽4.5米,路面均以24×12×4厘米质坚青砖侧砌而成,拱率达l/200两侧有较宽明沟,以19至22.5厘米宽青砖砌成,断面抗折强度高,故能保存至今。这个地段还有多栋明代住宅遗构。北面整个一条商业街绝大部分为清代建筑,街上石板路尚有几厘米深的独轮车辙,街口有栅门,上书“三闾古栅”;门前有古时石砌渡口码头;墙内有清道光年间义渡碑记。南傍人民公园,北达饧府山,环境古朴幽雅。
   三、革命纪念地
   全市保存下来的各个历史时期县以上党政军机关以及重大革命活动纪念地有10余处,遍布城乡。
  红军军委会旧址座落在市城区麻石弄上弄6号,原为浮梁县商会旧址,为砖瓦木架结构建筑,两层楼。1930年7月6日,方志敏、邵式平、周建屏等率红军独立团400余人,在地方党组织和工人纠察大队的密切配合下,一举攻克景德镇,在这里设立了军事委员会,方志敏、邵式平等军委会负责人均在此办公和下榻,军委会发布了《告民众书》,还设有参军报名处,不少工人纷纷报名参加了工农红军。
  赣北特委会遗址在蛟潭区兴田乡龙源村,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赣北区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距市城区73公里。当年有大小村庄6个,统称为程家山,这里四面环山,地势险
  红军军委会旧址要。1934年5月,赣北特委由浮梁小源石村里迁至龙源村。同年7月,因地区扩大到皖南,皖赣成立了“皖赣苏维埃政府”和“皖赣军分区”,领导皖赣边区的革命斗争,历时7个月之久。
  八县大会1日址位于蛟潭区峙滩乡清溪村打鱼章家祠堂,距市城区60余公里。祠堂为前后三进砖瓦木架结构,面积约300平方米。1934年7月中旬,在这里召开了河东、河西、乐北、婺源、鄱阳、彭泽、秋浦、祁门八县工农代表大会,宣布成立了“皖赣苏维埃政府”和“皖赣军分区”,揭开了皖赣边区革命斗争的序幕。
  红军被服厂座落在兴田乡龙源村内。1934年7月29日,皖赣红军独立师与各县游击队,攻克祁门县高塘、闪里两地,缴获了大批布匹和金银,为解决红军战士服装问题,特委在这里建立了被服厂,有裁缝160余人,至今还有裁缝师傅保存着当年被服厂发给的绣有“红五星”的裁缝工具袋,该址现保存完好。
  小源暴动会场光裕祠堂,位于鹅湖区金竹山乡小源村,距市城区53公里,原为砖瓦木架建筑,祠堂宽敞明朗。1934年4月,中共赣北特委在这里召开了有600多人的武装暴动誓师大会,“小源暴动”揭开了中共在皖赣边公开领导武装斗争的序幕。光裕祠堂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毁。
  中共河西县委旧址1934年5月在琅溪(今蛟潭区蛟潭乡)成立了中共河西县委。县委在这里领导农民公开进行武装斗争,历时3个月,现仍保存完好。
  浮乐婺中心县委遗址在鹅湖区湘湖乡内钱村,距市城区30余公里。1932年8月,中共赣东北特委先后派王丰庆、杨贵良等人来内钱村组建了中共浮乐婺中心县委,下辖浮梁、婺源、乐北3个县委。中心县委在内钱村领导3县革命斗争长达1年之久,次年8月迁至婺源。1936年1月,浮梁县委机关又设在内钱,后由内钱迁至九棚坞。
  瑶里新四军留守处敬义堂,在鹅湖区瑶里乡瑶里村,离市区59公里。1938年1月底,皖赣边各路游击队员300余人,遵照中共东南局指示,下山开赴瑶里改编,陈毅曾来瑶里指导改编,住在敬义堂右侧楼上,成立了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留守处,对内为“祁浮婺中心县委”,对外则称新四军留守处。同年7月,留守处被迫撤销,该旧址今仍保持原貌。
   四、风景名胜
