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文化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岭》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28
颗粒名称: 六、文化交流
分类号: G115
页数: 5
页码: 42—46
摘要: 文化交流主要描写了文化艺术往往伴随着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对外交流而传播等内容。
关键词: 高岭 文化交流

内容

文化艺术往往伴随着物质产品的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它们的对外交流而传播。宋元以来,景德镇的瓷器销售海外,所谓。器行九域。,它既是中外物资交流的一项主要的内容,也是沟通中外文化的一座桥梁。中国传统文化的陶瓷艺术风格,随着中国陶瓷外销和制瓷技术的传播而对外国瓷器艺术风格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陶瓷文化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而存在。可是,在陶瓷文化交流中,却寓有高岭土的文化交流。高岭,本是江西省浮梁县的一个山名和村名,它之所以成为国际陶瓷工艺学上的高岭土(Kaolin)和矿物学上的高岭石(Kaolinitc)的名词,应当归功于那些以文字记载、传播高岭山和高岭土的人,高岭土是何时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于国内外的呢?因资料所限,只能在后面举例说明,
   国内传播
  目前所见资料,当以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为早。书中关于高岭土的记载有:“土出婺源,祁门两山。一名高梁山、出糯米土,其性坚硬;一名开化山,出糯米土,其性粢软,两土和合,瓷器方成”。宋应星这里明确记述了高梁山出粘土,但应该说明的是婺源无高梁山;浮梁亦无高梁山,只有高岭山,显然是方言高岭山传闻之误。高岭自唐建置浮梁县以来,即一直属于浮梁县辖,因其与婺源交界,故宋应星以为是婺源。《天工开物》初刊于明崇祯十年(公元1639年),翻刊于清初,许多书刊先后加以摘录或引证,并陆续出了多种版本,这是它在国内流传的情况,
   清代浮粱县学者蓝浦著、后经其门人郑廷桂补辑、并于嘉庆二十年(公元)815年)刻印的《景德镇陶瓷录》,关于高岭有三条记载:
  “高岭,本邑东山名。其处取土作不,初止土著汪、何,冯,方四姓业此,今则婺邑多充户,然必假四姓名号刻印高岭块上,如曰何山玉、曰汪某,方某者,近邑西李家田,大州上亦出土可用,不大下于东土,但造佳瓷者,必求东埠出者耳。”
  “高岭,上者麻布口,次者糖口,最下器口,何谓瓷器口?试照擘验,土块口如破磁片,滑平无纹雨,不糙若刀切然,此土必无健性,造坯经烧必软挫。旧有红高岭,出邑东方家山,块色粉红,经烧则仍白色。后其姓以土竭近祖莹,遂请禁绝”。
  “高岭,不用碓春,取土起棚,不过淘练成泥印块而已,若釉不土,虽亦名土,实则取石,必先洗去石上浮土,再用锤碎成小块,然后杵臼一昼夜成土,始淘练印造。大约上春水大,每栅碓可全舂;下年水小力微,必减几支碓春。水急力匀,舂土稠细;水缓力轻,舂土稍粗。故所出釉不,上春者佳,作坯亦比下年者胜”。
   可以说这是对高岭土记述较为翔实的古代地方文献,它为研究高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至今仍是研究高岭土及景德镇瓷器的重要著述。
   在《南窑笔记》(作者及著作时间不详)中,也有关于高岭的记载:
  “高岭,出浮梁县东乡之高岭山,挖取深坑之土,质如蚌粉,其色素白,有银星入水带青色者佳,淘澄做方块晒干,即名高岭。其性硬,以轻松不压手者为上。近有新坑色白,坚重如不子状”。
   “不子性软,高岭性硬,用二种配合成泥,或不子七分,高岭三分,或四六分各种搭配不同……”。
   清末民国初,国内刘锦藻编著《清朝续文献通考》第三百九十卷中,对高岭土作了总结性的记述:
  “陶土之种类极多,最纯粹者,西人称为高岭土。高岭本华语,以出于江西饶州府之高岭山故名。瓷器始出中国,在欧洲,则英国为瓷业先进。在1755年以前,英国所用之高岭土,乃由中国及日本输入。后于康瓦尔等处发见高岭土,国内制造始可自给”。
   民国间,亦有不少学者研究高岭,如张癸然,黎浩亭、吴仁敬、江思清等,都在他们的著作中讲到高岭和高岭土,
   海外交流
  最早仍是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在国外流传。此书日本子1771年出版营生堂刊本,法国于1869年出版的《中华帝国古今工业》有节译,德国f1882年出版的《中国植物》也有节译。可见随着《天工开物》的外传,高岭之名已于清早期传至海外。
  但对“高岭土”这个概念的确定及其应用,应以法国和英国为最早,并逐渐成为一个专有名词,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法国传教士恩脱雷科利斯(d' Entrecolle9)汉名殷弘绪,最早向法国介绍高岭土,他在《中国陶瓷见闻录》中写道:
   “瓷用原料是由叫做白不子和高岭土的两种土合成的。后者(高岭)含有微微发光的微粒而前者只成白色……”
   “高岭也是瓷器成份之一,其加工比白不子简单,一般直接使用自然土。”
  “精瓷之所以坚密,完全是因为含有高岭。高岭可比作瓷器的神经”,“一个豪商说:若干年前,英国人,也许是荷兰人,把白不子带回本国试图烧造瓷器,但他没有使用高岭,因而事归失败……这个商人笑着对我说:他们不用骨骼,而只想用肌肉造出结实的身体”。
  殷弘绪的《中国陶瓷见闻录》及《补遗》曾震动欧洲社会,使欧洲人士第一次读到有关景德镇及其瓷器制作技法真实的第一手材料。特别是他于1715年,把高岭土的标本寄往法国,更为国外研究高岭土提供了实物,从而引起了制瓷业人士的重视,也进一步宣扬了高岭土的作用。
  1867年美国《科学杂志》发表了约翰逊(S。W。John80n)和布莱克(J。M。Black)《论高岭石与细块高岭土》一文,文中把组成高岭土的粘土矿物称作高岭石(Kaolinite)从此以后,高岭又由陶瓷界延伸到矿物学领域。
  1869年10月,德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cn Fcrdinand)访问景德镇和安徽祁门。他在考察之后,著文介绍瓷石和高岭,还根据汉语高岭一词的读音译成今天通用的英文Kaolin一词,由于作者是地质学者,该文又是西方地质界从岩石学角度介绍中国高岭的第一篇论文,所以以后欧美地质学者都按李希霍芬的用法称此类矿石为高岭(Kaolin)。从此,高岭土成为国际通用名词,高岭也随之成为中外学者及专家们深切关注的地方。
  总之,高岭土名称及其资源与应用,已经遍及国内外。据1988年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高岭土》一书所述,目前我国拥有200多个高岭土矿点,有90多个重点矿区,国际上,据估计有50多个国家生产高岭土。而且高岭土已不仅是应用于陶瓷工业,而是在造纸工业,橡胶工业,搪瓷工业,油漆工业、塑料工业乃至粘土矿物合成分子筛中都在应用,足见其用途之广泛,

知识出处

高岭

《高岭》

高岭土,出自离景德镇4J公里的高岭村之高岭山。其土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有可贵的实用价值,自从十八世纪传到国外后,就成为矿物学上高岭石这一名词,它是以高岭村名而命名的。高岭之名遍及全世界,人们也心向高岭,古往今来至高岭考察、研究,参观的人不知其数,至今该地已成为文物保护重点和旅游参观景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