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编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48
颗粒名称: 第七编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03
页数: 12
页码: 95-106
摘要: 景德镇市共有420多公里的天然河流。主流昌江,自边境倒湖以下至波阳县姚公渡河口长182公里,市区内航程90公里。昌江自东北流向西南,通过市区,下接鄱江.入鄱阳湖,能常年通航。是本市通往长江、赣江,连接皖赣两省和其他地区的水上要道,古有“昌江通衢”之称。
关键词: 交通业 邮电业

内容

全市共有420多公里的天然河流。主流昌江,自边境倒湖以下至波阳县姚公渡河口长182公里,市区内航程90公里。昌江自东北流向西南,通过市区,下接鄱江.入鄱阳湖,能常年通航。是本市通往长江、赣江,连接皖赣两省和其他地区的水上要道,古有“昌江通衢”之称。
   三间庙古码头
   昌江的主要支流有:
   小北港河,也称北河,自杨村入昌江,全长74公里。
   东河又名鄱源水,于凤凰‘咀入昌江,主河长53公里。
   西河又称大演水,自城区西岸入昌江,河长66公里。南河又称历降水,自城区南面入吕江,河长68公里。
  除上述河流外,境内还有建溪河、明溪河、林村河,均汇合于昌江,可季节性通航。随着公路的发展,物资运输逐渐弃水走陆;到80年代,除,主流吕江常年通航外,各支流已逐步断航。
   沿吕江及各支流沿岸,全市共有渡口71处,其中汽车渡口4处,机动轮渡2艘,渡船72艘。
  建国前,景德镇陶瓷生产所需的原燃材料、陶瓷产品以及居民生活所需的物资,人部分部足由水路驳运。1949年前后,昌江的船舶多达千艘,货运量最高年近30万吨。纵横交错的河流为瓷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条件。过去本地和邻县的陶瓷原材料、烧窑的松尔柴,都通过昌江源源运入。本地一些瓷土矿的矿石,也都利用水力,带动水车水碓加以粉碎,节省了人力。
  市区北起观音阁,南至太白园,有3公里长的昌江河岸。早在明代,就没有湖南、曹家、毕家弄、戴家弄等码头。1924年,由私人出资3,000银元,花了两年多时间,在中渡口浮桥两端修建了斜式码头。1950年,景德镇港务办事处根据不同港籍船只,从半边街至戴家弄划为19个船舶停靠点。1956年,分别在南门头、刘家弄、戴家弄各沿河处建造了斜坡式货运水泥码头,总面积达1.89万平方米,在南门头河边建造了塔坡式客轮码头。1957年10月20日 ,市人民委员会对河岸码头重新划分、设20个停靠点,其中:西瓜洲为危险品装卸码头,半边街至韦陀桥为术竹码头,江家弄至玉路弄口为粪便装运码头01965年6月和1981年4月,景德镇港务局曾开辟本市至波阳县的客班轮。
  1978年以后,对吕江河的整治,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国家计委批复江西省计委”同意昌江波阳至景德镇段航道工程采取渠化与疏浚整治相结合的方案”。即凰岗以上河道渠化,凰岗以下河道疏浚整治。这是孙中山先生早年在《建国大纲》中提出整治昌江的未竟事业。第一期工程为鲇鱼山枢纽工程。1983年8月破土动工,1984年6月竣工。经专家鉴定,该项工程经济合理,利国利民,一举数得。整个河段渠化后.300吨的拖驳船队可以从长江及赣江各港口出发,经鄱阳湖抵达本市,通航能力大大提高。由于桥坝合一,沟通了昌江两岸的交通,对岸17个村庄不通汽车的闭塞状况因之得到改善。水坝旁建造发电厂,可装机2,450千瓦,不仅解决厂附近农民生产和生活用电,而且能做到以电养坝,以电养河。
   二公路
  1929年,动工修建景湖公路(景德镇至湖口).全长126公里,于1932年竣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国民政府经济委员会召开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江西七省公路会议决定:京黔干线起自南京,经安徽芜湖、祁门等地进江西浮梁,至湖南,抵达贵阳市,为一条国道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开始修建南张公路(南昌至张王庙)的景德镇至黄金埠段。1935年,接修了景德镇至张王庙段,同年景德镇至婺源县公路动工兴建。
