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 城市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14
颗粒名称: 第三编 城市建设
分类号: TU984
页数: 9
页码: 34-42
摘要: 景德镇以前称为新平镇、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始置景德镇,此时镇区已初具规模,有发达的窑场,成为全国的名镇之一。明代,以制瓷业为主的工商业比较发达。清代,城区逐渐扩展,自观音阁起至小港嘴止,南北长10余里、东西宽3~4里。鸦片战争后,经济萧条,城镇衰落。至解放前夕,“人口不满十万”,“陶瓷工人只剩八千”,城区设施简陋。
关键词: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

内容

景德镇以前称为新平镇、昌南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始置景德镇,此时镇区已初具规模,有发达的窑场,成为全国的名镇之一。明代,以制瓷业为主的工商业比较发达。清代,城区逐渐扩展,自观音阁起至小港嘴止,南北长10余里、东西宽3~4里。鸦片战争后,经济萧条,城镇衰落。至解放前夕,“人口不满十万”,“陶瓷工人只剩八千”,城区设施简陋。
  1949年5月,市人民政府加强城市建设,把城市规划工作列为重要内容,自1955年至1985年,曾先后作出了11个城市规划方案。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景德镇市被国家列为全省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957年6月上甸,市建设委员会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初步规划(1956~1967年)》的两个比较方案,并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采用第二方案。方案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为“以瓷业生产为主的轻工业城市”;其发展规模为“1967年达25万人以上”;“面积由原城区的5平方公里扩大到93.524平方公里(包括山地、河湖、道路)”。主要布局为老城区分为机关行政区、生活区和工业改造区三大片;老城区东面8公里为新工业区,沿南河北岸呈矩形,开辟宽30米的主轴路(今珠山路)、马鞍山路、东一路,形成东西向交通干道,以珠山大道、中山路和中华路为主干道将上述各区联成一体。这个规划提出了南河改道的设想,安排了市区干道、中心广场、供排水等市政工程设施;指明了城市建设发展方向,控制了当时盲目乱建的现象,但因部份指标过大,超过地方经济负荷,规划目标未能全部实现。1957年到1975年6月,在第二方案的基础上,先后编制、修订了八个城市规划方案,地方铁路的路线走向,如何分散老城区工业和人口,建立卫星镇等问题分别作出了规划。十年动乱迫使城市规划中止,规划机构撤销,专业人员下放,城市建设陷入严重混乱状态。1975年6月以后,城市规划工作逐步恢复,10月结合皖赣铁路站场建设,编制了《景德镇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1976~1985)》,嗣后进行了修改,形成了说明草案。1979年5月,开始了《景德镇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01980年7月完成初稿,1982年10月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修改稿;1983年11月,经省内外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讨论,通过了技术鉴定;1984年5月23日,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景德镇市城市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定景德镇市城市性质是”历史文化名城、陶瓷工业基地和著名的瓷都”,城市发展规模为“人口近期(1990年)达到32万;远期(2000年)控制在40万以内”。