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41
颗粒名称: 第六编 农业
分类号: F303
页数: 18
页码: 77-94
摘要: 建国前,农村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桎梏下,生产条件差,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4月解放以后,开展剿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农民负担。1951年农村土改全面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占有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6年,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当年,粮食总产达1.3104亿斤,比1949年增长118.5%。油脂产量比1949年增长215.2%。同时,牧、副、渔各业也有发展。
关键词: 农业建设 农业发展

内容

建国前,农村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桎梏下,生产条件差,农业发展缓慢。1949年4月解放以后,开展剿匪反霸和减租减息运动,减轻了农民负担。1951年农村土改全面完成,从根本上改变了土地占有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6年,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化道路,农业生产得到较快发展。当年,粮食总产达1.3104亿斤,比1949年增长118.5%。油脂产量比1949年增长215.2%。同时,牧、副、渔各业也有发展。
  1958年,农村实行公社化,生产上刮起了浮夸风和瞎指挥风,加之严重的旱灾,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影响。经过调整,农业生产稍有好转,但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再次遭到挫折,经过多年徘徊。到1970年,全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生产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贷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了显著变化。1981年,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涌现出大批专业户。之后,农村的经济改革不断深入,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展到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1984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3450亿斤,超过历史上最高水平。1985年粮食总产达3.3116亿斤,生猪存栏10.45万头,水产养殖水面18,411亩,总产142万斤。农村人均收入287元,比1978年的104元翻了一番多,除少数特困乡村外,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种植业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由于耕作水平低,管理粗放,以直播为主,只有农家肥,平均亩产仅200斤,复种指数110%。1955年,实行旱地改水田,一季改双季,稀植改密植的耕作制度,当年早地改水田1,979亩,中稻改早稻10,324亩,一季改双季33,OOO亩,禾苗行距由原来的1.45尺,缩短到1.1尺。1964年至1969年,大量引进矮杆良种水稻,1971年矮杆栽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的85%。1975年开始引进少量杂交试种;同年10月,首次派人赴海南岛学习制种,随后在市内陆续制种,并从外地引种,从1983年开始,水稻生产主攻方向为提高品质,逐步实现品种多样化,品质优良化。这一年全市优质稻品种播种面积,早稻占60%,计15.26万亩;晚稻70%,计16.63万亩。到1985年止,全市杂交栽种面积达14万多亩,使单产突破了500斤,总产超过3亿斤。
  玉米主要分布在西湖、江村、兴田、经公桥、瑶里、金竹山等山区。大部份是春、夏季播种在荒山和幼林间,最高年产是1960年,播种面积41,100亩,总产27,854担。1970年以后,因荒山造林、育树,故播种面积逐年下降1985年,全市玉米播种减到4,185亩。
  油菜主要种植于稻田和旱地,本市油菜种植产量最高年份是1955年,面积7.17万亩,总产量221.99万斤,1983年种3.52万亩,产量213万斤。1984年种4.03万亩,产量310.44万斤1985年种4.03万亩,产量304.59万斤。
  芝麻多种在旱地和新开垦的山地。1949年种3,392亩,产量10.85万斤。从1955年至1985年,种植面积均在1.9万亩左右。1982年种1.92万亩,产量达144.64万斤,单产75斤。1985年种1.32万亩,产量82.88万斤,单产63斤。
  水果在建国后至1970年前,除枫树山园艺场、罗家农场桃园,各有几十亩良种梨和桃外,其他地方只有少量的、零星分散的板栗树和柿树、枣树、桃树、梨树。鹅湖滩乡查坑村和江村乡严台村种有柑桔,“文化大革命”期间,果树砍掉很多。枫树山园艺场和罗家农场桃园里的果树毁坏严重。1978年从浙江引进温州蜜桔苗木,在朝阳、鹅湖、青塘等地集中连片栽培,已产柑桔供应市场。1983年水果产量71.25万斤,其
   附:景德镇市粮油生产发展情况表中柑桔11.27万斤。1985年为102.47万斤,其中柑桔12.18万斤。
   畜牧业景德镇市饲养的畜禽有牛、猪、羊、兔、鸡、鸭、鹅等,其中以饲养牛、猪、鸡为主。