  以上三条公路,在本市境内只有144.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密度为3.81公里,路面狭窄弯急,全为土木结构桥梁。抗战期间,为防止日军入侵,先后7次破坏公路,中断交通。抗战胜利后,各线经过修复,恢复了公路运输。解放前夕,国民党当局为了阻挡中国人民解放军追击,又挖路毁桥,公路交通再次中断。
  1949年解放后,在当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和政府领导下,经过军民备战,抢修公路,南张公路恢复通车。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发展迅速,截至1985年止,全市共有公路79条,总长86:3.22公里,为建国前的5.97倍;通车里程为810公里,为建国前的5.6倍;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面积有24.55公里道路,为建国前的6.44倍。市区32个乡、场86%的村庄全部通了公路,一个纵横交错的公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
  市境内现有国道线一条。1983年,国家经委、计委、交通部划定新的国道线为“206”烟台汕头线。该线起自山东烟台,经徐州、安庆、东至进入本市的经(经公桥)白(白泥塘)线接南张公路,再经会昌等地抵达广东汕头市,市辖里程115.75公里。
  省道3条,有南张公路、景湖公路、景婺公路,境内里程共114.5公里。景湖公路于1951年至1957年逐段修复通车,市辖里程13公里;景婺公路于1951年修复通车,境内里程28公里;南张公路途经本市,既是国道线又是省道线,市辖里程103.5公里,省道全部铺设沥青路面。
  县道共有25条,总长436.24公里。1953年至1955年,修筑了景三、洪枧两条公路;1956年至1965年,修筑了黄涌等14条公路;1966年至1976年,修筑了吕湖等9条公路。
  乡道共有44条,总里程259.1公里。1956年至1965年止修筑了鱼界等18条公路:1966年至1976年,共修筑南操公路等18条;1977年至1985年,修筑瑶汪、二鱼2条公路,修筑时间不详的公路5条。
  此外,还有6条专用公路,即大洲至大洲电站、木材从.司至王家山、双凤桥至黎明制药厂一、新厂至三宝篷、羊角山至蛟岭、又路口至樟树坑,总长27.65公里。
  在公路管理方面建国前景德镇没有国民政府交通部第二运输处南昌分处浮梁管理站,但没有汽车和定点客运,仅是过往客车的停靠点,只经营从南昌开出的跨区客运班车业务.1947年,电溪万福运输行浮梁分行开始承运浮屯两地客货运输c同年5月,南昌昌北汽车联运总行在景德镇河西兴华路设立联运点,每天对开浮梁一一屯溪客班,同时办理货运。1946年,陈鹤清私人购买了一辆汽车,独家经营汽车运输。以后,私营货车陆续增加到25辆,到解放前夕,只剩下4辆。附:景德镇市县、乡公路一览表(续表)
  公路建设的发展促进了汽车运输事业的繁荣01985年,全市共有汽车4,491辆,其中客车806辆,每日运行三个省的11个市和43个县、区、乡,共214个班次,营运总里程达16,211公里。跨省联运的,有开往上海、武汉、杭州、合肥、金华、铜陵、安庆、屯溪、衢州等地的班车,共15个班次,11个班点,营运里程4,556公里。跨区联运的,有开往南昌、波阳、余干、上饶、婺源、抚州、九江、湖口、都昌、乐平等地班车,共85个班次,运行点42个,营运里程8,307公里。区间班次有81个,其中夜宿班车点33个,营运里程3,348公里。各乡场和较大村庄都通了客运班车或公共汽车,年客运量达662万人次。货运从1980年开始,由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景德镇公司开办了零担货运班车,每月往返各地零担班车有40个班次,营运里程达57,274公里。省际零担货运线路有上海、南京、南通、芜湖、东至、屯溪等地;跨区的有赣州、南昌、上饶、九江、都吕、瓞潭、婺源、波阳等地。年零担货运3万件以上。
  1959年10月,成立了景德镇市汽车运输公司。专业汽车运输队有商业局、陶瓷工业公司、林业局、粮食局、对外贸易公川、市政工程处、陶瓷出口公司、陶瓷销售公司、昌明无线电厂、城建局、4321厂以及珠山、景南运输公司订等33家,共有载货汽车137辆。1985年,货运量达到66万吨,经营汽车修理的单位除了江西省汽车运输总公司景德镇公司保养场和景德镇市汽车修配厂外,还有向荣、鹅湖、洪源、景西、珠山等汽车修配(理)厂。