建成区面积“到1990年,为32平方公里;2000年为40平方公里”。城市布局为“旧市区、东市区、西市区三大片”。形成“分区条块组合”,城市建设发展的方针是“逐步改造老市区,配套完善东市区,重点建设西市区”。为了确保这个规划的实现,还加强了局部详细规划工作,进行了文物古迹与风景名胜资源普查,并抓紧编审城镇规划,注意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力求建设规划符合地方特点,把文化名城、山城风格、陶瓷工业城市融为一体。
   二、街道里弄
  1949年5月以前市区主要干道有中山路、中正路(今中华路)、风景路、复兴路(今胜利路)、新运路(今解放路)等,这几条干道,是1934年至1936年,由当时的商会出面,向全市工商户“街捐”、筹集资金,拓宽而成的。道路总长11.76公里,其中中山路、中华路共长7.71公里;城镇道路密度为3.36公里/平方公里,人均占有道路约0.91平方米,干道路幅为5~9米,路型弯曲,全为泥石路面。
  1949年11月5日,景德镇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决定,翻修原有干道,面积共计2.56万平方米;拓宽了南门头至沿河的珠山路、戴家弄上弄、斗富弄上弄、樟树弄下弄等里弄街道,共计长度819米,面积7,317平方米。后又新辟了东一路、东二路两条公路,共长10余公里,面积达7.28万平方米。到1985年底,共投资2,200万元,改造和新辟城市道路45条,总长度48公里,总面积为78.03万平方米。路面结构也有了变化,铺盖水泥路面23.1公里,面积为29.14万平方米;沥青路面12.79公里,面积11.25万平方米;人行道水泥路面23.08公里,面积19.95万平方米。同时,还改造新辟里弄道路324条,总长54.1公里,面积达16.71万平方米,其中水泥路面39.99公里,面积9.66万平方米,对沟通老市区东西两片联系和缓解主干人行道交通拥挤有重要的作用。
   城区主要道路:
  珠山路东起夜叉坞新桥西桥头,西至兴华路,全长2,466米,宽11至18米,是贯穿城区东西的主要干道,分为珠山东路、中路和西路三个路段。东路东起夜叉坞新桥西桥头,西至市新华书店,长950米,宽18米。沿街单位主要有市机械工业公司、市政工程处、市保险公司、市石油公司广场加油站、市光明电影院、市体育馆等。中路东起景德镇饭店、西至珠山大桥东桥头,全长1,066米,宽11至18米。沿街机关、单位主要有市人大常委会、市人民政府、市政协、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市中级人民法院、市医药公司、市物资局、市二轻局、市总工会、市第一百货商场、市群英堂、市五交化公司、市物资交易中心、市瓷器友谊商店、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瓷器经销部、景德镇饭店、瓷城饭店以及各类商店等。西路东起珠山大桥西桥头,西至兴华路交汇处,长450米,宽15米。沿街机关、单位主要有市供电局、市邮电局、市邮电大楼及瓷都商场、市城建开发公司、市第一服装厂、中国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江西省陶瓷分公司等。
  中山路中山路南起太白园花坛,北至观音阁,全长5,103米,宽8米,分为中山南路和中山北路两个路段。南路南起太白园花坛,北与珠山中路相交,长l,482米,宽8米。沿街机关、单位有昌江区人民政府、珠山区昌江街道办事处、市外贸局、市工商银行、江西省陶瓷销售公司、市第二中学、市第二小学、市红卫电影院、昌江工艺瓷厂等。两旁商店密集,为市繁华热闹的街道之一。北路北起观音阁,南与珠山中路相交,长3,621米,宽8米。沿街机关、单位主要有珠山区人民政府、市第三中学、市第十二中学、市第一小学、公和第一圃、市人民电影院等。自中渡口至珠山中路路段,两旁几乎全是商店、饮食店,为市繁华热闹的街道之一。
