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产量与质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岭》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27
颗粒名称: 历史产量与质量
分类号: TQ623.6
页数: 4
页码: 38—41
摘要: 历史产量与质量主要描写了历史上高岭土的产量与质量,古文献无详实记载。许多陶瓷考古专家曾对此作了研究与探索等内容。
关键词: 高岭土 开采质量

内容

历史上高岭土的产量与质量,古文献无详实记载。许多陶瓷考古专家曾对此作了研究与探索,其中以刘新园,白琨于1981—1982年所撰《高岭土史考》一文所述为全面翔实,现主要根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并参照其他有关记载记述如下:
  历史产量高岭山矿体形态极为复杂,经地质工作者多次调查,有层状,脉状,透镜状,串珠状,囊状,枣核状。因成矿的母岩和风化程度不同,矿石的含矿率也不相同。晚期采掘的高岭土以土状为主,淘洗率10—30%不等。据高岭村掘土工传闻,明清之际,该地曾出过一种‘猴油土’(洁白细腻有如猴油)或。四两渣土。(每百斤原矿仅有四两尾砂),其出土率高达90%以上。地质工作者分析,极有可能是淀积型粘土,也有可能是由天然水冲刷淘洗藏于裂隙之中的粘土,故纯度极高。这说明高岭山的高岭土,因矿点、时期不同而出土率很不一致。其产量也就很难精确地计算了。
  据地质队的反复调查与工程揭露,高岭山比较集中的矿体多沿断裂构造分布,除近代开采的少数几处外,几乎都是明万历一一清乾隆间的开采点。其尾砂堆积共约653吨,如以出土率20%计算,明后期至清乾隆间,高岭山的高岭土总采掘量约为163万吨,平均年产量约为9千吨(以万历22年至乾隆59年200年减明末清初动乱20年计)。这一推算虽很不精确,但明代至清初高岭山之高岭土总产量不会少于163万吨却是比较可信的。高岭《冯氏宗谱》透露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高岭山仅麻石坳一地,就有婺源人数千淘泥,从本世纪四十年代高岭村淘泥资料来看,每人平均每天淘洗净泥(不子)200块,计50斤(黎浩亭《景德镇陶瓷概况》第150页)。由于40年代的淘洗工具,设备,方法都比较简单,大致与明清时代相同,乾隆五十九年淘泥人数如以两千计,该年出泥量约1.8万吨。据此,如以前面通过尾砂计算得出的高岭产量估计,这两百年内景德镇用于烧造各类精粗瓷器的高岭土,最少不会少于652万吨。
  历史质量明万历至清乾隆时期的高岭土质量,据刘新园等实地考察和以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测试雍正宫窑的瓷片为例,其瓷胎的铝氧高达30%,白度高达77.5%。今景德镇一带的瓷石含铁量多在1%,烧成后白度仅为66%。个别为72%。而高岭山之高岭土的含铁量仅0.6%,烧成白度均在82%以上。雍正宫窑器比五代和宋代瓷器白度提高,显然与高岭土的大量应用有直接关系。《景德镇陶录》中也说:“造佳瓷必求东埠出者耳”。造上等瓷器还必须求得东埠高岭与瓷石配合,由此推知,清初官、民两窑使用的高岭山之高岭土的质量是十分优异的,从地质上说,高岭山的高岭土属风化型矿床,而风化型矿床的表层高岭土,在风化作用下,其质量必优于下层。明代人使用的是表层高岭,近代测试的则为下层高岭,故知明代高岭必优于近代高岭。
  1907年(日·明治四十年)日本政府派遣农商务省技师北村弥一郎来中国考察窑业。归国后他写成了《清国窑业视察报告》,于民国四十一年(公元1908年)交日本农商务省商工局出版。该报告第四章《景德镇窑业》的第三节第四节详细记录了该地在当时使用的原料,其中有两处涉及高岭土不子。
   (按:一两以每斤十六两计)
  这里所说的星子是指产于星子县的高岭土,即庐山白土。这种土呈淡黄褐色,不需粉碎耐火度达1790℃,后成为明砂高岭的代用品。明砂就是高岭山优质高岭土,这一记载告诉我们,明砂高岭不子比星子高岭土不子体积小得多,重量仅为后者的1/14。其价格未标明,但据江西陶土管理局于民国25年调查整理的《景德镇瓷土概况》中记载的原料价目,东港高岭(明矿)每百斤1元,星子每百斤0.6元,可知明砂,优于星子。1943年,黎浩亭通过实地考察,写成了《景德镇陶瓷概况》一书,该书第十章记述了当时高岭土的价格,
  看来星子高岭与明砂高岭两相比较,若以重量计,后者价格约为前者的9.9倍。原因主要是明砂高岭铝氧较为稳定,约占36%,含铁量仅占0.6%,相对可塑性指标也略高于其他高岭土,工艺性能较好。

知识出处

高岭

《高岭》

高岭土,出自离景德镇4J公里的高岭村之高岭山。其土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有可贵的实用价值,自从十八世纪传到国外后,就成为矿物学上高岭石这一名词,它是以高岭村名而命名的。高岭之名遍及全世界,人们也心向高岭,古往今来至高岭考察、研究,参观的人不知其数,至今该地已成为文物保护重点和旅游参观景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