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口姓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岭》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18
颗粒名称: 三、人口姓氏
分类号: K810.2
页数: 9
页码: 19—27
摘要: 人口姓氏主要描写了高岭地区人口变迁、姓氏探源等内容。
关键词: 高岭 姓氏

内容

人口变迁
  古代人口已不可考,但据谱牒所载,乾隆年间有外县人数千来挖瓷土,而高岭各姓中,仅冯姓有丁800多个,由此推算,当时人口常住人口加上矿区流动人口当在5000人以上,这是指的繁盛时期,平时并不一定是这样,
  1967—1976年高岭人口统计表单位:人
  1949年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后,高岭这个山区的小自然村逐渐起了明显的变化。土地改革使得每个农户有田可耕种,有山可养护,人们生活安定下来。当时高岭本村全村有300人,嗣后经过互助组,合作社,一户一家的小农经济联合起采。然后是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到80年代的1984年又恢复乡的建制,基层政权的变化,使得高岭村时而合为一个生产队,时而分作几个生产队,时而与其他自然村联合。高岭的概念及其范围已非原来的一山一自然村,而是行政的组合了。因此人口的统计经不一改,人口的流动也比较大,人口数字的变化出就可想而知了。
   上表只能看出人口的大概情况。且以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再作比较,更可看出该地人口的变异。
   四个年份人口对照表单位:人
  从以上情况可知这样几件事情:第一,合作化后,高岭名称有了变化,如生产队,生产管理区,生产大队、村民委员会等,相应地引来了管理范围的变化和人口统计数字的变化,第二,原来称高岭,便指高岭一个自然村;现在称高岭村,则包括有几个自然村,即肖家,黄木、干坑,、高岭一队、二队、三队六个单位,第三,范围变了,人口也必然要变,且以1981年与1990年比较,1981年户数要少63户,人口少79人,劳动力少109人。
   由于高岭土的停采,又处于山区,除婚嫁的正常迁移者外,迁入迁出流动人口很少,多年来比较稳定。
   姓氏探源
  高岭村何时有居民?可考资料当推现存谱牒。高岭有两个自然村,俗称内村和外村,明代末期到清代中期,人口发展很快,两村合而为一,乾隆以后,人口减少,房屋颓废,又重新分成两村,高岭姓氏以冯,何、汪,胡为四大古姓,源远流长,盛传不衰,
  冯姓冯氏之族源出姬姓,地出始平,‘因食采冯城以为民。,素以汉代车骑都尉唐公为第一世。后来迁徙,延至宋代昭公,因躲避战乱,于宣和元年(公元,119年),带领叔仁,叔义、叔礼三子,从安徽休宁迁到浮梁东乡新正都(今白水)。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叔礼迁居玉岭(即高岭),为高岭冯氏始祖。
  冯叔礼迁徙高岭时,原居处为村水口,因迷信风水先生‘狮象把水口,富贵在源头。之说,又把村基定在内村。内村当时已有周吴两姓,因冯姓人多势众,便退让出村,冯族是个望族,明末清初号称八百壮丁。村内建庙,寺,祠多座,有名的‘崇德堂。建于清太宗崇德年间,因此得名,祠内有租178秤,清朝末年,日渐衰落。1949年解放时,人口不及四十,
   冯姓定居高岭至今传有三十世,八百余年。现在有二十余户人口,一百余人。
   何姓是高岭古代四大姓之一。源远流长,与高岭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高岭土的开发,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
