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自然环境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05
颗粒名称: 第二编 自然环境
分类号: X215.6
页数: 18
页码: 18-33
摘要: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分析,今景德镇境域早在中元古代(距今约10亿年~14亿年)全被海水浸没,厚达一万余米的沉积物构成了褶皱基底。中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初,晋宁运动使本区逐渐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槽的发展阶段而转化为准地台阶段,成为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组成部份。至华力西期(距今约3.5亿年)再次发生海侵,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形成狭长的带状海湾,间断持续了二亿年左右,至使该区海相沉积、海陆相交互沉积并存。当燕山运动(距今约1.5亿年)发生,这一海湾又上升为陆地,并缓慢上升至今,河流两侧及低洼沟谷中形成了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
关键词: 自然环境 景德镇市

内容

根据地层分布情况分析,今景德镇境域早在中元古代(距今约10亿年~14亿年)全被海水浸没,厚达一万余米的沉积物构成了褶皱基底。中元古代末至晚元古代初,晋宁运动使本区逐渐上升为陆地,结束了地槽的发展阶段而转化为准地台阶段,成为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的组成部份。至华力西期(距今约3.5亿年)再次发生海侵,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形成狭长的带状海湾,间断持续了二亿年左右,至使该区海相沉积、海陆相交互沉积并存。当燕山运动(距今约1.5亿年)发生,这一海湾又上升为陆地,并缓慢上升至今,河流两侧及低洼沟谷中形成了第四系全新统沉积物。
  境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石炭系下统大圹组,上统黄龙组和船山组;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上统乐平组;三叠系上统安源组;白垩系上统赣州组;侏罗系下统林山组;第四系全新统。其中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在区内广泛出露,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80%。第四系全新统仅在昌江、南河、东河两岸和低洼的沟中零星出露,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0%。其余各时代地层仅在官庄至鹅湖和寿安至东流一带呈狭长带状零星出露,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
   境域属扬子准地台江南台隆九岭一高台山(八字脑)台拱的东段,为四级构造区的高台山穹断束区。南临萍乡——乐平台陷,北临修水——都昌台陷。褶皱构造在双桥山群地层中甚为发育,紧密线型背向斜构造交替展现。其中高台山复背斜轴西起波阳潘村,经境内坂坑坞、峙滩、桃岭,向东延至皖南祁门——休宁南境一带。景德镇复背斜轴西起波阳红卫东部,经市区南部向东延至婺源县赋春东部。断裂构造也很发育。宜丰——景德镇深断裂经市区南缘的鲇鱼山、南安、天宝、延至皖南祁门境内。走向呈北东向、倾向北西,境内长约60公里,倾角大于60度。此外,还有与其平行的三龙——桃岭、潘村——经公桥和西湖断裂,均形成在印支——燕山期。
  境内最大的岩浆体为鹅湖富斜花岗岩,出露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次为大洲、桃岭、金村和瑶里等地零星分布的小岩体,面积1平方公里至数平方公里不等,均为燕山早期产物(距今约1.6亿年),出露总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6%。这些岩体经风化蚀变,常形成风化残积型高岭土矿床。此外,境内还有长英岩、微晶花岗岩、细晶岩、长石石英斑岩等脉状岩浆岩,在深断裂附近断续出露,脉长100余米至1000余米不等,脉宽数米至10数米,最宽者可达20余米。这些脉状岩体风化蚀变后,常形成软质或硬质瓷石。