   三、桥梁
  城区桥梁1935年,国民政府借口造桥进行募捐,但II用极小部分捐款,建造了一座小浮桥,浮桥上只能行人,不能过车,不到两年被水冲掉,城区昌江两岸来往行人,全靠小船人工摆渡。此外,在中山北路韦陀庙侧边的马路上,造了一座约6米长的小架板桥,名“韦陀桥”。
  解放以后,经过30多年的建没,景德镇市城区现拥仃永久性桥梁18座,其中有浮桥1座,水上跨河桥6座,陆地跨(穿)铁路立交桥3座,其他桥梁8座。桥面总长2,476米,面积3.49万平方米。桥面长度在50米以上的中、较大的桥梁有中渡口浮桥、西河桥、昌江大桥、珠山火桥。
  中渡口浮桥最建于1953年3月,10月1日竣工通车,投资为3.38万元。浮桥由26只木船组成,上铺木板,全长156米,宽6米,桥面面积936平方米,载重量为8吨。1957年l()月至1958年3月,又对浮桥进行了改造,桥面加宽到8米,载重量增加到12吨,两旁留有人行道。1977年至1978年,改建成水泥壳体桥船式浮桥,桥面车辙铺设|『钢板。
  昌江大桥1960年11月11日在太白园动工建造,1962年10月1日竣工通车,耗用经费300万元左右。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变截面悬链线空腹式片石拱桥,桥面长884米。跨径为8~30米,宽13.5米,面积1.19万平方米,荷载能力为汽-18拖-80级,人群荷载每平方米300公斤01976年加筑了8个桥墩。这是景德镇市横跨昌江的第一座永久性大桥。
  珠山大桥1980年12月在南门头动工建造,1983年10月1日竣工通车。投资894万元。桥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双曲桁架永久性拱桥,跨径7~30米,正桥长313米,宽18米,面积5,634平方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级,是一座现代结构的桥梁,因其位于城区的中段,就更显得重要。
  三座横跨昌江两岸的不同形式不同结构的桥梁,对于联结东西城区,沟通城区交通,促进城市经济的繁荣,有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在城区内尚有其他许多桥梁,纵横交错,把城区连成一片。详见城区桥梁建没一览表:
   城区桥梁建设一览表
   市郊桥梁:
  解放前,景德镇市境内有小型公路桥梁8座,全长108米,大都是l临时性木桥,易于毁坏。1935年5、6月间,一次山洪暴发,公路桥梁被冲毁了十之七八。新中国成立后,公路桥梁建设进展很快,至1985年,全市共新建公路桥梁206座,总长度达4,721.27米。在国道、省道公路上,消除了渡运,实现了公路桥梁永久化。主要桥梁有:吕蒙大桥位于市郊西南,座落在南张公路上。于1973年动工兴建,1974年10月竣工通车。全长243.83米,桥高15.82米,桥面净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宽1米,中墩5座,桥台2座,共有6个桥孔,为净跨36米等截面悬链线空腹式双曲拱桥。河道通航等级为6级,荷载能力:汽-13拖-60级。人群荷载每平方米为350公斤。建桥前,此处曾设有轮渡,1955年用20艘木船联接成浮桥,并配有轮渡、木渡船各一艘,以备洪水季节使用。
   罗家大桥座落在景湖公路上,位于罗家滩东南半公里。1979年9月动工,次年竣工通车。全长114.23米,宽7米,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黄泥头大桥位于湘湖乡黄泥头村,座落在黄涌(黄泥头至涌山)公路上,1982年11月动工,次年11月建成。桥长104米,宽3.5米。荷载能力为汽-20拖-100级。
  九龙山大桥位于九龙山垦殖场杨家坂,座落在南张公路上01962年动工,次年10月建成。桥长100米,宽7米,高114.3米,为三孔净跨26米石拱桥。
   高沙大桥位于渭水乡高沙村,座落在景瑶(景德镇至瑶里)公路上。1971年10月建成,桥长100米,宽7米,高9.6米。荷载能力为汽-13拖-60级。
  寿溪坞大桥位于庄湾乡寿溪坞村,座落在景三(景德镇至三矿区)公路一条支线上。1983年11月动工,次年10月建成。桥长200米,宽5米,是桁架钢筋混凝土大桥。
   四、铁路