  景德镇境内群山环抱,昌江碧绕,自然风景优美,名胜甚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许多风景名胜和文物古迹,没有得到保护和开发,甚至遭受到人为的破坏。因此,到解放前夕,剩下的已寥寥无几。
  建国后,曾对残存下来的文物古迹加强保护和管理,并组织普查,弄清本地区的风景资源情况,然后,有计划地、分批分期地组织修复和开发。1949年11月初,对莲花塘风景区进行了整修,辟建水泥主干道2条,植树近万株,并修复了2座古式的塘中亭,设有苗圃、花圃。1954年3月,在河西原刘氏果园的基础上,扩建为人民公园,占地108亩,植树90余种,共1,370棵,当年10月1日开放01956年2月将市区明代宫殿式建筑“五凤阁”、“望河楼”移建于公园内。同年3月,将原松林林场,改建成森林公园,占地1,100公顷,这个公园草木葱茏,风景秀丽,是人们游览、避暑的好地方。“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园林管理机构被撤掉,人民公园改作水泥制品厂,汪王庙苗圃被分为8个农场,名贵花木被砍,森林公园也划给了有关单位作松林林场;过去以风景幽胜著称的观音阁、紫云岩、斗姆宫、九皇宫、禅师庵等庙宇和风景名胜区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1978年后,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风景名胜区的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1982年至1983年,市人民政府组织了对全市和市郊风景资源的普查,对新的风景点诸仙洞风景区进行开发。到1985年,全市已列入正式风景区的有8个,总面积135平方公里,有景点37个,面积约69平方公里,其中对外开放的游览点32个。
  吉陶瓷博览区在西市区蟠龙岗,为近年筹建,占地面积83公顷。博览区把建筑艺术和古园林艺术、古陶瓷制作遗址溶合于一处,共分古窑瓷厂,明清民间建筑和陶瓷历史博物馆三大部分。古窑瓷厂为明代手工制瓷作坊与窑房,有传统制瓷工艺操作流程设备。明清民间建筑分明清两组,大都由乡村搬迁复建,其中有的是国内古建筑的孤例。陶瓷历史博物馆陈列着大批古瓷古画和景德镇陶瓷发展的史料实物,博览区环境古朴幽雅,绿树成荫,山径迂回,整个古建筑群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自有一种清幽雅趣。
  莲花塘位于市风景路、胜利路、莲社路交会处,是闹市中的幽静胜境,塘原名佛印湖。湖呈“吕”字形。夏季湖中荷花盛开,湖边柳丝飘拂,两旁曲径通往宾馆,且有古亭立于湖中。环周山林茂密,葱茏青翠,是国内外游客游憩的佳境。
  昌江是古代景德镇的运输大动脉,也是自然景区,犹如一条绿色玉带,流经城区,碧水涟漪,清澈见底,平静处波平如镜,急流处浪花飞溅,’两岸景色秀丽,风景宜人。特别是江上的舟楫载运,往来如梭,古人有诗日:“陶舍重重倚岸开,舟帆日日蔽江来”,可见运输繁忙。以前历年倒入河中的废瓷窑渣,沉于河床中,也成了探索制瓷历史的物证。
  宝石距市区2.5公里,有两块石峰,出水丈余,因其独起江心,古称“飞来石”,宋人有诗赞日:“试问飞来石,飞从何处来;山灵留胜地,永不放飞回”。两石相依,明时称为耦石。又因形似玉雕之笋,清代名之玉笋峰,督陶使唐英曾镌“玉柱”二字於上(今已无存),并有“玉柱擎天空”之句。民间称为宝石,石峰突起的地方,周围水深且洁,江风逐浪击石,银色浪花飞溅,加之两岸竹林农舍,田园风光如画,相映更添情趣,近年已辟为游乐场所。