   一、地貌
   境内以中低山和低山丘陵为主。昌江、南河及东河流域有零星分布的山间盆地,地势较为平缓。一般山地坡度为15—35度之间,最大坡度为65度,最小坡度只有5度。根据境内的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主要划分为构造剥蚀中低山区、低山丘陵地和剥蚀堆积岗阜区三种地貌类型。
  构造剥蚀中低山区集中分布在北部西湖乡至安徽省交界处和东部金竹山、白石塔、瑶里和西部港口、蛟潭一带。绝对高度多在500米至1,000米之间,最高的达1,600余米。地形坡度多在5度至20度之间,局部地段达25度。相对高度一般在200至1,000米。这一地貌区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1%。
  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广泛分布于境内,约占全市区总面积的64%,绝对高度小于500米,相对高度多在50米至200米,局部地段坡度在5度与10度之间。坡面上普遍有第四纪堆积,与中低山区无明显界线。
   剥蚀堆积岗阜区在鹅湖至臧湾、市区至蛟潭一带,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2%,绝对高度小于200米,地形极为平缓。
  此外,还有流水侵蚀堆积平原区分布在鹅湖和市区至鲇鱼山一带。因南河、东河和昌江长期侵蚀堆积而成,约占全市总面积的3%,并与剥蚀堆积岗阜区一道,构成山间盆地,地势平坦开阔。
   三、山脉
   境内山脉属黄山山脉的余脉,总体走向为北东——南西向。东部与本省婺源县交界处群山林立,峰高谷深。东部有境内第一高峰五股尖,海拔l,618.4米。位于安徽休宁县和江西婺源县与本市的分界处有第二高峰香油尖,海拔1,400.1米。自五股尖往北4.5公里处有一无名峰,与虎头山双峰并立,其海拔高度分别为1,193米和1,181.8米,为第三高峰和第四高峰。另一无名峰位于虎头山之北的3.2公里处,有一海拔1,124米高峰,为第五高峰。第六高峰为鸡冠石,海拔1,063米。第七高峰为三花尖,海拔1,057米。由此峰向南西约一公里处,为第八高峰吊梨夹,海拔1,030米。向北东约一公里处又有一无名峰,是境内第九高峰。第十高峰为白石塔,海拔1,019米。五花尖为第十一高峰,海拔l,016米。此外,海拔900米以上的高峰在东部尚有数处,而在北部和西部则较为少见。北部高峰大狼尖,海拔仅858米;西部高峰八字脑,海拔859.5米;雷打石,海拔只有745.5米。
   四、水系
  昌江境内主要河流,起自北部边境倒湖,止于波阳县姚公渡。自东北向西南贯穿本市,市境流长115公里。江西省境内集水面积4,160平方公里,主河道落差47米,自祁门至波阳主河道平均坡降约0.458‰。
  昌江发源于安徽省祁门县境,有二源。一支来自祁门县、黔县边界大洪岭;一支来自祁门县东界西坑,二水在祁门县城合流后西南行,经皖赣边界倒湖右岸纳入北河。北河为昌江上游大支流,源出祁门、贵池两县边界古牛海南侧山岭间。主流自东北向西南曲折回旋至王一桥,汇陈田诸水而南下倒湖入市境,自此始名昌江。
  昌江流经船芳里,迂迥至杨村,于右岸接纳小北港水,而后过峙滩至明溪,于西岸纳储田水,河长28公里。干流续向南流至福港,于西岸纳建溪港水,又下行至旧城,汇东河水。自祁门至旧城间118公里,河宽一般在150米以内,流经古老变质岩区,水浅多滩,樟树坑以上平均坡降为0.786‰,旧城以下至景德镇市区,河床均被瓷片渣饼复盖,独具一格。在三间庙南侧,西河水汇入昌江,经市区南下2里在韭菜园处于东岸纳南河水,继而河道折向西南流,过吕蒙、经利阳,至凰岗后进入波阳县境。昌江下游河道水流平缓,樟树至太阳埠间平均坡降约0.207‰,地势平坦。流域内多古老变质岩区,岩层质坚,侵蚀较轻,河床较稳定,河水含沙量甚微,冲淤现象不明显。
  东河又名鄱源水,发源于皖赣边界白石塔南侧山地,主河长53公里,集水面积610平方公里。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经瑶里、东埠、鹅湖,到杨港接纳天宝水。至午家巷纳横槎港水,诸水合流始称东河。东河西南行,流经臧湾纳江家山水,继而纳吕江水系图景德镇市水系图