  中华路中华路南与曙光路相交”北至市第一人民医院,全长2,982米,宽8米,分为中华南路和中华北路两个路段。南路南与曙光路相交,北至市商业局,长1,615米,宽8米。沿街机关、单位主要有市商业局、市第二人民医院、市红光瓷厂、市景兴瓷厂、市新光瓷厂一、市电视大学、珠山区周路口街道办事处、昌江区太白园街道办事处等。北路南起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北至市第一人民医院,长1,367米,宽8米。沿街机关、单位主要有市公安局、市第一人民医院、市消防大队、市第五小学、珠山区珠山街道办事处等。
  莲社路莲社路南起东风瓷厂,北至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长1,036米,宽8~10米,分为莲社南路和莲社北路两个路段。南路北起市第一建筑公司,南接解放路,长276米,宽10米。沿街单位主要有市建设银行、市第一建筑公司、市东风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设计院、市路灯管理所等。两旁几乎全是瓷器商店,道路两侧摆满个体经营瓷器的地摊,“瓷器夜市”十分热闹,称为“新瓷器街”。北路南起市新华书店,北至中共景德镇市委,长760米,宽8米。沿街机关、单位主要有中共景德镇市委、新华瓷厂、艺术瓷厂、团市委、市妇联、市广播电视局、市陶瓷馆、市工人文化官。
  新村西路南起新华书店左侧,北至医药公司仓库,长1,154米,宽8米。临街机关、单位主要有市城乡建设局、市工商局、市自来水公司、市师范附小、百花饭店等。
  新村东部南起新村商场,北至市体育中学北侧,长600米,宽7米。临街单位主要有市粮油供应公司、市体育中学、市新村百货商场、市第十二小学、珠山区新村街道办事处等。
  广场南路北起公共汽车广场中心站,向南穿过解放路至曙光路,长1,400米,宽10米。临街机关、单位主要有市科委、市第五中学、市陶瓷窑具厂等。
  广场北路南起市光明电影院,北至市自来水公司洋湖水厂,长2,570米,宽15米。临街单位主要有市日用杂品公司、市地基基础工程公司、市房屋修建公司、市房地产公司、市第二医院住院部、市游泳场、市第九中学、市第八小学以及较大的路侧农贸市场。
  马鞍山路北起公共汽车广场中心站,向东南延伸至市人民政府招待所,长1,128米,宽15米。临街单位主要有市人民政府招待所、翠云饭店、市饲料公司、市烟草专卖局、市汽车配件公司、市群艺馆、市图书馆、市松涛公园、珠山区里村街道办事处等以及十多家瓷器商店。
  通站路东起东南山脚,西至景德镇火车站,长486米,宽18米。沿街单位主要有景德镇火车站、华光饭店等,街道两旁布满瓷器商店和饮食店。
  东一路西起里村街心花坛,东至景德镇地方铁路管理局,北与东二路相交,长5,379米,宽18米。沿路单位主要有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江西省陶瓷研究所、景德镇陶瓷学校、市第一中学、市陶瓷机械厂、景德镇陶瓷厂、昌河飞机制造厂、市宇宙瓷厂、市为民瓷厂、市玉风瓷厂、江西省陶瓷情报所、市雕塑瓷厂、市陶瓷原料总厂、市第二百货商场、东郊电影院、珠山区新厂办事处。
  东二路西起夜叉坞新桥东桥头,东至何家桥,长3,590米,宽18米。沿路单位主要有市公共汽车公司、市食品厂、市盐业公司、市建材厂、市第六中学等。
   竟成路南起里村街心花坛,北至夜叉坞新桥东桥头,长6,612米,宽15米。沿路单位主要有市煤炭公司、市石油公司等。
  曙光路北起里村街心花坛,西至太白园街心花坛,长613米,宽10米。沿路主要单位有市红星瓷厂、市制冷设备总厂、景江饭店、市食品公司、市汽车运输公司等。
  太白园路北起太白园街心花坛,经市肉类联合加工厂,转北与曙光路相交,路呈“U”形,长324米,宽16米。临街单位主要有市商业局储运公司、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市曙光瓷厂等。
  沿江东路南起南河口,北至浮桥东桥头,长2,477米,宽8~13米。沿路机关、单位主要有交通局、江西省航运局景德镇分局、市红旗瓷厂、市光明瓷厂、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原燃料供应处等:沿路有五华里长的景色秀丽的绿化带。
  沿江西路南起昌江大桥西桥头,北至浮桥西桥头,长2,400米,宽15米。沿路机关、单位主要有市水利电力局、市农牧渔业局、市林业局、市少年官等。
