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印刷与发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66
颗粒名称: 第十二章 印刷与发行
分类号: G219.275.6
页数: 9
页码: 122-130
摘要: 本章记述了景德镇的印刷与发行的印刷工作、发行工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报刊 印刷 发行

内容

第一节 印刷工作
  印刷是报纸由精神产品转化为具有商品性质的新闻产品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得以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先决条件。
  印刷的主要任务,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从报业现代化管理来论,就是加速技术进步,提高报纸印刷质量,增强时效性,以适应现代报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报纸印刷技术的进步,是以排版工艺的技术发展为主要标志的。我市的报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和全国各地一样,也大致经过了由铅排到电脑照排,由活字排版到照相排版,由凸印到平印,由手工印刷到半自动印刷,再到全自动印刷的过程。告别了千余年的“铅与火”,实现了“光与电”印刷报纸的全新工艺。
  我市报业的活字排版始于何时仍无文字和实物可证,但是,五十年代以前的报纸,都是活字排版,其工艺用材仍与五百年前的差不多。仅在合金的配比和操作的设备、操作技术上有所进步。
  活字排版工艺,分铸字、拣字、装版三大工序。我市比较早的报纸印刷,大都是由拣字工人按照报社编辑设计好的版样拣字拼版,最后装成一块整版,直接放到平版印刷机上印刷出来,称之为“活版印刷”,而关键又在于拣字排版。这种工艺效率低,而且印刷常会跳字,质量难以保证。
  到了五十年代后期,改“活版印刷”为“纸型法复印版”印刷,这种方法是先将拣好的活字版作原版,压成纸型,再利用纸型浇铸成的铅版进行印刷,质量和速度都大大高于活版印刷。字体由10多种增加到20多种。到了八十年代,增加到45种之多。
  活字排版印刷也好,还是“纸型法复印版”印刷也好,都要通过热能进行熔铅才能奏效。所以,印刷行业都把这种利用热能铸字排版的方法称之为“热排”。
  “热排”报纸印刷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我市报业在“热排”的基础上,过渡到“冷排”,不用铅,不需要加热熔铅,使工人从“铅”与“火”中解放出来。直接采用第四代照相排字机,即激光照排机(是利用激光扫描的原理,取得阴极射线管成像的照相排字机,为目前最先进的照排机)。其结构原理是从激光器发出的光束,经过声光调制器,将电子计算机发来的信号进行调制。再由扩束器扩大光束的直径,投射在多面体转镜上,再经透镜聚焦于感光材料上排出版面。它可与电脑终端、屏幕组版系统与激光排字机等组成编辑排版系统。
  电脑激光照排机的出现,对于我市报业来讲,为《景德镇日报》首先采用,并成为全省首家采用。继而《景德镇广播电视报》、《乐平报》等也采用了电脑激光照排系统,彻底告别了“铅”与“火”的时代,走上了报业印刷的电子时代,实现了跨世纪的飞跃。这不仅使报纸的时效性增强,面貌焕然一新,而且大大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电子印刷技术的发展,对昔日习惯于躬腰拣字拼版印刷的工人来说,无论在素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起了根本性的变化,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从业务素质上讲,一般未经培训而又缺乏现代科学知识的旧时工人是无法适应新的需求的。从数量上讲,由于采用了新的电子技术,实际操作人员数大大减少。过去四五人,甚至更多人干的活,现在只要一人就能干完。大量的工序都被精简,如拣字、拼版、打纸型、浇铅版等等。这就带来了加速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提高现代化设备的管理水平,发挥其效益的任务。
  在管理方式和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过去印刷报纸,是由印刷厂或出版部给报纸车间下达指令,分工执行。由铸字、拣字、照相制版、拼版、浇铅版、机印,贯穿到底,相互配合,形成金字塔式的结构流水线。而采用电子新技术,编辑部与印刷厂或出版部,则很难截然分开,必须互相渗透,形成网状联络的管理结构。甚至有些编辑成了原排字工人的延伸。电脑打字员与编辑共同拼制版面,在屏幕上修改版样,这对于打字人员、编辑人员来讲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编辑部的管理人员到领导者,也都要以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方式开展工作。这是报纸适应时代要求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然要求。
  如何加速技术进步,市、县两级党报都摸索出一条艰苦创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筹措资金,自我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发行工作
  我市报业任何一家报纸和全国各地的报业任何一家报纸一样,都是新闻传媒的重要载体,具有强烈的时间性。一出版,就必须使之最迅速、最广泛地同广大读者见面,否则就会丧失其作为新闻纸的社会价值。因此,搞好报纸发行工作,是保证实现其报纸这一精神产品的社会价值的重要环节,也是报业管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市有史以来,报纸的发行体制,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是报社既是出版者,又是发行人的所谓“自办发行”。
  二是报社只搞出版,发行工作委托邮局办理。
  以上两大类型,形成各自的发行系统。前者是自办发行系统,后者是邮办发行系统。
  我国的报纸发行历史,汉唐时代的《邸报》由驿站邮递,明代万历年间出现的《京报》,由民间设立的报房公开叫卖或接受订户。这对于我市当时来讲,也是如此。
