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传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岭》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29
颗粒名称: 国内传播
分类号: G115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国内传播主要描写了高岭土在国内的传播历史等内容。
关键词: 高岭 文化交流 国内传播

内容

目前所见资料,当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为早。书中关于高岭土的记载有:“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糯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宋应星这里明确记述了高梁山出粘土,但应该说明的是婺源无高梁山;浮梁亦无高梁山,只有高岭山,显然是方言高岭山传闻之误。高岭自唐建置浮梁县以来,即一直属于浮梁县辖,因其与婺源交界,故宋应星以为是婺源。《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9年),翻刊于清初,许多书刊先后加以摘录或引证,并陆续出了多种版本,这是它在国内流传的情况,
   清代浮粱县学者蓝浦著、后经其门人郑廷桂补辑、并于嘉庆二十年(公元)815年)刻印的《景德镇陶瓷录》,关于高岭有三条记载:
  “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初止土著汪、何,冯,方四姓业此,今则婺邑多充户,然必假四姓名号刻印高岭块上,如曰何山玉、曰汪某,方某者,近邑西李家田,大州上亦出土可用,不大下于东土,但造佳瓷者,必求东埠出者耳。”
  “高岭,上者麻布口,次者糖口,最下器口,何谓瓷器口?试照擘验,土块口如破磁片,滑平无纹雨,不糙若刀切然,此土必无健性,造坯经烧必软挫。旧有红高岭,出邑东方家山,块色粉红,经烧则仍白色。后其姓以土竭近祖莹,遂请禁绝”。
  “高岭,不用碓春,取土起棚,不过淘练成泥印块而已,若釉不土,虽亦名土,实则取石,必先洗去石上浮土,再用锤碎成小块,然后杵臼一昼夜成土,始淘练印造。大约上春水大,每栅碓可全舂;下年水小力微,必减几支碓春。水急力匀,舂土稠细;水缓力轻,舂土稍粗。故所出釉不,上春者佳,作坯亦比下年者胜”。
   可以说这是对高岭土记述较为翔实的古代地方文献,它为研究高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是研究高岭土及景德镇瓷器的重要著述。
   在《南窑笔记》(作者及著作时间不详)中,也有关于高岭的记载:
  “高岭,出浮梁县东乡之高岭山,挖取深坑之土,质如蚌粉,其色素白,有银星入水带青色者佳,淘澄做方块晒干,即名高岭。其性硬,以轻松不压手者为上。近有新坑色白,坚重如不子状”。
   “不子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不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
   清末民国初,国内刘锦藻编著《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三百九十卷中,对高岭土作了总结性的记述:
  “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为高岭土。高岭本华语,以出于江西饶州府之高岭山故名。瓷器始出中国,在欧洲,则英国为瓷业先进。在1755年以前,英国所用之高岭土,乃由中国及日本输入。后于康瓦尔等处发见高岭土,国内制造始可自给”。
   民国间,亦有不少学者研究高岭,如张癸然,黎浩亭、吴仁敬、江思清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讲到高岭和高岭土,

知识出处

高岭

《高岭》

高岭土,出自离景德镇4J公里的高岭村之高岭山。其土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有可贵的实用价值,自从十八世纪传到国外后,就成为矿物学上高岭石这一名词,它是以高岭村名而命名的。高岭之名遍及全世界,人们也心向高岭,古往今来至高岭考察、研究,参观的人不知其数,至今该地已成为文物保护重点和旅游参观景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