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报纸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图书
唯一号: 140420020210003812
颗粒名称: 第一章 报纸
分类号: G216.2
页数: 12
页码: 13-2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景德镇市报纸创刊的具体情况,内容主要包括解放前出现的报纸、解放后创办的报纸。
关键词: 景德镇 报纸 地方报纸

内容

第一节 解放前出现的报纸
  当今之乐平市为县级市,属江西省辖市——景德镇市管辖,原称“乐平县”,1923年9月21日,有《洎声报》问世,是当时景德镇周边地区出现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夕的报纸,是现在当地见诸实物的最早报纸。汪镕三撰写的《发刊词》云:“发刊这洎声报的宗旨,是想以深沉的洎水之声,警醒那无尽心田里的无限睡苗,使他们的生命之波能与洎声之浪打成一片,一天天地向光明中怒茁出来,开改造之花,结互助之果,所有心田里的蔓草和血管中的积秽都将以伟大的洎水之力冲洗剪除,使将来的收获,得与春声之下的平畴同一美满,那便是乐平的幸福,也就是人类的幸福了。”创刊号上,除登载《发刊词》外,还发表了《星社宣言》。
  该报创刊号,现珍藏在乐平市档案馆,至于该报为几日刊、发行量多少、何时停刊,均无从查考。
  “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外求学的青年学生,把马列主义传播到浮梁,宣传新文化运动,并创办《新浮梁》,这实际是一种八开四版页码不限的小报,宣传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卖国主义和封建文化思想。在广大市民中,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到了1925年11月,发行量竟超过千份。
  从1930年起,又有国民党江西省第五战区印发的《扫荡报》和中国国民党浮梁县执行委员会宣传部审定印发的《浮梁半月刊》,以及《浮红》、《瓷讯》、《陶瓷半月刊》、《镇民周报》、《劲风通讯》、《商情广播》、《互信日报》、《宪光日报》、《救国日报》、《更新报》、《正报》等先后问世。
  1931年9月,由国民党驻军五十五师特别党部与国民党乐平县党部联合创办《乐平日报》,名曰“日报”,实为三日刊。现残存在乐平市档案馆的,是该报于1936年3月出版的四期报纸。
  1933年景德镇城区《陶业日报》创刊。不久,杜重远先生在景德镇创办“陶业人员养成所”,其中的当地和外来的几位进步青年,意气相投,关心国事,成立“前哨社”,在《陶业日报》上,开辟和主编“前哨”副刊,经常发表有关抗日进步作品,在广大青年中影响不小。还曾一度创办《前线报》,宣传抗日救亡运动。
  1935年下半年,由杜重远题字的《民众月刊》,为江西陶业管理局机关报,多刊载陶瓷生产新闻、出版陶瓷业概况等。并辟有论著、专载等。
  据景德镇市档案局所编的《科技人物录》反映,出生于1888年的陶瓷绘画名家王大凡,曾与王琦等人创办《景德镇工艺日报》。
  1936年在景德镇城区创刊的《赣北日报》,属国民党统治区江西省第五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机关报,后为国民党统治区浮梁县政府机关报,到了1940年更名为《赣北民国日报》,后又复名为《赣北日报》,直至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的第二天,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兵团政治部宣传科长高扬奉命进驻坐落在市区杉树巷地藏庵的《赣北日报》社,到了第五天,中共浮梁地委宣传部部长陈健吾接替高扬接管《赣北日报》社,并接管创刊于1943年11月1日的私办公助的《民力报》。《民力报》最前身为《赣北通讯》,次年元旦改为《赣北民报》,因与《赣北日报》似乎雷同,故又改为《民力报》。
