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户口 民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104
颗粒名称: 四、户口 民族
分类号: C921
页数: 3
页码: 15-17
摘要: 浮梁县志记载,在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有居民29,498户,121,507人。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增至38,832户,137,053人。元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发展到50,786户,192,148人。元末明初,因天灾兵祸导致人口急剧下降。
关键词: 城市人口 人口统计

内容

户口浮梁县志记载,在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有居民29,498户,121,507人。成淳五年(公元1269年)增至38,832户,137,053人。元朝前期,人口增长迅速,至元二十七年(公元1290年)发展到50,786户,192,148人。元末明初,因天灾兵祸导致人口急剧下降。明代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只有18,731户,104,970人。此后的200余年里,户数人口均在这个数字上下徘徊。清初,人口数继续减少,至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仅题准逃亡人丁就有9,701人。有劳动力的妇女从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的27,589人下降到25,733人,减少6%;成丁从29,911人减少到20,210人,约减少30%。总人口在10万以下。康熙元年后的50年内人口变化趋向稳定,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编审实在人丁20,656人,妇女25,793口,此数永为定额,以后人口开始稳步增长。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达55,896户,250,290人。道光三年(1823年)达59,579户,297,579人,其间景德镇的居民达16万。此后人数略有下降,但保持在28或29万左右。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总人口286,894人,清末已接近400,OOO人。民国时期,人口升降幅度较大,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统计,有居民61,309户,409,523人,为有文字记载的最高记录。至十七年(1928年)据内政部统计局的调查,浮梁县共有人口376,617人,其中景德镇人口为153,746人.。到二十七年(1938年)因战乱灾害的影响,人口减少到172,533人,平均每年递减8.0.3%。抗日战争爆发后,局势动荡,日机空袭,导致人口大量外流。1938年至1944年的7年中,浮梁县和景德镇人口减少了13.8%,最低为1944年,人口为148,581人,平均每户人口4.37人,人口密度为39.78人/平方公里。抗战胜利后,人口稳定增长,到1947年总人口达17万人,1949年增至192,715人。详细情况见下表:
  民国时期住户、人口数量统计1949年至1956年是人口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短短7年中,人口增到246,800人,增长了28.06%.自然增长率由1949年的8.3‰猛增到1956年的28.82‰,提高了2.47倍。1963年出生率高达47.05‰,为建国以后的最高水平,自增率达35.48‰。1971年恢复了计划生育领导机构,采取控制措施。但自增率仍达21.37‰,市区人口共40.67万人。1978年以后,按照基本国策要求,加强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控制人口发展,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自增率降到14.34‰,与1971年比较,降低了7‰以上。1981年,市区总人口为54.07万人,人口自增率仅为5.82‰,为建国后的最低记录。到1985年,市区人口达569,672人(不含乐平县)为1949年192,715人的2.7倍。36年间增加了33,121人,平均每年递增29.O‰,其中1979年至1985年,人口每年平均递增率下降为9.5‰。
   景德镇市区居民户数.人口数量增长示意图
  1956年3月24日,波阳县古城乡划归本市。划入居民约500户,2,000余人。1983年,波阳县的鱼山公社、荷塘垦殖场划归市昌江区,增加居民6,997户,共39,301人。1956年划给安徽省祁门县居民85户,293人。1955年12月至1956年1月,接受与安置了上海市志愿垦荒人员1,547户,4,067人,此后陆续有移民迁入。至1958年止,净迁入人口29,838人。1965年和1966年,浙江省淳安县部份居民陆续迁来本市,仅1966年就净增10,390人。城区商品粮人口也有大幅度增加,从1965年起,上海支援江西内地工业,科技人员及熟练工人陆续迁来,还有不少三线工厂也陆续迁入,仅1971年2月至11月,先后有部属电子、航空工业等10余个三线工厂万余名职工迁入市内。1969年至1974年,外地净迁入人口就达25,849人。
  民族解放初期,全市以汉族为主,尚有少数回族01958年,增加了满族;1963年,又增加了傣族和其他族;1964年,全市共有汉、蒙、回、苗、满、壮、仫佬、傣等9个民族。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有汉族、蒙古族、回族、壮族、藏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傣族、黎族、畲族等16个民族。在少数民族人口中,主要是回族,占76.07%;其次是满族,占13.25%;壮族占3.44%;朝鲜族占1.96%;蒙古族占1.23%;其余10个民族的人口占4.05%。1964年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城市为176人,农村为34人;到1982年,城市和农村分别为637人和178人。主要分布在城市的昌江、新厂、昌河、石狮埠、西郊5个街道和农村的南安乡、蛟潭乡,但都是分散居住,没有形成村镇。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志略

《景德镇市志略》

出版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本书概略地记述了景德镇市自然和社会等方面的历史和现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集古今为一卷,览百业于须臾”,反映了景德镇市的发展过程。这对于要全面了解景德镇的基本市情,对于要从过去的兴替中来探索今天的改革、开放,对于增强热爱乡土的瓷都意识等,无疑都是很有裨益的。景德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新平冶陶,始于汉世。”唐代进御瓷器已有“假玉器”之称。五代是瓷器普遍兴烧时期。宋代的青白瓷名扬天下。元代制瓷技术出现了新的变革。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烧造瓷器的中心。这些从发掘的古窑遗址中足以证明。历史的进化,使景德镇在古代就成为中国四大名镇之一,成为当代的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古属浮梁,而浮梁农村又盛产茶叶,茶与瓷同为本地土特产品的大宗。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