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革”后文献选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81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文革”后文献选录
分类号: G219.275.6
页数: 14
页码: 168-181
摘要: 本节收录了景德镇“文革”后文献选录的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关于《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的请示报告、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文件等文献资料。
关键词: 景德镇 “文革”后 文献选录

内容

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
  景党发(1979)238号
  关于同意创办《景德镇通讯》的批复市委宣传部:
  你们报来景宣字(1979)006号《关于创办(景德镇通讯)的请示报告》获悉,为了适应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的需要,及时总结、交流我市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情况、经验,经1979年12月17日市委常委讨论决定:同意从1980年1月起创办《景德镇通讯》。
  《景德镇通讯》为中共景德镇市委的机关刊物。在市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由市委宣传部实施具体领导,设专人负责编辑出版工作。
  《景德镇通讯》暂定每周出刊一期。暂定行政编制五人。由市委组织部抽调。
  《景德镇通讯》印刷、校对工作,由市新华印刷厂负责,发行工作由市邮电局负责。
  《景德镇通讯》明年所需经费2万元,由市财政局拨给。
  此复
  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十八日
  抄送: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市工业局、市邮电局、市新华印刷厂
  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
  景党发(1981)156号
  批转市委宣传部
  《关于“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的请示报告》各区委、市委各部门、市革委各委、办党委(党组)、各局党委(党组)、各人民团体党组:
  市委同意市委宣传部《关于“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的请示报告》,现转发给你们。
  《景德镇通讯》是市委的机关刊物,为了加强党在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挥党的舆论工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市委经过讨论,决定从明年元月份起增加《景德镇通讯》刊期,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办成日报。为此,希望全市各级党的组织,都要积极支持《景德镇通讯》的改刊工作,加强通讯队伍的建设,推荐和输送适合做新闻工作的干部,并协助做好报纸的发行工作。
  关于《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的各项具体事宜,由市委宣传部牵头,会同有关主管部门协商办理。
  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九日
  关于《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的请示报告
  市委:
  为了加强思想战线的工作,办好《景德镇通讯》,充分发挥党的舆论工具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进行四化建设中的作用,根据全市广大干部和群众迫切要求增加刊期的愿望,我们意见从1981年11月起,将《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从明年起,增加刊期,现将有关问题请示如下:
  一、组织领导和机构设置
  《景德镇通讯》社是市委机关刊物《景德镇通讯》的编辑、出版机构,在市委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归宣传口。
  成立《景德镇通讯》社党组,负责该社全面领导工作,党组成员为3至5人;成立《景德镇通讯》社编委会,设编委5至7人,负责《景德镇通讯》的编辑、出版工作。新华印刷厂成为《景德镇通讯》社印刷厂,承担《景德镇通讯》的出版工作,归《景德镇通讯》社领导,《景德镇通讯》社设编辑部,承担《景德镇通讯》的编辑工作。编辑部下设政治生活组、经济生活组、文艺副刊组和编辑办公室四个职能机构。
  二、刊期和人员
  仍以四开小报纸形式,从1982年1月开始每周出刊两期,逢星期三、六出版,以刊登本市新闻为主,积极创造条件,争取1983年办日报。
  以每周出刊两期计算,编辑部需要增加到18—20人,其中负责人2人,编采人员14—16人,通联和事务工作2人。
  三、经费
  今年经费维持现状,照原由市财政局拨款。从1982年元月起实行以厂养报,自负盈亏,国家不拨办报经费,印刷厂的利润全部用于养报和为报纸的发展创造必要条件。
  如无不当,请予批转,以便贯彻落实。
  中共市委宣传部
  一九八一年十月十一日
  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
  景党发(1982)字第101号
  关于《景德镇通讯》更名为《景德镇报》的请示报告
  中共江西省委:
  为了加强党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发挥党的舆论工具的重要作用,办好地方党报,经市委常委1982年7月6日研究决定,将《景德镇通讯》更名为《景德镇报》,公开发行。
