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政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高岭》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30000017
颗粒名称: 村政建设
分类号: K901.9
页数: 3
页码: 16—18
摘要: 村政建设主要描写了高岭水电1976年,生产队筹资,在水口亭下边,建起了一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为1200千瓦时等内容。
关键词: 高岭 村政建设

内容

水电1976年,生产队筹资,在水口亭下边,建起了一座水电站,年发电量为1200千瓦时。古老的山村第一次安上了夜明珠。但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不久,水电站便颓废了。后来,生产队化一为三,个别队试用柴油机供电,全村共有发电能力3000千瓦,但未能普及。1986年,高岭村民委员会(原高岭大队),自筹公助,从东埠牵引三墩高压线3180米,耗资3万余元,使每个村民都能使用电力照明,至1987年,年用电量14700千瓦时。从而结束了高岭无电的历史,
   交通运输
  古道宋代中期,高岭几个大户、族祠、“义济”仓等捐资赞力,把原来高岭通往东埠、脚溪、黄家山的几条主要山路,全部翻筑,改用石块砌路,改变了过去那种“下雨翻跟斗,天晴尘满身”的状况。明万历,清康熙、雍正等年间,村民又几次按户筹资,照丁摊派,出工赞力,加以整修,当时要求每丁分路一丈,包工包料,一旦完工,便刻石铭记。清乾隆年间,婺源石城村民也集资把婺源石城通往高岭的二十几里山路,全部石砌与高岭相接。因此,高岭成为通往婺源重要交接点之一。
  公路1954年,为了更好地开采和运送高岭土,在浮东矿一矿区的主持下,从高岭水口亭下的矿区(俗称老厂)修筑了一条通往东埠码头的小公路,全长7公里,这是高岭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公路。1982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决定,把高岭作为旅游区对外开放,筹资30万元,修筑了从东埠到高岭的另一条公路,新修的公路路面宽7米,来高岭观古矿坑、尾沙的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方便。
  桥梁高岭境内有两座古代桥梁。一座是聚秀桥,位于高岭村口水口亭下,此桥建于唐末宋初。桥身为双幅单拱。桥上有亭,桥头原建有关圣、真君寺,明代万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曾对此桥多次加固维修,另一座是弥陀柱桥,单拱,桥身较窄,长十五米,桥头有一石柱,名叫弥陀柱因此得名。
  文化教育清代以前,高岭只有私塾。多由绅士,秀才经办,学生多则十几人,少则四五人,教学因人而异,清末至民国,曾设蒙馆,学生大多是入学启蒙的,主要以《三字经》、《昔时贤文》等书为教材。学生受完启蒙教育后,再到鹅湖东山书院及外地经馆深造。1948年,高岭始创立国民小学,小学校的校长由浮梁县政府任命,国民初级小学的主要课程有:国文,算术,图画,音乐,游戏等。教师报酬在“义济仓”内支付,义济仓是村设的社会福利组织,教师每人每月谷两担,旧时叫做束修。
   解放后,高岭仍设初级民办小学,一般为四个年级(也曾设过五年级),两个复式教学班,教师有公办与民办。资金来源为民办公助。
  高岭自古以采,就有“厚读书”之风,“家无隔夜粮”,也要“送子上学堂”。至于“寡妇训子”,“公妈(读上声,即祖母,高岭方言)教孙;”已蔚然成风。凡读书有成就或参加乡试郡试归来,族内必在祠堂里,大摆酒席,为之接风洗尘,这种习俗沿至现在,谁家子女考上中专,大学,家长也是不惜花费举办筵席宴请亲朋和授业教师,

知识出处

高岭

《高岭》

高岭土,出自离景德镇4J公里的高岭村之高岭山。其土具有可塑性、粘结性,分散性、耐火性,绝缘性和化学稳定性等工艺性能,有可贵的实用价值,自从十八世纪传到国外后,就成为矿物学上高岭石这一名词,它是以高岭村名而命名的。高岭之名遍及全世界,人们也心向高岭,古往今来至高岭考察、研究,参观的人不知其数,至今该地已成为文物保护重点和旅游参观景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