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土壤》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4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基本概况
分类号: P285.1
页数: 3
页码: 1—3
摘要: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7°6′ -117°42′,北纬29°7′ -29°56′ 。东接务源县和安徽省的休宁县,南邻乐平县,西抵波阳县,北与安徽省东至、祁门两县接壤。境内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99公里。
关键词: 景德镇市 基本概况

内容

第一节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域
   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东经117°6′ -117°42′,北纬29°7′ -29°56′ 。东接务源县和安徽省的休宁县,南邻乐平县,西抵波阳县,北与安徽省东至、祁门两县接壤。境内东西宽72公里,南北长99公里。
  景德镇历史悠久,是我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唐代名新平镇,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年)改为景德镇,隶属浮梁县管辖。解放后,县市分设,都属浮梁专署,1952年城区为省辖市,农村仍属浮梁县。1959年浮梁县划归景德镇市管理,三月,县市合署办公,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了浮梁县建制。
  根据一九八O年的’建制,市以下设了鹅湖、蛟潭、昌江、珠山四个县级区(其中三个为城郊区),国营农、林、牧、渔场15个,农村人民公社24个。一九八三年十月,将波阳县管辖的鲇鱼山公社和荷塘垦殖场划归我市昌江区管辖,因此分别增加人民公社及垦殖场各一个。土地总面积493.5万亩,其中:水田35.13万亩、旱地5.05万亩、林业用地385.42万亩,即山地占78.1%、耕地8.1%、水面3.8%,其它10%。
  全市总入口53.1万(其中城市人口26.31万,农村26.79万),农村总户数56816户,男女劳力94522个,每个劳力负担耕地4.25亩。每个人拥有耕地1.5亩。
   第二节农业生产概况
  我市的农业生产主要是种植业,投入种植业的劳力占总劳力65%左右,而种植业的产值也约占农业总产值70%。在种植业中主要是粮食生产,粮食种植中又以水稻为主,水稻的播种面积占粮食播种面积90%,所以稻谷产量也占粮食产量95%以上。
   解放以来,我市的农业生产发展是很快的。一九八O年的生产情况是:
  1.粮食总产量达26216万斤,比一九四九年的7176万斤增长三倍多;单产由一九四九年的199斤提高到767斤。但在作物布局上比较单一,偏重稻谷生产,忽视了其它作物,特别是大豆,一九八O年的播种面积只有一九六O年的17%,因而大大影响了用地与养地的合理安排。其它如玉米、麦类、高梁,黄粟、荞麦等的播种面积和产量也都有下降。
  2.油脂总产量达138.13万斤,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三倍。但油菜产量较低,单产仅44斤。
  3.茶叶是我市主要特产,面积9.3万亩,产量21000担,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了五倍。
  4.商品蔬菜5100万斤,是一九四九年四点五倍,’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的生活需要。
  5.水产为6999担,比一九四九年增长十一倍。
  6.生猪饲养数13.3万头,比一九四九年增长三点四二倍。7.耕牛饲养数18470头,比一九四九年增长35.78%。
  8.林业用地面积为385.4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78.1%,现有林地为248.3万亩(其中有油茶林10万亩、毛竹林9250亩、其余为用材林及薪炭林)。全市森林总蓄积量719万立方米。解放三十二年来,向国家提供了商品木材114万立方米,毛竹541万根,窑柴500万担,支援了国家建设和促进陶瓷工业的发展。
  9.全市农业总收入5161.3万元,每个农业人口平均收入为118.30元,比一九五七年的59.1元,增长一倍。
  我市农业生产的发展,主要是党的正确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党的政策调动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在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如兴修水利、推行农业机械,使用农药、化肥,推广良种以及耕作制度改革等,为农业增产,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水利方面,全市有中、小型水库225座,圹坝1285座,总库容量可达1.76亿立方米,加上引水坝691座,电力排灌站245座(总功率5025砝),机械灌溉设备677台(12178马力),水轮泵18台,有效蓄、引、提水15081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26.4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19.97万亩),减少了水、旱灾害,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的丰产、丰收。
  在农业机械化方面,解放后,我市农业机械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八O年有耕作机械1070台(其中:大型拖拉机355台,手扶拖拉712台,机械耕作面积约计20万亩,各种柴油机2579台,农用汽车73辆),此外,还有脱粒,植保、排灌及加工设备上万台,共计6.61万马力,既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益,又不违农时。
  在农药、化肥方面,也是从无到有,由少到多。随着生产的发展,使用化肥、农药的种类和数量大大增加。如一九六O年全市(不含鲇鱼山、荷塘垦殖场),化肥总施用量仅100吨(每亩平均为。.6斤),六O——六五年,每年用量500-1300吨,六五——七五每年用量上升至IJ6000吨;八O年猛增到22553吨,每亩化肥用量达151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倍。农药的用量也有增加,一九八O年共用农药650吨,平均每亩用药3.7斤。这些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促进大面积增产和防治农作物的病虫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在改革耕作制方面,主要是推广双季稻,1952年全市双季稻种植面积只有2200亩,到1980年则达24.2万亩,同时实行旱地改水田,间作改连作,稀植改密植和扩大绿肥播种面积,推行油一稻一稻或肥一稻一稻等三熟制,使作物复种指数由1949年的116.5%上升到1978年的230%。
  在良种推广方面,经历了高杆良种到矮杆良种过程。近几年来推广了杂交水稻的种植,使水稻生长进入一个新阶段。当然,由于良种的推广,作物产量的提高,农作物从土壤中带走的养分物质越来越多,如不及时地予以补充,不能发挥良种增产作用。作物产量则必然停滞不前,这也就为土肥工作提出了新课题。
  我市农家肥料和我省其他县市情况相类似,其种类主要是绿肥、沤肥和人畜粪尿。早稻的主要有机肥肥源是红花草,解放初期开始种植,面积逐渐扩大,至1980年巳达到20万亩,占水田总面积的50%;其次是入畜粪尿,但重点施用在村庄或畜栏附近的田块,每亩约10-30担。再次是割青沤肥。为了满足二季水稻的生长需要,七十年代后推行了稻草还田作二晚的基肥,面积也在逐步扩大,现达25Jj'亩,占水田总面积ss%以上。
  我市农业生产虽然有一定发展,但与先进地区比较起来,发展速度又是慢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农业生产设施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先进技术应用还不广泛,在水字上,重灌轻排,在土字上,重用轻养;在肥字上,重化肥轻农家肥,重追肥轻基肥,重氮肥轻磷、钾肥,施用化肥的方法和配比上都不够合理;水,肥、气、热不够协调,因而大面积的均衡增产受到了一些限制,加之山区森林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这些都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利因素。要想农业生产的持续均衡增产,今后的出路就是要重视土肥建设,把土壤改良好,培育好,使作物具有水、肥、气、热协调的生长环境,促进其生长旺盛,粒实丰满,产量提高。也是这次土壤普查摸清底细,提出改良措施的目的所在。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土壤

《景德镇市土壤》

《景德镇市土壤》主要描写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开展土壤普查,查清土壤底细,是合理改良利用土壤,搞好农业基本建设,实行科学务农的基础,也是搞好农业区划和规划,实行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本建设。景德镇市第二次土壤普查开始于1980年11月,至1984年4月完成了全部成果编制工作。同时,还为各社、场编绘了1/2.5万比例尺的土壤图,土壤养分图、土壤改良利用图和部份社、场低产田分布图、PH值图等,共计2574幅,写出了各公社级土壤普查报告30份,填写各种表格180份,为各社、场开展土壤普查成果应用提供了依据。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