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06
颗粒名称: 一、地质
分类号: P515.6
页数: 2
页码: 18-19
摘要: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分析,今景德镇境域早在中元古代(距今约10亿年~14亿年)全被海水浸没,厚达一万余米的沉积物构成了褶皱基底。中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初,晋宁运动使本区逐渐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槽的发展阶段而转化为准地台阶段,成为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组成部份。至华力西期(距今约3.5亿年)再次发生海侵,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形成狭长的带状海湾,间断持续了二亿年左右,至使该区海相沉积、海陆相交互沉积并存。当燕山运动(距今约1.5亿年)发生,这一海湾又上升为陆地,并缓慢上升至今,河流两侧及低洼沟谷中形成了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
关键词: 地质 景德镇市

内容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分析,今景德镇境域早在中元古代(距今约10亿年~14亿年)全被海水浸没,厚达一万余米的沉积物构成了褶皱基底。中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初,晋宁运动使本区逐渐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槽的发展阶段而转化为准地台阶段,成为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组成部份。至华力西期(距今约3.5亿年)再次发生海侵,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形成狭长的带状海湾,间断持续了二亿年左右,至使该区海相沉积、海陆相交互沉积并存。当燕山运动(距今约1.5亿年)发生,这一海湾又上升为陆地,并缓慢上升至今,河流两侧及低洼沟谷中形成了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
  境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石炭系下统大圹组,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上统乐平组;三叠系上统安源组;白垩系上统赣州组;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第四系全新统。其中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在区内广泛出露,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80%。第四系全新统仅在昌江、南河、东河两岸和低洼的沟中零星出露,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其余各时代地层仅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呈狭长带状零星出露,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
   境域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九岭一高台山(八字脑)台拱的东段,为四级构造区的高台山穹断束区。南临萍乡——乐平台陷,北临修水——都昌台陷。褶皱构造在双桥山群地层中甚为发育,紧密线型背向斜构造交替展现。其中高台山复背斜轴西起波阳潘村,经境内坂坑坞、峙滩、桃岭,向东延至皖南祁门——休宁南境一带。景德镇复背斜轴西起波阳红卫东部,经市区南部向东延至婺源县赋春东部。断裂构造也很发育。宜丰——景德镇深断裂经市区南缘的鲇鱼山、南安、天宝、延至皖南祁门境内。走向呈北东向、倾向北西,境内长约60公里,倾角大于60度。此外,还有与其平行的三龙——桃岭、潘村——经公桥和西湖断裂,均形成在印支——燕山期。
  境内最大的岩浆体为鹅湖富斜花岗岩,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次为大洲、桃岭、金村和瑶里等地零星分布的小岩体,面积1平方公里至数平方公里不等,均为燕山早期产物(距今约1.6亿年),出露总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这些岩体经风化蚀变,常形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此外,境内还有长英岩、微晶花岗岩、细晶岩、长石石英斑岩等脉状岩浆岩,在深断裂附近断续出露,脉长100余米至1000余米不等,脉宽数米至10数米,最宽者可达20余米。这些脉状岩体风化蚀变后,常形成软质或硬质瓷石。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