  更名后的《景德镇报》仍为四开小报,每周二期,人员编制、管理体制、经济来源等均暂时不变。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中共景德镇市委员会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日
  抄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赣宣函(1982)2号
  中共景德镇市委:
  报来《关于〈景德镇通讯〉更名为〈景德镇报〉的请示报告》收悉。根据1981年10月5日省委常委会议关于“地、市可办报”的精神,同意《景德镇通讯》更名为《景德镇报》,并请向省出版局办理出版登记手续。
  此复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1982年7月11日
  抄送:省出版局、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
  印刷批准书
  赣出字(1982)第82120号
  中共景德镇市委:
  经省委宣传部批准,你们创办的《景德镇报》,同意在市新华印刷厂印刷,希按规定缴送样本。
  江西省文化厅
  一九八二年七月十三日
  刊期:周三 开本:四开 字数:14000字 印数:8000份
  发行方式:公开发行 发行范围:面向全市,适当外销。
  本批准书一式三份,一份存根,一份出版申请单位自存,一份交承印单位。
  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文件
  景城规划(85)字第075号
  关于划拨景德镇报社社址用地的批复
  景德镇报社:
  你社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关于要求规划社址用地的报告收悉。根据市计划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对你社建设项目八四年已报省,正式项目待八五年另行下达,请城建局给予规划地点的批示。经我办研究原则同意在广场北路(市经济委员会教育中心)北侧划拨用地15043平方米(22.5645亩)给你社基建使用,其中水田和旱地约计3025平方米(计4.9375亩)。具体位置详见千分之一地形图红线所示。
  希按照景政发(1982)105号文件规定,在用地红线范围内做好总平面布置,总平面布置时,首先应按照马路设计标高,确定红线内的地平标高进行布置。并将各种管道、化粪池绿化以及附属设施等分别布置在总平图上以利审查,进行单项建设之前,应报投资批文,施工图1份来我办审查并办理单体建筑许可证手续,经我办派员实地放线定位后方可施工。
  注意事项:
  1、按照国家征用土地有关规定办理征用土地有关手续,待我办发给用地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建设。
  2、基本建设必须坚持先地下后地上的原则,先安排好各种基础设施项目,再进行单体建筑施工。
  3、当在用地红线走向上,设置挡土墙时,挡红线内的土,红线为坡脚线,挡红线外的土,红线为坡顶线。
  4、临街的单体建筑要符合规划要求进行设计。
  特此批复
  附:1/‰地形图红线1份。
  景德镇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
  一九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抄报:市政府办公室、舒副市长
  抄送:市计委、市安委、市土地利用管理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建行、局规划设计室、建筑管理科
  景德镇报社文件
  景报发(85)第17号
  关于办景德镇日报和星期刊的请示报告
  市委:
  根据形势的发展和本市人民的要求,经报社党组研究决定:景德镇报将从1986年元月开始增办星期刊,1986年7月1日,正式改办为景德镇日报(即周六刊)。
  现将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报告如下:
  一、办日报急需调整机构,充实人员。明年改办景德镇日报,工作量成倍增加,需增加的人员大致安排是:夜班编辑室三人,时事编辑室三人,收讯一人,采编室四人,群众通联工作室四人,美术编辑室一人,校对室二人,广告科二人。印刷车间包括铸字、制版、排报、印报、电工、机修等十人,总计30人。由于对进报社工作的同志质量要求高,目前人才来源很困难,有些我们想调的、拟调对象的部门和单位又不肯放,为此,要求市委责成市编委、市劳动人事局,解决编制和调人问题。
  二、增加办公用房。随着办日报人员的充实和机构的增设,办公用房很困难。为了应急,我们要求,在大楼没有建成之前,请市委出面与人防办联系,再借用或租用人防办招待所三至五间房办公,大楼落成即予归还,租用期间,其费用由市里拨款解决。
  三、急需拨款添置办日报必不可少的印刷设备。今年,景德镇报的发行量是一万三千多份,加上交流的,实际印刷数为一万五千份,明年日报的发行量则要达到二万份,实际印刷数为二万五千份,而我们现在的印报机,每小时只能印报一千多份,况且出日报要刊登新华社的电讯稿,一般付印都要到深夜十二时以后,印刷设备不解决,正常出报无法实现,再者,报纸遇上套红,需多一倍功夫,问题就更大。因此,办日报必须购买一小时可印报五千份的双色胶印机一台,这种印刷机一台要二十多万元,我们拿不出这笔资金,要求市里拨款解决。
  四、调整编委会。改日报后,工作量增加了一倍,而且每天晚上都有夜班,为了加强编采和夜班工作的领导,把好出报关,我们急需调整编委会,编委会以五至七人为宜,请市委考虑适当的人选。
  五、经费问题。以纸张为例,我们现每年用纸是二十四吨,其中只有十六吨为平价的计划用纸。明年办日报,需用纸六十八吨左右,计划用纸仍为十六吨,其余全部要买议价纸。仅用纸一项,一年就要多花十万多元。另外,稿费支出要成倍增加,职工工资等其它费用开支也越来越大,据统计,明年办日报经费至少要比今年增加三分之一。
  六、发行问题。明年报刊杂志征订工作已经开始,现在景德镇报收订按周三刊收费,明年增办星期刊和改办日报,按邮电局有关规定,收订是一次收费,以后增刊不另增收费用,仅此一项,又要亏损十几万元。我们建议,邮电局在收订景德镇报时,先订半年,待明年下半年改为日报后,再收订一次,以免我们枉受损失。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如无不妥,请就缩短刊期问题转报省委宣传部审批。