  牛有耕牛和乳牛两种。耕牛又有水牛和黄牛之分,水牛多于黄牛,是农业生产主要畜力,其饲养管理素为农家所重视。1949年有耕牛12,602头,1970年有18,705头’1985年有21,500头,是建国后养牛最多的一年。本市的水牛是赣东北地区较好的品种,以体型大、抗变力强、拉力大而著名。成年雄壮水牛平均体重400公斤以上,日可耕地3至5亩。近年来,为改进耕牛的使用功能,变单纯役用为肉、乳、役兼用牛’1979年至1980年,培养了西门塔尔辛地红、海福特、摩拉、夏洛来、荷兰奶牛与本地的水、黄牛杂交,能供肉、乳的杂交牛。1954年后,从内蒙古的海拉尔、上海、南昌等地,以及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陆续引进了一些黑白花乳牛,分别在市保育院、湖田、阳府滩、印墩下、枫树山、新平、浮南矿和鱼山等地饲养,但饲养数量不多,最多时也只有百余头。1985年在鱼山开始筹建乳牛场,规划饲养乳牛1,000头,现已有鲜奶应市。
  养猪在本地有着良好的传统习惯。农民依靠养猪增加经济收入,同时也为农田积累大量肥料。1949年全市养猪1.5万头,1958年贯彻“公养为主”的方针,全市至1971年两次出现集体养猪高峰,最多时达2.5万余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积极贯彻“私养为主”的政策,因而由集体养猪逐步向专业户养猪发展。据统计,1978年以后,农村每年出栏肉猪5万余头。1983年,达13.35万头。朝阳垦殖场养猪场,年产肉猪千头以上,1985年首次向香港市场出售瘦肉型猪157头,总重量达30,374斤。
  养鸡是农家的主要家庭副业之一。建国以来,农民多用本地土鸡种。1970年后,先后从上海、江苏和本省有关地区引进白洛克、来杭、星什288考尼希、螺丝、新浦东、红波罗、星波罗和三黄白耳鸡01978年后,本市一些垦殖场、乡分别建起了国营和集体养鸡场。1983年,养鸡场的饲养量高达25万羽。目前,养鸡业正朝着专业户发展。
  渔业景德镇市天然河流淡水鱼捕捞水域有46,200亩,建国后新增的水库、水塘可养鱼水面为21,950亩,总水面达68,150亩。据1985年统计,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41.57万斤,是1949年的12倍。其中:养殖产量为110.33万斤,占年产的77.9%,平均亩产60斤;天然捕捞产量31.24万斤,占年产的22.1%,平均亩产6.3斤;年人工繁殖各类水花鱼苗10,451万尾;培养冬片鱼种435万尾,利用水面13,411亩,利用率达90.1%。全市从事渔业生产人员1,363人,拥有机动渔船67艘,计67.5吨位。
  景德镇市的天然捕捞渔业始于手工,辅以鱼叉、鱼网、竹排。清初开始驯养鸬鹚捕鱼。渔民常居昌江沿岸的清溪和曲溪两村。建国前,全市有纯渔民36户,鸬鹚鸟46只,丝网120副,竹排110条,每人每天只能捕鱼5斤左右。建国后,有纯渔民143人,副业渔民40余人,丝网300余副,竹排200余条。1953年主副业外来渔民达570多人,捕捞产量逐年增长,最高年产是1983年,产量达38.51万斤。
  人工养殖始于1958年,主要利用水库、池塘和部份改造过的河沟。养殖的鱼种一般是生长快、群体产量高、经济效益好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鲂鱼和尼罗罗非鱼。经过20年的努力,人工养殖业得到较大发展。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得到普及推广,结束了到长江采购天然鱼苗的被动局面。将红荷包鲤鱼、银鲫鱼和尼罗罗非鱼等新的高产鱼类混养,使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随着农村水利工程的兴建与扩大,有计划地建起了一批商品鱼养殖基地。1985年池塘养鱼4,500余亩,产量达57.81万斤。
  农业机械建国前,农民耕作时使用牛配套犁、耙、耖和大锄等手工工具,收获季节使用镰刀、禾斛、谷箩、木制风扇等农具。付出的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52年,旧城乡有了第一台10马力煤气机,用于抗旱抽水。1958年成立市拖拉机站,购进大中型拖拉机14台;排灌机43台计822马力;农用汽车7辆。是年推广铁制犁改进旧犁头、水车、风扇,并在三龙乡、湘湖乡研制试用柴油机作动力的运输车、人力播种机和拖拉机。1959年成立市农业机械局,旧城乡建立了市农机修造厂,各乡(场)也拥有农机具修造厂。1965年,市机械厂试制出50台30马力煤气机。另外,继续购置和研制试用人力播种机、机动铁制犁、人力拖拉机等农机具。年底农机总动力达5,147马力,比1958年的1,312马力翻了两番多,机耕面积增加6倍。机械排灌动力增加15倍,农用汽车增加1倍。
  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民自筹资金购置农机具。1981年农民个体购置大中型拖拉机5台,小型拖拉机84台。到1983年,大中型拖拉机数增加到147台,小型拖拉机244台。农民个体购买的农用载重汽车19辆01985年农民个体购置农机具成倍增长,大中型拖拉机发展到351台;小型拖拉机发展到1,296台;农用载重汽车发展到185辆;排灌机械发展到198台;脱粒机发展到398台,农机总动力达10.8808马力,比1970年翻了两番。
  从农民收益分配结果看,最低是1958年,人均收入只有48元。1978年以后,人均收入百元以上,最高是“六五”期间,按“有统有分、统分结合”的原则,实行联产计酬,即“包干到户”的分配形式。1985年人均收入达到34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二、林业
  本市是“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各种林木生长。分布于全市的林木树种主要的有:杉木、马尾松、青岗栎、苦槠、栲树、木荷、樟树、楠木、麻栎、檫树、拟赤杨、枫香、黄檀、红椿、杜仲、苦栎、红豆杉、毛竹、山苍子、杞木、杜鹃等。地被植物以茅草、芒萁居多。森林类型多样,人工林主要有:杉木、马尾松、湿地松及火炬松等常绿针叶林。次生天然林有:壳斗科的槠、栲等属树种和枫香、木荷、樟等混交的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杉木与常绿阔叶树种组成的常绿针阔混交林;小叶栎、麻栎、栓皮栎、锥栗、山令欢、黄檀、化香等树种的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和竹阔混交林;还有一些分布面较广,不够稳定的灌丛类型,如胡枝子、黄端木、杜鹃、乌药、漆树、厚朴、肉桂、杜仲等。此外,油茶、油桐、茶叶和猕猴桃等,分布面也很广。