  马鞍山在市城区广场东侧,因形似马鞍而得名,是市东面的门户,也是千百年来,瓷器匣钵取土的矿山。清代曾以此山为景德镇的命脉为由,禁止取土。建国后,为保护城市环境,才移到别处取土。相传唐代山上有个“云门教院”,有碑记载,颜真卿作郡守时常来游览。古时山上还有兀然亭,与朝山兀然亭遥相呼应,但皆久废。1930年,红军曾在山下设立参军报名处,现山上遍植树木,浓荫遮蔽。
  诸仙洞在市城区东面24公里的石藏山。地处峡谷之中,植被茂密,山石峥嵘,形状奇特,洞口高大宽敞,气势雄奇,洞深近2,OOO米,洞内流水潺潺,终年不断。沿洞中水道前进,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洞壁钟乳石千姿百态,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民间传说,古时有仙人聚在此处修道,一日施法击穿洞顶,驾祥云直上九天,人称“通天洞”,洞前还有会仙、石廊、玉玲、琼琳四处天然溶洞,景色各具风格。
  龙池在诸仙洞南6公里,面积353平方米。池为方形,水深16米,终年不涸。池靠山岩,有一小岩洞,洞池相贯通。洞内有一圆井,井中有泉,终年水渗入池中。洞口绿树环绕,洞顶怪石悬垂。池旁有亭,有一石碑,上镌有1919年浮梁县知事陈安书:《浮梁寺前村龙池三竭记》。过去人们以为这是龙神栖息之处,遇旱则祈雨于此,故名为龙池。
  凤游山有大小游山,属屏山主脉,跨景德镇,婺源和乐平县境。从西北坡的水龙洞攀登,山道崎岖,迂回曲折,形势险峻,步登133级台阶,绕过十八折,翻越寡岭,方是半山腰。山中风光秀丽,石壁上镌有“治霖”二字,传说为八仙中的铁拐李所遗墨迹;有“剑泉”,传说为八仙中的吕洞宾用剑所凿;有¨阴阳塘”,水从岩壁两面淌出,一清一浑,泾渭分明;有眉毛坝,峭壁悬崖,险峻奇绝。还有‘‘仙人学堂”、石亭、石洞,隐在秀竹古木之中,加以嶙峋怪石的烘托,愈显得典雅古朴。
  水垅桥在市南26公里,始建于宋代。监察御史彭汝砺有记云:“凌空而为桥”。明时里人吴思道重修,桥为一整块巨大石板,长5.5米,宽2.4米,厚0.5米,重约数十吨,年久而不损。桥两侧有一梓一枫,更衬托出石桥的古雅。立桥观望,水龙洞、古屏山景色尽收眼底。民间传说此桥为鲁班祝贺宋人彭汝砺考中状元,一夜之间架成。
  水龙洞在水垅桥前的西北坡上。洞中一股流水潺潺涌向洞外,注入山下东流河中,犹如游龙出洞。洞深约1千米,高约15米,宽约10米,洞口高大宽敞,洞内奇石嶙峋,泉流透澈,水触石鸣,声若佩玉,仿佛一座装饰华丽、景幻莫测的水下龙官。洞外层山峦起伏,植被繁衍,古木奇花丛生,四周更显幽雅。周围一公里内,还有“屏山顶”、“风车斗”、“桑树坞”等天然溶洞。
  狮子山在距市区21公里的玉田湖内。三面临水,灌木丛生,恰似一头绿毛茸茸的雄狮在湖畔饮水。山岩陡峭,有一水溶洞呈三角形走向,洞顶高约50米,面积约400平方米。进入洞内,仿佛藏在狮子腹中。有一洞口开在临水的石壁上,站在石壁洞口,可眺湖光山色。湖心有小岛,面积666.6平方米,传说为狮子把绣球掉进水里,故称绣球岛。湖之东向的第一条峡谷,两岸岩石突起,形似石桥墩,传说昔有仙人乘夜在此架桥,刚打好桥墩,因雄鸡报晓,仙人离去,桥石未架好,只留下两个桥墩,故名仙人桥。湖区鸟类繁多,有水鸭、山鸡、鸳鸯、大雁、白天鹅等。
  高际山瀑布位于市区东面瑶里乡梅岭三银碗南侧,在深山峡谷中,30米宽的水帘,从60米高的峭壁倾泻而下,气势豪迈,景象壮观。空中似银纱飘渺,底部白雾飞腾,声撼山谷,势若万马奔腾。高际山瀑布下方,有一条白练上下抖动,名为“仙女漂纱”。两侧崖壁陡峭,高达百米,无数块巨石横卧于峡谷中,飞流直下,水石相搏,跳珠溅玉,蔚为奇观。