  景德镇报社
  一九八五年十月三十一日
  抄报:市委宣传部
  中共景德镇市委文件
  景党发(1985)字第33号
  关于办景德镇日报和星期刊的报告
  中共江西省委:
  《景德镇报》为景德镇市委机关报。早在五十年代,它就是日报。后因十年内乱,一九七二年被迫停刊,一九八○年一月,为恢复景德镇报作准备,《景德镇通讯》与全市人民见面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一九八二年八月景德镇报正式复刊,至今仍为周三刊。
  随着改革的深入,景德镇被列为全国甲类开放城市,乐平县又划归景德镇市管辖。而作为周三刊的景德镇报,已远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全市人民和外地来景市的同志的强烈要求,为进一步抓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宣传,景德镇报尽快缩短刊期,改为日报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决定采取分两步走的措施,以实现景德镇报由周三刊向日报的逐步过渡:
  一、从一九八六年元月开始,景德镇报在现有周三刊的基础上,增办景德镇报星期刊。
  二、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景德镇报正式改办为景德镇日报(即周六刊)。
  至于发行问题,要求将“适当外销”恢复为“全国发行”。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中共景德镇市委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十四日
  抄送:省委宣传部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批复)
  赣宣字(1985)142号
  中共景德镇市委:
  经研究:同意景德镇报自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由周三刊改为日报,并可以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不同意增办景德镇报星期刊。
  批复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
  一九八五年十二月二日
  抄报:中宣部
  抄送:省文化厅、省邮电管理局、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报社
  江西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就《景德镇日报》面向全国发行发出通知
  一九八六年五月八日,江西省邮电管理局邮政处发出(86)外字第3号文件,通知各省、市、区邮电管理局,北京、上海、重庆市邮政局报刊发行局、处、科,43—7《景德镇日报》经省委宣传部批准同意,从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起向全国发行,该报周六报,周一无报,单价0.04元,月价1.00元,市级,限国内发行。汇总定单于出版前三天寄达景德镇市邮电局报刊发行组。我局已于四月二十八日电告。
  关于进一步做好《景德镇日报》发行工作的通知
  全市各单位:
  经省委宣传部批准,《景德镇日报》将在《景德镇报》的基础上于今年七月一日正式复刊并面向全国公开发行。
  复刊后的《景德镇日报》将紧密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联系景德镇地区的具体实际,采取丰富多采的形式,准确、鲜明、生动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宣传景德镇地区经济建设的新事物、新成就、新经验,为两个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近年来,在各级党组织和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景德镇报》的发行量逐年增长。这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景德镇日报》的复刊,各级党组织要进一步把《景德镇日报》的发行以及读报用报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现就此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景德镇日报》复刊后,发行范围扩大为全国,其发行工作应立足改革,提高质量,改善服务,千方百计地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要在巩固老订户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全国各地的新订户,尤其要抓好各产瓷区、对外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发行工作,使《景德镇日报》成为宣传景德镇和加强与全国各地横向联系的有力工具。
  二、农村是报刊发行的广阔市场,要继续抓好《景德镇日报》在农村的发行工作,做到每个村民小组都应订有《景德镇日报》。要改革邮递网路,广开发行渠道,尽快改变农村“缺报少刊”、信息不畅的局面。在城镇,《景德镇日报》要发行到居委会、工矿的班(组)、商店的柜组和中等学校的教学班等基层单位。宾馆、饭店、招待所以及医院的住院部,要尽量多订一些党报党刊,做到每个房间有一份《景德镇日报》。大的饭店和宾馆每层楼要设阅报架。
  三、做好零售和张贴工作。邮电部门和报社要采取相应措施,扩大《景德镇日报》的零售业务。城市的车站、码头、广场、集市和人口集中的地段都要设立报刊零售点,张贴《景德镇日报》。公安、工商行政管理、铁路、交通、城建等有关部门应热情支持,提供方便。
  四、关于单位订阅报刊所需经费问题,仍可参照财政部(79)财预字18号文件精神,凡属全民所有制的单位用公款订阅;集体所有制单位,仍在公益金、集体提留或管理费用项目中开支。对离休的老同志订阅党报党刊的经费,属老干部活动室订阅的在老干部业务经费中开支;老干部个人订阅的,可在老干部所在单位的党费留成中或老干部特需经费中开支。各单位补贴的书报费,都应用于订阅书报。同时,要大力提倡自费订阅。