   比例尺1:300000[=此处为空白页=]寿溪水,合流而下23公里出凤凰嘴(东港桥),汇入昌江。
  南河又名历降水,源出婺源县西北五花尖南麓,河长68公里,集水面积593平方公里。河流由东向西南行,上游湾急坡陡,过车田始入境内,又穿玉田水库经南安,先后受鲤鱼桥水、柳家湾水至小港嘴注入昌江。
  西河又名大演水,发源于皖赣边界三县尖分水岭西侧的波阳县清溪。自北向南流,集水面积490平方公里,河长66公里。平均坡降1.26‰,福风以上坡度陡峻,港口村至福风村间10公里处,落差达55米,比降高达5。56‰。河流行至罗家滩纳桂湖桥水,又行5公里经三闾庙南侧与昌江合流。
  小北港河也称北河,在古潭以上有东西二支,主河西支源出祁门、东至二地交界之跑马海南侧蛟潭区江家坞。自北而南与数支小溪流会于西湖,南流至港口与西来桃墅店水汇合至坑口,又与西来经公桥水相会,水向东流过勒功街到沧溪,有来自北部另一支流白毛港水汇入,源出仰天湖南、祁门县西端仙窝岭炼丹石,自北向南流,过新安洲达沧溪注入杨村河,河长37公里。诸水合流后,南流至古潭,与东支大河水会合为北河,南下凌村港口纳江家坞水,江家坞水河长60公里,发源于祁门县北部东至县界仙窝岭南侧,自北向南流,过箬坑入境内郑村,经江村、中洲,至凌村口与小北港河合流南下杨村入昌江。
   五、土壤
   境内的土壤可分为7个土壤类型11个亚类,30个土属和56个土种。
  水稻土水稻土是经水耕熟化而成的一种土壤,可分为淹育型、潴育型、潜育型三个亚类,广泛分布于境内各种地貌单元中的平坦地形处。尤以河流两岸和丘间谷地最为集中,其面积约35.13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7.4%。以乡为单位,则以鲇鱼山、南安、洪源、三龙、万寿山、新平、渭水及鹅湖等乡为最多,是市区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潮土潮土属河流沉积物母质上经耕种熟化的旱作土壤类型,为本市的主要旱地土壤类型之一,面积3万余亩,大部份集中在昌江及其支流两岸的河谷平原及泛滥阶地上。壤质潮土是潮土五类中的主要土属,母质堆积层深厚,土层疏松通透性好,宜耕性广。主要分布在鲇鱼山、渭水、臧湾、鹅湖、峙滩、福港等地。
  红壤红壤是境内主要山地土壤,根据红壤的发育特征,可划分为红壤和黄红壤两个亚类。红壤分布在境内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山地,共计面积344万亩,占全市总面积的91.7%。成土母质多种,以泥质岩类和酸性结晶岩类风化物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粘重,多块状结构,呈红色或红黄色,植被较好,除局部外,水土流失不严重。土壤中氮、磷、钾含量不高,有机质缺乏,性偏酸。黄红壤性土是红壤土类发育的初期阶段,成土年龄短,土层分化不明显,上部土层很薄,下部为半风化物的母质层,主要分布在金竹山、瑶里、鹅湖、江村、经公桥、荷塘等乡场,面积约11.9万亩。
  红色石灰土属成土时间较短的幼年岩性土壤,主要是受碳酸岩类母质的钙质作用,在高温湿热的富铝化条件下避免了强烈的脱硅富铝作用而成的钙积土壤。该土壤在石灰岩层出露的地方都有出现,主要分布在寿安、南安等乡,其他也有零星分布,共计面积五万余亩。
  紫色土集中分布在鲇鱼山乡的凰岗、鱼山、新柳一带,面积约万余亩。该土类属酸性紫色土亚类,是紫泥岩风化物母质类型,土层不厚,紫色或紫红色,质地粘重,酸性。自然植被以小灌丛为主,无明显腐殖质层。
  黄壤因处在山地垂直华谱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瑶里、西湖等地,面积约10,OOO余亩。山地黄壤下分两个土属类型,即泥质岩类和酸性结晶岩类。泥质岩类山地黄壤分布在西湖乡的鸡冠石等处,土壤表层有10厘米左右的腐殖质聚集层,有机含量高,暗灰色。中壤,粒状结构,向下是灰黄色的过渡层,淀积层直至半风化母质层,上下均为黄色,厚约50米以内。酸性结晶岩类山地黄壤主要分布在四王头和虎头山等地,面积近万亩。有效土层厚度一般在30~40厘米以内,土层质地含粗砂较多,透水性好,易蚀,表土层暗黑,粒状结构,养份含量丰富,自然生态循环良好。
  黄棕壤分布在山地黄壤海拔高度之上,属山地草甸土类型,仅见于五股尖山顶平坦处,海拔高于1,200米。植被以阔叶木为主,植物生长繁茂。土壤表层有机质极为丰富,呈黑色;向下逐渐过渡为黄色或棕黄色,厚度一般在30至40厘米,下部即为半风化的母质层。
   六、植被
