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民情风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岭》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36
颗粒名称: 八、民情风俗
分类号: K892.2
页数: 11
页码: 58—68
摘要: 民情风俗主要描写了高岭的喜庆、 丧祭、衣食住行等风俗。
关键词: 高岭 风俗

内容

喜庆
  定亲过礼即订婚,由男方向女方求取生辰。八字。(即年,月、日、时的干支)和男方“八字”相合,合对了,就择日过礼。彩礼包括礼金、首饰,衣裤,鱼,肉,烟、麻糍等。建国后,没有人再相信合“八字”了。婚姻自主,男女双方相爱后,托介绍人通知双方父母,择定日子定亲过礼,俗称看人家,
  迎亲过门男女双方定亲后,由男方父母择定吉日,用红帖送到女家,届时,男方迎娶,女方送嫁,男方有排场,女方有嫁妆,双方摆酒席,至亲好友欢聚一堂。舅父坐首席首位,其他按亲疏、长幼排列。迎亲时有用花轿抬的,还有骑马的,也有背的,条件好的还用鼓乐喇叭伴奏。拜堂时,新娘遮上红头巾,脚穿红绣鞋,先拜天地,拜四向,新郎新娘互拜,然后人洞房。家人会送上两碗红枣煮鸡蛋,意思是“早得子”,尔后,从父母开始,舅父,舅母,姑父,姑母等等依次与新娘见面,新娘行大礼,长辈们送给一个红纸包。晚上闹新房。排场大小、仪式繁简由男方经济条件而定。
  现在,有些程序简化。有些已经改代,如迎亲改用汽车或自行车。摆酒席风仍然很盛行。女方嫁妆则日趋讲究。有各式家俱、日用品。电视机、电风扇、缝纫机,自行车,沙发,电饭煲等等。也有不少破除旧俗,筒办婚事的,有的参加集体婚礼或旅行结婚。
  哭嫁回门新娘临行前,父、母、兄、妹和女亲眷先在房里,后围坐厅堂,一边哭,一边对着新娘诉说,新娘诉说离别之情,亲眷便叮嘱新娘到婆家做个好媳妇。也夹杂着一些“三从四德”之类的语言,有的出嫁时间安排在黎明之前,新娘一进婆家门便天亮。现在哭嫁已经少见,内容也比以前简单。婚后第三天,新婚夫妇双双来到女方家,俗称回门,女家摆酒席请客作陪,此习相沿至今。
  招郎一些家无男丁或弟妹还小的人家,常招女婿进门,俗称招郎,即入赘。所生的子女一般跟娘同姓,也有的仅长子跟娘同姓,现在,男女平等,提倡男到女家,招郎也就不稀奇了。
  顶亲顶亲俗称“油撞油”。即一方娶人家之女,而把自己的女儿嫁到对方,多见于一些经济能力较差的家庭。因无钱操办,图省事,这种婚姻常常是出于父母所逼。男女双方无感情基础,往往酿成婚姻悲剧,现在已基本灭迹。
  做寿因人而异,看经济条件而别。穷苦人做寿,子女相聚一堂,放一挂鞭炮,点一对红烛,吃一餐寿面,就算是祝寿。家庭比较富裕的,六十岁及六十岁以后的寿庆是很讲究妁,亲友送贺幛送礼品,要请戏班唱戏,出嫁的女儿要赠寿糕,寿桃,寿衣、寿匾。设立寿堂,张灯结彩。儿子媳妇、女儿、女婿携后代轮番跪拜祝贺。现在,仅有少数人家为老人做寿,子女们仍然沿袭旧的传统方式庆贺,但祝寿式比前简化。
  三朝孕妇分娩前夕,娘家要提一只生蛋R;鸡去催生。孩子出世的当天,女婿要抱一只与婴儿同性别的鸡来丈母娘家报喜。第三天,外婆要给新生的外孙或外孙女送衣服和装饰品,还要送面条、鸡、蛋等。亲戚朋友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也来祝贺。主人家置酒席款待。这种习俗至今还在流行。
  周岁小儿出生满一年,俗称“过周岁”。外公,外婆要送衣服,鞋袜,面、蛋、糖糕和玩具,表示庆贺,有的父母拿一些不同类型的文化用品和玩具,堆放在桌子上,让小孩子自己去抓,意思是测试小孩将来的爱好和职业,这叫“抓周”。
   十岁小孩满十周岁,俗称“过十岁”。外婆、外公或母舅要送衣裤、鞋袜,糖糕及学习用品,以表祝贺,
   丧祭
  丧葬旧时该地丧葬礼仪较多,其繁筒程度,皆视经济条件而定,一般人家是,先给死者理发,沐浴、更衣,然后抬进棺材,叫做“上棺”。同时讣告亲友,设灵堂,请道士安灵。安葬前夕,举行祭奠仪式,鼓乐伴奏,这叫“暖材”。第三天出殡,八人抬棺,称“八仙”,孝子引路,孝女扶柩举哀。挽幛排列于灵前,鼓乐奏哀,宾客在后面送葬,行至半道,孝子跪于帷幕后谢客,再抬到山上,人土殡葬。然后孝子手执灵牌,鼓乐伴奏回家,叫‘回灵”。
  富有人家丧葬,先请风水先生择地,后举行开堂点主仪式。仪程是:讣告亲友参加葬礼,开堂祭吊,分家奠与客奠,均需鼓乐伴奏。引赞生呼喊仪程,引礼、宣读祭文;后排列挽幛,鼓乐齐鸣,灵柩后面排列长长的送葬队伍。