  何氏一姓出自周成王弟唐叔虞之后,到韩王安辛末年(公元前230),韩为秦所灭,子孙散处江淮。因韩与何谐音,为避世乱,改韩为何。关于何氏迁徙定居;有两种谱牒两种说法,
  一,《高岭何氏宗谱》即前明老谱的说偿》,其内容为:‘何氏素以镇公为第一世。镇公即何镇,字子良,汉文帝朝,任庐江太守。传至三十三世何蕃,仕德宗朝,官至太学博士。生有四子:茂、、华、芬,芳。何茂,字完智,以文学任唐武宗会昌间(公元841—846年)初任河南通判,次任太平通判,后任节度使,同汪,许二总管巡行宜、歙,池,饶,道经浮东白水新正俨坑,见山青水秀,遂定居于此。茂公之子何浚,字伯俊,见高岭风景幽雅,嘱其子叔信迁居于此。所以何叔信是高岭何氏始祖。
  二,婺源《菊经何氏宗谱》及其所转载的《玉岭何氏支派》说法。具体内容为:‘第一世,何执中,字伯通,生宋神宗元丰戌午八月十五日卯时,卒于建炎已酉三月初七日辰时。生有四子铸,锤。铨,铜,居处州太县灵溪龙泉泽哲宗元符戌寅,状元及第,任翰林秘书。历宫宣和殿大学士,封荣国公。第二世,何铸,字伯璇,又字元济,生于哲宗元符戌寅三月。官至刑部侍郎,居乐平柳桥上河。第四世,何嘉,字仲纬,生绐兴辛未四月,卒嘉定壬辰。乾道已丑由乐平柳桥迁居婺源菊经(原称九径)。为菊经何氏始祖。第六世,何世克,字子让,迁浮粱界田望海桥。生有四子:茂,华,芬,芳。第七世,何茂,字春壮,又字宗智,任河南太平通判。红巾起义,朝廷诏授防御使。以妻子居黄墩,率汪、许二总管巡行宣,歙,池,饶,道经浮梁东面白水新正,于是,就在这里定居。生有四子:浚、溶,弥、漪,第九世,何叔信,由俨坑迁居高岭,亦以叔信为高岭始祖。
   两说何者为是?为便于比较,列表如下:
  同时,我们可用古代修谱撰文人的说法来剖析。据高岭何氏前明老谱(包括天顺四年,万历二十一年,天启三年)和清,咸丰十一年四届撰谱均持第一种说法。而清康熙三三年,乾隆三十九年,乾隆五十六年,嘉庆二十年四届撰谱则持第二种说法,民国二年所修之谱,二说并存,并转录了前明,康熙以来各届谱谍中的名人所作的谱序和首人自序,着重于前明和咸丰十一年之论。
  对于历届谱谍的真伪及造成世次混乱的原因,龙飞咸丰十年高岭何氏宗谱《前明老谱重考旧序》作了详细考证。序云:“前明老谱以镇公为鼻祖,世象脉络联贯,详明。其‘世系根源序说’与世系可对,历代鉴史纪年可按,绝无伪扯,颠倒错乱之弊。稽其踪,未有老于此。越百六十四年至天启癸亥已经朱公、潘公、施公主修两三番,又得邑人黄龙光先生手订并作跋书根源,名序刊墨……是谱本不误。自康熙之修,弃置不用,以后遂无人知。不用不出,不出不见,无怪其然也。”
  造成这种新不依旧,老不接新的原因,在乾隆五十六年届修《何氏宗谱》“首人自序”中曾说:“今日之谱,何由而作乎?诚以宪禁森严,谕令民间旧牒悉该呈学核正,頌示新条,只载世系基图。其余诗文序记恐犯字讳,不许多录”,可知,清代严酷的文字狱,是造成谱牒遗漏混乱的主要原因。当然,也还有其他主观因素。清咸丰十一年《玉岭何氏宗谱》“首人新序”中载:“蕃公本唐德宗时人,茂公唐武宗会昌时人,浚公亦唐时人。据所扯执中公生于宋神宗元年。夫自唐德宗至宋神宗,元年共有二百九十三年。以二百九十三年之人,为二百九十三年后之人之七代孙,以三十年一世计之,我蕃公年纪抑下凡五百年,谬妄已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不过欲以宗谱为奇货,或因回录自失真谱,遂生出许多颠倒计较,乘无据徙桐仕宦欲保祖墓之晾,藉以招引同姓,自占地步之计,弄假成真,自弃真就假。一犬吠影,百犬吠声。弄到后来,虽明知其错,而不能认错,冤哉!谓其未见玉岭真谱耶,何以又采施公,潘公,朱公之序而改其祖镇公之文;谓其已见,何以置黄公之跋不载且改茂公讨巢为讨红巾军,以谱膘为儿戏,有心作伪,祖宗罪人”。据此,可以看出,前明老谱详尽备致,真实可信,而康熙迄嘉庆四届所修之谱疑问甚多难以为据,
   何氏之祖叔信始迁高岭时间,历届谱系虽未注明,但根据前后蝉联,可以推算出来。