   境内山环水汇,丘谷相间,水热源充沛,草木繁茂,植被类型多样。植被覆盖率达80%以上,森林覆盖率36.8%,其中市区达50.7%。
  境内属常绿阔叶林植物区,森林植被覆盖面积广、种类多,主要类型有针叶树林、常绿阔叶树林、针叶与阔叶混交林,常绿与落叶混交林及竹林等。它们大部份分布在瑶里、臧湾、金竹山、九龙、西湖,经公桥、江村、兴田、峙滩、万寿山、黄坛等11个乡场。
  由于人类长期活动的破坏,原始植被保存很少,遭受破坏的森林环境改变而形成了众多的灌木群落。它们分布在一些低山丘陵和坡地上,主要有茅栗、映山红、乌饭、檐木、白栎及小山竹等。另有一些分布比较广泛的不稳定的灌木丛类型,如胡枝子、黄端木、乌药、漆树、厚朴,肉桂、杜仲等。
  山地林间河沟夹杂着众多的自然草被,主要是禾本科草和蕨类植物,其中以丝茅草、铁芒其为主组成群落分布在山坡上部,靠近山背或丘陵地区的阳坡、半阳坡地带。其他还有白茅、芭茅、狗尾草、画眉草、刺茫野古草、狼尾草、狗芽根、金丝草、鸡眼草、胡枝子、菅草等广泛分布。据调查,大面积连片的草山草坡面积有27.9万亩,小面积不连片的零星草地有15万亩。
  农田植被遍布全市平原、丘陵、山区,总面积40余万亩,其中水稻为主要农田植被,大部份分布在东北部和中部丘陵盆地。在南部平原区还分布着近万亩的蔬菜地。蔬菜类型按植物学分类达61个品种,主要有辣椒、苋菜、芋头、瓠子、黄瓜、苦瓜、丝瓜、脚板薯、白菜等。果园面积3,739亩。主要有板栗、柿子、枣子、梨树等。茶园面积96,299亩。此外还有麦、红薯、高梁、玉米、大豆、芝麻、花生等旱地农田植被种类。
  城市道路、河滩、园林的植被覆盖面积据1984年统计,达7,338亩,其他165亩,覆盖率23.2%0道路绿化树种多为速生树种,悬铃木等。河滩植被种类多样,有垂柳、棕榈、梧桐、常绿灌木类、草类等。还有众多的庭院、阳台栽种着各类花卉瓜果,已由平面绿化转向立体绿化方面发展。
   七、气候
  境域属亚热带温热湿润气候型,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其特征是:夏热秋旱、冬冷春寒;春秋短而冬夏长。由于季风的影响,初冬早春多偏北风,春夏之交梅雨绵绵,夏秋之际天气晴热,具有明显的丘陵山区气候特色。
  气压历年年平均气压1,008.5毫巴。6~8月月平均997.0~999.0毫巴,12~2月月平均为1,016.0~1,019.0毫巴。1955年1月16日1,037.3毫巴,为历年最高值;1956年8月2日974.3毫巴,为历年最低值。
   日照历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968.5小时,日照百分率44%,日照时数最高年份为1971年,达2,304-7小时,百分率54%;最低年份为1975年,年日照时数仅为1,617.8小时,百分率为37%。1—3月日照时数最短,月平均时数95~120小时;7~9月日照时数较长,月平均日照时数达200~250小时。
   气温、积温境内历年年平均气温17.1℃012~2月月平均气温为4~5℃;3~4月月平均气温10~20℃;5~9月月平均气温20—30℃;10~11月月平均气温10~20℃。累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1.8℃,出现在1967年8月29日;累年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10.9℃,出现在1963年1月13日。
  10℃以上的有效积温历年平均为5,323℃。稳定通过10℃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3月23日;稳定通过10℃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11月10日。稳定通过20℃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5月15日;稳定通过20℃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9月23日。稳定通过22℃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5月26日;稳定通过22℃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9月15日。稳定通过23℃初日50%保证率的日期是6月7日;稳定通过230C终日80%保证率的日期是9月10日。