  横穿市区南北的皖赣铁路北起南京,南至鹰潭,景德镇位于其间。这条铁路始建于民国廿五年(1936年),当时称宁赣铁路。浮梁境内的路基工程,由山东的“裕民”“同庆”两家营建公司承建,1937年全线竣工,但只通车300余公里。抗日战争爆发后,曾将沿线挖断、破坏,以防日军侵入,故全线始终没有通车。
  1959年7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8509部队曾在全线修建,后由于国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停建。1971年,铁路重新修建,由铁道部第四工程局第五工程处负责施工,于1976年10月修通景德镇市至贵溪段,1982年全线竣工。
  景德镇至贵溪段于1976年10月1日开始临时营运,1984年5月26日,经国家验收委员会和有关部门全线验收,各项设施和工程质量良好。当年6月1日,全线交付铁道部临时营运,次年6月1日,转为正式营运。
  新修的这条铁路,全长539.92公里,定名为皖赣铁路。北起安徽省芜(湖)铜(陵)铁路的火龙岗车站,经湾浊、宣城、宁国、绩溪、歙县、屯溪、祁门进入本市,再经乐平、万年至贵溪车站与浙赣铁路接轨。它纵贯皖南、赣东北,沟通苏、浙、闽诸省,是华东地区的又一条大动脉。这条铁路的建成,使南京至鹰潭的运输里程缩短285公里,可减轻沪宁、沪浙、浙赣铁路干线的运输压力,有利于沿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国防建设。
  皖赣铁路在市区境内建有营里、峙滩、福港、浮梁、景德镇、景南、鲇鱼山、慈义等车站。景德镇站为二等区站,景南站为三等站。其他的均为四等站,市辖里程78.4公里。
  现在,每天由景德镇发车或途经本市的客运列车有:南京西与南昌对开的直快,南京西(合肥)与厦门对开的直快,景德镇与南京西对开的普快,鹰潭与绩溪对开的普快,景德镇与南昌对开的普快,年客运量119万人次。货车11对,货运量78.402口屯,其中大宗物资瓷器达120个车皮。1981年5月,公路、铁路联合成立联运信托公司,开办零担预托代办、送货上门业务。市内还有一条陶瓷运输专用线,北起陶瓷出口公司太白园仓库,南接皖赣铁路,全长1.2公里,安装了2,900平方米的月台和空中轨道转车等配套设备。
  1962年9月,由省汁委、省电力局、煤炭工业部联合投资,建造了一条轨距762毫米,全程55公里的地方铁路——景涌铁路(景德镇至涌山煤矿)。从1963年12月至1975年12月,分别修通了景德镇——仙槎——沿沟——黄泥头——洋湖等路段。1985年,有机车14台,货车185列,货运量82万吨。在景涌铁路上,有6条专用线,即东风瓷厂运煤专用线,长3,373米;红星瓷厂运煤专用线,长350米;里村电厂运煤专用线,长1,607米;水泥厂运煤专用线,长237.3米;柳家湾车站采石专用线,长326米;仙槎车站采石专用线,长83米。
   五、民航
  1959年12月18日,在罗家桥动工修建飞机场,全市机关干部、工人、街道居民都参加了土建义务劳动01960年8月机场修建竣工,9月1日正式举行通航典礼,景德镇至省会南昌首次通航国产安2型飞机,从此,填补了市航空事业的空白。
  罗家机场位于市城区西北面,离市中心5公里,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建有候机大楼,在市区莲社北路设有民航售票处。景德镇至南昌航线,全程195公里,约需45分钟至1小时060年代至70年代,每周有3个航班与南昌对开。1982年每周开过6个航班。1979年,客运量达2,975人次,货运量10.8万公斤。1983年铁路通车后,客运日见减少,现已停航扩建。
  1970年4月,修建吕蒙飞机场,专供昌河飞机制造厂试飞使用。1984年9月22日,经各方协商决定上报,在现有基础上扩建为二级以上中型试飞民用机场,与昌河飞机制造厂联合使用。六、邮电
  本地邮电机构始建于清代,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成立浮梁邮政局。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成立浮梁电报局,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成立浮梁邮政储金汇业局。新中国建立后,到1951年3月,浮梁邮政局与电报局合并为浮梁邮电局,1958年改为景德镇市邮电局。