  按第一种说法,何茂公仕唐会昌间(公元841年至846年),后巡行至浮东新正俨坑而定居,孙叔信始迁高岭。假定茂公初仕唐时(即公元841年)年方三十,五十诏封,巡行定居俨坑,并生子浚,八十得孙叔信,叔信又五十始迁高岭,那么,叔信迁至高岭时间在公元940年左右,至今已有千余年了。另外叔信迁居高岭至今传至三十四世(各分支世数不尽相同,取其中间)。按三十年为一世计算,该有一千零二十年,和原判大体相符。
  若从第二说法,第一世荣国公,生宋神宗元丰戊午(公元1078)年,按三十年为一世计算,第七世茂公(细七)迁浮之俨坑就大约在公元1288年,也就是在宋末元初。(民国十三年《玉岭何氏宗谱》。首人序说。中“茂公迁浮应在宋之季”就是这样推算出采的),茂公之子叔信迁高岭就应在元末了。(菊经《何氏宗谱》所载同此)。元代至公元1368年而灭,至今有六百二十年,按计算仅有二十世,何来三十四世,显然与事实不符。
  因此,可以确定:何氏之姓以镇公为第一世,传至三十四世茂公,巡行来浮东白水俨坑定住后,其孙叔信于唐末迁居高岭,为高岭何氏始祖,叔信传至现在三十四世,历时千余年,为什么要考证这一段何氏定居高岭的历史呢?因为这与高岭成村及高岭土的开发有关,故不得不多费点笔墨。
  汪姓汪姓是高岭四大古姓之一。索尊廷缘公为鼻祖,十三世一公于元代至元年间始迁高岭,为汪氏高岭支派始祖。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汪族是个望族。自古以来,子孙繁茂,人才济济,素有。浮东之巨。的说法。
  胡姓胡氏得姓源远流长,相传帝尧时,明显夫人(即娥皇女英),因登凤仙楼,梦见明月光辉,乾坤气朗,月边有十个口,觉得汗流遍身,情思如醉。于是修整容颜,俯叩御阶上,奏得梦原因。尧帝听罢,认为夫人有孕,是太子要降临的预兆,夫人初孕时,尧帝也得一梦,梦见北方有五色祥光映人宫殿内,云中有位神仙指着孕腹说:“这不是一般的福子,他凭借神龙之威,光宗耀祖”。说完,就不见了。尧帝把自己梦中所看到的情景,问臣下是什么原因,丞相陈稽永奏曰:“夫人梦见明月,月边有十个口,则成古字。古边有月则成一个胡字,合有胡氏之祖出世。帝闻所奏,非常高兴。不久太子降世,帝忙令人大开七宝殿,张乐设宴,会集群臣。大家都称胡太子。太子年方七岁,便封为安定王,其后又续封永昌公,这一故事近于荒诞,只能作为民间传说,以供作参考。
  永昌公生有五个儿子,各被封侯,尔后子孙繁衍盛大,陆续封王的达一百七十人,封侯的有八百七十人。世居咸阳。直至永嘉七年(即公元307年),因后宫作乱,全族避难江右,等后来返咸阳故土时,仅剩六十余户,其余皆散布天下,不可胜数了。
   胡氏素以阏父为始祖,仕周,任陶正,生有一子,赐名为满,后谥胡公。胡满为第二世,生于商帝乙三十六年(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至二十世孙彪,由清华迁井口,彪子胡轰于明朝嘉靖丙申(公元1536)年迁浮梁天宝都头,轰之孙金林始迁高岭,为高岭胡氏支派始祖。胡金林生于明天启壬戌(公元1622)年,据此,可以推知,胡氏之姓迁居高岭,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其他姓氏在高岭古姓之中,除了以上所叙的冯、何、汪、胡四大姓外,尚有周、吴两姓,相传,他比上面四姓定居还要早得多。在明代天启年间村基图上,就有周、吴两姓的住址,现已失传,
  戴姓、程姓是后起的两大姓氏,他们都是建国前后由婺源石城迁居到高岭开山种地的。他们时间虽短,但发展较快,现在均有七八十个人口了。

知识出处

高岭

《高岭》

高岭土,出自离景德镇4J公里的高岭村之高岭山。其土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有可贵的实用价值,自从十八世纪传到国外后,就成为矿物学上高岭石这一名词,它是以高岭村名而命名的。高岭之名遍及全世界,人们也心向高岭,古往今来至高岭考察、研究,参观的人不知其数,至今该地已成为文物保护重点和旅游参观景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