   湿度历年年平均相对湿度79%,历年各月月平均在75~85%之间,1966年9月28日的4%为历年最小值。
  降水境内历年年平均降水量1,763.5毫米,年最高降水量为1954年,达2,673.6毫米;历年最小降水量是1979年,仅为1,126.4毫米。1~3月降水合量占年降水总量的21%,4~6月降水合量占年降水总量的45%,7~9月降水合量占年降水总量的22%,10~12月降水合量占年降水总量的12%。1955年6月13日降水量为228.5毫米,为历年最大的日降水量。
   蒸发境内历年年平均蒸发量1,395.6毫米,1—2月月平均蒸发量在50毫米左右,7~8月月平均蒸发量超过200毫米以上。1978年年蒸发总量1,861.8毫米,为历年最大值;1954年年蒸发总量1,075.1毫米,为历年最小值。
  风境内历年年平均风速1.9米/秒,全年各月月平均风速变化不大,均在2.0米/秒左右。静风占多数,历年年平均频率47%,其次是东北风,历年年平均频率23%,1964年4月21日最大风速为24米/秒。
  霜境内历年年平均初霜期为11月18日,最早初霜日10月24日(1968年、1981年度),最晚初霜日是1957年12月30日;历年平均终霜时间3月14日,最早终霜日是1981年2月17日,最晚终霜日是1962年、1971年的4月9日。历年年平均有霜期为39天,历年年平均无霜期248天。1959年度277天,为历年最长无霜期;1958年度211天,为历年最短无霜期。
  雪境内历年年平均初雪日为12月25日,最早初雪日为1968年11月10日;最晚初雪日为1964年2月23日。历年年平均终雪日期3月8日,最早终雪日1982年1月12日;最晚终雪日1968年4月4日。历年年平均有雪日数8天,1972年2月7日雪层厚达28厘米。
  季节划分境内历年春季开始日期平均是3月23日,持续时间66天;夏季开始日期平均是5月28日,持续时间120天;秋季开始日期平均是9月25日,持续时间55天;冬季开始日期是11月19日,持续时间124天。
  春寒境内春寒时段一般出现在3月11日至4月10日之间,根据不同时段又分为“春分寒”、“清明寒”和“春分寒连清明寒”三种类型。本市春寒历年平均是每4年中有3年出现春寒。在1959年至1978年共20年中出现“春寒”年份有15年,其中1960,1963年出现两个时段,1974年出现了三个时段。
  洪涝历年4~7月为内涝集中期,据1953年~1978年资料统计,26年中有11年发生过洪涝。属特大水年的有6年,占洪涝年数的54.5%,属大水年的有5年,占洪涝年份的45.5%。1969年6月24日,一日最大降水量211.1毫米,致使山洪暴发,最高水位31.89米。1955年6月17日至23日连日大暴雨,过程降水量达564.2毫米,最高水位33.85米。
  寒露风寒露风时段被定为9月11日至10月20日之间,分轻重两级:重型寒露风历年平均出现日期是10月1日,最早为9月14日(1967年),最晚出现在10月12日(1975年);轻型寒露风最早出现在9月22日(1959、1963、1965年);最晚出现在10月8日(1960、1975年)。
  干旱干旱出现时段定为雨季结束后的第一天起至10月10日止。本市自1953~1978年的26年中,出现干旱23年,占总年数的88.5%,其中严重干旱9年,占干旱年数的39.296;中等干旱7年,占干旱年数的30.4%;轻度干旱7年,占干旱年数的30.4%。
   八、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境内土地总面积4,911,601亩。按地形分类:山地面积2,055,039亩,占总面积的41.84%;洼地面积209,728亩,占总面积的4.27%;平原面积1,227,424亩,占总面积的24.99%;丘陵面积1,419,470亩,占总面积的28.90%。按特征分类:耕地面积387,928亩,农口人均耕地1.5亩,占总面积的7.66%,其中水田338,072亩,占总面积的7.02%。山林面积3,864,003亩,占总面积的78.67%,其中有林地2,312,544亩,荒山地502,463亩,草山草坡278,882亩。水域面积146,367亩,占总面积的2.98%,其中山塘水库24,OOO亩,可养殖水域面积18,411亩。交通用地面积150,297亩,占总面积的3.06%,其中市区道路面积115,935亩,人均道路3.43平方米。居民点、村庄面积137,035亩,占总面积的2.79%.其他土地面积237,724亩,占总面积的4.84%.