  邮政在“迅速、准确、安全、方便”邮电方针指导下,坚持“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宗旨。到1985年,全市共有邮电支局4个,邮电所25个,邮政代办所9个,其中设在乡镇的网点共有31个;报刊门市部3个;报刊零售亭6个;邮票代售处124个;信筒信箱185个,其中设在农村的邮票代售处、信筒信箱各121个。
  建国前,浮梁邮政局的邮路只有鄱阳(今波阳)、婺源、乐平、祁门4条线路,单程总长342公里。除鄱阳县是船班邮路外,其余3条均为步班邮路。即由“信差”肩挑步行,负重30公斤,日行30公里运递。
  建国后,邮路不断扩大。全市现有28个乡镇,250个行政村.2,019个村民小组已全部通邮。单程邮路总长达2,065公里,其中二级干线邮路159公里。市内邮路59公里,乡村邮路600公里,农村邮件投递单程线路1,211公里。同时,邮件运递设备也发生了叮喜变化050年代,接发邮件仅有大板车、三轮车;邮件投递仅市区备有少量自行车。到1985年,有邮政专用汽车7辆,装卸邮件牵引车1辆,装卸用拖(挂)汽车4辆,包裹收寄机3台,摩托车11辆,自行车131辆。城乡普遍实现了自行车化,彻底改变了步班邮路状况,提高了邮件运转速度和工作效率。
  1952年,实行报刊统一归口邮电部门发行后,报刊发行量增长很快。1985年,全市各级报纸发行14.93万份,年累计数1,986.67万份,各种期刊17.47万份,年累计数259.14万份。
  电信建国前,浮梁电信局装有“西门子”磁石式交换机1台,容量10门,专供长途电话使用。浮梁县政府内有1台磁石式交换机,安装电话25部。主要通话对象是政府官员、警察局等;民办电话有林昌武“西门子”交换机1台,容量5门,主要为布店、烟草公司等单位服务;1门接于电信局交换机上,以沟通长途电话。除县长、警察局等处电话为双线回路外,其余均为单线回路,通话质量低劣,断音、杂音、串音等现象经常发生。长途电话仅有磁石落地式交换机1个座端,容量20门。电报设备只有人工“莫尔斯”电报机两部,电报话传用磁石式电话机两部;电报电路有省际线安徽祁门一路,省内线乐平、鹰潭两路,话传电报波阳、婺源两路。
  建国后,电信设备不断完善,通讯能力不断加强。1953年10月,将台式磁石交换机改为落地式交换机,计4个座端,容量20门。1957年增容为520门,实占容量450门,年末用户407户。1958年7月,珠山路邮电大楼落成后,将落地式磁石制交换机改制为“C一1”型复式共电交换机,计6个座端,初装容量600门。1959年末实占容量580门。同时,安装了区、乡磁石交换机50门,以沟通区乡和市区中继电路。1983年市话容量增至1,560门,实占容量1,173门。1984年,投资83万元,改制更新了“H E-921”型级横自动交换机,初装容量34门,市话由共电改为半自动。1985年底,装机总数猛增至1,724部,为1949年26部的66.3倍;设有公共电话14个点,电话普及率由建国前的7,000/1人部,跃为327/1人部,通话线路全部为双线回路,杆路总长度68杆程公里,其中:水泥杆路54.2杆程公里;电缆总长度93.5皮长公里,其中地下电缆31.6皮长公里。
  长途载波设备1954年开始建立载波室,装有“HI”型单路载波机一端;1967年在东郊三宝棚建立载波二站,装有3路载波终端机5端,载波增音机4端;1985年有3路载波终端机、12路载波终端机各7端,总容量105路,实占容量73路。
   长途电话1979年改制更新“D T-2A”型共电长途交换机,容量为120回线.14个座端;后又增设了“D D-14”型长途半自动拨号设备1端。省内长途直达线路33条,省际直达线路6条。
  1979年,建立了电报中央处理室,装有“2B -139”晶体管音频载波电报机1端,容量16路。1985年,电报通讯设备基本完善,拥有电报载波机4端,其中:1-4路1部,6-8路1部,12路2部;电传打字机21部,其中:电子电传机6部,机械式电传机15部;5单位自动发报机10部。随着人民生活日益提高,电报业务逐年增加,1985年收发总数达48.51万份,其中:出口276.003份,进口209.103份。
