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报纸新闻的起源及其评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2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报纸新闻的起源及其评论
分类号: G219.275.6
页数: 5
页码: 38-4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景德镇的报纸新闻的报纸新闻的起源及其评论,报纸新闻是在语言、文字的相继产生和纸张、印刷术的先后发明之后才出现的。而其用纸则被专门名为“新闻纸”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报纸新闻 起源 评论

内容

报纸新闻是在语言、文字的相继产生和纸张、印刷术的先后发明之后才出现的。而其用纸则被专门名为“新闻纸”。
  报纸新闻先于广播新闻,更先于电视新闻。新闻一旦被报纸刊出,就被人们称之为“报纸新闻”。
  就“新闻”这个词来讲,最早出现在报纸产生之前。唐朝的尉迟枢就使用了“新闻”这个词。那时,他把在南楚听到的各种新鲜而有趣的事记编汇《南楚新闻》,广为传播。于是人们就把广为传播的新鲜事称之为“新闻”。当然不同阶级的采编人员都是从维护自身的阶级利益出发而采写选编新闻的。解放后我市创办的任何一种报纸,尤其是党报,一般都是按照我党陆定一同志所下的新闻定义来采写选编新闻的,即都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强调了“新近”二字,突出了两层意思,一是求其在时间上的迅速,也就是在“快”字上大作文章;二是在其内容材料上取其新鲜,时间快和材料新成了报纸新闻的独有特征。
  解放后,景德镇市域内的报纸新闻,和全国各地报纸新闻一样,都是有对象、形态、时间、空间、原因和结果这些要素构成的,它具有真实性、倾向性、典型性、时效性等特性。而获取报纸新闻的手段则是采访。采访与写作的关系又是采访决定了写作。记者都重视采访,采访活动的由来和发展是随着报纸的产生而同时产生。我市报纸新闻的真正采访活动现有实物资料表明,最早的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前夕问世的《洎声报》,虽然当时该报人员很少,既管编辑又管采访,又管发行,但却有了广泛的采访活动。
  解放前,我市反动势力创办的报纸,把记者视为“无冕之王”,吹捧他们能“左右社会舆论,操持褒贬大权”,在社会上居于“特殊地位”,实际上是为其反动阶级服务。而进步团体创办的报纸,尤其是我党创办的报纸,记者不是“无冕之王”,而是“人民公仆”,彻底摆脱了“来往于社会上层”,而“生活于人民当中”,“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其主要职责是通过采访报道,把党的声音传播给群众,又把群众的呼声、要求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反映出来,帮助各级党委了解情况,为制定方针、政策提供依据。党报都要求自己的记者具有鲜明的党性,具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广博的知识以及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报纸传播新闻的媒介,所有报纸都要求讲究语言的使用,形成报纸特有的新闻语言。
  我市的报纸新闻语言,经过长期的摸索,尤其是近半个世纪的探讨,成了我国规范化的民族语言在报纸新闻文体中的运用。它的主要特点是实在、准确、简洁、通俗、生动。
  报纸新闻语言的这一特点,在我市解放后创办的报纸中,除“文革”期间的报纸新闻是反其道而行之外,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的。
  我市创办的县级以上的报纸新闻,按着区域分类,有国内外新闻,也有本省重大新闻和异地新闻,以本地新闻为主。按学科分类,有政治新闻、军事新闻、法制新闻、社会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体新闻、医药新闻等等。当然,新闻分类还曾分为预告新闻、动态新闻、会议新闻、专题新闻、综合新闻等等。
  我市县级以上的报纸新闻评论文体,有社论、短评、小言论、编者按语、评论员文章等等之分。
  社论是报纸的旗帜,是报纸新闻评论中最重要的文章,有鲜明的针对性、政策性和指导性,往往是根据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结合实际,阐明政策,明辨是非,表明态度,指导实践,历来为所有报纸所重视,尤为我党报纸所重视,是报纸中最重要的指导性论文。我市解放后,地方党委和新闻界人士都把社论比喻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不仅代表编辑部发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代表同级党委,直接表达党的观点和意图,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
  评论员文章的特点、类型和写作要求跟社论基本上是一致的。其规格介于社论和短评之间,一般不署名,它反映编辑部的观点和倾向,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前冠以“特约”二字,主要是约请有关党政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学者撰写,在规格上显得比本报评论员要高一些。
  短评是一种篇幅短小、内容单一、分析扼要的编辑部言论。一般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针对某一问题、某一事物发表的简短言论;另一种是配合新闻报道所写的简短评论。属于新闻评论中的“轻骑兵”。它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轻便灵活,就事论理,新鲜感人。
  “小言论”,一般是指专栏评论。例如“今日谈”、“每事议”、“新世说”、“街谈巷议”等等皆是。在选材上,一般是从大局着眼,小处入手,以小见大,据事生感。
  “编辑按语”不是独立的文体,而是紧密依附于新闻报道的一种画龙点睛式的简短编语,它属编者所专用的一种对新闻报道加以评介、批注、建议或说明性的文字。它的任务是针对新闻稿件中的观点和材料解释有关党的方针政策,直接表明编者的态度和建议,或者突出强调新闻稿件中的中心思想和观点意义,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关注,或提些背景情况,权衡是非利弊,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按类划分,有说明性按语与政论性按语之分,表现形式,又有文前按语、文中按语和编后之别。
  文前按语,又称“题下按语”,也称“编前话”,这是最常用的按语形式。
  文中按语与新闻报道有配合关系,又有渗透关系,它的特点在于直接插入文中,标上括号,附在新闻报道的某句话、某段文字的后面,有感即发,有疑即注,有错即批,直接了当,灵活醒目,言简词约,鲜明泼辣,直接表明编辑部的立场、观点和态度,这实际是古时文学点评在报纸新闻领域中的移植和创新。
  “编后”落在新闻报道的文后而得此名。又称“编余”、“编后话”、“编后记”、“编后小议”等。它是编者对新闻报道有感而发的一种抒情、联想和议论性的文字,它依附在新闻报道之后,大多是为了深化新闻报道的主题或报道思想,使得新闻报道这一红花添叶,分外宜人。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