  乡村还有一些珍贵古木,现已为当地的行政组织和群众保护起来,目前已发现并列入保护之内的有西湖乡桃墅的7株古杉,树高23.6米,胸径1.5米,单株材积达13立方米。兴田乡城门的古罗汉松,树的胸径1米多,高13.3米。峙滩乡龙潭的青银杏树势雄伟,树龄达数百年。
  据1981年全市“二类森林资源调查”资料:全市林业用地383.2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7.7%,有林地面积237.3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4.15%。在现有林木分类中,用材林面积134.84亩(其中人工林510,237亩),防护林45.39万亩,经济林18.90万亩,薪炭林37.64万亩,特用林9.04万亩,竹林8.39万亩。
   景德镇市林业用地各地类面积表
   全市森林资源总蓄积量718.75万立方米,四旁树42.7万株,蓄积3.4万立方米,毛ft640万株。各龄组森林面积、蓄积的比例如下表:
  蓄积(立方米)、面积(市亩)建国以来,林区人民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3~4万立方米,毛竹20万根,年产茶油32万斤,纤维板年生产能力3,500吨(1980年正式投产)。累计为国家供材130多万立方米,毛竹630万根,窑柴500多万担,修建林区公路近百公里。林区基建面积3.8万多平方米,并提供了大量的木炭、薪材、杂木棍以及香菰、松香、桐油、生漆等多种林副产品。
  1958年前,农村普遍建立了群众性护林组织和制度,采取了“普遍护林、重点造林”措施,有效地保护了森林资源。本市曾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水土保持最好的县市之一。但是,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影响,林业生产发展缓慢,森林遭受过两次大的破坏。第一次是1958年至1960年初,在“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粮食”口号引导下,盲目“开发山区”,成批专业森工采伐队伍进入寿安、仙槎、臧湾、万寿山、黄坛、渭水等乡场采伐杉木、杂木。从1959年起又在三龙、新平、渭水、湘湖、寿安等地大砍窑柴,只伐不造或砍多造少,致使杉、松树木资源大幅度下降。第二次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影响、无政府主义使森林资源再次遭到严重破坏,荒山荒地面积达50万亩。
  由于森林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经营管理混乱,现有森林资源在各乡(场)的分布不均衡。森林覆盖率蛟潭区为63.71%,鹅湖区为48.61%,吕江区为30.53%:活立木蓄积量,蛟潭区为529.5万立方米,鹅湖区为175.9万立方米,昌江区仅为5.8万立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有:西湖乡为80%,经公桥乡为78.30%,兴田乡为70.3%,勒功乡为67.4%,峙滩乡为67.2%,江村乡为66.6%,蛟潭乡为64.O%。其次是瑶里乡为55.8%,黄坛乡为53.7%,金竹山乡为52.6%,福港乡为51.8%。覆盖率最低的是创业垦殖场,为11.8%,寿安乡为15.500,鹅湖、天宝乡均为19.9%,王港乡为20.2%,三龙乡为26.3%。活木蓄积量在70万立方米左右的有蛟潭、黄坛、兴田乡;40万至50万立方米的有西湖、峙滩、瑶里、江村、经公桥乡;15万至30万立方米的有臧湾、湘湖、勒功、储田、金竹山乡;10万立方米以下的有三龙、寿安、王港、新平、吕蒙、竟成、洪源乡;不足万立方米的有天宝、先锋、朝阳、罗家、创业等乡场。由于森林资源几经破坏,森林质量明显下降,大、中径材很少,林分平均蓄积每亩仅2.7立方米,亩平年生长量为0.12立方米。另一方面,森林资源利用率低,木材浪费大,商品材生产与立木资源消耗比例达1:40森林生长量与国家建设对森林资源需求量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新中国成立后,营林造林事业在本市起步较早0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以南山林场(枫树山林场前身)为骨干,动员群众在新平、湘湖、寿安、三龙、竞成、吕蒙等乡大规模植树造林,绿化荒山,取得显著成绩,获得国务院和林业部的奖励。特别是1978年以来,认真落实了各项林业政策,建立与完善了多种形式的林业生产责任制,国营,’集体、专业户造林发展迅速.至1985年底止,全市造林保存面积51.02万亩,杉木林达33.88万亩,其中国营造林27.08万亩(杉木林14.45万亩).每年实际造林4万亩左右。近几年来,在主要公路沿线两旁次生林改造和封山育林工作有新的发展,蛟潭区次生林改造面积达7万亩,鹅湖和昌江区封山育林41.5万亩,加快了全市绿化荒山的进程。
  目前,本市营林、森工、木材利用和多种经营等林业系列生产已初具规模,现有国营林场1个,垦殖场7个,采育林场4个,林管所10个,还有市属林科所有林业苗圃。乡、村集体林场122个,共有林业专业队伍3,000多人,林业科研人员106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80人(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29人,技术人员21人),科研人员15人,卫生人员11人,财会统汁12人。