  建国前,农村电话很少。1950年,为配合土改,架设了一些设备简陋的铁单线回路磁石式电话。以后,在邮电部通讯设备厂大力支持下,邮电部门生产了20套40端“铁三路”载波终端机,建立了农话载波室,装有“L B一3F”型铁三路载波终端机,沟通了市内至蛟潭、峙滩、鹅湖等邮电支局(所)中继电路和市内至三宝篷长话中继电路。到1985年,农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600门,其中邮电部门经营的930门,实占容量541门 。拥有3路载波终端机14端,环三路载波终端机7端,会议电话终端机17端,装机总数1,501部,人均电话为178部/人。杆路总长877.2公里,其中邮电部门经营的398.4公里;中继线杆路331公里;水泥杆路280公里;电缆皮长19.1公里,其中中继线电缆15.1皮长公里。
  管理长话通信根据业务规程并结合实际情况,抓好机上“复述复校”,做到准确、迅速,要求语气亲切和蔼,语言简练清晰,“请”字当头,“好”字结尾,并自报“工号”,以加强话务、机台人员责任感和便于用户监督,提高管理水平和线路利用率、接通率。近年来开展了长话电路“一条龙”竞赛活动,提高了长程全网长话通讯畅通率。在长话业务管理上建立了业务话单稽核制度,由稽核员对每天的话单书写、工号、计费时间和话费额进行稽核,对“来、去、转话”话单分别统计业务量,定期开展长话业务学习和业务分析会议,不定期走访用户、发出征求用户意见函等,由长话业务指导员协同长话组长管理。
  市话通讯业务管理,在1983年以前,本市市内电话通讯是人工制电话,根据市内电话业务规程和市座人工制电话接续操作细则,主要抓服务用语、应答和撤线时限、接线次数、席间的协作配合,要求用语亲切、语言简练、应答快、撤线捷、接续准确。并建立了市话组长业务负责制01984年1月开始,市内自动电话开通,设立市话营业组,定专人负责市内电话的装、拆、移机工作;装机“放号”:娟户卡片和费用稽核、业务管理则由市话科长负责。
  电报通讯主要是以邮电部制定的《电报业务规程》为规程,结合本市实际做好报底稽核、机上操作、操作技术、机上复校、原始记录登记、统计,开展电路“一条龙”竞赛。无线电报除执行《规程》外,对无线“频率”严格管理,电报组设有组长和电报业务管理员,二者协同管理业务。
  设备维护通讯设备的维护管理,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运转和通讯质量。本市从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通讯设备维护主要是执行邮电部颁布的《设备维护规程》。根据不同设备的维护周期,按年分月制订维修作业计划,经省局电信处审批后执行。在维,护过程中,编制当月分日“作业计划执行表”,由各设备包机人员执行。包机维护人员按月总结上报局电信科,对设备维护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则编制下月计划执行。这种按计划贯彻执行的设备维护规程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废除,直至1976年后恢复。现基本仍按各专业维护规程执行设备维护管理,由各相关维护小组组长督促贯彻执行,并直接落实到各专业科室负责管理。
  近年来,市内电话设备更新改制,线杆网路需进行较大的调整和增添附属设备,加上新的配网工程频繁,设备的维护和配套工程工作量大、人员紧张。因此,将市话的设备维护和工程合而为一,即一次性工程中进行设备的大、中修及日常维护同时并举,人员合理统一调配安排,确保了线路畅通和配网工程两不误。
  建国以来,用于邮电用房基建总投资212.8万元;总面积124万平方米。1957年投资14.3万元,建造珠山路邮电大楼,建筑面积1,549.44平方米。1980年10月,投资120万元,建造珠山大桥西邮电综合大楼,主楼6层,总面积6,100平方米。1985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273.84万元,比1949年净增36倍多,实现利润43.92万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小北港河
相关专题
东河
相关专题
西河
相关专题
南河
相关专题
景德镇至贵溪段
相关专题
罗家机场位
相关专题
罗家机场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中渡口浮桥
相关作品
昌江大桥
相关作品
珠山大桥
相关作品
吕蒙大桥
相关作品
罗家大桥
相关作品
黄泥头大桥
相关作品
九龙山大桥
相关作品
高沙大桥
相关作品
寿溪坞大桥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