  1937年7月由国民党乐平县党部创办的《乐平民报》,原为八开四版三日刊,1941年9月30日,改为四开四版日刊,翌年6月,日军占领邻县鄱阳,报社人员、设备,疏散乡间,曾一度停刊,至同年12月才得以复刊。1945年4月1日,改《乐平民报》为《长江日报》,准备抗战胜利后面向长江流域发行,因经济困难及内部不健全,1948年10月1日被迫停刊,加以清理。在清理期间,遇有国内外重大消息,则发行号外及简报。次年3月1日复刊,直到1949年4月29日解放乐平,该报即彻底停刊。该市档案馆仅存1944年11月3日的《乐平民报》一张,并残存各年的《长江日报》三十三张。北京图书馆现藏有1946年4月至12月和次年1月至3月的《长江日报》。
  1938年,担任抗敌后援会总务干事的欧阳师上任后,积极创办《抗战壁报》,同年12月兼并《火线周报》,更名为《抗日火线报》,刊登有关抗战的新闻报道和文艺作品,并在全镇设有五个贴报处,装置有玻璃框,备有电灯照明。据统计,每天日夜读者高达千余人次。
  附:《<赣北日报>的始末概况》
  《赣北日报》的始末概况
  王伟
  一、《赣北日报》的来由
  提起《赣北日报》,就会联想到与波阳的关系。原国民党江西省第五行政区专员公署,先是设在波阳,首任专员叫华洸,后为酆景福继任。当时波阳有家《饶州民报》,由邑人姜伯彰等所创办。以后专署移往浮梁景德镇,即由酆景福带同仁《饶州民报》部分班底,到景德镇创办《赣北日报》,地址在陈家街弄内,报社主要人员都是波阳人,如社长方守矩,副社长彭铭,经理刘铭箴,共同主持报社工作多年。连当时所用排字工人,除领班陈修齐系本省高安帮老手外,其余检字、排版、印刷等大部分都是波阳人。由于波、浮地域相连,昌江饶河一脉贯通,人事关系交往密切,称得上是“地利人和”得以共同为这块新闻园地浇灌发展。
  二、鼎盛时期
  《赣北日报》在景德镇有不短的历史,可谓“人人皆知”。但查这个报纸性质,似有点官不官民不民的味道。论报社的重要机器设备,有波阳人的功绩,论后台背景,几乎是专署机关报,所有报社重要工作人员,都经过专员亲自遴选任用。虽然经费来源大部分系以报费与广告费收入为基础,但不足部分,便是依靠专署发动各方而给予资助。由于当时内部人员少,各项开支不大,加上物价低廉,经济比较稳定。报纸内容主要刊登国民党中央社新闻稿,同时采访地方政治与商业消息,四开版面,发行量不到千份。虽然规模不大,但由于是独家新闻,又与专署声气相通,言论颇有权威。同时从业人员中,如编辑、记者都是当时文学界知名人士,除波阳人外,并在本地延聘过欧阳宣、程品珍、何燮等共同掌权,经常自撰社论发表。另外,实行就地“取才”,破例在排字工人中选用殷白水任外勤记者。
  三、在抗战救亡中
  “七七”事变后,日军由北而南,步步进逼,江南大片富饶之地都先后沦入敌手。当时皖南的屯溪,赣北的景德镇,遥显屹立,为同防门户,地势至关重要。当时国民党川军第二十三集团军系前线防守主力部队,分布在皖南赣北,枕戈御敌,为了鼓舞前方士气,激励后方支援,当时《赣北日报》发挥了号召与鼓动的作用。对前方将士英勇杀敌,后方同胞节衣缩食捐款捐物的事迹,及时地作了传播,成为人们的主要精神食粮。同时还曾专派战地记者深入皖南前线采访,连载不少战地新闻,并经汇集成册出版。后来,江西各界劳军慰问团奔赴皖南开展战地慰问活动,报社又曾派记者前往采访,高举抗战大旗。
  四、改为国民党党报后的延续与衰落
  约在1940年左右,原国民党省部,在各行政区设置党务督导处,派省执委一人主持。当时派到第五行政区的是薛秋泉,他为了控制言论,充实党部在宣传方面的力量,向专署提出要求,将《赣北日报》改组为《赣北民国日报》,为《江西民国日报》之分支。此时仍是部景福任专员,迫于上命难违,也只有勉强同意。我记得改组后的第一任社长,是省执委薛秋泉的胞兄薛仁祥,内部人员也随之相继变动,吸收一批青年充任编辑、记者。主持人在薛交卸以后,先后由李仲廉、周沛馥继任。他们两人都和省党部有组织上的联系,又是波阳的名望人物,在公私方面都易在社会上活动,报纸内容仍是以原中央社新闻为主,对共产党与人民解放事业的态度,一贯遵循国民党的宣传方针,全文照搬,亦步亦趋,人云亦云。不过,报社电讯,有一段时期系由亚区无线电台供给,按月由报社酌给津贴,以后才自备收报机,由徐祥麟负责。当抗战进入后期,地方财政、物资交通、商业都较前困难,报社受环境条件影响,也呈现不景气现象。加上,报纸销路减少,公家又没有固定补贴,因此,每况愈下,终于一蹶不振,一到1948年即无法撑持,宣告党报停刊。