  国营枫树山林场是省、市杉木、湿地松用材林基地。经营山地面积41.1万亩,造林保存面积25万多亩,林木蓄积量57.8万立方米,其中杉木达35.6万立方米,并已建成杉木林。湿地松速长丰产林2.64万亩,该场以工养林,现有瓷厂、木材加工厂、沙发工艺厂、无线电元件厂、食品厂等,已成为多行业的工商企业,并建立了林业开发公司。林工产品多次上京展销,获得省内外好评。同时,瑶里、臧湾、西湖乡已形成3个万亩集体用材林基地。仅瑶里乡的白石塔林场造林保存面积已达2万多亩,现有1.3万多亩,已进入抚育间伐期。全市现有人工杉木林33.88万亩,年间伐出材量达6千立方米,人工杉木林后备资源在本市已崭露雄厚的实力。
  “普遍护林,重点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林业建设方针正在本市深入贯彻,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次生林改造三结合的有效措施正在具体实施。
   三、茶业
  几龙茶闻本市茶叶生产,据《中国商业简史》记载,南北朝时期,”江西‘浮梁茶最好’。浮梁已成南方茶叶主要集散地。”唐贞观年间(公元785—805年)江西是全国7大茶区之一。而产量多集中在浮梁县……当时甚至有人将浮梁作为茶之代名词,称茶商为浮梁之商(见《蚕桑茶叶通讯》)。《元和郡县志》记,唐元和八年(813年)前,“每岁出茶七百万驮(计量单位),税十五万贯”,“饶州之茗,其利最多”。元和十一年(816年)唐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有“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敦煌变文集·茶酒论》内也记载茶叶产销盛况:“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宋代,赣茶之盛为“蜀虽多未能比拟”,并出了许多历史名茶,“浮梁饶池仙芝茶,属茶中佳品,为历代贡茶”。明末清初,福建武夷星村首创红茶,畅销国际市场,其制茶工艺自河口传至浮梁北乡番溪村,由汪氏雇请河口师傅制功夫红茶,以“益元祥”号所产“仙芽”茶大面出售上海,声誉大振,后全县皆改制红茶,流传至今。
  由于本市地处山区和丘陵,自然条件适宜,所制红茶风味殊佳,成为独特的后起之秀,蜚声中外,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的欢迎01982年年产红茶3万担,1911年产茶6万担,创茶叶的历史产量高峰01915年,严台江资甫“天祥”茶号所产的“祁红”功夫茶,荣获巴拿马金质奖章和奖状。
  民国初年后,因连年战争,茶叶生产下降。抗日战争结束后,外销停滞,生产衰退。1947年的“洋庄浮红,曾冻结于上海,亏本很多”。1948年,“浮红的记额只有五千担,本地茶商无力采购,外埠客帮也不敢问津”,茶叶生产每况愈下。“茶价贱如糠,茶税凶似狼,毁茶种粮度饥荒,茶农讨饭飘异乡”。说出了当时的茶叶生产状况。
  建国后,茶叶生产经营得到恢复和发展。1949年到1955年,以小面积垦复荒芜的老茶园为主,平均每年增产茶叶200担左右。1956年到1973年18年间,以发展国营茶场为主,开辟了新式茶园,建立初制厂和少数精制厂。其中1956年到1963年,因人祸天灾,生产不稳定,产量时升时降。1964年到1973年,原有茶园已见效益,平均每年增产1,000担左右。1974年,景德镇市被正式列入全国茶叶基地之一。此后,每年增加新茶园5,OOO亩,产量平均增加1,100担,其中“六五”计划期间,每年增产茶2,OOO担。与此同时,国营和集体的茶场、茶厂也相应发展起来。现在,本市成为全省四大产茶区之一,茶叶年总产量仅次于婺源县,居全省第二位,红茶产量和质量均居全省第一位。
  茶叶运销线路1935年以前为景德镇一鄱阳一九江一上海01936年以后为景德镇一鹰潭一上海:1952年为河运至鹰潭上火车;1960年改为景德镇一鄱阳一九江一上海,实行江河联运。皖赣铁路正式通车后,运销改为景德镇(南站)一上海。
  茶叶场地发展较快。1948年2月,江西省农业院婺源茶业改良场奉命迁移浮梁,当时设在东郊茅家坂,解放后并入茅家坂农场。1956年4月,在景祁交界的山区,以200多名上海志愿垦荒队员为主建立浮梁茶场。1958年,改名为国营九龙山垦殖场,以茶为丰。1963年冬至1964年,由财政投资13.75万元,在罗家垦殖场开辟新式茶园3,822亩,建立了茶叶分场。外贸系统在1965年9月,建立了红源茶场,归外贸系统的景德镇茶厂领导。70年代和80年代,全市开辟了不少新式茶园,相应建立了一些茶场。在“六五”计划期间,市财政对茶叶生产的投资达211.5万元。到1985年止,已建设大小茶场102个,其中3,OOO亩茶园面积以上的大型茶场4个.3,()00亩以下,1000亩以上的中型茶场7个,千亩以下百亩以上的小型茶场91个。
  与此同时,还相应地建立了制茶厂,解放前只有茶庄茶号。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屯溪支公司在本市经公桥建立第一个机器制茶厂,以加工精制红茶为主,也收购附近鲜叶初制加工,并负责发放茶叶肥料与初制贷款,设站收购毛茶。后为浮梁茶厂,最后改为景德镇茶厂,随着需求量增大,各茶场也设茶厂。1965年4月,建立九龙山茶叶精制厂;1979年8月,建立罗家茶叶精制厂;1980年9月,建立西湖精制厂;1982
  附:景德镇市茶叶面积产量情况表年4月,建立江村精制厂。以上的精制厂一般都是先有初制厂后有精制厂,初精制联合加工,以发挥人力物力的效益。到1985年止,全市有精制厂7个。
  茶税。唐初茶叶无税,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开始“十取之一课茶税”,长庆元年以后,增征五成。宋、明、清曾分别实行榷茶制、茶引制、茶马交换制,从中获取财政收入。1912年后,“省茶务向章每引(100斤)共征捐税银二两二钱四分”。1946年“茶叶从价征以百分之十五”。1947年到1949年初,“茶叶从价征以百分之十”。1949年9月20日起到1985年止,经过5次变动,开始是5%到20%、25%、40%,1983年改为25%,以上均按产茶环节纳税。茶叶农业税从1964年开征,税率为5.5%。茶叶税金,有史可查,唐朝全国岁收茶税五十万贯,本市在唐元和年间,纳税十五万贯。建国后,每担茶叶可提供税源68元到74元。近年来,每年国家可征收茶叶税200万元以上。从建国起到1985年止,茶叶一项共为国家提供税金.2,800万元。其中“六五”期间交纳税金614.2万元。