  建国后,没有人再信风水先生和道士,丧葬仪式仍是先祭奠,后抬棺殡葬,摆酒席仍然盛行。如果死者生前是国家干部,村里长老或有名望者,出殡前,由当地干部主持召开“追掉会”并致词。有的在扎杠后还要摆上一桌酒席叫“起杠酒”,专供“八仙”吃,俗称“打肉缸”。自提倡火葬之后,多已实行火葬。
  冬至祭祖每年八月二十七日到圣诞辰(一般是十二月二十五日),该地几姓大宗祠,如冯氏祟德堂,何氏崇本堂,汪氏怀德堂等都按传统习惯,举行礼仪,祠内点燃香灯,泡上清茶,擦净桌椅,以八月二十七日为正始日,在这一天,上届正副首人也被一一邀请,族内读书的人,都要更衣净手人祠敬圣、礼拜,如若办祭,则除了祠内出一定资金外,来者各出钱百文,然后,再量钱多少来确定酒席的丰欠和规模。一般由年长的私塾教师主祭。冬至祭祖,是后代子孙怀念祖先举行的仪式,一般程序是:由祠内主祭贴出红纸祭祀报单,然后由族长组织绅耆子孙人祠祭祀。数人礼赞,一人读祭文,鼓乐并奏,燃放鞭炮,
  撰谱、修谱是祭祖的形式之一,领谱人在祭祖时,须把宗谱带来,族长要依次逐本检查,如发现保管不妥,视虫蛀破损程度深浅,予以罚金,祠内事务较多,一般选举正副二首人管理。每年元月初一和冬至后一天,办薄酒一席,族中长老或当权者同到祠堂来,请算帐目,并张榜公布,使全族皆知,以免猜疑,另外,凡族内出嫁之女,每年冬至祭祖后,按惯例给月饼一斤四个,交本家领去,搭其他礼品配送,如她的父母亡故,兄弟叔侄又多年不曾来往,那么,族内一年必派人慰问一次。这就是古训中所谓的“笃孝友,重戚谊”。这个女胞在世一年,族内颁饼一年,本年去世,本年仍给,第二年终止,族祠内有不少禁约。平常不得入祠。在祠内读私塾并住宿的学生,晚上须礼圣。行礼后,诵《天命》中“谓性”一章到“里仁为美”以下七章,每天跑诵一遍,稍幼的学生,诵“弟子”章三遍,如果在祠内喧哗吵闹,就要被罚跪,责处,
   建国后,祭祀田产分给了农民,宗祠也大多空废。这种旧的祭祀形式也不存在了。但冬至仍有给祖先整修坟墓的习惯。
  清明扫墓清明扫墓,自古流传,至今仍很盛行。每至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宗和亲人坟上祭扫,供享,焚纸钱、插香挂幡,加盖坟土,表示对祖先和亲人的缅怀,
   建国以来,社会团体,机关,学校又组织对革命先烈的悼念活动,到革命烈士墓前扫墓或到革命圣地春游,进行革命传统教育。衣食
  穿着清代末期和民国初期,村民服装一般为土布粗衣。夏天,男的穿对襟便衣,冬天大襟长袍;女的穿宽袖镶花边齐大腿短衣,胸围较宽。经商的人夏天多穿对襟便衣,冬天穿长袍,读书人穿长衫,外罩马褂。民国中后期,男的改穿中山装,女的改穿旗袍。帽子:农民喜欢戴猴头帽,经商的戴瓜皮帽,老人戴风帽,老妇喜欢围黑头纱,袜子:一般都穿用土布手工制成的布袜,富裕人家比较讲究的穿纱袜,鞋子:一般人穿自己做的粗布的纳底的布鞋。富裕人家男的穿布面皮底鞋,女的穿锻子绣花鞋,少数人穿橡胶鞋。
  社会在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人们穿着也在大大改进,现在,土布全由机织布代替。由开始的棉布,灯蕊绒发展到棉涤、,尼龙、毛料。年轻妇女基本上是穿式样新颖的时装,男的最普遍的是穿中山装和西装,除老年人穿纱袜外,一般都穿尼龙袜和锦纶袜。鞋子,一般都是胶鞋,皮鞋和塑料鞋。不少青年时兴穿中跟鞋,
  首饰方面,清代盛行玉饰,如玉镯,玉簪,民国时期,盛行戴金、银手饰。如金戒指、金耳环、银手圈、银颈圈。建国后,盛行戴手表。近来,又时兴金,银首饰了。
   烹饪方法很多,主要有蒸、炖、煎、烧四种。
  蒸将菜食放人蒸笼蒸熟的一种方法。如蒸米粉肉:将肉切成小长方块,再用适当量酱油拌匀,待用;米粉和茴香,桂皮过火炒香,再粉碎;将蒸笼用菜叶垫好,然后将肉和米粉拌匀,迭好放进蒸笼内,让蒸气冲熟,色泽金黄,香喷可口。或用薯粉与猪肉拌匀,蒸熟,称为“滑肉。,色泽深红,润滑香酥,
  炖把食品盛在罐内,再把罐放入水中加热使之熟烂的一种方法。如清炖全鸡。将鸡去毛,在尾下挖一洞,把脏取出洗净,然后将鸡放人鼎罐,加水烧滚,直到熟烂,配以酱油就可以吃,鲜嫩香喷可口。
   煎用油烧滚,然后将食物倒人,让油炸熟。如煎豆干、蛋、鱼等。同时,配以其他佐料,和好加工食用。
   烧即红烧,如红烧鱼,红烧肉、红烧狮头,红烧冬瓜,红烧萝卜。
  酒席建国前,较好的是参、鸡,鱼、肉酒席。即以海参、鸡,鱼、猪肉为主,再用其他材料凑成十二至二十四大碗。其次是滑鸡、糊、肉酒席。以山粉、毛鸡,猪肉为主,再用其他材料凑成十至十四大碗。