  兴华路南起昌江电瓷厂,北至西河桥南桥头,长2,720米,宽9米。沿路单位主要有景德镇胜利器材厂、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市高压紧固件厂、市第七中学、市第十~小学、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分行等。
  西一路南起吕蒙桥头,北至昌江电瓷厂,长5,380米,宽9米。沿路单位主要有景德镇教育学院、景德镇昌明无线电厂、铁路工程处、市造纸厂、吕蒙乡人民政府、市华风瓷厂、市吕蒙砖瓦厂等。
  西二路东起昌江大桥西桥头,经市枫树山林场与沿江西路南段相交,长3,150米,宽7米。沿路单位主要有市木材厂、市无线电元件五厂、市枫树山林场等。
  新风路西起昌江电瓷厂,东至昌江大桥西桥头,长1,390米,宽9.5米。沿路单位主要有江西省汽车运输管理局景德镇分局、昌江电瓷厂、市农业银行、景德镇汽车站等。汽车站门前的道路两侧,布满个体经营瓷器地摊和小型瓷器商店。
   新平路北起市自来水公司洋湖水厂,南至市木材厂,长1,430米,宽8米。沿路单位主要有市木材厂、市制酱厂等。
  风景路风景路西起斗富弄与中华路相交处,向东绕莲花塘一周,长471米,宽7.2米。沿路机关、单位主要有景德镇军分区、市外事办公室、市人防办公室、景德镇日报社、市委机关保育院、市档案馆、市景德镇宾馆等。乘车经过可欣赏莲花塘公园景色。
   解放路西起十八桥,东与马鞍山路相交,长1,213米,宽9米。沿路单位主要有市东风瓷厂、市新华印刷厂、市电机厂等。
  胜利路东起中共景德镇市委门口,西与中华北路相交,长491米,宽7.5米。沿路单位主要有市建国瓷厂、市法律公证处、市第一律师事务所、珠山区房产公司等。
   三、居民住宅
  1949年,全市实有住宅建筑面积共64.4万平方米,实有住宅居住面积30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为3.6平方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共新建住宅4.46万平方米,“二五”计划时期新建住宅7.76万平方米。1963年至1965年调整时期,共建住宅4.97万平方米。十年动乱中,房屋管理混乱,各单位自建住宅,总计面积28.04万平方米。“五五”计划时期新建住宅129.33万平方米。“六五”期间,新建住宅建筑面积129.35万平方米,1979年至1985年每年平均建住宅21.06万平方米。到1985年止,37年累计共建住宅200.05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5.5平方米。1979年4月开始试行商品住房。至1985年底,全市已有68个单位和个人向房管部门购买商品房419套,总建筑面积达233万平方米,其中个人购买的共11户计12套,面积591.87平方米。
   四、园林绿化
   建国前的景德镇,绿化面积甚少,街道的行道树仅200株左右,镇内只有一处“新邑公园”(今莲花塘),面积83.5亩,镇的四周多为荒山。
  1949年11月,对莲花塘风景区进行了整修,植树近万株,占地面积750亩01954年3月,在河西一块果园的基础上,扩建成本市第一个人民公园,占地103亩,植树90余种计1,370株。园内还设有阅览室、图书室、曲艺馆、茶厅。1956年,人民公园增设风景点和游览项目,并把市区的明代建筑“五凤阁”、“望河楼”移建于公园内。1956年,将近郊原松林林场改建成“森林公园”,面积约1,100亩,并开辟了苗圃33亩。1959年,沿新辟的珠山路和莲社路栽种行道树,现已高达15米以上,形成绿色长廊。同年在河西汪王庙建立苗圃,面积144亩。1965年,在市区周围的金鱼山、广场后山、莲花山、雷公山等处植树造林共1,155亩,绿化面积达到4,000亩,城市绿化覆盖率为12%01981年3月,设立景德镇市绿化委员会常设机构,规划和指导城市绿化工作。1982年,动员10万余人,在人民广场、街道两旁、工厂庭院、机关学校等处义务植树14万株,并加强责任制和科学管理,植树成活率较高。1983年造林93万亩,义务植树115万株,其中“四旁”植树67万株,昌江东岸基本形成了全长2,500米的带状公园,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2%。1985年,全市园林绿化面积达7,440亩,绿化覆盖率达25.18%,其中公地绿化3,885亩,人均面积4平方米。公园5个,面积1,OOO亩,年游客量达48万人次,森林公园一个,面积1,100亩,苗圃两处,面积300亩。此外,尚有花园、花坛、假山、喷泉、温室、盆景等绿化设施多处,并被列为全省的盆景基地。“六五”期间,连续被评为全省绿化红旗城市,获得全国绿化城市的光荣称号。1985年9月22日,市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以樟树和茶花分别为市树和市花。