  五、波阳同乡,重振旗鼓
  《赣北民国日报》停刊后,机器铅字仍未散失,当时本地人有打算,但在旧有设备为原有人员控制的情况下,仍脱离不了波阳人的关系。笔者当时任浮梁县政府主任秘书,高崧任江西省银行景德镇分行经理,同是波阳人,经全体同乡建议,认为应当重振旗鼓,当仁不让,接管设备,恢复《赣北日报》。于是邀集江文明、刘雨岑、王训典、袁光达以及旅浮工商商界人士,以波阳同乡会为背景,组成董事会,先由波阳人捐资,然后扩展向社会募款,作为复刊基金,并公推高崧为董事长,我为报纸发行人,江文明、王训典分任正、副社长,江又兼任编辑,后由我兼任社长,曹伦任总编辑,吴魁任经理。经过重新整顿,保持原貌的《赣北日报》与当时殷白水所办的《民力报》同时同地发行,反映面广,而《民力报》则依赖商会扶持,偏重本地商情报道。但两报的总的言论方针,仍然都是随着中央社的脉搏跳动,一直到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解放,《赣北日报》仍存有不少纸张,连同各种设备,包括印刷机器、铅字等,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二野接收,后来成为《景德日报》及其印刷厂的一部分家底。
  第二节 解放后创办的报纸
  1949年4月18日,二野五兵团南下支队在行军途中,于安徽桐城组建中共浮梁地委。景德镇于同年4月29日解放后,中共赣东北区景德镇市委员会于同年5月4日成立于市区中山路源源长银行内,与中共浮梁地委合署办公,同一领导班子,下辖浮梁、乐平、婺源、德兴4个县委和城区南市、中市、北市3个区委。同年5月10日在接管《赣北日报》和《民力报》的基础上,创办了《景德日报》。由中共浮梁地委宣传部部长陈健吾兼任社长和总编辑。同年6月中共德兴县委从中共上饶地委划出归中共景德镇市委领导,而《景德日报》即随之扩大报道、发行范围。同年8月30日,中共江西省委决定撤销中共鄱阳、浮梁两地委,成立中共乐平地委,下辖七县(乐平、浮梁、婺源、鄱阳、万年、余干、德兴)一市(景德镇),驻地由乐平县城迁至景德镇市区,同年9月1日,《景德日报》被改为《乐平新闻》为日刊。同年10月20日,中共乐平地委被改为中共浮梁地委,而《乐平新闻》随之改为《浮梁新闻》,仍为日刊。到了1951年9月1日,为密切配合农村土改,《浮梁新闻》更名为《浮梁农民》,刊期压缩为三日刊。从《乐平新闻》,到《浮梁新闻》,到《浮梁农民》,均为连任中共乐平地委宣传部部长、中共浮梁地委宣传部部长石明之兼任社长。总编辑为典彦,副总编辑为李振和。因中共浮梁地委与中共上饶地委于1952年9月合并,建立新的中共上饶地委,《浮梁农民》随即停刊。
  1953年6月,《浮梁报》创刊,为隶属于中共上饶地委的中共浮梁县委机关报,最初为三日刊,四开四版,直到1956年7月正式成立报社,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方明兼任总编辑。1957年改为隔日刊。总编辑为涂传庵。从1956年7月起到1958年2月止,罗玉璋任副总编辑。1959年3月,由于浮梁县党政关系隶属于景德镇市领导,《浮梁报》并入《景德镇日报》而停刊。直到恢复浮梁县建制后,于1993年7月1日恢复《浮梁报》,仍为中共浮梁县委机关报,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步荣兼任社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孙航宇兼任总编辑,至1994年6月,孙航宇任总编辑,吴敏任副总编辑。从1996年5月开始,由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周丹亚兼任社长、总编辑,吴敏、许国栋、董斌任副总编辑。
  1953年6月,景德镇市由上饶地辖市上升为江西省省辖市,中共景德镇市委还没来得及创办自身的机关报,仅有景德镇市有线广播站主编的《增产节约》报,四开四版铅印,说是不定期,实际是周刊,最迟隔周出一期,如遇我市有重要会议,尤其是一年一度的陶瓷内外销订货会,该报不受刊期所限,几乎成了会务组天天出版的会刊。