  经济效益。经营茶业,历来获利最多,甚至其高达“十倍”。宋朝,“每年茶利高达四百万贯”。解放后,茶叶收入占茶区整个农村经济收入的50%到70%。国营农业企业生产的茶叶,按生产环节计算,每担茶叶可提供利润50至70元。“所以,发展茶叶生产利国利民。本市功夫红茶主要运销英国伦敦市场,内销一般是副脚茶,销往边远地区,为数极少,解放后,外汇归国家统管,无法直接计算。据有关专家介绍,近年本市出口的茶叶所换取的外汇每年可达270万美元。从建国到1985年止,36年间茶叶出口共为国家换取外汇4,300万美元。
   四、蔬菜
  民国廿三年(1934年)有蔬菜地1.39万亩,产量达2,151万斤,其中白萝卜3,600亩,产量达1,031万斤。1937年种蔬菜2.52万亩,产量达2,179万斤,其中白菜萝卜1.31万亩,产量8,770万斤。抗日战争期间,粮食供应日趋紧张,农民多种蔬菜和挖野菜充饥。
  解放后,城市人口不断增加,蔬菜需求量增大,且要求质量好、品种多,故蔬菜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并成立了专业机构,从事蔬菜科研工作。
  现栽种的蔬菜按品性分类,共有86个品种;按植物科学分类,有330多个品种,属于23科84属,多数品种是解放后从外地引进的。本世纪40年代前引进的品种只有马铃薯、胭脂萝卜等少数几个品种。50年代后,甘兰、番茄等开始引入种植,花椰菜,芹笋、莴笋、紫菜莒、黄秋葵等品种相继引入种植。此外,还有一些蔬菜品种,如四图里辣椒、三闾庙韭菜、猪婆岭苦瓜、杨家坞丝瓜、里村和三闾庙瓠子、银坑坞芋头等,都具有本地特点。四图里白皮黄瓜:主要分布在四图里一带,瓜短棒形,长7~8寸,横径约2.5寸,单瓜重半斤左右,皮绿白色、刺瘤稀疏,肉白色,质地脆嫩,耐寒早熟,俗有“四月八,黄瓜炒子鸭”的说法,但是单产低,每亩只有2~3千斤。自从津研系青皮黄瓜引入后,因其单位产量高,几乎为四图里白皮黄瓜的两倍,故现在四图里黄瓜已渐淘汰。
  里村和三闾庙瓠子:里村瓠子有一百多年栽培历史,瓜形棒短,耐寒、抗病、早熟,五月上、中旬陆续上市,果实较小,没有苦味基因。每只重1斤左右,老熟瓜约3斤,其主要缺点是果肉较薄,种子较多,水份多而味较淡,由于它上市早,是个接荒菜,种植面积一直较稳定。
   三阊庙瓠子与里村瓠子相比,呈粗短棒形,每只重2~3斤,肉质厚实,种子较小,食味较鲜美,但成熟期要晚半个月。
  杨家坞丝瓜:又叫麻皮丝瓜或麻瓜,主要分布在樊家井和里村一带,花黄色,花蕾可炒食。瓜长棒形,长达2.7尺左右,横径2寸,皮皱成凹凸状,皮深绿色有纵纹10条,肉白色且质嫩味鲜,单瓜重2斤左右,采收期从6月到10月,亩产达千余斤。近几年曾引进安源丝瓜和长肉丝瓜,但均不及杨家坞丝瓜品种好,本地人民仍爱吃杨家坞丝瓜。
  猪婆山岭苦瓜:主要分布在樊家井、四图里、猪婆山岭,其他地方也有零星栽培。瓜呈棒形,长约1.7尺,横径0.3尺,表皮淡绿色,多瘤皱突起,肉厚0.8厘米,单瓜重l—1.5斤,质地稍坚实,肉质鲜嫩,味略苦,性凉,适合伏天和秋天食用。定植后约70天可摘瓜,从6月中旬采摘到9、IO月份,亩产达4.5千斤。
  三闾庙韭菜:以叶片长而宽,肉质厚而嫩,纤维少而香味浓为特色,形、色、香、味俱佳。传说以前三间庙人多以种韭菜为生,有丰富的种植经验,菜农的栽培技术,包括种子在内,都不愿外传。韭菜定植后的第二年起每年可采割6次。上半年三四次,下半年一二次,八九月间还可以采收一次嫩花梗(韭菜花),每年亩产量约六七千斤,三间庙种韭菜的能手定植一次,可连续采割20多年而不衰。
  四图里辣椒:主要分布在四图里、三闾庙、河西一带,较早熟,生育期为270天,分枝力强、耐热、抗病、肉质较薄、味鲜稍带甜,果蒂基部呈窝状,果皮光滑,长2.5寸,横径1.5寸,每斤约30只。因多年没有提纯复壮,现在混杂退化非常严重,亟需改进以免淘汰。
  银坑坞芋头:主要分布在银坑坞、官庄、肠府滩。属多子芋种,表皮具赭色绒毛,肉白色、淀粉多、香味浓、耐储运,多供熟食,也有腌制食用者。单株产量可达6斤,亩产6,000斤左右,近年来由于耕作粗放,没有注意提纯复壮,品种退化变劣,种植面积也逐年减少。
  新平脚板薯:又叫白薯,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新平乡,植株蔓长约5米,分枝力强,块茎短圆棒形,表皮粗糙不平,棕色,肉质白色。一般块茎重二斤半,最大的可达五六斤,刮皮后富有粘滑性,但薯汤不糊,品质佳良,这种薯生命力强,耐瘠、抗病、易栽培,产量高,多利用田埂地角栽培。
  除人工栽培的蔬菜外,本地还有较丰富的野生蔬菜资源,它们自繁自生于山岗田野和路边庭院之中,一般无农药化肥等有毒物质的污染,还有防治疾病的作用,食味也较好,多为农村和城市人民所爱吃。本市常见的野生蔬菜有:香椿、枸杞、胡杖子、藜蒿、马兰、芹菜、马齿苋、荠菜、蕨其、小蒜、紫苏、鸭跖草、藜、野黄花、野百合、野苋菜、木槿、苦菜、小山竹笋等。
  蔬菜生产当前以昌江区为主,竟成乡为本市的蔬菜生产主要基地之一。建国前该乡也只有少量的土地种菜,大部份土地种水稻,建国后这个乡的土地85%以上改种蔬菜,因城区向东郊延伸,部份菜地划为基建用地,相应减少了蔬菜播种面积。为解决这个问题,1977年从罗家垦殖场划出阳府分场,从枫树山垦殖场划出园林分场和十八渡,组建成国营景德镇市西郊垦殖场,为新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竟成乡和西郊垦殖场,都临近城区,土地肥沃,肥料充足,种菜经验丰富。近年来,普及了温室育苗和地膜覆盖等技术,并开展了食用菌的生产,蔬菜品种由原来的40多个增加到80多个。1985年,蔬菜产销体制改革,实行菜粮挂钩政策,商品蔬菜基地面积稳定在9,000亩左右,年产蔬菜5,000万斤以上。全市每天蔬菜上市量达18万斤,其中竞成和西郊的上市量达16万斤,可食率提高到85%以上,平均日上市品种达20多个,蔬菜市场基本上形成了淡季不淡,上市均衡,价格基本合理稳定的局面。
  1959年,竟成公社(乡)建立了第一个蔬菜科学研究所,同时建立了蔬菜生产技术指导站,实行科学管理,蔬菜生产有了专门的科研场所和基地。1981年12月,昌江区成立蔬菜科学研究所,有专职的蔬菜农艺师和技术人员多人。1984年,昌江区成立了蔬菜生产办公室,领导和管理近郊的蔬菜生产,协调产销关系。
   五、农垦企业