   建国后,物资丰富,生活改善,酒席用的是十二至二十四盘,讲究色、味兼备,花样繁多,;下可胜举。
  其它吃汤面节日探亲,稀客拜访,主人首先煮上一碗汤面,三个鸡蛋招待来客,有的还外加一只红烧鸡腿。然后再摆酒席,这种风俗,至今沿袭不变,
   吃新每年新谷登场,碾舂成白米,用来做成饭或米果,首先供奉祖先,然后才大家吃。讲究的人家还要摆酒席。此习今已不传,
  上梁建造新房,要经过破土动工、竖柱、上梁、峻工四步,每一步都要摆酒席,其中,以上梁最为隆重。要通知亲友赴宴,亲友则要馈送香烟、爆竹、红布、对联、玻璃匾之类,上梁均在清晨,币红布卷梁,排坊上写着‘福星高照。四个字,然后,鸣放鞭炮,由石匠、木匠不断喝彩,屋主随声应和,还要向周围观众抛撒糖果、饼干,香烟之类食品。
   乔迁屋主迁入新屋,称为乔迁之喜。在家设宴,亲友馈送香烟、鞭炮、糕点、对联,红布等物,表示祝贺,
   发始迁入新屋或重砌锅台,首次使用时,需炒冻米或煎蛋之类,烧上滚茶,家人团聚,意为兴旺发达。
  饯行接风长期在外工作的回家,族内家人要摆酒席为其接风洗尘,外出升学或工作,又要为其摆酒饯行。近几年来,最为盛行的是子女升学摆酒,父母邀请教师,亲友大摆酒席,为子女饯行。
  刻石立位清代以前,如若族内之人中举,出仕或为本族公共事业作出贡献者,族老便请来石匠,刻石铭记,以资纪念,祠里也留有空位,每冬至祭祖,同时礼拜。此习今废。
   陋习
  赌博旧时该地赌风盛行,种类繁多。有鱼宝,红宝、翻天印、牌九、纸牌,骨骰子、麻将等。每逢庙会,年节和农闲时间,到处聚赌,输钱者负债,变卖田产,有的还卖老婆,虽族内三申五令,禁止赌博,然屡禁不绝。建国后,在人民政府严令禁止之下,赌博之风才被扫除。
  重男轻女该地有句俗语:男大放,女大藏。男子一旦成人,读书,出外谋生随其自便,女儿长大后,足不出户,终守闺门,家艺宁可传媳,也不传给女儿。就连族谱上,也不留女孩的一丝痕迹。建国后,提倡男女平等,女孩同样可以升学、就业,得到彻底解放。
   外逝者不可入村凡在外病逝或意外亡故者,尸体不可进村,运尸体时要绕村走。各家各户门前,还需倒立扫帚,以示禁邪,
  抱童养媳即从小抱养的儿媳,这是男方为节省彩礼,女方为减轻抚育负担,凑合而成的婚姻。这种婚姻,男女长大成婚后,往往感情不好,致使家庭不睦,甚至造成悲剧。现在,此习已无,
  抱望郎媳方式与抱童养媳一样。所不同的是,男方的孩子尚未出生。抱一女孩抚养,为将来出生的儿子作媳妇,因此叫“望郎媳”。结果是,女方成人后,埋怨男孩小,等男孩长大成人后,男嫌女方老,痛苦一世。现在,此习也全部绝迹。
   冲喜男方孩子体弱多病,临时找一个媳妇成婚,欲以冲淡男方的厄运。结果常常是男方病故,女方成为寡妇,
  吸鸦片烟自鸦片战争以后,政府曾多次禁烟,但始终没有禁绝,民国期间,该地仍有私设的烟馆,吸烟人大多是不务正业的流浪汉和一些土豪绅士。他们大都过着晨昏颠倒的日子,晚上吸烟打牌,白天睡懒觉。烟价昂贵,大约一石谷一两烟土,吸烟者往往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步人悲惨绝境。建国后,才彻底禁绝。
  缠脚封建时代,女子以脚小为美,女孩从五,六岁起就开始缠脚,脚缠得越小越好。所谓“三寸金莲”,指的就是脚小到三寸长。有的女孩,缠得脚起泡,发肿,不能走路,终日啼哭,严重地影响了身心健康。开始是闺门小姐,后来基本普及,民国20年后,才逐渐渐消除这种陋习。
  守节封建社会,普遍宣传贞操守节,倡导所谓“好女不事二夫”,族内也常向贞女(妇)道贺。据载:康熙年间,高岭何某之妻汪氏,三十而寡,青年守节,年届六旬。获赠匾“柏操翠茂”,几十年孤独痛苦,换取一块匾额,此风坑害妇女甚深,
   迷信旧时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对自然认识不足,信仰神仙鬼怪,形成许多迷信活动。该地迷信活动主要有下列几个方面:
   属于祈求免除病痛的:喊魂,收吓,求仙水、仙丹等。
   属于丧葬方面的:看风水,烧纸钱,买水,烧火把,丢买路钱。哭墓,扎灵屋等,
   属于请神问事的:问灵姑,发相、问爻,求签等。
   属于迷信宿命的:算命、看相,测字,抽牌等。
   属于修行的:吃斋,放生。
   属于迷信道法的:退犯,退煞,打酿、立柱、做道场等。
   建国后,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上述迷信活动基本消失。只有少数人,按旧时习惯摘迷信活动。