   沿河公园
   五、环境保护
  历史上,景德镇是以陶瓷生产为主的工业城市,大气和水的污染都很严重。建国后,陶瓷工业飞跃发展,各种瓷厂和工矿企业星罗棋布。市内有各种窑炉232座,锅炉40座,各种工业烟囱400多支,煤烟、工业排放的污水、废渣、废气以及匣屑瓷片等,污染空气,影响环境卫生,已成为严重祸害01975年10月,成立了环境监测站:1984年9月成立了景德镇市环境保护局;各大、中型企业设有环保科、室;部分小厂也配有环保人员,逐步形成环境保护工作网,对大气、地下水、噪音等污染源和环境质量状况,作了全面调查和监测,详细记载城市环境状况,为清理污染、改造环境,提供决策和科学依据。据1985年统汁,全市废水排放总量6,013万吨,其中符合排放标准的废水1,700万吨,经过处理的1,200万吨,其中处理后达标的110万吨。全市废气排放总量1,267,957万立方米,其中生产工艺过程废气排放量49,629万立方米,经过净化处理的26,670万立方米,二氧化硫达标率为93.55%;总悬浮微粒达标率为18.70%;工业粉尘排量1.15万吨,工业粉尘回收量0.47万吨,工业废渣产生量102.1万吨,其中已处理的50万吨中,综合利用的13.5万吨。工业窑炉418座,其中已改造的48座,市区交通噪声等效声级为Leg67.8分贝,城市环境污染状况初步得到控制和治理。
   六、环境卫生
  1949年5月以前,景德镇只有20名“清道夫”,归浮梁县警察局管理,粪便由少数“粪商”垄断经营,其组织名称为“春园公会”。粪便处理方法是雇工清运、以担计酬,垃圾则是从街上搬到沿河墩头倒掉。清洁人员少,工具落后,劳动效率低,粪便不能日产日清,垃圾不能及时搬运,致使街上污水淤积,蚊蝇成群、脏乱不堪。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清洁队,清洁工人增加到50名。1951年,成立国营肥料公司。1957年,清洁队、肥料公司、春园公会合并,成立景德镇市环境卫生管理所,1964年改称为景德镇市环境卫生管理处,隶属市卫生局领导。1971年至1974年曾分别划归景南、景北两区,不久又合并。1980年,划归市城建局领导。1985年,环卫专业队伍增加到578人,拥有各种类型的垃圾汽车15辆,洒水车3辆,真空吸粪汽车9辆,建立粪库4座,垃圾中转站3座,厕所579所,其中25所是有现代卫生设施的厕所。在城区主干道两旁,设有铸铁果皮箱和水泥瓷砖地下痰盂各100个。同时,在里弄街道、沿河路、东一路、东二路等处,设有300处活动垃圾箱。现在,垃圾运输已实现机械化,粪便抽运机械化程度达25%,垃圾处理能力为年运4万吨,年清运粪便8万吨,清运面积52.3万平方米,市容卫生面貌起了明显的变化。
   七、公用事业
  公共交通清末,景德镇的交通工具只有人力、畜力车两种,分别在天主堂至邓家岭一带设有马行,汪家街、厂前等处设有轿行。1939年始有黄包车,至解放前夕,共有80余辆黄包车,6个马行,10匹马01955年9月,成立景德镇市公共汽车管理所。公共汽车初为2辆,年末增至4辆,营运线路有太白园至里市渡,单边里程4公里;十八桥至新厂,单边里程5公里;共设立了16个停车点。1960年,改为景德镇市公共汽车公司。1965年底有公共汽车15辆,营运线路5条,从人民广场发往东郊、旧城、东流、仙槎和长途汽车站;年客运量为844.4万人次。1985年,共有公共汽车73辆,其中铰接车25辆,营运线路24条,营运里程956公里,年客运量3,687万人次。还有大客车、面包车、小轿车、机动三轮车等车辆,并开辟了至黄山、庐山、杭州、苏州等地的旅游线路,年客运量3.7万人次,城区各水上码头渡口年客运量为86万人次。
