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严重灾难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20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严重灾难时期
分类号: G216.2
页数: 3
页码: 28-3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景德镇日报》在严重灾难时期的发展历程的具体情况介绍。
关键词: 景德镇 地方报纸 景德镇日报

内容

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下发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
  正如“文革”后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所指出的:“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害的内乱。”而《景德镇日报》和全国各地报刊一样,在这场内乱中,也历尽了折磨和浩劫。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久,所谓“愤怒声讨‘三家村’、‘四家店’”,《景德镇日报》的历任领导人员和部分中层干部,几乎都受到冲击和大字报的围攻、揪斗和抄家,被关在“牛棚”里,失去了人身自由。到后来,迫害不断升级,有的被押送到集训队,所谓“军管”,后又被送到“五·七”干校去劳动,有的被下放到农村劳动,所谓“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身心受到严重摧残。其中受害最严重的是当时兼任《景德镇日报》总编辑的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仲愚同志,于1966年9月21日,受到《景德镇日报》以三个版面的篇幅,刊登署名“景学东”的文章,点名批判胡仲愚,定性为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受牵连的是兼任中共市新闻出版总支书记的《景德镇日报》副总编辑程正棠同志和兼任中共市新闻出版总支副书记的《景德镇日报》编委吴海云同志,被打成江青、姚文元等人炮制的“三家村”所谓“江西分店景德镇支店的黑帮分子”,并编印了所谓《毒草汇编》,发到市属各单位批判。以后又施以种种迫害,直到“文革”结束时,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
  在“文化大革命”中,《景德镇日报》同全国各地党报一样,基本上成了林彪、“四人帮”在当地利用进行篡党夺权、祸国殃民的工具,办报人员只能是“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狂热地宣传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鼓吹“造反有理”,“夺走资派的权”,至于“三五”、“四五”计划的编制先后失控,也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宣传报道,造成国民经济严重挫折。
  “文革”期间,报纸上的广告也当作“封、资、修”的货色来批判,所有工商业广告都停止刊登,只保留了政府通告类及少量文娱、电影广告,广告收入大为减少,印刷收入也大为减少,给以报养报、以厂养报造成了严重威胁。
  《景德镇日报》于1968年2月被迫停刊地方新闻而单纯转发新华社电讯,实际等于被迫停刊。1968年10月,大部分编采人员被迫下放农村。同年11月报纸停止出版,所有的产权均受到侵犯,持续到《景德镇日报》复刊后,仍没有得到落实。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