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蓬勃发展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2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蓬勃发展时期
分类号: G216.2
页数: 6
页码: 30-3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景德镇日报》在蓬勃发展时期发展历程的具体情况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地方报纸 景德镇日报

内容

《景德镇日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十多年之后,问世于1980年1月3日的《景德镇通讯》,从周刊发展到周二刊,是《景德镇日报》的前身——《景德镇报》恢复的前奏。1982年8月10日,改《景德镇通讯》为《景德镇报》,这实际是创刊于1955年5月15日的《景德镇报》复刊,并由周二刊恢复到周三刊。1986年7月11日,又使《景德镇日报》得到恢复。其《星期天》于1992年10月8日问世,从1993年1月起,改四开四版为四开八版,后又被改为《星期刊》。1995年1月1日,报纸扩为对开大报。这都是与我党先后粉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大灾难,揭开中国历史新的一页极为有关,尤其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端正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分不开的。报纸摆脱了困境,迈开了迅速发展的步伐。
  从改《景德镇通讯》编辑室为《景德镇通讯》社起,为恢复《景德镇报》作准备。收回原景德镇日报印刷厂,即今新华印刷厂,恢复原报纸车间。通过选址,1985年4月,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发出景城规划(1985)75号文件,同意划拨广场北路北侧22.5645亩田地给该报社基建使用,兴建九层高的编辑大楼和四层高的印刷大楼,后又新建车库和三层高的宿舍一幢以及五层高的宿舍四幢,地方财政先后拨款和自筹资金高达数百万元。编制定为103人,实际人数,包括离、退休人员和大、小集体人员在内,有179人。其中通过招聘进来的编辑记者12人。地方财政每年补贴,最高达90万元,至今还保持70万元以上。每年广告、印刷和其他收入,突破百万大关。逐年添置设备,改善办报条件,尤其是购进对开双色胶印机、卫星地面接收设备和激光照排设备,代替了落后的手工拣字、排版、打纸型印刷和平台单色胶版印刷,告别了铅与火,是历史上任何时期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还改善了交通条件,购置了大小汽车、摩托车等。
  在报道上,《景德镇通讯》正处在八十年代初期,从1980年到1982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着重报道了国家关于用三年的时间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重大决策和我市经济,特别是作为我市主体的陶瓷工业经济,在粉碎“四人帮”后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及其调整的必要性、主要措施和效果。此时,《景德镇通讯》也改为《景德镇报》,一直到恢复《景德镇日报》前夕,这四年的宣传报道,该报着重宣传了我市陶瓷行业实行全面整顿的原因及其内容与成效,包括陶瓷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推行承包租赁经营责任制和各种内部经济责任制、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发展、实行利改税及其新税制等等。众多门类的新型工业的崛起,电子、机械、航空、煤炭、电力、建筑、建材、轻化、医药、印刷等工业以及乡镇、街道等企业的发展,农业调整产业结构,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包括农、林、牧、副、渔,以及茶叶、蔬菜、农垦企业等呈现的一派生机,商业、外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的流通体制,尤其是作为生产力的科技事业涌现出来的科技成果,作为商品进入科技市场,人民群众生活的明显改善,精神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等等都作了相应的报道。至1985年,全市社会总产值突破了10亿元,高达12.011亿元,更作了全面系统的报道。
  《景德镇日报》恢复后的十一年,正处在国家“七五”、“八五”期间以及“九五”的头一年,我市先后相应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五年计划和历年来执行计划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尤其是1986年全国计划会议将我市陶瓷技改列为全国“七五”计划技改重点所获得的重大成果,以及以“五化”为主要内容的“八五”技改计划的“十大工程”,均一一作了报道。
  1986年9月中央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基层工作条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的颁发,1988年5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的颁布,和我市党、政机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理顺企业内部行政、党组织和职代会之间关系的意见》付诸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速企业领导制度改革,加速产权制度改革,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开展一系列创优活动,采取内引外联,开放式承包经营责任制的措施,先后实行“一厂两制”和合同工制,试行租赁经营,合资合作企业的兴起及其发展出口管理体制和改革等等,均被列入报道范围之内,先后作了连续的报道。
  从1991年到1992年,特别是1992年初以来,在报道上,宣传贯彻了邓小平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及十四届一中全会精神,着重报道了我市作出的“八个加快,六个突破”、“三个提前”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快我市改革开放步伐,加速我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对于改革开放实现新的突破,工业发展速度加快,结构趋向合理,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城乡市场日益活跃,科教事业蓬勃发展,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卫生事业稳步前进等等,均作了必要的报道。
  1993年集中报道了在党的十四届二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我市坚持改革改造并举,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朝着新台阶迈进,各项社会事业又有新的发展,两个文明建设取得可喜成果等。
  1994年着重报道了我市全面贯彻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四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围绕全党全国“20字”的大局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三者关系,立足农业,主攻工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所取得的全市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成就。
  1995年全面报道了我市完成和超额完成“八五”计划所取得的两个文明建设的新胜利,尤其是经济建设的新成果,改革开放的新进展,各项社会事业的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的新改善等等,都分别作了系列报道。
  1996年是实现“九五”计划的开局之年,《中共景德镇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被市府采纳形成《纲要》,并编制了1996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经市人大审定,通过相应的决议付诸实施,均一一作了报道。
  1996年又是我市硕果累累之年,改革开放进一步推进,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建设稳定发展,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社会事业成绩斐然,人民生活又有提高,均分别作了一系列的报道。
  在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上,始终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按照中央、省、市委宣传部关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认真学习贯彻了江泽民总书记先后视察解放军报、人民日报时的重要讲话,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上来,为“九五”的第一年开好头、起好步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全面宣传了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实际工作中怎样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关系,怎样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等具体做法和经验。历年来,涉及我市的重要会议、重大决策、重大活动,包括自1990年以来的历届“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等活动,均一一作了系列报道。自1987年以来,坚持年年评选瓷都十大新闻,对我市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从版面安排来看,正报的一版为要闻版。二版为综合新闻版,现在形成为经济新闻与政教新闻交叉见报的新闻版,以经济新闻的容量为最大,突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所开辟的栏目也特别多。三版先后成为“瓷苑”、“乐园”、“读书”、“旅游”、“晚霞”、“龙珠阁”、“知与行”、“半边天”、“青年一代”、“职工生活”、“党的生活”、“文化长廊”、“文体天地”、“教育园地”、“绿色产业”、“四有时空”、“部队与民兵”、“卫生与健康”等专版。四版为时事新闻广告版,又不定期的成为时事副刊版。其中,1995年12月24日的版面,涉及15个国家和地区的内容,容纳14篇文稿,9幅图片,2张漫画,版式设计独具匠心,令人赏心悦目,先后在江西新闻奖、中国时事报道和全国地、市报好版面评选中获奖,创造了“三连冠”的优异成绩,并被《新闻出版报》撰文赞誉。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