  解放前,我市报纸基本有如下几种发行方式:
  一是报社自己有一套发行机构,组织办理读者直接订阅,也办理一部分零售和批发业务。批发对象大多是私营派报业,市内订户雇佣送报员递送,外埠交邮局作新闻纸邮寄;
  二是报社只管本市和外埠的批发机构,本身不办理具体发行业务;
  三是报社自己不设置发行机构,报纸全部交私营派报业包销。例如原坐落在今市政府大门左侧的有益书报社便是一例。
  自十九世纪末到新中国成立前,我市大小书店,此起彼伏,前后共达27家之多,几乎都兼营报纸,其中有益书报社是于1934年由欧阳三兄弟——华候、肇庆、云祥合股经营的私营书报企业,集图书、报刊、印刷于一家,还附设阅览室,免费向读者开放,很受读者欢迎。1937年以来,由于发行的书报有许多抗日救国的内容,当时的浮梁专署书刊杂志审查委员会,下达《训令》九次之多,严令禁止发行抗战以来的红色书报期刊,从此,有关抗日救国的进步书报期刊只得转入地下发行。
  1941年,由于邓世昌文县书局发行了从上海调进的宣传抗日救国的书刊,当年被宪兵队查封,并抓走了少老板邓华民和两名工人,经邓九畴多方营救,还特制了三件裘皮大衣贿赂宪兵队长等人,才免予追究。而上海人熊晓林在麻石弄开设的中国文化服务社,则被当局怀疑为共产党的地下书报组织,被迫于1942年携家小潜回上海。至于当地出版的《赣北日报》、《民力报》、《正报》等,除直接自办发行外,还设有分销处,包括省、内外出版的报纸一并发行。乐平则有专营报刊的普益报社,当然,也兼营图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整个社会制度的变革和报刊出版体制的统一,旧时代的各种发行体制和系统已不能适应整个形势发展的要求。1949年底,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和全国邮政会,总结了老解放区实行“邮发合一”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报纸发行的基本方针,确定把全国各地出版的报纸由邮局统一发行,实行“邮发合一”。
  1950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又通过了全国报刊交邮局统一发行的决定,从此,在我市出版的报纸,都是交当地邮局发行。而当地邮局则把在我市出版的报纸作为重要业务来经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报业发展的兴盛时期,而发行则出现了多渠道的发行系统。
  1986年,邮电部门根据新形势调整了报刊发行的业务方针,实行“计划发行,区别范围,扩大零售,发展代办”的新的业务方针,鼓励报业自行发行或转给别的渠道发行。
  我市曾实行过两种发行体制:
  一种是很长时间以来一直实行的“邮发合一”体制,这是我市党报发行的主渠道和基本方式。当地邮局发行报纸的基本生产环节为宣传、收订、零售、缴款、要数、汇总、结算、通知印数、分发交运和投递。如报社要将报纸交给邮局发行,必须遵循邮电部门的有关规定,按照一定的程序办理有关手续。对于报社来讲,就是按照邮电部门在《发行报刊杂志简则》中所作的有关各项规定执行。如报纸脱期、晚版,均应由报社向读者作出声明解释。另外,邮电部门还规定了报纸的发行费率,原订阅部分为定价的百分之二十五,零售部分为定价的百分之三十五。从1980年起,邮电部邮政总局又作了关于新邮发报刊发行费率的新规定:报纸订阅发行费率本埠为百分之三十、零售为百分之三十五;外埠为百分之四十;县级报刊不论订阅和零售按百分之二十计收。如果报刊调整订价,则实行“涨价不补收,落价要退款”的原则,以照顾订户利益。邮电部门办理退款还要向报社收取退款总额百分之五的手续费。
  另一种则是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事物出现的自办发行系统,为我市报纸发行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自办发行报刊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新闻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打破了几十年来一贯制的报纸发行模式,为减轻邮局压力,繁荣新闻事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我市报纸的自办发行,首先是由《景德镇广播电视报》于1987年1月1日开始的。其具体做法是:合理设点、售订结合;厂矿企业机关,专人代办;凭卡发报,按时结算;专人总抓,择优组合。这种自办发行经验在全国广播电视报年会上得到肯定。《景德镇日报》也曾一度自办发行。从1989年7月1日开始,历时三年半。面向社会招聘了22名投递员。并分别在当时的乐平、浮梁两县建立了发行站,以各乡、场文化站为基础,建立了乡、场发行网络。从筹备阶段设置机构、选调、培训人员、购置车辆,到收订投递阶段,奔波于全市城乡各个角落。一方面宣传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报纸,另一方面向读者表示及时、准确投递报纸的决心。结果是投递更早,订数增多,费用减少。问题是面向全国各地的发行量下降了。至1993年又恢复交邮局发行至今。发行量早在五十年代就突破万份大关,较比解放前的《赣北日报》发行量增长了十倍以上。到了九十年代,《乐平报》的发行量,又突破万份大关,由原6000份增加到12000份。
  自市政府于1990年4月27日发出景府发(1990)25号文件——《关于发布景德镇市图书报刊市场管理暂行规定》后,涉及报纸发行、零售又有了一系列的规定,使我市报纸发行、零售走上了规范化的市场轨道。
  附:复刊后的《景德镇报》在京展出
  《景德镇报》在京展出
  由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北京分公司主办的《全国报刊知多少》展览会,于一九八五年五月九日至十五日在首都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来自全国各地的报纸和刊物六百多种荟萃一厅,吸引着前来观展的国内外读者。《景德镇报》四月十二日当天报纸应邀参加了展览,并受到参观者关注。
  近年来,我国报刊事业发展很快,目前,全国已有各类报纸一千七百多种,期发量达二亿零七万五千份。这次展览对本报恢复日刊面向全国发行扩大了影响。
  (原载1986年《景德镇日报复刊纪念集》)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