  1955年3月22日,中共江西省委批准创刊的《景德镇报》,终于在同年5月15日面世,为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当初是周刊,同年10月改为五日刊,1956年1月改为周二刊,1957年1月改为隔日刊,1958年7月改为周六刊,同年9月改为日刊。从周六刊开始,便更名为《景德镇日报》,星期一仅出四开二版报纸。从1963年7月15日起,增办农村版,面向农村,发行到生产队,持续到1967年底。该报在“文革”中被迫停刊。
  从《景德镇报》创刊,到改为《景德镇日报》,持续到“文革”前夕,其中,1955年5月至1956年3月为胡仲愚任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从1956年4月起,为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胡仲愚兼任总编辑,程正棠任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1964年8月方明任副总编辑,名列程正棠之后。
  在“文革”中,《景德镇日报》一度被新闻系统“造反兵团报社纵队直属支队”夺了权,由“造反派”宣布接管,沦为“造反派”的喉舌。后来,以“大中红总”为主的二十八个“造反派”组织,以没有及时发表指导“文化大革命”的文章为由,再次造《景德镇日报》社的反,市一中、瓷校、茶校红卫兵组织,则发出接管《景德镇日报》的通告,并成立了接管小组,《景德镇日报》又一次被夺权。最后被武力接管的《景德镇日报》,改出《新华社电讯》。此后,则是《瓷都红卫兵报》、《大中红总报》、《红长城报》、《红后盾报》、《大联筹报》、《火线战报》、《反到底战报》等等纷纷出笼,还有什么“号外”等等,均先后成为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在我市篡党夺权和祸国殃民的工具。
  1979年12月18日,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党发(1979)239号文件,决定创办《景德镇通讯》为市委机关报。1980年1月3日《景德镇通讯》正式出版发行。1981年10月19日,市委又发出景党发(1981)156号文件,决定《景德镇通讯》编辑室和新华印刷厂合并成立景德镇通讯社,新华印刷厂隶属于景德镇通讯社领导。社址设解放路177号。1982年1月,成立景德镇通讯社党组。至1982年8月,均为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部长郑荣辉兼任总编辑,日常编务活动则先后分别为吴建中、陆亚鹤全面负责主持。从1982年1月至1982年8月,吴海云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曾春生任副总编辑。。
  1982年7月21日,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发出赣宣函(1982)2号文件,同意中共景德镇市委把《景德镇通讯》更名为《景德镇报》。同年8月10日面世对外发行。这标志着创刊于1955年5月15日的《景德镇报》开始复刊。吴海云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曾春生任副总编辑。1986年6月,增任王伯建为副总编辑。社址设在莲花塘市人防办二幢三楼办公。
  1986年7月1日,改《景德镇报》为《景德镇日报》。吴海云任党组副书记、副总编辑,主持全面工作,曾春生、王伯建任副总编辑。1987年2月,增任曾桂保为副总编辑。1987年5月,曾春生任党组书记、总编辑,王伯建、曾桂保任副总编辑。同年8月增任孙熙庸为副总编辑。社址从1988年10月由莲花塘迁入广场北路81号。从1990年12月开始,《景德镇日报》社不再设党组,改设社委会,丁东亮任社长,王伯建任副社长兼总编辑,曾桂保、孙熙庸任副总编辑01994年2月,增任陈绍凯为副总编辑。至1996年8月,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冯上延兼任《景德镇日报》社社长,主持全面工作至今。