  建国初,景德镇市仅有一家茅家坂农场,固定资产不足5,000元。经过36年的开发和建设,到1985年底,全市农垦企业共有7个国营垦殖场,1个农工商联合公司,有职I7,500人;生产粮食1,000多万斤,为国家提供商品粮370多万斤;产茶叶10,OOO多担,加工精制红茶1.3万多担,为国家创汇近百万美元,农垦企业利润总额达60多万元,向国家交纳税金近120万元。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浮梁县范围内有三个农业机构,其中一个是农业推广服务站,设在市东郊茅家坂。1949年解放后,由浮梁专署接管,改名为浮梁专区茅家坂农场,是当时浮梁专区所辖7个县的中心农场。1952年9月,划归浮梁县,改称浮梁县示范繁殖场,它的主要任务是农事试验和技术推广。1955年12月,迁移至罗家桥,共有职工46名,脱产管理干部4名。1956年元月,吸收查家坂、鲍家段、大山嘴、小山嘴等附近自然村的农民入场;稍后又安置上海市志愿垦荒队208户、计324人,从事开垦农田和种植果树。1956年底,全场拥有水田2,921亩,旱地745亩,水塘9口,水库l座,抽水机4台,共100匹马力。
  1957年底至1958年初,景德镇市441名干部,下放参加农业生产;浮梁县221名干部下放到兴溪桥,创办万寿山综合垦殖场,开发和建设山区。
  1958年6月,浮梁县山区规划确定,划归国营垦殖场经营管理的山林面积为179万亩,并确定了各个国营垦殖场地点和场辖区域。1958年,共建成枫树山、万寿山、九龙山、浮东、罗家桥5个垦殖场,划归垦殖场管辖的7个乡、34个高级社,计4,964户、17,237人,其中劳动力8,201人;土地总面积为253万亩,其中山地208万亩,荒山荒地20万亩,各占全县面积的75%和77%,共有水田3,38万亩,旱地3,070亩,实行“政场合一”的管理体制。
  1964年冬至1965年,全市700余名知识青年首次下放到各个垦殖场。1965年,市农垦局和劳动局联合在庄湾建立青年垦殖场,开垦荒山荒地,种植油料和茶叶。1966年元月起,九龙山白茅大队转入国营九龙山综合垦殖场,。为经济单独核算的分场。1966年底,全市共有6个垦殖场,干部职工3,700人,经济收支(税利并计)略有盈余。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农垦企业遭到严重破坏,1966年到1968年,全市农垦企业连续亏损达161万元。1968年秋,庄湾、万寿山、青年3个国营垦殖场全部恢复集体性质。枫树山、罗家、九龙山则按其主业,分别改为枫树山林场、罗家农场、九龙山茶场。
  1976年秋,农垦企业才得到全面恢复,共有5个国营垦殖场。1978年,调整了农垦企业规模,分别从罗家和枫树山两场中划出大岭和西郊,成立大岭垦殖场和西郊垦殖场,全市国营垦殖场增至7个:1981年开始,枫树山垦殖场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经营”,改为纯林业事业性质的国营林场01983年,波阳县管辖的荷塘垦殖场划归本市昌江区。1984年,由市农垦系统投资,市财政局拨给流动资金30,000元,创办了本市第一个农工商联合公司,主要经营农垦系统的各种产品,并开展多方面的横向经济联营。
  本市农垦企业在经营形式上,从1949年至1964年,基本上是单一经营的农场。1958年,市属各场规定的经营方针是:枫树山和万寿山以林为主;九龙山以茶为主;浮东林粮并举;罗家桥以粮为主。强调要执行“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不论山区、丘陵或平原都要求粮食和主要副食品自供自给。
  1964年9月至1965年4月,中共中央以中发(1964)554号文件提出五条批示,要求“国营农场必须实行一业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方针”;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委以赣发(1964)525号文件作出了《关于国营农业企业工作几个主要问题的决定》共六条;’随之,中共中央又以中发c1965)195号文件,批转了《关于改革国营农场经营管理制度的规定》十六条。市属各农垦企业在贯彻上述文件精神后,经营方针有所转变,一方面开展多种经营,扩大经营门路;一方面开辟新式茶园,因地制宜建立林产品加工厂、茶叶初制精制加工厂、无线电元件厂、造纸厂、瓷厂、建筑材料加工厂、机车修配厂以及建筑安装工程队等场办工业企业,搞活了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78年以后,农垦企业拨乱反正,进行改革,执行“以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实行了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向“农工商运综合经营”的新路子迈开大步。1979年至1985年,各场在产业结构上发生了显著变化。1966年全市农垦企业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2.5%,而到1979年,上升到64.8%;1980年为69.4%;“六五”计划期间则稳定在70%~74%之间,工业产值比重增加。1983年以后,各场陆续建立了农工商联合公司。
  在管理体制上,1962年以前,生产资金由银行贷款,照章缴纳税金,年终盈余不上交。1963年1月起,全面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通过清理并核定生产流动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企业盈亏一律由财政包下来,这种吃国家“大锅饭”的办法,一直延续到1978年。1979年2月,按国务院规定,农垦企业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亏损不补,有利润自己发展生产,资金不足可以采取贷款的财务包干办法,以搞活农垦企业经济。1979年到1985年,各场连年增产增收增利税,全面结束了农垦企业经济上长期吃国家“大锅饭”的历史。