   矿产资源境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矿产品种多样。现已发现的金属矿藏有钨、
  景德镇市矿产资源表锡、铜、金等;非金属矿藏储量丰富,主要有高岭土、瓷石、萤石、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等。其中瓷土(包括瓷石、高岭土)是居省内优势的最大矿产之一,虽经千余年开采,但储量仍非常丰富。主要矿产资源及其分布见上表。
   野生资源本境地属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区,区域内群山环绕,各类地形完备,自然地理环境优越,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
  动物据《浮梁县志》载和后来发现,本地野生动物有许多种类,包括一些稀有种类,如虎、野牛、熊、山羊、猴、白鹇、鸬鹚、金鱼、娃娃鱼(大鲵)、石鸡、猪豚蛇、蛇龟等。由于自然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有些珍稀动物已经灭迹或濒临绝境。但随着全市绿化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并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一些动物,特别是鸟类正在日益增多。
   兽属动物主要有豹、鹿、豺、麂、狐狸、熊、野猪、豪猪、刺猬、野兔、獭、穿山甲、狗獾、貉、王孙狸、松鼠等。
  鸟属动物主要有鹳、白鹇、雉、鹰、鹭、杜鹃、竹凤、竹鸡、鸠、翠鸟、麻雀、黄雀、鸽、八哥、鹊、画眉、燕、啄木鸟、乌鸦、鹧鸪、相思鸟等。
  鱼、虫等属类主要有鲵、鲢、鲤、鳊、鲇、鲫、鳜、鳝、鳗鲡、鳅、青鱼、白鱼、乌鱼、金鱼、龟、鳖、虾、螺蛳、蚌、蛤、蚕、蜂、蛇、蝎、蜈蚣、蝴蝶、蜻蜓、蝉、蟋蟀等。
   植物境内的野生植物中,木本植物类、藤本植物类、竹类、草本类、水生植物类和苔藓、菌及地衣类等,至少有217科788种。
  木本植物主要有银杏、香榧、马尾松、侧柏、厚朴、肉桂、樟树、桂皮、楠木、乌药、山苍子、黄端木、山楂、杜仲、茅栗、苦槠、甜槠、野漆树、杜鹃、乌饭、泡桐、梓木、大青、板栗、香椿、柘树、桑树,夹竹桃、黄荆等95科350个品种。
  藤本植物类主要有冷饭团、南五味子、山木通、大血藤、野木瓜、防己、千金藤、石蟾蜍、金缨子、猕猴桃、寒莓、葛藤、薜荔、雷公藤、勾儿茶、三裂叶蛇葡萄、爬山虎、清风藤、钩吻、络石、巴戟、羊角藤、茜草、钩藤、山艮花等26科56个品种。
  竹类主要有棕竹、棕榈、观音竹、凤尾竹、方竹、阔叶箬竹、箬竹、苦竹、刚竹,水竹、桂竹、毛竹、箭竹、麻竹、罗汉竹、红竹等2科16个品种。
  草本植物类常见的有野艾蒿、小苦艾、马兰、紫苑、蟹甲草、蝙蝠草、大蓟、小蓟、黄鹌菜、苦菜、火艾、野苦麻、蒲公英、半边莲、车轴草、车前、地黄、百里香、马鞭草、龙胆、野百合、马齿苋、山苋、狗尾草、芒其骨、八角莲、七叶一枝花等70科311个品种。
  水生植物类常见的有三叶狐尾藻、水马齿、貉藻、萍蓬草、睡莲、鹿蹄草、毛苦荞麦、鸭舌草、雨久花、品藻、水萍、大藻、龙舌草、苦草、泽泻、菹草、眼子菜、水蕨、丝藻、蜈蚣藻、海掌麦等约22科35个品种。苔藓、菌及地衣类主要有埃苏、竹荪、龟蕈、鬼笔、毒蛇蕈、瓢蕈、松蕈、青头菌、白帽菌、伞蕈、蘑菇、灵芝、茅蕈、扫帚菇、木耳、扇状地衣、松萝、石耳、石芯等2科20个品种。
   附:景德镇市区灾异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续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水稻土
相关专题
潮土
相关专题
红壤
相关专题
红色石灰土
相关专题
紫色土
相关专题
黄壤
相关专题
黄棕壤
相关专题

相关实物

昌江
相关实物
东河
相关实物
南河
相关实物
西河
相关实物
小北港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