  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
  一九八六年六月三日
  景德镇日报社文件
  景报发(92)第8号
  关于景德镇日报星期刊增办四开八版的报告市委:
  《景德镇日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它于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赣宣字(1985)第142号文件批复同意,由原周三刊改为日报(即周六刊)。
  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景德镇市不仅被列为全国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同时又属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内陆城市。而作为周六刊的《景德镇日报》,要切实负起这一任务,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满足全市人民和来景国内外宾客的精神需求,与目前报纸因版面小、容量少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尚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宣传,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我们拟从一九九三年一月起,将《景德镇日报》星期刊由现在的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以达到寓报纸的指导性、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宣传效果,为瓷都经济腾飞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景德镇日报社
  一九九二年九月廿五日
  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报告)
  景党字[1992]18号
  中共景德镇市委
  关于景德镇日报星期刊增办四开八版的报告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
  《景德镇日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它于一九八六年七月一日经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赣宣字[1985]第142号文件批复同意,由原周三刊改为日报(即周六刊)。
  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景德镇市不仅被列为全国甲类对外开放城市,同时又属实施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内陆城市。而作为周六刊的《景德镇日报》要切实担当起这一任务,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舆论环境,与当前报纸因版面小,容量少的实际情况相比较,尚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为进一步搞好新时期的宣传,促进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向深层次方向发展,我们拟从一九九三年一月起,将《景德镇日报》星期刊由现在的四开四版,改为四开八版,以达到寓报纸的指导性、思想性、知识性、群众性、可读性为一体的宣传效果,为瓷都经济腾飞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报告,当否,请批示。
  中共景德镇市委
  1992年8月25日
  抄送:江西省委宣传部
  中国共产党景德镇市委员会(报告)
  景党字[1994]24号
  关于《景德镇日报》扩为对开四版的报告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江西省新闻出版局:
  《景德镇日报》是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也是景德镇市唯一的日报,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我市两个文明建设成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景德镇市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景德镇日报》目前四开四版小报形式,与景德镇市业已成为赣东北中心城市和纳入“昌九景”金三角并融于长江沿江经济开发区域的地位不甚相称,其容量亦不能适应地区信息传播和两个文明建设宣传之需要。
  鉴此,从景德镇市实际情况和《景德镇日报》现有条件出发,我们拟于1995年元月1日起,将现为四开四版的《景德镇日报》扩为对开四版。谨请予以办理扩版有关手续。
  特此报告
  中共景德镇市委
  1994年10月26日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文件
  赣新出报刊字[1994]第99号
  关于同意《景德镇日报》扩为对开四版的批复
  中共景德镇市委:
  关于要求《景德镇日报》扩为对开四版的报告收悉。
  经研究,同意《景德镇日报》从1995年1月1日起,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其余项目不变。
  请通知景德镇日报社派员持“报纸登记证”来我局办理有关手续。
  江西省新闻出版局
  1994年12月12日
  抄报: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署
  抄送:景德镇市委宣传部、景德镇日报社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