  于1956年6月1日创刊的《乐平报》,为中共乐平县委机关报,县委副书记孟庆余兼任总编辑,汪成钜任副总编辑。最初该报为八开二版三日刊,1958年10月扩大为四开四版,逢单日出版。1961年3月休刊。同年7月1日复刊01962年9月1日又停刊。1987年8月25日再次复刊。复刊时由县委政研室副主任王万才、王小华先后负责主持全面工作。1989年1月,正式成立乐平报社,由吴德祥、华守煌、詹明荣任副总编辑,吴德祥主持全面工作。1990年10月吴德祥任总编辑,该报出周二刊。1993年2月9日撤县建市,《乐平报》又成为中共乐平市委机关报。同年3月,詹明荣任总编辑,程凌虚任副总编辑。1996年1月,改四开四版小报为对开四版大报,并在周二刊期的基础上,增办《乐平报·周末副刊》,成为江西省第一张县(市)级大报。
  解放后,在景德镇市范围内创办的报纸,还有各种社团机关报、大中院校报、厂矿企业报和各种专业报等。其中以中共景德镇市委宣传部、市科学工作委员会联合创办的《瓷器科学周报》为最早,创刊于1958年11月16日。创刊于1985年7月20日的《景德镇广播电视报》,为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四开四版周报,从1993年1月份起,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获得全国统一刊号。同年5月扩至四开八版,扬报纸之长,补声屏之不足,为广播电视宣传服务,为广大观众、听众和读者服务,自办发行,每期最高发行量曾突破八万份,不仅面向市辖珠山、昌江两区,浮梁县、乐平市发行,而且已发行到波阳、婺源、万年、余干等边缘地区。现就其他曾获得省内刊号的各种报纸列表如下:
  附:1995年5月15日景德镇日报社致老报人的慰问信
  慰问信
  ——致老报人
  今年5月15日,是我们共同的节日——《景德镇日报》创刊四十周年大庆。此刻,我们诚挚地向为《景德镇日报》付出艰辛劳动和心血的老报人道一声亲切的问候,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四十个春秋,在中共景德镇市委的领导下,一批又一批报人伴随着这张倾注着瓷都韵味,记录着“江南雄镇”历史的报纸,兢兢业业,笔耕不辍,虽“为伊消得人憔悴”,却“衣带渐宽终不悔”,使这张报纸立足瓷都,面向全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并得到省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本报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了几代人的努力,她记载着老报人创下的业绩,饱含了老报人的辛勤汗水,更镌刻下老报人为之奋斗的足迹。党和人民感谢你们!老报人忠于事业,勤于笔耕,淡泊名利,扎实苦干的优良传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
  四十不惑,报如其人,任重而道远。今日报人,将不负重托,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社庆佳节之际,衷心祝愿老报人诸君身体健康,合家幸福!
  景德镇日报社
  1995.5.15

知识出处

景德镇市报业志

《景德镇市报业志》

本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去伪存真,详今略古,立足当代,全面记述景德镇市境内的报业历史和现状,包括珠山区、昌江区、浮梁县、乐平市在内,重点是记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史实。本志以文为主,图表随文设置,照片集中于卷首,编纂时,横排门类,纵写史实,除编首之“序”、“凡例”、“概述”及卷末之“大事记”、“编后记”外,凡十六章五十节。

阅读

相关地名

景德镇市
相关地名