知识出处

高岭

《高岭》

高岭土,出自离景德镇4J公里的高岭村之高岭山。其土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有可贵的实用价值,自从十八世纪传到国外后,就成为矿物学上高岭石这一名词,它是以高岭村名而命名的。高岭之名遍及全世界,人们也心向高岭,古往今来至高岭考察、研究,参观的人不知其数,至今该地已成为文物保护重点和旅游参观景点。

阅读

相关专题

定亲过礼
相关专题
迎亲过门
相关专题
哭嫁回门
相关专题
招郎
相关专题
顶亲
相关专题
做寿
相关专题
三朝
相关专题
周岁
相关专题
十岁
相关专题
丧祭
相关专题
冬至祭祖
相关专题
撰谱、修谱
相关专题
清明扫墓
相关专题
穿着
相关专题
首饰方面
相关专题
酒席
相关专题
吃汤面
相关专题
吃新
相关专题
上梁
相关专题
乔迁
相关专题
发始
相关专题
饯行接风
相关专题
刻石立位
相关专题
赌博
相关专题
重男轻女
相关专题
外逝者不可入村
相关专题
抱童养媳
相关专题
抱望郎媳
相关专题
冲喜
相关专题
吸鸦片
相关专题
缠脚
相关专题
守节
相关专题
迷信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