  农垦企业的内部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劳动、财务、物资四个部分。1958年到1966年,实行过“五权归口”管理制度,即计划、劳动人事、财务、产品处理和物资调配统一归口市农垦局管理。农垦企业内部基本关系为:总场为独立核算统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分场(厂)为内部核算单位并计算盈亏;生产队(车间)属报销单位,不计算盈亏。在劳动报酬分配上,1964年以后,曾实行两种形式:一为“固定工资,月薪日计”;一为固定底分,固定分值,死分活评。后者为少数。1965年,全市农垦企业实行了“四定、三包、一奖”的分配制度,这项制度执行了两年,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冲掉。1967年至1983年,又恢复固定等级工资和固定分值总额控制的分配制度。1984年起,各场实行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层层承包,人人承包,做到责、权、利结合,打破了“铁饭碗”,克服了吃“大锅饭”现象。
  农垦企业耕作制度的改革,诸如种子优选、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等农业科学技术,50年代由示范繁殖场给予示范指导和推广。场里派技术员到生产现场指导,受到广大农民欢迎。1958年以后,农垦企业在推行科学种田、改良农具、提高耕作技术、防治病虫害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发展本市茶叶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至1985年,农垦企业茶叶总产量为全市的三分之一;精制加工出口量近二分之一;单产为全市之冠;最高亩产干茶达807斤,居全省之首。同时,在农村就地取材,进行工业加工和扩大农产品加工范围,除粮油和畜产品外,商品率高达95%,为集体所有制单位所不及。从1979年到1985年的7年中,农垦企业上缴国家税金600.74万元;实现利润398.25。万元;两项共计998.99万元。年平均税利收入为142.71万元,税利收入后7年比前14年平均提高120倍.1985年,农垦企业总产值达1,81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140元;创造税利1,814元;每个职工为国家创税利240.9元;茶叶出口创汇100多万美元;为国家提供商品粮373,10万斤,人均提供496斤;还提供商品油料2.26万斤;木材3千多个立方米。从1963年至1985年,前后14年(砍场两年未计),国家投资回收率为104.55。
   附:景德镇市农垦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表’
   六、水利
  本市农村峰谷相间,落差较大,具有开发水利的有利条件。但因地形、地势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是江西省多雨区和主要暴雨中心之一。年际降水量变化很大,洪旱发生较为频繁。1956年到1985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760毫米,最多为渡峰坑站1954年的2,738.2毫米(金竹山、桃岭插补值达3,100毫米),最少为潭口水文站1978年的898毫米。年降水量约有一半集中在4月到6月(汛期),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一日最大暴雨278.6毫米,1959年6月2日发生在蛟潭;三日最大暴雨401.2毫米,1967年6月17日到19日发生在天宝潘村,降水强度大、集流快,江河水位变幅达13米之多。渡峰坑站1984年洪痕,水位36.67米,超过警戒线8,17米。在有实测资料的35年中,有21年出现超警戒线的水位,最高水位发生在1955年6月22日,达33.85米,超过警戒线.5.35米。雨季一过,即进入高温少雨干旱季节,极端最高温度41.8℃。蒸发量多年平均1,200到1,300毫米(601型蒸发皿观测值)。其中7至9月气温最高,约占全年40%左右。最小降水量均值连续50天为70到110毫米,70天为150到200毫米.90天为250到300毫米。极小值均发生在市中部樟树坑,连续50天为1毫米,70天为11.8毫米,90天为18.4毫米。1978年为解放后旱情最严重的年份,全年降水l,063.8毫米,比常年少700到800毫米,从6月24日一直到12月底”基本上没有下过一场透雨。这个季节台风活动相当频繁,常伴随大风暴雨。1980年7月31日,昌江上游突降暴雨,渡峰坑站出现最大实测涨率一小时2.56米。所以,夏洪秋旱是本地一般自然规律,有连续几年少;水和连续几年多水的变化周期,也有汛期无汛,旱季出洪的特殊年份按年最高水位(流量)划分洪旱出现年份如下表:
  境内历史上遭受水、旱灾的情形,有许多文献作了记载。从唐贞元七年(公元795年)至民国时期,较大的水旱灾害有60多次,洪水泛滥时,“水溢城廓,没民居之半”“民皆乘舟入城市,漂庐舍溺人甚多”、“城多崩,漂流庐舍及未葬棺柩无算”。遇上大旱,则“河井多竭,行道或渴死”、“斗米千钱,民食草根树叶,死者无算”,“民饥甚,至有食观音土者”。虽上有赈济,下有捐助,不过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人们外出谋生。1949年,农村还流传着“天晴三日一块铜,下雨三日一包脓,有收无收入难定,风调雨顺全靠天”的民谣。
  古代,人们为躲避洪水灾害,“择丘陵而处之”,御窑器厂也选择“珠山”之地。这与地高“可免洪水冲袭”有关。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田灌溉和水力加工.等水利工程相继出现。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宁家陂,俗称天门沟灌溉渠,位于今竟成乡湖田,建于南北朝萧梁太平年间(公元556~557年),距今已有1,430年。这座,引水灌渠全长1,860米,其中隧道约170米,现还灌溉着湖田坂2,000亩土地。它卓苍的布局,高超的施工技术,实为本地古代水利工程的光辉代表,利用水力冲击水轮带动碓舂加工粮食和瓷土也随之发展。虽然社会发展对水利提出要求,但历代的统治级对水利事业却很少有人注意。到1949年止,全市水利工程只有192口平塘及一些河土石坝,规模很小,一遇早年沿河要修筑众多的临时柴坝,再辅以筒车、牛车、手车、脚车等提水,有效灌溉面积仅30,000万多亩,占当时水田面积的90%。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拨给大量的专项资金,坚持不懈地治理和开发水资源,为国民经济服务,长期造福于人民。