  城市照明民国时期,景德镇仅有一家私营电灯公司,发电供少数商店及官僚豪绅照明,总共不过200盏灯。民居、里弄则靠油灯照明。1950年6月,中山路、中华路的太平巷至麻石弄段开始装上木架子白炽路灯。1957年底,全市共装路灯500余盏。到1985年底,全市拥有多种光源和多种灯型的路灯2,550盏,其中主、次干道照明灯1,164盏,里弄照明灯1,386盏,线路总长度172公里,容量180千瓦。整个道路照明面积为8.45万平方米,占建成区面积的40%以上。照明灯罩的形状有:圆球、半圆球、琵琶、悬桃、玉兰、蘑菇、伞灯、多头组合等,照明灯架式样有直壁长短杆式、桥式、雄鹰式、吊光式。1980年9月在人民广场安装高达12米的中型伞灯,装有8只215瓦钠灯和8只400瓦反射型汞灯。1983年在珠山大桥上装有20组五头玉兰灯,夜叉坞旱地立交桥、火车站广场、人民广场主席台前、沿江东路、市政府门口等地,都分别装有6组五头玉兰灯,12组5头蘑菇灯、8组12头组合灯、双壁雄鹰灯和水泡灯等。1984年在光明电影院门前安装了一座器叉组合灯,配有215瓦高压钠灯和灯下交通指挥灯,市区内的108条里弄和34条主次干道全都装上了照明灯。
  城市供水建国初期,景德镇工业和生活用水,靠人力肩挑手提。主要是直接取用昌江河水,少量为塘水和井水。1956年12月,兴建观音阁自来水厂,’取水点在市区北端的观音阁,净水点建在东岳庙,水厂占地面积32.2亩,生产能力1.15万吨/日,铺设供水管道7.67公里,建供水站55个。1959年供水20.4万吨,到1985年,供水能力达2万吨/日。此外,1973年1月动工兴建黄泥头水厂,1975年5月19日竣工投产,占地面积6,600平方米,生产能力为1万吨/日。1978年11月9日,兴建洋湖水厂,计划生产能力为10万吨/日,1983年9月1日完成第一期工程,于1984年初竣工投产。据1985年统计,全市自来水日产能力已达10万吨以上,各单位自备供水能力总量达31.7万吨/日,供水管道总长66.6公里,其中干管道38公里。全年供水量为2,816.9万吨,其中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分别为1,444万吨和1,064万吨,人均用水量为123升/日。
  城市排水瓷业的发展和人口的集中,使城市污、废水排放问题开始突出。明末清初,一些工场主为了各自的利益,沿自然沟溪修建了一些不同规模的零散下水道和窨井。清代中期,制瓷业进一步发展,各窑(场)主为扩大生产基地,将原来零散的下水道沟通连结起来。清末,已形成了两条总长为3.3公里的排水干道,一条自莲花塘从北向南,穿越胜利路、五龙桥、珠山路、十八桥、中华路、蛤蟆桥、太平桥、戴家弄,至刘家下弄口入昌江,全长2.2公里;一条自求子弄,流经中华北路、中山北路,至通津桥入昌江,全长1.1公里。这两条排水干道大部分为暗沟,有的地段是从民房地底穿过,小部分地段则为明沟盖板。1936年,商会派捐修建了两条沿街明沟盖板下水道。到1949年初,全市排水干道总长约7公里,服务面积为1.05平方公里,但大量地段年久失修,倒塌淤塞现象严重,污、废水排泄不畅,暴雨汛期,溢出路面,阻断交通,影响环境卫生。建国后,人民政府重视排水设施的建设,除对原有排水干道疏通修复外,还新建下水道44.84公里,主要排水干道有:人民广场至樊家井下水道;昌江大桥东岸街心花园至西瓜洲下水道;人民广场至火车站明沟盖板下水道和沿江东路截流管道等01985年底,全市排水管道总长为51.52公里,其中主干道8.45公里,总服务面积为10.3平方公里,占建成区面积的40.40%。下水道年排污量为6,013万吨,与1949年相比,总长度增长7.36倍,服务面积增大10倍。
   附:全市城市建设资金与基本建设投资比照表
   附:历年城市建设用地情况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珠山路
相关专题
中山路
相关专题
中华路
相关专题
莲社路
相关专题
新村西路
相关专题
新村东路
相关专题
广场南路
相关专题
广场北路
相关专题
马鞍山路
相关专题
通站路
相关专题
东一路
相关专题
东二路
相关专题
竟成路
相关专题
曙光路
相关专题
太白园路
相关专题
沿江东路
相关专题
沿江西路
相关专题
兴华路
相关专题
西一路
相关专题
西二路
相关专题
新风路
相关专题
新平路
相关专题
风景路
相关专题
解放路
相关专题
胜利路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