  五股尖日出五股尖古称芭蕉山,在市东郊梅岭三银碗东南向,海拔1,618米,为境内诸山之首,大有连云接天之势。明代知府陈策有诗云:“蜿蜒起平陆,翠嗽插青霄,时有风雨作,疑是战芭蕉”。登峰纵览,山河壮丽,尤其天当拂晓,漫山云遮雾障,一轮红日从云海中冉冉升起,朝霞满天,一片光华。
  万寿山摩崖位于距市区35公里的蛟潭乡新溪桥村。此处原为万寿寺,近旁是大山壁。山下有溪流,距寺半里许,溪流中一石潭,名日“龙池”。山壁上刻有北宋嘉祜四年(公元1059年)的《江山万寿院龙池亭记》,字体系小楷,笔迹工整刚劲,虽历尽900余年的日晒雨淋,至今仍清晰可见。一侧凿刻为“王茂先藏孝”五个隶体大字,每字五寸见方,笔迹浑重。王茂先即宋代王仲舒。另一侧凿刻为北宋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秋季金君卿游览万寿院撰文的游记,字体行书,笔迹秀丽。三处摩崖镌刻刀法流畅,呈现了宋代精湛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畅府古寺在市城区昌江西岸有座砀府山,是“撑住西方天半壁”的天然屏障。山下有古寺,据《浮梁县志》记载,宋将岳飞于南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秋,路经景德镇,住寺中三日,曾登绝顶,并题对联:“机关不露云垂地,心境无瑕月在天”,原寺久废。绍兴十年(1140年)建砀府寺,元末毁;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重修。今尚存寺址,近年又在此处新修寺庙,成为游览胜地。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湖田古瓷窑遗址
相关专题
葫芦窑址
相关专题
刘家坞窑址
相关专题
琵琶山窑址
相关专题
乌鱼岭窑址
相关专题
马蹄窑址
相关专题
龙窑址
相关专题
白虎湾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南市街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杨梅亭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湘湖街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塘下古瓷窑遗址
相关专题
董家坞古瓷窑址
相关专题
高岭古矿遗址
相关专题
御窑厂址
相关专题
吉陶瓷博览区
相关专题
莲花塘
相关专题
宝石
相关专题
五股尖日出
相关专题
万寿山摩崖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西塔
相关作品
双峰寺塔
相关作品
汪柏旧居
相关作品
金达故宅
相关作品
汪明宠住宅
相关作品
庄松元宅
相关作品
抚州弄2号住宅
相关作品
王仲舒祠堂
相关作品
汪氏五股祠堂
相关作品
明代闾门
相关作品
明代瓷行
相关作品
明清古建筑群
相关作品
清县衙署
相关作品
三闾庙明代古街
相关作品
红军军委会旧址
相关作品
赣北特委会遗址
相关作品
八县大会旧址
相关作品
红军被服厂
相关作品
小源暴动会场
相关作品
水垅桥
相关作品
畅府古寺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马鞍山
相关实物
诸仙洞
相关实物
龙池
相关实物
凤游山
相关实物
狮子山
相关实物
水龙洞
相关实物
高际山瀑布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