  1952年相继建立互助组后,开始依靠集体力量修筑蓄水工程c洪源乡洪源村l00多男女劳动力,建成后山垄山塘,坝高5米,灌溉面积30亩;鹅湖区800多劳动力建成京山水库,坝高14米,灌田500亩。1953年,湘湖区在盈田筑起口家坞水库,灌溉面积400亩。1954年,三龙发动农民修筑石砌丁字坝01955年,浮梁示范农场迁到罗家后,选择曾家坞的姚家坞修建山塘。1956年,县办罗家黄泥坝水库上马,国家投资1.1万元,罗家乡全乡劳动力和浮梁县机关所有工作人员参加施工劳动,完成土石方6万多立方米。翌年春竣工,受益面积l,000多亩。水利建设促进r农业技术的改造,1952年全市二晚种植面积达1,046亩。
  从1957年起,就不断贯彻“全党动员、全民动手、书记挂帅、兴修水利”的指导思想。1958年冬到1960年冬,农村每年有4~5万人,城市瓷业工人有6,000到10,000人,1961年以后每年平均2~3万人参加农村水利建设.现有的蓄水工程65%是在这段时间兴建的,其中骨干水利工程有中型玉田(原名跃进)水库,山田水库;小(~)型的西冲、盘溪,程家山、虎形、大背坞、山田坞、朱皮坦、横溪桥等水库;小(二)型水库和塘坝则遍布山坞。1960年冬在罗家乡杨泗庙建成第一座柴油机作动力的抽水站;1961年在湘湖乡灵安汪村安装第一座电力灌溉机:1963年夏在湘湖乡双凤桥建成第一座水轮泵站;同年在玉田水库建成引水式水力发电站,水利工程的规模也从小到大,类型多种多样,水利资源得到更广泛的利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水利机构撤销,技术人员下放,水利建设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1969年到1972年,新建了一些工程,因受“左”的思潮干扰,不讲科学不求质量,不仅使原有水利工程效益下降,新动工的人洲水库也半途夭折,有的还成为病险工程。如1969年兴建的三龙乡大坑坞水库(小二型)由于没有按规定设汁、施质量低劣,1970年5月下旬遇185.4毫米暴雨,洪水漫坝决口,18人丧生,成为严重的
  玉田水库倒坝事故。小水电损失更大,如瑶里乡在这段时间内建成的水电站,有90%报废。1973;年,恢复水利机构,对水利工程开展全面检查,本着“先维修配套,后兴建”的原则,从整顿中求发展,在原有工程上求提高,在完成玉田、西冲、山田坞、大背坞、锦溪水库的整修配套的同时,还新建了(一)型的占冲水库,修复瑶里乡梅岭水电站,加固了西瓜洲圩堤。
  从1977年起,以巩固、提高现有水利工程效益为主要任务,认真处理病险水库。对2座中型水库,15座小(一)型、112座小(二)型水库进行了加固补强,其中4座小(三)型水库,通过改造升级到小(一)型。并重点扶助水利基础较差的天宝乡和峙滩乡,建成小麦坞水库和大茅山水库。同时,加快发展小水电;相继建成三墩、大洲、蛇形、中洲、大港、长征及玉田水库等一批骨干电站,改造了亭子下、港口水电站。并出现村办、联户办小水电的新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水利部门及时把工作重点从建设转向管理,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搞活经营,促进水利经济的良性循环。1985年,水利冬修,出现高潮。农村三级干部带领3.7万多农民投入施工。共完成土石方107万立方米,超过计划任务2.3%;495座水利工程经过整险加固和渠道清淤,改善灌溉面积2.8万亩。规模、进度、质量和效益都超过以前,同时出现了农民集资办水利的新情况。1984年到1985年,乡村集体和农民为治水办电集资超过200万元。1985年水利水电工程综合经营总收入达214.05万元,其中收水费面积11.31万亩,收入22.12万元,发电457万度,收入53.90万元:成鱼70.36万斤,收入64.4万元;多种经营73.62万元,用于工程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15.60万元。
  到1985年底止,全市共建成各类水利灌溉工程2,836座,其中: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183座,塘坝1,302座,引水陂坝375座,固定电力抽水机站236座,装机252台5,537.5千瓦,固定机械抽水机站218座,装机218台4,333马力,水轮泵站3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9.57万亩,占耕地面积75%,比1949年增加近9倍。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0.25万亩;建立堤防工程4座,圩堤总长14.5公里,设有三座电力排涝站,装机9台520千瓦,保护面积9.1千亩;建立小水电站67座,装机86台3,893千瓦,架设喻变电线路118.5公里,年发电量440.5万度,其中入国家电网85万度;有一个区所辖11个乡、66个村委会、2.69万农户主要由小水电供电照明。兴修水土保持工程28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8万亩。新建人畜饮水工程758座(项),解决和改善了15.29万人的饮水条件,其中简易自来水工程268座,有4.57万农村居民吃上自来水。兴办上述水利水电工程,国家总共投资2,400万元,集体自筹和劳动积累3,400多万元。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四图里白皮黄瓜
相关专题
杨家坞丝瓜
相关专题
猪婆山岭苦瓜
相关专题
三闾庙韭菜
相关专题
四图里辣椒
相关专题
银坑坞芋头
相关专题
新平脚板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